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一带一路”沿线各区域的发展概况

一 “一带一路”沿线国外区域发展概况

(一)蒙古国、俄罗斯及中亚区域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数据资料整理得到。具体请参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信息(蒙古、俄罗斯、中亚五国)》,2015年8月21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docView/031BC0D87EF74FF9A45077C6DB971CEF.html)。

俄罗斯、蒙古和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个国家均是中国的邻国或近邻。上述七国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2220.8亿美元,占全世界总量的2.84%;人口21428.3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2.97%;人均GDP 10323美元。

该区域是世界上能源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区域内国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能源和原料输出。依靠矿产开采等大型项目的开发,蒙古国和中亚五国的经济保持普遍增长势头,2014年增长率在4.3%—10.3%之间,但俄罗斯受国际油价下跌和外部制裁影响,经济增长率仅为0.6%。我国与该区域国家产业互补性强,主要进口油气、矿产资源,并出口机电、交通设备及轻工产品。近年来,双边贸易量、我国对东道国投资额及投资企业数量显著增长,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中国已成为俄罗斯、蒙古和土库曼斯坦的最大贸易伙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在上述国家设立投资企业已达2655家。

1.蒙古国

蒙古国地处亚洲中部的蒙古高原上,北与俄罗斯联邦接壤,东、西、南与中国交界,是世界第二大内陆国。蒙古国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80多种,矿点8000多个。2014年,蒙古国GDP初值218442.5亿图格里克(折合120.2美元),扣除价格因素后(以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实际增长7.8%。2010—2011年,蒙古国GDP增幅高达17.3%,主要受益于矿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自2012年以来,由于受到国家政治环境较为复杂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暴跌等内外因素的影响,蒙古国经济一落千丈,蒙古货币图格里克近3年年均贬值20%,外汇储备截至2014年年末仅有16.50亿美元,FDI同比下降高达60%,全国CPI增长率达12.80%。

中蒙贸易、投资方面,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蒙古国最大贸易伙伴和外资来源国。蒙古国90%的产品均出口至中国,大约30%的产品需从中国进口。2014年,中蒙双边贸易总额达68.41亿美元,其中我国进口50.73亿美元,同比增长36.77%;出口17.68亿美元,同比下降3.07%。我国主要进口产品包括:焦煤、铜、钼等矿产品以及羊绒羊毛制品;出口产品包括:机械、家用电器、日用品、水果鲜蔬等。

2.俄罗斯

俄罗斯国土面积1712.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储量非常丰富。2014年,俄罗斯延续了近年来经济增长下滑的态势,国内生产总值为1.84万亿美元,增长率仅为0.6%,创2008年金融危机后最低水平,全年资本外流1515亿美元,同比增长148%,已超过2008年水平;外国直接投资仅186亿美元,同比下降70%;年末外债5995亿美元,较年初减少1294亿美元;卢布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由年初1美元兑32.66卢布跌至年末56.26卢布,贬值72%;联邦财政赤字3280亿卢布(约58亿美元),约占GDP的0.5%。俄产乌拉尔原油年末每桶54.5美元,较年初每桶108.5美元下跌约50%,对以能源为支柱的俄经济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

中俄互为最大邻国,资源和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开展经贸合作领域众多、前景广阔。我国是俄罗斯第一大贸易国,俄罗斯是我国第九大贸易国。2014年,双边经贸额为952.8亿美元,同比增长6.8%。2014年我国对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亿美元,俄对华实际直接投资5000万美元。中俄双边贸易额的中期目标是在2015年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中国对俄的出口产品主要是机械、电子、鞋类、纺织服装、皮革、家具、汽车等产品,俄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原油、成品油、铁矿砂及其精矿、原木和煤炭、木材和化工产品等。

3.中亚五国

中亚五国共同的特点是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水利资源,具有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原苏联重要的能源、动力、冶金和农牧业基地。产业主要以有色冶金、煤炭、石油、钢铁、化工、粮食种植和畜牧业等为主,采矿业强大,加工业较为薄弱,其轻工业、电子业相对落后,所需日用消费品大部分依赖进口。中亚五国均为原料型出口国,经济对外来依赖性很强,对进出口贸易持宽松、鼓励态度。近年来,经济私有化进程较快,人口快速增长,市场潜力很大。

中亚五国自然资源丰富。哈萨克斯坦石油储量约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3.2%,列全球第九位;天然气占世界总储量的1.5%;铀矿占全球总量的25%,居世界第二位;铜矿占世界总量的5.5%,居世界第四位;钨矿储量占全球总量的5%,居世界第一位。吉尔吉斯斯坦拥有黄金、锑、钨、锡、汞、铀和稀有金属等,其中锑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塔吉克斯坦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全、储量大,拥有30多处金矿,大卡尼曼苏尔银矿为世界最大银矿之一,锑储量在亚洲占第三位,水力资源丰富,位居世界第八位,人均拥有量居世界第一位,占整个中亚的一半左右。乌兹别克斯坦矿产资源储量总价值约为3.5万亿美元。截至2014年,探明的矿产品近100种。其中,黄金储量居世界第四位,石油、凝析油、天然气、煤等储量大,铀储量居世界第7位,铜、钨等矿藏也较为丰富。截至2014年,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开采量居世界第十一位,黄金开采量居世界第九位,铀矿开采量居世界第五位。土库曼斯坦主要有石油、天然气、芒硝、碘、有色金属及稀有金属等,其中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为1亿吨和24.3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四位,仅南约洛坦气田的储量就高达4万亿—14万亿立方米,为世界第二大单体气田。

中亚五国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产业较为单一。2008年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全球石油和矿产价格疲软、周边政治外交以及国内政治经济因素的多重影响,中亚五国经济增速普遍下滑较大。以经济实力最强的哈萨克斯坦为例,其经济实力占中亚五国总量的2/3。石油工业是哈萨克斯坦的支柱行业,石油收入占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受金融危机和乌克兰危机的双重影响,再加上全球石油需求疲软,国际油价一跌再跌,2014年哈萨克斯坦经济增长仅为4.3%,远低于此前政府制定的6%的目标。根据哈萨克斯坦外贸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2015年哈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经济实力排在中亚五国第二位的是乌兹别克斯坦,其支柱产业是“四金”:黄金、“白金”(棉花)、“黑金”(石油)、“蓝金”(天然气),但加工工业较为落后,农业、畜牧业和采矿业发达,轻工业不发达,62%的日用品依靠其他共和国提供。乌兹别克斯坦工业在中亚地区举足轻重,天然气、机械制造、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轻纺和丝绸等工业都比较发达。吉尔吉斯斯坦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主要生产原材料,经济保持了低增长态势,工业生产恢复性增长,物价相对稳定,通货膨胀水平也降至独立以来最低水平。土库曼斯坦的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为其支柱产业,农业主要是棉花和小麦种植。2014年其GDP总量为402亿美元,与2013年相比增长10.3%,外贸总额达330亿美元,建筑业投资超过510亿美元。塔吉克斯坦GDP总量和人均GDP在中亚垫底,侨汇收入将近占GDP总量的一半,苏联解体后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多年内战使塔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因本国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其发展对国际社会依赖甚重,同时能源短缺和缺乏支柱产业问题仍然突出,外债压力大。

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互补优势显著。目前,我国已与中亚五国开放了17个一类通商口岸和12个二类口岸。近年来,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步伐加快,在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资源能源领域合作成效显著。据统计,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之初贸易额仅为46亿美元,到2013年已达420亿美元。中国是哈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列俄罗斯之后。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的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中哈两国贸易额占整个中亚地区与中国贸易额的70%。我国主要出口机电产品、服装、鞋类等,主要进口铜及铜材、钢材、原油等。中吉两国是山水相连的邻邦,中国为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中国为吉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主要进口商品为服装及服装配件、铸铁和钢铁等。中国是塔吉克斯坦第三大贸易伙伴国,中塔建交以来两国贸易快速增长,从几百万美元发展到每年近20亿美元。中国是塔吉克斯坦第二大投资来源国,投资合作前景广阔。截至2014年6月底,塔吉克斯坦吸引外资总额为26.59亿美元,中国对塔吉克斯坦投资额为4.67亿美元,是塔吉克斯坦第二大投资来源国,主要投资领域包括建材生产、制造加工、商贸服务等行业。中国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从进出口商品结构上看,我国对乌出口主要商品为机械设备和器具、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附件、钢铁制品、车辆及其零配件、塑料及其制品等;我国自乌进口主要商品为天然气、棉花、天然铀等。截至2014年7月,中国对乌投资已达76亿美元,包括直接投资61亿美元,中国政府优惠贷款15亿美元。2013年,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关系实现战略升级,9月双方正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是土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天然气进口国,中方主要向土出口铁路设备、机械、电器、黑色金属、化纤、鞋和服装等,自土进口天然气、生丝、棉布、棉纱、皮毛和甘草等。

(二)南亚区域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数据资料整理得到。具体请参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信息(南亚八国)》,2015年10月20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docView/8BB429C7A0144B02BA301C0C5EA0A76F.html)。

南亚区域内的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和马尔代夫。这块次大陆包含了超过世界1/5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密集的地域,同时也是继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后全球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南亚八国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6078.7亿美元,占全世界总量的3.3%;人口169220.5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23.5%;人均GDP为1541美元。由于全球市场对南亚出口产品需求增加、外资的流入及侨汇的增长,近几年南亚地区国家经济保持较高增速,且作为石油进口地区,受益于国际油价下跌,2014年经济增速达6.8%。中国是南亚国家主要的贸易伙伴和外资来源国,已成为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阿富汗最大的贸易伙伴。

南亚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大都为传统农业国,其经济特点是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的综合型经济,矿物资源以铁、锰、煤最为丰富。南亚是杧果、蓖麻、茄子、香蕉、甘蔗以及莲藕等栽培植物的原产地。所产黄麻、茶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2左右。稻米、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棉花、橡胶、小麦和椰干等的产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占有广大面积。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南亚国家经济增长4.7%,2012年增长5%。由于制造业表现低迷和印度的投资增长急剧变缓,导致南亚国家经济增长减慢。由于2013年第二季度南亚国家货币贬值,其出口一直呈增长趋势,但自2014年第一季度以来已开始放缓。2015年第一季度,尼泊尔、孟加拉、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通货膨胀率均达7%以上,食品价格持续上涨。而另一方面,该地区的资本流入自2013年以来持续增长,外部汇款为南亚大部分国家的消费和对外收支平衡提供了支撑。

中国与南亚国家经贸合作日益紧密。2008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及政局不稳影响,南亚国家的经济一度受到冲击,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也出现下滑。2010年以来,随着南亚各国的经济普遍回升,南亚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南亚各国政府也在贸易、环境保护等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中国与南亚各国经贸合作也日趋密切。作为南亚与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国家,近年来印度与中国在多个领域开展合作。2011年中印经贸额达739亿美元,2012年为664.7亿美元,2013年为654.7亿美元,2014年为716亿美元。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也成为中国在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与巴基斯坦是睦邻友好国家,两国友谊源远流长,两国的经贸关系一直稳定发展,双边贸易额在2000年以后有较大幅度增长,但贸易总量较小,相较两国密切的政治关系稍显逊色。2014年中巴双边贸易额达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2.57%。巴主要对华出口棉纱、家用纺织品、服装、矿石和矿产品、铜、皮革制品、海产品、电子产品、医疗手术器械等;而中国主要对巴出口涤纶及丝绸面料、化肥、轮胎、手机、通信产品、燃气涡轮机、摩托车零件、活塞式内燃机、家用电器、钢铁制品、机械制品等。与此同时,中国与其他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也恢复了高速增长势头,其中与孟加拉国的进出口增长率达50%以上,与尼泊尔、马尔代夫之间的增长率达70%以上。

(三)东南亚区域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数据资料整理得到。具体请参阅《“一带一路”国家基本信息(东南亚11国)》,2015年9月2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docView/10F7F27584F740FDA0544B18D10BEB29.html)。

东南亚地区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国土面积共约449万平方千米。其中,越南、老挝、缅甸与我国陆上接壤,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与我国隔海相望。除东帝汶外,其余十国为东盟组织(ASEAN)成员。2014年,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4795.5亿美元,占全世界总量的3.2%;人口62417.6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8.7%;人均GDP 3973美元。

东南亚地区拥有较多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并且已经从2008年经济危机的阴霾中恢复。2014年,除泰国(受国内政局动荡)和新加坡外,经济增长趋势都十分强劲,增长率保持在5%以上。从产业结构来看,该地区制造业较为发达,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等多数国家制造业集中在服装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低端制造业上,新加坡、马来西亚主要集中在电子制造加工上,处于价值链高端地位。

东南亚地区国家与中国地域相邻,经济结构相似,资源与中国互补,文化较为相通。2014年,东南亚地区国家与我国贸易量达4805亿美元,占对我国贸易总量的11%,仅次于欧盟和美国。中国已成为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第一大贸易伙伴。东南亚地区也是中资企业“走出去”的起点,我国在上述国家设立投资企业已达4138家。

(四)中东欧区域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数据资料整理得到。具体请参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信息(中东欧十六国)》,2015年10月1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docView/FC3AD1A660DE4AE6A6EA7E2390B73B6E.html)。

“一带一路”沿线中东欧地区共有16个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共和国、波黑、阿尔巴尼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除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共和国、波黑、阿尔巴尼亚外,其余十一国为欧盟(EU)成员。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已经加入欧元区。2014年,中东欧十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5492.9亿美元,占全世界总量的2.0%;人口12003.4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7%;人均GDP 12907美元。

中东欧国家,无论是欧盟成员国还是当前的候选成员国,经济规模都相对较小,实行出口导向型、开放性经济,欧盟和欧元区是其主要的出口市场。欧元区债务危机对该地区的深刻影响,充分表明了该地区经济的脆弱性和对欧盟大市场的深度依赖。中国是中东欧16国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尽管双方贸易额从2003年的83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551亿美元,但总体水平仍比较低,还不到中欧贸易额的1/10,只相当于中国和意大利一个国家的贸易额。中东欧国家对中国保持了较高的贸易逆差。近年来,中东欧多国加速融入欧洲,也因此形成了对西欧市场和投资高度依赖的发展模式。但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后,西欧经济体自身难保,市场需求的萎缩导致大量资金从中东欧国家抽离,对中东欧国家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中东欧国家在经贸合作方面也有优势。首先,中东欧背靠欧盟这个大市场,对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具有重要意义。中东欧16国中已有11个国家为欧盟成员国,拥有良好教育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先进的技术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次,这些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对基础设施的需求较大。中国在这方面有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及融资能力。双方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巨大。

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稳步推进。一是双边贸易持续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2013年,中国与中东欧16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9%; 2015年1—3月,双方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0.5%,16国对华出口强劲增长38.9%,全年双方贸易额有望突破600亿美元。二是相互投资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日趋多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投资近50亿美元,涉及机械、化工、家电、物流商贸、新能源、研发、金融、农业等领域。中东欧16国在华投资超过11亿美元,涉及机械制造、化工、乳制品等。双方投资合作显现良好的发展前景。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取得突破。利用中方贷款实施的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项目、科斯托拉茨电站一期改造项目、波黑斯坦纳里火电站项目等进展顺利,塞尔维亚、马其顿高速公路项目启动建设,一批合作项目正在积极探讨中,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双方合作的新亮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新闻办公室:《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专题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2015年5月22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slfw/201405/20140500597352.shtml)。

(五)欧盟根据中国经济新闻网相关内容整理得到。具体请参阅《欧盟经济现状与前景》,2013年5月23日,中国经济新闻网(http://www.cet.com.cn/wzsy/gysd/857593.shtml)。

欧盟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拥有五亿多消费人群,同时具备全球领先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从宏观经济上看,欧盟国内生产总值从2003年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贸易经济体。2012年经济总量达到17.5万亿美元,比美国高出1.9万亿美元,是我国的2.1倍。进出口均居世界首位。2012年欧盟27国对其他经济体出口为2.23万亿美元,主要目的地为美国、中国和俄罗斯;欧盟27国从外部进口2.37万亿美元,主要来源国为中国、俄罗斯和美国。总体来看,欧盟属于典型的高收入低增长经济体。但近年来,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欧盟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欧盟特别是欧元区总体经济表现不佳,未来欧盟个别成员国经济复苏面临较大挑战。从产业结构上看,欧盟15个老成员国的产业结构较为相似,服务业占GDP比重较高,欧盟在高端制造业拥有比较优势,如化工、医药、航空、机动车辆、精密仪器等产业,主要特点是质优价高和科技含量高。

欧盟作为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具备全球领先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同时,欧盟不仅是政治经济联盟,也是科技联盟,其总体科教水平在全球名列前茅,在生物技术、航天航空、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新材料、能源、环境、海洋、农业等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中国处于快速城镇化及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关键期,积极推动服务贸易开放,加快“走出去”和提高外资利用效益。扩大与欧盟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深度,对于提升中国产业技术装备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对外贸易上看,欧盟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占世界总量的近20%,分别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地区和第二大进口地区。就内部贸易而言,欧盟成员国间贸易额远远高于其与外部的贸易额,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英国和意大利六国形成了欧盟的内部贸易中心。就外部贸易而言,美国、中国、俄罗斯、挪威、瑞士以及土耳其等国多年来一直是欧盟最大的前几位贸易伙伴国。欧盟整体经济水平高、科技发达,长期以来,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信息产业、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成都市可以利用自身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积极推进与欧盟国家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合作,加快地区产业转型和技术更新。

二 “一带一路”沿线国内省区发展定位根据《上海证券报》、新华网等网站相关内容整理得到。具体请参阅《20省份全面布局“一带一路”今年进入实质操作阶段》,2015年1月28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1/28/c_127429006.htm),《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2015年6月8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gangao/2015-06/08/c_127890670.htm)。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愿景与行动》的白皮书中,圈定重点的“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包括18个省市和自治区,其中新疆、山西等西北6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3省,广西、云南、四川等西南3省,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5省以及内陆地区重庆(见图5—1和图5—2)。

图5—1 国内各省市“一带一路”发展定位图

图5—2 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方向图

西北、东北地区。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的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发挥内蒙古连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亚欧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西南地区。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的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

沿海和港澳台地区。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发挥海外侨胞以及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妥善安排。

内陆地区。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快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合作。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支持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布局,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市定位及发展方向

1.西北五省份和内蒙古

西北地区五个省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见表5—1)。随着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提出培育和壮大成渝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北部湾地区、呼包银榆地区、兰西格地区、天山北坡地区、滇中地区以及黔中地区、宁夏沿黄地区、藏中南地区、陕甘宁革命老区这11个重点经济区。其中,成渝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和天山北坡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最重要支撑片区,另外还有兰西格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和宁夏沿黄经济区的一部分也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经济推动作用。

表5—1 2012年西北五省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定位是:新疆将依托地缘优势,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技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其主要节点城市为乌鲁木齐、喀什。新疆在1月20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5年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加快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加快五大中心建设。按照北、中、南通道建设规划,切实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储备。2015年,乌鲁木齐已申报亚欧经贸合作试验区,喀什综合保税区于1月8日通过国家验收,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也已列为重要产业园区。

青海省的定位是:青海正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通道、重要支点和人文交流中心,使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青海向西开放的主阵地和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其节点城市为西宁、海东、格尔木。青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周边省区航空、铁路、公路有效对接的现代交通网络,与沿海沿江地区加强区域通关一体化合作,建成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继2014年12月开放西宁国际航空港,并陆续开通西宁—曼谷、西宁—首尔、西宁—台北三条航线后,国际商城、保税仓库、循化穆斯林产业园等41个项目正在抓紧实施。

甘肃省的定位是: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构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其重要节点城市为兰州、白银、酒泉、嘉峪关、敦煌。甘肃制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构建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战略平台。重点推进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合作、经济新增长极、人文交流合作、战略平台建设六大工程。其中,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合作,包括资源开发、装备制造、新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陕西省的定位是:着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形成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其重要节点城市为西安。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加强与中亚国家和澳大利亚等国在资源勘探、开发领域的合作;积极申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区,建设国家航空城实验区;推进省资源交易中心落户能源金融贸易中心,鼓励各类能源企业积极参与西咸新区建设;支持西咸新区建设立体化综合交通系统,启动地铁延伸线建设;省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向西咸新区布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定位是: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进一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2015年宁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为平台,用好用足中阿博览会“金字品牌”,着力实施四项行动计划,加快建设陆上、网上、空中丝绸之路。四项行动计划的第一项就是实施开放通道拓展计划,一批铁路公路项目将会开始建设,把银川河东国际机场打造成面向阿拉伯国家的门户机场。

内蒙古自治区的定位是:内蒙古被纳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范围,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内蒙古将编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施方案,争取将内蒙古向北开放重大事项和项目纳入国家顶层设计。今年内蒙古还将加快满洲里、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和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建设,办好中蒙博览会,加大口岸建设力度,推进与俄蒙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2.西南4省市

西南丝绸之路示意图如图5—3所示,其4省市的具体定位如下:

图5—3 西南丝绸之路示意图

重庆市的定位是:将重庆建成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2014年12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已正式出台《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而2015年重庆《政府工作报告》则进一步指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友城和港、澳、台经贸往来,促进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协作,务实推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积极组织周边地区货物搭载“渝新欧”班列,推动国际邮政专列正式运行,增加“渝新欧”开行班次和集装箱运量。

四川省的定位是:打造成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经济腹地。提出推动实施“一带一路”企业“走出去”“251三年行动计划”,即在“一带一路”沿线中,筛选20个四川省具有较大产业和贸易比较优势的国家,实施重点开拓、深度开拓;在20个重点国家中,优选50个双向投资重大项目,实施重点跟踪、强力促进;在全省现有近1万家外经贸企业中,精选100家与“一带一路”沿线有较好贸易投资基础的重点企业,实施重点引导、形成示范。

云南省的定位是:成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沟通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通道枢纽。早在2014年云南省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就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并有望于近期出台。按规划,云南省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重点之一,吸引东南亚及南亚国家的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入驻云南,全面提升跨境金融服务。2015年云南《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云南连接周边国家的综合交通、电力、信息和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定位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西南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广西建设主要围绕北部湾做文章,加快申请设立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并有望成为第三批获批的自贸区。2015年广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升级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着力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升级、港口物流等256个重大项目。

(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省市定位及发展方向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包括东南部沿海的浙江、广东、福建、海南4省份(见图5—4)。其各自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如下:

图5—4 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浙江省的定位是:打造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经贸合作先行区、“网上丝绸之路”试验区、贸易物流枢纽区,构筑陆海统筹、东西互济、南北贯通的开放新格局。杭州、宁波和温州等为其重要节点城市。浙江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大力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积极推进全省沿海港口、义乌国际陆港的整合与建设,积极谋划和推进港口经济圈建设。舟山自贸区正在申报,此外,还要加强江海联运、海陆联运体系和远洋船队建设,稳步推进“义新欧”中欧班列运行常态化。

福建省的定位是:打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枢纽、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和海上丝绸之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其以厦门、漳州、泉州、福州为四大支点。出台《福建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实施意见》,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福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方向是东南亚,将加快建设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重点推进厦门新机场建设,增开至东南亚、南亚的国际航线。重点建设合福、赣龙扩能、衢宁、浦建龙梅、吉永泉和福厦高铁等快速铁路,加快建设宁波至东莞、莆田至炎陵、漳州至梅州等高速公路。

广东省的定位是: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地,着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广州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广东把“加快西江、北江黄金水道扩能升级,推进江海联运,支持广州港与21个友好关系港口建立海上港口联盟”等内容纳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规划;利用临海优势,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五大港口为枢纽,加快推进海上通道互联互通,积极参与东盟国家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粤港澳自贸区和南沙、前海、横琴新区建设。

海南省的定位是:紧紧围绕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的两大国家定位,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战略支点。其节点城市是海口和三亚。海南省成立了针对“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专门的领导组织机构,制定海南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战略方案。海南将加快建设“岛上海南”,重点提升海口、三亚作为战略支点的支撑作用。加快建设“海上海南”,全力推进三沙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油气资源开发服务保障、远洋捕捞、海上旅游等特色海洋经济。

上海的定位是:上海既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和我国江海航运的原点,又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推广的龙头,以及亚太经济圈创新与投资的引擎。目前,上海已引领带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未来30年,上海将向成为具有全球意义、拥有自身独特优势、具备引领和借鉴意义的全球城市的目标发展,找到自己在国际、国内、长三角地区和上海地区4个层次的定位和发展机会,将长江经济带发展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接,整合国内外、区内外资源,促进亚欧非地区物畅其流、人畅其通,构建统一高效的区域大市场和区域合作体系。

(三)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省市定位及发展方向

从地理上看,虽然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偏居一隅,与“一带一路”主线无直接关联,但在出台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提出要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目前,东北六海关通关一体化已启动,这将有利于推动东北开放性经济新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

黑龙江省的定位是:打造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东部沿海以及日、韩乃至北美提供陆海联运跨境运输。今年黑龙江《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大铁路、公路、口岸等互联互通及电子口岸建设力度,推动跨境通关、港口和运输便利化,借助俄远东港口,开展陆海联运。

辽宁省的定位是:“一带一路”构建亚欧大陆桥出海口的重要区域,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一环,辽宁沿海经济带是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平台。辽宁正积极打造3条至欧洲的运输通道,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承揽国际工程,带动产品出口,促进产能合作。3条通道分别为,“辽满欧”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以大连港、营口港为起点,经满洲里、俄罗斯再到欧洲;“辽蒙欧”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以锦州港、丹东港为起点,经蒙古乔巴山再到欧洲;北极东北航道,是以大连港为起点,经白令海峡、楚科奇海至挪威北角、欧洲各港口的海上航运通道。

吉林省的定位是:构筑“一带一路”的东方节点区域,向东构建东北亚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向西连接蒙古国与俄罗斯,形成新的亚欧大陆桥,构建起东北亚地区的陆上丝绸之路。吉林正积极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通道,优化和推动吉林、长春空间布局和协调发展,推动两地一体化。在着力提升长吉两区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长吉北线、长吉中线、长吉南线三条产业带建设,加快长春与吉林市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10个方面的合作,促进汽车、石化和其他产业之间的整合,实现长吉两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加快形成长吉经济圈,提高长吉腹地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