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上台

1933年3月4日,西格蒙德·沃伯格惊叹于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政治巧合。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在华盛顿特区发表他作为总统的就职演说,就在同一天,另一位新当选的领导人向另一个深陷大萧条的国家发表讲话。第二位领导人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他的演讲——大选前在国家电台播放——虽然在内容上与罗斯福的演说在某些方面惊人的相似,但在语气上有巨大的区别。西格蒙德有感于“两人独特的对比,一方面希特勒的演说煽情,带着悲天悯人的语气,另一方面罗斯福的讲话却一本正经”。也许,罗斯福想,“这种对比同时显露出美国人和德国人社会的不同特点”。他有一种奇怪的想法,客观地说,希特勒的煽情是否优于罗斯福平淡的风格。

鉴于我们知道1933年年后发生了什么,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德国犹太人能提出如此问题,或者在提出该问题时,下意识地用了国家社会主义这个词,这似乎显得不可思议。但这仅仅说明,当纳粹在德国夺权时,很难再次捕捉那时的人所感受到的极大的不确定性。回顾历史,我们看到,在希特勒被任命为帝国总理这则事件之后,不但对德国,而且对世界都造成了巨大灾难——尤其对欧洲的犹太人。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罗斯福所有的激进言论(演说中明确将大萧条归咎于肆无忌惮的金融家,并威胁要忽视国会的权力,以抗击经济的紧急情况),他的“新政”对美国的个人自由没有实质威胁。然而,那时不太容易预见到“新政”和“新秩序”的巨大区别。即使那些在纳粹统治下会失去大部分财产的人——像沃伯格家族这样富裕的德国犹太人——也没有立即领会到希特勒所代表的威胁。相反,他们相信他们的财富、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他们真诚的爱国主义将保护他们。

从选举的角度看,纳粹上台真像闪电一般。1928年5月举行了大萧条前最后一次普选,纳粹党只赢得了2.4%的大众选票,这使该党在帝国议会只获得12席。1930年9月,纳粹赢得18.5%的选票,获得107席。在未来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们赢得不到38%的所有选票,在帝国议会意外地立即成为最大的党派,有不少于230席。这时,拒绝给予他们组建政府的机会确实很难,虽然总统冯·兴登堡周围的阴谋小集团在那年余下的时间里正在忙于此事。不过,到1933年1月,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都被用尽。海因里希·布鲁宁、弗朗茨·冯·巴本和库尔特·冯·施莱克尔将军试图借助总统的紧急权力,不让议会多数党参与国家管理,他们连续几次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作为纳粹和德国国家党联合政府的领导人,最终宣誓成为总理。

历史学家过去认为,大萧条是这次政治“地震”的主因。1929~1932年,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德国经济产出实际下降了大约23%。通胀率从约4%下跌至–12%。就业率下滑了37%。注册失业人数从不到125万人攀升至超过600万人。面对这一经济“地震”,魏玛体系显得束手无策。事实上,被采用的通缩政策竟使危机恶化。民主系统在困境下开始瓦解,以至于1929年以后,有越来越多的立法是通过紧急令颁布的。这么说来,自1930年以来,希特勒政府是第4个独裁政府。但历史依然迷雾重重:为什么德国爆发的大萧条催生了第三帝国,而其他国家的经济同样遭受严重打击,却维持民主政府和法治?1932年,德国的失业率和美国的失业率几乎同样高,但美国人选举了罗斯福。在他担任美国总统的12年里,他只通过了两个很小的《宪法》修正案,而德国人选举了希特勒,他不但推翻了魏玛《宪法》,而且推翻了经过更长时间建立起的法治,剥夺了德国人的政治和民权,迫害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族裔到被灭绝的地步,并发动了现代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

为什么德国对大萧条的反应比美国要激进得多,西格蒙德·沃伯格在纳粹夺权的决定时刻,写下令人难以置信的私人日记,日记里提供了一条线索。日记是一份吊人胃口的文件,因为日记写完后的某一时刻,不知道是谁小心翼翼地用折叠刀或柳叶刀,把某几句,甚至是一些整段裁剪掉。好在西格蒙德的日记有足够的内容幸存下来,日记对纳粹掌权提供了独到的见解,他这个高智商、好口才的德国犹太裔精英,恰好经历了纳粹上台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