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战第二】
1.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2.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3.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4.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5.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6.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作战第二】
1.孙子说:要兴兵作战,需准备的物资有: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10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除此而外,前后方的军内外开支,包括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维修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还要消耗千金。只有按照这样的标准准备之后,10万大军才可出发上战场。
2.因此,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如果拖的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失锐气,一旦攻城则兵力将耗尽。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其他诸侯必定趁火打劫。这样即使足智多谋之士也无良策来挽救危亡了。所以,在实际作战中,只听说将领缺少高招难以速胜,却没有见过指挥高明巧于持久作战的。战争旷日持久而有利于国家的事从来没有过,所以不能详尽地了解用兵的害处,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用兵的益处。
3.善于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征集兵员,不用多次运送军粮。武器装备由国内供应,从敌人那里设法夺取粮食,这样军队的粮草就可以充足了。国家之所以因作战而贫困,是由于军队远征不得不进行长途运输。长途运输必然导致百姓贫穷,驻军附近处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必然导致物资枯竭物财枯竭赋税和劳役必然加重。如此,则导致在战场上军力耗尽,国内财源枯竭,百姓私家财产损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财产也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惫和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车的损失而耗去6/10。
4.所以明智的将军,一定要在敌国解决粮草,从敌国搞到一钟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起运的20钟,在当地取得饲料一石,相当于从本国起运的20石。
5.所以,要使士兵拼死杀敌,就必须怒之并激励之;要使士兵勇于夺取敌方的军需物资,就必须以缴获的财物作奖赏。所以,在车战中,凡抢夺10辆车以上的,就要奖赏最先抢得战车的人。而夺得的战车,要立即换上我方的旗帜,把抢得的战车编入我方车队;要善待俘虏,使他们有归顺之心。这就是战胜敌人而使自己越发强大的方法。
6.作战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胜,最不宜的是旷日持久。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将帅掌握着民众的的生死,主宰着国家的安危。
【故事1】关羽败走麦城
孙权接获曹操书信,欣然答应攻取荆州。便将取荆州的任务交给大将吕蒙。吕蒙到陆口,探子报告说沿江都有烽火台,荆州军马也有所防备。吕蒙闷闷不乐,便躺下称病不出。孙权派女婿陆逊去看他,陆逊知道吕蒙无病,却劝他装病辞职。
孙权依计召吕蒙往建业养病,于是攻打荆州之事便让年轻的陆逊接替。陆逊故意派人送信给关羽,信中对关羽大肆吹捧。关羽从此松懈了对荆州的防备,并将荆州的兵力调往樊城。
孙权得知荆州防务空虚,便拜吕蒙为大都督起兵攻荆州。吕蒙将战船伪装成商船,精兵扮成商人,骗过烽火台的守兵。当夜二更,船内精兵杀上岸来,占了烽火台,拿下了荆州。
公安守将傅士仁见荆州已失,又因失火之事对关羽怀恨在心,便到荆州投降了。孙权要他去南郡劝说糜芳,最后糜芳也投降了。
屯兵于阳陵坡的曹将徐晃得知东吴攻下了荆州,也出奇兵攻下了偃城、四冢。关平兵败,逃回大寨告诉关羽荆州已失,关羽却不相信。
徐晃兵到关羽寨前,关羽箭伤未好,仍亲自出阵与徐晃大战80余回合。曹仁也因曹操领兵前来相助,便杀出樊城,徐、曹两下夹击,关羽不敌败走。
关羽引兵渡过襄江,探马报说荆州失陷,又说公安、南郡守将投敌。关羽大怒,昏绝于地。待关羽醒来,便依赵累之见,一面派人往成都求救,一面去夺回荆州,以为安身之地。
曹操见樊城已无危险,便不再追击,反而观看东吴与关羽交战。此时,徐晃领兵来见,曹操因他杀得关羽弃寨而逃,亲自出寨迎接,并封他为南平将军,驻守襄阳。
关羽行至荆州,正在进退无路时,得知吕蒙用计来瓦解他的军心,许多将士半路而逃,便愤恨地说:“我生不能杀吕蒙,死了也要杀了他!”
关羽率军继续向荆州前进,一路与吴军不断战斗。待走到一个山谷,又被吴军四面包围。关平见军心已乱,劝关羽到麦城驻扎,并让廖化到上庸向刘封、孟达处求援。
刘封听了廖化哭诉后想前去解救关羽,但孟达却尽说关羽的是非,使刘封一改初衷,不愿出兵援救。廖化见哭诉无用,便往成都去了。
关羽身临绝境,东吴便差诸葛瑾前来劝降。但关羽却不为所动,他说:“若城破,最多一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我身虽死,却可名垂丹青。先生不必多说,我要与孙权决一死战!”诸葛瑾再三劝诱,最后仍然无功而还。
诸葛瑾回报孙权,吕蒙说他已有计策擒拿关羽,便让朱然埋伏在麦城以北,潘璋引兵埋伏在临沮,又令将士三面攻打麦城,只空北门。
关羽不愿困死麦城,欲从小路突围前往西川。王甫劝他走大路,关羽说就是有埋伏他也不怕。王甫见他不听,便与关羽哭别。
关羽率关平等200余骑从麦城北门冲出,走没多远遇朱然伏兵四面杀来。关羽逃往临沮,行到决石地方,遇潘璋引伏兵截路,他们将关羽等人用绊马索绊倒,关羽被马忠捉了。
孙权爱关羽才德,劝他投降,关羽两眼圆睁,厉声大骂。孙权考虑良久,才叫人将关羽父子推出斩首。
吕蒙设计害了关羽,便觉心神不宁。一天,孙权为他庆功,他精神失常自称关羽,要杀吕蒙报仇,喧闹一阵后便倒地而死。
张昭向孙权献转祸之计,孙权便依计把关羽的首级送与曹操。曹操明白孙权的用心,便将关羽的首级配上沉香木身躯,用王侯之礼安葬了。
关羽父子被害的消息传到成都,刘备大叫一声,昏倒在地。刘备从此不吃不喝,每天只是痛哭不止,连眼睛都哭出血来,他发誓要引兵为关羽报仇。刘备在成都南门外亲自主持招魂祭奠,终日号哭不止。
【故事2】美马计
唐代“安史之乱”时,大将李光弼带兵与叛将史思明对阵,两军互有胜负相持不下,但史思明骑兵颇强,因为他有从塞北带来的良马千匹在军中服役。这些马都是公马,个高劲大跑得快冲力大,对起阵来对唐军威胁颇大。史思明也视这批马为宝贝,没有战事时便让人赶这批马去河边洗浴、放牧。日久天长,李光弼终于想出一条获取这批良马的计谋。他传令城中,以高价收购百姓的带驹的母马,不几日便收到母马、马驹各五百匹。这天,李光弼见叛军又把马赶到对岸河边放牧,便传令把收来的那批母马赶出城去,而把马驹留在城中。母马来到城外河边,挂念城中的马驹,不时回首鸣叫。叫声引起了对岸叛军的公马的注意,它们都不吃不喝,仰起头来向河这边张望。最后,不知哪匹公马首先动了情,下河向这边游来,这一下子带动了所有的公马,放牧的敌人拦也拦不住。唐军赶马人见状忙松开缰绳,那五百匹母马怀念城中的驹子,撒脚就往城中跑。敌人的马刚过河上岸,也随那批母马跑起来。史军闻听丢失了良马忙遣大队人马来拦截,但还没等他们打过河,那批马已随唐军的母马进了城,而后被一个个捉住补充到唐军骑兵中。自此李光弼的骑兵战斗力大增,使叛军吃了不少苦头。李光弼把“异性相吸”的道理运用到战马上,巧施“美马计”,没费一兵一卒便夺得了叛军千余匹良马。
【故事3】北魏与夏统万城之战
北魏与夏统万城之战发生于北魏始光三年、夏承光二年(426年)至次年,这是北魏军在统一北方战争中,实施南北两路进攻,计诱夏军出战,歼灭其主力,攻克夏都统万城(今靖边县东北白城子)的一次战役。
东晋十六国后期,在北方建立割据政权的有北魏、夏、西秦、北凉、北燕等,其中北魏占据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南部、河南北部等地,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由于北魏能注意巩固内部,吸取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知识,重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并注意农业生产,因而发展成为一个较强的政权,由它统一北方的条件接近于成熟。当时阻碍北魏对西北地区统一的主要势力是匈奴族赫连氏的夏政权。它占据陕北、关中和内蒙古、宁夏、甘肃各一部分,扼制着北魏统一西北的战略地带。北魏为实现其统一北方的目的必先灭夏,因此魏、夏之战即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北魏始光元年(424年)八月,夏主赫连勃勃病死,他的几个儿子赫连伦、赫连、赫连昌等互相残杀,关中大乱。次年,赫连昌虽争得王位继承权,但内部矛盾已十分尖锐,北魏便乘此机会于始光三年(426年)九月发动了灭夏战争。北魏的进军部署是:命司空奚斤率4.5万人袭击夏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尔后联合南宋将军周几率万人袭击陕城(今河南陕县),再共同进军夏军控制的长安。与此同时,北魏主拓跋焘率主力由君子津(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东北黄河上)进袭夏都统万。十月,夏军主力正与西秦军战于嵻山(今甘肃兰州市北),企图一举灭亡西秦。拓跋焘见夏军主力尽在西方,西渡君子津后命大军在后跟进,自率轻骑两万疾袭夏都统万城。十一月,拓跋焘已抵达黑水(今无定河上游),距统万城仅有30余里。夏主赫连昌率军迎击,战败退回后,闭城固守,魏兵趁势追击至城外。他们焚烧西门,并分兵四下杀掠,俘获夏人数万,得牛马10余万。然后,拓跋焘因统万城一时很难攻克,又怕夏军从伐西秦前线东还而内外受敌,遂徙当地民众万余家而还。
与此同时,大夏弘农太守曹达得知魏将周几率军将至即不战而逃,周几长驱进入潼关。大夏蒲坂守将乙斗得知魏奚斤之军将至,派人向统万告急。当使者赶到统万正好见到拓跋焘指挥魏军围城,遂回报乙斗“统万已失”。乙斗大惊,立即弃城西奔长安,奚斤亦未战即得蒲坂。镇守长安的夏主赫连昌之弟赫连助兴,听乙斗说统万已失即无心再守长安,遂与乙斗一起逃往安定(今甘肃镇原县东南)。十二月,奚斤进入长安,秦、雍一带氐、羌势力纷纷降于北魏。
北魏始光四年(427年)正月,赫连昌企图收复关中,命平原公赫连定率军2万反攻长安。拓跋焘立即派高凉王拓跋礼率军加强长安守御;派龙骧将军陆俟镇守大碛(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北),以备北方少数民族柔然来袭;派散骑常侍步堆出使南朝刘宋,以求和好,他自己则亲率大军再次前往统万。五月,拓跋焘渡过君子津进至拔邻山(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南)筑城,他在此留其辎重,以轻骑3万先行。北魏群臣都劝拓跋焘:“统万城坚固,非朝夕之间可拔。陛下以轻军讨之,进不可克,退无所据,不如与携带攻城器械的步兵一同前往。”拓跋焘说:“用兵之术,攻城最下,必须到了不得已的时候才可以强攻。若与携带攻城器械的步兵同往,夏军必因恐惧而坚守,我军不能很快拔城,则会食尽兵疲,进退无地。还是以轻骑直抵统万为好,即使攻城未克,诱敌出战则可决胜。”拓跋焘于是率轻骑立即出发。六月初,拓跋焘已接近统万,分兵埋伏在附近深谷中。他只以少量兵力前往统万城下诱敌,并让一些军士佯逃夏军,声称魏军粮尽,辎重远在后方,步兵又未赶至,应当予以急袭。赫连昌果然相信,率步骑3万出城列阵,准备迎击魏军。拓跋焘收兵后撤,夏军分两翼发动追击。这时,突然风雨大作,拓跋焘认为决战时机已到,派兵绕到夏军背后分左右两翼夹击夏军。正当双方混战之际,拓跋焘身中流矢从马上坠地,夏军逼近欲将其活捉,魏将拓跋齐决死力战,将拓跋焘重新扶上战马,终于将夏军击溃。拓跋焘乘胜追击赫连昌,斩杀夏将赫连满和赫连蒙逊,歼灭夏军万余人。赫连昌来不及逃回统万,仅率麾下数百骑兵奔往上邦(今甘肃天水市)。拓跋焘进入统万,俘获夏王公卿将校及后妃宫人万余人,马30余万匹,牛羊数千万头,府库珍宝、器物不计其数。然后他留常山王拓跋素、执金吾桓贷与莫云镇守统万,为灭亡大夏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