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馆学基础简明教程
- 蒋永福
- 11字
- 2021-04-04 23:55:09
第一章 图书馆与图书馆学
第一节 图书馆概述
一、图书馆发展史
人类历史上的图书馆起源于何时何地,是一个难以准确考证的问题。不过,人们能够回答“图书馆为何产生”这一问题。对此,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谢拉(Jesse H.Shera)说道:“图书馆正是社会的这样一种新生事物:当人类积累的知识大量增加以至于超过了人类大脑记忆的限度时,当口头流传无法将这些知识保留下来时,图书馆便应运而生了。”图书馆的历史源远流长,全面记述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将远远超出本教程的叙述容量限度,故本教程以“‘大事记’形式”粗略地记述其发展过程。
1.外国图书馆发展史概略
◆公元前30世纪上半叶的图书馆遗迹。在伊拉克巴格达南部尼普尔的一个寺庙废墟附近,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文献,上面刻有祈祷文、神话等,这是迄今人们所知道的最早的图书馆历史遗迹之一。
◆古埃及图书馆。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304—前1237)在首都底比斯建立了一所图书馆,该馆的入口处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拯救灵魂之处”几个字。
◆尼尼微图书馆。公元前7世纪,亚述王国的国王亚述巴尼拔在首都尼尼微(位于底格里斯河上游)建立了一所皇家图书馆,所藏泥板文献约有2.5万块之多,它们按不同的主题排列。在收藏室的入口处和附近的墙壁上还有这些泥板文献的目录。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建造。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埃及之后,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地中海沿岸建立了亚历山大城,托勒密时期该城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最大城市和地中海地区与东方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托勒密一世祖孙三代于公元前288年建造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曾经是古代最大的图书馆.其藏书一度达90万卷。遗憾的是该馆后来被战火烧毁。
◆公元前2世纪,帕加马图书馆的建造。在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建立的帕加马(Pergamun)图书馆.是与亚历山大图书馆相媲美的另一个著名图书馆。
◆中世纪的图书馆。公元5世纪后期,欧洲进入中世纪。这一时期的图书馆虽然处于凋敝状态,但修道院藏书为图书馆的发展和文化传播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修道院对藏书的重视,可用诺曼底一所修道院副院长的话来概括:“没有图书馆的修道院,就像没有武器的城堡。”修道院不仅重视书籍的搜集和制作,而且还非常重视管理,所有藏书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并指派专人负责管理,“没有适当而充分的保证,任何人不得借阅图书,图书借阅必须登记在册。”
◆大学图书馆的兴起。中世纪图书馆发展的亮点之一是大学图书馆的兴起。中世纪较著名的大学有大约建于1150年的法国巴黎大学、1163年建立的英国牛津大学、1366年建立的德国的查理学院等。。这些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设立图书馆,向各类学者开放。大学图书馆建立的初期,不供借阅的图书大部分用锁链牵在书桌上,叫做“锁藏图书”。
◆“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观念的确立。自从大学产生以来,大学图书馆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737年建立的德国哥廷根大学声望卓著,其图书馆也可谓是早期大学图书馆的楷模。著名的文献学家、目录学家格斯纳曾担任过该馆的“实际上的馆长”。该馆经费充裕,设施先进,馆藏丰富;开馆时间长(每天开馆10小时),借阅方便,做到了“自由地、不使人为难地使用馆藏”。大文豪歌德参观该馆后留下这样的话:“我们仿佛站在巨大的资本面前,它静悄悄地把数不胜数的利钱捐赠给我们”从19世纪中后期起,美国的大学图书馆得到了迅速发展。1873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多佛·哥伦布·兰戴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r)在给校长伊里亚德(Eliot)的一封信中提到:“学校里的很多事物都是可以替代甚至省却的,但没有图书馆.学校就会失去它最重要的特征.实际上也就失去了学校的个性。” 3年以后,伊里亚德校长在年度报告中说:“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如果缺乏足够的资金.要维持大学的正常运转是比较容易的;而若缺乏文献资源或学习设施,维持其正常运转则会非常困难。”
◆文艺复兴时期的图书馆代表——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业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图书馆要数1571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建成开放的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该馆建成时藏书3000种,其馆舍由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设计,成为当时的建筑艺术珍品。该馆建筑至今仍存。
◆1753年,英国国家图书馆建设正式起步。是年6月7日,英国国会通过了建立不列颠博物馆(British Museum)的法令。这个博物馆中的图书馆就是英国国家图书馆,它的宗旨是成为国内外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中心。1973年该图书馆从博物馆独立出来,与其他几所全国性图书情报机构合并为今天的英国国家图书馆,即不列颠图书馆(British Library)。该馆现馆藏文献逾1.5亿册(件),工作人员达2400多人。该馆参考部藏有马克思的《资本论》手稿、最早的印本《圣经》及中国9世纪印刷的《金刚经》等珍贵文献。
◆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会员制图书馆出现。这一时期,在英国和美国,教区图书馆、租借图书馆、机械工人学校图书馆、会员图书馆等大量出现。其中会员制图书馆(SubscriPtion Library)最具典型意义.因为它的诞生为后来公共图书馆的诞生和运行提供了借鉴。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创建与壮大。美国国会图书馆创建于1800年。1814年,美国第4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把自己的私人藏书赠给国会图书馆。1870年,当时的馆长斯伯福特(Spofford)促成了新的版权法.使国会图书馆成为美国版本托存图书馆。杰斐逊和斯伯福特的努力,为国会图书馆奠定了馆藏基础。而普特南馆长任职期间(1899-1939)则为国会图书馆奠定了分类、编目、参考咨询等业务工作的基础。美国国会图书馆既是国会的专业研究图书馆.为国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也是美国的国家图书馆,对所有公众开放,同时在美国图书馆界发挥着专业指导作用。1886年,斯伯福特说服国会批准建造新的馆舍,命名为杰斐逊大楼,选址在国会大厦对面。1938年和1981年.又相继建造了亚当斯大楼和麦迪逊大楼。总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现有馆藏超过1.3亿册(件),工作人员有4100多人,可谓世界巨无霸。投入经费巨大,服务效益显著,如1999年度总预算达99亿美元,2000年读者及访问者将近200万人。1990年开始实施的“美国记忆”数字化工作,将馆藏中涉及美国历史的文献、照片和音像资料数字化后传上网络。
◆1850年,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图书馆法问世。该年8月14日,英国国王签署了《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法》(Public Library and Museum Act)。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图书馆法。这部法律是在当时的利物浦议员尤瓦特(William Ewart, 1798-1869)及著名图书馆活动家爱德华兹(Edward Edwards, 1812-1886)等人的努力下.几经周折最终得到议会通过的。该法规定,人口1万人以上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各城市.有权建立公共图书馆.但某个特定的城市或地区是否要建立公共图书馆.必须先由市议会提议,提交给公民大会投票(纳税人投票),只有在政府召集的公民大会上获得与会者2/3以上的赞成票后才能制定有关法令,并设立公共图书馆。1852年,据此法律在曼彻斯特建立了第一个基本具备近代性质的公立公共图书馆,爱德华兹亲任馆长。这是近代公共图书馆历史的正式开端。
◆1833年和1948年,美国公共图书馆开启历史征程。1833年,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彼得博罗镇议会通过一项决议规定:从州政府拨给的教育经费中抽出一定款额.用于建立一所向全镇居民免费开放的镇立图书馆。这是美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历程的起步。1849年,新罕布什尔州通过了美国第一部州图书馆法。
1848年,马萨诸塞州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决定在波士顿市建立公共图书馆(Boston Public Library)·这是在美国依法设立的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对美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来说具有开创、示范的奠基性意义。波士顿市议会曾预言:“在本市建立一所免费的公共图书馆,必定会有许多城市来效法。”果然,在此之后美国大部分州和城市纷纷仿效波士顿.着手立法并建立公共图书馆,由此拉开了美国公共图书馆走向普及和繁荣的序幕。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建立,首创了世界公共图书馆管理方式上的一个著名范例——图书馆理事会制。当时图书馆理事会章程规定,理事会由议会上院、下院议员各1名和市民代表5名组成,理事由两院全体议员选举;市议会只保留任命馆长和决定他的薪金的权力(后来这两项权力也移交给理事会),其余权限全部归属理事会.包括监督图书馆的预算、制定图书馆规章制度、任命其他馆员等。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所创立的图书馆理事会制,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效仿,其历史与现实价值理应载入世界公共图书馆史册。
◆1873年.《《杜威十进分类法》(DDC)问世。1873年.杜威(Melvil Dewey)创编了综合性等级列举式分类法。其详本于1876年问世,书名为《图书馆图书小册子排架及编目适用的分类法和主题索引》,1951年出版第15版时改名为《杜威十进分类法》。所谓“十进分类”,就是把所有图书分别归入10个大类之中.这10个大类是:000总论;100哲学;200宗教;300社会科学;400语言学;500自然科学;600技术科学;700美术;800文学;900历史、地理。DDC已出版22版.已用30多种文字出版.被135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成为世界上历史最久且使用最广的图书分类法。
◆1876年,克特推出图书馆目录的基本规则。1876年,美国人克特(Cutter, 1837-1903)出版了著名的《字典式印刷目录规则》.1891年第3版修订时更名为《字典式目录规则》。克特认为图书馆目录应该具有3方面的作用:①能够从作者、书名、主题途径查找图书;②目录应该能够提供如下信息:某位作者的书有哪些、某一主题的书有哪些、某一体裁的书有哪些;③提供图书的版本信息和其他附注信息。克特的《字典式目录规则》及其目录思想,至今仍然是指导图书馆编目工作的理论基础。
◆1876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建立图书馆行业组织,是图书馆职业化的重要标志,更是使图书馆步入行业化管理的组织基础。1876年,在J.温泽、w.F.普尔和M.杜威等人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图书馆专业组织——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在费城成立。温泽被选为协会的第一任理事长,杜威为秘书。1909年起,总部改设在芝加哥。ALA在华盛顿特区设有办事处,负责处理与国会和政府各部的联络事宜。ALA下设n个部门,25个办公室.25个协商会议,21个专门的图书馆协会(如美国法律图书馆协会、研究图书馆协会、医学图书馆协会等)和57个州或地区分会.28个附属组织等机构。自ALA成立以来.其他国家纷纷仿效建立各自的图书馆行业组织,如英国(1877)、日本(1892)、德国(1900)、法国(1906)等国家相继成立了本国的图书馆协会。
◆卡内基慷慨捐建图书馆。被称为“钢铁大王”的卡内基(A.Carnegie, 1835-1919)经营钢铁企业致富后,当他计划将90%的财富用于被他称为“改善人类生活”的事业时.他首先想到了图书馆。1876-1923年.卡内基以‘“卡内基公司”的名义共捐款5616万美元,在世界各地捐建了2509所图书馆.其中绝大部分是美国的公共图书馆。卡内基捐建图书馆时向当地政府提出的条件是:政府提供建馆用地;图书馆落成后,由政府接管,并为图书馆发展提供立法保障;政府须同意每年拨款相当于他捐助数额的10%用于该图书馆的经营。在卡内基公司的支持下,美国的公共图书馆从1876年的188所,发展到1923年的3873所。从历史的角度看,卡内基为奠定美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基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由此,卡内基被图书馆界尊称为“图书馆恩主”。
◆杜威与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图书馆学教育以1886年齐亚茨哥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创办图书馆学讲座及研讨班为序幕,1891年图书馆学正式列人该校课表。在美国.杜威于188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办图书馆管理学院。这是美国第一个正规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可惜于1889年被停办。被停办的主要原因是杜威不顾校方的反对执意招收女学生,如首届招生20名,其中女学生17名。1890年.杜威又在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建立新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取名为纽约州立图书馆学院。从此,纽约州立图书馆学院经久不衰,成为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史上著名的正规教育机构,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此后的50年中,纽约州立图书馆学院培养了一大批美国杰出的图书馆学家,以至于美国20世纪初的图书馆学家几乎都是杜威的弟子。据统计,截至1951年,纽约州立图书馆学院的毕业生中已有14人担任过ALA主席。不仅如此,纽约州立图书馆学院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亦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20世纪初.中国的著名图书馆学家沈祖荣、洪有丰、戴志骞、袁同礼、胡庆生、李小缘、李燕亭等一大批杰出人物都毕业于纽约州立图书馆学院。
◆“威廉森报告”与美国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1919年.威廉森(Charles C. Williamson, 1877-1965)博士应卡内基基金会之聘对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状况进行调研,1923年发表“图书馆服务训练”为名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威廉森报告”。其要点是:图书馆员应继续深造;应制定图书馆学院课程标准,并提高其经费及毕业生待遇;图书馆学院应归属于大学而不应设于公共图书馆之内,并建立对其评审的机构。这一报告导致1924年在ALA内成立图书馆教育委员会(后改名为图书馆学专业认可委员会)。威廉森的理念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及其他图书馆学院得到实施。1928年,在卡内基基金会的资助下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研究生学院正式开学。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该院一直是全美唯一的一所具有图书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院。在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史上,纽约州立图书馆学院以其历史悠久享誉全美,而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研究生学院则以其最早设置研究生课程而著称于世。在此后的20年中,该院的很多研究生毕业后成为各大学图书馆学院的院长及大型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的馆长。
◆1927年.国际性图书馆行业组织——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成立。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FLA·在中国图书馆界一般简称为‘“国际图联”),原名为“国际图书馆与目录委员会”,1929年改为现名。中国是IFLA的发起国之一。当时代表中华图书馆协会签字的是韦棣华女士。1929年,沈祖荣作为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在意大利举行的IFLA第一次大会。
IFLA是一个独立的、非政府的、非营利的国际性组织.代表全世界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读者的利益。IFLA的宗旨是:促进图书馆事业所有领域,包括书目、信息服务、人员培训等各方面的国际了解、协作、讨论、研究和发展。IFLA的目标是:促进高标准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的提供;促进优质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的国际宣传;代表全世界会员的利益。
◆1939年,ALA通过《图书馆权利法案》。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美国是图书馆事业最为发达的国家。说到美国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成就,有一个法案不能不提。这个法案就是美国图书馆协会于1939年通过并于1948年、1961年、1967年、1996年修订的《图书馆权利法案》 (Library Bill of Rights·也翻译为《图书馆权利宣言》)。《图书馆权利法案》从一开始就确立的基本原则是:图书馆有权利维护每个图书馆利用者的思想自由与表达自由,而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强制与干涉。该《法案》虽然历经多次修改,但这一基本原则始终未变。
◆1940年7月4日,罗斯福总统图书馆建成,它开启了美国总统图书馆之先例。1938年,罗斯福总统向国会提出建设总统图书馆的议案.并得到通过。1940年7月4日,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统图书馆——罗斯福总统图书馆建成并开放。此后美国历任总统卸任后都建有总统图书馆。195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总统图书馆法案》。总统图书馆是收藏美国总统在任职期间形成的档案及其他文献资料、文物、礼品、纪念品的专门机构。可见,它既是图书馆也是档案馆,缘此归属于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管辖。
◆1949年,IFLA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发布。进人现代社会以来.对世界公共图书馆而言.非常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lFLA/UNESCO)的《公共图书馆宣言》(1949年通过、1972年和1994年两次修订)的问世。《公共图书馆宣言》所确定的公共图书馆的性质、目标、任务、建设原则以及它所确立的公共图书馆精神与价值取向,已成为各国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所依据的价值取向与政策指南。《公共图书馆宣言》第一次以权威方式表达了世界公共图书馆界的基本立场:
第一,公共图书馆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民主社会的基础性保障设施之一。“民主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令人满意的教育和自由、无限制地利用知识、思想、文化和信息”,图书馆正是供人们“自由、无限制地利用知识、思想、文化和信息”的公共设施。
第二,国家应该立法保障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持续保障其所需经费。作为一种民享民有的民主化机构/制度,公共图书馆必须在法律规定下建立与管理。它的运营完全或主要由政府的公共资金支持。
第三,公共图书馆必须向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免费的基本服务。公共图书馆必须“以同样条件对社区的所有成员免费开放,不分职业、信仰、阶层或种族”。
《公共图书馆宣言》的问世.为世界各国发展公共图书馆指明了方向。可以说,要想判断一个国家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及其水平,最好的、最根本的,也是最权威的衡量标准就是要看其公共图书馆事业所体现出来的《公共图书馆宣言》的基本精神的程度。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图书馆自动化时代开启。1954年,美国海军兵器中心图书馆使用IBM701型计算机实现了单元词组配检索.成为最早使用计算机的图书馆。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是计算机的最大用途所在。为此,图书馆使用计算机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的自动化,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馆藏书目数据的统一格式化,以供计算机识别。这种统一格式化的馆藏书目数据就是机读目录(MARC)。196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正式发行MARC格式机读目录磁带。19世纪70年代.IFLA也开发了国际通用的MARC(UNIMARC)格式,推动了国际间的书目数据共享。自此,图书馆利用计算机管理的自动化时代全面开启。
◆1967年,OCLC成立。人们都知道,编目、分类、采购图书等工作是每个图书馆都必须进行的重要业务工作.因此.各馆之间的重复采购、重复分类、重复编目等重复劳动问题一直困扰着图书馆界。利用计算机联机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就能解决这种重复劳动问题。如一种书可以由一个图书馆编目一次.其他图书馆借助联机平台分享这一编目成果(套录).就可以避免重复编目的问题。为此,1967年7月5日.美国俄亥俄州几所大学的校长和馆长们聚会讨论,决定成立俄亥俄州大学图书馆中心(Ohio College Library Center·OCLC).这是一个由54所俄亥俄州大学图书馆组成的图书馆联机网络。从1972年起,OCLC扩大至全美乃至全世界.1996年开始中国内地的一些图书馆也相继加入OCLC。目前. OCLC已经发展成为由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个不同类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组成的国际性图书馆联机网络系统。
◆大学图书馆学院系的停办与改名风潮。1978-1994年.美国有14所大学的图书情报学院(LIS)停办.其中包括久负盛名的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院(1990)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1992)。这种停办之风并没有持续蔓延开来.从2005年至今.美国没有一所LIS院系再停办。不过,继续开办的LIS院系开始了一场改名风潮。其改名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加入“信息科学”和“信息管理”要素。如美国全部49所被ALA认可的LIS院系中.37所保留有library字眼.占75.5%;既有library又有information字眼的有36所.占73.4%;去掉library字眼的有12所,占24.5%。
◆1990年,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重建。1990年2月12日.多个国家的首脑和国际知名人士在埃及阿斯旺(Aswan)聚会.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复兴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阿斯旺宣言》,使该馆成为第一个由世界各国支持和资助建成的大型图书馆。该馆1995年5月动工兴建,总建筑面积达85405平方米,共有7层,3500个读者座位,耗资1亿8000多万美元,2002年新馆开馆。亚历山大图书馆现已成为世界十大图书馆之一。
◆1996年,法国国家图书馆新馆落成。屹立于美丽的塞纳河畔的法国国家图书馆新馆总面积达35万平方米,耗资80亿法郎.于1996年开馆。因系前总统密特朗亲自批准筹建,故被命名为密特朗国家图书馆。设计师多米尼克·佩拉尔特将它设计成4座90度直角形的塔楼.寓意4部耸立的翻开巨著,4部巨著的中间镶嵌着大片的中心花园,并能将自然光引入下沉的阅览室中,可谓世界建筑瑰宝。法国国家图书馆现藏有文献3557万册(件)。2005年1月.欧洲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在法国率先进入实质性阶段。为此法国国家图书馆每年将把不少于1.5万册的图书进行数字化,法国政府每年为此拨款1500万欧元。
◆数字图书馆时代的到来。1975年,美国图书馆学家克里斯蒂安(Christian)出版了《电子图书馆:书目数据库:1975-1976》一书,并首次使用了“Electronic Library”(电子图书馆)一词。“电子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早期称谓,1992年以前人们多用“电子图书馆”一词.1992-1994年并行使用这两个术语.1994年后使用“数字图书馆”一词逐渐多了起来。数字图书馆其实是图书馆自动化发展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自然延伸与进步。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迅速掀起数字图书馆的研发与应用热潮,由此拉开了走向数字图书馆时代的序幕。
2.中国图书馆发展史概略
20世纪之前,中国图书馆的发展之路,走的是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独特发展之路。可以说,在20世纪之前,中国未曾存在西方国家那样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而只有藏书和藏书分类目录的编制活动。1904年.湖南图书馆的建立,开启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建设的历史步伐。所以,1904年是中国图书馆史上的一个分界年:1904年之前为藏书楼时期,1904年之后为图书馆时期。
(1)藏书楼时期
中国古代收藏图书的处所.其称谓多种多样,如“府”、“阁”、“堂”、“台”、“观”、“殿”、“室”等。后人将古代藏书之所统称为“藏书楼”。藏书楼是中国古代供藏书和阅览图书用的建筑。中国最早的藏书处所建于宫廷,如汉代的天禄阁、石渠阁、兰台、东观等。宋代以后,随着造纸术的普及和印本书的推广,民间也开始建造藏书楼.如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的浙江宁波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1847年,法国传教士南格禄在上海创建的徐家汇藏书楼.可能是最早以“藏书楼”命名的藏书楼。该楼于1956年并入上海市图书馆。清朝官府藏书楼.最著名的就是专门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宫廷四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江南三阁)。
①中国古代的藏书体系
中国古代藏书制度起源于周代。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称:“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则国家之所职掌者。”清代周永年在《儒藏说》中说:“守藏之吏,见于周官。老子为柱下守藏史,固周人藏书之官也。”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宣告成立时就称:“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达书名于四方.我国之有图书馆,盖已权舆于是。”这说明.中国从周代开始就有藏书机构及其官吏。不过古代早期的藏书机构是图书馆与档案馆合为一体的建制。
中国古代的藏书体系由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院藏书和书院藏书四大部分构成。
周代起始的官府藏书制度一直延续至清朝灭亡,只不过各朝代的藏书机构名称、隶属机构名称和掌管官吏名称不同而已(详见表1-1)。在中国古代,官府藏书是整个社会藏书体系中的主干力量,绝大部分历代典籍靠官府藏书得以保存。
表1-1 各朝代官府藏书机构建制
中国古代的私人藏书传统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出现是私人藏书形成的社会原因。两汉时期的河间献王刘德、蔡岂,魏晋时期的王弼、张华、范平等,南北朝时期的沈约、任昉等.隋唐时期的许善心、魏征、元行冲、王涯等,宋元时期的江正、宋敏求、王钦若、司马光、李公铎等,明代的宋濂、王世贞、胡应麟、范钦(建有天一阁)、毛晋(建有汲古阁)、祁承业(“业”的原字为“火”字旁右加“案”字,祁氏建有澹生堂)等,清代的钱谦益(建有绛云楼)、黄宗羲(建有续钞堂)、徐树兰(建有古越藏书楼)、黄巫烈、周锡瓒、顾之逵、袁廷祷(后4人被称为“清代四大藏书家”)等,都是著名的私人藏书家。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聊城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皕宋楼,被称为“清末四大藏书楼”。私人藏书为典籍的保存和民间流传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私人藏书家大都是达官贵族或豪门望族,他们的藏书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或学问的族传相继,而不是为了知识的社会传播(像徐树兰那样将藏书对外开放流通的私人藏书家少之又少),所以私人藏书家的社会贡献和历史作用是有限的。
寺院藏书也是中国古代藏书系统的重要力量。两晋、南北朝时期寺院林立,寺院中大都有藏书。梁代宫廷中有华林园藏佛典,编有《华林殿众经目录》;定林寺编有《定林寺经藏目录》。道教典籍在逐步积累中也形成专藏,但按道教教规,典籍一般不对外流传,只秘藏于道教宫、观中。南朝刘宋的崇虚馆通仙台、齐的兴世馆、梁的华洋上下馆、北朝北周的玄都观、同道观等都有较多藏书。隋唐时,宗教藏书更趋兴盛。唐时长安有大兴善寺,洛阳有上林园设立译场,翻译佛教经典。玄奘回国带回佛典.在长安大慈恩寺译经。封建统治者采取统一译经、抄写,分送各地寺院收藏的办法,使全国各地寺院大量收藏佛典。道教典籍的积累和收藏在唐代最为丰富.官府组织编纂与抄录.分送各地宫观.逐步形成唐代道教的藏书体系。从宋至清,寺院藏书大体保持原有状态,没有得到扩张性发展。应该说,寺院藏书为保存佛教和道教典籍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始终是一个非宗教信仰的国度.而且自唐朝以来,佛教和道教多次被朝廷打压与排斥,所以寺院藏书对广大民众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
书院藏书是中国古代藏书系统中影响较大的一支力量。中国古代一直没有西方国家那样的大学建制,但不少读书人通过书院藏书阅读到了大量典籍。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书院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它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宋代有四大书院,分别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明代以后,各地书院继续发展,全国书院达1300多所,书院由政府控制.其作用由讲学发展为科考服务的“应试”学堂。清代书院更为发达,书院成为讲学、研究、著述兼备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文化机构;藏书来源更为多样,书籍内容广泛,藏书楼有专门管理人员.且制定有管理规则。1901年,清廷诏令各省省城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各府厅书院改设为中学堂,州县书院改设为小学堂,由此书院藏书成为各地中小学校图书馆藏书的重要来源。可以说,在20世纪之前的中国,书院藏书为民间广大读书人(包括寒门子弟)读书治学、科考升迁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保障条件。
②中国古代分类目录的编制活动
由于1904年之前的中国未曾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图书馆,所以1904年之前一直没有形成科学的、全面的图书馆专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体系。不过,由于藏书活动的长期延续和受重视,为了保存和整理好藏书,分类目录的编制活动长盛不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图书馆”活动的内容主要局限于分类学和目录学的理论与实践。下面以‘“大事记”方式记述中国古代分类目录编制活动的大致过程:
◆《七略》的横空出世。公元前26年,西汉光禄大夫刘向受命对皇帝诏令收集来的图书进行整理,编出《别录》二十卷。后其子刘故继承父业,编出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七略》。“七略”分别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由于“辑略”属于书前总序,不用来分类图书,所以《七略》实际上是“六略”,即六分法。这是我国图书分类六分法的肇端。
◆《汉书·艺文志》开史志目录之先河。东汉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奉命撰《汉书》,分十二纪、十志、八表、七十列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艺文志》是其中的一志。所谓艺文志,就是将历代或当代有关图书典籍,汇编成目录的史书体例。《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史志目录。刘歆的《七略》早已亡佚,但《汉志》记录了《七略》的基本原貌,这是《汉志》的历史功绩之一。不仅如此,《汉志》开创了编制正史艺文志(即史志目录)的先例。此后,《隋书》、《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乃至《清史稿》中均编有艺文志。通过正史艺文志,人们可以了解每一朝代的藏书情况。
◆《晋中经簿》开四分法先例。公元279年,西晋秘书监荀助编制《晋中经簿》,把《七略》的六分法改为四分法,依次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相当于《七略》中的六艺略.乙部相当于《七略》中的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四略,丙部为新设的史书类.丁部相当于《七略》中的诗赋略。
◆李充修订荀助的四部次序,定四分法顺序。公元349年,东晋著作郎编《晋元帝四部书目》,调换了荀助四分法中的乙、丙两部次序,即甲部纪经书、乙部纪史书、丙部纪子书、丁部纪集部书。由此,这种四部顺序成为后人遵循的永制。
◆《七志》与《七录》对《七略》的改编。公元478年,南齐秘书郎王俭编《七志》;公元523年.梁人阮孝绪编《七录》。王俭的《七志》在《七略》六分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图谱志”,又将道经、佛经作为附志列出,所以《七志》实际上是九分法。阮孝绪的《七录》分内、外两篇,内篇包括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外篇包括佛法录、仙道录。可见.《七志》和《七录》是对《七略》六分法进行改编和充实的产物。
◆《隋书·经籍志》定四部之名.成为永制。如果说《七志》和《七录》具有对以往的四分法加以扩充的意向,那么,《隋书·经籍志》》则为四分法“恢复名誉”.成为不可更改的永制。公元629-636年,唐代魏征等人编出《隋书·经籍志》(简称《隋志》,“经籍志”为“艺文志”的别名).是我国现存的第二部史志目录。《隋志》对李充的甲、乙、丙、丁四部分别取名为经、史、子、集。从此,经、史、子、集四分法成为官府及大部分私人藏书分类定大类名及其次序的永制。
◆《四库全书总目》:中国古代分类目录的集大成者。《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在朝廷主持下编纂的一部大型丛书。1773年乾隆帝下谕成立“四库全书馆”,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于1782年完成。最初清抄4部,分藏于北京故宫内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文溯阁、热河文津阁4处,后又抄写3部,分藏于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杭州文澜阁3处,这3处允许读书人入阁阅看。《四库全书总目》也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四库全书》总纂官纪均组织人编撰的《四库全书》收录和未收录的书籍的提要汇编。《四库全书总目》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共著录收录于《四库全书》的古籍3461种以及未收录于《四库全书》的存目6793种。可见,《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贯彻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集大成者。同时,也可以说,《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集分类目录、版本目录、主题目录于一体的集大成者。
◆《西学书目表》:突破四分法的滥筋。大思想家梁启超曾说:“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译西书为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梁启超编出《西学书目表》.于1896年在《时务报》上刊载,后又出单行本。《西学书目表》分“西学”、“西政”、“杂类”三大部类。西学类包括算学、电学、化学、天学、医学等13小类,西政类包括官制、学制、法律、农政、工政等10类,杂类包括游记、报章等5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学书目表》的三大部类.大体对应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综合性图书三大部类,这已经很接近于现代图书分类法的基本架构。因此可以说,《西学书目表》突破了长期被封建社会视为永制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体系,为此后中国图书分类法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先例,其历史意义当载入史册。1904年徐树兰出版的《古越藏书楼书目》,分学部和政部两大部类,各部又分24类,共48类,每类再分若干子目,共332个子目。虽然48类的类目名称大都因袭旧名(如学部中仍然使用“十三经”里的经书名为类名),但立学、政两大部类的做法,显然是仿《西学书目表》而来。《西学书目表》和《古越藏书楼书目》,为中国引进、编制和推行十进图书分类法开辟了道路。
需要说明的是,至今大部分学者认为,四部分类体系的动摇并非以《西学书目表》的问世为滥筋.而是早有先例。这些学者所列例证如宋代郑樵的《通志·艺文略》,分12类;明代的《文渊阁书目》,分40类;陆深的《江东藏书目》,分13类;钱谦益的《绛云楼书目》,分71类;清代钱曾的《读书敏求记》,分46类等。但是,仔细分析这些书目的类目体系.不难发现,这些所谓非四分法其实是经、史、子、集四分法的扩增变换而已,并没有像《西学书目表》那样从根本上否定经、史、子、集四分结构。因此,第一个真正动摇并突破传统四部分类体系的,非《西学书目表》莫属。
◆若干优秀的藏书理论和目录学论著问世:中国古代图书馆学为数不多的理论遗产。自《七略》问世以来,一些人对分类目录的编制实践进行理论思考,并写成论著。这些论著主要包括:正史艺文志(主要体现于大、小序中);宋代郑樵的《通志·校雠略》、《通志·艺文略》、《通志·图谱略》;清代章学诚的《校雠通义》等。在藏书理论方面,宋人郑樵在《通志·校雠略》中论有“求书八道”;明代祁承业的《藏书训略》(《澹生堂藏书约》中的一部分)提出了“购书三术”和“鉴书五法”;清人孙庆增的《藏书纪要》分别论述了藏书的购求、鉴别、钞录、校雠、装订、编目、收藏和曝书8则;清人叶德辉的《藏书十约》论述了购置、鉴别、装演、陈列、抄补、传录、校勘、题跋、收藏、印记10约。
◆1902年,徐树兰创办古越藏书楼。是年,乡绅徐树兰自捐“银3万2960余两”,在家乡绍兴创办了古越藏书楼。古越藏书楼名为“藏书楼”.但它与其他藏书楼最大的不同是向社会开放。徐树兰自己说创办古越藏书楼的宗旨是“一曰存古,二曰开新”。这一宗旨本身就表明了古越藏书楼的建成并开放是从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2)图书馆时期
从古代藏书楼转型为近代图书馆.这一过程并非是一个突变过程,而是经过了一定时间的酝酿与蜕变。这种酝酿与蜕变过程主要表现为:①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创建教会图书馆.使国人开始‘“眼见”西方图书馆的管理样式;②鸦片战争后形成的洋务派尤其是有出洋考察经历的洋务派极力宣传和推介西洋图书馆的功用,使得西方图书馆理念在部分开明人士心目中逐渐萌生;3M 20世纪伊始·清政府被迫实施“变法新政”(1901-1905年)和“预备立宪”(1906-1911年),促使洋务派和维新派极力倡导的近代图书馆建制得以落实。
经过上述酝酿与蜕变过程,1904年湖南图书馆(原名“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的建立,正式宣告了藏书楼向图书馆转型的完成。正如著名图书馆学家严文郁先生所评论的那样:“该馆(指湖南图书馆)为新式图书馆的先声,亦是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端,从此清廷对图书馆的建立,有了积极的支持行动.各类型图书馆次第产生。”下面仍然以“大事记”方式概略记述1904年以后的图书馆发展历程。
◆1904-1910年,大批省级公共图书馆筹建。它们包括湖南图书馆、湖北图书馆、黑龙江图书馆、安徽图书馆、山东图书馆、山西图书馆、云南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广西图书馆、江南图书馆等。其他省份的图书馆在此之后陆续兴建。
◆1902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建立:中国大学图书馆的“表率”。早在1895年,中国第一个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建校(1952年改名为天津大学),同时设有图书馆。该馆聘请美国人管理,完全采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北洋大学图书馆虽为中国近代大学图书馆最先者,但其影响远不如后来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1898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成立时,大学堂章程指出,“学者应读之书甚多,一人之力必不能尽购。……京师大学堂为各省表率,体制尤当崇宏,今设一大藏书楼,广集中西要籍,以供士林浏览而广天下风气”。根据这一章程精神,京师大学堂藏书楼于1902年正式建成.1903年改名为京师大学堂图书馆.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1918年1月至1922年12月.李大钊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1918年9月,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沙滩红楼第二阅览室当书记员,至1919年2月离职。当初蔡元培致函李大钊:“守常先生大鉴:毛泽东欲在本校谋一半工半读工作,请设法在图书馆安置一个书记的职位,负责整理图书和清扫房间.月薪8元。”毛泽东与图书馆确实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毛泽东终生酷爱读书,图书和图书馆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1912年,毛泽东经常到湖南图书馆看书,当年的一位图书馆管理员曾回忆说:‘“那时候,我们图书馆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欢迎’毛泽东,因为他每天必到,也来得最早.而且在外面等候多时了,每天下午关门,要‘欢送’毛泽东,因为他走得最晚.不撵他.他还不走。”毛泽东自己回忆这一段生活时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像牛闯进了菜园子,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也是在湖南图书馆,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这张地图叫做《世界坤舆大地图》,由此毛泽东才知道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也由此毛泽东确立了“放眼世界”的远大胸怀。
◆1909年,兴建京师图书馆:中国开始有了近代意义上的国家图书馆。1909年,张之洞执掌的清廷学部呈《奏建京师图书馆折》称:“图书馆为学术之渊数。京师尤系天下观听.规模必求宏远,搜罗必极精详,庶足以供多士之研求,昭同文之盛治。”1909年9月,学部奏请获批,任命缪荃孙为正监督,负责筹建京师图书馆。1912年8月正式开馆接待读者。1912年5月起,江翰被任命为馆长,1913年2月,江翰调任他职,夏曾佑被任命为馆长,在夏曾佑不能往馆主持馆务的情况下.京师图书馆的管理之责,由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鲁迅担当。1916年京师图书馆开始接受国内出版物呈缴本,标志着京师图书馆开始履行国家总书库职能。1931年文津阁新馆落成。新中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
◆1910年,旧中国第一部全国性图书馆法规问世。1910年学部颁布《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共19条)。章程明确规定图书馆的目的是:‘“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就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子检阅考证之用.以广征博采.供人浏览为宗旨。”该章程的颁布具有如下3方面的历史意义:
①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政府文件形式明确了图书馆的宗旨、设立程序、收藏范围、职责和管理制度,从此全国图书馆有了普遍遵循的法则。
②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图书馆要以“供人浏览”为宗旨,且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使用了“图书馆”一词,由此彻底结束了“藏书楼”称谓及其建制。
③在中国历史上.开启了立法管理图书馆的先河。作为中国第一部图书馆法规,该章程的出台体现了中国政府依法管理图书馆事务的国家意志,同时向世人宣明了中国政府从法律的高度重视发展图书馆事业的先进理念。
对于该章程的重要意义,著名图书馆学家蒋复德曾评价说:“章程的内容精当周密,入民国后图书馆法规屡经订定修改,但其立法精神不变。”严文郁评价该章程“可说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大创举。对于图书馆事业的推动,有极大的贡献”。当然.该章程也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如第十条、第十一条对图书馆的收藏作了严格的限制:“惟有近时私家著述,有奉旨禁行,及宗旨悖谬者,一概不得采入”;“海外各国图书,凡关系政治学艺偏驳不纯者.不得采入”。这种限制,显然违背了“图书馆具有收集资料的自由”这一现代图书馆理念。
◆1915年和1927年,《图书馆规程》、《通俗图书馆规程》和《图书馆条例》颁布:规范图书馆管理的政策措施。
《图书馆规程》(共11条)于1915年由教育部颁布。第一条规定:各省、各特别区域应设图书馆.储集各种图书,供公众之阅览。各县得视地方情形设置之。第二条规定:公立、私立各学校,公共团体或私人.依本规程所规定.得设立图书馆。第三条规定:各县及各特别区域及各县所设之图书馆,称为公立图书馆。公众团体及公私学校所设者.称为某团体、某学校附设图书馆。私人所设者,称为私立图书馆。第九条规定:图书馆得酌收阅览费。另外.该规程还对图书馆设立与撤废程序.馆长及馆员设置,经费使用.捐赠奖励等事项.作了粗略规定。
《通俗图书馆规程》(共11条)于1915年由教育部颁布。通俗图书馆指的是以通俗读物提供文化普及性服务的基层图书馆类型,其特点是以普通民众和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通俗图书馆规程》依据《图书馆规程》而订立,大部分内容与《图书馆规程》重复。第一条规定:各省治、县治应设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共之阅览。私人或公共图书馆、公私学校、工厂,得设立通俗图书馆。与《图书馆规程》显著不同的是第七条和第九条之规定。第七条规定:通俗图书馆不征收阅览费。第九条规定:通俗图书馆得设公众体操场。这两条规定都符合近现代图书馆理念。尤其是图书馆“不征收阅览费”的规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政策文本之中.其历史意义可用“史无前例”、“开天辟地”来形容。
《图书馆条例》)(共15条)于1927年由国民政府大学院颁布。与上述《《图书馆规程》和《通俗图书馆规程》相比,《图书馆条例》中的第八条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第八条对图书馆馆长的任职资格作了规定:“一、国内外图书馆专科毕业者;二、在图书馆服务三年以上有成就者;对于图书馆事务有相当学识及经验者。”这一规定制约了地方政府对图书馆馆长人选的行政干预或随意安排,规避了“外行管理内行”现象的发生.有利于保持图书馆的专业性,也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应该说,这种规定对如今的图书馆行业发展仍具有现实意义。
◆韦棣华:中国图书馆的恩主。从1910年起,美国人韦棣华女士(Miss Mary Elizabeth Wood. 1861-1931)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兴起献出了她的毕生精力。民国第二任大总统黎元洪称她为“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称她为“皇后”,似乎无法准确表达国人对她的感激之情,所以不如称她为“中国图书馆的恩主”。韦棣华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创办文华公书林和巡回文库。1910年,韦棣华在武昌创办文华公书林(Boone Library). 1914年又创办巡回文库(Traveling Library).免费为武汉三镇居民提供图书馆服务,既方便了当地居民,又宣传了图书馆服务的平等性和包容性理念。
②输送和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图书馆学留学生。1914年,韦棣华派沈祖荣赴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院(New York Public Library School)留学.开创了中国人赴海外留学攻读图书馆学的先河。1917年沈祖荣学成回国,韦棣华又派胡庆生留学。沈祖荣和胡庆生后来都成为著名的图书馆教育家和活动家。
③创办中国第一所图书馆学高等教育学校。1920年,韦棣华与沈祖荣一起在武昌文华大学创办了图书科,后于1929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该图书科正式更名为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成为中国第一所独立的图书馆学高等教育机构,由此开启了中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历史。1953年该学校并入武汉大学,成为现今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前身。
④为庚子赔款用于图书馆事业竭尽全力并取得成效。在美国退还庚子赔款余额之际,1923年冬韦棣华在华盛顿奔走了半年多的时间,先后拜渴了美国国会的82位参议员和420位众议员,说服美国政府指定将退款的一部分用于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1924年5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议案并获美国总统批准同意.将总数达600多万美元的庚子赔款余额退还中国,用于资助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为了落实这笔资金,韦棣华又在美国图书馆界奔走呼号,促成ALA决定派遣鲍士伟(Bostwick)作为ALA的代表于1925年4月26日至6月16日来华考察中国图书馆事业,以落实退款中的一部分用于发展中国图书馆事业。
⑤推动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韦棣华在中国从事图书馆活动时,一直积极主张尽早成立全国性的图书馆协会。韦棣华促成的ALA代表鲍士伟来华考察图书馆事业,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华图书馆协会的筹建进程。1925年6月2日.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仪式在北京欧美同学会举行,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梁启超、ALA代表鲍士伟及韦棣华先后在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
◆1917年,沈祖荣、胡庆生合编的《仿杜威书目十类法》由武昌文华公书林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以学科分类为标准的现代图书分类法。该法刊印后.学术界立即掀起了“仿杜”、“改杜”热潮.先后出现了杜定友的《世界图书分类法》(1925年改名为《图书分类法》,1935年又改名为《杜氏图书分类法》),王云五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刘国钧的《中国图书分类法》,皮高品的《中国十进分类法》,何日章的《中国图书十进分类法》等。如果说1896年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是从学术分类的角度(侧重于文献的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四分法体系,那么沈祖荣、胡庆生的《仿杜威书目十类法》则是从图书分类的角度(侧重于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突破了传统的四分法体例。
◆图书馆学高等教育的艰难起程。除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之外,国内其他一些大学也陆续开设图书馆学专业教育。1925年上海国民大学设立图书馆学系.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任系主任,1926年停办。1926年穆耀枢在四川创办成都图书馆学校,很快停办。1927年金陵大学成立图书馆学系,著名图书馆学家李小缘任系主任,成为现今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前身。1930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设民众教育系.内设图书馆组。1941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成立于四川璧山,内设图书馆博物馆学系,汪长炳任系主任,抗战胜利后迁回江苏苏州。1947年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附设图书馆专修科.著名学者王重民任科主任.成为现今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前身。
◆梁启超(1873-1929):中国思想家关心图书馆事业的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前,国内有许多开明人士关心图书馆事业,而大思想家梁启超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梁启超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窥见一斑:
①1896年.编制《西学书目表》,设学部、政部、杂类三大类,成为突破传统四分法体系的滥觞。
②引进“图书馆”一词有功。1896年.由梁启超任总撰述的《时务报》多次刊载有关图书馆的文章。1896年9月27日,《时务报》》上刊登的一篇翻译日本人写的《古巴岛述略》一文中赫然出现了‘“图书馆”一词。由此开始了‘“图书馆”一词在中国的流行。尽管梁启超不是《古巴岛述略》一文的译者,但此文能够在《时务报》上发表,应该说有梁启超的“慧眼”之功。
③宣传西方图书馆思想。维新变法失败导致梁启超漂泊海外。在美国期间,他访问多处图书馆,亲眼目睹了美国图书馆的先进之处,这成为他回国后积极宣传西方图书馆理念的经验基础。如他评论卡内基捐建图书馆义举时指出:“卡氏以图书馆为慈善事业之第一倾全力以助之。余所至各市.无不见有卡氏所立图书馆者。”再如他对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开架借阅深有感触,他说:“余所见各学校之图书馆,皆不设管理取书人.惟一任学生之自取而已。余颇讶之,至芝加哥大学.询馆主:如此,书籍亦失者否?答云:每年约可失二百册左右;但以此区区损失之数,而设数人监督之,其所费更大,且使学生不便,故不为也。”
④先进的图书馆思想。早在1896年,在《时务报》》创刊号上,梁启超介绍西方培养人才的方法时就写道:“泰西育人才之道计有三事:曰兴学校,曰新文馆.曰书籍馆。” 1899年,在日本《请议报》》第17期上.刊登了梁启超的《论图书馆与开进文化一大机关》一文,在此文中进一步阐发了他的图书馆思想。文中称图书馆有8点功用:(一)图书馆使现在学校教育之青年学子,得补助其知识之利也;(二)图书馆使凡青年志士,有不受学校教育者,得知识之利也;(三)图书馆储藏宏富,学者欲查故事.得备参考也;(四)图书馆有使阅览者,随意研究事物之利也;(五)图书馆有使阅览者.于顷刻间,得查数事物之利也;(六)图书馆有使人皆得用贵重图书之利也;(七)图书馆有使阅览图书者得速知地球各国近况之利也;(八)图书馆有不知不觉使养成人才之利也。
⑤创办图书馆,任馆长,亲历图书馆实践。1923年,梁启超在北京创办了松坡图书馆.自任馆长。该馆于1949年并入北京图书馆。1925年12月,教育部正式聘请梁启超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926年,他又兼任筹建中的北海公园新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李四光任副馆长、袁同礼任图书部主任。1927年6月,梁启超因病辞去馆长职务。
⑥提出建立“中国的图书馆学”。1925年6月2日,梁启超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仪式上发表讲话时说道:“学问无国界.图书馆学怎么会有‘中国的’呢?不错,图书馆学的原理则是世界共通的,中国诚不能有所立异;但是中国书籍的历史甚长,书籍的性质极复杂,和近世欧美书籍有许多不相同之点。我们应用现代图书馆学的原则去整理它,也要很费心裁,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事整理之人,须要对于中国的目录学(广义的)和现代的图书馆学都有充分智识,且能神明变化之,庶几有功。这种学问,非经许多专家继续的研究不可,研究的结果.一定能在图书馆学里头成为一独立学科无疑。所以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的图书学’。”
以下为新中国成立后大事记:
◆1955年4月25日,文化部颁发了《关于征集图书、杂志样本办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呈缴本制度的重要举措。
◆1956年,周恩来总理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指出:“为了实现向科学进军的计划……最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要使科学家得到必要的图书、档案数据.技术数据和其他工作条件。”同年.周恩来提议将发展图书馆事业列入12年科学发展规划之中。
◆1956年起.图书馆学本科教育建制与研究生教育建制逐步形成。1956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专修科改为4年制的图书馆学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首任主任为王重民,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首任主任为徐家麟。1981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的硕士学位点正式获批,1990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博士学位点获批,1994年我国培养出首批图书馆学情报学博士。
◆1957年4月30日北京图书馆主办的《图书馆学通讯》创刊,之后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北京图书馆合办.1991年改名为《中国图书馆学报》。
◆1957年6月18日,周恩来主持的国务院第57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依据此方案,成立了北京、上海两个全国性的第一、第二中心图书馆和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成立了武汉、沈阳、南京、广州、成都、西安、兰州、天津、哈尔滨9个地区性中心图书馆和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组织图书馆之间开展图书采购、调配、交换、互借、新书通报、书目编制、干部培养等方面的分工合作。《全国图书协调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活动迈出了重要一步,其重大意义应写入史册。甚至可以说,《全国图书协调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是197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之前新中国图书馆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
◆1966-1978年,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及其贻害,全国的图书馆事业基本处于凋敝状态。
◆1975年.《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正式出版(至今已出第5版,第4版时更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1980年,《汉语主题词表》出版;1994年,《中国分类主题词表》出版。至此,文献分类与主题标引的标准化体系形成。
◆1979年7月9日.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
◆1980年5月26日,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了由国家文物局起草上报的《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6月1日,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发出了《中央会议决定事项通知》,有关图书馆的决定有4项:第一,决定在文化部设图书馆事业管理局,管理全国图书馆事业;第二.将来可考虑把北京图书馆建成一个中心;第三,建成全国性的图书馆网,把图书馆办成社会事业,不一定设行政管理机构;第四,新建北京图书馆列入国家计划.由北京市负责筹建。中央书记处通过的《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是迄今我国最高级别的关于图书馆的政策文件。
◆1981年5月.恢复了中国图书馆学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IFLA唯一合法代表的会员国席位。
◆1981年9月,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简称“高校图工委”),作为教育部主管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的机构。1987年“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改名为“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并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02年修订)。
◆1982年12月,文化部颁布《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
◆198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使图书馆学的专业课程作为公共课在高校铺开。
◆1989年5月28日至6月3日.根据文化部图书馆司的统一部署,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举行全国首届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此后,每年的5月最后一周成为固定的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延续至今。
◆1991年11月,由文化部立项、由深圳图书馆负责开发的ILAS系统通过鉴定,奠定了中国公共图书馆自动化应用软件的基础。
◆1992年.北京大学率先把“图书馆学情报学系”改名为“信息管理系”。此后,其他大学纷纷效仿。
◆1994年,文化部下发《关于在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通知》,形成公共图书馆评估制度。2009年7月,文化部又发布了《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公共图书馆评估制度。
◆1996年8月.全国情报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学会推荐使用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出版。
◆1996年8月25日,第62届IFLA大会在北京举行。
◆1997年,由国家计划和发展委员会立项、北京图书馆承办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正式启动。这标志着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正式启动,开始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1998年n月,国家计划和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CALIS)正式启动.它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n工程”总体建设规划中两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
◆1998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北京图书馆,指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知识;要求在全社会倡导人们多读书,大兴勤奋学习之风。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我国的地方图书馆法规和行政规章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图书馆立法进程。已出台的地方性图书馆专门法规有:《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1997)、 《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2000)、 《湖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2001)和《 《《B匕京市图书馆管理条例》(2002);地方政府规章有:《贵州省县级图书馆工作条例》(1985)、《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1996)、 《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2)、《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2年修订)、《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3)、 《乌鲁木齐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8)、 《山东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9)、 《天津市区、县图书馆工作条例》(1986)、 《天津市市、区、县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条例》(1986)、 《江西省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2008)、 《上海市公共图书馆行业服务标准》(2009《图书借阅服务规范》(2008,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等。2001年台湾颁布图书馆法。
◆2002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
◆2005年7月8日.“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发表《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国内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等60多位馆长或馆长代表签署了这个宣言。该《宣言》“对于推动我国大学图书馆之间、大学图书馆与其他类型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进而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消除信息鸿沟,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后,一批“巨无霸”型图书馆陆续建成。中国国家图书馆1987年新馆建成后面积为14万平方米.加上建于1931年的文津街古籍分馆面积3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新馆二期工程于2008年竣工,面积约8万平方米,其中数字图书馆面积为12921平方米。至此,全馆面积达25万平方米,居世界第3。1995年建成的上海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达8.3万平方米(我国第二大图书馆),2008年建成的南京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我国第三大图书馆)。2006年建成的深圳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49589平方米,投资近8亿元,设计藏书容量400万册、读者坐席2000个、网络节点3000个,日均可接待读者8000人次。2006年3月,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成立.由原中科院所属的文献情报中心、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和武汉文献情报中心4个机构整合组成;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总馆设在北京,下设兰州、成都、武汉3个二级法人分馆.并依托若干研究所(校)建立特色分馆;全馆现有员工470余人,馆舍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依托网络提供高速、便捷的科技信息服务。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图书馆事业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要求“县(市)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丰富藏书量,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县图书馆对乡镇、村图书室的辐射作用.促进县、乡图书文献共享”;“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要保证……基层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编制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国家标准”。可以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是中国有史以来对图书馆事业发展阐述最全面、最精当的国家政策文件,其历史意义应载入中国图书馆发展史册之中。《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发展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所具有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第一次以国家文件形式明确了包括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即‘“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这表明,为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而提供相应的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目标所在。
②第一次以国家文件形式明确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原则,即公共图书馆服务必须体现“普遍均等”原则。提供普遍均等的服务,是国际图书馆界普遍公认的基本理念之一。《纲要》提出的普遍均等原则.已成为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和图书馆服务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③第一次以国家文件形式明确提出了图书馆服务的两个基本要求:城市图书馆要向社区和农村提供延伸服务.县(市)图书馆要以“分馆制”形式把服务辐射至乡村。这一要求不仅指明了普遍均等原则的落实途径.而且还点明了我国当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两个薄弱环节——城市社区居民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得不到普遍有效的图书馆服务。
④第一次以国家文件形式明确要“编制图书馆设施建设的国家标准”,这一标准的编制必将为以后图书馆设施建设提供准法律意义上的达标依据,有利于避免以往图书馆设施建设中仅凭政府主管部门领导拍板决定的官僚化和随意化弊端。
⑤大力推动了我国图书馆立法的进程。《纲要》在文化立法规划中,“图书馆立法”赫然写在其中。显然,这一规划昭示着新中国图书馆法的出台指日可待。
◆2008年.《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和《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编制完成并公布。这两个标准的编制,就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编制图书馆设施建设的国家标准”要求的产物。在《建设标准》中,对公共图书馆的规模分级、馆舍选址、总建筑面积与分项面积、总体布局、建筑设备等作出了规定;在《用地指标》中,对大、中、小型馆的用地构成,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半径,大、中、小型馆的服务人口、藏书量、用地面积等,作出了控制性指标规定。这两个标准的编制和公布实施,为各级政府安排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提供了标准依据,对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的规范化具有重大意义。
◆2008年10月28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图书馆服务宣言》。
图书馆服务宣言,是图书馆职业集团向全社会宣明的对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所秉持的职业理念、所坚持的职业立场、所履行的服务职责的誓约式表达。通过图书馆服务宣言,人们能够最明了、最集中地意会到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所在。从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的《图书馆服务宣言》的内容看.文化权利、平等服务、普遍均等、人文关怀、优质服务、资源共享、终身学习、社会合作等,无一不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体现。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图书馆服务宣言》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时代意义。在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上,《宣言》首次以职业集团的名义表达了当代中国图书馆人的职业理念,它表现了当代中国图书馆人对职业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之奋斗的崇高愿景。
②宣传意义。《宣言》的发布,不仅向社会宣明了中国图书馆人的职业信念,同时以最简洁的语言向社会阐明了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这对社会公众了解图书馆价值进而支持图书馆事业,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③示范意义。中国图书馆学会作为中国图书馆界的最高学术组织,集中全国图书馆界的理论与实践骨干力量所促成的此《宣言》,必然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号召力,不仅对其他行业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而且对图书馆行业内的各系统、各类型图书馆制定各自的服务宣言,必将起到原则性和方向性示范作用。
④理论指导意义。《宣言》所阐明的图书馆职业理念和职业使命,必将对图书馆的管理实践和业务实践产生持续的、有效的理论指导作用。
⑤国际交流意义。在本《宣言》发布之前.我国长期缺失像ALA的《图书馆权利法案》、日本图书馆协会的《图书馆自由宣言》那样的行业集团誓约文本,这种情况容易在国际交流中造成本国本行业共同声音的缺失,所以.《宣言》的发布必将有利于我国图书馆人在国际交流中形成共同声音,进而有利于增强中国图书馆人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力量。
◆2008年11月,文化部召开《公共图书馆法》启动工作会议.并成立《公共图书馆法》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2009年11月,形成《公共图书馆法》》初稿,历经多次修改后,于2011年12月报送至国务院法制办。至此,中国图书馆界企盼已久的全国性图书馆法正式步入立法程序。
◆2010年5月,《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得到文化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从2011年起实施。这一《规范》的实施,将对以后的图书馆评估活动产生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2011年2月10日,文化部、财政部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正式形成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制度。《意见》指出,2011年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建立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自此,IFLA/UNESCO《公共图书馆宣言》中要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原则上免费”的规定,得以在我国落实。
二、图书馆定义
图书馆.其英文对应词为Library。Library一词源于拉丁文Librarium.其意为藏书之所。然而,如今的图书馆早已不仅仅是藏书之所,它的功能早已突破了藏书之所的界限。“图书的集合不是图书馆.同时.图书馆也不仅仅是保存图书的地方”。所以.“藏书之所”已不能概括图书馆的本质与功能。“图书馆是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其存在样态、技术方法、用户需求等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加之人们对图书馆现象的认识角度各异,人们对它的认识和定义将始终处在不断“生成”的过程之中.所以,那种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图书馆定义将不存在。
迄今为止,关于图书馆的定义不计其数,如:
·杜定友:“图书馆的功用.就是社会上的一切人的记忆,实际就是社会上一切人的公共脑子”。
·巴特勒:图书馆是将人类记忆的东西移植于现在人们的意识之中的一个社会装置。
·谢拉:图书馆是这样一个社会机关,它用书面记录的形式积累知识,并通过图书馆员将知识传递给团体和个人,进行书面交流。因此,图书馆是社会中文化交流体系的重要机关。
·卡尔斯泰特(Peter Karsted):图书是客观精神的容器,图书馆是把客观精神传递给个人的场所。图书馆就是使文化的创造和继承成为可能的社会机关。
·俞爽迷:“图书馆是收集有益的图书,随着大众的知识欲望,用最经济的时间.自由使用的地方”。
·刘国钧:“图书馆乃是以搜集人类一切思想与活动之记载为目的,用最科学、最经济的方法保存它们,整理它们,以便社会上一切人使用的机关”。
·黄宗忠:“图书馆是对信息、知识的物质载体进行收集、加工、整理、积聚、存储、选择、控制、转化和传递.供给一定社会读者使用的信息系统”。
。吴慰慈、董众:“图书馆是社会记忆(通常表现为书面记录信息)的外存和选择传递机制。换句话说,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装置、扩散装置”。
·克劳福德和戈曼:“图书馆是保存、传播、利用记录在各种媒体上的知识的场所.是为人们获取广而深的知识服务的”.“图书馆还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是用户认知发生变化的地方”。
·切尼克(Barbara E. Chernik) :1982年在其《图书馆服务导论》一书中说.图书馆是“为利用而组织起来的信息集合”。
·顾敏:“图书馆是一个运输知识的通道,图书馆是一个供应知识的单位,图书馆是一个分享知识的场所”。
·胡述兆:“图书馆是为资讯建立检索点,并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机构”。
·叶鹰:‘“图书馆是有序化信息相对集中的时空”。
·王子舟等:“图书馆是对知识进行存储、优控、检索,为公民平等、自由获取知识提供服务的机构”。
若从公共物品角度考察图书馆.对图书馆可作如下定义:图书馆是为了满足人们平等地获取和共享知识信息的需要,而对知识信息进行集中存储、序化、传播的一种公共物品。这一定义可称为关于图书馆的公共物品定义。这一定义的内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图书馆是一种公共物品(准确地说是准公共物品)。这一命题的内涵包括:①图书馆是一种众人需要的公共物品,因此设立图书馆的目的在于为公众利用,这就是图书馆的公共性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仅供创办者个人使用的“图书馆”不应称其为“图书馆”.而应称其为私人藏书.尽管其创办者可以将其私人藏书命名为“图书馆”,但这种“图书馆”不具有公共性和普遍性,因而不属于社会意义上的图书馆范畴。②作为公共物品,图书馆既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或私人提供(如民营图书馆)。这就是图书馆服务提供方式上的多元性。但是.图书馆既然是公众需要的公共物品(而非私人物品),政府应该是向社会公众提供图书馆这一公共物品的主要责任主体。③作为公共物品,图书馆服务必须具有一定范围内的共享性,保证最大限度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以此体现公共物品的本质特征。
第二,满足人们平等地获取和共享知识信息的需要是图书馆的基本使命。图书馆的所有其他具体使命.都是这一基本使命的派生表现。社会上,能够满足人们获取和共享知识信息需要的部门不只有图书馆,还有学校、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但是,图书馆以其独特的资源、独特的环境、独特的服务有别于其他部门,承担着独特的社会使命。
第三,对知识和信息进行集中存储、序化、传播.是图书馆实现自身社会使命的基本手段。这一命题的内涵包括:①图书馆职业是面向知识和信息的职业;②图书馆长期从事对知识和信息进行集中存储、序化、传播活动所形成的职业理念和专业知识,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能力的主要表现,是图书馆职业的立业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