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与对策研究
-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
- 195字
- 2024-12-21 07:32:50
第三章 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重点与行动计划
成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职责所在,也是推动自身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的强力支撑和重大机遇。未来成都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如何更好更快地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中心?如何加快发展占据主动、赢得先机,服务国家战略实现更大担当?在本书中提出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五大重点领域:
一 五大战略重点
(一)全面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构建国际性区域交通枢纽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协作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随着对外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西部综合交通成都主枢纽已经初步形成,极大地拓展了成都对外开放发展空间。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必须从自身的地理区位和经济结构出发,创造生产成本+运输成本+配套成本小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有利条件。因此,要以国际性区域交通枢纽构建为目标,以交通基础设施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为突破口,构建多层次对外交通运输通道,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加快形成以成都为中心、连接东中西、沟通国内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成都扩大对外交流、聚集各类要素、加快国际化进程创造更好的条件。
一是强化国际性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形成融入全球经济的空中快速通道。成都地处内陆腹地,空中通道是其对外开放合作的最好依托。要立足“一市两场”的功能定位,推动双流机场和成都新机场优势互补。一方面,巩固双流机场的优势地位,提升航空港能级。完善国内航线网络,加密成都至国内中心城市的航班,构建成都至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枢纽机场的“空中快线”,形成成都连接长江黄金水道沿线主要城市及周边城市的密集航线网络。积极拓展国际航线,重点开辟通达欧洲、中亚、东南亚主要国家的定期直航航线,支持国内外航空公司开通以成都为始发终到或中转地的国际客货运定期航班,构建成都至欧洲、东南亚、南亚、北美、澳洲客货直飞航线网络;强化西部地区门户枢纽机场功能,提高客货运输和中转保障能力,积极引进国内基地航空公司,以及欧洲、亚洲大型航空货运公司或具有整合能力的战略性投资商,建设亚太区域分拨中心,开展航空快件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建设空转陆的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和航空快递中心。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成都新机场建设。以国际化要求高水平规划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进一步提升成都航空基础设施水平。优化双机场运行机制,争取新机场区域托管权,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打造成为集空、铁、路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二是提升陆路对外通达水平,加快融入国际国内骨干通道。加快建设铁路泛亚桥头堡,形成区域铁路枢纽。首先,提升“蓉欧快铁”的国际运输功能,探索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提升国际运输通道功能,将“蓉欧快铁”打造成为“中欧班列”品牌。优化整合向西国际物流资源,加密加频成都至东部沿海自贸区和特殊监管区、重点港口城市以及中西部中心城市的铁路快速货物集装箱往返班列。在青白江铁路物流集中发展区和波兰罗兹加快打造中欧铁路货物转运中心,建设国际铁路联运平台,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以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其次,加快构建成都对外半小时、1小时、4小时、8小时高铁圈,加强成都至沿海港口、沿边口岸铁路建设,形成连通西南西北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的枢纽。对接国内跨境高铁枢纽城市,连通欧亚、中亚、泛亚、中巴、中俄加美5条国际高铁,形成快速高效的对外贸易铁路通道。最后,构建货运铁路枢纽,向西、向北打通成都面向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面向中亚、西亚、欧洲的贸易快速通道;向东接入长江经济带;向南接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面向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对外开放捷径。综合建成“高速铁路、干线铁路、市域铁路、支线铁路”层次分明、功能互补、无缝衔接的“二环十射”对外铁路网。提升西部高速公路枢纽功能,推进形成国家区域性高速公路枢纽。打通成都主要出川高速公路,以及西南、西北方向出境高等级公路。加强与周边中心城市及省内二级城市的交通联系,形成成都对外联系的2小时、8小时、20小时公路交通圈。提升高速公路承载功能和安全服务水平,全面形成畅接全省、辐射中西部、通达全国的“三环十三射”高速公路网络。
三是打造枢纽型内陆无水港,畅通陆水联运通道。充分发挥青白江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和龙泉物流中心的口岸优势,规划建设长江水运货物物流中心,打造西部地区功能完善的枢纽型内陆无水港。扩大港口合作,构建成都与泸(州)、宜(宾)港口的便捷铁水联运系统,接入长江经济带。抓住泸州港融入长江经济带加快建设的机遇,依托成都、泸州、武汉三市《港口物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扩大成都与泸州的对接与合作,鼓励货源向泸州港聚集,从而推动港市之间信息、业务、管理一体化。打造成都—泸州—长三角铁水联运通道和公水联运通道,培育铁水、空水、公水等多式联运经营主体,提高集装箱和大宗散货铁水联运比重,实现成都产品东向“一站出海”。积极争取内陆开放口岸试点,加快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搭建长江黄金水道西端区域性物流、交易、结算平台。
(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现代产业聚集基地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拓展和延伸了经济发展空间,使强势区位的聚集过程得到进一步强化,为产业扩张和产业承接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成都产业转型升级得以在更大的经济空间展开。成都应突出比较优势,深化区域合作,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的发展方向,以提升产业素质为核心,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通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互动合作,以产业高端为重点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特色优势产业过剩产能的转移,打造世界级产业基地,在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特色产业领域建设产业集群,更好地发挥成都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的辐射、承接、转移和集聚作用。
一是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成都应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机械产业与轨道交通、汽车等产业关联,持续关注冶金、食品、建材等产业的转型时机。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地方产品配套率,有效消化冶金、建材、轻工等过剩产能。致力于传统产品向精品的升级,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的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机械产业应着力于装备提升及数字化更新改造;石化、冶金建材产业应侧重于安全环保节能升级和产品深度加工改造;食品、轻工产业应重在提高工艺、设计和装备,引导和支持企业创立品牌。拉长和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加大终端产品的生产和制造,积极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产品。加大现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加大营销宣传力度,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兴商业模式改造传统优势制造业,促进传统优势制造业由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构建新型制造体系。打造国内轨道交通高端咨询服务(设计咨询)、核心装备制造和系统集成以及衍生增值服务(物流、检验检测评估及信息化)产业集聚地,重点发展电动汽车整车、动力电池及材料、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辅助系统、充换电设备等,建设国家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二是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会展产业等先导服务业,加快提升金融业、商贸业、旅游业等支柱服务业,加快培育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数字新媒体、健康产业等新兴服务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均衡化的服务业体系;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努力建设全国服务业区域中心和改革创新示范区,建成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加快培育新兴服务业,以做大做强第三方平台为重点,全面提升电子商务产业化水平和应用水平,抢占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制高点,加快建成西部地区产业集中度最高、市场辐射力最强的电子商务城市,建成中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三是加快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向外扩张。成都应依托周边区域的直接腹地,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广阔的间接腹地,增强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能力,引导具有比较优势的家具制造、食品、文化产品等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和具有市场需求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区域布局,主动融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提升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水平,推进现代农业成片示范基地,加快特色农业国际化进程,建设农产品进出口基地,打造都江堰、邛崃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壮大一批规模化、集团化、竞争力强的本土家具加工制造领军企业,引进一批技术先进的家具设计生产和加工骨干企业,加快特色优势家具品牌建设,以提升成都家具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蓉欧快铁”、俄罗斯边境贸易等,加强与口岸地对接,扩大成都家具、酒类、文化产品等特色优势产品的出口。加快成都文化产品的营销,鼓励文化企业参加大型经贸、会展、文化交流活动,从而将成都文化创意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三)深入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打造丝绸文化特色城市
成都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人文环境别具一格,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具有良好的国际科教文化合作氛围,与欧洲地区文化科技教育交流与合作程度不断加深,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高校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对外文化合作格局。成都是丝绸文化的发源地,应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教育、旅游、学术、艺术等方面的人文交流,使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高等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等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努力将成都建设成为丝绸文化重要的展示窗口、研究基地和交流平台。
一是深化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发挥成都高校资源丰富、国家级高端科技研发平台众多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教育和科技交流与合作。支持成都高校在沿线国家特别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建设孔子学院或共建国际大学;发挥成都市政府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蓉留学名额,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依托“西博会”平台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教育论坛和大学校长论坛,开展合作办学、学术往来、教师交流、学生互换等交流活动,不断拓展和完善多元化教育国际交流平台。依托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加强科技交流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一批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在高科技、航空航天领域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依托“走出去”项目推动成都先进技术向境外输出;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南亚、东南亚地区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与开发;支持川农大(成都校区)“中国—孟加拉水稻联合研究中心”、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中国—尼泊尔地理联合研究中心”等科技合作活动。
二是建设西部国际文化交往门户。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契机,弘扬和宣传“丝绸文化”,将“丝绸文化”打造为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品牌。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外国地方政府及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积极引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领事馆及国际性组织等涉外机构,加强与对成都友好、合作潜力大、互补性强的外国城市的交往,发挥“中国西部博览会”在成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往中的平台作用。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沿线国家互办文化、艺术、体育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以欧洲、南亚、东南亚国家为重点举办系列“成都文化周”,派遣和鼓励文化团体交流演出,推动中欧大型文化机构、重要艺术节在成都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加强民间艺术交流。规划建设成都—欧盟国际美食产业创意园,推动成都与欧盟民间文化交流,增强成都软实力。大力推进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运用新媒体工具,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对外宣传,以塑造对成都有利的文化生态和舆论环境。
三是推进旅游会展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成都国际化程度高、最具吸引力的休闲城市的优势,努力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上的会展旅游休闲基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以扩大旅游规模。发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世界美食之都”、“中国十大会展城市”和“国际赛事名城”等城市品牌的影响力,加快推进“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活动,依托熊猫文化、世界遗产、文博资源、都市旅游和古镇文化资源,以及川剧、川菜、蜀锦蜀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从而提高沿线各国游客来蓉旅游签证的便利化水平。利用多边和双边机制,着力引进一批国际知名会展活动和高端专业学术会议落户成都,在蓉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赛事,并积极争取在“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开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对外交流会展活动,从而提高成都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着力扩大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建设西部内陆开放高地
成都是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国际性门户城市。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成都承担着国家扩展内陆开放、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重任。成都应依托已有的口岸平台,改善口岸基础设施,深化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沿线的产业合作,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发开放平台,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是优化完善口岸体系,提升通关能力和服务效能。扩大综合保税区范围,推动电子口岸和大通关系统建设。充分发挥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等特殊监管区的作用,加快申报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推动成都电子信息出口基地建设,提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进一步加快口岸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成都与主要口岸之间快速转关通关合作,简化跨关区转关手续,实现口岸单位联网申报和监管检查;完善特殊监管区域的基础设施、政策体系,扩大其作用范围。加快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申报和建设,支持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扩区增容。推进高新综合保税区、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家级出口基地、省级外贸发展专业型示范基地等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形成由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高新园区)和成都铁路口岸、成都公路口岸、成都航空口岸组成的“一区三口岸多场所”国际物流体系。
二是改善口岸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创新贸易方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的商业业态,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和出口商品跨境零售运营中心、进口消费品保税中心建设,为成都航空口岸和铁路口岸提供信息平台,优化货物服务平台,构建内陆地区服务贸易高地。推进与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引导大型企业与电子商务交易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成为电子商务交易企业物流配送承运商,促进同城配送业务快速发展。引进大型航空货运公司、国际铁路货运公司和具有整合能力的战略投资商,加快建设中波国际贸易物流中心、中欧航空货物转运中心以及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铁路保税物流中心,打造跨境电商快递分拨中心、保税展示中心和网上快速结算中心,大力发展口岸经济。依托物流集中发展区,建设多式联运基础设施网络和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形成面向欧洲的航空和铁路货物转运中心。加强外汇管理和服务创新,积极开展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水平。
三是探索建设合作产业园,加大外商投资与境外投资促进力度。针对沿线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状况,探索共建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境外经贸合作区等投资合作新模式,鼓励企业集群式“走出去”。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境外以发债、融资租赁等方式筹措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鼓励企业投资或利用中方贷款积极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化解过剩产能。引导本地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节点城市商贸物流合作园区建设,以及国外农产品种植、加工、农机设备生产和农业示范园等项目。不断完善和优化境外投资的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外商加大对成都的投资力度,积极探索合作产业园建设机制。
四是打造对外开放窗口,提升成都开放型经济整体水平。依托天府新区和天府国际机场空港经济区建设“一带一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大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实施国际博览城、天府创新中心等具有支撑性、先导性和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将天府新区成都片区打造成为环境优、功能全、开放度高的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示范区。开发建设天府国际机场空港经济区,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国家级的航空枢纽、内陆航空经济示范区、西部现代空港新城,构建空中丝绸之路的核心支撑。
(五)创新推动区域合作互利共赢,构建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
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核心要义是深化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西部内陆门户城市,成都既要面向世界扩大开放,更要在国内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牵引作用。构建“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就是要把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将成都、重庆、西安、昆明、贵阳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钻石形的经济圈,以增强城市间的互联互通,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升级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关键取决于现有经济区经济总量的扩大,以及新的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开展区域合作。成都应当主动作为推动区域合作、推动构建“5+N”为支点的钻石经济圈,为我国内陆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平台的构建提供重要参考。
一是倡议建设“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成渝西昆贵五地形成的钻石形空间位于中国地理上的第二阶梯,具有承东启西的作用和区位优势,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和向西开放战略的核心区域。四个城市联动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拥有两江新区、西咸新区、天府新区三个国家级新区,集中了西部地区的优质资源和先进生产力,在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市场空间方面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作为西部经济极核,成都要主动站在时代前沿,倡议构建菱形经济圈,争取纳入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并获得政策支持。实质性带动成都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战略联动枢纽的建设,借助渝西昆贵向西、向南、向东的物流大通道,扩展成都对内对外全方位开发开放空间和领域。进一步提升成都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枢纽和核心地位,在国家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实现更大的担当。
二是提升增长极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成渝经济区是中国经济的“第四极”,是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是西部的“尖凸点”,构建了一个“吸引子”,于是把四川盆地变成了“吸引盆”,既能发挥更大的“金盆效应”和“虹吸效应”,也能产生更大的辐射效应和示范带动效应。作为首位城市,成都肩负着引领辐射全省和更大区域发展的使命。在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构建中,成都不仅是倡导者,更应一马当先、引领区域发展,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确保领先发展的地位、规模和影响力,以带动成都城市群、协同成渝城市群、辐射滇中城市群,形成向西开放的主要依托和重要增长空间。在推动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构建的过程中,坚持“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国际化水平快速提升、国际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等方面形成先行示范,进一步强化成都作为西部经济中心的集聚扩散功能,拓展和延伸要素、市场整合的空间。实现成都北上西安对接亚欧大陆桥,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昆明、贵阳进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促使与东盟、南亚的陆上联系更加便捷;东进汇入长江经济带,促使东中西互动合作协调发展。提升成都向西、向南、向东开放的支撑能力,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连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互动整合、多向开放,打造西部内陆开放高地,促进西部地区沿江沿边联动发展。
三是推动成渝西昆贵五市协同发展。成渝西昆四市在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各有优势,有条件也有必要实现协同发展,避免恶性竞争。五市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培育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是成渝西昆贵经济圈由概念变为现实的最大机遇。一方面,深化五个城市间的区域协作。在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产业互补、贸易往来、政策支持等方面协调互动,能够有效整合资源要素、文化要素、交通要素、市场要素和产业要素,形成要素整合力、区域带动力、资源转化力、产业凝聚力和战略聚合力,进一步探索创新5+N的开放合作模式,打造“一带一路”向西、向南开放的战略支撑核。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强化产业协作配套、构建统一市场体系、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等措施,深化和优化五市分工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国家级新区协作发展、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形成相互支持、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探索扩展向西开放的合作空间。在深入分析成渝西昆贵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功能定位、比较优势以及现实经济联系的基础上,找准成都与四市合作的重点领域和突破口。重点推进亚欧物流大通道建设,打通长江经济带至南亚、东南亚、欧洲的陆路大通道。在共建亚欧大陆桥泛亚桥头堡、中欧班列运输协调机制创新、南亚和东南亚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形成与西安、重庆、昆明、贵阳合作的率先突破,更好实现“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大战略的互联互通,释放内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红利。
二 六大行动计划
(一)加快修编一批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在国家总体战略框架指导下,成都要持续开展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系统研究,加快修订和编制一批规划,主要包括:城市群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优化调整一批城市群建设的规划,确立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制订并出台一批重点发展领域的实施方案,制定一批重点产业、行业的发展“路线图”。成都应尽快启动编制《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规划》,将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与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规划紧密结合,进一步明确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阶段性目标、重点内容和方向,为未来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指导。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十三五”规划和六个2025规划编制工作,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投融资建设、科教文化等重点领域制订一批发展规划,同时制定《成都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意见》及重点领域的实施方案,明确阶段性目标、建设重点和相应的配套政策体系,提出未来3—5年的重点项目清单和时间表,有序推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
(二)谋划包装一批重大建设项目
成都应抓住有利时机,争取将更多项目纳入四川省和国家盘子,以带动成都产业转型和项目投资。提早谋划包装一批国际合作项目,积极争取丝路基金、亚投行及其他国际金融机构支持。启动重点项目库建设,建立我市“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动态储备库和重点支持企业清单,筛选基础设施、产业、人文、能源合作等领域重点项目,争取纳入国家规划项目清单。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统筹协调机制,跟踪国家“一带一路”项目布局和推进情况,争取将重点基础设施和产业化项目纳入国家或四川省“一带一路”项目库。督促市级各部门积极对接“一带一路”规划,鼓励各区市县梳理申报项目,争取国家相关部门试点、政策和资金倾斜。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把市级重大项目建设融入国家战略,形成一批早期收获。推进建立地方政府之间,特别是成渝西昆贵五市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
(三)启动争创一批制度创新试点示范区
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在成都全域范围内探索启动一批试点示范区,以创设内陆自贸区为重心,着力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加快成都对外合作平台体系的升级步伐,营造等同于沿海中心城市的开放环境,使成都成为国家对外开放最前沿。立足成都作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和亚欧、亚太互联互通战略支点的城市地位,依托成都经济实力、产业基础、科技创新等优势,发挥成都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的支撑作用,积极争取设立内陆自由贸易区。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以及广东、福建、天津自贸区的新模式、新路径,在“投资管理制度改革”、“贸易监管制度改革”、“行政监管体制改革”等领域,率先开展制度对接和先行先试。把成都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内陆开放示范区。积极开展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改革试点,加大体制机制、政策服务、财政金融、进出口通关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将成都打造成为适应“一带一路”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试验区。
(四)支持打造一批跨国别和跨地区产业合作园
进一步发挥已有开放平台的基础和优势,打造跨国别和跨地区产业合作园区,对接开放通道,统筹布局产业发展,把成都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加快建设中法成都生态园、川法生态科技园、中以产业园、德国北威州中心、新川创新科技园、港澳(成都)现代服务业园区、中德中小企业产业园等跨国别和跨地区产业园区,筹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园区。加强与印度班加罗尔在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方面的合作交流,筹划共建软件产业园。主动参与云南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缅边境经贸中心)、缅甸皎漂经济区、密支那经贸合作区、孟加拉达卡工业园区、吉大港特别经济区等特色产业园建设。加速形成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和地区互动合作的产业支撑。推动俄罗斯和中东欧企业来蓉投资,加快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建设,促进军事工业、军转民技术、航空航天工业、信息产业、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积极与新疆、广西、云南等沿边省区对接,发挥成都产业优势和边境地区口岸优势,采取“飞地经济”模式,探索共建合作产业园机制。
(五)加快搭建一批国际经贸文化交流平台和载体
贯彻落实四川省《“一带一路”战略“251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挖掘贸易新增长点。在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工业园区等方面,积极拓展与东盟、印度、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南亚地区的经贸合作,重视国别间和区域间经贸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工作。以打造“一带一路”品牌盛会和务实合作高端平台为目标,精心做好西博会组织筹备工作。积极与成都友好城市的项目对接,策划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会、研讨班、论坛等系列活动。举办一系列“一带一路”物流合作、旅游精品线路推介会、产业合作项目的对接洽谈会等。加大丝路产品推广和宣传力度,支持成都企业开展的经贸活动,鼓励企业“走出去”,打造国际化O2O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驻华使馆、领馆的合作,深化与行业商会、协会的联系,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互投资领域。争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成都设立领事馆、商务代表处及办事机构,吸引涉外机构入驻。推进丝绸之路创新中心建设,依托成都天府新区、高新区等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级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西部创新中心。加强培训教育领域合作,利用在蓉高校资源组建大学联盟,支持高校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国家、地区高校在人才培养、师生互换、合作科研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
(六)引导推动一批本地企业参与两大国家战略项目建设
鼓励成都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基金、中非基金等国内外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支持,紧跟亚太经合组织,中俄、中德、中法、中捷、中以等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及政策,通过收购国外优质企业、营销渠道、核心技术、关键设备,积极吸引高端人才,提高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尤其要抓住亚投行带来的外需提升机会,加快对外投资进程。要利用亚投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金融基础和市场先导作用,推动本地企业参与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降低在参与国投资的成本和风险,使亚投行成为成都企业对外投资并购的资金和信息支持平台。推动企业加快国际化步伐,支持企业参与各种境内外会展活动,多渠道开拓潜在的海外新市场,带动和提升成都商品的海外市场需求。培育成都的高端制造业、食品加工、特色农业、文化创意等骨干企业,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同时,扩大对中亚、西亚、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产品的进口。注重发挥协同效应,利用亚投行创造的平台和条件,针对项目需求和国际环境,加强产业垂直整合,通过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提高服务水平、议价能力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