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行军第九

原文【行军第九】

1.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2.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3.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林木、翳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4.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5.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6.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缸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7.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文【行军第九】

1.孙子说:在各种不同地形上处置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时应该注意:通过山地,必须依靠有水草的山谷,驻扎在居高向阳的地方,敌人占领高地不要仰攻,这是在山地上对军队的处置原则。横渡江河,应远离水流驻扎,敌人渡水来战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等它渡过一半时再攻击,这样较为有利。如果要同敌人决战不要紧靠水边列阵,在江河地带扎营,也要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要逗留;如果同敌军相遇于盐碱沼泽地带,那就必须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在平原上应占领开阔地域,而侧翼要依托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以上四中“处军”原则的好处,就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他四帝的原因。

2.大凡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之处,避开阴暗之地;靠近水草地区,军需供应充足,将士百病不生,这样就有了胜利的保证。在丘陵堤防行军,必须占领它向阳的一面并把主要侧翼背靠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上游下雨洪水突至时,禁止徒涉,应等待水流稍平缓以后。

3.凡遇到或通过“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几种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不要接近。我们应该远离这些地形,而让敌人去靠近它;我们应面向这些地形,而让敌人去背靠它。军队两旁遇到有险峻的隘路、湖沼、水网、芦苇、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须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埋设伏兵和隐伏奸细的地方。

4.敌人离我很近而安静的,是依仗它占领险要地形;敌人离我很远但挑战不休,是想诱我前进;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平坦地方,是因为对它有某种好处。许多树木摇动,是敌人隐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是敌人布下的疑阵;群鸟惊飞,是下面有伏兵;野兽骇奔,是敌人大举突袭;尘土高而尖,是敌人战车驶来;尘土低而宽广,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疏散飞扬,是敌人正在拽柴而走;尘土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扎营。

5.敌人使者措辞谦卑却又在加紧战备的,是准备进攻;措辞强硬而军队又做出前进姿态的,是准备撤退;轻车先出动部署在两翼的,是在布列阵势;敌人尚未受挫而来讲和的,是另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跑并排并列阵的,是企图约期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

6.抵兵倚着兵器而站立的,是饥饿的表现;供水兵打水自己先饮的,是干渴的表现;敌人见利而不进兵争夺的,是疲劳的表现;敌人营寨上聚集鸟雀的,下面是空营;敌人夜间惊叫的,是恐慌的表现;敌营惊扰纷乱的,是敌将没有威严的表现;旌旗摇动不整齐的,是敌人队伍已经混乱。敌人军官易怒的,是全军疲倦的表现;用粮食喂马,杀马吃肉,收拾起汲水器具,部队不返营房的,是要拼死的穷寇;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的,是敌将失去人心;不断犒赏士卒的,是敌军没有办法;不断惩罚部属的,是敌人处境困难;先粗暴然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派来使者送礼言好的,是敌人想休兵息战;敌人逞怒同我对阵,但久不交锋又不撤退的,必须谨慎地观察他的企图。

7.打仗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俘虏。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执行惩罚,那么他们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士卒已经亲近依附,如果不执行军纪军法,也不能用来作战。所以要用怀柔宽仁使他们思想统一,用军纪军法使他们行动一致,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平素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从来不严格贯彻命令,不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贯彻执行的,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

【故事1】沙苑之战

中国南北朝时,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天平四年,537)十月,西魏军在沙苑(今陕西大荔南)地区大败东魏军的一场伏击战。

东魏丞相高欢乘西魏丞相宇文泰攻占恒农(今河南三门峡市)之际,为雪潼关战败之耻,亲率20万大军进攻西魏。天平四年闰九月,高欢军自壶口(今山西吉县西)经蒲津(今陕西大荔东)渡黄河,过洛水,进屯许原(今陕西大荔南)西,直指长安。宇文泰在东魏大军压境时,亲率近万人自恒农回师渭水南,征诸州兵迎战。为阻止东魏军逼近长安,宇文泰乘其远来新至,不待州兵齐集即令部卒在渭水架设浮桥,携带三日粮秣,轻骑渡渭。

十月初一,西魏军进至沙苑,与东魏军仅距60里。这时,宇文泰一面派部将达奚武领数骑侦察,一面与诸将商议,决定在沙苑以东10里苇深土泞的渭曲设伏。他以部将赵贵、李弼分置左右,背水列阵以待。

次日午后,东魏军果然进入伏击区,见西魏军少,未等列阵便争相进攻。宇文泰乘东魏军轻敌不为行列,当即下令出击,李弼、赵贵伏兵顿起,李弼的铁骑横击东魏主力,将高欢大军截为两段,在沙苑一举击溃东魏军队,俘虏7万人,缴获铠仗18万件,高欢连夜跨骆驼逃往黄河西岸。骠骑大将军于谨领六军配合作战,李弼率铁骑横击,大破东魏军,歼8万人,余皆溃散。宇文泰命令将士每人在战场上植柳树一株以示庆贺,后其升为柱国大将军。

此战因西魏军判断准确,根据地形特点从容设伏,从而获得了以少胜多的战果。

凭借这场以弱胜强的伏击战,宇文泰既巩固了建立不久的西魏政权,确立了东西魏割据的局面,同时也巩固了自己在西魏政权的主宰地位,为之后北周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沙苑之战后东魏不再能随意侵入关中,东西魏的主战场转为河东(山西)和河南。

【故事2】戚继光治军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戚继光却说,对敌人当然应该使用诡道,但自己的士兵可不是敌人,怎么能够施以诡道呢?士兵们需要的是爱护、指导和帮助。他爱惜自己的士兵,士兵们还没有遭遇到的困难,他已经事先替他们预想到了;士兵们还没有说出口的心愿,他已经事先替他们安排好了。

出征打仗时,戚继光身先士卒;缴获了战利品,他让士兵们一起分享。平日里,他更是像父母般无私地对待自己孩子一样,饮食为之通疾病为之恤,患难为之处甘苦为之同。这种爱显然不是什么诡道,而是出自于戚继光的真心实意。可以想见的是,若是戚继光对自己的士兵施以诡道,士兵们也会上行下效,对他施以诡道。于是,整个团队就会在尔虞我诈的过程中变得四分五裂。像这样危险的事情,只有自作聪明的傻瓜才做得出来。

戚继光不是傻瓜。他深知管理学的智慧在于以心传心,而他对士兵们的爱则更多地表现在训练场上。所以,他的爱并不是讨人欢喜的温情脉脉,而是严厉、严格和严肃。他认为,一名士兵在作战时如果能够把平日所学的武艺用上1/10,便能在格斗中取胜;用上1/5,便能以一敌五;用上一半,便能所向无敌。这些考虑并不是出于悲观怯懦,而是基于战场上白刃交加的残酷现实。作为一位带兵打仗的将领,他不敢心存侥幸,也不敢姑息部下。他近乎残忍地要求士兵们进行一丝不苟的训练,哪怕是训练到伤筋断骨也在所不惜。士兵们也有自己的良知,时间一久自然也能够理解戚继光的良苦用心。这样,所有的组织成员就被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并且随时都可以爆发出一往无前的力量。戚继光治军的另一个重点是,在军队中制定一套令行禁止的纪律,行军有行军的纪律,宿营有宿营的纪律,水战有水战的纪律,守哨有守哨的纪律。但凡有擅离职守、惊扰百姓、奸淫妇女、传播谣言、扰乱军心、欺骗主管的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责罚。在戚家军中,报告敌情与事实不符的,斩;抢夺民财的,斩;掩杀扰民的,斩;违背军令的,斩;临阵退缩的,斩;妄杀无辜的,斩;虚报战功的,斩;虐杀或藏匿俘虏及其子女的,斩。主管人员则视其情节轻重连坐,甚至与正犯同罪。为了让士兵们一丝不苟地遵守这些纪律,戚继光把纪律条款发给他们,让他们认真记诵谙熟于心。平日他经常随机抽查,偶有小过者背诵几则纪律条款便可以减免处罚。与此同时,他还经常跟士兵们讲为什么要遵守纪律的道理。

戚继光讲过一则养猫捕鼠的故事。老鼠夜间偷吃了人家的粮食,咬破了人家的衣物。于是,主人便抱回来一只猫,每天给它好吃好喝养活着它,希望它能够捕杀令人头痛的老鼠。可是,这只猫不但没有捕杀老鼠,反而咬死了主人家的鸡,打翻了主人家的锅盘碗盏,弄脏了主人家的床铺和衣物。如此,主人怎么能够不生气呢?猫的职责就是捕鼠,否则就要遭到责打或者抛弃。相同的道理,军人的职责就是消灭敌人,保护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作为一名军人,看到敌人就逃,却肆无忌惮地侵害老百姓,岂不是比那只猫还可恶吗?

戚继光教导士兵们要学会感恩,他说:“咱们这些当兵的,不耕不种,却少不了一日三分的军饷。这些钱粮从哪儿来呀?是咱们的父老乡亲贡献出来的!你们在家哪个没种过田?想想种田多不容易,辛辛苦苦一年总算有了一点收成,却要向官府缴纳税粮,舍不得呀!可是你们呢?父老乡亲养活了你们,就指望着你们打几场胜仗。你们若是不肯用心,良知何在?若有作奸犯科者,就算你侥幸逃脱了军法的制裁,老天爷也要假手于人灭掉你!”

为了确立铁一般的军法,戚继光采用了近乎残酷的“连坐法”。这是一种集体负责的管理模式,每一名士兵都能得到全体同伴的勉励和监督。在戚家军中,所有组织成员都要勇敢地面对,不得临阵退却。一人退却,则一人被斩首;全队退却,则队长被斩首;队长殉职而全队退却,则全队被斩首。

这些残酷的政策虽然不可能完全不折不扣地执行,但却起到了杀一儆百的震慑作用。如此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就能让整个军队有如身之使臂,所向披靡。在戚家军中,实战考核的标准则是海盗的人头数目,兵士每消灭一名海盗,可以得到30两赏银。以此类推,10名海盗就是300两,100名海盗就是3000两。

但这些赏银的发放形式却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士兵们各自所在的编队。前面说过,戚继光强调的是团队作战,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所以奖金也要以团队的形式分享。如何分配呢?以30两赏银为例,全队12个人,2名藤牌手、2名狼筅手、4名长枪手可以分得其中的20两,2名钯手可以分得其中的3两或者2两,火夫可以分得其中半两,剩下的全归队长。如果有鸟铳手配合编队作战,鸟铳手也要参与分享。

这样的奖金制度意味着,如果全队累计打死60名倭寇,就算得上发了财。其中,每一名藤牌手或狼筅手能拿到150两银子,这抵得上兵部尚书的年薪收入了。戚继光规定,除了赏银之外,士兵还可以分得战利品,例如,海盗们敛藏在巢穴里的金银财宝或者值钱的物件,可以由编队里的组织成员分而享之。

戚继光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金钱万能主义者,但他却懂得把培养士兵们精忠报国的理想与金钱的激励作用结合在一起。如此,士兵们不仅能够得到职业上的成长,在经济上亦能得到可观的收益,可以用自己挣到的钱妥善地安排好家人的生活,以至于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死而无憾的豪迈气概。而戚家军整个团队的战斗力,也在这样的机制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故事3】绝缨宴会

楚庄王平定了斗越椒的叛乱,回到郢都后拜虞邱为令尹,主管国事。然后他大摆宴席庆功,文武大臣和妃嫔都参加。楚庄王说:“我6年没喝酒了,也未听钟鼓之声。今日叛乱已平四境安宁,我破例设一场,太平宴,请文武官员都来参加,大家喝个痛快!”大厅里奏着乐,大家高高兴兴地喝着酒,一直喝到日落西山还不愿离席,庄王就命令点起蜡烛再喝。大家一边喝酒一边谈笑,越喝越带劲。庄王喝得更痛快,叫他最喜欢的许姬出来给大臣们敬酒。这位仙女般的许姬一出来,闹哄哄的大厅里顿时鸦雀无声,大家的眼睛都盯着她发呆。

正在这时候,忽然一阵狂风把大厅里的蜡烛全吹熄了,不知是谁趁熄了蜡烛的机会拉住许姬的袖子去捏她的左手。许姬用右手把那个人帽子上的缨子揪下来,吓得那人赶快放了许姬的手。许姬拿着帽缨子摸到庄王跟前,咬着耳朵诉述此事,并请庄王点燃蜡烛查看。正在这个时候,有人拿来了火种准备点燃蜡烛。庄王赶忙站起来大声说:“等一会点燃蜡烛,今天晚上我们来个痛快,不要那么衣冠整齐,搞得那么拘束。请大家都把帽缨子摘下来,不摘下帽缨子就不痛快。”大臣们都莫明其妙地把帽缨子摘下来了,庄王这才叫人点燃蜡烛,请大臣们照样喝酒。

庄王和许姬都不知道拉袖子的是谁。许姬不明庄王的意思,散席回宫以后许姬埋怨庄王。庄王告诉她:“大家都为楚国平定了叛乱而高兴,喝酒喝够了,很多人有点醉意,看到你这个美貌女子谁不动心?要是查出来办罪,不是弄得大家都没有趣了吗?”许姬听了,非常佩服庄王江海肚量。

后来楚国讨郑国时,健将唐狡自告奋勇当开路先锋,他进兵神速。庄王召见唐狡要奖赏他。他说:“君王已给我优厚的赏赐,我今天应该报效于您,不敢再受赏了。”庄王感到很奇怪,说:“我还不认识你,什么时候赏赐过你?”唐狡回答说:“在绝缨会上,拉美人袖子的就是我,承蒙君王不杀之恩,今特舍命相报。”庄王说:“当时若查明治罪,今日你能死力效劳吗?”说罢便给唐狡记了头功,并准备打下郑国后重用他。这个消息一传出,大臣和将士们就更加佩服楚庄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