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的七个阶段

行动有两个步骤:执行动作,然后评估结果,给出解释。执行和评估需要达成共识:事物如何工作以及产生的结果是否一致。执行和评估会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

假设我坐在沙发上看书,天色已晚,光线越来越暗。我现在的行动是阅读,但由于光线变暗,这个目标即将无法实现。这就催生了一个新的目标:得到更多的光线。该怎么做呢?有很多选择,我可以打开窗帘,坐在光线更多的位置,或者打开附近的灯。这是计划阶段,决定接下来会从许多可能的行动中实施哪一个方案,但即使我确定打开附近的灯,仍要决定如何完成这个动作。我可以叫人帮助我开灯,还可以用自己的左手或右手。即使确定了方案之后,我还要确定怎么操作,我必须执行这个行动。当执行一系列具体动作时,对某个步骤我比较有经验,比较熟练,而对其他很多步骤则是下意识地操作。当我学习怎么做,确定方案,确认次序,并阐释结果的时候,整个过程是有意识的。

假如我正在开车,我的行动计划要求在一个路口左拐。如果我是一个技术熟练的司机,就不需要特意地区分或执行动作的顺序。我想“左转”,然后流畅地执行所需的一系列操作。但如果我正在学习开车,将不得不考虑每个单独的分解动作。转弯前先刹车,然后观察车后面的状况,以及我和车的周围,还有前面的车辆和行人,还要注意是否有必须服从的交通标志或信号。我的脚必须在油门和刹车之间来回切换,我的双手还要打开转向信号灯,然后回来转动方向盘(同时,我努力回忆教练曾经告诉我的,转弯的时候手应该放的位置),我周围的所有活动分散了我的视觉注意力,有时向前看,有时得转动头,有时得使用后视镜和侧视镜。对熟练的司机,做这些动作很容易,如行云流水,而对于新手司机,似乎是一系列不可能的任务。

具体的行动将我们想做的(目标)和所有实现这些目标的可能行动之间的差距缩小。我们分辨出需要执行什么行动后,我们必须实际去做——执行阶段。从目标延续下来的执行有三个步骤:计划,确认和执行(图2.2左边一栏)。评估行动的结果也有三个步骤:第一,感知外部世界发生了什么;第二,赋予它意义(给出诠释);第三,对比所发生的结果与想要达成的目标(图2.2右边一栏)。

现在我们知道了,行动的七个阶段:一个是目标,三个执行步骤,和三个评估步骤(图2.2)。

1.目标(确立意图)

2.计划(确定方案)

3.确认(行动顺序)

4.执行(实施行动)

5.感知(外部世界的状态)

6.诠释(知觉作用)

7.对比(目标与结果)

行动的七个阶段模式很简单,但对理解人类行动和指导设计,它提供了的一个有用的基本框架。在交互设计中,它已被证明有帮助。不是所有阶段的活动都是有意识的。目标的设定或许是有意识的,但也有可能是潜意识的。我们可以做很多动作,当我们浑然不觉这样做的时候,就在反复循环这几个阶段。只有当我们遇到新的东西或碰到某种僵局,有一些问题破坏了行动的正常进行,人们才有必要进行有意识的关注。

图2.1 执行和评估的鸿沟。

当用户操作一个设备,他们会面对两个心理鸿沟:一个是执行的鸿沟,在这里,用户试图弄清楚如何操作;另一个是评估的鸿沟,在那里,他们试图弄清楚设备处于什么状态,他们采取的行动是否实现了目的。

图2.2 行动的七个阶段。

把所有的步骤放在一起,就产生了图中执行的三个阶段(计划、确认和执行)和评估的三个阶段(感知、诠释和对比)。当然,再加上这两个阶段共有的目标,就构成了行动的七个阶段。

大多数的行动不需要按顺序经历所有的阶段;然而,单一的行动不能满足大多数活动的需要。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整个活动可能会持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一些行动有多个反馈回路,其中一个活动的结果用于指导下一步的目标,其中主目标分解出子目标,主计划导出子计划。还有一些活动的目标可能被遗忘、抛弃或改写。

让我们再回到我要开灯的行动里。这是一个事件驱动行动的案例,一个外部环境事件触发行动,从而建立评估体系和制定目标:光线渐暗,从而影响阅读,这与阅读的目的相冲突,从而导致一个子目标——得到更多的光线。但阅读不是更高一层的目标。对每个子目标,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那样的目标?”为什么读书?因为我试图参照一个新食谱准备一顿饭,所以在开始做饭之前我需要重读它。因此,阅读是一个子目标。但烹饪本身也是一个子目标。我做饭目的是为了吃饭,而吃饭的目的是填饱我的肚子。因此,目标层次大致如下:满足饥饿,吃,备餐,阅读食谱,得到更多的光线。这就是所谓的一个根本原因分析:不断问“为什么”,直到最终找到行动的根本原因。

如果行动发端于建立一个新的目标,即从顶部开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称它为目标驱动型的行动。这时候,该行动周期从设立目标开始,然后经过执行的三个步骤。然而行动周期也可以从底层开始,由一些外部世界的事件触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称它为数据驱动或事件驱动型的行动。这时,该行动从外部世界和周围环境开始,然后经过评估的三个步骤。

对许多日常任务来说,目标和意图并不明确:它们更多是机会主义,并没有精心规划。机会主义行为是指充分利用形势的行为。与更为细致的规划和分析相左,我们经常因为机会而从事一天的活动和事情。譬如,我们可能并没有计划去新开的咖啡馆或专程问一个朋友问题。如果恰巧发现自己就在那个咖啡馆附近或者碰巧遇到那个朋友,然后我们会顺应机遇触发后续的活动。否则,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到那个咖啡馆或者向朋友提问。我们付出特别的努力来确保关键任务的执行。比起有确定的目标和意图的行动,机会主义行动少了些准确和肯定,但它们减轻了人们的心理负担,不会带来不方便,或许还更吸引人。我们之中有一部分人就根据情况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有时,即使是目标驱动型的行动,我们也会试图创造外部条件以确保系列行动顺利完成。例如,有时必须完成一个重要的任务,我会找人替我设定一个最后期限。我使用设定最后期限的方式来开始工作。可能在最后期限前的几个小时,我才真的开始工作并完成这项工作,但有一点很重要,最后期限促使工作顺利完成。这种外在驱动下的自我触发完全符合行动的七个阶段分析。

行动的七个阶段为开发新产品或服务提供了指导。用户从一开始就有明显的心理鸿沟,不论是执行的鸿沟还是评估的,每条都是改进产品的机会。诀窍就是要培养洞察能力。大多数创新是对现有产品的逐步改进。疯狂的创意是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吗?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反复思索目标,并持续追问真正的目标是什么:这就叫作“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

哈佛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西奥多·莱维特(Theodore Levitt)曾经指出:“人们并不想买一个四分之一英寸的钻头。他们想要的是四分之一英寸的孔!”莱维特关于钻头的说法,暗示了真正的目的是孔,然而这也只是部分正确。当人们去商店买一个钻头,那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但为什么会有人想要一个四分之一英寸的孔?显然这只是一个中间目标。或许他们想把架子挂在墙上。莱维特止步得太早了。

一旦意识到用户真的不是想要钻头,或许你也就知道他们也许真的不想要个孔:他们想安装自己的书架。那么为什么不开发一种不需要孔的书架安装方法呢?或者根本不需要书架的书?(是的,我知道:电子化的图书——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