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文化之路:新传播视阈下的企业文化传播和企业形象构建
- 曹月娟 胡勇武
- 9474字
- 2021-04-05 06:52:43
第三节 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自人类诞生以来,文化就已萌芽,我们不知它从何处而来,但有一点可以很明确,就是人类这一生命体的本源中有一种诉求,这种诉求随着文明的时间轴发展变化,不断以新的内容、新的状态进入到新的阶段中去,形成每个阶段颇具代表性的文化。总体来说,文化的演变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性较为明显的阶段,值得人类在进行文化研究时加以重视,也能通过演变过程中,文化在对思维方式和事实层面的作用力上,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具有更好认识。
(1)生存基础阶段。这一阶段是文化的最初孕育期,从人类诞生起,生命个体本源诉求中天生就具备对于生存的渴望,为了活下去,就需要获取用以充饥的食物,在这种本源诉求的驱动下,人类思想意志中开始萌生一种精神指引,对于如何解决饥饿现状的问题开始想方设法进行探索。如什么样的食物能吃,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得到食物,以满足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保障。这些因基础生存所引起的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启发了人类的发掘精神。可以说,从人类使用工具开始,就代表着文化雏形的出现。它是以生存基础为原始动力产生的每个生命个体所具备的本源诉求。在这种发掘精神的指引下,人类又通过一次次提高对发掘重要性的意识,驱动自己进行发明、生产。如在技术上学会钻木取火,用石头攻打野兽,在获取生存所需的基础上强健体魄,使自己在残酷的自然界中生存下来。石头、草木等自然资源已经随地球存在了几十亿年,但直到人类出现使用它们,才实现了它们的价值,从这一侧面也进一步印证了文化是与人类同生的。在人类获得发明、生产的能力后,就开始把这种发现和技艺在自己所处的群体中通过符号的形式进行传播,以分享这一技术的发明、生产。该阶段也是“传播文化”的原始阶段,传播的方式还只是符号,文化尚处于物质文化阶段。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一阶段相当于是早期的个体户,以个人的精神诉求为出发点,自给自足,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生产资料、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占有和支配。
(2)提升生存能力阶段。人类度过了生存基础阶段,在简单取用环境自然产物满足自我生存需求的前提下,出于抵御敌害以及交配和养育的目的,慢慢结成社群,尤其养育关系成为维系社群的重要纽带,经过时间的推移,家庭和群落逐渐产生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在满足了生存所需的基础物质后,考虑到对于家庭和群落更好的和更长远的发展,开始注重提高生存的能力,以及扩大物质的需求,以备不时之需。在本源精神指引的作用下,进一步发掘新现象,发明新事物,并且形成了成熟的思想理论,运用到提高生产技术,以及自然的实践中。这个时期,实现了人类文化的巨大进步,人类为了适应更加广阔未知的自然环境,从自然环境中攫取所要的物质,不断发明和创新了新的事物,主要表现在采集和渔猎的技术上,懂得用燧石组合成小型工具、渔具、石斧、木桨等,不断向大自然追求物质利益,这个过程又促使了人类智力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从而导致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种想要具备更好的生存能力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产生,一步一步作用于物质文化,然后通过语言文字的发明,形成人与外界相互间以指导、教育、公告为主的交流与沟通,实施具备一定教育意义的传播。语言文字的产生,在传播物质文化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企业的发展亦如此,在企业文化的核心作用力下,创立之初,总是希望能够稳定立足于当下,不断开发新的生产领域,提升技术能力,扩大生产力,以达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之目的。
(3)提高生存质量阶段。在满足生存所需的物质的数量后,人类又有了想要提高生存质量的诉求,这正是推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人类文明的必然趋势。这一时期,家庭和群落文化已经成熟,群落已具备一定的人数以及关系网,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社会,人们在这个社会里生产生活,自给自足,在物质需求达到一个期待值后,开始对生存的质量有所想法,这时候有经验、有智慧的人就会不再轻易满足于大家用同一方式去进行劳动生产,而是通过观察和研究,从生产、生活中寻找规律,率先发现新技术,发明新工具,并以“领袖”的身份组织起一批人,即群众,形成统一的思想,为了便于组织和管理,制定出可执行的制度,结合新技术、新工具,使各人在分工和分配上形成有效的衔接。这种在生产经营过程通过对需求的精神指引,形成理论制度,再到对制度的实践应用,并在群众中广泛传播的这一系列构成,即社会制度的最初模样,也即制度文化的形成。到此,文化从原先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发展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者并存的阶段。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为人类文化进入社会阶段做好了充分准备。这一阶段正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式管理阶段,由企业核心领导人根据自己的精神以及经验,制定企业发展目标,组建团队,进行制度化的管理,按照制度章程规范人和事,是文化的一大飞跃性发展。
(4)社会基础阶段。前面通过文化三个标志性阶段的发展,不难看出,其实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引导人类的实践,达到推动历史进步的目的,先进的思想理论更能使人振奋。在人类越来越懂得如何提高生存质量,为生活得更好产生出许多有效的生活、生产、经营措施后,人类有了比社群更为广泛、更为文明的社会意识,文化开始进入社会基础阶段。这时候的人类已经形成较好的思维方式,以及较高的劳动能力,劳动的能力决定人具有社会性。人类社会是人的社会性决定的,随着上一阶段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求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多样化,使社会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换句话说,生活质量越好,人类的需求越丰富,社会性就越强。同时,人类不再仅仅满足于围绕生存、生活去努力,本源诉求中越来越偏向于更加广阔的自然未知领域,开始有了探索自然、发现自然的文明指引,并形成了精神文化思想,产生社会制度理论,在实践中提高分工分配,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社会制度,最后通过广告、宣传、沟通等方式扩散群体理论,加深并传播集体思想,形成良好的社会基础。可以说,在文化四个部分构成即精神指引、思想理论、社会实践、传承传播的作用下,有效推动了人类历史阶段性的进步,同时这一进步又反作用给文化,促使文化向更高级别演变。
(5)提高社会能力阶段。由于文化本身所具备的历史性、发展性、社会性、广泛性、持续性、导向性等特性,发展到这个阶段已衍生出多种文化,而社会文化越是多元越要确立主导文化,越是多样越要凝聚共识,越是多变越要发扬主流,在这种需求之下,自然科学与科学技术应运而生。为了达到生产制造等领域的发展要求,科学知识进入人们的认识结构,不断创造出新的方法、开拓出新的领域、提出新的概念,丰富、深化和变革着人们的思想与文化,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文化力量,作为全人类最易懂宜用、最直接、最重要的“共同语言”,科学技术无疑成为多变文化下的主流之选,在人们渴求发现新科学、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由于科技的力量,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能力,一切以科学为主导,在思想理论上形成科学思想发展、科学技术理论,在实践中通过科学技术提高生产能力,最后又运用科学高效的手段对成果进行推广、互动和交流,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可以说,这一阶段的文化实现了以科技为载体,广泛影响生活、生产、传播等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科技文化,参与到文明所能达到的所有社会文化之中,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共同载体,是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大解放、大变革。这种对于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在同一时期作用在企业中,使企业走出长期的经验式管理阶段,进入科学的技术、生产、管理时期,影响企业往更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6)提高社会质量阶段。人类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整个社会的运作能力,也越来越容易实现物质需求的满足,以及物质文化的建设,当物质实现了一定的期望值后,人性本源开始转向对精神的诉求,文化发展进入了提高社会质量的阶段中。在这一阶段,人们更多地考虑应该向哪方面发展,将会向哪方面发展,决定未来的走向,以最终提高整个社会的质量,进而提升人们生活质量,而文化是一个引导,引导人们探索社会、发现社会,在有关社会现实、社会问题、社会质量等本质问题上发展社会思想,形成社会理论,并通过社会实践进行对社会质量四个维度的考察,即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参与,来综合提升整个社会形象。在这个提高社会质量的过程中,从社会的视角来看,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精神、社会风气、社会风尚,文化的精神、理论、实践、传承4个部分的贯穿作用,对于社会质量提升诉求的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会理论的广泛传播,社会形象的有效建立,社会制度的全面发展等综合因素,又反过来形成了下一个阶段的社会文化。
(7)社会文化基础阶段。在人们提高社会质量的过程中,其实就代表着社会文化基础开始形成,社会文化是与广大群众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由群众创造,具有地域、民族或群体特质,并对社会群体施加广泛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称。每个社会阶段都有和自己社会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如哲学、宗教、艺术、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伦理道德等,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又给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以巨大的影响作用。文化一旦发展到社会文化基础阶段,即代表科学管理阶段正式进入到文化管理阶段。文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用文化覆盖人的心理、生理、人的现实与历史等,也正是从这个阶段起,人们开始意识到,应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管理要从“重物不重人”的科学管理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变,在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其精神价值需求。对于企业管理来说也是如此,文化4个部分的贯穿,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以及文化提升的过程中感受到,仅仅把人当作工具,对员工采取依法治企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重物轻人,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觉醒,越来越显现出其消极的一面。
(8)提高社会文化能力阶段。文化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规律可循,那就是一切能称之为文化的,都是随着历史的进程朝永恒光明的方向在发展,即能够发挥正面的能量和作用,能够被传承和传播,直至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文化。因此,文化在经历社会文化基础阶段后,依照其不断向前发展的本源性,就会进入到更高能力的提升阶段,即在发现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文化技术。文化技术是指文化方面的生产和生产能力,包括3个方面,即文化设备、文化资源和文化工作者的技能。有软硬两部分,文化软技术表现在服务、组织、宣传等服务管理技术,文化硬技术侧重于机器、设备、工具等制造技术,文化技术存在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中,对经济、文化等产业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如文字图画技术、摄影、多媒体、新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在提高社会文化能力中应运而生的文化技术,使文化更加广泛地运用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整合文化资源、转变经营模式、创造市场需求、缩短文化演变周期等作用,文化以铺天盖地之势出现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人的生活中,形成一张社会文化大网。与此同时,作为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组织,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到了势在必行的新阶段。
(9)提高社会文化质量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兴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际、国内文化开始一体化,加上互联网高科技的应用,自媒体、新媒体等新时代元素的加入,文化所涉及的面、所形成的基础已异常广泛。同时,文化作为人们自身属性的一部分,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情感、思维等,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类,本身也已经成为一个文化体,因社会进步与发展,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现在,包括未来,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呈现出高态势,对文化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的标准。因此,这时候的文化在创新上的演变是其必定的发展趋势。创新离不开技术,文化的发展又与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文化创新借助高新技术,以人为本,以创意为核心,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社会文化质量,是实现文化新一轮升级换代的重要途径。新兴市场经济下的企业,面对当前文化现象与国际市场的严峻竞争,都已纷纷进入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的创新运营,在企业内外树立起符合国际社会标准、符合世界公众诉求心理的文化魅力的工作中。
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指引,是了解人类文明发展构建过程的重要元素,人类历史发展的所有信息存在于文化的演变与发展之中,而这种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延续形成了一定的路径。从历史中可以看出,文化在人类各国发展中都留下了特有的发展路径。文化从起源到推进,从发展到成型,从融合到演化,形成了各文化特有的发展路径。文化路径决定了文化差异,由于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文化的表现已变得错综复杂,而人类是无法看清文化发展的完整过程的,但从历史所保存下来的文化现象,是可以进行一定的探索和了解的。换言之,了解文化、了解人类的发展特征取决于对历史文化的了解有多少,因此,看待文化不能停留在文化差异的表面上,而是要尽可能地对文化的本源发展做详细的研究和了解。要了解文化,理解文化,首先要对文化的本源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客观地分析。对其文化发展路径中的精神文化、哲学思想、理论制度、社会动态、技术发明、文化艺术、心理诉求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对比分析,总结和梳理其中的精神文化、文化理论、制度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特点等相关内容,为促进文化发展打下基础。
通过对世界部分相对优秀的代表文明,主要包括古希腊、古罗马的欧洲代表文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优秀的远古文明及古中华文明的各分支文化的比较和研究中发现,中外文化艺术发展都存在着明显的发展路径,从起源到发展到形成组成了一条纵横交错的文化路径体系。各国的文化都是在一条主流文化路径中不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无论是社会体制还是精神文化,无论是科学发明还是哲学艺术,无论是民族意识还是社会活动,无论是传承传播还是教育宣传,都是围绕着一定的发展特性所不断推进的。在世界各国走向国际互动的时代,文化艺术也保持着其强大的作用力。
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也可以看出文化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力。对欧洲文化的理解,主要可以追溯到三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是被西方公认的“三贤”,尤其是柏拉图。柏拉图是整个西方教育的创始人,柏拉图成立了最早的哲思学院,也就是柏拉图学院,他的核心理论《理想国》是整个文化的基础。柏拉图学院,启发了其他哲思学院,并在希腊广泛的设立分院,随后传入罗马人的世界,其中也包括基督学院,被中古世纪的修道院所吸收,同时也为之后欧洲大学的创立打下基础。各学院位于波隆那、巴黎及牛津,之后又被移植到新世界,并重新在剑桥引入,当然还有新港立基,也包括著名的耶鲁大学,我们可以说,现今这些大学的直系原形即是“柏拉图学院”的柏拉图式理想国。对柏拉图《理想国》的制度与教育条件特色,与现代很多大学是相似的。整个西方国家围绕着对人的思想,自律能力和能力的培养,在人才中选拔精英进行深造来领导所在的社群。同时哲学家也把这种概念作为自己的职责,影响着欧洲数个世纪。这便是《理想国》政体的来源。在此基础上所创作的古希腊神话也有着相同的意识形态,古希腊神话只是解读政治的艺术表现。与其说希腊神话是一种神话故事,不如说是一种对人与社会的《理想国》的哲学艺术。柏拉图学院是培育一个社群的指引者与领袖。卢梭曾在《爱弥儿:论教育》中写道“若要了解公共教育的全貌,就读柏拉图的《理想国》。”《理想国》不是政治,但它是教育政治的最优著作,浅尝一下这本著作,可以看出柏拉图是用它来训练哲学家、政治家及立法委员。那么,纵观历史整个西方的政治,不是存在于传承和传授之下的,而是存在于精英的出现和培育中的,当然也包括精英的思想和领导力。因此,可以体会到西方众多学者围绕个人能力的培养,在发明创造和科学理论中都存在着明显的竞争特性,各时代学者层级推翻,不停地建立更准确的知识体系。这种层级推进也证明了,精英力量的培养是在很长的主流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这也正是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理论之一。同时,柏拉图的四元素说理论对于西方的自然科学、天文物理、考察探索等研究领域也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加上西方个人能力上的竞争表现,为了在个人成就上的突破,结合远洋探险中所带来的其他优秀文化不断地融合其中。尤其在自然科学、天文物理、生产制造方面形成更多的研究成果应用在创造性思维中,对后期社会所形成的战争应用、发明创造、领袖统治、政治思想、科学突破等都具有强烈的推动作用。从而在这种哲学思想教育下所产生的人类思维,对于一个充满社会竞争、发明创造、科学知识等领域的世界,这样的社群也占据了优势,并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对整个西方个人发展也主要表现在个人能力的突破、自我能力的体现上,社会的优胜劣汰更加明显。同时,也决定了西方人在独立意识、社会习俗、社会礼仪、社会关系、语言文字、价值观及道德标准上形成了主流分支下的文化特点。西方人更注重的是自己个人荣誉、自信心的表现,在个人独立意识、自由意识、竞争意识、创造意识上的个性发展也愈加强烈,因为他们都需要成为精英,成为统治者或领导者。柏拉图也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对人类技术创造性思想上有了很好的推广作用。苏格拉底曾说过:“不论谈到什么事物都有三种技术: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和模仿者的技术”。他所提到的模仿者指的就是哲学思想家、艺术家等文化创作人物。对于后期文化所发展的人性化思维、工业制造技术、文艺复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以及到个人对知识的相互尊重、科学研究投入、社会的生产生活上也都形成了西方的民族文化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国家对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后来的贵族文化、种族文化中也包含着一种精英群体的意识形态,直到现代社会的大型企业,也同样存在这种文化渊源,这也决定了西方国家在社会生活中有了独特的文化诉求。在这样一种几个世纪累积的教育下,西方主流文化体系被建立起来,因此在创造发明、政治斗争中所表现的杰出人物也相对较多。
整个欧洲文化从柏拉图学院对《理想国》等核心理论的推广,就开始确立了一种主流文化路径,培养精英,以精英来领导社群成了西方国家的核心社会发展观,精英教育也成了西方国家的主要教育发展模式,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因为只有在资本主义的环境下才能适合这样的发展,之后所有的西方文化都围绕这股主流文化开始发展和延伸。欧洲主体文化的背后也可以说是人与社会之间的竞争竞技文化。从文化中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在市场竞争中的意识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这种大规模的竞争意识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也不断地涌进了中国的大门。而对于一个拥有独特文化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在当今社会证实了西方竞争文化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以全人类的角度来看待这种文化,西方文化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着无形的缺陷,尤其是背后隐藏的破坏力。现在我们就针对与西方文化有着极大差异的中国文化及文化发展路径进行举例。中国文化的起源在学术界也曾有明确的定义,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与其他文明古国一样,这一时期是世界文化的发端期,是世界文化起源的“轴心时代”。中国以炎黄开始就已设定基本的文化路径走向,尤其是西周时期,西周时期的“为国以礼”的礼治思想和“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成了中华民族政体发展的核心理论,也为中华民族开创礼、德、法、制等特有的社群思想起到了指引作用。围绕这一核心理论圈所形成的著作数不胜数,是中华智慧的一次大集合,《礼记·大学》《尚书》《左传》《墨子·法仪》《管子·明法》《老子》等名家著作皆出自于这一时期,但基本都带有西周时期的礼、德、法、制、政体理论。那么为什么在西周时期会有如此大的文化发展,为中华几千年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这可以追溯到从《易经》到《周易》的改变。传统意义上,大家都认为《易经》就是《周易》,只是一个是先天,一个是后天。通过对八卦的理解,发现这个先天到后天的转变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起源所在。因为先天伏羲八卦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主要表现在太极八卦图中,所以,对先天的八卦图也就无法理解出伏羲所创的本源思想,只是从中得出对“道”的理解,万物自然的理解,至今为止都无法准确地通过理论来表达其思想。不过,幸运的是,周文王在狱中经过十年研究,对先天八卦开始加以卦辞解释。周文王为了实现治国抱负,推翻了商纣的暴政,将先天八卦以政治目的加以变化,比如,将原来的地坤卦调整至西南方,将所有阳卦放至东北,所有阴卦放至西南,故有“东北丧朋,西南得朋”,这都归功于周文王以柔制刚的明德思想,同时也形成了以先天道文化为基础的后天八卦文字记载的《周易》。《周易》经过孔子作“十翼”后的《经》和《传》开始形成了理论体系。中华民族自上古以来就有明德礼让的思想,尧舜禹时期就以“选贤能,礼禅让”的传统美德。以顺天意、得民心为政体思想进行发展,所以中华民族最大的两个特点也因此而形成,一方面是:慎、德、罚思想,即是“明德”,实行德政;“慎罚”,实行法政;形成了礼制和刑法的政体理论。这与西方的领袖、参议院统治思想有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是:民意,中国三皇五帝,尧舜禹时期,帝王本身就是民众,是被民众认贤推举出来的。中国政体理论代表的是群众思想,也正因如此,这种民意中的政体使得中华文化各阶层对明德礼法的认同也更是深刻,结合了道文化的基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延伸,至今也是如此,不论是从农村到城市,还是从农民工到老辈们,心中总有很多的大道理小道理,这些道理中所含带的礼、德、法、理成了中华几千年的思想准则,这种思想准则本身就是法治。这与西方的精英统治、精英领导社群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路径。在这条发展路径上所分支出来、延伸出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社会习惯、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都形成了中华民族庞大的东方文化。后天八卦的卦辞和爻辞,在后来又经过孔子《文言传》的加注,系统的《周易》便形成,为四书五经等中华经典提供了强大的创作平台,以至于延伸出后来的仁、义、礼、智、信等。正因周文王对先天八卦的注辞、解释,才能使道家的万物道法理论,发展到儒家的经典思想,同时也创造出只有中华民族才特有的教育模式,“以民育德”的家庭教育模式,与西方的精英教育完全不同。这种以父传子,子承父的家庭式教育,结合封建帝王礼制和刑法的实行,推动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思想贯穿,使得道儒文化在各个阶层根深蒂固,在人类文化史上勾画出了一幅精彩景象。但同时从历史中又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在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也受到了一部分对社会发展不利的外来文化的影响,我们更应该客观地对待这些文化因素,才能保持相对准确的理解。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国外文化发展都有着各自明显的发展路径,从起源到发展,到形成,组成了一条纵横交错的文化路径体系,从文化影响社会的进程可以看出,在文化被创建的初期,也就是文化的起点,就已经基本决定了未来文化在实践传播后所形成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态是文化的现实表象,包括明确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内容。文化的优越性和正确性决定了文化的发展周期、发展速度、发展状态,也决定了文化的终点形态。同时,文化在起点到发展、推进和演变的过程中是可以被重新吸收或融合,并产生新的文化起点,从而形成新的文化形态。换言之,文化是可以被重建和改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