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做个像林徽因一样秀外慧中的女人(1)

第一部分 像林徽因一样优雅

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优雅的气质永远都是一个女人最吸引人的地方。

学识是女人最好的门面,没有学识支撑,

美貌只是一个华丽而易碎的外壳而已。

美貌与智慧并存

漂亮不等于优雅。就好比花朵的颜色与香味的关系一样:一朵花可能娇艳欲滴,却不一定暗香浮动、疏影横斜。所以女人想让自己时刻散发出优雅的气质,不仅要修饰自己的美貌,还要增加自己的智慧。

有人说,女人,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是本事!林徽因大概就是幸运的,因为这两点她全有。

世界上貌美如花的女人很多,但是不一定都是白富美,也不一定出身名门;出身名门的美女,不一定多才多艺;多才多艺的名媛,不一定能够在同一领域里比男士更有建树;即使是巾帼不让须眉,也不一定能够在感情面前拥有理智的头脑,最终收获完美的爱情和婚姻。可是偏偏以上这些林徽因却都做到了。林徽因是那个时代典型的“美女+才女”的组合体,她将自己的美融入了知性,美得有内涵,美得惊心动魄。

人们评价一个女子,外貌总是会占很大的比例。林徽因的外貌怎样呢?平心而论,她的五官虽算不上惊艳,但却端庄大方,加上江南女子温婉如水的韵致,让人无法忽视她的存在。

江南是很多文人的梦想,而江南的女子以温婉著称。林徽因出生在被世人誉为天堂的千年古城——杭州,祖父林孝恂是进士出身,曾在浙江金华、孝丰等地为官,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而祖母游氏典雅又高贵,是位端庄贤淑的美丽女子,这样的家庭出身,让林徽因不仅拥有了美丽的容貌,还沿袭了家人儒雅优秀的血统,集斐然才情与绝代容颜于一身。也许这一切只是偶然不是必然,但林徽因因为其本身具有的魅力注定会成为那个风云时代的倾城才女。

林徽因的智慧随处可见,她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与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光是在建筑方面,她就可以名垂青史,更何况她在诗歌方面也颇有造诣。

林徽因虽然多是在业余时间创造,但是她的文学作品却远远超过了很多专业的著作,而且她在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方面都有涉猎,尤其是诗歌造诣最深,加之有徐志摩这样的导师,她的很多诗歌作品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代表作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她在20岁时就以卓越的才华闻名于北京上层的文化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也因此结识了一批文人墨客。

美丽的容貌、渊博的学识、高雅的气质、不凡的谈吐、时尚的穿着及从内而外散发出的人格魅力,让她俘获了众多才子青眼。王贵祥在《林徽因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中曾写过一个美国女孩心目中的林徽因:“一位高雅的、可爱的姑娘,像一件精美的瓷器。”如此简练的形容却将当时的林徽因传神地描述了出来,那时的她正值青春年华,光彩照人。

结婚之后的林徽因依旧让人倾慕,郭心晖女士曾经这样形容她:“1932年或1933年,林徽因到贝满女中为我们讲演‘中国建筑的美’,她穿的衣服不太多,也不少。该是春天或秋天,当时这类活动一般都排在上午,在大礼堂。我们是教会学校,穿着朴素,像修女似的。见到林徽因服饰时髦漂亮,相貌又极美,真像是从天而降的仙女。林徽因身材不高,娇小玲珑,是我平生见的最美的女子。她讲话虽不幽默,却吸引人。当时我们似乎都忘了听讲,只顾看她人。”

女教授全震寰也听过林徽因讲课,也曾回忆道:“林徽因每周来校上课两次,用英语讲授英国文学。她的英语流利、清脆悦耳,讲课亲切、活跃,谈笑风生,毫无架子,同学们极喜欢她。每次她一到校,学校立即轰动起来。她身着西服,脚穿咖啡色高跟鞋,摩登、漂亮,而又朴素、高雅。女校竟如此轰动,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是男校,就听不成课了。”(见陈钟英文《人们记忆中的林徽因》)

当时的林徽因正值而立之年,风姿绰约,光彩照人,成熟女人的知性美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抗战中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让林徽因的身体彻底垮了,肺病不断地复发,面容开始衰老,即使在这样的情形下,她在旁人眼里依旧是美丽的。作家赵清阁这样形容她:“林女士已经四十五岁了,却依然风韵秀丽。她身材窈窕,穿一件豆绿色的绸晨衣,衬托着苍白清癯的面色,更显出恹恹病容。她有一双充满智慧而妩媚的眼睛,她的气质才情外溢。我看着她心里暗暗赞叹,怪不得从前有过不少诗人名流为她倾倒!”(赵清阁文《京华二十日记》)

金岳霖也曾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情不自禁地赞叹:“林徽因仍然是那么迷人、活泼,富于表情和光彩照人——我简直想不出更多的话来形容她。”(致费正清信)

林徽因重病在身时,她的美丽仍叫翻译家文洁若惊诧不已:“按说经过八年抗日和岁月的磨难,她的健康已受严重损害,但她那俊秀端丽的面容,姣好苗条的身材,尤其是那双深邃明亮的大眼睛,依然充满了美感。至今我还是认为,林徽因是我生平见过的最令人神往的东方美人。她的美在于神韵——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没想到已生了两个孩子、年过四十的林徽因尚能如此打动同性的我。”(文洁若文《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

随着岁月的流逝,林徽因的美貌因岁月的洗礼和沉淀将智慧和气质完美地融合在了其中,让她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美感和魅力。

美貌女人笑在最初,智慧女人笑在最后。美貌总有会逝去的一天,或许凭借着容貌可以风光一时,但是如果缺少了内在气质的陪衬和智慧的“扶持”,很难让人对其留有长久的好印象。

智慧是美丽不可或缺的养分,可以一点点从内心雕琢一个人,塑造一个人。林徽因的美是内外兼修的结果,她拥有事业、倾心事业,有自己的追求,甚至在她奋斗的领域内比男子还要出色、还要光彩夺目,而且随着岁月流逝越发显得耀眼迷人。

智慧让林徽因越加的干练,获得从容与自信,懂得在得到与失去之间平衡,周身散透出超然的气质,让美丽在不同的时刻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并从人群中脱颖而出,一生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所以林洙在《困惑的大匠:梁思成》中这样说:“我承认一个人瘦到她那样很难说是美人,但是即使到现在我仍旧认为,她是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热情,她是语言艺术的大师。我不能想象她那瘦小的身躯怎么能迸发出这么强的光和热。她的眼睛里又怎么能同时蕴藏着智慧、诙谐、调皮、关心、机智、热情的光泽。真的,怎么能包含这么多的内容?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而感受到的则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她是这么吸引我,我几乎像恋人似的对她着迷。”

修养与智慧是人取之不尽的财富,而林徽因的魅力在于她的美丽永远不是人生的主要内容,她是雅典娜与维纳斯的合体,她的才情总是会在不经意间遮盖住她的美貌。

虽然男人都是视觉动物,但是空有其表的花瓶不可能永远吸引男人的目光,而林徽因的慕求者之多有如过江之鲫,其中她与怀想了她一生的徐志摩、宠爱了她一生的梁思成、默默地记挂了她一生的金岳霖之间的故事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能够让世间众多男子仰慕了一生,林徽因凭借的不仅是美貌,还有她的智慧和才情。

虽然徐志摩是她的导师,但是她却可以和徐志摩一起徜徉在诗海;她影响了梁思成的志向,两人一起攻读建筑学,相濡以沫走过风雨人生,不仅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还收获了美满幸福的人生,所以诗人、翻译家卞之琳才会说:“她天生是诗人的气质,酷爱戏剧,也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是后者的得力协同者,实际上是他灵感的源泉。”她与金岳霖一直保持着精神上的交流,让其用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没有越雷池一步。

林徽因秀外慧中,多才多艺,是那个时代美貌与智慧并存的为数不多的女子之一。所以有人说,比林徽因漂亮的女子没有她有才,比她有才的女子没有她漂亮,她凭借多方面的才华、脱俗的趣味,直率、大方、热情的性格和健谈,成为当时文化圈里最有魅力的人物。

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一书中说女人化妆有三层:“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可见,独特的气质与修养才是女人永远美丽的根本所在。

女人,最摄魄的魅力不是美貌,而是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智慧和气质,美貌是会随岁月的流逝而消逝的,智慧却是永存的,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是女人美丽的源泉。所以作为女人,千万不要以容貌取胜,美貌和智慧并存才能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得所爱男子的真心。做林徽因一样的女人,做真正的美者。

多读书可以让女人更优雅

优雅的女人一定是心灵纯净的人,而多读书可以帮助女人洗涤灵魂。要做优雅的女人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品位,让自己的优雅深深地扎根于知识的土壤里。

林徽因之所以能够吸引那么多人的目光,和她的才情分不开。她出身于书香世家,耳濡目染,博览群书,良好的氛围加之她聪慧好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让她在多方面都取得了成就,是当时大家公认的“中国第一才女”,是诗人、作家、教授、建筑学家。她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文化精髓于一身,睿智而聪颖,对生命品质有极高的要求,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是一个格局远胜于男子的女人,所以她光彩夺目。

无一例外地,那些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的人,一般都受过良好的幼年教育,培养了文化意识,所以长大后才会自发自觉地吸收更多的知识,成为很有才气和气场的人,林徽因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她的书香气,来自良好的家庭氛围,父亲时常在外,所以她六岁就开始替祖父给父亲写信,而她的启蒙教育来自具有书卷气息的祖父和姑妈,翰林出身的祖父思想开明、满腹经纶,加之姑妈擅长书法、旧学修养颇深,林徽因在童蒙时期就习染了良好的传统习俗。12岁那年,全家定居北京,她就读于教风严谨的教会办的贵族学校——培华女子中学,受到了良好的正规教育,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并学习英语。

林徽因的父亲是民国初年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又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客,经常到国外考察时政,所以他的开明为林徽因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氛围,加之林徽因天生丽质、聪颖淑慧,林长民非常钟爱这个大女儿,并对林徽因寄予了厚望。1920年,当林长民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的身份,被政府派赴欧洲访问考察时,他毫不犹豫地将林徽因带在了身边,他说:“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这次远行,让林徽因彻底登上了她新的人生历程。父女俩先后前往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的文化名胜、博物馆,还有工业革命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厂、报馆,游历了一圈。然后按照父亲的计划林徽因考进了伦敦圣玛利亚女子学院学习。

而之前在培华女子中学学习的扎实英语为她之后的生活打开了方便之门,她如饥似渴地摄取、吸收来自这个新世界的印象和知识,看各种报纸、杂志,翻阅英文书籍,有时间了还研读萧伯纳的剧本,领略欧洲文化的内涵。虽然她天生聪慧,但是纷至沓来的杂驳信息,还是会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在父亲林长民的引荐下,林徽因结识了一大批当时的中外精英和将来的精英人物,比如,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托马斯·哈代、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新派文学理论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以及旅居欧洲的张奚若、陈西滢、吴经熊、张君劢、聂云台等。

但是偶尔的疲惫并不能阻挡她向知识海洋进军的步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西方先进的思想,让林徽因的见闻更加广博,思维方式更加科学。在这个时期林徽因不仅遇到了徐志摩,开启了那段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康桥之恋”,还确立了投身建筑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