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与对策研究
-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
- 31字
- 2024-12-21 07:32:50
第二章 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比较优势和战略定位
一 比较优势
着眼于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立足于良好的现实基础,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在区位、市场、经济、资源和政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一)区位独特优势
地理区位独特。成都地处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区,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重要交会点,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见图2—1)。历史上,成都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一方面,成都是连通南北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既是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腹地和支撑,也是南方丝绸之路即蜀身毒道(印度道)的起点和源头,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历史上成都就是长江流域经济带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始终是长江上游最重要和最繁荣的中心城市,国家民族在长江流域的战略支撑和战略后方。
图2—1 成都地缘区位示意图
战略地位突出。成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海上丝绸之路的产业腹地、“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整体纽带。国家两大空间战略在此交会,使成都成为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和核心腹地。成都是成渝城市群双核之一,在国家城市群发展战略中具有突出地位,为成都建设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我国扩大内陆开放、沿江开放、沿边开放和实施向西开放,打造西部大开发升级版的战略支撑和重要依托。作为国家新一轮向西开发开放的枢纽城市,成都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市场中心优势
经济腹地广阔。成都是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近1500万人,不仅经济体量大,而且消费规模和水平在西部首屈一指。201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68.9亿元,增速达12%。作为成渝经济区双核驱动之一,成都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成都拥有成渝经济区的直接腹地和西部地区的间接腹地。成渝经济区是继长三角、京津冀之后,第三个被纳入国家总体战略的跨省经济合作区,是我国人口总量最大的经济区之一,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具有广阔的市场腹地和战略纵深。
市场潜力巨大。成都在西部大商贸中优势明显,商贸中心的功能持续增强。成都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交会点,历来是西南地区的商贸中心和开拓西南乃至西部市场的战略制高点。随着国际航线和国际铁路的开通,成都的市场辐射半径将进一步扩大。成都现拥有年成交额上亿元的商品市场41个、年销售(营业)额上亿元的连锁企业90个,市场不仅覆盖四川9000多万人口,而且辐射西部近3亿人口。西部大开发的加速,使基础设施完善和消费需求升级,将会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为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枢纽口岸优势
国际通道和枢纽能力不断提升。成都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之一,正在由内陆城市转变为口岸城市。成都已建成国际性区域航空枢纽、铁路枢纽和公路枢纽,内陆枢纽和口岸初步形成,国际内陆型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初步显现。成都是国内四大航空枢纽之一,西部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成都双流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西部第一,是中西部地区航线网络最全的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即将建设,未来成都将成为国内唯一拥有双机场优势的省会城市。2014年年底,双流国际机场通航航线总数达241条,包括国际(地区)航线78条,实现旅客吞吐量3771万人次,其中国际(地区)旅客吞吐量310万人次。国际直飞客货运航线达32条、开通国内通航城市105个、国际及地区通航城市62个。成都是西部联系欧洲、东盟的国际性铁路枢纽之一,公路网密度和高速公路网密度西部第一(见图2—2)。
图2—2 成都航线网络示意图
内陆开放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综合保税区、铁路口岸和航空口岸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设立,极大地改善了成都作为内陆城市的区位条件,拓展了成都对外开放的深度及广度。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成都双流机场航空口岸、青白江铁路口岸等,已成为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重要的开发开放平台。2014年,成都双流机场航空口岸出入境旅客突破300万人次,成为中国中西部首个年度出入境旅客流量突破300万人次的航空口岸。2014年,西部物流中心成都铁路口岸获批国家临时对外开放口岸,成为四川省唯一的铁路货运国家对外开放口岸。虽然是一个“虚拟”的边境口岸,但是具备了沿海、沿边口岸的功能。“蓉欧快铁”和“中亚国际铁路货运班列”组成的双国际通道的开通运行,使成都的开放优势再度升级。
国际性物流通道与集散地初步形成。成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构建以“四园四中心”为主要框架的物流集中发展区布局。成都航空物流园区依托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建设辐射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连接国际海内主要城市的国际性关键型物流园区。位于成都青白江物流园的西部铁路物流中心,首创铁路货栈、物流基地、国际口岸、保税物流、工业集聚区、商贸市场“六位一体、无缝衔接”模式累计实现货物吞吐量位列全国第一。“中国铁物”、“中国中铁”、“中国远洋”等世界500强,“银犁冷链”、“中外运”、“中国物流”等业界知名企业已经落户成都青白江。蓉欧快铁和中亚货运列车不仅为成都乃至西部地区架起了通往欧亚大陆的陆上货运“双黄金国际通道”,而且进一步凸显了成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物流枢纽地位。
(四)综合实力优势
经济体量和质量领先。成都是长江上游乃至西部地区最具增长潜力的城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成都经济增长态势始终处于前列,综合经济实力较强。虽然也面临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压力,但是城市经济仍然保持稳定较快增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见图2—3)。2014年,成都市经济总量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分别突破万亿和千亿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西部地区率先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站上了“新常态、万亿级”的新起点。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超过50%,投资和要素投入拉动逐步减弱,以消费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主的多元拉动正在成为常态。
图2—3 2003—2013年成都对内陆地区发展贡献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成都统计年鉴2004—2014》以及《成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2014》整理。
城市开放环境日益优化。成都是西部地区开放程度、开放水平最高的城市,海内外投资者在西部地区的首选地。成都大力实施“全域开放”战略,国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是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截至2014年年末,外国驻蓉领事机构增至10家,成都紧随上海、广州成为“中国领馆第三城”。外国商会驻蓉机构达21个,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63个。成都是西部地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总额长期居于中西部城市之首。201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558.4亿美元,是2003年的22倍(见图2—4)。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外资金融保险机构和外商投资企业数居西部地区首位。在成都举办的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会议、展览和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逐年增多,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等国际知名论坛、会议相继在成都举行。成都是中西部第一个72小时过境落地免签城市,2014年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1.8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663.37亿元。
图2—4 2003—2014年成都进出口总额与实际利用外资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成都统计年鉴2004—2014》以及《成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2014》整理。
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基础良好。成都现代产业体系比较完善,产业门类齐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金融、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较为发达。成都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互补性较强,尤其是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适合中亚、南亚及欧洲等地区的市场需求,经贸合作空间巨大。成都高端产业资源和平台密集,拥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及若干国家级产业基地,成都经济区已形成国家级的军工、电子、核能和航空航天等尖端装备工业体系和人才、技术储备。成都电子信息、机械、汽车、食品4个集群产值超千亿元,电子信息、软件外包、生物医药、航空制造等产业已具备国际分工参与能力。现代服务业具备良好基础,金融业始终在中西部地区保持优势,会展行业快速发展巩固了中西部会展中心的地位。成都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程度日益加深,为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经贸合作提供了支撑。
科技创新能力西部领先。成都是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科技竞争力居西部地区首位。市域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人才资源充足。拥有各类高等院校93所,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9家。2014年拥有各类人才350多万人,其中两院院士60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00多名,高科技人才超过15万人。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家电制造等方面已经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聚集了大量掌握重大、尖端、基础科研技术的团队。成都人才总量、人才增长速度、人才密度均居西部副省级城市第一,近年来人才回流速度逐年递增,人才素质不断提升。成都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科技创新活跃。2014年,成都市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申请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和第4位,居中西部城市第一位。全市软件及其他作品版权超过1万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到38个,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2015年6月,成都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中国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享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成都已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为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促使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人文资源优势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影响力。成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人文基础良好。一方面,成都是丝绸文化的发源地,丝绸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成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历史交往频繁,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都出土过成都生产的蜀锦蜀绣,成都也曾出土过西亚、南亚等地的产品。丝绸文化是沟通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情感纽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要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成都是长江流域江源文化的代表。成都自古是长江上游最重要和最繁荣的中心城市,以成都为中心的江源文化,是长江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是道教的发源地,道教文化由此传播并影响长江流域和全国各地。
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成都旅游资源丰富且品级高,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和融合性,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沿线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成都拥有众多历史文化价值极高的人文资源,独特的巴蜀文化和客家少数民族风情,以及国宝熊猫栖息地、都江堰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成都获得了“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世界美食之都”、“中国十大会展城市”、“国际赛事名城”及亚洲首个“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网络成员”等荣誉称号,使其旅游业在国内外市场的认知度和美誉度日益提高。这有利于借助旅游业,更好地融入中国元素、历史元素、文化元素和地方元素,全面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使经济融合与文化传播相得益彰。
战略性资源能源保障能力较强。成都矿产资源丰富且开发条件好,主要矿种资源利用率高,开采利用的经济效益高。基本形成以电力为主,煤炭、天然气、成品油多元互补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电网建设加快,城市输供气管网系统不断完善,电网承载能力、天然气管网输送能力、成品油输送储备能力不断提高,节能管理体系日趋完善。能源保障能力较高,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能源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可以满足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资源需求和能源消费需求。
(六)政策叠加优势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城市。成都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核心。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是中西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经过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的积极探索,成都逐渐成了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引领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正逐步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成都已基本构建起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即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结构升级改造中,逐步形成了城乡一体、梯度布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成都拥有西部最大的铁路、公路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机场,形成以成都为中心、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达江海、联系世界的国际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成都已成为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引领城市,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和典型意义,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发展路径和发展动力,也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参考。
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2007年,成都市获批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成都从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设立的,以城乡统筹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成都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国家战略平台。一方面,不仅有利于成都从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激发自身发展活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也极大地推动了成都在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加快产业发展、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运用市场机制加快发展等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有利于成都真正成为新一轮深化改革的前沿阵地,为推动全国、全省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重视民生、改善民生,谋求城乡人民最大福祉,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全国改革发展提供先行范例。
国家级新区开发示范带动。2014年,成都天府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赋予天府新区重要的战略定位,致力于建设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国际化现代新区,打造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宜业宜商宜居城市、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天府新区,既是国家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优化发展空间格局、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布局,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天府新区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将建设内陆开放型示范区,更大程度发挥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带动力,拓展成都和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空间。天府新区正在成为内陆向西、向南开放的桥头堡。依托天府新区整合产业资源,发挥新区要素集聚的综合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集聚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将引领带动西部地区转型升级发展。巨大的极化效应必将进一步放大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在成渝经济区的极核效应,有助于成都发挥强大的辐射带动功能,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参与分工协作,奠定成都在西部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优势地位,为支撑东西部均衡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 战略定位
作为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经济中心,成都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布局中,具有沿边、沿江、沿海城市所无法取代的地位。成都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会点和接合部,是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国际性门户城市、成渝经济区双核之一、成都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具有独特和重要的区位优势。成都经济腹地广阔、市场潜力巨大、资源保障能力强,是西部地区经济总量最大、国际开放进程最快、产业基础条件最好的城市,最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和旅游目的地之一。随着国际性区域交通物流枢纽地位的形成,天府新区的建设,成都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功能和作用。有鉴于此,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定位如下:
(一)中国向西开放的门户
成都作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是区域中心城市,在城市体系中仅次于国家中心城市,是西部地区的金融、贸易、文化和管理中心,内陆地区具有引领、辐射、集散、制衡作用的主导性城市,具有极强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成都作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的前沿城市,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整体上高于西部其他中心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产业门类齐全,配套协作能力较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也是国家区域性服务业核心城市,已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联动发展的格局。成都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蜀锦”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丝绸文化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随着成都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往活动显著增加,旅游、会展、美食、重大体育赛事的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大幅度增强,旅游业和会展业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近年来,成都以突破内陆区位先天劣势为目标,建设以空港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在内陆地区率先探索形成“港口后移、多式联运、区域协作”的国际内陆港模式,促进资源要素在更广阔的地域内的集聚与扩散,推进“交通圈”向“经济圈”演进。据此,成都将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成为内陆外向型产业高地、丝绸文化国际交往中心和西向国际内陆型通道枢纽。
(二)“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枢纽和战略支撑
国家两大空间战略在成都交汇,使成都成为支撑“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和核心腹地,是我国扩大内陆开放、沿江开放、沿边开放和实施向西开放战略,打造西部大开发升级版的战略高地和重要依托。作为西部经济极核和驱动引擎,以及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成都不仅要承担引领带动区域转型升级的战略重任,更要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动融合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中,发挥其作为西部经济增长极的集聚辐射作用和国家战略联动枢纽的带动引领作用。成都立足工业化转型期的特大型中心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以改革为动力,实现城市转型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突破,以彰显蜀水生态文明精髓为核心,弘扬生态文化,塑造新型生态人格,以绿色、循环、低碳为基本途径,探索由“环境换增长”向“环境促增长”转变、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跨越的发展模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成都为核心的成都城市群,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规模和集聚度居于中西部前茅,航空航天、核技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研发能力国内领先,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新驱动能力显著提升。据此,成都将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成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内陆创新引擎城市。
(三)“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先行示范
在国家全新的对外开放和国内发展空间格局中,成都将由后方走向前沿,承担国家扩展内陆开放先行先试的重任。统筹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深入拓展全球市场为目标,提升成都对外开放水平与层次;以全力扩大国内市场空间为取向,务实推进内陆地区联动发展,进一步强化成都作为内陆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天府新区建设,形成“双核、多廊、多市”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提升成渝经济区成都极核的能级,完善成渝城市群竞争与合作机制,推动形成成渝“双中心”协同有序发展态势,积极推动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建设。作为全国首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充分尊重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基础上,成都将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创造宽松的改革环境。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成都深入实施“统筹城乡”战略,抓好制度统筹、建设统筹、产业统筹、公共服务统筹、社会治理统筹,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此外,成都还将推进低碳绿色发展,塑造多元包容性的城市文化,构建现代化的,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城市治理体系,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形成生态优美的绿色城市空间、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的人文环境、便利的公共交通网络和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将成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开放性的国际生态宜居城市。据此,成都将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成为区域合作先行示范、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行示范和国际化城市科学治理的先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