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剂学速记歌诀
- 李兴广 张珊 姜昭妍
- 156字
- 2020-08-27 09:38:59
第二章 解表剂
【含义】解表剂指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于治疗表证的方剂。
【功用】解表剂主要用于六淫外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凡风寒外感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之时,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白、脉浮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适用于风寒表证,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喘、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羌活、苏叶、防风等。代表方如麻黄汤、大青龙汤、桂枝汤等。
1.麻黄汤 ★ 《伤寒论》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组成用量】麻黄去节,三两(9克) 桂枝二两(6克)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9克) 甘草炙,一两(3克)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组方特点】本方麻黄、桂枝相须为用,乃辛温发汗之精当配伍;又以麻黄、杏仁相伍,体现了宣中有降,适合肺性之法。
【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当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2.大青龙汤 ☆ 《伤寒论》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组成用量】麻黄去节,六两(12克) 桂枝二两(6克) 甘草炙,二两(6克)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克) 石膏如鸡子大,碎(18克) 生姜三两(9克) 大枣十二枚,擘(6克)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1.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2.溢饮。身体疼痛,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组方特点】本方寒温并用,表里同治,重在辛温发汗。
【使用注意】本方发汗之功居解表方剂之冠,故一服得汗者,应停后服,以防过剂,“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鉴别】大青龙汤与麻黄汤均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同用麻黄、桂枝辛温解表发汗。然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倍用麻黄、甘草,减少杏仁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证属风寒重证,兼内有郁热,故方中配以辛甘大寒之石膏以清解内热;且倍用麻黄以确保其发汗之力;减杏仁用量,乃因无喘逆之症。
3.桂枝汤 ★ 《伤寒论》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枣生姜,
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组成用量】桂枝去皮,三两(9克) 芍药三两(9克) 甘草炙,二两(6克) 生姜切,三两(9克) 大枣擘,十二枚(6克)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组方特点】本方发散与酸收相配,使散中有收,汗不伤正;且助阳药与益阴药同用,以阴阳兼顾,营卫并调。
【使用注意】本方的服法首先是“适寒温”,“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重感。同时“温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微似有汗”,是肺胃之气已和,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故云“益佳”。
【鉴别】麻黄汤和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之剂,皆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然麻黄汤因麻、桂相须,并佐杏仁,则发汗散寒力强,兼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之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桂枝汤为桂、芍配用,并佐姜、枣,则发汗解表之力逊,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之恶风发热而有汗。
4.九味羌活汤 ★ 《此事难知》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变通。
【组成用量】羌活(9克) 防风(9克) 苍术(9克) 细辛(3克) 川芎(6克) 香白芷(6克) 生地黄(6克) 黄芩(6克) 甘草(6克)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浮紧。
【组方特点】本方辛温升散与寒凉清热合用,“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
5.小青龙汤 ★ 《伤寒论》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组成用量】麻黄去节,三两(9克) 芍药三两(9克) 细辛三两(3克) 干姜三两(6克) 甘草炙,三两(6克) 桂枝去皮,三两(9克) 五味子半升(9克) 半夏洗,半升(9克)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痛,头面四肢浮肿,苔白滑,脉浮。
【组方特点】本方升散与酸收相伍,则散中有收;温化与敛肺相配,令开中有阖,使之散不伤正,收不留邪。
6.止嗽散 ☆ 《医学心悟》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枯草荆陈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组成用量】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二斤(各12克) 甘草炒,十二两(4克) 陈皮水洗,去白,一斤(6克)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之咳嗽证。症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缓。
第二节 辛凉解表剂
辛凉解表剂,适用于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咳嗽、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常用药有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辛凉解表药,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桔梗、杏仁等宣降肺气药物。代表方剂有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等。
1.银翘散 ★ 《温病条辨》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组成用量】连翘一两(30克) 银花一两(30克) 苦桔梗六钱(18克) 薄荷六钱(18克) 竹叶四钱(12克) 生甘草五钱(15克) 芥穗四钱(12克) 淡豆豉五钱(15克) 牛蒡子六钱(18克)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组方特点】本方于辛凉之中少佐辛温之品,既利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且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相配,构成疏清兼顾,以疏为主之剂。
【使用注意】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2.桑菊饮 ★ 《温病条辨》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
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组成用量】桑叶二钱五分(7.5克) 菊花一钱(3克) 杏仁二钱(6克) 连翘一钱五分(5克) 薄荷八分(2.5克) 苦桔梗二钱(6克) 生甘草八分(2.5克) 苇根二钱(6克)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症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组方特点】本方一以轻清之品,疏散风热以除表证;二以辛苦之品,宣肃肺气以止咳嗽。
【使用注意】因本方为“辛凉轻剂”,故肺热著者,当适当加味,以免病重药轻,难以胜病。
【鉴别】银翘散与桑菊饮中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功能辛凉解表而治温病初期。但银翘散用银花配伍荆芥、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用桑叶、菊花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逊于银翘散,故为“辛凉轻剂”。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伤寒论》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喘咳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组成用量】麻黄去节,四两(9克) 杏仁去皮尖,五十个(9克) 甘草炙,二两(6克) 石膏碎,绵裹,半斤(18克)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症见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喘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
【组方特点】本方辛温与寒凉相伍,共成辛凉之剂,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凉遏。
【鉴别】麻杏甘石汤与麻黄汤皆用麻黄、杏仁、甘草而治喘咳。但前方主治之喘咳,证属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故去麻黄汤桂枝之温,以麻黄配石膏,清热宣肺为主,兼以解表祛邪;后方主治之喘咳,系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故以麻黄配桂枝,相须为用,发汗解表为主,兼以宣肺平喘。二方仅一药之差,然功用及主治证病机却大相径庭,仲景精于遣药配伍,于此可窥其一斑。
4.柴葛解肌汤 ☆ 《伤寒六书》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组成用量】柴胡(6克) 干葛(9克) 甘草(3克) 黄芩(6克) 羌活(3克) 白芷(3克) 芍药(6克) 桔梗(3克)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症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组方特点】本方温清相伍,三阳并举,表里同治,重在疏泄透散。
【使用注意】原书各药均未注用量,但用法中注明石膏为一钱,表明入里之热不甚,用量不宜过大,免大寒之性,有碍辛凉之品解肌疏散。
5.升麻葛根汤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局方》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组成用量】升麻 白芍药 甘草炙,各十两(6克) 葛根十五两(9克)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组方特点】本方辛凉与酸甘合法,主以升散清解,少佐酸敛益阴,共成透解之方。
【使用注意】若麻疹已透,或疹毒内陷而见气急而粗,喘息抬肩,鼻翼煽动者,则当禁用。
第三节 扶正解表剂
扶正解表剂,适用于正气不足而又感受外邪所致的表证。正虚,指气、血、阴、阳不足。治疗上需扶正祛邪,双管齐下。在药物配伍上此类方多解表药和补益气、血、阴、阳药物同用。代表方有败毒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葳蕤汤等。
1.败毒散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组成用量】柴胡洗,去芦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炒 人参各一两(各6克) 甘草半两(3克)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证。症见憎寒壮热、头痛项强、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而按之无力。
【组方特点】本方以解表为主,佐以益气,扶正以助祛邪,祛邪而不伤正。
2.参苏饮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此方宜。
【组成用量】人参 紫苏叶 干葛洗 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炒 前胡去苗 茯苓去皮,各三分(各9克) 枳壳去瓤,麸炒桔梗去芦 木香 陈皮去白 甘草炙,各半两(各6克)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组方特点】本方发散风寒药配伍益气健脾药,散补并行,则散不伤正,补不留邪;且化痰药与理气药同用,使气行痰消,津行气畅。
【鉴别】参苏饮与败毒散皆佐入人参,治气虚外感风寒之证。然败毒散以羌活、独活等为主以治风寒夹湿之表证;而参苏饮以苏叶、葛根配半夏、陈皮等治外感风寒而有痰湿之证。
3.再造散 ☆ 《伤寒六书》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
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组成用量】黄芪(6克) 人参(3克) 桂枝(3克) 甘草(1.5克) 熟附子(3克) 细辛(2克) 羌活(3克) 防风(3克) 川芎(3克) 煨生姜(3克)
【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组方特点】本方解表药与益气助阳药同用,助阳益气,助正达邪,且汗不伤正,补不碍邪。
4.麻黄细辛附子汤 ☆ 《伤寒论》
麻黄细辛附子汤,发表温经两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组成用量】麻黄去节,二两(6克) 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克) 细辛二两(3克)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症见发热,恶寒甚剧,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组方特点】本方以散寒解表与温里助阳合法,辛温并用,散不伤正,助阳解表。
【鉴别】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均用附子、细辛,皆能助阳解表,用治阳虚外感风寒表证。但麻黄细辛附子汤药仅三味,主治阳虚感寒、太少两感之证;再造散不用麻黄,取羌、防、桂、辛及参、芪、附等助阳益气之品相合,散寒解表与助阳益气兼顾,兼具调和营卫之功,故用治阳虚气弱、复感风寒之证。
5.加减葳蕤汤 ☆ 《重订通俗伤寒论》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
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组成用量】生葳蕤二钱至三钱(9克) 生葱白二枚至三枚(6克) 桔梗一钱至钱半(4.5克) 东白薇五分至二钱(3克) 淡豆豉三钱至四钱(12克) 苏薄荷一钱至钱半(4.5克) 炙甘草五分(1.5克) 红枣二枚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阴虚外感风热证。症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组方特点】本方辛凉解表与甘平养阴合法,汗不伤阴,滋不碍邪。
6.葱白七味饮 ☆ 《外台秘要》
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
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组成用量】葱白连根切,一升(9克) 干葛切,六合(9克) 新豉一合(6克) 生姜切,二合(6克) 生麦门冬去心,六合(9克) 干地黄六合(9克) 劳水八升,以勺扬之一千遍。
【功用】养血解表。
【主治】血虚外感风寒证。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吐血、便血、咳血、衄血)之后,复感风寒,头痛身热,微寒无汗。
【组方特点】本方发散解表与滋阴养血合法,邪正兼顾,汗不伤血。
【使用注意】服法中有服药后“相去行八九里,如觉欲汗,渐渐复之”,意为不可温覆过早,以免汗出过多。
【鉴别】葱白七味饮与加减葳蕤汤均系滋阴养血药与解表散邪药同用之方。葱白七味饮系补血药与辛温解表药并用,为治血虚外感风寒证之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舌淡苔白、脉虚缓,兼见血虚或失血病史为主要依据;而加减葳蕤汤是补阴药与辛凉解表药合用,为治阴虚外感风热证之代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头痛、微恶风寒、心烦口渴、舌红脉数为用方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