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关联、外部扭亏与公司资本配置效率
- 李传宪
- 5字
- 2024-12-21 23:20:42
2.基础理论与文献回顾
2.1 相关概念
2.1.1 政治关联及分类
“政治关联”一词源自英文political connection的翻译,国内部分学者也将其译成“政治关系”“政治联系”等,是指企业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显在或潜在的关系。政治关联的分类,杜兴强等(2009)按政治关联的形成原因分为“政府官员类政治关联”和“代表委员类政治关联”。“政府官员类政治关联”是指关联企业的公司高管现在或曾经担任政府官员,“代表委员类政治关联”是指关联的企业的高管担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部分学者根据政治关联的程度进行了划分,Agrawal等(2001), Faccio (2006)等学者采用“公司中具有政治背景的大股东在股东的比例或者具有政治背景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在管理人员中比例”来作为衡量政治关联性强弱的标准;Jayachandran (2006)、Claessens (2007)学者在研究采用“企业在政府官员的政治竞选中对候选人的政治捐赠份额作为比例”反映该企业的政治关联度高低。目前,在国内较多的学者采用董事会成员或董事长的政治背景强度、影响范围作为划分依据,如陈冬华(2003)、罗党论等(2008)在研究中采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或董事会成员曾参加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行政级别来划分政治关联强度”。政治关联的强弱和类型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影响度也有所不同,为了更好地区分不同政治关联类型对于企业的影响,本书按照上市公司政治关联的成因差异将政治关联分为所有权关联和管理层关联。
所有权关联是指上市公司的政治关联性源于所有权中的国有成分,即如果企业国有控股、国有股份的存在导致政府对于企业存在投资主体与监管的双重身份,政治关联存在必然性、原生性、持续性等特点。中央或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所有权关联的上市公司必然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或从企业中获得经济和社会利益。同时,国有法人控股的企业间接地受所有权影响而具有所有权关联的特征。由于所有权关联的存在,企业可以持续获得政治关联带来的资源,甚至在国有股份比例发生下降时也不会受到影响。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国有企业的改制,所以所有权关联的上市公司比例较多,尤其是上市年限较长的上市公司多属于所有权关联类型企业。
管理层关联是指上市公司的政治关联性通过后期管理层引入前政府官员或者企业董事成员、高层管理人员进入各级人大或政协机构,导致企业与政府之间建立了政治关联性。管理层关联具有后发性、非连续性等特点,管理层关联通常在企业成立若干年后或上市经营一段时期后才形成;并且由于管理层人员的变更也会导致政治关联性的中断,后期的维系成本相对所有权关联更高。多数民营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政治关联,聘请曾经担任政府官员的个人作为企业董事会成员或高层管理人员,或民营企业所有者通过进入各级人大或政协担任委员参政议政,也形成了管理层关联类型的上市公司。
由于所有权关联和管理层关联在成因、政治关联强弱程度、是否源发、连续性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的特征,因此这两类政治关联对上市公司扭亏路径的选择以及扭亏程度在影响方式和强弱方面将有较大的差异性。本研究将区分上市公司政治关联类型的差异性及选择扭亏路径的不同与资本配置效率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2.1.2 亏损及亏损扭转
亏损是指企业的收入与支出、计入损益的利得与损失相抵后差额小于零的财务状况;在会计中通常将利润总额为负数的企业称为亏损企业。由于利润总额为负数的企业不用承担企业所得税税负,如果不存在所得税纳税调整项目,利润总额为负数的企业通常净利润依然为负数。而部分营业利润为负数的企业,在通过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调整后利润总额可能出现正数。本书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在当年出现营业利润亏损但依靠非经常损益实现扭亏,将扣除非经常损益为负数但净利润为正数的企业也纳入亏损扭转企业样本进行研究。上市公司出现亏损的原因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归类为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两种。不同类型的亏损上市公司在扭转中选择的路径也存在差异。
亏损扭转是指企业通过内部改善经营或外部路径将净利润从负数增加到正数的过程。企业亏损扭转可以通过内部扭转和外部扭转两种方式,两者的区分依据主要是亏损扭转是否依赖外部资源或除客户外的外部力量。内部扭转是指发生亏损的企业通过增加营业收入、降低营业成本、压缩期间费用、挖掘企业生产经营潜力、多元化经营方式等内部经营管理手段实现盈利的增加。亏损外部扭转是指发生亏损的企业依靠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利益输送实现扭亏为盈,如债权人放弃债权、大股东(含国家股)资产注入、政府对企业进行补贴、政府主导的并购行为等。具体亏损扭转外部路径包括获取补贴收入、债务重组、企业并购、非流动资产处置等途径。本书主要针对亏损上市公司依靠政治关联选择亏损外部扭转路径进行研究。
2.1.3 资本配置效率
资本配置从宏观角度看是资金在行业、地区之间的分配与组合;从微观角度看,资本配置是指公司将不同来源的资本进行相互组合,在资本的各种用途之间进行分配的财务行为总称。
公司的资本配置涉及资金的筹集、投放、资金分配等系列财务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在资金筹集环节,资本配置主要是指对各种筹资来源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投资环节,资本配置主要是指资本在长期与短期项目之间、无形与有形资产之间、主营业务与非主营业务之间等的资金合理分配。另外,资本的再配置通常表现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企业的停产与关闭、破产与重组等。资本配置效率在经济学中通常用于衡量一个地区或行业资金的分配及使用效率,而企业内部资本配置效率指企业资金用于投资项目的投资效率,而非效率投资(包括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则作为衡量负面的资本配置效率。由于研发支出的受益长期性,研发资金的投入以及带来的经济利益具有资本性支出的特点,研发支出效率也属于资本配置效率的组成部分;同时并购导致企业资本结构、资产结构、资金收益率发生变更,多元化并购和国际并购通常会带来行业间、地区间资本配置的变化,影响配置效率;并购对并购方与被并购方均会带来资本结构的变化以及企业获利能力的变化,因此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也归属于资本配置效率范畴。
公司资本配置的非效率主要表现为非效率投资、研发投资失败、并购财务协同效应低等。非效率投资包括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投资不足是指公司放弃了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过度投资是指公司将资金投向于净现值小于零的投资项目。前者导致企业错过良好的投资机会,后者导致资金的浪费,两者均为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表现,导致企业资本配置的低效率。在确定研发支出效率方面,更多依靠企业研发成功度来进行判断,即资本化的研发投入金额及比率。研发投资失败主要是指研发投入金额大,但研发支出资本化形成的资产少,导致费用上升,亏损进一步增大,该企业的研发投资效率低下。在并购中,财务协同带来的获利能力、成长能力以及投资效率变化将是资本配置效率考量的内容;并购中对于并购后的企业在财务质量下降以及偿债、获利、营运和成长能力等方面指标下滑,则可认定为并购形成的资本配置的非效率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