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真真假假的国王传言

亚瑟王的圆桌

位于汉普郡的温切斯特城堡(Winchester Castle)的大厅墙壁上高高挂着一张圆桌,十分宏伟。圆桌上雕刻着亚瑟王和24位骑士的名字。圆桌中央刻有“此乃亚瑟王及其麾下24骑士之圆桌(This is the rownde table of kynge Arthur w[ith] xxiiii of hys namyde knyttes)”的字样。24位骑士的名字分别刻在圆桌边缘,其中加拉哈特(Galahad)和莫德雷德(Mordred)的名字位列亚瑟王画像左右。对一个据说是“6世纪的工艺品”来说,这张圆桌被保存得十分完好。圆桌中央绘有一朵巨大的都铎玫瑰,帮助人们了解圆桌的真正起源。

人们一般认为亚瑟王于公元6世纪在位统治。然而事情的真相是,英国的伟大君主亚瑟王是虚构的。

O.J.帕德尔(O.J.Padel)在《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一书中指出,“当代没有任何一个记录提到过亚瑟”。至于这一传说是如何起源、在哪里起源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亚瑟“王”之所以全球闻名是拜蒙茅斯的杰佛里(Geoffrey of Monmouth)所赐。蒙茅斯的杰佛里于12世纪写成《不列颠诸王史》(Historia Regum Britanniae)一书,在此书第六部中,亚瑟王被描述为“以非凡的勇气赢得极高声誉的著名的国王”[1],亚瑟王的圆桌也起源于12世纪。圆桌是用于交际的绝佳工具,因为围绕圆桌坐下的骑士是无先后顺序可言的。泽西的韦斯(Wace of Jersey)写了诺曼法语版的“亚瑟王与圆桌”的故事《布吕特传奇》(Le Roman de Brut),在这个故事里,“圆桌”是由“阿蒂斯国王(rois Artus)”设立的。

《英语民俗词典》(A Dictionary of English Folklore)的编辑杰奎琳·辛普森(Jacqueline Simpson)与史蒂夫·劳德(Steve Roud)在这本词典中说道,温切斯特城堡的圆桌制于14世纪,有可能是因为爱德华三世(Edward III)欲于1344年效法亚瑟王重建圆桌骑士。《哈钦森百科全书》(Hutchinson Encyclopedia)认为这张圆桌有可能是“某次比赛的遗留物。从12世纪开始,圆桌成为某种比赛道具,在这个比赛中,各个骑士分别扮演亚瑟王时期的人物”。辛普森和劳德还补充道,1522年,国王亨利八世(King Henry VIII)重新对这张桌子进行了改造,在桌面上绘上都铎玫瑰和以自己为蓝本的亚瑟王肖像。

令人遗憾的是,贤明的亚瑟王及其象征平等的圆桌是不存在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十分精彩的传说。

阻挡潮水的卡纽特国王

在经济学领域,11世纪的卡纽特国王(King Cnut)被认为是一个可笑的人物,因为他曾愚蠢地尝试阻止不可阻挡之事。历史学家、传记作家M.J.特罗(M.J.Trow)也证实,卡纽特表现出的自欺欺人的“卡纽特综合征(Canute Syndrome)”一般也适用于政客和经济学家。但是,罗伯特·莱西(Robert Lacey)在其著作《英国历史传奇》(Great Tales from History)一书中提到,“历史也会犯错,比如历史上很多人相信卡纽特真的认为自己可以阻挡潮汐这一说法——但是亨廷顿的亨利(Henry of Huntingdon)曾指出,国王的想法恰恰与之相反”。

在其12世纪早期的作品《英国史》(Historia Anglorum)中,编年史家亨廷顿的亨利就将这一行为描述为卡纽特国王“高贵而伟大的行为”之一,并补充说“在卡纽特国王之前,英国无一国王的权威可以与之抗衡”。他说,当卡纽特“登上最高处时,他下令把自己的椅子放在岸边,而此时潮水正朝他涌来”。亨廷顿的亨利没有指明这一行为发生的具体地点,但是《蝴蝶化羽》(Breaking Butterfies)一书提到,“一直以来,苏塞克斯(Sussex)有一项传统活动经常在当时重要的博山姆(Bosham)港举行,皇家贵胄也会光临此地,人们也喜欢从此地乘船出港”。

亨廷顿的亨利接着写道,卡纽特向着逼近的潮汐大声说道,“率土之滨均臣服于我,无人能僭越我的君主权位,否则一律论处。我因此命令于你,不可打湿我的王土,不可打湿你的君主的衣物或身体”。但是,“潮去潮来,亘古不变,潮水毫不客气地浸湿了国王的双脚和胫骨”。亨廷顿的亨利说,国王大声喊叫起来,所有溜须拍马的朝臣都听到了他说的话,“让全世界都知道国王的权力一文不值,只有上帝才可称王,只有上帝才可让天、地、海遵守永恒规律”。论证卡纽特国王虔诚的一个说法是,国王“从不在自己的头顶佩戴金冠,而是把金冠置于一幅被钉于十字架上的上帝画像之上,以便一直赞美上帝这位最伟大的君主”。卡纽特向自己的朝臣证明了自己与上帝相比是无权无势的。

仅仅20年后,编年史家、诺曼系英国人杰弗里·盖尔玛(Geoffrey Gaimar)在自己于12世纪中叶成书的《英格兰史》(L'Estoire des Engles)中,将此事发生的地点设置在泰晤士河畔,以完全不同的视角再次讲述了这个故事。在发现“潮水违背自己旨意、蔑视自己指令后”,国王站起来,“潮水向一座教堂涌来,那就是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卡纽特举起自己的权杖,向着潮水说道,“退下,从我身边退下,否则我杖打于你”。但是国王仍然被淋湿了。盖尔玛写道,国王“变得十分谦卑”,许诺要去罗马朝圣。

18世纪历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在其著作《英国史》(第一卷)(The History of England,Volume I)中采纳了亨廷顿的亨利的说法,对卡纽特的历史做了再一次纠正。休谟写道,卡纽特在众人的“阿谀奉承”中“下令把自己的椅子放在岸边,而此时正在涨潮”。当他被淋湿后,他语气谦卑地向自己的朝臣们说,与“唯一的存在上帝”相比,“世间万物皆无能无力”。

卡纽特在其统治时期颇受爱戴。吉姆·布拉德伯里(Jim Bradbury)在《中世纪战争》(Medieval Warfare)一书中认为,“后世扭曲了这个潮水的故事,让卡纽特看起来是一个高傲自大的人”。特罗也有着同样的看法。他还补充说,“在当代,‘卡纽特综合征’一词的用法与亨廷顿的亨利的本意完全相反”。亨廷顿的亨利将卡纽特国王描述为一个“虔诚谦卑”的人,但是这一说法已完全消失了。卡纽特国王一般被描述成一个“愚不可及、狂妄自大的人,自认为自己的能力比上帝还要厉害”。针对盖尔玛对自己虔诚行为的诽谤,也许睿智的卡纽特国王会以哲学的态度笑对……也许他不会。

罗伯特·布鲁斯看到蜘蛛结网后受到鼓舞

诺曼·布鲁斯家族(Norman Bruce)通过联姻成为苏格兰王室一员,并于12世纪早期到达苏格兰。1290年,苏格兰王位出现空缺,第六代罗伯特·布鲁斯(Robert the Bruce)宣布登基。但是,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宣布所有苏格兰人为其子民,并将苏格兰王位奖给了约翰·德·巴里奥(John de Balliol)。1306年,第八代罗伯特·布鲁斯最终成为了苏格兰国王。班诺克本之战(Battle of Bannockburn)中,他将英格兰人赶出了苏格兰,并于1328年与英格兰签订《爱丁堡—北安普顿协议》(Treaty of Northampton),宣布苏格兰独立。

在这场战争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罗伯特·布鲁斯在北爱尔兰沿岸的拉斯林岛(Rathlin Island)藏身时——也有人说藏身地点是苏格兰的内赫布里底群岛(Inner Hebrides)的侏罗岛(Jura Island)——他看到一个蜘蛛尝试着结网,虽然屡试屡败,但是蜘蛛并没有放弃,罗伯特·布鲁斯倍受鼓舞,决定自己也要坚守抵抗英格兰人的大业。但是,罗伯特·甘博斯在《蝴蝶化羽》一书中指出,“约翰·巴伯(John Barbour)在14世纪写的《布鲁斯》(The Bruce)一诗中却没有提及这个有名的故事”。1997年时,《布鲁斯》再版。在该诗前言中,A.A.M.邓肯(A.A.M.Duncan)也写道,“18世纪以前是没有证据表明这一故事的真实性的”。他说,“这是一个民间故事,因为布鲁斯确实也屡败屡试,所以就把这个故事安在了他的头上”。

这样看来,是19世纪的苏格兰作家沃尔特·司各特爵士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张冠李戴的故事。他于1829年至1830年写成了《祖父讲故事:苏格兰史》(Tales of a Grandfather:History of Scotland)一书。他在该书中写道,布鲁斯“在拉斯林岛上一个破败的小屋里”藏身的时候(而不是在洞穴里藏身),他突然注意到一件事。“尽管这件事情是布鲁斯家族的一个传说,但是经过岁月洗礼,这个传说也变得日益真实起来。”司各特写道,彼时布鲁斯“灰心丧气地躺在床上……突然,一只蜘蛛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这只蜘蛛正试着“从屋顶的一根横梁摇晃到另一个横梁上”结网,但是先后6次都未能成功。布鲁斯想到自己也“与英格兰及其同盟前后打了6次仗,所以这只不知放弃的蜘蛛所处的境遇与现在的自己一模一样”。布鲁斯决定,“如果这只蜘蛛第7次成功了,他则继续抵抗英格兰人;如果蜘蛛失败,他就放弃抵抗”。蜘蛛第7次时终于结网成功,所以布鲁斯重返战场,继续抵抗英格兰人。司各特还告诉我们,“我经常遇到名为布鲁斯的人,他们对这个故事坚信不疑,甚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把蜘蛛杀死”。

《苏格兰》(Scotland)一书的作者马格纳斯·马格努森认为,这个故事“在200年前就第一次出现在道格拉斯家族的历史上”,历史学家和诗人大卫·休谟记载了这件事。休谟在17世纪时撰写的《道格拉斯和安格斯家族史》(History of the House and Race of Douglas and Angus)一书中称,看到蜘蛛结网的人不是布鲁斯,而是布鲁斯的指挥官詹姆斯·道格拉斯(James Douglas),英格兰人称其为“黑面人道格拉斯(Black Douglas)”,苏格兰人则称其为“好心的詹姆斯爵士(Good Sir James)”。故事中的蜘蛛是尝试在一棵树上结网的,它连续试了12次都失败了,直到第13次才成功。注意到整个过程的道格拉斯建议布鲁斯“以这只蜘蛛为榜样,再一次尝试,冒第13次险”。就这样,按照真真正正的好莱坞做法,最佳台词分给了胜利英雄布鲁斯,尽管人们认为最初是布鲁斯的可靠盟友道格拉斯说了这句话。

驼背国王理查三世

在1955年上映的电影《理查三世》(King Richard III)中,劳伦斯·奥利弗爵士(Sir Laurence Olivier)扮演理查三世一角。在片中,他如同卡西莫多[2]似的一颠一颠地走路。自此,人们一想到理查三世,就总会想起劳伦斯·奥利弗爵士的表演。这部电影的蓝本是莎士比亚为这位15世纪的君主所写的戏剧《理查三世》。在这部剧作中,莎士比亚如是写道:“我残缺不全,不等我生长成形/便把我抛进这喘息的人间。”[3]人们认为王室珍藏的理查三世的画像绘于1520年(理查三世于35年前死亡)前后。在这幅画像中,理查三世的右肩高出左肩许多,这一形象印证了这一说法。但是,W.马克·奥姆罗德(W.Mark Ormrod)在《中世纪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the Middle Ages)一书中写道,“尽管经莎士比亚之手,人们都认为理查三世是个驼背,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这一说法是否准确”。

莎士比亚只是对托马斯·莫尔爵士(Sir Thomas More)——后来成为了英国大法官——的话进行了夸大。托马斯·莫尔爵士在其1518年写成的《国王理查三世生平》(History of King Richard III)一书中提到,理查三世“身材矮小,四肢畸形,弓腰驼背,左肩高出右肩许多,一点儿也不面善”。莫尔还补充说,理查三世“恶毒、易怒、善妒”,出生时竟然是“双脚先出生到世上……并且一出生就有了牙齿”。罗伯特·甘博斯在《蝴蝶化羽》一书中认为,莫尔所写作品的蓝本是现存于约克市档案馆的1491年的公民记录。在该记录中,约翰·贝恩托(John Payntour)说理查三世“虚伪伪善、弓腰驼背,死时像狗一样被埋在壕沟里”。但是,罗斯玛丽·霍罗克斯(Rosemary Horrox)为《牛津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所写的一个词条说道,理查三世在博斯沃思原野(Bosworth Field)死去后,他的遗体被葬在莱斯特(Leicester)的圣方济各教堂(the church of the Franciscans)里。

15世纪的牧师、古文物研究者约翰·劳斯(John Rous)在《英格兰诸王史》(History of the Kings of England)一书中提到,理查三世“身材矮小,面容较短,双肩不对称,右肩高于左肩”(与莫尔所说的左右肩相反)。劳斯还称——不过可能性不大——理查三世“在母亲的子宫里待了两年,出生时就有了牙齿,肩膀上还长了毛发”。约翰·劳斯曾在一卷羊皮纸上汇编了沃里克伯爵(Earls of Warwick)的插画版家族编年史,这卷编年史被称为劳斯卷轴(Rous Roll),上面绘有理查三世及皇后安妮·内维尔(Queen Anne Neville)的素描。根据这一素描,理查三世及皇后安妮·内维尔是一对容貌讨喜的夫妇。理查三世神色和蔼,双肩同高,右手拿着一把与权杖相似的利剑。(安妮看起来仿佛受到了惊吓一般,但是有可能是因为她的眉毛被画得太高的缘故。)

波利多尔·弗吉尔(Polydore Vergil)在其1534年的作品《英格兰史》(English History)中写道,理查三世“身材矮小,身体畸形”,但是他说理查三世所谓的“驼背”没有那么严重,最多只是“一肩比另一肩高”,尽管可疑的是,他没有说是哪一个肩膀更高。霍罗克斯指出,“看起来,与理查三世同时代的编年史家都认为理查三世身材瘦小,克洛兰(Crowland)的编年史家还说到他面容憔悴……如果理查三世真的有什么身体畸形的话,看起来也只是双肩不同高,一肩略高于另一肩”。菲利普·罗兹(Philip Rhodes)在其1977年发表的论文《论理查三世的身体畸形》(The Physical Deformity of Richard III)中写道,理查三世“双肩不同高,这种情况虽不常见,但是是正常现象”。因为身材矮小,理查三世有可能进行了“强度较大的训练,特别是剑术训练”,因此导致右肩肌肉过度发达;或者他有“轻度的施普伦格尔畸形(Sprengel's deformity),即遗传性的肩胛骨隆起”。

《英国历史大词典》(A Dictionary of British History)认为,“人们相信理查三世特别的出生状况,也相信他本人驼背……但这些是编造出来的,以证明他是邪恶之人”。看起来事情的真相就是这样的,因为艾莉森·韦尔(Alison Weir)在《塔中的王子》(The Princes in the Tower)一书中指出,王室珍藏中驼背的理查三世的画像被涂改过,“20世纪50年代和1973年,人们曾先后使用X光检查这幅画像,结果显示,后来有人涂掉了最初的肩线,加高了理查三世的右肩位置,而且双眼也变小了”。理查三世是英国历史上金雀花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亨利·都铎从他手中夺走了王位,成为了亨利七世(Henry VII),自此之后的所有君主均为亨利·都铎的后裔。理查三世因篡位而成为国王,所以我们可以想象,莫尔和劳斯在内的都铎时期的政治家都是以谴责的目光对理查三世进行描述。《大英百科全书》也补充说,“很多当代学者认为理查三世具备政治才能,16世纪时,因为政治宣传,他才有了为人邪恶的恶名”。如今,整个历史学界都致力于恢复理查三世的声誉。

拒绝离婚,却娶了6位皇后的亨利八世

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于1509年至1547年在位。在其统治阶段,亨利八世先后对自己的几位皇后均不满意,这给他带来一个大问题: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极度反对离婚,罗马天主教会也认为离婚是不神圣的,但是他要如何摆脱婚姻的坟墓呢?答案就是宣布婚姻无效。

因此,《牛津英国历史指南》写道,“技术上讲,亨利八世从未离过婚——他先后宣布了与阿拉贡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和克里维斯的安妮(Anne of Cleves)的婚姻无效”。科林·S.吉布森(Colin S.Gibson)在《解除婚姻》(Dissolving Wedlock)一书中证实,“亨利八世从未离过婚”,他还说亨利八世除了宣布与阿拉贡的凯瑟琳和克里维斯的安妮的婚姻无效外,还宣布了与安妮·博林的婚姻也是无效的。取消婚姻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与离婚相比,人们认为取消婚姻更“合法”。罗德里克·菲利普斯(Roderick Phillips)在《解开同心结》(Untying the Knot)一书中指出,“尽管人们认为亨利八世风流成性,但是他比人们想象中的更讲究婚姻传统,坚持用宣布婚姻无效的方式来摆脱婚姻”。技术上讲,亨利八世从未离过婚,其中三次婚姻未正式存在过,剩下两次都是妻子先于自己死去。

阿拉贡的凯瑟琳是亨利的第一任妻子。阿拉贡的凯瑟琳本是亨利八世哥哥亚瑟的妻子,但是两人结婚一年后,亚瑟就去世了。阿拉贡的凯瑟琳转而与亨利成婚,并生了6个孩子(其中2个是男孩),但是只有玛丽活了下来。根据《柯林斯英国历史词典》(Collins Dictionary of British History)一书,亨利想要教皇克勉七世(Pope Clement VII)宣布自己与凯瑟琳20年的婚姻是无效的,但是教皇拒绝了。《都铎时期的英格兰》(Tudor England)一书认为,亨利这么做的一个原因是觉得自己与哥哥的妻子结婚是乱伦行为,因此即便教皇没有同意,亨利还是宣布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的婚姻是无效的。宣布自己婚姻无效的亨利自此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他创建了英国国教(Church of England),把自己封为教会的最高元首(Supreme Head),开启了英格兰曲曲折折的新教(Protestantism)发展之路。

亨利随后与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结婚”。安妮·博林生性活泼,但是民望极低。二人结婚不久后,亨利的谋士“发现”安妮在结婚前就订过婚,因此他们的婚姻“于1536年被宣布是无效的”。安妮被指控在还未与亨利八世结为合法夫妻前就与人通奸。亨利八世为保险起见,判处安妮死罪,安妮最后被斩首。(亨利八世显然收买了所有律师。)

亨利立马迎娶了珍·西摩(Jane Seymour)。婚后,珍·西摩终于生出了亨利渴望许久的儿子,即后来的爱德华六世(Edward VI)。12天后,珍·西摩去世。不得不说,珍·西摩懂得如何永葆亨利八世对她的宠爱。珍·西摩死后,亨利八世娶了第四任妻子——克里维斯的安妮。菲利普斯表示,亨利八世与她的婚姻“也被宣布无效”。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这次婚姻是唯一一次无效理由充分的婚姻,因为“克里维斯的安妮面貌丑陋,国王在与她圆房时会不举”。如今,夫妻二人未能圆房仍然是婚姻无效的合法理由。

19天后,亨利娶了凯瑟琳·霍华德(Catherine Howard),看起来治好了自己不举的毛病。凯瑟琳·霍华德当时18岁,为人轻浮,曾是克里维斯的安妮的女侍官。但是不到两年,凯瑟琳就被指控与人通奸。凯瑟琳在与亨利结婚之前就订过婚,但是她坚决否认,所以亨利无法解除与她的婚姻。再加上凯瑟琳被指控通奸,亨利别无选择,只好将她斩首。

国会随后通过一项法案,宣布与国王成婚的女性如果不是处女,那么这位女性就犯了不忠之罪。当亨利于1543年迎娶了31岁的凯瑟琳·帕尔(Catherine Parr)后,人人都松了一口气。凯瑟琳·帕尔曾两度守寡,自然不可能是处女。4年后,亨利去世,死时52岁。凯瑟琳·帕尔再度守寡,随后开始了自己的第四次婚姻。

为了帮助学生记住亨利6位妻子的命运,就有了这么一句有名的口诀:离婚,斩首,去世了,离婚,斩首,活下来(divorced,beheaded,died,divorced,beheaded,survived),其实这句话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婚姻无效,斩首(且婚姻无效),去世了,婚姻无效,斩首,活下来。

离婚与婚姻无效之间的区别十分重要,因为亨利八世“拒绝考虑离婚”的做法为之后300年的婚姻模式定了基调。菲利普斯指出,“尽管18世纪有了有限的离婚途径,但是直到19世纪中叶英国才正式通过了离婚法案”。

注释:

[1]这句话出自《不列颠诸王史》,蒙茅斯的杰佛里著,陈默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51页。

[2]卡西莫多是法国作家雨果作品《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外形丑陋,但心地善良。

[3]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全集(第四卷)》,莎士比亚著,方重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