- 职场自能量:30年跨国HR教练与白领们的17个对话
- 张云梅
- 1949字
- 2021-04-02 08:36:49
推荐序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职场上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这带出了几个问题:如何定义成功?如何才能成功?如何努力?除了努力还需要什么?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有许多不同的途径,别人成功的途径也不一定适合其他人,最根本的是先要对成功有清楚的定义,然后每个人才能因应自己的主客观条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朝着“成功”前进。
每个人都期望成功,但只有很少人觉得自己成功。关键就在很少人认真思考成功的定义,而只是盲目追求别人所定义的成功,而这种定义可能根本就不适合自己,不管多努力都没用。除了怎样才算成功,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追求成功?本书作者Y.M在书中总结出“成就感比成功更重要”。“成就感”来自实现自己所期望的结果,让我们感觉到存在的价值,并因此感受到幸福和快乐。比如绝大多数青少年对成功的定义是名校的高学历,绝大多数成年人追求的是赚大钱当大官(含当大老板大主管)。其实名校及高学历的成功途径只适合少数人,真正能赚大钱当大官的也只是少数人,这两者之间也不是必然因果关系。更重要的是两者兼具不一定就是成功,反之,两者皆无也可能成功。
古人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只有始有终,而且结果(终)符合初心(始),那才有成就感。有明确清楚的初心,还得不忘初心,才有可能聚焦于更有效的努力,才更可能收获符合初心的结果。但是我们往往只是努力追求结果,而不愿努力厘清初心,这就像无的放矢,努力射击不存在或不可能射中的目标,当然成功率很低。每个人如果能清楚自己的初心:要什么?不要什么?为什么?能谋定而后动,能有清楚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不只成功的概率更高,也更可能得到成就感。
东方的“天命”就像西方的“Calling”,深入探讨“我活着为了什么”。这是最根本的初心,也是定义其他一切成功的罗盘,我们每个人都得努力找出自己的“天命”。我跟大家分享我自己对“天命”的定义:如果能同时符合三大条件,“喜欢做”,能为它废寝忘食;“能做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值得做”,能心甘情愿为伊消得人憔悴,那就离“天命”不远了。找到自己的“天命”,未必一定有大成就,但一定有成就感,一定会觉得这一辈子没白活。
古人云:“天道酬勤”,但别忘了还要结合“地道酬善,人道酬诚”,所以不只要努力做(勤),还要把对的事(善)做好(诚),要天、地、人具备才能真正获得最完美的成就感。
Y.M在书中提出身(行为)、心(感觉)、脑(意识)的基本框架,帮助读者更全面地(holistic)思考“努力”及“成功”。“心”是感性的知,“脑”是理性的知,但最后“心”和“脑”要做出综合的“知”,并通过“身”的具体行为才能产生实际的结果。感性和理性的“知”,如何综合,然后如何将“知”付诸以“行”,这其中充满着各种变量,没有既定的简单公式,最后的结果取决于个人拿捏和应变的平衡能力。
我们都知道要“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对于如何修身,目前的家庭、学校,甚至社会的教育,都只重“格物”(分析、观察、分辨)及“致知”(知识、知道),几乎完全忽略更重要的“诚意”及“正心”。“诚意”是能排除杂念噪声的理性觉知及判断能力,“正心”是能排除喜恶偏颇的感性觉知及判断能力。身、心、脑的西方理论结合老祖宗在《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能更有效地提升个人的思辨及觉知能力,不断完善自己对成功的定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途径和方向,更有效地找到自己的成就感。
最后分享我对本书的一些感想:
“小确幸”是人生重要调味料,往往让人生更加美满,但就像我们不能只吃调味料一样,人生不能只追求小确幸。古人强调要“知足、知止”,但只追求“小确幸”,必造成“未足就止”,容易满足于小成就,却不能充分发挥潜能,不能得到真正的成就感,甚至造成人前欢笑、人后失落的暗自忧郁。
“忧郁”是很痛苦的,尤其白领是有知识、有思想、有期望的族群,如果很努力而没成就感,就必然容易陷入忧郁状态。忧郁是很强的负能量,不只足以毁掉自己的人生,还可能严重影响周围的人。平衡好自己的身、心、脑,才能产生正能量,才能远离忧郁,拥抱快乐。
佛家言:人生一切苦恼都是“贪、嗔、痴”造成的,能自省、自知、自律,才能处理好自己的贪嗔痴。《大学》云:“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能后而虑,虑而后能得。”这是走出忧郁,走向成功快乐的大智慧,能真正自处者也必更能与人相处,如此更能达到“人和”。不只与自己,也能与别人和谐相处,那是更大的正能量,必能化解忧郁的负能量。不只自己成为幸福快乐的成功者,还能帮助别人成为幸福快乐的成功者,如此不断反复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终必远离忧郁的此岸,抵达快乐的彼岸。没有快乐,不管多成功也不是真成功!
以此为序,祝贺Y.M新书出版,并与读者诸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