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纠结的窘境,各种各样的纠结如同一张大网,牢牢地锁住人们的思绪,不断累积的消极心理也让人们离成功越来越遥远。
1.自我否定:心理暗示
古人经常强调,一件事情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的配合才能成功。
这里的“人和”不只强调外部的人事协调,更包括我们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失败,不是他们缺乏天时和地利,也不是他们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他们在努力的过程中一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抱有一种否定的态度。
自我否定其实就是冲自身发泄怒气,经常性自我否定的人内心充满了敌对情绪,但是因为太过忧虑纠结,太没有安全感,所以不敢把这种情绪发泄出来。还有一些人自我否定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负罪感或羞辱感。
国外一位医生和他的同事发现,无休止的自我否定通常会带来沮丧和焦虑,甚至会导致抑郁症。经过研究发现,那些有自我否定倾向的人在几年后最容易产生抑郁症及人际交往障碍,即便他们一开始时并不抑郁。而且这种自我否定的意识并不是成年后才出现的,很多人在幼年时期便有了自我否定的倾向,这种心里的声音常伴他们左右,成了他们性格的一个部分。
心理专家还发现,自我否定的现象并不一定出现在生活和工作失意的人身上,有些成功的人身上也会有过多的自我否定倾向,这在那种成功突如其来的人身上尤为普遍。没有成功时,他们努力去追求成功,当成功突然降临时,他们潜在的自我否定倾向更容易爆发——感觉自己的能力和努力配不上这突然的成功,并且以为其他人都会因此更看不起自己。
自我否定是冲击力最大的负面情绪,它会使人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会渐渐缺乏自信,甚至一蹶不振。自责会妨碍自我修复,而不接纳自己的人是很少会感觉幸福的。
2.选择恐惧症:鱼和熊掌兼得
《孟子》中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鱼与熊掌”的确是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经常遇到的两难选择。之所以难,难在舍不得,难在不可兼得的东西都是“我所欲也”,这就是两难中的纠结。这种纠结让人感到痛苦煎熬,甚至产生极端的恐惧感,这种症状往往被称为“选择恐惧症”。
当你需要对一件事做出选择的时候,你是否会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迟迟做不出最后的决定?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的机会多了,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对有选择恐惧症的人来说,选择就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生活中让他们纠结的事情太多了,小到“今天吃什么”“哪件衣服好看”等琐事,大到“我要去哪个大学上学”“我该不该跳槽”等人生规划。仔细观察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有选择恐惧症的人一般分3种类型:
什么都想要型
这类人在生活中想要的或对自身有利的东西太多,每一个对他们来说都很重要的,每一个都舍不得放弃。因为无法取舍,所以纠结。
这种纠结让选择者陷入无限的焦虑之中,更害怕承担抉择所导致的责任和后果,所以宁愿不去做选择。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凡事求完美,赋予所选事物太多意义,无法轻易做抉择。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选择的真谛。苏格拉底没说什么,而是把他们带到一片苹果林里,当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挂满了沉甸甸的苹果。
苏格拉底对这几个学生说:“你们每个人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个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看的苹果,不许走回头路。”听完老师的话,学生们纷纷跃跃欲试,都想摘到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苹果。
刚走进果林时,学生们就发现了很多又大、又好的苹果。每次要摘时,他们又想前面也许会有一个更大、更好的。就这样,他们边走边挑,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发现老师已经站在那里等候着他们。可是果林尽头再没有更大、更好的苹果。
“你们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苹果了吧?”苏格拉底问,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人回答。
忽然,一个学生请求说:“老师,让我回头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也纷纷请求再选择一次。
苏格拉底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什么都想要型的选择者就像故事中的学生一样,最终会因为无法取舍而什么也得不到。人生时时刻刻都面临着选择,不要让贪婪和恐惧左右你的选择,这样才能摆脱纠结的烦恼。
恐惧未来型
这种恐惧来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是对未来的一种迷茫。这种不确定性,让人们固执地深信末世与独裁的存在。未来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憧憬与美好的体验,而是对自身现状的焦虑。恐惧未来也揭示了这类人对现在生活的不满,但又对未来有一种既渴望又恐惧的心理。
他们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无法享受当下的生活,也不能放松地期待美好的事情发生。
乔治·华盛顿是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美国国民尊称他为“国父”,学者们则将他和林肯并列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华盛顿很早熟,16岁时,他放弃了悠闲舒适的生活,选择参加勘探队,要到弗吉尼亚的大河谷去进行勘探。临走之前,亲朋好友都告诉他勘探队的生活很艰苦,而且很危险,希望他能放弃这个愚蠢的决定。但是,华盛顿依然跟着勘探队踏上了征程。
白天,他和勘探队员们顶着烈日,在河谷、丛林里穿行测量;晚上,只能在荒野里燃起篝火,裹着爬满臭虫的破毯子露宿。
艰苦的生活锻炼了他,之后华盛顿又潜心研读军事著作,学习武器的使用和战术的运筹。19岁的时候,他就当上了少校级的副官长。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他率领的军队伤亡惨重,他所在的地区经济匮乏,没有军费。明知道没有薪饷,稍有不慎,还会送命,可是华盛顿依然志愿参战,甚至还自己负担了一大笔开支。
最后,他的队伍终于打败了敌人,而他本人也赢得人们的爱戴,被推举为抗英独立战争的总司令,成为改变美国历史的第一个重要人物。
华盛顿无疑是一个勇敢的人,面对充满荆棘的未来,即使失败,他也能果断做出选择。所以即使未来充满艰辛我们也要勇敢出击,而不是出于对未来的恐惧裹足不前。
不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型
其实就是不能确定自己内心真正的、最重要的需求,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或者讨厌什么;考虑问题太多,盲目做出选择却又无法让自己满意,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或者带来不利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深了选择恐惧的程度。
爱因斯坦是世界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出生在德国一个贫苦的犹太家庭,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而且小学、中学的学习成绩平平,和其他同学相比也是相差甚远。
虽然渴望能够出人头地,但是爱因斯坦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必须量力而行。他客观地进行了自我分析:自己虽然总的成绩平平,但对物理和数学有兴趣,成绩也相对比其他科目好。如果在数学和物理方面设立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会更大。所以读大学时,爱因斯坦选择了物理学作为主攻专业。
由于奋斗目标选得准确,爱因斯坦的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26岁时,他就发表了科研论文《分子尺度的新测定》。
之后几年,他又相继发表了4篇重要科学论文,发展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