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金融货币体系的黄金演变史

黄金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当被人们赋予了社会属性时,也就有了货币功能。黄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黄金的稀缺性使得黄金的价格较高,被人们作为财富储备的主要媒介。黄金作为世界性的交易媒介和财富计量标准有几千年的历史。要认识黄金在现代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先了解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黄金在金融领域特殊地位的演变史。

一、皇权垄断时期(19世纪以前)

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849年,古埃及统治者先后对努比亚(尼罗河上游一个小国,有丰富的黄金资源)进行了四次掠夺性战争,占领了努比亚全部金矿。公元前1525年至公元前1465年,埃及第十八王朝法王又先后发动了两次战争,从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掠夺了大量金银。大量金银流入埃及,埃及财富大增,使他们有能力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发展农业,兴建豪华宫殿和陵园,为人类留下了巨大的阿蒙神庙遗迹和金字塔。仅图坦哈蒙陵墓中的金棺就重达110公斤。

郢爰(楚国货币)

公元前47年,古埃及被罗马帝国占领,罗马大帝凯撒凯旋时,展示了从埃及掠夺的2822个金冠,每个金冠重8公斤,共计22.58吨;还展示了白银1815吨。抬着游行的金银重达65000塔兰特,约1950吨。金银的积累使罗马帝国的国力大增,使其至今仍在文学、史学、法学、哲学诸方面给人类以深刻的影响。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黄金培植起了古埃及和古罗马的文明。

公元前5世纪中国战国时期,楚国出现名为“郢爰”的金币,这是迄今发现的人类社会最早的流通金币。约公元前1世纪,一种铸有安东尼头像的古罗马金币出现。公元1世纪,古印度也铸造出带有佛祖释迦牟尼头像的金币。欧洲和亚洲各国在封建社会普遍实行银本位制。13世纪后,法、意等国的商业城市开始铸造金币,1489年,英国首次铸成“金镑”,与银币一起流通。资本主义初期,大量黄金进入货币流通领域,欧美各国货币制度从银本位制变成金银复本位制,并在18世纪末向金本位制过渡。

在19世纪之前,黄金不仅成为帝王独占的财富和权势的象征,还是供奉器具和修饰保护神灵形象的材料。虽然公元前5世纪就出现了金币,但一般平民很难拥有黄金。黄金矿山也属皇家所有,当时黄金是由奴隶、犯人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开采出来的。殖民者为了掠夺黄金而杀戮当地民族,毁灭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血腥的一页。抢掠与赏赐成为黄金流通的主要方式,自由交易的市场交换方式难以发展,黄金的交易规模也很小。

二、金本位制时期(19世纪~20世纪30年代)

(一)金本位制的产生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进行流通的货币制度,它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

19世纪初,在俄国、美国、澳大利亚、南非以及加拿大等地先后发现了丰富的金矿资源,黄金生产力迅速发展。仅19世纪后半叶,人类生产的黄金就超过了过去5000年的产量总和。黄金产量的增加,使人类的黄金需求才有了物质条件,以黄金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人类进入了一个金本位时期。金本位制的建立,意味着黄金从帝王专有走向了广阔的社会,从狭窄的宫廷范畴进入了平常的经济生活,从特权华贵的象征演变为资产富有的象征。

金本位制首先诞生在工业革命浪潮的欧洲国家,1717年英国首先施行了金本位制,1816年英国颁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正式在制度上给予确定,成为英国货币制度的基础。19世纪,德国、瑞典、挪威、荷兰、美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国先后宣布施行了金本位制。

(二)金本位制的主要内容

金本位制规定黄金就是货币,在国际上是硬通货。金本位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用黄金来规定所发行货币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单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的重量而形成一定的比价关系。

(2)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任何人都可自由地将金块交给国家造币厂铸造成金币,或以金币按法定的含金量向造币厂换回相当的金砖。

(3)金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具有无限制支付手段的权利。

(4)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间结算也使用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当国际贸易出现赤字时,可以用黄金支付。

从以上内容可看出,金本位制具有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入/输出三大特点。随着金本位制的形成,黄金承担了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成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媒介,金本位制是黄金货币属性表现的高峰。

从美国内战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这50年中,金本位制度如日中天,取得了类似宗教的地位。因为它把自古以来人类对这种闪耀金属的原始信赖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那段时期黄金充分配合工业和金融发展需求的高度复杂动态,这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全世界共有59个国家实行过金本位制。金本位制虽时有间断,但仍延续到20世纪的20年代。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有的国家实行金本位制长达二百多年,有的国家仅实行几十年。中国一直没有施行过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对当时第一金融帝国—英国最为有利。就像今天的美元一样,英镑是当时人们最先选择的货币。由于黄金储备是不产生收益的,英格兰银行以其最佳信誉降低黄金储备标准。1913年,该银行持有黄金1.65亿美元,而法兰西银行是6.78亿美元,美国财政部则是13亿美元。

(三)金本位制结束的原因

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确实是金本位制运作得最美妙的日子,欧洲政治经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金本位制功莫大焉,可是事后来看,国际金本位制的成功可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各国军费开支猛烈增加,纷纷停止金币铸造和金币与纸币之间的兑换,禁止黄金输出和输入,这些行为从根本上破坏了金本位制赖以存在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又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金本位制彻底崩溃。各国纷纷加强了贸易管制,禁止黄金自由买卖和进出口,公开的黄金市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伦敦黄金市场被迫关闭。这一关便是15年,直至1954年后重新开放。在这期间一些国家实行“金块本位”或“金汇兑本位制”,大大压缩了黄金的货币功能,使之退出了国内流通支付领域,但在国际储备资产中,黄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黄金仍受到各个国家的严格管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满目疮痍,人们以为只有金本位制才能使其走上复生之路。所以英国在1925年又恢复了一度停止的金本位制度,可是美国的1929年股市大崩溃引发的全球经济萧条很快让英国不得不在1931年再次结束了金本位制。一年后,只有美国、法国、瑞士、荷兰以及比利时仍采用金本位制。1936年以后,已没有国家允许人们将货币或存款兑换成黄金。美国罗斯福总统1933年上台后,为了缓和黄金大量外流的危机,宣布民众持有金币不再合法,必须全数上交银行,并用行政命令把金价钉牢在1盎司35美元上,这个价格维持了37年之久。

随着金本位制的形成,黄金作为商品社会的一般等价物,成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媒介,黄金的流动性增加。黄金市场的发展有了客观的社会条件和经济需求。在金本位制时期,各国中央银行虽都可以按各国货币平价规定的金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但实际上仍是通过市场吞吐黄金,因此黄金市场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可这是一个受到严格控制的官方市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只有唯一的英国伦敦黄金市场是国际性市场。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20世纪40年代~70年代初)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背景

从1914年至1938年期间,西方的矿产金绝大部分被各国中央银行吸收,黄金市场的活动有限。此后对黄金的管理虽有所松动,但长期人为地确定官价,而且国与国之间贸易森严,使黄金的流动性仍然很差,市场机制被严重抑制,黄金市场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经过数年的战争后人们发现,美国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国拥有的黄金占当时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总量的75%以上,全世界3/4的黄金因为战争的原因流到了美国。

1944年5月,美国邀请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国政府的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各方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溃后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美国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美元处于中心地位,起到了世界货币的作用。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内容如下。

(1)美元是国际货币结算的基础,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2)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国承担按每盎司35美元的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

(3)实行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的1%幅度内上下波动,因此黄金也实行固定价格制,如波动过大,各国央行有义务进行必要的干预,恢复到规定的范围内。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制中,黄金无论在货币流通功能还是在国际储备功能方面的作用都被限制了,因为世界上的黄金几乎都被美国政府所控制,其他国家几乎都没有黄金。没有黄金储备,就没有发行纸币的准备金,只能依赖美元。于是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体系中的主角,但黄金是稳定这一货币体系的最后屏障,所以黄金的兑换价格及流动仍受到各国政府非常严格的控制,各国基本上都禁止居民自由买卖黄金,黄金的市场定价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制从另一个角度看,黄金实际上是被美元囚禁在牢笼里,该货币制度将世界黄金控制在自己手中,用发行的纸币—美元取代过去黄金的作用。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为了保持美元汇率,抑制金价上涨,减少黄金储备流失,美国联合英国、瑞士、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共八个国家于1961年10月建立了“黄金总库”,八国央行共拿出2.7亿美元的黄金,由英格兰银行为黄金总库的代理机关,负责维持伦敦黄金价格,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但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支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极大的冲击。大量资本出逃,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伦敦金价暴涨,美元危机再度爆发。美国再也没有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经与黄金总库成员协商后,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价向市场供应黄金,市场金价自由浮动,但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仍按官价结算,从此黄金开始了双价制阶段。

但双价制也仅维持了三年的时间,原因有两点:一是美国国际收支仍不断恶化,美元不稳;二是西方各国不满美国以一己私利为原则,不顾美元危机拒不贬值,强行维持固定汇率。于是欧洲一些国家采取了“请君入瓮”的策略,既然美国拒不提高黄金价格,让美元贬值,他们就以手中的美元兑换美国的储备黄金。当1971年8月传出法国等西欧国家要以美元大量兑换黄金的消息后,美国于8月15日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到1971年年底,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了60%以上。1973年3月因美元贬值,再次引发了欧洲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西欧和日本外汇市场不得不关闭了17天。美国政府被迫放弃按固定官价美元兑换黄金的政策,各西方国家货币也纷纷与美元脱钩,黄金进入由市场自由浮动定价的时期,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彻底崩溃,也开始了黄金非货币化的改革进程。

四、黄金非货币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一)黄金非货币化的历史背景

黄金非货币化是指取消黄金的货币职能,使其与货币完全脱离联系,重新成为单纯商品的趋势。

黄金非货币化问题是在美元危机频繁爆发,以美元—黄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崩溃后产生的。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美国竭力主张削弱乃至取消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贯彻实行黄金非货币化。其主要目的是不再用黄金去收回国际市场上数千亿美元游资,而是绕开黄金,直接凭借其经济实力,重建美元霸权地位。自从黄金官价取消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就不再有一个固定价格作为定值标准,原先反对黄金非货币化的法国等西欧国家,也被迫同意取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黄金条款。在各国的汇率决定过程中,黄金不再发挥作用,黄金价格也随即剧烈波动,黄金储备也不再作为支付手段来平衡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差额。

(二)黄金非货币化的争议

从法律的角度看,国际货币体系的黄金非货币化到1978年才正式明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78年以多数票通过批准了修改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又称《牙买加协议》。该协议删除了以前有关黄金的所有规定,宣布黄金不再作为货币定值标准,废除黄金官价,可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黄金;取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必须用黄金支付的规定;出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6黄金,所得利润用于建立帮助低收入国家优惠贷款基金;设立特别提款权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它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会员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作国际储备。但由于其只是一种记账单位,不是真正货币,使用时必须先换成其他货币,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特别提款权定值和“一篮子”货币挂钩,市值不是固定的。代替黄金用于会员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的某些支付等。

《牙买加协议》宣布废除黄金的世界货币职能后,黄金非货币化遂成为西方国家有关黄金货币作用理论问题的主流。尽管主张黄金再货币化的观点仍时有反映,主要是担心国际储备多元化与分散化失去了黄金的自动约束,会导致世界货币无限制增长,从而引起世界性通货膨胀和汇率的频繁变动;但同时也考虑到恢复金本位制的现实可能性不大,因而只是希望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再度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在西方国家学术界,黄金非货币化已成定论。

20世纪70年代后,金价与西方主要货币汇率的波动仍保持一定的关系。同时,出于对浮动汇率的频繁波动及难以实施有效的国际货币合作等问题的担心,西欧一些国家又重提恢复黄金的货币作用,以固定汇率制重新取代浮动汇率制的主张。20世纪80年代初,黄金再货币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但由于黄金产量跟不上世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黄金已不大可能再恢复金本位制时代所具有的那种作用,加之各国对此争议很大,因而黄金非货币化仍是目前的主要趋势。

在中国,学术界关于黄金非货币化问题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黄金已不再是世界货币,而且不再是决定货币汇率的主要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黄金实际上只是被人为地非货币化,尽管如此,它仍然维持其世界货币地位,在不远的将来还有可能发生黄金再货币化。

(三)黄金非货币化的影响

国际黄金非货币化的结果,黄金成为了可以自由拥有和自由买卖的商品,黄金从国家金库走向了寻常百姓家,其流动性大大增强,黄金交易规模增加,因此为黄金市场的发育、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经济环境。黄金非货币化后的30多年,正是世界黄金市场得以迅猛发展的时期。可以说,黄金非货币化使各国逐步放松了黄金管制,是当今黄金市场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国际货币体制黄金非货币化的条件下,市场机制在黄金流通及黄金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日益增强的作用。但黄金仍是一种具有金融属性的特殊商品,所以不论是商品性黄金市场,还是金融性黄金市场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牙买加体系宣布“黄金非货币化”之后,黄金开始由货币属性主导的阶段向商品属性回归的阶段发展,黄金作为世界流通货币的职能降低了。但是黄金的金融属性并没有降低,黄金仍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保值的手段和投资的工具,集商品功能和金融功能于一身。黄金的非货币化发展过程并没有使黄金完全退出货币领域。黄金的许多货币职能依然留存:仍有多种法定面值的金币发行、流通;黄金价格的变化仍然是衡量货币的有效工具,是人们评价经济运行状态的参照物;黄金仍然是重要的资产储备手段,各国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仍在增加;用黄金进行清偿结算实际上仍然是公认的可以代替货币进行往来结算的方式。

国际货币体系中,黄金非货币化的法律过程已经完成,但是黄金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仍作为一种公认的金融资产活跃在投资领域,人们对黄金的痴迷和执着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