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风险与财富同行——风险感知与心理承受
- 投资心理学:投资其实是一场心理游戏
- 郑先
- 12238字
- 2017-10-27 10:32:32
一夜暴富的美梦
——迷恋小概率事件
“中国福利彩票双色球开出超级大奖,一位浙江投注者获得5.14亿奖金”“‘三亿大奖’中奖纪录再遭刷新”“照抄别人彩票和别人一起中大奖”……报纸上、网络中,众多一时间成为热门谈资的新闻报道煽风点火地鼓动着浮躁不已的人心。人们在揣测、评论、啧啧称羡的同时,难免会有一丝瘙痒袭上心头——我咋就没有这好运气?如果咱中了亿元大奖……
一夜暴富的美梦大概谁都做过,那种躺着睡觉就能闷声发大财、然后毫不在乎地处置金钱甚至见者有份的场景,光是想想就极具快感,再说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住在成都的王博先生,一个年轻憨直的挖掘机驾驶员,就这样华丽丽地被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砸中了。那可是600万的大奖啊!简直能让人蹦着高儿地乐出声来。两家媒体先后采访并报道了王博领奖的详细经过,生动细致的描写极有带入感,令人仿若身临其境。王博称自己长期坚持买彩票,如今终于圆了期盼已久的发财梦。提到这么多奖金该怎么花时,王博抛出了买辆宝马的豪言壮语,还直言不讳地说:“准备先拿50万给自己的父母,然后找个女朋友,把终身大事了了。原来都是别人挑我,现在该我挑别人了。”当此时,蜗居在格子间里的你我,怎能不羡慕得牙根儿痒痒呢?那还等什么,赶紧买彩票去吧!
不过,网友的眼睛总是雪亮的。在一张拼接的视频截图中,人们惊奇地发现:在彩票开奖的现场,连续8期开奖视频里的大部分观众竟然是同一批人,有的甚至连衣服都懒得换,只是调整了一下座位而已。于是,早已饱受诟病的中国体育彩票再度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体彩中心的工作人员紧接着就发出回应,称有些彩民就爱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喜欢重复来现场观看。可此事仍旧再次引发了社会公众对于彩票开奖真实性的质疑之声。
即便如此,人们仍旧趋之若鹜,仍旧把自己的发财梦投注在那二指见方的小纸片上。
1979年,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卡尼曼和沃特斯基正式提出了关于风险决策的前景理论;2002年,卡尼曼因前景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所谓前景理论,是在修正最大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项基本内容:
1.与财富的绝对量相比,人们内心深处更加看重的反而是财富的变化量。
2.在面临获得前景时,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规避风险,操作起来更加小心翼翼;而在面临损失前景时,人们则会更倾向于趋向风险,对自己的失去不甘心,想要凭借再次冒险来一举翻盘。
3.在损失或获得的过程中,人们所感受到的敏感程度并不相同,损失带来的痛苦感远远大于获得带来的快乐感。就是说财富减少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痛苦,相比较而言,等量的财富增加所带来的快乐反而不算什么了。
4.前期决策造成的结果总会影响到后期对于风险的态度和后续决策。前期赢利时,人们会更偏好风险,同时也降低了后期的损失;而前期损失时,则会加剧后续亏损时的痛苦,同时也提高了对于风险的厌恶程度。
为了验证前景理论,卡尼曼和沃特斯基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背景假定美国正处在一种罕见疾病即将全面爆发的紧急预案阶段,并且预计将有600人因该疾病而死去。在精心设计的两种方案中,X方案一旦被采用,就确定能挽救200人的生命;而采用Y方案的话,就有1/3的可能性600人全部被救回来,也存在2/3的可能性连一个人也救不了。调查数据显示,人们大多不肯冒风险,更愿意选择X方案。因为他们觉得,救人就是一种获得。
同样一种情境,采用另一种描述,参照点不同,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了:在精心设计的两种方案中,X方案一旦被采用,就必定会造成400人死亡;而采用Y方案的话,则有1/3的可能性无1人死亡,也存在2/3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调查数据显示,此时人们更倾向于冒风险,更愿意选择Y方案,因为他们觉得,死亡就是一种失去。可见在面临损失时,人们会更趋向于风险,这也正是彩民们会疯狂痴迷于彩票的心理原因。
前景理论还揭示了一个奇特的经济现象:人类具有强调小概率事件的倾向。什么叫小概率事件呢?就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多指在概率论中概率很接近于0的随机事件。曾经有这样一则中彩报道:河南安阳的一个彩民以小博大,用172元钱买下2注44倍投注的“6+1”双色球彩票。谁料竟然走了大运,一次性中了88注409.07万(一等奖),共计获得奖金3.559亿元。事后,有人精确计算过双色球的中奖概率:一等奖为0.0000000564,二等奖为0.0000008464,三等奖为0.0000091417。这一组数字几乎接近于零,可见中一等奖绝对属于典型的小概率事件。正如买彩票是赌自己会走运,而买保险则是在赌自己会倒霉一样,明明是两种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人们却往往极为热衷。小概率事件还有另一个名字叫“运气”。在小概率事件面前,人的心往往是“偏”的,总是非常乐意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情况下赌上一把。
其实,彩票并非一种投资,即使作为投机,也是回报率很低的一个投机项目。故此,政府设立的彩票被人送外号“微笑纳税”。也就是说,你的钱有99.99%的可能已经被拿去支持伟大的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之所以会制造彩票这个噱头,不过是让你交起钱来更加积极主动罢了。
爱拼才会赢
——风险喜爱效应
我们要想赚更多的钱应该怎么做呢?很简单啊,用钱生钱!怎样才能做到钱生钱呢?那就去投资好了。但是,投资又有一定的风险,已经形成共识的一个投资原理就是: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但反过来想一想,高收益就一定意味着高风险吗?
假设有一间屋子里面装满了黄金,与此同时,屋子里面也装了一个定时炸弹。这时候有三个人同时冲进了屋子,每人分别装出来一袋黄金,那么,这三个人承担的风险是不是相同的呢?当他们扛着黄金袋子跑出屋子后,旁人告诉他们这间屋子里装有定时炸弹的时候,三个人的回答却各不相同。第一个人吃惊地说:“什么?里面还有炸弹!我完全不知道啊。”第二个人则抚着胸口说:“是啊,我知道有炸弹的事情,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所以我装黄金的时候非常害怕,一直在浑身颤抖。”第三个人却胸有成竹地回答:“我知道有炸弹,也知道炸弹什么时候爆炸,所以一直看着表,这不,稳稳当当地出来了。”同样拿到了一袋金子,但很显然,第三个人的风险是最小的。
这就充分说明,持有不同的心态,就承担着不一样的风险。第一个人其实就是所谓的无知者无畏,完全不知道还有风险的存在;第二个人则意识到了有风险,但还是胆战心惊地完成了整个过程,也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做着博弈;而第三个人呢,他准确地认识和预估了风险,从而能够从容理性地去装满黄金,也就是说所有可能的后果他都已经充分考虑过了。第一个人完全是凭运气,不可持续;第二个人冒着巨大的风险,也许他只装了半袋子黄金就心惊胆战地跑出来了;第三个人风险最小,能够从容地装满一整袋黄金。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就应该像这第三个人一样,能够感知和预测到风险,同时也会把风险控制到最低。
有一家做净水机的企业,设备和产品都堪称顶尖,唯独没有一个很好的销售业绩。通过行业分析和近几年的市场调查,公司高层认为今年的净水机肯定会大卖,销量一定会变得很好。为了能够更好地做促销宣传,公司决定去银行贷款,以获得更多的营销资金,为自己接下来的销售保驾护航。这家企业找到银行,却被银行拒绝了。因为银行贷款是需要抵押的,对于这家刚起步的企业来说,厂房是租的,机器设备已经为原材料的款项设置过抵押,又没有什么其他的固定资产,银行当然不想承担这么大的风险,贸然贷款给他们。尽管这家企业对自己的销售前景极为乐观,但银行对该企业的净水机销售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预期,无法确定他们的净水机到底会不会大卖。这家净水机企业为了自己的净水机能够进入市场,并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无奈之下同意了另外一家电器连锁零售公司的并购方案。这家电器连锁零售公司通过手头掌握的商业信息,早就已经预料到了净水机的市场前景,再加上自己掌握着成熟的销售渠道,当然敢果断出手,实施并购计划。事实证明,当初的预期果然是正确的,这家企业的净水机一问世就获得了大卖。
那么,为什么银行和零售公司会对同一家企业伸出来的橄榄枝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呢?就是因为对投资风险的认识和预估程度有所不同。
所谓的“高风险,高收益”,其真实含义应该是:高风险投资要有高收益来覆盖,即投资的预期收益要与可能承担的风险相匹配,风险越高的投资就要有越高的预期收益才能进行投资。投资者们可千万不要将其错误地理解为只要是存在高风险的投资品种就一定会有高收益。比如,现在市面上有两只股票让我们选择,这两只股票的股价均价都差不多,但是,对应的两个公司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A公司是一个发展比较平稳的公司,它的技术和资金配置都比较稳定,股价也始终保持稳定,一直都在8~10元徘徊;而另外一家B公司,则是一家新兴的公司,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很多新的产品都在研发阶段,如果新产品能够顺利研发成功并且及时推向市场的话,这对它的股价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大的,很可能会因此而翻番,但如果新产品推向市场之后,没能被市场所接纳,那么它的股价就很可能从现在的10元钱进行大幅度的下跌,跌到5元甚至更惨都是很有可能的。此时,投资者就需要考虑“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原则,保守的投资者会毫无疑问地选择A公司,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则可能会选择买入B公司的股票,利用未来预期100%的收益来补偿未来可能出现的100%的损失。
风险总是相对的,许多在外人看起来高风险的事,在内行人的眼中,就不一定是高风险的。就好比风险系数极高的走钢丝、蹦极,还有拍武打戏时的吊威亚,这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无疑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如果没有专门的保护措施,完全不懂技术要点就贸然去走钢丝、蹦极和吊威亚,那就几乎没有什么成功的可能性,说得严重一些就相当于去白白送命。但如果我们经验丰富,并且有了专业的安全防护措施的加持,那么走在钢丝上和悬在半空中就变得不再那么可怕,我们也会对其信心倍增。可见,高风险下的高收益是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的。
为什么又有很多人坚持要买保底的理财产品呢?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话自己是没有什么损失的,买了保底的理财产品不会令自己的原始资本有什么损失,最起码自己的本金是安全的。但同时也有人喜欢选择一些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好好放手去搏一下,力争获得更高的收益。事实上,高风险和低风险的分别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二者之间也没有那么明显的界限,这是一门技术活,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不断去积累投资经验。要知道,真正的投资并非以高风险来换取高收益,而是用比别人更小的风险来达到更理想的收益。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比别人更专业,掌握更多信息,更用心、更脚踏实地地去研究分析和审时度势。
因此,在投资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生搬硬套,认为爱拼才会赢,看到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在心底一琢磨感觉这个风险是自己可以承受的,就秉持着高风险高收益这条原则去进行投资。到底是要分散投资还是要集中投资,“蛋到底要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如果我们是专业的投资者,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巧,那么就把这些鸡蛋都放在一起,这样我们可以好好管理这些鸡蛋,集中力量用它们来赚更多的钱;但是,如果我们是刚进市场的投资小白,就不能这样孤注一掷,毕竟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投资,我们就该把这些鸡蛋分散开来,把有限的资金投资到几个领域中去,这样的选择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更加保险一点。
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风险厌恶心理
让我们先来做这样一个实验,有下面三个选择提供给你,仅凭第一印象,你会选择哪一个?
A.你一定能赚4000元。
B.你有80%的可能赚6000元,20%的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实验的结果是,大部分人都会不假思索地选择A选项。
此时,一些经济学家会马上跳出来说你们选择第一种方案是错误的,因为你们根本没有算清楚到底哪一种方案的收益更大,第二种方案的收益是6000×80%=4800,期望值要远远大于第一种方案的4000元啊!其实,对于大多数人下意识的选择,我们是很容易用理论知识进行解释的:因为人们在面临一些风险选择的时候总是比较谨慎和保险的,不想去冒太多的风险,往往喜欢见好就收,害怕失去自己已经获得的一些利润。对此,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韦斯基称其为“确定效应”,即处于收益状态时,大部分人都会成为风险厌恶者。
为了验证这一论断,心理学家做了如下心理实验:邀请受试者参与一个扔硬币的赌博游戏,正面为赢,反面为输。如果赢了可以获得50元,输了就失去50元,那么,受试者们是否愿意赌上一把呢?从整体上来说,这个赌局输赢的可能性相同,也就是说这个游戏的结果期望值为零,是绝对公平的赌局。那么,人们会选择参与这个赌局吗?实验的结果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玩这个游戏,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现象同样可以用损失规避效应来解释,虽然出现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们对于“失”往往会比对“得”更加敏感。一想到自己可能会输掉50元钱,这种不舒服的程度就超过了想到有同样可能赢取50元钱的快乐,这也正是一种风险厌恶心理的表现。
接下来让我们换一种说法,假设有这样一个合法的赌局,扔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如果赢了可以获得50元,输了就失去50元,和上面的赌局完全相同,但细分成了三种不同的情况,这时你又会作何选择呢?
A.在之前不输不赢的情况下,请问你愿不愿意赌一把呢?
B.假设前面你已经赢了100元,现在你还会赌吗?
C.假设你之前输了50元,你又会怎样选择?
一般来说,人们在赢钱之后,总会感觉赢的钱反正也不是自己的,愿意索性继续赌下去,继续去冒险,反而不会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而立刻离开赌场。
同样是赌一把,是继续还是放弃,其背后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这时就涉及“确定效应”,就是当需要在确定的好处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时,多数人会直接选择确定的好处。那么,在这赌一把的过程中如何做到“见好就收”呢?也很简单,用一句形象的话打个比方就是“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正所谓落袋为安,放在自己口袋里的钱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钱。可见,这个赌局的期望值其实是没有变的,风险和收益也没什么变化,唯一可变的是人们对于风险的反应。
风险其实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不确定性,二是损失。人在本质上总是追求确定性和安全感,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总会倾向于选择预期收益高的;而在预期收益相同的情况下,则一定会倾向于选择风险低的。人们之所以会愿意承担风险,不是爱好和追求“风险”,而是爱好和追求高风险可能带来的高收益。也就是说,因为风险意味着可能的损失,而人们对于损失的厌恶又是绝对的,所以人们对于风险的厌恶也是绝对的;当然,风险也可能带来收益,而人们对于收益的追求也是绝对的,当损失和收益发生冲突时,不同的评价和权衡之下就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险态度。当我们称一个人“风险厌恶”时,并不是指其因在本质上追求确定性和安全感而对风险充满厌恶,而是指其在做风险决策时,相比于一项具有更高预期收益的投资,反而更愿意接受另一个预期收益略低但更加保险的投资。“风险厌恶”者并不是完全拒绝风险,只是对风险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事实上,人类的发展从来都伴随着大量风险追求的行为,甚至可以说,人类历史上一切大的进步和飞跃都是由承担了高风险的风险追求行为所推动的。
沃伦·巴菲特认为,当金融海啸来临、股市低迷时,只有手里的现金才是最容易支配的,只有现金在手才可以随心所欲地购买产品。为什么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尔公司能保持长期收益,而且越来越超值?正是因为该公司一直秉持这种理念,并将其运用到了极致。伯克希尔公司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大块:保险业务和其他、公用事业和能源、金融产品和金融。其中的保险业务是整个公司的核心所在,占公司总资产的75%。可以说,正是保险业务为伯克希尔公司贡献了大量的现金储备。这巨额的现金,让巴菲特有能力随时投资内在价值大大高于股价的上市公司,牢牢把握最佳的投资机会,从而获取惊人的利润。所以,任何时候都要记得,抓在手里的那只鸟才是最后属于你的,林子里的鸟再多也不过是浮云,这里的“鸟”就是指手中的现金。
那么,在面临着投资风险,又渴望收益的时候,该如何更好地吃透“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深意,在财富和风险等各种不确定性中间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呢?
如果你想把林中的鸟当成自己的猎物,认为那些藏在林子里的鸟将是你收获的最大值,那么,先问问自己,你对这片林子是否真的了解?你是否弄清楚了以下三个问题:你有几分确定树林里真的藏着小鸟?小鸟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又会有多少小鸟出现?一一回答出以上三个问题,你就能大概估算出这片树林的最大价值,以及你现在拥有小鸟的数量,就能大概想明白是否值得放弃现在拥有的小鸟来交换树林中充满不确定性的小鸟。这是一连串的问题分析,其实,也就是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提前对风险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评估和假设,同时确定这些风险和收益都在你的承受范围之内。
每当机会来临,我们就要做好选择,稳妥地赢得每一次的投资战役,要将获得的收益踏踏实实地放进自己的口袋,然后再把这些收益当成下一次投资的资本,继续进行运作,形成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同样,在这些资本投入到市场以后,又遇到类似的机会,能够继续获得收益时,务必将两次的收益都收入囊中……像这样循环不断地投资下去,将每一次的收益都换成真金白银,并且继续利用这些钱投入到下一轮的资本运作之中。但是,不可能我们的每一次投资总是获利而没有损失,这个时候就要做到适可而止,获利了就出场,随时喊停,见好就收。我们必须明白,只要放出去本钱,就要承担风险,必须在这些风险和收益之间做好权衡。在获利的前提下要学会点到为止,当不再继续获利或者之前的获利已经损失将近一半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当机立断,迅速出场,守住手里剩下的鸟,不管怎样,放在自己手心里的才真正属于自己。
为何偏爱逆势而为
——“售盈持亏”的心理依据
本杰明·格雷厄姆曾说:“投资者最大的问题,乃至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用这句话来形容股民实在再合适不过了。我们经常会陷入一种怪圈,感觉自己买的股票垃圾无比,感觉自己选择的投资产品一直垫底,而自己卖出去的股票却似乎天天在涨,由此也致使我们养成了一个很不好的投资习惯——高买低卖,感觉这样挺好的,其实,往往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很多人认为,我们在选择投资产品的时候,因为直接涉及金钱,所以每一个人都会极慎重,都会很理智地选择投资产品,无论投资者最终做出怎样的选择,只要最后的结果令自己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增长,使自己获得了利润,这就是最优的投资方案。而研究决策行为的心理学专家们却不这么想,因为他们明白影响投资者决策的总是非理性的冲动、直觉以及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而非经济模型中蕴含着的冷静与理智。奥登在研究投资者个人选择股票的决策时,发现人们在投资时总是错误百出:交易过于频繁,毫无经济收益;投资过于单一,仅持有几种吸引自己的股票;习惯于轻易抛出业绩良好的股票,而抱着表现很差的股票不放,期望它们能有起死回生的一日。
可见,我们会选择这种投资方式,其背后总有一个巨大的心理因素在支撑着我们。虽然每一个投资者都知道股市的变幻无常,知道股市里的钱并不是那么容易赚的,但还是希望自己所投资的股票即使不赚更多的钱也不要亏本,我们的这种“售盈持亏”的心态就被称为“处置效应”,它由行为经济学家迈尔·斯塔特曼和赫什·舍夫林共同提出,它最直接的结论便是,我们不愿出售亏损的股票,拒绝接受亏损的现实。一旦养成了逆势而为的投资习惯,我们就一直会用这种“售盈持亏”的心态来处理自己的投资,最终的结果就是令我们损失惨重。因为一只升值的股票会产生相应的税收,如果我们选择把股票卖出,它可能会继续升值;但如果我们选择持有它,它就很可能会不停地贬值,不管怎样,“售盈持亏”都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这种“售盈持亏”的心态,在投资市场中当然是失败的,但这会让自己的心理得到极大的安慰。毕竟亏损的痛苦比盈利的快乐要大得多,当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还是心存侥幸的,总想着希望这只股票日后可以反弹,可以翻盘,这时候就会喜欢冒险多一点;但是,如果处在盈利的情况下,就会想着要逃避风险,把既得的利润早日收入囊中,早早把这些股票卖出去,将利润锁定。这样的心态也就导致了我们“售盈持亏”的投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当价格跌了,你就会不自觉地想去买,再跌再买,不断地买;同样,当价格涨了,你就会下意识地想去做空,再涨做再空,不断做空。很久之后你才会恍然醒悟,自己一直在逆势操作。
“处置效应”是一种有悖于“理性人”假设的投资者行为,即投资者更倾向于卖出当前盈利的股票而继续持有当前亏损的股票,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售盈持亏”心理。这其实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其原因是投资者对投资盈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投资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一般来说,如果投资者意识到自己的投资是错误和失败的,往往会感到尴尬和后悔,那种犯错之后的悔恨往往会令他们感到难过和沮丧。所以,投资者总是不想卖出下跌的股票,以此来逃避现实,避免呈现出一个完全失败的投资过程,宁愿长期持有亏损的股票也不肯卖出;而对于获利的股票来说,投资者总是急于把这只股票卖出以获得收益,并借此来证明自己的思路和判断的正确性,这无疑是一种盲目自大的心理。
“处置效应”的存在最终损害的是投资者自身的利益,而对该效应进行研究恰好有助于我们把握好自己的每一次投资交易行为,从而做出理性客观的投资决策。其实很多时候,理性的决策就是对我们的直觉反其道而行之,及时止损,抛售亏损股票,见好就收,持有盈利股票。
话虽如此,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是会有很大的难度,毕竟我们的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自己从内心深处还是没有建立起新的思维模式来。很多投资者作为入门者,从很大程度上讲都缺乏专业的投资知识和入市经验,很难做到科学投资、理性投资,“处置效应”往往会在其身上表现得更加强烈。所以,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投资素质,利用各大媒体平台、各种专业的投资栏目来学习科学的投资知识,进行系统的投资教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建立起一种长线的投资观念,眼光也会放得更远,才能克服自己的贪婪、恐惧和自大的初始心理。同时,还要培养自己判断市场行情的能力和信心,对于盈利的仓位,要有信心坚持,等待时间来进一步扩大战果,在感觉还会增长的情况下,更要抓住机会,果断适量加仓,实现利润的持续扩大;对于出现亏损的仓位,要对之前做出的判断重新进行审视,判断自己当初看重的那些关键因素到目前为止是否还存在,这些优势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它的价格变动,如果确定优势还在,就要沉住气坚守,如果确定是自己当初的判断失误,那么就要放下身段坚决认错出局,从而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更大的损失。要知道,即便是身经百战的投资大师也有难以克服的人性弱点,实事求是地对待每一次投资,尽可能地约束自己的错误心理,就可以帮助自己实现更大的成功。
借鸡也能生蛋
——负债厌恶心理
作为一个传统的储蓄大国,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出生于六七十年代之前的人们总会对储蓄乐此不疲。“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债一身轻”正是其多年坚守的人生信条,他们打心眼儿里觉得:手里有闲钱时,自己才能活得踏实、找到安全感;而一旦欠了别人的钱,简直就是吃不下、睡不香,不赶紧还清账就过不上好日子。仔细观察身边的投资者,持这种心理的人有很多,负债对于他们来说,就好比一个丑恶无比的标签,即使在生活中遇到了再大的困难,不到万不得已,他们还是不愿意去借钱、去贷款,当然,就更不可能借钱去投资理财了。对于他们来说,生活的常态就是:先拼命地赚钱、攒钱,等到手里有了闲钱之后再去考虑投资理财之类的事。用一个当前使用频率颇高的词来形容,就是“财务自由”。在人们理想的财务自由状态里,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没有负债”。
在生活中,这种负债厌恶心理可以说极为普遍。人们似乎都存在一种莫名的还账情结,将负债视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在不得已举债的时候,会背负上极为沉重的心理压力。德国美因茨大学曾公布过一项调查结果:过度负债的人更容易肥胖。在2006年至2007年间,研究人员面向900多名过度负债者展开了调查,发现其中高达25%的人过度肥胖,远远高于全德11%的肥胖者平均比例,并由此推出过度负债会令人肥胖的结论。这一方面与健康食品的价格普遍较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负债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可见,负债厌恶心理并不是国人的专利,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似乎都对负债有着一种天然的排斥与抵抗。
事实上,投资者根本无须对负债抱有厌恶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讲,负债还会令投资杠杆水平大增,合理化负债反而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财务自由。假设我们用手里的钱投资做生意,专门售卖某种商品,该商品的进价为1元,卖价为2元。如果此时我们手里仅有1元钱,那么就只能做1笔买卖,获利1元;如果我们再借款99元,那么就可以再做99笔买卖,多获利99元。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除去借款的利息,也会比仅投入自有资金做买卖时要赚得多得多。
况且,借钱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从白手起家的小商贩到李嘉诚、马云这种重量级的大老板,都有过无数次借钱的经历,并且越来越善于借力使力、借钱生钱。有人说,现代社会就是穷人省吃俭用地存钱,富人却拿着穷人的钱去大把大把地赚钱,也就是所谓的“借鸡生蛋”。
马进原本只是中国工商银行重庆分行的一名小职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国库券在农村已经“泛滥成灾”了,甚至有一些镇里的政府部门也因为工作原因而囤积了大量的国库券,大家都急于变现,甚至给出了五六折的低价。细心调查了一番之后,马进了解到很多银行网点已经开设了国库券交易业务,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价。于是,抓住机会的马进毅然决定借款2万元做国库券生意,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0万元。尝到甜头的马进更加端正了投资理念,就这样借钱生钱,一步步地跻身于千万富翁的行列。
在这个机会很多却转瞬即逝的时代,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对负债存在偏见,持有厌恶心理,过不了自己心里的那道槛儿,不懂得借别人的“鸡”为自己生“蛋”,那么,大把的财富永远都不会自动掉进我们的口袋。毕竟作为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我们的固定收入除了支付日常生活所需以外往往就所剩无几了,如果非要等到自己有了闲钱才去考虑投资的事情,那估计真得等到退休之后了。这也正是造成时下“年轻人没钱无法投资,老年人有钱不懂投资”怪现状的主要原因。
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消费理念也悄悄起了变化,很多年轻人都背负着房贷、车贷甚至是信用卡透支等。同样地,当我们要进行投资时,并不需要等攒够了钱再去投资理财,只要成本和风险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巧妙地借鸡生蛋,用别人的钱为自己生钱,就不失为积累财富、提前实现梦想的一条捷径。同时,我们也要拓宽思路、创新方法,借来的“鸡”绝不仅限于金钱,也可以是他人的技术、人力或者其他资源。当然,我们鼓励借鸡生蛋,并非鼓励大家无限制地、盲目地负债,要想更顺利地“借鸡生蛋”,就要巧妙地掌握和运用一些小技巧。
首先,要恪守信用,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只有信守承诺、一诺千金,别人才肯放心地把“鸡”借给我们。平时就一点一滴地积累,注重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在资金遭遇周转不灵时,我们的信用卡额度才可能提升,一解燃眉之急;银行才会优先放贷,缓解我们的资金压力;亲朋好友也会慷慨解囊,伸出手来帮扶一把,助我们渡过难关。而良好的信用记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在平时就爱惜信用,提升自我诚信度。所以,无论是刚起步的创业者,还是拥有雄厚资本的大企业家,都要注意积累信用,维护自身的诚信,打造信用品牌。
其次,要支付利息,适当给对方以回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唯有平等互利才能长久。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别人也不可能一直无怨无悔、无欲无求地把自己的“鸡”借给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我们闷声发大财,即使是关系再好的亲人朋友也不行。毕竟我们借别人的资本、技术或者其他资源都是为了帮自己获利,所以不管向谁借“鸡”,都要记得支付利息。即使是亲戚朋友之间短期周转的一些小额借款可以不付利息,也一定要尽量周全一些,聊表谢意。毕竟人们都有逐利的本性,再深厚的关系、再亲近的人,一旦人家觉得借钱给你不合算、划不来,那我们下次也就别想再借到对方的“鸡”了。
再次,要选准对象,避免借“鸡”不成错失良机。借“鸡”生蛋一定要选准对象,否则就会“贻误战机”,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借钱给我们,也不是所有的银行都愿意向我们放贷。要知道赚钱的机会往往是转瞬即逝的,借“鸡”不成稍加耽搁,宝贵的机会就会离我们而去了。再有,同样是拥有“鸡”的人,是否向其借“鸡”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人很会养“鸡”,每天都能从鸡窝里收获一两只“蛋”;有的人则懒于打理,养的“鸡”一星期才下一只“蛋”,甚至压根儿就不下“蛋”。如果向前者借“鸡”,除非你确实有办法能让“鸡”下两只以上的“蛋”,否则对于他们来说,借“鸡”给你就是一件得不偿失的蠢事;而如果向后者借“鸡”,压力就相应小了很多,你只需要每周给他们一两只“蛋”就能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了。所以,永远记住,那些不怎么会养“鸡”的人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当然,如果确实有一本万利的十足把握,在临时急用时向那些暂时有闲置资金的养“鸡”高手借用几天也还是可以的。
最后,要明确用途,令对方放心大胆地把“鸡”借给你。就好比我们上街买东西,总是需要详细了解这个商品的性能、价格,同样地,我们在向其他人借“鸡”时,对方也会想要了解“鸡”的用途及投资的盈利前景,等等。如果你不明确告诉对方要喂“鸡”什么饲料、一天喂几次,别人怎么能相信你养的“鸡”会下更多的蛋,并且放心地把“鸡”借给你呢?所以,向借“鸡”给我们的人说明资金的用途及盈利的能力和前景是非常重要的。
众所周知,好的投资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等到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后才付诸行动,那么很遗憾,我们已经错失了很多良机。投资专家曾经断言,任何一个不会借钱的人都不会是一个投资理财的高手。所以,我们一定要克服自己的负债厌恶心理,在自己没有钱或者钱不多的时候就动手去投资理财,学会“借鸡生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积累自己的人生第一桶金,进而大展拳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