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进步与变化,科技与媒介形式的进步与变化,观众接受观念与接受习惯的变化,带给艺术类型与样式的变化,有时真能达到让人惊诧莫名的程度。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突然出现的微电影的艺术样式就是如此。在短短的五六年间,微电影犹如上世纪80年代掀起的大众影评,其声也壮,其势也雄,浩浩荡荡,席卷神州大地,将它誉为惊天大潮,并不会过。事实上,至今为止,微电影无论是创作数量,投入的资金总数,受众群体,甚至它们所达到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已大大超过大电影。以小博大,见微知著,如今谁还敢对这种“小电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自然也有反对者。一种新的文艺样式,起来之时,不成熟是当然的,不成熟是成长的伴娘;而一旦形成迅猛势头以后,也不免泥沙俱下。捧杀与棒杀不是对待新事物的态度,而用简单、现成的框框去规范它,以引导为名,将它逼进一个狭窄的胡同更非良策。一个真正的理论批评工作者,对待新事物,应该有欣喜之心,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有爱护之心,为其施肥锄草,新松恨不高千尺。评论工作者在新事物面前,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在这个态度下形成的理论才有可能把新的文艺样式推进到宽阔的沃野与奔腾的大江大河中去成长,去发展。

我读完李建强、童加勃主编的《我国微电影的发展与研究》便有这样的感受。

这是一本凝聚了电影评论、理论工作者对微电影这一新生事物拳拳之心的著作。李建强、童加勃和他们的同行们,是国内最早对微电影这一新的艺术样式的关注者,研究者。他们最早写出对微电影的评论与理论研究文章;而据我所知,真正从学术意义上最早对微电影召开研讨会,也非他们莫属。2014年,我时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我与我领导的学会当时并没有把对微电影的评论与研究摆上我们的工作进程。是李建强他们对微电影的热爱之情、钻研之心,对我们学会认识这一新的电影样式起了促进作用;而后来我们成立了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微电影研究会并任命李建强为该会会长,将这一研究会落户于上海,正是这种促进的结果。

就全国范围而言,这些年来对微电影的评论与研究有所进展,但我认为,在李建强领导的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微电影研究会的带动下,上海市及其周边的微电影评论研究仍然走在前列。他们已经连续召开了两届颇有规模的全国微电影研讨会,这本《我国微电影的发展与研究》收录的便是两届研讨会的代表性成果。作者都是微电影研究的佼佼者。由于主编的真知灼见,作品的论题与内容虽然多种多样,却被分门别类地归纳为当今微电影发展中急需理顺的六大理论问题:本体论、特征论、创作论、类型论、鉴赏论、实践论。它不是那种面面俱到,头尾完整的教材式专著,却是一部每篇文章都有闪光点,总体而言达到相当理论深度的学术论著。我认为这本著作是对当前我国理论界对微电影最新认识的集中展示,也代表了我国理论界对微电影研究的最新水平。

对于中国的微电影前景,多数人是乐观的,也有少数人是悲观的,甚至认为,它有可能在大发展之后,走向泡沫化,最终消失在一派喧嚣之中。我是属于乐观派的。我相信,一个时代诞生的新的文艺样式不可能轻易消亡。李建强、童加勃主编的这本著作加深了我的这种认识,它对微电影的多角度论述与理论梳理,使我们相信,每种艺术形式都有自身的发展轨迹。遵循这种轨迹,发扬它的自身的优势,不断地适应变化了的时代和时代的变化,它的生命力将会与时俱增。

谨以此短文祝贺《中国微电影的发展与研究》一书的出版,祝贺中国微电影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走向新的辉煌。

章柏青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

2016年12月15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