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二战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可谓是坦克发展的黄金时期,陆地基本都成了坦克的天下。与一战相比,二战期间涌现出了更多经典的坦克,坦克造型也更接近于今天的各种主战坦克。

(一)二战坦克概览

表3-1 二战坦克一览

德国第7装甲师司令官曼陶菲尔曾说:“火力、装甲防护、速度和越野能力至关重要,而最好的坦克完美地综合了这些互相冲突的特性。我认为德国‘豹’坦克是最令人满意的,如果外形再矮一点就太理想了。我身经百战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是,坦克在战场上的速度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实战中是否能够迅速从一个射击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经常关系到一辆坦克的生死存亡。坦克的机动性和装甲、火力同等重要。”

的确,评价一种坦克有很多个指标,而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火力、防护力和机动力。但这往往又是存在冲突的,比如过分追求火力和防护力,就不得不牺牲机动力。因此,最优秀的坦克,一定是做到了三者的完美平衡。

(1)火力 坦克作为陆战利器,评估其性能的首要指标自然是火力,坦克炮的威力大概是兵器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说到火力,就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德国“虎”式坦克和“豹”坦克。

图3-1 战斗中的德国“虎”式坦克(画作)

“虎”式坦克装甲极厚并且安装了88毫米KwK36L/56加农炮,可以在1000米外击穿120毫米装甲,2000米以外击穿87毫米装甲。在二战期间,它可以远距离摧毁盟军所有型号的坦克,在1500米距离上,“虎”式可以摧毁苏军的重型坦克,而其他的盟军坦克甚至可以在3000米的距离上被击毁。

“豹”式坦克的火炮为75毫米口径L/70加农炮,炮口初速高达925米/秒,可以穿透二战期间盟国所有型号坦克的装甲,使其成为德军最为致命的“杀手”。与苏联的T-34/85相比,“豹”式的防护性能更佳,而火炮口径虽然为75毫米,但70倍口径的身管使得其穿甲能力高于T-34/85的85毫米火炮,甚至也高于“虎”式坦克的88毫米火炮,更是从全方位性能上超过英美各型同类坦克。

在单个坦克的攻击力上,德国坦克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唯有苏联可勉强与之抗衡。

(2)防护力 通常坦克都追求盾坚矛利,能击毁对手而保存自己。在防护力上,“虎”式的前装甲厚100毫米,这使得配备有75毫米口径火炮的“谢尔曼”坦克和苏联早期的T-34/76坦克几乎无法对其构成威胁,但如果盟军的小型坦克在“虎”式的后面开火,那么这种坦克还是很脆弱的,因为其后部的装甲是最薄的。

(3)机动力 即机动性,包括引擎、传动和悬挂等。

坦克是强调机动性的陆战武器,然而过分追求火力和防护,就不得不牺牲机动性,火炮口径越大,装甲越厚,坦克就越重,在坦克动力有限的情况下,机动性自然受到影响。

(二)苏联二战坦克

1.“雷地之王”:T-34中型坦克

T-34是苏联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生产的中型坦克,一度让德军闻风丧胆,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好的坦克。它在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设计思路对后世的坦克发展有着深远及革命性的影响。

这种坦克一共生产了约8万多辆。该系列坦克有T-34/76和T-34/85两种型号。战斗全重32吨,装1门76毫米火炮(1942年后改装85毫米火炮)和2挺7.62毫米机枪,乘员4人(1942年后改为5人);采用1台功率为367千瓦柴油机、机械式变速箱、无托带轮的大直径负重轮和立式螺旋弹簧独立悬挂装置,最大速度56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00千米。车体为钢装甲板焊接结构,炮塔最初为焊接的,后改为铸造的。最大装甲厚度18~60毫米。

T-34坦克是二战中最优秀的中型坦克,也是产量最多和服役时间最长的坦克。其显著特点是安装了大口径坦克炮,采用大倾角装甲板和大功率专用柴油机。二战后,T-34坦克还参加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和安哥拉战争等。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其才从苏军中退役。T-34是现代坦克的先驱,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T-34是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著名设计师科什金的杰作,它不仅继承了BT系列坦克优秀的机动性能,而且火力和防护能力有极大的飞跃。在样车尚未完成之前,苏联领导层就已经决定用T-34装备苏联红军。

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驶离哈尔科夫的工厂生产线,被命名为T-34/76 Model1940型(T-34/76A)。2月初,两辆T-34在进行哈尔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辅-哈尔科夫的长途行驶试验中,给在莫斯科红场观摩试验的斯大林留下了深刻印象。同年6月,T-34的生产图纸完成,具备了出色的防弹外形,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特别是拥有无与伦比的可靠性,所以一经问世便大量生产。

T-34/76于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在此后一系列战斗中德军竟找不到可以与之抗衡的坦克,这就是“T-34危机”,导致德军大量坦克过时,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应付局面。作为应对措施,德国三号坦克改装长身管50毫米火炮,四号坦克则改装长身管的75毫米火炮,同时都大大加强装甲,勉强可以对抗T-34/76。同时德国又开始研制著名的“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其中“豹”式坦克明显效仿T-34的设计思想。

T-34坦克无论在火力、防护力还是机动力方面都堪称均衡。

(1)火力 当欧洲各国的坦克炮还停留在40~50毫米口径的水平时。T-34从一开始就装备了一门76毫米加农炮,到1941年又换装了76毫米F-34型U42加农炮。F-34型加农炮使用普通穿甲弹时,500米距离上可以穿透69毫米均质钢板,1000米距离上可以穿透61毫米钢板,当时德国所有的坦克都无法抵挡这样猛烈的火力。F-34型加农炮还可以发射高爆弹和破片弹攻击软目标,因此具备支援步兵进攻的能力。一辆T-34坦克通常备弹77发,包括19发穿甲弹,53发高爆弹和5发破片弹。后来的T-34/85的容弹量增加到100发。

图3-2 行进中的T-34坦克

尽管火力强大,但T-34也存在着明显缺陷,主要是没有全部配备车际无线电联络设备,一般是几辆T-34中只有一辆指挥坦克拥有无线电设备,坦克之间联络还依靠旗语。与德国同期坦克相比,T-34的协同作战能力较弱,当编队行进作战时难以充分发挥坦克的优异性能,特别是遭遇突发情况时应变能力差,所以由一辆性能不怎么样的三号坦克击毁多辆T-34的战例屡见不鲜。后期随着T-34/85坦克无线通讯设备的改善(同时增加一名无线电通讯员),这个弱点才进步改观。

图3-3 苏联T-34坦克(1941年)结构图

(2)防护力 塔西诺夫为T-34设计了革命性的斜面装甲,大大提高了防护能力。T-34的车身装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国的三、四号坦克相当,但是正面装甲有32度的斜角,侧面也有49度。炮塔是铸造而成的六角形,正面装甲厚度60毫米,侧面也是45毫米,车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从正面看几乎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斜面装甲有两点好处,首先炮弹击中以后容易弹开(即“跳弹”),威力大减;其次根据三角原理,一枚水平射来的炮弹击中斜面装甲以后,需要穿过的钢板厚度更厚。这样的正面装甲,直接导致1941年德国坦克装备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离上都无法穿透。

(3)机动力 科什金的助手莫罗佐夫特地为T-34研制了著名的12缸39升V2柴油发动机,功率367千瓦。V2柴油发动机的另外一个优点是省油,T-34的油箱容量为60升,车身两边各挂一个容量39升的后备油箱,行程可达540千米。相比之下,德国四号坦克的最大行程只有160千米,而“虎”式坦克跑100千米就得加油。

T-34和先前的BT-7一样,使用美国专利的“克里斯蒂”底盘,这种底盘的负重轮轴上面装有巨型减震弹簧,可以承受剧烈的上下颠簸。T-34的履带将近50厘米宽,而德国坦克的履带通常只有30厘米宽。

图3-4 放置在柏林苏联纪念碑外的T-34坦克

以上优点使T-34具有超强的越野机动能力,这是苏军装甲部队大纵深攻击战术的硬件基础。在冰天雪地的东线战场,T-34坦克可以在雪深一米的冰原上自由驰骋,被德军称为“雪地之王”。

2.家庭佼佼者——T-34/85

作为苏联在二战中的主战坦克,T-34的性能数据和实战表现都很出色。但它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优点,那就是坦克操作简单,一个从没有学习过坦克驾驶甚至没有文化的人都可以在几天内学会怎样驾T-34。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每当德国军队来袭,坦克修理厂的工人就驾驶T-34坦克与纳粹军队作战。库尔斯克会战中,双方出动坦克超过5000辆,苏联的损失就占5000辆的一半以上,与大量使用非专业驾驶员不无关系。快速的生产加上可以快速地培训出坦克手,使其备受各国的喜爱,特别是那些生产力低下的小国。

1942年,在德军“虎”式坦克出现后,苏军发现现役的坦克中没有一种可以在正常作战距离上正面对“虎”式坦克构成威胁,因此作为主力坦克的T-34的改装计划被立即提上日程。新的型号采用了由M1939式85毫米高射炮改装来的D-5T85毫米坦克炮(被称为T-34/85 M1943),后来进一步改进为ZIS-S-53型主炮(T-34/85 M1944,同样是M1939高射炮的衍生型号),大大加强了火力,从而得以对“虎”式坦克构成一定威胁(但仍然处于劣势)。T-34/85的装甲也有一定的改进。

T-34/85的另一项重要改进是采用了重新设计的新型炮塔(来自流产的IS-1重型坦克),大大加大了炮塔空间,并根据战斗中得到的经验增加了装填手,从而将车长从指挥、装填的双重任务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了作战效率。由于加大了炮塔,德军常把T-34/85称为“大脑袋T-34”。T-34/85于1943年下半年投产,是T-34系列中产量最大者,战后仍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役。

图3-5 被称为“大脑袋T-34”的T-34/85

3.打“虎”能手:IS-2(斯大林2型)

IS-2是苏联为了对付德国“虎”式和“豹”式坦克而研制的重型坦克,它和T-34/85一起构成了二战后期苏联坦克的中坚力量。1944年2月,IS-2坦克首次参战,此后历经多次重大战役,一直打到柏林城下。战后,IS-2坦克仍是苏联红军的主要坦克装备。抗美援朝时,中国也曾引进少量IS-2重型坦克和T-34/85中型坦克。

1942年8月,苏联获悉德国新型“虎”式坦克的研制消息后,在KB-85重型坦克的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由车里雅宾斯克坦克城工厂设计处开发出一种拥有强大火力和厚重装甲的新式重型坦克,代号IS。战争期间共发展了3个型号:IS-1、IS-2、IS-3。

1943年秋,第一批IS-1重型坦克样车出厂。该车实际上是KB-85坦克的改进型,也安装一门85毫米火炮,故也称为IS-85坦克。该坦克发动机功率513马力(千瓦)382.5(千瓦),最大公路时速37千米/小时,车体前部装甲120毫米。其使用普通穿甲弹和高速穿甲弹在1000米距离的穿甲厚度分别为102毫米、130毫米。1944年1月,5辆IS-1坦克组成的突击中队在109坦克团(由T-34中型坦克和T-70轻型坦克组成)的支援下,与德军的“黑豹”坦克(A型)交火,仅仅10分钟的战斗IS-1就被全部击中,2辆被彻底摧毁。同年3月4日,IS-1和“虎”式相互炮轰,苏军击毁对方l辆,自己3辆受伤。3月8日,阵地前移,2辆IS-1在行军中遭德军PAK4075毫米反坦克炮伏击,2辆起火。3月16日,遭德军503重装甲营伏击,4辆坦克被击毁。

多次战斗证明:IS-1的85毫米坦克炮在“虎”式和“黑豹”面前威力不够,在500~600米外,85毫米炮无法对“虎”式和“黑豹”实施有效打击。

图3-6 经历战火洗礼的IS-2重型坦克是士兵的最爱

值得庆幸的是,科什金工程师在1943年8月初就已经根据特别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对各种火炮打击后的残骸进行分析,得出了122毫米加农炮效果不错的结论,并提出把它改为坦克炮,装在IS重型坦克上的书面报告。第9炮兵工厂接受科什金工程师的委托,实施了把A-19型122毫米加农炮改装到IS重型坦克上的设计,于同年11月底完成。新的122毫米坦克炮被命名为D-25(43倍口径)。很快,装载122毫米坦克炮的IS重型坦克在莫斯科郊外库宾卡开始了实弹射击实验。实验中,弹重25千克的穿甲弹在700米时贯穿了缴获的“黑豹”D型的正面装甲(80毫米倾斜装甲),在2000米射程里贯穿了侧面装甲(40毫米倾斜装甲)。另外,在1500~1000米的距离虽未能贯穿“黑豹”正面装甲,但能造成很大破坏,足以使“黑豹”失去战斗力。

IS坦克从此诞生,自1943年12月起IS-2和IS-1同时生产,年内即完成67辆IS-1和35辆IS-2。从1944年1月开始,IS-1重型坦克全部改装为IS-2,并得到以斯大林名字命名的殊荣。至此,IS坦克终于完成了从IS-1到“斯大林”重型坦克演变的过程。

图3-7 苏联IS-2坦克的结构图

IS-2重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分别采用铸造和焊接结构,配备4名乘员。在转向机构方面采用了新的技术,这种“二级行星转向机”可以提高坦克的机动性,苏联后来的T-54/55和T-62也都采用这种转向机构。武器采用1门43倍口径的122毫米火炮,使用曳光穿甲弹在1000米距离上垂直穿甲厚度为160毫米。车重45吨,底盘性能和IS-1大致相同。IS-2坦克的重量和德国“黑豹”中型坦克(44吨)是一个级别,但是整体性能却和更重的“虎”式相当,火力更凌驾于“虎”式之上。迫使德国不得不于1943年推出了火力、防护力更加强大的“虎王”重型坦克。

表3-2 IS-2坦克性能数据

(三)德国坦克

1.“虎”式坦克

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是德军第一种将机动力置于火力与防护力之后的重型坦克,自1942年开始生产,特别设计用于反制德国在“巴巴罗萨”作战初期遭遇的苏联优秀坦克——T-34和KV-1,之后更参与了欧洲战场各重大陆上战役,其优异性能颇让敌人恐慌。“虎”式坦克自1942年进入德国陆军服役至1945年投降为止。“虎”这个绰号是由斐迪南·保时捷所取。它的基本设计概念同时沿用到其他车辆上面,包括“虎王”坦克和“突击虎”式突击炮。

(1)研制背景1937年,在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仍能满足任务需要的时候,德军参谋总部就已经提出了制造30吨重型坦克的要求。“虎”式坦克遂于1937年春季开始研发,过程中几经周折。1941年,亨谢尔和其他三家竞争对手分别提交了一款35吨左右,配备75毫米火炮的坦克设计方案。然而,苏联T-34中型坦克的诞生直接宣布了这些设计的过时,当时德军装甲部队没有一款坦克能与T-34匹敌。于是,定制标准立刻提高,包括车重增加到45吨、全方位旋转炮台,并配备一款88毫米高初速炮。此外,新坦克的原型车必须在1942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生日时亮相。

由于研发时间有限,原先较轻的底盘设计被保留。所增加的重量使得一些部件需承受更大的压力,因而该车可靠程度、稳定性相对降低了。与“豹”式坦克不同,“虎”式坦克丝毫没有借鉴T-34的设计经验——斜面装甲在防穿透方面的力学优势。尽管如此,厚重、制造质量优良的直面装甲还是让虎式坦克在实战中表现优异。

最后,亨谢尔和保时捷提交了样车,在面见希特勒之前于拉斯滕堡做了比较测试。设计上,亨谢尔采用德军的传统设计风格,生产较为容易;而保时捷则走非传统路线,不易被军方所接受。最终采取了折衷方案,亨谢尔的基本架构被采用,而换装保时捷的炮塔。虎式坦克正式定名为Panzerka mpfwagen Vl AusfE(六号装甲战车,E改型),并于1942年8月下旬开始批量生产。

1944年2月27日,在希特勒的命令下,被正式更名为“虎式坦克歼击车”。

(2)综合性能 “虎”式坦克诞生之前,德军坦克的设计强调机动性、防护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虽然德国早期的坦克火力往往不及其他对手,然而战术上的优势足以抵消这些不利条件。“虎”式坦克则呈现出不同的设计理念,着重火力和装甲而牺牲机动性。尽管大体上的设计和外形类似四号坦克(中型坦克),但“虎”式坦克的重量足足是四号坦克的两倍,重量的增加来自于更厚的装甲、大口径火炮,以及庞大的燃料和弹药储存空间、较大的引擎、更坚固的传动及悬吊系统。

图3-8 战斗中的德国“虎”式坦克

①装甲。“虎”式的车体前方装甲厚度为100毫米,炮塔正前方为110毫米,两旁和背面为80毫米。这样的厚度能够抵挡大多数来自正面的反坦克炮弹。炮塔的四边接近垂直,炮盾和炮塔的厚度几乎相等,要从正面贯穿“虎”式的炮塔几乎不可能。在近距离下,车身两边和车顶较容易受到损伤,因为“虎”式车顶的装甲厚度只有25~40毫米,和当时大部分的中型坦克没太大分别。虎式大部分的装甲角度是垂直的,与其他结构相连接。装甲采用焊接而并不是铆接,且焊接点品质很高。为了制造方便,外形设计极为精简,沿着履带的上方有一长盒形的侧裙。

②机动性。对多数桥梁而言,“虎”式坦克都偏重,因此它被设计成可以涉水4米深,这就要求特殊的机制来透气和冷却。潜水需有30分钟准备。炮塔和机枪必须固定在坦克前方并密封,且要在坦克后部高高升起一个大型呼吸管。由于成本原因,只有初期495辆虎式坦克装有潜水系统,所有的后期型都只能涉水2米。车子的履带则是史无前例的725毫米宽,然而当铁轨运输有尺寸限制时,外侧的负重轮就必须被卸下,并且更换成较狭窄的520毫米履带,这套程序即使是优良的坦克乘员也得花费20分钟。

“虎”式后部有个引擎室,两个可对流隔舱置于两侧,每个隔舱都有油箱、散热鳍片、散热风扇。最初设计是使用一台21升12汽缸迈巴赫HL210P45汽油引擎,虽然它是一台好引擎,但它提供的动力仍不敷使用。1943年,该引擎被升级到HL230P4523升。引擎为直列式汽缸,汽缸间角度约为60°,惯性启动器安置在右侧,也可穿过坦克后部的洞口透过链条驱动,引擎可透过车顶的舱口吊起。早期虎式有45千米/小时的极速,但1943年11月全面安装引擎调速器后,极速便降至38千米/小时了。

图3-9 “虎”式坦克结构图

③武器。内部布局是德国坦克的一个特点,“虎”式共搭载5名成员。前方是开放乘员组隔间,驾驶员和无线电操作员分别坐于前方齿轮箱两侧。在他们后面地板区绕着炮塔底板围拢了连续的平实表面,这让装弹手可检查放在履带上方隔间内的弹药数。车长和射手两个人坐在炮塔内,射手在主炮的左侧,车长在射手之后,装弹手有一个折叠的座位在炮塔内。炮塔采用垂直设计,且从炮塔底板到车顶有157厘米高,可以算是宽敞。但在装满92发88毫米的炮弹后,空间仍略显不足,由于炮塔本身装甲的重量及大型主炮的影响,导致这将近11吨的炮塔旋转十分缓慢,平均自转一圈需要一分钟,其由引擎供给动力的液压驱动系统推动,因此当引擎熄火时,就得只能靠手动来转动了。

“虎”式坦克采用88毫米口径主炮,由克虏伯公司研发并生产,准确度惊人,是历史上杀伤效率最高的几款坦克炮之一。该炮可装载三种型号弹药:PzGf.39弹道穿甲爆破弹、PzGr.40亚口径钨芯穿甲弹和Hl. Gr.39型高爆弹(HEAT)。表3-3为该炮使用PzGr.40亚口径钨芯穿甲弹(重9.3千克,弹头初速930米/秒)射击面积2.5米×2米、30°倾角放置的德国标准装甲板坦克靶的实测统计数据。

表3-3 PzGr.40亚口径钨芯穿甲弹射击准装甲板坦克靶的实测统计数据

表3-4 “虎”式坦克性能数据

2.“黑豹”式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为对付苏军的T-34中型坦克而研制成功“黑豹”坦克(或称“豹”式坦克),并于1943~1945年装备德军。其是二战中最优秀的坦克之一,与苏联的T-34/85齐名,生产总数达5928辆。1944年之前它被标识为五号坦克“豹”式,并被陆军部编号为SdKfz.171。1944年2月27日,希特勒下令它改称“黑豹”式坦克。1944年其在库尔斯克战役中首次参加战斗。除用于苏德战场之外,其还曾被用于北非和西欧战场,并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

图3-10 德国“黑豹”坦克

“黑豹”坦克有D、A、G等型号,其中G型是各型号中产量最大的,G型采用了新设计的顶部车体舱口,车体侧面更加垂直,重新设计了火炮防盾,排气系统的布置和引擎底板也做了改进,取消了驾驶员前部舱门,加装了潜望镜。驾驶员的座位被提高,使驾驶员在驾驶时能将头部伸出舱门。车顶部装甲板厚度增加到40毫米。车内安装了三防通风装置,在过沾染地区时,该装置可向战斗室供给洁净的空气,乘员在战斗室内不需要佩戴防毒面具。G型坦克战斗全重44.8吨,乘员5人。武器为1门75毫米火炮和2挺机枪。发动机为V型12缸水冷式汽油机。行动部分采用交错重叠排列的负重轮和双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最大速度46千米/小时。

“黑豹”坦克变型车有“猎豹”式坦克歼击车、“黑豹”式指挥坦克等。

(1)研究背景 与“虎”式相同,“黑豹”也是为了对抗T-34而制造出来的。在T-34性能远超德军所有坦克的情况下,德国古德里安将军大力要求最高统帅部派出一支部队到东线战场,针对T-34坦克做出评估。在了解到T-34的斜面装甲及其他优势之后,戴姆勒-奔驰公司(DB公司)和MAN(曼恩)公司被授命设计新型的30~35吨位的坦克,指定开发编号为VK3002,两个公司刚好赶在1942年4月希特勒生日时各自展示设计图。

DB公司所设计的几乎是T-34的模仿品。不同于以往偏向复杂的设计,DB公司务求做到在车身、炮塔、柴油发动机、驾驶系统、悬吊系统及履带等方面类似苏军T-34坦克的简易设计。而MAN公司的设计则符合了德国传统的想法:在大而宽的车身后端安装一个坚固的炮塔、一个汽油发动机、采用扭力棒的悬吊系统和典型德国坦克的乘员舱房。后者更受德国军部的赏识。

1942年9月,第一架由MAN公司生产的“黑豹”式坦克原型出炉,经过测试后被军方采用,随后开始生产。因为德军对此坦克的需求量甚大,在1943年以后,“黑豹”式坦克不再是MAN公司专门生产,开始由DB公司、MNH(下萨克森汉诺威机械制造厂)公司、HS(享舍尔)公司分担生产。

(2)综合性能 如果把额外安装的火炮和车身前方的倾斜装甲排除在外的话,“黑豹”式无疑是德国最常见的坦克设计。

“黑豹”的承载系统采用交错式路轮连接扭力杆的设计,可以说是二战中德军坦克最好的设计。但实际运用中,这个设计却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苏联战场的冬天时,常发生路轮冻结而使坦克无法动弹的情况,而维修时必须先把外侧的路轮移开,极其不便。

“黑豹”的悬吊系统由前方的驱动扣链齿轮、后方的导轮和8个涂上橡胶的钢轮所组成,每个震臂中又添加了两支扭力棒。因此,“黑豹”的造价十分昂贵,生产时间也很长,不过这也为它带来了当时无可取代的越野性能。

“黑豹”式的控制系统则以ZF(腓特烈港齿轮厂)公司设计的7挡AK7-200齿轮箱及MAN出产,以控制杆驾驭的单轴条掌控系统组成。其掌控系统允许以一个固定的轴条来驱动每个齿轮箱。

坦克乘员有5人,驾驶员、通讯员、炮手、装填手及车长。其大型的斜甲则采用了同质钢板,经过焊接及锁扣后变得更为坚固。整个装甲只留有两个开孔,分别提供给机枪手和驾驶员使用。最初生产的“黑豹”坦克只有一块60毫米的斜甲,但不久就加厚至80毫米,而“黑豹”D型以后的型号更把炮塔装甲加强至120毫米的上限,以保护炮塔的前端。炮塔也采用倾斜式装甲,内部空间狭小,但为车长设计了一个良好的顶塔。炮塔有两个开口,分别为机枪和炮手的瞄准器。而坦克两侧更加上了5毫米厚的裙边,以保护坦克不受敌人磁性地雷的损害。

图3-11 德国“黑豹”坦克结构图

“黑豹”式坦克的质量由预计的35吨增加至43吨,更被安装了一个以齿轮箱及掌控系统驱动的迈巴赫HL230P30 V-12汽油发动机,而这种发动机一般被认为可以承受连续行进2000千米的负荷。为了把发动机的故障减到最少,研发人员特意安装调速器以把发动机的转数下调至每分钟2500转。此外,调速器的安装也使得“黑豹”行进的速度由55千米/小时下降至46千米/小时。

“黑豹”坦克的主炮为莱茵金属公司生产,携带79发炮弹(G型为82发)的75毫米半自动KwK42L/70火炮。这款主炮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弹药:APCBC-HE(风帽被帽穿甲高爆弹)、HE(高爆弹)和APCR(硬芯穿甲弹)。75毫米火炮在当时并不算是大口径的火炮,但是“黑豹”的主炮却是二战中最具威力的火炮之一。其特长炮管和强大的推动力,更为其提供了高速发炮能力。此外,由于坦克上的瞄准器敏感度较低,这使得“黑豹”坦克能够更容易击中敌人。加上此火炮的贯穿能力比88毫米K36 L火炮为高,令“黑豹”坦克成为了战场上的杀人机器。而且,它还装上了两支MG34机枪,分别安装于炮塔上及车身斜面上,有助于扫除步兵及防空用途。

表3-5 “黑豹”坦克性能数据

(3)实战表现1943年7月5日德国对苏联发动的库尔斯克战役是“黑豹”式坦克首次参与的大规模作战。战争初期,“黑豹”式坦克的驾驶员都被一些机械问题而困扰:坦克的履带和悬挂系统时常受损;坦克的引擎往往因为过热而发生火灾。很多“黑豹”式坦克都因为这些弱点而不能作战。

当德国军方在1944年3月23日为德军坦克和苏军的新式T-34/85及IS-2坦克做出评估及比较后,指出“黑豹”式坦克前端火力远比苏军T-34/85占优,而两者侧面及后方的火力几乎一样;至于它的前端火力亦比IS-2为强,但两侧和后方的火力却不敌IS-2。在1943年至1944年间,“黑豹”式坦克可以在2000米的范围内轻易击破任何的敌军坦克。而根据美军的统计资料,平均一辆“黑豹”式坦克可以击毁3辆M4谢尔曼坦克或大约5辆苏军T-34/85。

经过库尔斯克一役后,德国军方便汲取了教训,把“黑豹”式坦克的机械问题统统解决掉,这使得“黑豹”式坦克成为一架可怕的战争机器。

“黑豹”式坦克主要在东线战场服役,但亦在1944年盟军登陆诺曼底后驻守于法国境内。

(四)英国坦克

1.“丘吉尔”步兵坦克(Churchill tank)

二战之前和二战期间,英国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丘吉尔”是英国最后一种步兵坦克,于1941~1952年装备英军,也是英国二战期间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总产量5640辆。此坦克以当时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为名,并以厚重装甲以及众多衍生车种在战场上担任英军的主要坦克,其开发起源并非二战产物,而是从一战的作战哲学持续发展出来的成品。

其于1942年8月在袭击迪埃普的战斗中首次参战,主要在意大利、突尼斯和法国等地作战。除装备英军外,还供爱尔兰、印度和约旦等国的军队使用。其有18种型号,主要是I~Ⅷ型;战斗全重约40吨,乘员5人;主要武器因车型而异,先后安装了40毫米、57毫米、75毫米火炮和95毫米榴弹炮,首次配用脱壳穿甲弹;装甲厚度16~152毫米。发动机为2台6缸直列水冷式汽油机,总功率为257.4千瓦;传动装置首次采用“麦里特-布朗”再生式转向装置;最大速度24.8千米/小时。其变型车有60多种型号,如喷火坦克、扫雷坦克、装甲架桥车、装甲抢救车、自行火炮和装甲输送车等。

(1)行动装置 “丘吉尔”步兵坦克最有特色的就是行动装置。它采用了小直径负重轮,重40吨的庞大车体每侧的负重轮多达11个。这么做的优点是造价低,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即使个别负重轮被击毁也能继续行动。但是过小的负重轮也造成悬挂行程太小,越野时的舒适性太差,也就是颠得特别厉害(好比没减震装置的汽车)。所以后来的坦克不再采用这种设计。

(2)车体结构 “丘吉尔”的车体以钢板焊接而成,车体可分成四个部分——车头的驾驶员部分、战斗舱部分(包括炮塔)、引擎部分及变速箱部分,悬挂系统位于车体两侧的底下,而履带则覆盖车体两侧顶部,配11对路轮,但平地时只有中间的9对路轮实际接地,分担全车重量,最前的路轮在爬过障碍时才发挥效用,最后的路轮则用于拉紧履带,因此就算部分路轮损毁仍保持有限行动力。原本A20的车体各装有一门QF2磅炮,该设计明显沿自一战坦克的多武器作战思想,由于实际用途有限,且在车身突出的火炮在穿越障碍时容易损毁,至A22时则改为两个舱门,令车组人员在逃生时较为快速。

图3-12 英国“丘吉尔”步兵坦克

(3)武器装备 最早期服役的“丘吉尔”Ⅰ配有流线型炮塔及QF2磅炮,而为了令坦克能够同时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又参考了法国的B1重型坦克(Char B1),在车头装上QF3英寸榴弹炮,理论上炮塔的主炮装填时可用榴弹炮的高爆弹来填充火力空当,但有如其他多炮塔坦克般,另一门火炮的射击角度往往受限于车体方向,若车体转向又会影响主炮的瞄准,难以协调,因此“丘吉尔”MKⅡ又拆除了车头榴弹炮改用球形机枪座代替。

由于QF2磅炮的火力不足以对付德军坦克,“丘吉尔”MKⅢ改用了QF6磅炮及焊接式炮塔,北非战场中部分“丘吉尔”坦克甚至在战场上换装了被击毁的M4谢尔曼上的75毫米炮,这种被命名为NA75的衍生型坦克随后又在意大利战场服役。

(4)装甲设计 “丘吉尔”坦克的装甲设计经过深思熟虑,早期型版本最薄处为16毫米,最厚处为102毫米,至“丘吉尔”MK Ⅶ提升至最薄处为25毫米,正面达152毫米,达到了德军虎式坦克正面的防护水平,虽然还是无法抵抗德军“虎”“豹”坦克的钨芯高速穿甲弹,但已可抵挡普通穿甲弹,从而减低被击毁的概率,而早期型亦会焊上附加式装甲板来加强防护力。由于“丘吉尔”坦克的引擎从始至终也没有进行升级,加厚装甲后的重量使行进速度更低,“丘吉尔”MKⅦ极速只有20.5千米/小时,引擎设计也引起很多机械故障问题。

图3-13 英国“丘吉尔”MK Ⅶ型步兵坦克结构图

(5)主要弱点 和所有的英国步兵坦克一样,“丘吉尔”坦克最大的弱点就是火力不足,依旧无法和“虎”式、“豹”式正面对抗。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将坦克的三要素机动性、防护、火力强行分离,其后果就是无论是步兵坦克还是巡洋坦克,都难以和苏联德国同期的主力坦克对抗。而且“丘吉尔”坦克和其他步兵坦克一样,最高行驶速度太低,比号称“蠢笨”的“虎王”式坦克(38千米/小时)更慢。

表3-6 “丘吉尔”步兵坦克性能数据

2.“克伦威尔”(Cromwell)巡洋坦克

“克伦威尔”因为披着比较轻薄的装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快速的英国战车。作为英国在二战期间生产的重要坦克之一,它在诺曼底登陆作战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1)简介1940年年末至1941年年初,英国参谋本部制订了“重型巡洋战车”计划。根据1941年的战术技术要求,拟发展重25吨,前装甲厚70毫米,能发射6磅炮弹的重型坦克。1942年1月,伯明翰铁路公司研发出第一辆原型车,首批生产型坦克直到1943年1月才制造出来。这是一种采用航空引擎并把功率调低的坦克,此种坦克被称为“克伦威尔”巡洋战车。

当第一批“克伦威尔”巡洋战车刚刚生产出来时,参谋本部却改变了对坦克的设计要求。参谋本部最初的计划是为“克伦威尔”装上一门6磅炮,但通过北非战场的经验发现,6磅炮的穿甲性能固然优异,但发射高爆弹能力不足,不足以在突破后对付掩体内的步兵和反坦克火炮,所以匆忙换装75毫米炮。

(2)系列坦克 “克伦威尔”巡洋坦克共有8种车型。早期研制的“半人马座”坦克以及最后研制的“挑战者”和“复仇者”坦克,也都属于“克伦威尔”坦克系列。

“克伦威尔”Ⅰ、Ⅱ、Ⅲ型坦克的战斗全重约28吨,乘员5人。主要武器是1门57毫米火炮,辅助武器有1挺7.9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7.92毫米前机枪。发动机为V-12水冷汽油机,功率441千瓦。传动装置有4个前进挡和1个倒挡,行动装置采用“克里斯蒂”悬挂装置。坦克最大速度达64千米/小时。车体和炮塔多为焊接结构,有的为铆接结构,装甲厚度为8~76毫米。

Ⅳ、Ⅴ、Ⅶ型坦克换装了75毫米火炮,增装了炮口制退器,发射的弹种由以穿甲弹为主转向以榴弹为主。Ⅳ、Ⅴ、Ⅶ型的区别是,Ⅳ型采用铆接车体,Ⅴ型采用焊接车体,Ⅶ型加装附加装甲。

Ⅵ、Ⅶ型坦克换装了95毫米榴弹炮。Ⅵ型的车体为铆接结构,Ⅶ型的车体为焊接结构,有附加装甲。

“挑战者”和“复仇者”坦克换装了76.2毫米加农炮,车体加长,战斗全重增加到31.5吨。

“克伦威尔”坦克的变型车有“鳄鱼”喷火坦克、指挥车和抢救车等。

(3)历史作用 “克伦威尔”被英国于1943~1950年使用,虽然其名气不如“马提达”“丘吉尔”般响亮,但其优异且均衡的性能在地中海、法国战场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曾是英国最重要的战车。它采用的引擎的承载系统和运动性能十分优秀,而且可靠耐用、维修并不困难,因此此型坦克深受坦克兵的喜爱。

图3-14 英国“克伦威尔”巡洋坦克

当时“克伦威尔”时常与“萤火虫”坦克搭配使用,大约3辆“克伦威尔”搭配1辆“萤火虫”,以速度与德国战车周旋。“克伦威尔”曾在波卡基会战决战“虎”式坦克,当时德军132号“虎”式刚刚开入射界,2辆“萤火虫”和1辆“克伦威尔”的火炮同时冒出了火光,3发炮弹便将这辆“虎”式打瘫。

在1944~1945年期间,“克伦威尔”变成了最多的英国战车,而且在许多战场中代替了“谢尔曼”坦克。但“克伦威尔”在二战中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主要是它装备部队的时间较晚,另一个原因是它的火炮威力相对较弱,难以和德军的坦克对抗。尽管如此,在诺曼底战役及随后的进军中,“克伦威尔”坦克和美国的M3、M4坦克协同作战,也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五)美国坦克

1.M4“谢尔曼”

M4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在M3中型坦克基础上开发、制造的中型坦克,通称“谢尔曼”(Sherman),名字为英军所取,来源是美国南北战争中北军的将军威廉·特库赛·谢尔曼。其生产数量近5万辆,除装备美军外,还出口到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二战中,M4坦克首先称雄北非战场,并在西西里、诺曼底、缅甸、菲律宾、冲绳和太平洋诸岛参加过战斗。

M4有多种型号,虽然统称为M4,但车身、发动机、炮塔、炮、悬挂、履带等几乎是每种型号就有一种新规格,可称得上是一种多类型坦克。虽然它的战斗性能与对手第三帝国的坦克(“黑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等)相差甚远,但在数量上有压倒性的优势。

(1)综合性能 M4谢尔曼是二战性能最可靠的坦克,其动力系统的坚固耐用连苏联坦克都逊色几分,德国坦克更是望尘莫及。德车“虎”“豹”坦克每隔1000千米里程就需要大修一次,坦克必须运回工厂大修。“谢尔曼”坦克只需要最基本的野战维护就足够了。

性能可靠,故障极少,使美国坦克的出勤率大大高过德军坦克。

图3-15 美国M4“谢尔曼”中型坦克

“谢尔曼”坦克还拥有几项世界领先技术。首先炮塔转动装置是二战最快的,转动一周的时间不到10秒。其次“谢尔曼”还是二战唯一装备了火炮垂直稳定仪的坦克,能够在行进当中瞄准目标开炮。

“谢尔曼”的汽油发动机也是二战最优秀的坦克发动机之一,使谢尔曼坦克具有47千米/小时的最高公路时速。这些优点都很有助于机动作战。

“谢尔曼”坦克的生产设计也极其优秀。美国研制生产坦克的厂家是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汽车厂,采用的是亨利·福特倡导的生产线原理,因此能够大批量生产,并且大幅度降低成本。美国二战期间总共生产了各种装甲战车287000辆,其中包括将近5万辆的M4“谢尔曼”坦克。最有趣的是,“谢尔曼”坦克的尺寸是参照美国“自由轮”的船舱设计的,非常便于远洋运输。从大量的德军“虎”“豹”被“谢尔曼”坦克从侧翼击毁可以看出,除数量巨大外,“谢尔曼”坦克的机动能力也是相当不错的。

“谢尔曼”坦克装备一门M3型75毫米加农炮,这门炮使用的高爆弹相当出色,但穿甲弹就非常平庸了。“谢尔曼”主炮能够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60毫米钢板,穿甲能力比苏联T-34早期型号的76毫米主炮要逊色一些,跟德军的75毫米火炮相比差距就更悬殊了。

M4A3改进型换装一门75毫米53倍径火炮,1000米距离上的穿甲能力增强到89毫米,依然比德国“虎”“豹”差。“谢尔曼”在数百米到数十米不等距离向德军坦克开火,可以清楚地看到发射的炮弹在德国坦克装甲上反弹,飞到几百米高的空中。

“谢尔曼”坦克的正面和侧面装甲厚50毫米,正面有47°倾角,防护效果相当于70毫米,侧面则没有倾角。炮塔正面装甲厚88毫米。德军4G型坦克在1000米以外,“虎”“豹”坦克在2000米以外,就能击穿谢尔曼的正面装甲。雪上加霜的是,“谢尔曼”坦克外形瘦高,早期型号高2.8米,改进型号高达3.4米,行进在战场上,是德军坦克的最佳目标。

和德国人的坦克一样,“谢尔曼”坦克也装备汽油发动机,而且也非常容易起火爆炸,这个弊病使“谢尔曼”坦克获得了“朗森打火机”的绰号,因为这个打火机的广告词是“一打就着,每打必着”。

西线流传着各种各样关于“谢尔曼”坦克被击毁的故事,有德国坦克一发炮弹贯穿两辆“谢尔曼”坦克的战例,有炮弹穿透房屋砖墙击毁“谢尔曼”坦克的战例。

为了改变火力上的差距,英国人独自将“谢尔曼”坦克的炮塔稍加改装,就成为盟军唯一能够与德国坦克火力对抗的“萤火虫”坦克。但“谢尔曼”坦克火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是美国装甲部队的战术思想。二战前夕,欧美各国军队都在探索装甲部队的战术思想,其中只有苏联和德国的装甲战术得到实战检验。

表3-7 “谢尔曼”坦克性能数据

(2)实战表现 M4“谢尔曼”并不是二战中性能最佳的中型坦克,但其巨大的装备数量加上蒙哥马利、巴顿等名将精明的运用,使它在盟军的武器装备序列中占有重要地位。

1942年春天,“谢尔曼”坦克首次出现在北非战场。当时德军隆美尔非洲兵团装备的坦克是过时的坦克,于是“谢尔曼”坦克拥有了无可置疑的战场统治权,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中大量使用它。

战役以后,隆美尔写道:“敌方的新式‘谢尔曼’坦克,比我们所有的型号都要先进。”

由于它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很快赢得坦克手们的青睐。根据《租借法案》,英国等美国的盟国也要求租借这种坦克。仅1943年一年,美国就生产各型坦克近3万辆,其中M4坦克占相当大比重。

二战中后期,M4坦克在反法西斯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欧洲战场上,虽然M4坦克在与德军重型坦克的较量中还有些力不从心,但它的数量多,可以以量补质。巴顿将军指挥下的美军装甲师主要装备的就是M4坦克,它们在诺曼底登陆后的历次战斗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1945年春,美军有16个装备有M4中型坦克的装甲师参加了对柏林的总攻。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美军的M4坦克则出尽了风头,日军的97式坦克根本不是它的对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从美军退役的M4坦克成了一些中小国家军队的宝贝,“谢尔曼”遍及世界各地。直到今天,它仍在某些国家发挥着作用。M4坦克与苏联的T-34一样,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美军第3装甲师登陆诺曼底时拥有232辆“谢尔曼”坦克,到战争结束,这个师共有648辆“谢尔曼”被击毁报废,另有700辆被击伤,修复以后重上战场,战损率高达580%。诺曼底战役中,美军第2装甲师在两天里就损失了57辆“谢尔曼”坦克,伤亡363人。阿登战役前夕,美军装甲师的伤亡惨重,出现了没有足够的坦克兵装备坦克的局面,许多仓促上阵的坦克只有3个乘员,而不是规定的5人。

图3-16 战斗中的美国M4“谢尔曼”中型坦克

(六)日本97式坦克

97式坦克是二战期间日本最成功的坦克之一,1938~1945年装备日军,用以取代89式中型坦克。其在二战中曾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区大量使用,中国军队也曾使用过缴获的97式坦克,总产量为1500辆。战斗全重15吨,乘员5人。武器为1门短身管57毫米火炮;另有2挺机枪,其中1挺为后机枪。装甲厚度8~25毫米。发动机为“三菱”12缸风冷式柴油机,功率125千瓦,最大速度38千米/小时。该车特点是不对称布置的炮塔顶上装有电台的框形天线。该车有多种改进型,分别装有47毫米、57毫米和75毫米火炮。

图3-17 日本97式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