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个家庭的兴盛:投资与投资者的战略
- 生活中的投资学:普通投资者的股市盈利之道
- 我是腾腾爸
- 17795字
- 2017-12-18 11:19:33
首先声明,我是计划写一本投资类的书,而不是单纯地告诉大家一个煽情的励志故事。但是为了形象而生动地说明问题,我不得不从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开始。
01 困难与进步
生存之困
我们家在农村是小门小户。我爷爷只活到二十岁,战乱时代,死于一场惊吓。留下我两岁的父亲和奶奶腹中尚未出世的姑姑。奶奶带着父亲、姑姑,生活得十分困苦。父亲天生聪慧,上学成绩极好,但因为贫困,只上到小学四年级就被迫辍学了。姑姑干脆一天学也没有上。父亲辍学之后,以十一二岁的年龄在生产队里当记分员,开始为家里攒工分挣口粮。可能是备受人丁不兴之苦,父亲对生育孩子倍感兴趣。他和我母亲一口气生下七个孩子,最终存活下来五个,三男两女。我是老小。
我们一家七口,全靠父亲一个劳力赚钱养家,家境艰苦,可想而知。十岁那年,上小学五年级,因为跟着老师参加数学竞赛,我才第一次下了饭馆,第一次在饭馆里喝上了一碗传说中的羊肉汤——以前哥哥姐姐总是告诉我羊肉汤不好喝,因为羊肉太膻了。但喝过羊肉汤之后我才知道,他们都错了,羊肉很香,很好吃。
以前农村的会计报酬极低,难以养家糊口。而家中吃饭的嘴多、干活的手少这一基本现实,时刻提醒着我父亲,他无法以力服人,唯有以巧取胜。左右衡量之后,父亲看上了木匠这个行当。当时邻村有个木匠,手艺很好,父亲想去拜师学艺,被一口回绝。后来他年老体衰,父亲就跑过去,无偿给他打下手。老木匠光让干活,不给讲解道理。父亲一天劳累后,回家再自己琢磨。渐渐地,竟然开窍。后来父亲开始拉着橱子、柜子赶集上店、四处售卖,老木匠才喟然长叹,见人即夸我父亲勤劳聪慧,免费推荐。
前后易位,果然天道酬勤是也。
父亲暗习手艺时,曾经为花五毛钱买一把斧头与我母亲大吵了一架:在母亲看来,五毛钱能买一家人一个星期的油盐酱醋,而买一把冷冰冰的铁疙瘩,管吃还是管喝呢?后来父亲用这一把斧头开始养活全家以后,常常拿这个例子取笑母亲或自我炫耀。他忍屈受辱、勤学苦练,终于习得一门手艺,首次建立了自己的能力圈,而且完全迥异于平常村人,并且依靠这门手艺,可以养家糊口——是的,作为一个男人,他的确有资格自我炫耀。
无论多么艰难困苦,都不要失去追求更好生活的心,就像一株草,生在石缝中,依然顽强坚定。生存下来——这是这个家庭开始走向兴盛的第一步。
跃出农门
家中孩子多,家庭的总资源又是那么有限,我们兄弟姊妹几人的上学问题渐渐地成为父母第一大头疼的事儿。
我大哥是父亲的长子,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实事求是地说,大哥的成绩不如大姐好,考虑到家庭负担,父亲咬咬牙,还是做出了让大姐辍学的决定。大姐辍学的时候,大哥已经上了高中,懂事了,格外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几经努力,终于考上了省人民警察学校。他是我们兄姊五人中第一个跃出农门的孩子。
后来大哥被分配到县公安局,从刑侦基层干起,一路苦打,由民警而副队长、队长、副局长,曾经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荣立过个人二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七次。
大哥的成功给我们开了个好头。后来二姐和我,也都相继依靠考学跃出了农门。二哥因为调皮捣蛋,总是跟老师作对,最终没有完成学业,上到小学五年级就回家务农了。
后来回忆我们兄姊几人的学业问题,父亲曾总结说,最不遗憾的是我二哥,因为他自己太过顽皮,致有今日。最遗憾后悔的是大姐,因为大姐的成绩非常好,如果坚持到底的话,一定可以通过考试改变命运。
后来大姐在农村找了婆家。她出嫁后的某一天,父亲谈及大姐的命运,突然在家人面前痛哭流涕。父亲说:“那时候虽然穷,但也没有穷到完全没有办法的地步。要是再咬咬牙就好了,大妮就不会窝在农村受苦了。”前两年母亲告诉我,父亲直到现在,还会在睡觉时梦到当初决定大姐是否辍学的事情。我母亲说:“你父亲都是哭着醒来的。”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多年来,母亲一直告诉我,大姐辍学一方面是因为大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当时我很小,二哥、二姐刚上小学,大姐辍学回家,也有看护我的考虑。
我承认,八岁之前,我是在大姐背上长大的。
后来,二姐当了小学教师。我也考上了学,毕业后通过社招的方式,考取了县公安局的公务员。我从一名小职员做起,一路升迁。在我三十四岁那年,已经干了四年派出所所长。当时风头正劲,是单位里数一数二的业务标兵,进党委的呼声甚高。大哥时任副局长,因为回避关系,组织上把他调到法院工作。这样,才有了我今天的进步。
我曾经两次被评为省级优秀人民警察,一次荣立个人二等功,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跟大哥二十余年的刑警生涯相比,我在秘书和派出所的岗位上,也干得风声水起。作为从农村出来的孩子,能有今天的成绩,我们已经非常知足了。
大姐虽然生活在农村,但特别能吃苦耐劳,又头脑灵活,日子比一般人过得好得多。目前我们五兄姊中,只有二哥条件差些,结婚后一口气生了三个孩子,家庭负担也重。但兄姊互相帮衬,日子也过得去,早已没有我们父辈那般艰辛和酸苦。
大哥的女儿法律研究生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某市公安局,成为大哥乃至全家的骄傲。大姐的儿子,遗传了父母的聪明基因,考上东北的一所大学,现在省内一家国企工作,找的对象是研究生同学,他算是完成了大姐未完成的心愿。二姐有一个女儿,成绩很棒,学医的,目前已上大四,正信心百倍地筹划考研事宜。我和二哥的孩子尚小,都还在高中以下的求学阶段。剩下的这几个孩子,要么天生聪明,要么身负一种勤劳的秉性。最重要的是,他们再也不用经受他们的父辈曾经受到过的困苦了。
化蛹为蝶
有一天,二姐家的外甥女跟我聊天,聊她目前的大学生活、未来的研究生志愿,甚至更长久的人生规划,我听了,心下欢喜,忍不住地,跟她聊起了我们这个家庭的奋斗史。聊着聊着,热血沸腾起来,我突然发现,我们整个家庭,已经不知不觉地走出了最初的困境:当初,我们常常为吃饭而发愁,现在完全没有这类低层次的问题了;当初,我们在村里小门小户,最害怕的就是受到外族大姓的欺负,现在已经完全没有这样的担心了;当初,我们对未来总是懵懂无知充满忐忑,而现在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混出了应有的名堂;再简单直白一点,当初父母省吃俭用供我们上学而遭村邻耻笑,而今十里八乡村民督促孩子用功,多以我们家庭为正面教材——我父亲在村里的地位和荣耀,也多因此而来。
说起来,我们整个的家庭,不是简单地走出了困境,而是经历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化蛹为蝶的蜕变过程。这个过程固然包含着时代的背景,但整个家庭的努力奋斗同样清晰可见。
平时浑浑噩噩地生活,每一天似乎都没有变化,就像平原上慢悠悠流淌的河水,貌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但把眼光拉长,回望源头,蓦然发现,它已走出高原,走出山谷,走向大海,历经九折十八弯,终达目的。
整个过程,裹挟着泥沙,包养着鱼虾,亲吻着大地,滋润着万物。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惊心动魄;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包容并蓄。在平凡中包含着奋斗,在艰苦中孕育着辉煌。生活就在这寂寂无声的流淌中完成了惊人的蜕变。
02 父亲的战略
蜕变原动力
对这个问题的思索和认识,在我这里有一个复杂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起初,我认为我们家庭的成功是因为我们兄姊几人头脑聪明——从小学到中学,所有教过我们的老师都称赞我们兄姊智商过人。后来我认识到,人生在世,只有聪明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又归因于勤奋——大哥不是最聪明的,但是通过勤奋,他考学成功了;二哥头脑是非常聪明的,但却因为不够勤奋,最终回家务农。再后来,我认识到光有聪明和勤奋还是不够的,还得有时代的支持——母亲就经常说,自从生下大哥之后,国家的经济就好转起来了,人们从此再也没有挨过饿,这种时代背景是我们成功必不可少的依赖因素。
我很少,甚至从来没有把家庭的成功归功于父母。直到有一天,母亲在聊家常时,突然以一种骄傲、赞叹的口气说:我觉得你们的父亲真是了不起,一个人养活了我们这么一大家子人,还把你们五个全都培养成才,光考学就考走了三个!母亲的语气、神态,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以前的认识偏差:在内因和外因之前,我似乎唯独缺少了对父亲这个因素的思考。
青春期,很长一段时间,父亲在我眼中,毛病众多:他很固执,认死理,保守而又故步自封;他很小农意识,遇事犹豫,做出的决策常常悲观而小气;他性情暴躁,对家人说话也常常是急急躁躁的;他还比较自以为是,经常拿着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自我吹嘘,前文提及的那把斧头的故事,即是明证之一。
以前母亲也说过赞扬父亲的话。当时听了,甚感好笑:我们兄姊都聪明,勤奋,考上学自然而然,跟父亲有什么关系呢?和外甥女聊天,回忆我们整个家庭的进步历史,我突然看到了自己的龌龊和卑小,突然脑洞大开,意识到了父亲的英明和伟大。从世俗的角度看,父亲的确没有多大的本事,充其量会砍砍斧头、算算账,也仅糊口而已,但是他一个重视教育的想法,却最终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这个家庭的命运。
我们的蜕变,的确来自于父亲的奉献。
父亲的奉献
在家庭蜕变的过程中,父亲都做了哪些正确的事情呢?
忽视细节,重视战略
彼时家贫,柴米油盐酱醋茶,看似寻常小事,对我们家却是大事。正因为如此,母亲才会为五毛钱一把的斧头而与父亲耿耿于怀吧。但是当时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上小学时,我因为成绩好、常受老师表扬,被同龄异姓的朋友嫉妒,经常找茬打骂。回家哭鼻子,父亲开导我:他们之所以打你,是因为嫉妒你的成绩,所以你现在要做的,不是在拳头上压倒他们,而是要在成绩上压倒他们。越嫉妒越好好学,这才叫争气。现在想来,父亲立意高远。与宏观的战略相比,鸡毛蒜皮的细节都算得了什么呢?及长,读《史记》,看到韩信甘受胯下之辱那一段,由衷感叹,小学还没有读完的父亲的确有大人物的眼光和胸怀。对战略的重视,很容易带来对细节的忽视。虽然世有“细节决定成败”之说,但细节对成败的决定作用,显然是在战略决定之后。战略是一种宏观上的导向,细节是在宏观的导向确定之后,在操作层面上的重要。二者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立足自身,选择战略
父亲对子女教育路线的选择,显然不是心血来潮。后来他曾给我解释:我们家在村里怎么都算不上大户,村里资源有限,我们在村里发展,怎么都竞争不过人家。再则,当时环境下务农能有什么出息?况且我独身一人,没有兄弟,你姑姑又嫁得远,互相不能照应,自己也没有什么特长,给你们既传不了钱,又传不了什么技术。所以想来想去,只有走读书考学这一条途径。所以,父亲对家庭前途的战略选择,是经过充分考虑的。当然包含许多无奈的成分,但战略选择,不都是在诸多局限条件规定下的权衡取舍吗?
克服困难,坚守战略
现在回头想想,终生务农、最大“行政职务”为农村会计的父亲在供养五个子女长大成人的过程中,真是费尽心力。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他一边种庄稼,一边干木匠,一边做会计,一身兼数职。为了贴补家用,更是钻窟窿打洞,尽可能地为家庭财务开源节流。
但这一切,只是父亲精明的一小面。他更大的精明,是为了实现大战略,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眼前利益。有一年,我们兄姊几个都要交学费,家中一时无法筹措资金,父亲计划卖掉一块宅基地应急。买主知晓我们家中的困难,故意将地价压到极低。母亲听到报价后,眼泪都流下来了。但父亲摆摆手,欣然接受。多年之后聊起这事,父亲给我的解释是:实在找不到买主了,所以贱价也得卖出去。如果光看这一块地的卖价,我们是吃亏了,但从整个家庭考虑,这块贱卖的宅基地却解决了当时全部的困难。要算大账,不要算小账。
好一个“要算大账,不要算小账”!
父亲没有学过经济学,不知道经济学中有一个“外部性”的概念,但他的所思所行,完全符合经济学常识。后来国家要建高铁,看到网上那么多人长篇大论地表示反对,所持论据无非是造价、收益等,我看了,感觉实在好笑。很多学富五车的人,目光如豆,眼界不过三尺,见识还不如我小学还没毕业的父亲,想来真是荒诞。
坚持不懈,实现战略
父亲培养孩子上学的工作,从二十多岁一直持续到五十几岁,将近花甲之年。我通过社会招考的方式进入警营,五十七岁的父亲才一声长叹:你们几个都上完学了,我终于可以松口气了。有一次,老家有喜事,我在席间听父亲向别人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不无自豪地说:“对我们农村人来说,孩子的学习是天下第一件大事——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啊!”厕身在一众农人中间,父亲能说出这样一番话,真是不简单。我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庆幸、骄傲。
很多年后,我投身股市,有了一定的阅历和体悟,我发现父亲为了改变全家命运而制定战略、坚守战略、实现战略的过程,和股市投资中发现价值、坚守价值、实现价值的过程如出一辙。这让我开始认真地思考战略对于股市投资的意义。
03 投资的战略
投资是生活的一部分
战略对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对于投资者而言,是否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投资是生活的一部分,二者从来都是一种紧密相连而不可分割的关系。彼得·林奇甚至认为普通投资者相比专业投资者的优势之一就是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启发从而产生超越专业的力量。当投资渐渐成为一种习惯,我自觉不自觉地,开始用投资的眼光和思维来观察和思考生活。这时我突然明白投资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投资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具有生活所具有的一切特质。这段话的另一层含意解读是:在普通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可以寻找到投资的规律、体悟到投资的真谛。
那么回归到投资的话题上来,战略对于投资的意义何在?
其实在对我们家庭的进步与分析中,我已经给出了答案:战略是一种方向的选择,战术只是一种技巧的框定。当方向选择正确的时候,技巧的作用只是加速或延缓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针对目的地,只要我们选择的方向没有错,行走的速度只能改变到达的时间,而无法改变或迟或早最终到达的结果。
所以确定投资的战略,是我们投资者在投资领域为攻城略地而需要面对的头等大事。
股市三观
投资的战略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正如一个人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选择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一样,投资者进行理财投资,首先要解决的,当然也是自己的“投资三观”——再明确一下,对于股市投资者而言,就是“股市三观”:
第一,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股市?
第二,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看待投资?
第三,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自己?
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认识、不同回答,会从根本上决定我们在股市上的不同表现。投资理念、投资技巧、操作系统、交易心态,这些看似局部或零碎的东西,其实都取决于我们最初建立的“股市三观”。再进一步,可以肯定地说,投资者最终的命运,也完全取决于“股市三观”的规定:巴菲特之为巴菲特,来源于他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利弗莫尔之为利弗莫尔,也来源于他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对股市三观的不同思考和不同抉择,最终造成了两位资本大佬首富与自杀的不同命运。
苏格拉底说:“人类普遍地对一件事情无知,而这是一件最必要知道的事情。那就是怎样正确地生活,怎样去照顾自己的灵魂并且使它尽可能地完善,还有,人们对这种无知普遍地是视而不见的。”这个被人们普遍地视而不见的东西,就是后来流传千古的“苏格拉底之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最终造成了后世哲学的纷纭流派。
对于股市投资者而言,“如何看待股市?如何看待投资?如何看待股市中投资的我们自己?”同样是不得不正面和回答的“股市苏格拉底之问”。
很多投资者在进入股市之前,甚至完全不知道股票是什么?这就是大多数人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进入股市之后,原本是想进行长期投资达到稳定营利的目的,但搞来搞去最后却搞成了高频交易、波段操作、趋势为王的狂热投机分子。这就是大多数人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自己对股市、对投资明明“无知识无经验无脑子”(我谓之“股市三无人员”),却自视甚高,以为自己天赋异禀、智力超群,甚至运气最终会站在自己这一边,渴望赌王式的一夜暴富。这就是大多数人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
正是因为大多数人对“股市苏格拉底之问”的上述回答,才最终造成了股市后来流传的“一胜二平七负”之说。大多数人股市三观不正,乃有此境。
04 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股市
股市的本质
股市本质上就是一个市场,一个可以让交易双方互通有无的地方。你有钱,但是没有企业,更不会经营企业,我有企业,也会经营企业,但是没有钱。在股市中,通过股票的买卖,我们二者可以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你的钱买了我的股票,你的钱就不再是普通的钱了,而是流入企业,成为企业经营的资本。我的股票卖给了你一部分,意味着我的企业就不再单纯是我一个人的企业了,而是有了自己的股东。企业通过股票的出售,实现了经营资本的聚合,当然,也同时实现了股权的分散——我卖给你的那部分股票,不是一个简单的电子凭记,它其实是我企业的一部分股权。当你拥有了股权,哪怕再多或再少,你都拥有了法律所赋予股权的一切权利和义务。也就是说,依据股票,你有了分享企业发展红利的权利,也有了维护企业健康发展的义务。当你的股权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甚至可以解散董事会,重组企业。
从互通有无的角度看,股票市场和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市场没有两样。但从股权的角度看,股市与菜市的最大区别是,股市除了是一个市场,具有普通市场所具有的一切性质,还具有普通市场所不具有的股权交易的特质。
记住,股权是股市交易的最终标的,也是股市交易的本质所在。
这意味着我们买卖股票的行为,实质是一种企业经营行为。既然是企业经营,那么我们盈利的手段就是企业的分红和企业的成长。一家经营正常的企业,每年的利润分配无外乎两个方面,拿出一部分维持经营者与所有者的正常生活,剩余部分进行再投资,从而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前者就是企业的每年分红,后者就是企业的后续成长。
获利的途径
如果把股票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其从股票投资行为中获利的根本途径,有且只有以下两条:企业的分红和企业的成长。
但是作为普通投资者而言,股票市场尤其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明明是作为一个个的个体存在的呀。所以,当普通投资者化身为个体的时候,盈利的途径的确又格外生发了新的一条:市场波动的钱。
支撑股票价格的因素在大的方面有两条:一是股票所代表的那家企业的基本面;二是市场交易者的总体预期。当企业经营良好,利润丰厚,迭创新高,并不停成长,企业给投资者回报的能力就会格外突出,股票的价格就会表现得相对坚挺。从长远看,股票的价格就是企业基本面的反映。但是股票的买卖毕竟是在不同个体间进行的,所以个体对未来趋势的预期,会在短期内成为影响和制约股价涨跌的重要因素。当大家一致看好未来时,会加大股票购买力度,于是股价越涨越抢手,而当大家一致看衰未来时,会加大股票的抛售力度,于是又出现股价越跌越乏人问津的尴尬局面。这种境况,在股市中经常见到。以至于有人疑问,这等现象完全有悖于经济学讲义中的“市场供需规律”嘛。其实,价格和需求的规律并没有被违背,根本原因就是股市中的短期走势中加入了人的预期这一额外的局限条件,书本上严格的“供需规律”被扭曲异化了。从长期和本质上看,供需规律并无丁点变化。它依然存在,只是被某种阶段性的表象短期地屏蔽掉了。
正是因为人的预期因素,股价总会产生短期的波动。曾经有人问一位投资界大佬:你怎么预测未来几年的股市?大佬回答:我预测未来几年股市将继续波动。好像是一句玩笑话,却直抵市场规律的核心。股市唯一不变的规律就是股市将永远波动。对于这一规律的认识和追究,投资学家们又总结出了“周期理论”和“钟摆理论”。对这些理论,霍华德·马克斯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一书中均有论述,有兴趣的朋友可翻书一读,这里略过不提。
我想强调的是:正是因为股价波动的存在,所以投资者似乎又从中嗅到了除分红和成长之外的第三种股市盈利之道。是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赚市场波动的钱。”
所谓市场波动的钱,就是差价。昨天股价10块钱,今天11块钱,这1块钱的差价就是投资者渴求的目标。理想的模式是:在10块钱的时候买入,然后在11块钱的时候卖出。网络上无数的股神和骗子就是这样诱导或者说欺骗他们的追随者的:打板说,神准说,诸如此类的蛊惑和吹嘘由此而来。
波动与骗子
既然波动无时无刻不存在于股市,我为什么还说宣扬靠股市波动赚钱的股神多是骗子呢?原因就在于从整体和长远看,股价的波动就是一种随机行为。我投身股市十余载,历经2008年、2015年两次堪称经典的“世纪大崩盘”,数度穿越牛熊,阅人不在少数,除了骗子,我的确没有看到多少靠谱的依靠股价波动即能实现稳定盈利的人。暴富是有的,但一次性的成功,往往具有不可复制性。例如体育彩票几乎期期都能产生一位百万富翁,但这样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我们最好还是不要奢望好运总是降到我们头上吧。我的意思是,我的确见到过因为依靠市场的波动而一夜暴富的人,但我没见过总是依靠市场波动而致富的人。格雷厄姆不是、巴菲特不是、费雪不是、彼得·林奇不是,利弗莫尔是,但最终破产,一枪自毙。中国投资者中也不乏投机制胜的传说,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人要么涉嫌内幕交易而锒铛入狱,要么归于沉寂消失于无踪。我不相信这些人已经衣锦夜行、富贵而隐。资讯无限发达的时代,巴菲特在这个星球上恐无隐身之所。因此,我更相信这些牛皮烘烘者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最终都被淘汰出局,甚或死于非命。
不止一位投资大佬告诉我们:“要像经营企业一样投资股票。”我相信这些人不会是骗子。因此,我愿意再强调一遍投资者股市获利的两大最重要最靠谱的手段:企业的分红和企业的成长。当然市场有时候会为企业进行错误的定价,我们在低于企业价值的价格上进行购买,然后在企业价格回归到价值线附近的时候卖出,这种获利手段貌似也在做波段。但究其实质,这种方式依靠的还是企业的基本面分析,从本质上讲,它赚的还是企业成长的钱,与靠预期下一步的股价走势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股市不是赌场
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股市的问题上,市场上杂音颇多。最著名的当数“中国股市赌场论”。因为此言出自某著名经济学家之口,又非常贴合市场中的某些现实表现,因此在市场中流传甚广。
这就是中国股票市场可笑和可悲的地方。很多时候,连专家学者都无法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中国股市散户众多——单从数量上看,市场上99%的投资主体系自然人投资者;起动波伏较大——以我的粗略统计,中国股市自开埠以来,每年高低点的比率很少低于1.3,最大可达3.3;每逢暴涨之后必有暴跌——欧美成熟市场股市短期回落20%以上,就可用股灾形容了,而我们动辄回落50%以上,管理层还不好意思承认股灾;每一次股灾,都会害惨一大批新入市者,而套牢者更众——更重要的是,中国股市体制不健全,规则不健全,投资主体不成熟,管理层也不成熟,坐庄、黑市、内幕交易等乱象丛生。
如果仅仅纠缠于这些情节,我们的确很容易得出“中国股市连赌场都不如”的结论。但事实上,这些都是短期的、局部的、静态的观察和结论,并非事实真相。如果一个投资者,稍具一点理性,略懂估值的艺术,坚决不在泡沫期买入,也不一定在最底部买入——只在一个平常的点位进入股市,只要坚持长期投资,那么我们看到,在过去近三十年的股票市场上,任何一次股价高点后的回调,都是一次介入的良机。我的意思是,过去二三十年,混在中国股市,随便找一个估值合理的点位进入,至今都会获利丰厚。损兵折将的,总是那些在狂热期的高点不顾一切投入,然后又在萧条期的低点不计代价割肉抛出的投资者。
中国股市从一百点起,至今已涨数十倍,股票数量从最初的老八股扩展到今天的三千多家,基本上涵盖了中国经济方方面面的龙头支柱企业,股票市值也从微不足道的几十、几百亿迅速扩充到数十万亿,一大批诸如茅台、万科、格力、美的、云南白药之类的企业为投资者带来了几十、几百、几千倍的投资回报。说中国股市就是一个大赌场,那是你看待问题的眼光不行而已。
投资者的悲剧
我们刚才分析过,总体上股票给投资者回报的根本途径就两个:分红和成长。分红和成长依靠的都是企业的经营,而企业的经营都有完整的周期,至少按年计,哪能靠分分钟计时、评比、衡量?市场不管波动的问题,它只以自己的方式回报于长期投资者。我以前曾有一个比喻:市场就像一个厚道人,他拿着你的钱去做生意,赚完钱后捧着利润返回来,但是再也找不到当初投资他的人,但这位厚道人才不管三七二十一,在他眼里,所有的投资者都是投资者,所以找不到你,他不会把利润私藏起来,而是毫不犹豫地将真金白银撒向市场——得到者获利。
所以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寻找到一个合理的价格介入市场,然后耐心地等待市场的回馈——投资者最大的悲剧就是:市场需要资本的时候,你来了;而市场捧来利润的时候,你走了。西方股市有句谚语:“当闪电来临的时候,你要确保自己在场。只有在场,你才能享受到甘霖的滋润。”
05 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投资
投资的威胁
股市交易的本质就是资本和企业的结合。当我们认识到需要以经营企业的精神来投资股市时,那种一夜暴富的思想可能立马下降大半。因为常识告诉我们,企业的经营和成长绝对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坚持投资,坚持长期投资才会变得非常不容易。它常常遭受到人性、舆论、外力等各方面的诱惑与影响。对它威胁最大的,可能就是我们一再跟大家批判过的投机思想了。
股票市场就是一个大的即时报价系统,每一只股票每一秒钟的价格变动都会实时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而且这个报价系统就像传说中的永动机一样,几乎不会停息。即便在休市期间,看似大市已经停盘,但是各种各样的消息面还是会影响着股价,股价还在人们的意念中涨涨跌跌。正因为这个“意念盘”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一只股票的每一天的开盘价位都与前一天的收盘价格难以相同。这个事实恰恰说明,股市的报价系统,始终运转,无论以有形的方式,还是以无形的方式。所以看股市K线,你能够很直观地得出一个结论:股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无限多的机会流程。只要你愿意,你随时可以在这个市场里杀进杀出;只要你足够聪明,你随时可以在市场中挣到钱。
波动永远存在,所以这种快速杀进杀出的短频交易的诱惑便永远存在。很多投资者进入市场多年后才突然想到,自己原本是想来股市进行长线投资的,怎么操作来操作去,操作成了短频投机手了呢?很大的原因,就是受到了这种波动的惑乱。要想化投机为投资,我的建议是:漠视,甚至忘掉股市的这套“即时报价系统”。
前两年有一位经济学家说:要是没有几台电脑同时操作,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炒股的。因为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是不可能有这么多电脑的,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散户还是不要炒股了吧。这样的言论本末倒置,甚至完全颠倒了黑白,让人喷饭。股票投资,不是这样搞的——时时盯着电脑屏幕,而且还得同时盯着几台屏幕,这哪还有投资的影子?农民不会有事没事就把种子从地里扒出来观察一番,花匠也不会天天把花草从盆里拔出来看看根系的生长情况。但是我们的经济学家,为什么对股市投资的认识就那么肤浅呢?
投资三段论
股市投资有三个阶段:低估阶段、平衡阶段和高估阶段。所谓低估阶段,就是原本价值10块钱的东西,卖成了8块钱,甚至5块钱、3块钱。所谓均衡阶段,就是原本价值10块钱的东西,又卖成10块钱了。所谓高估阶段,就是原本价值10块钱的东西,卖成15块,甚至20块钱了。
上文提到的股市“周期理论”与“钟摆理论”几乎宿命般地决定了,股市总是不停地在牛熊间转换,股票总是在三个阶段中来来回回地穿梭。均衡阶段当然是最客观、最理想的状态,但遗憾的是,情绪化的市场总是在悲观与乐观间跳跃,这也就决定了市场要么跌过头,要么涨过头。这种情形很容易给我们提供一种盈利启示:在大众极度悲观时,买入股票,然后在大众极度乐观时,卖出股票。
那么,什么才叫极度呢?简单的解释是:当大众某种情绪产生一致性时——即一致性地悲观,或一致性地乐观——往往就意味着情绪已达共振,彼时即是极度。当然,极度也好,一致也罢,都是一种笼统的感性表达。没办法,世上能量化的指标千千万万,唯“情绪”二字最难确切衡量。这个,只能靠经验、感觉、印象进行毛估的测量。我的方法是,当身边多年不炒股的朋友突然也开始炒股时,就应该开始警惕市场在走向极度乐观,若发现这种现象非止一例而带有某种普遍性时,就应该将这种警惕的级别从普通提向警觉的高度。如果再辅以一定的股市估值技术、大盘定位系统的配合,感受并寻找到风险点,并非难事。反之同理。你身边一众炒股高手渐渐归于沉寂,则极有可能意味着悲观的情绪生发到了极点。
投资三件事
归纳起来,股市投资者只有三件事可做:寻找一个好的价值,然后再寻找一个好的价格,最后就是买入并耐心等待。说白点就是,找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以合理的价格买入,然后沉下心情,等待时间的玫瑰静静地开放。
这就又回到了老话题:陪企业一块成长,然后挣企业分红与企业成长的钱。
投资的属性
投资的过程、模式,决定了投资的三大基本属性:确定性、平衡性、耐力性。
确定性
也可以称为概率性。实际上,投资的世界没有百分之百的确定性,原因是影响结果的因素往往丰富而多变。投资家说“一定”,其真实的含义无非就是实现的概率大一些而已。这个问题,细究极深,难以把握,不如化繁为简,掌握个宏观的大概。诚如股神之言,追求一个模糊的正确即可。所以我把确定性简化成了四个字:“低买高卖”。这四个字是借用了波段操作手的行话——但在这儿,已经与原意有了本质上的差别。我们只要记得“在低位处投资,获利的确定性大;在高位处投资,获利的确定性小”就可以了。以沪市A股为例:5000点时进行投资,成功的确定性就小而失败的确定性就大;3000点之下进行投资,成功的确定性就大而失败的确定性就小。一举例,很复杂的事情看起来就非常简单,但事实上做起来非常难。因为人性决定了我们的随众心理,在众人恐惧时恐惧,在众人贪婪时贪婪。
投资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们在低位处对确定性的视而不见已成常态。说起来简单而做起来很难的事情,从本质上讲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低买高卖本来就是世上任何成功买卖的精义,但被波段操作手给糟蹋了。现在一提这四个字,好像就是指高频投机一样。在我的印象中,格雷厄姆老先生就曾开辟专章,分析和嘲笑这四个字的投机大法。由此可见,投机分子将这四个字祸害到了什么地步,就像暗娼对小姐这个称谓的亵渎,罪孽深重。
平衡性
这是对投资操作方面的管理要求。人走路,东倒西歪,就是失去了平衡性。没有平衡性的人,恐怕很难把路走好走远。投资的道理,与此相若。我常常嘲笑那些一会儿空仓一会儿满仓的人,原因就在于此。畸轻畸重,都有违平衡性,都不是优秀的投资。
平衡性从小到大,有这么几个层次:一是同类投资品种间的平衡;二是不同类品种间的平衡;三是不同市场间的平衡。以前在网络上也常常撰文论道:寻找最舒服的姿态面对市场。这话的意思其实也是在讲平衡性。平衡性就是寻找低估,没有平衡性就没有成功的投资——这两句话是对平衡性的最高概括。
在本书的第八章,我们会专门探讨平衡的问题,这里点题从略。
耐力性
也可以称之为持久性。种子从播种,到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再到最终的收获,这样的一个周期叫一季。股票投资的周期性也完全体现于买和卖及其中间的持有上来。买,需要时间准备;卖,需要时间端详;持有,更需要时间的酝酿,甚至有时候可以说是煎熬。很多人的耐心只体现在卖上。这是多么可笑。
成功的投资者都有自己稳定的盈利模式,然后用自己的这套盈利模式和时间有机地进行结合,最终才会结出硕大的胜利之果。光有模式,没有时间,胜利之果不会多么丰硕。巴菲特之为巴菲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视,就是他活得足够长。假如他的生命在60岁,甚至50岁那年终止,巴菲特就不再是巴菲特了。而有关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数据方面的支持——研究表明,巴菲特90%的金钱是在他50岁之后的这30年中积累下来的。看到这条消息,心怀暴富心态的年轻人,多少会有些失望吧。但这的确就是世界提供给我们的现实。对投资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是我们中间80%以上的人最常犯的错误——最首要最具根本性的错误,就是这条,没有之一。
要投资,不要投机
时间的最大属性,对于人来说,就是耐心。市场上绝大多数人忧心时间的成本,动不动就会对长线投资人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质疑,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人生有几个五年(或十年)啊?”所谓的短线操作高手就投其所好,应运而生。
很遗憾,他们的理论,大多数都被事实证伪。网络上经常会冒出一些粉丝庞大的短线交易型选手——最后要么被证明是骗子,要么就渐行渐远,自己绝迹于江湖。所以投资界流传起一句口头禅:“挣得多,不如活得久。”
其实,只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稳定的盈利模式,活得久就意味着挣得多。如果把投资当作一种事业看待,那么投资就需要一种信仰。耐力是对信仰的最好体现。我常常看到一些在牛市汹汹期匆匆赶来的投资者,很快在熊市期间寻不到踪迹。这是耐力对信仰的最大讽刺。说得温情点:这样的人,殊为可惜。说得冷酷点:这样的人,死不足惜。
综合来看,确定性是对方向的选择,平衡性是对路径的选择,耐力性则是对信仰的选择。
深刻认识投资的三大性质,是我们区分投资与投机的基础:当操作行为不具有投资的三大属性时,我们就完全可以毫不犹豫地将其归入投机的行列。弄明白这些,会对我们未来的投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轻松得出如下一条重要的结论:股市交易,要投资,不要投机!
06 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
按照学界的说法,厮混在股票二级市场的个人投资者,叫自然人投资者。与之相对的,还有机构投资者。腾腾爸喜欢把“自然人投资者”叫作普通投资者。之所以如此取舍,主要原因就是牵涉到投资者的自我身份定位问题。
投资者分类
根据投资者的个人能力,我把所谓的“自然人投资者”分成四类:神人,贵人,高人,普通人。
所谓神人,是指天赋异禀、无师自通的人。这类人能掐会算,长着阴阳眼,股市的涨涨跌跌似乎完全掌握在他们手中。每天都有交易,每天都能抓住涨停板。这类人活跃于网络中的各大投资网站与论坛中。也就是说,我在网上听说过,在现实中却尚未见过。考虑到我没见过的东西并不一定不存在的现实,本着科学谨慎的精神,我愿意暂时承认这类人的存在,姑且先在我的投资者分类中为其保留一个位置。虽然我不信,但万一要是有呢?
所谓贵人,是指出生于大贵之家,从小就受到父辈高人的精心指导,财智开发早,财技训练好,并且很早即在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投资经验。这类人因为出身的不同,与我等凡夫俗子相比,更早地接触和学会了股票投资,也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指点和训练,少走许多弯路,因此更容易获得投资方面的成功。这类人在现实中是存在的。比如大家现在耳熟能详的股神巴菲特先生,大学一毕业即师从于价值投资的老祖师格雷厄姆先生,你能天真地认为他只是一介平民之子吗?
所谓高人,是指久经沙场、身经百战、已在穿越多轮牛熊间建立和健全了自己独特的投资交易体系,并寻找到了稳定的赚钱盈利之道的老手。这类人没有天生神技,也无深厚的背景关系,但依靠自己后天的努力与领悟,在投资方面已经多有斩获。
剩下的,就是所谓的普通人。可能是新入市的“股市三无人员”,也可能是早就入市但至今一事无成的人。说直白点,这是市场中的绝大多数人。你说他不懂股市投资吧,他懂点;你说他懂股市投资吧,他懂得并不多。这类人在市场中被称为“韭菜”,暗含被收割的贬义。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上述四类人中的哪一类呢?
普通投资者
人类争强好胜的本性决定了,很少有人会主动承认自己是普通的,甚至是愚笨的。面对上述问题,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我可能不是神人,也不是贵人,但也许会成为高人。
通过努力,人人都可能成为高人,问题是,现在呢?研究表明,无论是智商还是情商,在大众层面总是呈现出典型的正态分布的规律。这也就意味着,最聪明的人和最笨的人总是占据着人类中的少数,大多数人则是相差不大的寻常人。哪怕最聪明的人,也要记住这个世上一定还有比自己更聪明的人,也要记住世上还有“三个臭皮匠赶上一个诸葛亮”的说法。
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投身股市我们就能冷静许多。
投机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博傻的人总认为这世上一定还有比自己更傻的人。这些都有违科学规律的。不把自己当普通人对待,恐怕是股市投资者最常犯,同时也是严重、愚蠢的一个错误。所以,现在,我们只是普通人。对于市场中的绝大多数人而言,这是最大的现实。出于审慎原则,我认为这一告诫,应该适用于市场中所有的投资者,尤其对新入市者而言,没有例外。
我见过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进入股市后也曾充满幻想,认为既然能在工作中有出色表现,那么在股市投资方面也极有可能具有超越常人的能力,但最后也不得不放弃幻想,洗耳恭听市场先生的残酷告诫:在股市,无论出身,无论职业,无论学识,大家都是平等的。
这就是我喜欢用“普通投资者”来称呼市场上大多数自然人投资者的原因。
放弃暴富思想
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普通投资者,没有超越常人的力量,这即意味着我们要想获得超过市场的投资收益是一件很难的事。事实上,世上很少有连续20年增长速度能维持在20%的企业,世上也很少有财富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20%的投资者——不是完全没有,很少,有就是奇迹。作为一名投资者,你能达到这个水准,你就是巴菲特。
普通投资者初来乍到股市,经常被网上各式各样的股神诱惑,以为一年挣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事情是很容易发生的。事实恰恰相反。这些事情更多的只是发生在传说和谎言中。极端的市场环境下,会偶尔产生这样的奇迹,但从来都不具有长期意义上的连续复制性。这就是网上的诸多大神最终又归于尘埃的真正原因。统计上的数据,股市收益的长期年复合增长率,也就在10%左右——加上通胀增长率,年复合增长率能达到14%—15%的水平,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很多世界级优秀的投资基金也就处在这个档次上。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已经算得上足够优秀了。能实现每年20%的财富增长当然很爽——因为这意味着你已经达到股神的水平,但要是能做到每年15%左右的财富增长,实际上已经是跑赢了市场。是20%更有实现的可能呢?还是15%更有实现的可能呢?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想告诉大家一定要放弃暴富的思想。股市投资的确能够致富造富,但这至少需要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一是你有正确的方法;二是还有时间的浸润。香港已故股神曹仁超先生曾提出一个“三十年巨富”的观点,认为一个人要想通过股市投资达到大富巨富的目的,没有三十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腾腾爸对这一观点,深表赞同。当然,或许会有例外,但对普遍性规律而言,三十年的要求,对大众可能更有实际意义。
结论
对这一话题的探讨,我们得出了两点结论:
1.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是普通投资者而已;
2.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暴富思想。
正所谓静水流深,不疾而速。这是我能送给阅读本书的普通投资者最大的忠告了。
07 投资者的战略
生在中国很幸运
在拙著《投资大白话》(电子书)一书中,介绍自己的三层投资交易体系时,我提出“投资首先投的是国运”这一观点,引起很多读者的共鸣。这番道理并不难理解。古语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仅股市投资者,生活在这个国家中的所有人,其人生命运(当然包括财富命运)都与这个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举个简单的例子,一百年前,作为普通人,你在中国无论搞什么样的投资,最终的结局可能都是非常惨淡的。国运不举,实业不振,哪里会有投资者的未来?
所以这一点,要恭喜大家,我们都生在中国,尤其是生在当今之中国,我们赶上了二百年来中国最好的时代。这可能是今天的投资者应当投资、勇于投资、坚持投资的最大逻辑基础。巴菲特说:“生在美国,我像中了五百万美元的彩票一样幸运。”套用一下,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完全可以说:“生在中国,我像中了五百万人民币的彩票一样幸运。”也许现在看起来,五百万美元所代表的财富价值远超五百万人民币,但如果放在更长的时间里来验证,焉知情形不会颠倒过来?
一组数据
泛泛地谈国运、聊情怀,可能还不能充分说明问题,那么我们就简单罗列和分析一下几组数据吧。
历史数据
2007年牛市的时候,中国A股一年新入市股民近6000万户;2015年半拉子牛市的时候,一年新入市股民3000余万户,加上行情开始启动的2014年也有900多万户,所以2014—2015年共入市近4000万户新股民。现在全国总共有多少户股民呢?据统计约有1.2亿。也就是说,光2007年、2015年两轮牛市就带来约1亿多户的股民——当然有进就有出,这里只是对新进入股民的毛估计算——2006年、2007年大牛市之前,中国股民撑死不过千万。
股民数量随股市波动而逐阶升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番转变,具有创世纪的意义。从2007年之后,中国社会才真正具有股民这一特定的阶层。此前,股民规模很小,炒股是一种典型的小众文化。但2007年之后,情形大变,作为一个拥有数千万用户基数的群体,股民开始以一个阶层的形式出现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之中。
从上述分析与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轮牛市行情,都能吸引大批股民入市,而每一轮牛市行情过后,都有大批股民在股市中沉淀下来,成为下一轮行情的中坚力量。从趋势上看,这一股中坚力量是逐步发展壮大的。这也就是二十多年来每次牛熊转换后股市的底部区域总是逐阶抬升的根本原因——哪怕是市场热度再回到从前,大盘点位也很难再回到从前,因为股灾中总有一部分新股民留存下来,和以往经历多届牛熊转换的老股民一起,组成新底部的奠基者。如果考虑到上市企业的利润增长、资产增厚,这种逐阶抬升的股市格局更具有了基本面的支持。
因此,这组数据及其分析,说明什么呢?说明每轮牛市行情,对中国人来说都是一次财智大启发的过程。
未来展望
中国股民总户数现在已超1亿,与美国股民总户数大体相当,也就是说,单纯从股民数量上看,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相当的。但是别忘了,中国有近14亿人口,而美国只有区区3亿。现在大约是每13个中国人中有1户股民,而美国大约是每3人中有1户股民。从股民在总人口的密度上看,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以美国为标尺的话,中国股民在现有基础上至少还得翻3倍才算基本达标。也就是说,未来至少还得增加3亿户股民。如果每轮牛市能集中带来5千万户股民的话,那么中国至少还需要6轮这样的大牛市才能完成任务。如果此前二十多年中国股市每三至五年才能发动一场集中攻势的规律在未来继续有效的话,那么要完成3亿户新股民入市的任务,就意味着至少需要二十年,至多30年的时间。
这组数据、这番计算又说明什么呢?说明今天留在市场中的股民,每一个人都是幸福的——只要能坚持到底,好日子还在后边。市场上对这种老股民期望新股民涌来当“解放军”的想法和做法,有一个形象的称谓,叫“割韭菜”。作为一名信奉价值投资的长线投资者,腾腾爸反对割韭菜之说——但就算是割韭菜吧,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来,未来依然可期待。今天对股市不闻不问的人,可能就是我们未来培养和“收割”的对象。
认清这一点大势,非常重要。
请快上车
关于美国股民的数量,腾腾爸提供的还是最保守的一组数据:1亿股民只是计算直接交易和持股的,而美国的实际情况是,401K计划等鼓励和培育机构力量的制度已将大约三分之二的美国人推到了间接持股人的地位。如果算上这部分人,美国股民至少还要再翻一倍。如果中国股民密度将来也发展到这个水平——画面太美,不敢想象。
这番推算,和众多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远景的测算,有着惊人的一致性。未来二十年,中国经济复合增长率若能达到5%的话,意味着中国GDP将有机会达到200万亿人民币。如果证券化率达到100%的话,意味着股票市值会是今天的5倍左右。如果证券化率达到历史上曾经达到的160%的话,则意味着还有七八倍的空间在等待着我们。
这组数据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今天持有股票的人,只要持有的不是透支未来二十年增长潜力的泡沫股,二十年后都将收益惊人。
三点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和讨论,我们很容易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坚信国运,未来三十年是股市投资者的春天;
第二,每一次牛市行情,对中国人而言,都是一次财智大启发的过程;
第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每一次股市大回调,都是后来者不可错失的上车良机。
如果说“如何对待股市、如何对待投资、如何对待投资者自己”是关于投资的最具根本性的战略,那么上述三点,则完全可以说是当今中国人作为投资者的最大战略。
这三点,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当代中国,投资股市,正当其时,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