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识传播学:在信息社会里正确认知自我、他人及世界
- (美)埃姆·格里芬
- 7652字
- 2024-12-22 02:11:36
写在前面
用过这本教材旧版的教师们可以直接跳到第6页“第7版的新增变化”。不过,对于那些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的教师,好好读一下这篇前言会帮助你获得对本书结构的充分理解。
平衡入选热门理论
《初识传播学》专为没有任何传播理论基础的学生而写。它是为初入大学的新生设计的入门课程,无论这些学生将进入哪个专业。在传播学领域,讲师们倾向于在早期阶段给学生们提供涉猎多个领域的一般性介绍。《初识传播学》正是写给这些入门的学生。假如某个院系要在大三或大四才开始讲授传播学理论,而它的学生是初次接触传播理论,那么本书也将适合他们。
这本教材旨在向读者通俗易懂地介绍32种传播学理论。读完之后,读者应对这些理论有所掌握,并且可以解释各种传播现象。我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们了解不同传播理论的定位和关系。因此,最后一章又将所有理论重新梳理一遍。在学生们有能力把传播领域的顶尖理论融会贯通之前,他们必须先了解这些理论说了些什么。这本教材的主干部分提供的正是这样的原始材料。
在传播领域的期刊和年鉴主编的协助下,借助数百位传播学教授的反馈,我挑选出多种视角的传播学理论以反映该学科的多元性。其中一些理论堪称传播理论名人堂的候选。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①对逻辑、情感和道德论据的分析始终是公共演讲课程的必修部分。符号互动论的创立者乔治·赫伯特·米德②的理论是研究语言、思想、自我概念和社会对个人影响的阐释学派学者的基础理论。多年来,研究人际关系的学者一直在为保罗·瓦茨拉威克③的互动观点原理而争论不休。而任何一名学生,只要稍稍对传播学有所涉猎,就不可能对格伯纳④的涵化理论一无所知,该理论解释了电视重度观众为什么会形成世界处处充满危机的恐惧心理。
然而,假如我仅仅选入传播学领域的经典,未免有些目光短浅。这个学科中的一些最具创造力的研究方法恰恰是领域中新近的成员。例如,莱斯利·巴克斯特⑤和芭芭拉·蒙哥马利的关系辩证法对于固着于人际关系中的持续张力提出了深刻见解。约瑟夫·沃尔瑟⑥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是少数几个体系完整且足够深入的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传播理论之一。格里·菲利普森⑦的口语代码理论将传播领域的民族志研究从方法论提升为解释、预测与控制元对话的应用理论。
本书的组织结构
每种传播理论单辟一章,占用10页至15页的篇幅。鉴于我发现大多数入学新生根据信息碎片进行思考,这种设计或许有助于他们在阅读每个独立章节时进行聚焦式的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重要的理论,而不只是模糊地学习一大堆相互联系的观点。每章讲解一个理论的安排,也使讲师们有机会跳过某些理论或重新安排授课顺序,而不必大费周折拆解教科书的结构。
第1章“从理论的‘定义’开始”,在一开始就给出理论和传播的现行定义,同时介绍了本书的结构安排和章节特色。第2章“基本分类:实证还是阐释?”,介绍区分实证性理论和阐释性理论的基本知识。第3章“何为成熟的理论?”,分别给出判定好的实证性理论和阐释性理论的两组标准。我以欧内斯特·博尔曼(Ernest Bormann)⑧的符号聚合理论验证这些标准,因为他的理论内嵌实证性和修辞性的双重方法。第4章“绘制传播学的导引地图”,基于科罗拉多大学罗伯特·克雷格⑨教授的整体构想,着重介绍传播理论领域里的七大流派。
紧随这些综合性的章节,我用31章的篇幅介绍31种传播学理论。每一种理论涉及不同的传播语境,例如:人际信息、关系发展、关系维持、影响力、群体决策、组织沟通、公共修辞、传媒与文化、传媒效果、跨文化传播和性别与传播,等等。每个传播语境一般涵盖两至三个理论。每个语境单元都提供一篇导语,介绍章节序列以及各个理论解决的关键议题。用这种方式介绍,是为了使学生们辩识哪些理论可以回答他们一直在询问的问题。最后一章“传播理论的共享线索”采用全新的梳理方式,试图帮助读者在花样繁复的传播理论织毯上找出规律。
任何理论和实践都有价值意蕴,我在书中粗略探讨了12条道德准则。每个准则都是某种道德理论的核心宗旨。传播学以外的某些学科可能宁愿略过这些棘手的话题,然而如果仅仅探讨传播过程,却不触及好坏、对错、善恶的判别,那将是对我们这一领域的关注焦点的无视。
章节的设计特色
由于大多数人借助画面来思考,学生们如果不能将理论细节应用于具体情境,对该理论的理解就会遇到困难。本书中绝大多数章节运用了扩展案例以具体阐释该理论提出的“真理”。我建议读者们设想一下作为室友的大一新生的首次会面、回应某个不够和谐的家庭内部的冲突、说服其他学生对酒后驾车零容忍的尝试,或者其他一些情境,以验证书中的理论和观点。我还借助电影《我爱贝克汉姆》《感谢你抽烟》《永不妥协》《当哈利遇到莎莉》《电子情书》《银翼杀手》、托尼·莫里森⑩的小说《宠儿》,以及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艾克斯的演讲来说明某些理论的观点。这些案例研究遵循以下的教学规范,即根据学生们已有经验中的认识和画面解释他们尚不理解的内容。
书中一些理论是与各种各样的研究项目紧密相关的。例如,利昂·费斯廷格⑪在其经典的1美元/20美元实验中的惊人发现,使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影响力为之大增。格里·菲利普森的口语代码理论始于一项为时3年的民族志研究,意在考察用提姆斯特维尔⑫的男人的方式说话意味着什么。杰西·迪利亚的建构主义研究一直在使用由沃尔特·克罗克特设计的角色类型问卷。假如出现这种情况,我将细致地描述整个研究过程,以便于学生们在系统的观察中学习与评价基础性理论的重要性。可以说,《初识传播学》试图用多样的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引导读者进行阅读。
学生们在随后的课程中会逐一认识莱斯利·巴克斯特、查尔斯·伯杰⑬、朱迪·伯贡⑭、肯尼斯·伯克⑮、沃尔特·费希尔⑯、霍华德·贾尔斯⑰、切瑞丝·克拉马雷⑱、迈克尔·帕卡诺夫斯基⑲、巴尼特·皮尔斯⑳、格里·菲利普森、斯特拉·汀-图梅㉑、约瑟夫·沃尔瑟、朱莉娅·伍德㉒,以及许多其他的名字。我竭力想把每种理论与理论学者相联系,介绍理论时着重强调它的创立人,通过这一方式使人们重新追忆和尊重这些学者的卓越功绩。
每章都含有评论该理论的环节,根据第3章介绍的评判好理论的标准,对每个理论进行严格的审视。我一般先简述该理论的优点,然后转而论述缺点、它未能回答的问题以及遗留的失误。我希望这一部分能激发学生们“这个虽然言之有理,然而我质疑……”的反应。
在每章结尾,我列出一些有待思考的问题,标注以“帮助你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些开放性的提问促使学生对该章内容融会贯通,将其应用于日常沟通的案例。这里以黑体表示的词语或短语是为了提醒读者着重记忆该理论的关键词。
最后,我还提供了注解性质的阅读书目,以“扩展阅读”为题。一些学生可能对某些理论产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教材之外的内容,这是专为他们列出的资源。排在最前面的是我推荐的、可作为继续深入的出发点的一些读物。后续项目则提供了与本章理论重点有关的材料的一些线索。我这样做是为了给读者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实用的引导,避免令初学者望而生畏。引用材料的出处则放在全书末尾的“注释”部分。
一些学者将出现在“对话”的视频中。视频中妙趣横生的对话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理论的内容。
没有一位作者会认为自己的写作风格是枯燥的,我当然也认为我在用清晰生动的语言表达我的思想。然而,天下唯一无法传播的事物就是准确。我竭力忠实于每位学者的用语规范,以便读者可以学习该学者原汁原味的理论思想,但是我也试图将某些学术术语转换成较大众化的表达。大多数学生与评论者认为可读性与趣味性正是我这本教材与众不同之处。我建议把你认为理解起来困难的一章作为不同教材间的对比样本,这样你就能得出自己的判断。
假如你是初次阅读本书的读者,那么你还应该知道本书的另一特色。网站www.afirstlook.com可以提供许多教学辅助,让老师们有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兴奋。该网站提供一些可验证传播理论的电影片断。我从学生们的浏览记录可以看到,拓朴心理学创始人库尔特·勒温的结论是正确的。他曾说过一个好理论以及一份展示全书所涉理论的文本比较,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实用。大多数人会对网站中“理论档案”涵盖的内容心存感恩,它分享了本书旧版中共计20个完整章节。你不妨从中挑选你最喜爱却没有出现在这一最新版本中的那些理论。迄今为止,网站上最受欢迎的资料是埃米莉·兰根(Emily Langan)和格伦·麦克克利西(Glen McClish)准备的世界级水准的讲师手册,它的浏览量占据了该网站每月40 000次访问量的绝大部分。这一网站的许多访问者是学生,他们的老师鼓励他们浏览这些对于他们尚显陌生的资源——网站中的一切都是开放性的,除了测试的部分。
第7版的新增变化
扩充的边栏空白是最新版与之前各版本最主要的区别。这是为了在边空中加入重要的定义——这是学生们的要求——同时确保每种理论的宽度和深度——这是从教师的立场出发。扩充边栏空白是双赢的解决方式。
在最新版中,我新加入两种理论。霍华德·贾尔斯的传播适应理论,一个与跨文化和跨群体传播有关的成熟理论,被安排在“跨文化传播”语境单元的第一章。传媒生态学在以前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程度的修正,重新介绍马歇尔·麦克卢汉的思想。这一章之前的标题是技术决定论——麦克卢汉的反对者赋予的定义。新标题反映了人们明显的立场变化。在过去的3年里,网站上曾提供一个较长的版本,然而几乎没有学生阅读。为了回应许多教师提出的要求,我很高兴在本书“传媒与文化”语境部分以更便利读者的方式介绍麦克卢汉。
除了上述两个新增的理论,我认为对全书理论梳理的进一步加强也是新版最重要的改变之一。在本书的首尾两处,我增加了两章内容以论述与理论有关的理论。在第1章,我引导读者关注以下议题:理论的定义是什么以及如何将学生们引入与传播有关的思考。由于这本教材是关于传播学的理论初探,刚入课堂的学生们一定不会了解“理论是什么”以及“理论是用来做什么的”。我认为,他们也不可能对“传播是什么”或者“传播不是什么”这样棘手的问题作过多的思考。第1章的作用就是开启这一过程。
在最后一章“传播理论的共享线索”,我采用了一种全新方式,即提出贯穿于多个理论的十大原则以鉴别各个理论之间的不同。它们涉及传播语境、实证性——阐释性的区别以及传播学理论的流派——即这本教材里一直用来划分和归类理论的方法。我将它们称为“线索”,每一根线索都联结着在其他方面看起来可能毫不相关的理论。我希望对这些线索的分析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本教材中各个理论的整体模型,他们也可以将审视这些线索的过程视作期终考试之前的整体回顾。浏览一下第36章的图36-1就能对这种梳理形成一个约略的印象。
在第2章和第3章,我阐述了实证性理论和阐释性理论的区别以及评估这两类理论的一些标准。最新版增加了新的案例。我请之前的两位同事——格伦·斯帕克斯(Glenn Sparks)和马蒂·梅德赫斯特(Marty Medhurst)分别对一个风趣幽默的以美国体坛巨星佩顿·曼宁(Peyton Manning)为主角的商业广告作了相应分析。在第2章的最后部分,我给出一个实证性——阐释性理论的分类表格,选择在此处而非整个教材的结尾给出所有理论的类别划分。在每种传播理论的开篇,我用这一分类表格中对应的截图,向学生们指出其元理论的类别。我还采用博尔曼的符号聚合理论以说明如何用实证标准和阐释标准分析一种理论。我新加入了一个与群体想象链条有关的延展案例。这个案例由一位传播学教授记录,显示了老烟民们如何抵制群体之外的禁烟压力。我相信这一民族志式的案例研究足以帮助读者轻松地学习符号聚合理论。
致谢
许多慷慨无私的学者们提供的智慧和建议令我衷心感谢,他们的知识财富体现在你接下来阅读的每一页中。他们包括:圣芭芭拉城市学院(Santa Barbara City College)的罗恩·阿德勒(Ron Adler)、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的吉姆·安德森(Jim Anderson)、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的埃德·阿佩尔(Ed Appel)、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的朱迪·伯贡(Judy Burgoon)、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的布兰特·伯利森(Brant Burleson)、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mona)的蒂娜·卡罗尔(Tina Carroll)、惠顿学院(Wheaton College)的肯·蔡斯(Ken Chase)、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克利夫·克里斯琴斯 (Cliff Christians)、惠顿学院的林恩·库珀(Lynn Cooper)、科罗拉多大学的鲍勃·克雷格(Bob Craig)、伊利诺伊大学的托马斯·邓肯森(Thomas Duncanson)、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SUNY Buffalo)的汤姆·菲利(Tom Feeley)、科罗拉多大学的拉里·弗雷(Larry Frey)、普渡大学的约翰·格林(John Greene)、东卡罗来纳大学(East Carolina University)的约翰·W·霍华德三世(John W. Howard Ⅲ)、肯塔基大学(University of Kentucky)的德里克·莱恩 (Derek Lane)、俄亥俄大学(Ohio University) 的安德鲁·莱德贝特(Andrew Ledbetter)、菲尔丁研究生院(Fielding Graduate Institute)的W.巴尼特·皮尔斯(W. Barnett Pearce)、奥斯汀公共政策优先中心(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Priorities, Austin)的克里斯·派普(Chris Peiper)、东卡罗来纳大学的劳拉·普利维德拉(Laura Prividera)、北肯塔基大学(Northern Kentucky University)的拉斯·普罗克特(Russ Proctor)、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的琳达·普特曼(Linda Putman)、俄亥俄大学的阿特·拉米雷斯(Art Ramerez)和安东尼· 罗伯托(Anthony Roberto)、加尔文学院(Calvin College)的昆廷·舒尔茨(Quentin Schultz)、南缅因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Maine)的伦尼·谢德列茨基(Lenny Shedletsky)、俄亥俄大学的尼科尔·斯泰格尔沃尔德(Nicole Steigerwald)、印第安纳卫斯理大学(Indiana Wesleyan University)的斯科特·特科特(Scott Turcott)、北肯塔基大学的史蒂夫·韦斯(Steve Weiss)、斯普林爱伯大学(Spring Arbor University)的小罗伯特·伍兹(Robert Woods, Jr.)。没有他们的帮助,本书就不可能问世。我还要感谢那些与我邮件往来、电话交谈以及面谈商讨的学者,没有他们就无法保证每一章内容的新鲜、准确和有趣。我必须在这里对他们的参与表示感激。
我与麦格劳-希尔公司专业人员的合作相当愉快。感谢菲利普·布彻(Philip Butcher)、出版人弗兰克·莫蒂默(Frank Mortimer)、策划编辑凯蒂·史蒂文斯(Katie Stevens)、设计主管阿什利·比德尔(Ashley Bedell)、印刷协调莱斯利·拉杜(Leslie LaDow)和马崔克斯制作公司极富耐心的项目经理梅里尔·彼得森(Merrill Peterson)。我尤其感谢一路伴随我的编辑珍妮·卡察罗斯(Jennie Katsaros),在此书前4版的编辑过程中,她一直代表麦格劳-希尔公司与我合作。此外,还有3位杰出人士为我提供了优质服务:商业电脑艺术家詹·迈耶(Jenn Meyer)全身心地投入插图的创作和修订;朱迪·布罗迪(Judy Brody)使大量的必要流程变得愉快而且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罗宾·特利夫森 (Robyn Tellefsen)是《初识传播学》第4版的学生研究助理,在我需要一个熟悉全书内容、可信赖并能共同工作的助手时,热情地承诺与我一同校对本书。其他作者得知我有幸与上述10人一同工作时,都表示对此十分羡慕。
有3个人对本书的贡献超过了任何一个作者的预期。埃米莉·兰根——我现在的同事、也是之前在惠顿学院的学生,以及圣迭戈州立大学(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的格伦·麦克克利西共同撰写了讲师手册,我的同行们认为这一手册足以代表传播领域的最高标准。教师们告诉我在阅读兰根和麦克克利西对某一理论的深刻见解以及在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理论的技巧得到实践验证后,他们在走入课堂时变得充满信心。我将兰根和麦克克利西的思考也写进了书中。最新版的学生助理是凯文·希恩 (Kevin Sheehan)。他作为惠顿学院传播学系的优等生,同时也是一位电脑能手,自大学四年级开始参与最新版的写作。希恩还同意在毕业之后的一年中继续从事这项工作以便能帮助我。他的工作还包括在出版最后期限临近的那几个星期完成本书索引这一艰巨的任务。凯文的专业、奉献以及由衷的帮助都让我十分感动。
最后,我要感谢的是我的妻子,感谢她一直以来给我鼓励、理解和爱的支持——不仅限于这个项目,更融汇在我们48年的婚姻之中。她的爱、幽默的天性以及对艺术创造和美妙音乐的热爱,让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最新版的创作。
埃姆·格里芬
①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代表作品有《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
②乔治·赫伯特·米德(1863——1931),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③保罗·瓦茨拉威克(1921——2007),长于对沟通行为与模型的分析,代表作为《人类沟通的实际行为》和《建构的现实》等。《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已有中文版。
④乔治·格伯纳(1919——2005),美国传播学家及涵化理论的奠基人,生前长期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代表作品有《反主流》《信息鸿沟》等。
⑤莱斯莉·巴克斯特,俄勒冈大学博士,现为艾奥瓦大学传播学教授,著有《传播研究的基础》《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等。后者已被译成中文版。
⑥约瑟夫·沃尔瑟,密歇根州立大学传播系教授,主要因建立社会信息过程理论(1992)、超人际模型(1996)而著称。
⑦格里·菲利普森,华盛顿大学传播学教授,西北大学博士,建立了口语代码理论,著有《接受各种文化》等。
⑧欧内斯特·博尔曼(1925——2008),明尼苏达大学语言传播系荣休教授,著有《传播理论》《小群体传播:理论与实务》。
⑨罗伯特·克雷格(1947—— ),美国传播理论家,密歇根州立大学传播学博士,著有《作为一个领域的传播理论》《扎根理论》《作为一种实践的传播》等。
⑩托尼·莫里森(1931—— ),美国小说家、主编、教授。她的小说因恢弘的主题、生动的对话和丰富的细节而闻名。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等。她于1988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⑪利昂·费斯廷格(1919——198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的预期、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向、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他提出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有很大影响。他于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⑫提姆斯特维尔是格里·菲利普森虚构的地名,实指芝加哥南部的一个蓝领、低收入的白人社区。
⑬查尔斯·伯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传播学荣休教授、国际传播协会成员及前主席。他因构建不确定性递减理论而闻名。
⑭朱迪·伯贡(1948——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传播学教授,研究家庭关系和人类发展。她发表了240多篇论文,出版7本专著,先后提出3种传播学理论:违反预期理论(1978)、人际调适理论(1995)、人际欺骗理论(1996)。
⑮肯尼斯·伯克(1897——1993),美国文学理论家和哲学家,主要学术兴趣在于修辞学和美学。
⑯沃尔特·费希尔,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安嫩伯格传播学院荣誉教授。在肯尼斯·伯克的戏剧主义理论基础上,他建立了叙事范式理论,著有《作为叙事的人类传播》等。
⑰霍华德·贾尔斯,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传播系心理学和语言学教授,因创立传播适应理论而闻名。
⑱切瑞丝·克拉马雷,俄勒冈大学社会女性研究中心教授,学术兴趣在于性别、语言、传播、教育和技术等领域,著有《通过教育实现性别平等手册》《信息时代女性主义的挑战》等。
⑲迈克尔·帕卡诺夫斯基,前科罗拉多大学教授。他吸收了克利福德·格尔茨的文化观点,并把它应用到组织生活中。
⑳巴尼特·皮尔斯,任职于菲尔丁研究生院,同时也是公共对话联合体的创始人之一,在跨文化沟通等领域卓有成就。
㉑斯特拉·汀-图梅,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人类传播研究教授。她的学术兴趣在于面子协商理论和文化种族认同协商理论,著有《理解跨文化传播》《有效管理跨文化冲突》等。
㉒朱莉娅·伍德,北卡罗来纳大学传播学教授,学术兴趣专注于性别差异、沟通与文化、人际关系以及女性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