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本经》中品

【释名】玉豉、酸赭。弘景曰:其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故名。

【集解】颂曰:宿根三月内生苗,初生布地,独茎直上,高三四尺,对分出叶。叶似榆叶而稍狭,细长作锯齿状,青色。七月开花如椹子,紫黑色。

【气味】苦,微寒,无毒。

【主治】妇人乳产,痓痛七伤,带下五漏,止痛止汗,除恶肉,疗金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

【发明】颂曰:古者断下多用之。炳曰:同樗皮治赤白痢。时珍曰: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

【附方】1.男女吐血:地榆三两,米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滓,食前稍热服一合。

2.妇人漏下,赤白不止,令人黄瘦:方同上。

3.下血不止二十年者:取地榆、鼠尾草各二两,水二升,煮一升,顿服。

4.小儿疳痢:地榆煮汁,熬如饴糖,与服便已。

5.代指肿痛:地榆煮汁渍之,半日愈。

6.小儿湿疮:地榆煮浓汁,日洗二次。

7.小儿面疮,目赤肿痛:地榆八两,水一斗,煎五升,温洗之。

8.久病肠风,痛痒不止:地榆五钱,苍术一两。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日一服。

【主治】作饮代茶,甚解热。

地榆

茎直立。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有半圆形环抱状托叶,托叶边缘具三角状齿;小叶5~19片,椭圆形至长卵圆形,边缘具尖圆锯齿。穗状花序;花暗紫色。瘦果椭圆形或卵形。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