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网红”?也就是“网络红人”。
所谓“网红”,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人际交流便捷性而产生的新事物,就是指那些现实生活中或者是直接通过互联网而被迅速传播,从而被网民关注的红人。
“网红”往往其自身具有某种引起他人关注的属性,比如“罗胖”是网红,但他是一个知识型的“网红”。同样,也有才艺网红。有些人极美极丑,所做出的事情能够引起某些人的共鸣、愤慨、偷窥、臆想等,这些人在网络上也被大量的人所关注,当这些人的被关注度达到某一界限时也成了“网红”。
直播经济与网红有着说不清的关系,就像是鸡和蛋的关系一样。有人说是因为直播的兴起才有了网红,而有的人则认为是因为有了网红才带动了直播的兴起。但无论怎样,直播与网红之间的确有着一种相付相生的关系,一些网红直播睡觉、吃饭、侃大山……而观众由此进行打赏,由于有了钱在其间的流动,这就产生了经济效应。因此,也被称为“直播经济”或者“网红经济”。
直播一旦形成了一种经济形式,就会受到那些富有经济头脑的人关注。要知道,一个新兴事物一旦形成了一个行业,这个红火的行业就离不开投资者或资本玩家的资本追逐。比如前几年的团购、O2O,以及近两年的VR眼镜、共享单车……一旦这些带着资本的玩家进来了,那这个行业就可以玩得更大了。
据投资界的资料显示,腾讯拿出34亿元投资到斗鱼直播,昆仑万维、赛富等机构出资8000万元投给了映客直播,欢聚时代分别向虎牙和ME直播投入7亿元和10亿元,易直播A轮融资高达6000万元,而其他各原有视频网络平台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直播平台,比如360的花椒直播、秒拍的一直播……
10年前,“超级女声”是使爱唱歌的女生迅速成名的平台。今天,无论你是会唱歌还是有其他才艺或者干脆没有才艺,只要你想出名,那就没有什么比直播更快速、更便捷的平台了。相比从前,后者的成名速度比前者更快,门槛更低,而且能快速带来经济效益。
当互联网越来越宽,“直播经济”快速吸引眼球和瞬间爆发的热度会随之改变固有的商业思维和模式。其最终结果将是,根据直播平台和网红的不同风格、领域或技艺,被关注的热度逐渐饱和,并由此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固定的粉丝群。
直播经济正在逐渐走向成熟,而且由于其自身是移动新媒体发展下的产物,所以也必然会顺应web3.0时代的市场特性,其发展最终会由单打独斗走向资源整合,并创造出未来新的运营模式。
2.1 在直播领域,传统媒体人如何PK网红
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了16年的情感心理节目,同时也是心理咨询师。我的创业公司叫心联网科技。
我们原本是要打造一个情感心理的互助平台,不做纯心理治疗,而是一个互助平台,这是基于我在中央台做情感夜间节目的经历。我在做节目的过程中发现,全国各地最火的电台节目——除了新闻——几乎都在夜里,因为它满足了一种刚需,人人都有孤单寂寞冷的时刻。所以,我想打造一个平台,一种实现夜间广播电台功能的网络平台。
我们在创业的过程中还做了一个“主播自媒体孵化联盟”,现在已经有来自全国各地的700多位主播。我能否联手这些主播,共同开一档有内容的直播?我想尝试一下。
我亲自做过两次直播,第一次直播是跟淡蓝网合作。
我在开直播之前纠结了很长时间,因为我不是一个草根主播,而是一个公众人物,所以粉丝是有期待的,我不能一下子就把吃饭、贴面膜之类的展示出来。既不能完全褪去使命感,又想着去贴近这个网络主播平台的特色;既不能一直对着镜头说说说,要有内容,但又不能跑题太远,所以纠结了很长时间。
我两次直播尝试并不算特别满意,下面就把我这两次的思考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次直播其实很像一个直播节目的形式。
第一次直播,我们的数据还是相当不错的,同时在淡蓝网、一直播、映客和51VV同步播出,最高峰值时有200万人在线观看。但是我自己并不算特别满意。当时在淡蓝网上做直播,本意是通过这期节目,消除大家对同性恋群体的误解,当然也带着大家参观一下创业公司。可是因为整个流程太严密,直播平台上的用户感觉这个全都是设计好的,一旦开始跟嘉宾互动,而不跟屏幕前的粉丝互动,粉丝数就不断往下掉。
我们直播一个半小时,要放在传统平台,会说这次直播很好,可以听到很多干货,但直播平台的粉丝——他们看惯了纯互动的那种直播——就会觉得莫名其妙:哦,搞这么大阵仗。
我当时原本想,直播完了之后还能剪辑出来一个完整的录播节目。事实证明,这样套拍的尝试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平台属性是完全不一样的。
后来有粉丝跟我反馈说,你知道整场直播当中什么最好看吗?一个是你说你睫毛掉到眼睛里了,还有一个就是你直播完了后,起身时头被话筒架子打了一下,大家觉得那两个有意思,很自然。
第一次直播让我明白,直播应该像河流一样,是一个很自然的状态,完全不需要设计。
第二次我就改变了一下风格,但也不是很满意。
这次直播叫“爱心一碗饭”,是“一直播”邀请参加的公益活动,参加的明星为免费午餐筹款,直播做一顿饭,然后号召大家来捐款。
实话说,做完两个小时的直播特别累。不停地说“谢谢你”,那不是我自己平时的状态——不断地感谢,人家哪怕点我一下,我也得说“谢谢你”,这完全打断我的思路,而我是个习惯于专注表达内容、表达观点的主播。
本来我是有话题设计的——“为什么你现在还是孤身一个人?”目的是跟大家聊脱单的话题,我还专门征集了两个我的粉丝,分享下自己刚刚失恋后的感受,并且设计成一边吃我做的饭,一边跟我谈故事。
前面我做饭的时候,粉丝很快就围了过来,但后面聊情感话题的时候跟上次一样,直播平台上只要你不跟他们互动,你开始跟你的嘉宾互动,粉丝数就开始往下掉了!事实上,我们谈的内容非常好,我自己的粉丝会说,特别棒,有很多干货,但是直播平台的粉丝并不习惯。不过第二次我们的数据表现依然还不错,折合成人民币,一晚上大概有将近一万元的收入,算是小有成就感。
通过这两次直播的尝试,我总结了一些思考。
第一个思考:用户到底要什么?
第一,他看直播就是为了打发时间,看完就完了。无数经常看直播的人会跟我反馈说,你不要说有营养的话,因为我不想动脑子,我就是打游戏时,或者无聊时,在家里让你陪着我,打发时间。
第二,他需要有陪伴,就是一种伴随状态,所以你做不到完全吸引他的注意力。
第三,他要那种存在感,就是我存在,你要跟随我。用户来引领你,要你唱歌,你给我唱个歌。让你回答什么问题,或者点亮你一下,你就要来呼应我。他就是在刷存在感。
各大平台现在找我的很多,都希望我们带着主播平台可以做一些有价值、有内容的产品,但是我很疑惑这些用户在直播平台愿意学知识吗?愿意看经典吗?愿意吸收营养吗?
第二个思考:我们到底能提供什么?在直播平台上什么才是用户的刚需?
第一,荷尔蒙的需要。我相信这是所有社交平台在互联网上对用户的一个刚需,所以像锥子脸网红才会这么受欢迎。
第二,这个其实跟我们的传统广播电台很接近,就是大家孤单寂寞冷,需要有人陪。
第三,你要看到我。现在的人我感觉“被看到的需要”格外强烈,因此更加凸显个性。
60后、70后、80后,生长环境都是集体意识的,但现在是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他需要把你拉下神坛。你是不是个大明星不重要,我就是要你看到我。所以一定要去中心化,尤其在直播平台上,他也可以做直播,他不是非得看你直播,所以你一定要时时刻刻让他觉得你看到了,如果你没看到,跟他总是说你自己的,这就很糟糕。
比如说马东做直播后,他总结30%要跟用户互动,但是我亲自实践,我认为至少70%要跟用户互动。你一定要让他觉得你时刻在关注他。
第三个思考:不是网红的一些媒体人,不管是自媒体还是什么,大家都想尝试一下直播,都想占领一个端口,那怎么去做这件事情?这个也是我一直在想的。
第一,确实是需要放下,没有人希望在直播平台上看新闻联播。至于能否替代传统电视台,我觉得还是很难,需求不一样。例如,时事新闻,我们还是希望通过电视、电台等权威平台去了解,而不会去听一个互联网电台做的节目。
直播平台一定要适合它的生态,千万不要端着,否则做不好。
第二,要互动。一定要反复不停地互动,要跟用户建立关系。以前做传播媒体的时候,我们其实不知道我们的听众和观众在哪儿,收视率和收听率都是靠一个机顶盒,那实际上不准。我们每天打开话筒说,“听众朋友们好”,其实我们根本不知道听众在哪儿,我们之间是没有互动的,是假互动。但是,在互联网平台,一定要去做真的互动。
第三,要有料,要有观点,有态度,做你自己。
第四个思考,直播的未来发展趋势怎样?
我在研究这个东西,我也看了很多国外的直播,网红的这种直播,大家久了便会审美疲劳,人们还是需要有好的内容产生。以后,这么几类直播可能会更受大家欢迎:
第一,解决内心困扰的直播。这是我接下来要带着我的主播团队做的,解决内心困扰的直播一定有市场,比如说做情感抚慰和情绪疗愈,可以零成本,由我们的主播联盟一起来做。我们现在已经有20多个女主播愿意一起来。主播只干一件事,就是跟大家聊情感问题,帮大家解决问题,不是像网红那样,而是真诚地陪伴用户,为用户做疏导。我觉得这个是人性的刚需,如果能把这个做好,是有社会价值的。
第二,生活方式的直播。国外很多直播平台在做生活方式的直播,生活方式的直播会鼓励社会上真正活得有趣的人和热爱生活的人出现。现在很多年轻人希望活出他自己,他希望知道该怎么活才是更热烈、更有趣的。例如,插花、旅行、烘焙,只要能够告诉大家怎样可以生活得更好,这样的直播就一定会火。
第三,行业直播。之前新榜讨论过网红现象,而且他们把论坛直播了,只要打开直播链接,大家就可以看到,这种行业直播我觉得也是会非常吸引人的。
无论哪个平台,一定要持续贡献有诚意的内容和有稳定价值观的内容,这很重要!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今天这些网红也是如此,直播的厮杀才刚刚开始,未来会怎么样还不知道,一起努力吧。
2.2 网红直播如何赚走三根“金条”
谈网红,我自认为是国内最有发言权的前5个人或者前10个人之一,因为微拍起步最早,最专注于这个领域。但我对网红的定义,和大家讲的不太一样。
下面我来讲一下我对网红的一些理解和心得。
2011年,我开始做微拍,高峰时有100万日活,捧红了国内第一批视频网红。后来周鸿祎就找到我这边,我们一块合作花椒。我去了以后,用一个月时间,把产品全部调整过来,变成了一个直播平台。
我对直播这个市场看的时间足够长,花椒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有很大的发言权。
我定义的网红是什么?
从介质来看,有文字网红、图片网红、声音网红、短视频网红和直播网红,当然现在更多的是把所有介质混在一起。
不同介质的平台在不同内容上,造就的网红的风格和类型不一样。我个人更偏重于短视频和直播图片类,我后面会围绕着视频直播和图片类来介绍一下。
网红怎么定义自己的“红”?
如果他的粉丝在2万以上——我说的是在视频领域——他们每天出去的时候,会在真实世界里被人认出来,那么这些人就觉得自己红了。
有些人可能写了很多文章,阅读量上百万、上千万,但是在真实世界里面没有反馈的话,他们就没有红的感觉。
2万粉丝量,出门的时候被人认识。
10万和20万粉丝量,就会有很多人找他,让他去拍一些片子、谈合作。
20万以上粉丝量,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网红——我是指真实粉丝——就会有很多商业合作机会,变现也是比较快的。这些网红在现实世界可能是一个学生或者一个护士,也可能是个职员,这个时候,他就会全职来经营因为网上走红而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个经济效益是很大的。
网红的特点
第一,其粉丝来自于网络,而不是来自于电视、电影、书籍。网络的特点是善于经营粉丝,善于和粉丝们互动,这是传统媒体没有的一种技术形式,因为电视上和电影上,你是没有办法和粉丝互动的。
第二,网红和其他一些自媒体、作家及明星还是有区别的。女粉丝大部分想成为她或者想获得她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她会更容易红。而男粉丝可能会因为荷尔蒙去更多地关注她。
第三,网红的粉丝是有天花板的,现在的网红,大概200万粉丝量就是其天花板了,再往后做的话,单靠其颜值或者一些内容很难获得更高的粉丝增长和活跃度,我指的是真实粉丝。
以微博为例,我定义了若干级别的网红。
2万粉丝量:我们一个月给她5000元,让她去做直播。
20万粉丝量:我们一个月给她1万~2万元,让她来直播。
50万粉丝量:这个是很少的,具体价格我们需要协商,谈妥了让她来直播,生产一些内容。
100万粉丝以上的:我们就通常会把她定义成明星了。
200万粉丝:这是网红在微博上粉丝的一个上限,过500万几乎没有,基本上都是明星了,明星能破500万都很难。
如何发掘网红?她们是怎么红的?生命周期有多久?红的路径如何?
现在很多人在签约一些人,希望把她们培训成网红,然后教她们一种红的模式,通过这个来变现。
这种概率很低,发掘网红最有效的方式是平台。
我们通常会关注这个人每天粉丝的增长量,把她放到流量入口去,让更多的人去看到她,若发现这个人被关注或者被粉丝互动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普通人,那说明她有潜质,平台会继续培养这个人,让她去吸更多的流量和粉丝过来。
和大家想的可能不太一样的一个地方是,网红并不是颜值高就会火,玩低俗就会火,这是不一定的,但互动好的人一定会火。
网红是怎么“红”的
第一,网红在生产内容的时候,大部分需要去迎合当下的热点来生产一些应景的内容,这样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第二,她需要跟粉丝互动。
第三,她要经常曝光。
周期多久
以女性网红为例,如果她结了婚,老公又强烈反感,不希望她曝光,那她网红生意就结束了。如果没有这种硬伤的话,女性在30岁以上还可以保证她红的生命周期。
当时花椒搞了一个活动,谁的粉丝多,谁就会拿到我们的奖品。我们当时第一名奖励三根金条,第二名两根金条,第三名一根金条。我本以为会是一个颜值很高的、性感的人拿到第一。结果,我没想到这些主播们对付的方法是24小时不停地播。
当时我们的活动搞了三天,拿第一名的那位网红直播了三天,觉也不睡了,就一直在播,这是第一。
第二,她更注重和粉丝之间互动,而她的内容本身可能观赏性没有那么强。网红有很多技能,但单靠技能很难保证其红下去,因为她很快就没得看了。但是能聊天、愿意跟粉丝互动的人,坚持一直不停播的人,不停地发照片、发视频的人,很容易火起来。可以说,生产内容的频率、次数和长度,和她是否红几乎成正比。
有一个女孩,2007年在淘宝上红起来的,后来我的一个网红介绍她来微拍、美拍和花椒上直播,现在依然很红,她是女性里比较垂直的一个红人。我跟她在上海聊过,她一个月的收入是30万~50万元,一年收入500万~800万元没有任何问题,主要是做淘宝和微商。她为啥不走下线呢?她直接卖化妆品,但是她一个月保养自己的钱,我想至少需要3万元,因为她是卖化妆品的嘛,在自己身上保养花费的钱很多。30多岁的时候,人看起来状态还是非常好,所以她可以一直保持她的红。女性很想知道怎样可以保养得这么漂亮,她每天讲自己怎么化妆,怎么美容,用什么面膜,用什么化妆品,穿什么衣服,来保持她的红。
“红”的路径是怎么样的
我这里想讲一个典型的路径,我这里面的网红大部分先从拍照开始,她们会先找一个拍照片很强的人,尽可能找一些大牌摄影师帮她们去拍照片。大部分网红火,照片是她很大一个媒介,照片拍完以后,她们就会在各大平台上去生产视频,比如说短视频,短视频主要用美拍、小咖秀,以及当年的微拍,当然还有快手。再往上,我认为直播很难形成网红,直播是一个变现的途径。
2.3 网红不会昙花一现
我们从2015年10月左右开始关注网红。
聊网红这件事,需要了解的是:
为什么网红会存在?
为什么会有网红这个现象?
很多人正在观望、还没有明白的时候,大家都在聊网红了,连诸如《环球时报》《南方周末》等主流媒体都来采访网红现象。
互联网发展要有容忍。今天大家为何看上去对互联网里的有些东西感到恐慌?因为互联网里所有的东西发展得太快了,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会有各种新东西出来。比较奇怪的是,占有第一波红利的人,一般嗅觉比较灵,而且水平不是很高。
新媒体行业现状和特点
网红早就有,为何当年没有形成产业,也没有形成全民关注,到今天一下子就这样了?这其实和新媒体关系极大。
我们定位的新媒体是什么?今天你看到的所有平台,除了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剩下的都叫自媒体,比如说直播间。几年之内,直播间应该会剩10家左右,但是它也叫新媒体。新媒体本身的繁荣,给网红带来了产业化的反应,所以才有了后面所谓网红的爆发和网红经济的爆发。
我们梳理了一下新媒体的现状,它的产业链基本上是四个端。
第一个是企业端。
现在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从2016年开始在自媒体做广告了。2016年顶端的企业开始重视新媒体,2017年基本上所有的企业都重视了,连政府部门都重视这个东西了。
第二个是内容端。
网红基本上应该包括在内容端里面,内容端里还包括意见领袖、明星和段子手。明星是居于顶端的,KOL(关键意见领袖)是传统一批牛人,在新的平台上把优势发挥了,而段子手和网红是纯草根,之前什么也不是,很多段子手根本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个优势,就是在新媒体平台上玩,越玩越有感觉。
曾经有一个网红,之前费了很大劲,各种尝试,就是红不了,突然间聊了个星座,就火了。他抓到了真正的定位人群,所以成就了自己。
第三个是渠道端。
自媒体一定不是平台,内容为王,而不是渠道为王。今天其实可以看到,渠道是越来越不值钱了,有些企业会感觉渠道很牛,把自媒体等同于微信。今天如果谁还投资微信公众号,一定要查下数据,微信公众号90%都在造假,刷量刷得极其严重。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就是这样,比如微博,去年风头可能过去了,今年又回来了。
微博和微信唯一的竞争,是时间碎片化的竞争,两者产品本身形态没有任何不同,所以2017年微博又回来了。微信现在打开率极低,只有两类人打开率极高,一类是已经升级上IP的,有铁杆粉丝,另一类是吃喝玩乐、垂直细分的,剩下的基本上就不靠谱了。
以后我们衡量一个人的影响力,肯定是看他在全媒体平台上的数据,他在微博上的粉丝多少,在微信上的粉丝多少,这是对的。移动互联本身的特质是去中心和去中介化,如果你很简单地将平台等同于人的影响力,今天所有的平台都是小众平台,这个社会已经因为移动互联的本质,造就了无数个兴趣社群,这几个社群之间完全没有关联。今天这个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断裂的世界,每个人认识的东西只是你个人认识的那一块而已。你随便找一个90后,或者找一个跟你岁数隔了3~5年的人去聊,聊10个话题,很有可能你连一个都没有听懂。
我这边有个小案例。
有同事离职时大家一块吃饭,各个年龄段的都有。他们告诉我,见过几个明星,还见过几个作家。我说你们都见过哪些作家了,我自认是个文艺青年,和许多作家关系较好,但他们跟我讲了6个名字,那6个名字我一个都没听过,我还低头偷偷拿手机搜了半天。后来他们告诉我,这个人的名气,就相当于我们那个年代的莫言。
这个案例证明,在这个时代,你做的东西如果抓不住整个时代的背景,会很麻烦。原来PC是一个工具,我现在电脑已经五天都没开了,但手机不能不看,大家现在面临的是一个移动互联的时代,这是大背景。所有用户在从PC、现实向移动互联迁徙,如果你做的东西还在传统平台上,一定会被废掉。诸如网红现象的产生、新浪微博重新火起来、企业转型过程中抛弃传统媒体,都是这些原因。
第四个是受众端。
受众端是最值得研究的。今天很多企业的困惑,包括很多个人的困惑,就一个原因:找不到自己的用户。
新媒体行业的痛点和机遇
新媒体有几个痛点,如果你找不到这几个痛点,很容易打偏。
第一个是标准痛点。
今天大家都在做新媒体,都转移到网红,你怎么来评价它的标准性?为什么你说这个人的人气高、那个人的人气低?如果你完全基于数据去做,一定会把自己打偏。
中国最挣钱的企业是什么?基本上就是刷量、刷单的企业。大批创业家拿到风投以后,其APP一个下载量都没有,没有刚需,又没有痛点,被投资人逼得没办法,于是去刷单,骗第二轮,能骗着就活着。当然,大多数都没骗着。
今天网红也出现这个情况。我问别人,网红除了papi酱,第二个是谁?很多人都说不上来。网红还没有真正爆发的时候,大家已经把排行榜做出来了。很多人为了吹自己的榜单,去做这个虚拟的东西。如果你做投资,你参考他的榜单,肯定会被坑。
第二个是成长痛点。
绝大部分自媒体人和新媒体在经历了粉丝红利时代之后,因为缺乏系统化的市场管理和商业运作,自身的完善和成长面临瓶颈。
第三个是迭代痛点。
在新媒体平台上,所有人一直在圈内容,内容在哪里,内容其实在博客上,在传统媒体人身上。今天讲新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玩得最好的,97%还是在传统媒体里面很牛的人。这些人身上有个巨大的问题,他占据了上一个维度的红利,他不会往前走。简单地说,他那个年龄再去开微信公众号,根本不懂怎么用后台。
博客之后是微博,微博之后是微信公众号。渠道繁多,迭代迅速,渠道需要保持良好的资深造血能力和机制。
第四个是价值痛点。
无论是大众还是资本市场,对自媒体和新媒体的价值判断缺乏对行业的了解和甄别,因此也造成了行业浮躁、估价虚高的情况出现。
网红现象的实质
大众的兴趣点加上真正的资本化,造就了网红经济现象。移动互联其实是可以赋权的。今天的用户叫什么?从商业的角度来讲,叫消费者主权。每个拿着手机的人,都有极大的权利。
有个朋友的弟弟,高考没考上,然后来北京,我说你做一个微信公众号吧,他说好,做了一个垂直生活类公众号。过了半年,我一问,已经有小20万粉丝了,很简单,就是移动互联赋予他的机会,他正好抓住了。
所谓网红,是草根用户获得权利以后,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出自己的偶像。这跟之前的明星和所有传播途径都不一样。明星是通过大众传媒强势传播,不管是电视剧还是新闻,还是绯闻造势,强制灌输。
很多人在问,网红会不会昙花一现?一定不会。除非哪天手机消亡了,微信公众号的硬件载体不存在了。
今天如果你在这个平台上,出去没有人认识你,那么你商业价值是很小的。你有多少粉丝,这不重要,你怎么样把你的粉丝进行商业变现,这才是重要的东西。有人替你买单,这才是真正的趋势。
为何会有网红
网红经济之所以诞生,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大众的恐慌和焦虑,包括企业。大部分人就是感觉需要这么一个偶像,我需要网红这个东西来火,所以它就火了。
第二个是新媒体火爆了以后,在新媒体的平台上不停地成就人,也成就企业。我们搞网红大赛,很多网红加我,半夜来问我,说为什么我的直播间没人了,我说人家为什么要去看你,首页那么多,轮不到你。
中国的市场千万不要急,第一波占据红利的都是引领机会的,网红未来会向价值网红转型。
我个人更看好的是吴晓波这类网红,吴晓波原来是一个财经作家,传统媒体人,但是他通过自己在新媒体平台上自我成就,今天成为一个新媒体人。吴晓波本身背后有资本,所以他做的东西完全是纯商业的,反而是很专业的玩法。他传递的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第三个是互联网的亚文化。我原来有一个坏习惯,什么东西上来先批评一顿,后来发现错了,你要先去接受它,看一下它为什么存在,试着去理解它背后的一套东西。理解了再去谈,这是对的。
网红的商业逻辑
网红经济本质上其实还是流量变现,只是里面涉及粉丝经济。所谓粉丝经济就是说,你喜欢我?好,你得给我买单。
另一个是个性化的品牌社交电商。大家为什么不去追逐明星,反而会去追逐那些社交电商?
网红经过重新包装之后,会告诉你,她不光漂亮,不光腿长,还有很好的励志故事:一个很普通的人,在这个时代抓住机会,很努力、很拼命地在成就自己。
你通过传递生活方式,传递价值,去影响你的粉丝,你的粉丝也愿意跟着你往前走,这才是今天真正网红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