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借中道之志视万物为刍狗
- 道是道理
- 慧钰著 抱一法师开示
- 16566字
- 2016-12-28 14:50:37
是悲是喜,有何不同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深受人们的喜爱:“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实际上,这句话深得老子思想的精髓。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我们要得之不喜,失之不悲,要做到宠辱不惊。
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但是我们的命运并不完全相同,几家欢笑,几家愁。有的人总是在不断地追逐名利,得到了便大喜,得不到便大悲。其实,人生匆匆,何须那么多名利挂身,何须悲喜不定。得之能如何,日子一样过;失之又能如何,日子还是一样过。
世事无常,我们的一生不会遵从我们的意愿而发展。它既不会一帆风顺,没有任何坎坷,也不会事事如意。所以,我们对待事情的发展要顺其自然,面对顺心的事不要得意忘形,面对不顺心的事也不要痛哭流涕。生活中的喜与悲,我们应该从容地去面对。我们要知道,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逆转的,但最终决定事情结果的还是我们的心态。
当我们明白,喜不会造就我们,悲不会击垮我们,我们就可以平淡地面对这些喜与悲了。当我们眼中不再只有名利之时,那些因成功与失败所产生的悲喜,也就没什么不同了。
北宋名相司马光,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他的仕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也曾失意赋闲。这时候,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朋友,有的跑得远远的,避不见面;有的则与他一起举杯小酌,谈古论今,时光也好打发。
后来在司马光当上宰相之时,许多朋友纷纷来信。信中,多半先是描述往昔二人关系如何之好,让司马光忆及往昔旧情,然后就是说自己近况是如何如何不好,怀才不遇,最后则是明示或暗示司马光提携自己。
司马光看完这些来信,也不是个个都回复的。对那些家境贫寒的,司马光会予以适当的接济;对那些有进取心想要考取功名的,司马光给予鼓励;对那些恬不知耻求取官位的,司马光则置之不理。
司马光并不是不顾念往日友谊,他对朋友中那些有才华的、品行好的还是念念不忘的。如刘器之,就是司马光引荐进入史馆的。
一次,司马光与刘器之闲聊,司马光这样问刘器之:“器之兄,你可知道,你是怎样进入史馆的?”刘器之立马答道:“知道知道!若不是您的推荐,器之将依旧是布衣寒士。”听到这里,司马光赶紧打断了刘器之的话,又问道:“那么,你可知道我为什么要推荐你?”“知道知道!这完全是君实兄念及往日情谊……”司马光听后,笑着摇摇头说道:“这你可就说错了,若我只是顾念旧情才推荐你,那我那么多的朋友,全部推荐过来,那朝廷里不就到处都是我的朋友了?”
原来,司马光之所以会推荐刘器之,是因为司马光失意之时,刘器之没有像有的朋友那样逃离,反而经常去司马光家。他们谈古论今,有时甚至为之争吵。但是,司马光当上宰相之后,有的朋友就来信,恬不知耻地求取官位。这时,刘器之反而没有来过信。当司马光境遇不好时,刘器之没有因此离开他;在司马光境遇好时,刘器之并不生依附之心。
刘器之之所以能够得到司马光的推荐,正是因为他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功利,顺其自然。面对失意的司马光,他并不悲,而是继续与之饮酒赋诗,面对得志的司马光,他没有大喜,索取功名利禄。这样的人把名利看得很轻,不会因此大喜大悲。
在人生的旅途上,没有谁敢说自己会一帆风顺,前方是一片坦途。诚然,在这个世界生存,起起落落、浮浮沉沉都是在所难免的。尽管生活中有不同的机遇,我们应该做到从容,大喜不喜,大悲不悲。得意时,淡然处之;失意时,从容面对。
生活本就是一个大熔炉,身处其中的人总是有着这样的喜或那样的悲。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但是最终决定我们生活的,还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当我们以从容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是是非非、悲悲喜喜,那些纷扰与悲喜还有什么不同呢?
不悲不喜,我们的人生之路才会柳暗花明。那怎样我们才能有一个美好的生活呢?
(1)不要吝惜你的微笑。
微笑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热爱,是我们表示喜欢生活的一个象征。我们的微笑是向别人传递着友好和一切美好的东西。微笑拉近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感到亲切。所以,不要吝惜你的微笑,让你的微笑去感染别人吧。
当我们对别人微笑时,也会收到别人的微笑;当我们对生活微笑时,生活也会对我们微笑。一个人的微笑不仅让看到的人开心,据有关调查显示,一个人笑,也会赶走自己的坏心情。当我们笑的时候,那些悲与喜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过得开心快乐。
(2)换个角度看问题。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有多个方面的,而且每个人可能看问题的角度也是不同的。所以面对任何事情,我们不要一根筋,可以换个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转换一下观念,看看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样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生活中的悲与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时候喜和悲会相互转化,所以我们不要一味地高兴,也不要一味地悲伤。
(3)重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人们之所以会悲会喜,是因为人们的期望值有时候不符合现实的实际情况。若能够适当降低或提高自己的期望值,使之符合现实状况,自己对成功和失败也就不会有太大的惊吓,以至于大悲大喜。
我们要牢牢记住:生活是我们自己的,不要一味地和别人比高低,有时候不要太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从而失去自己本来的自我。更不要期望所有的人对你的评价都是好的,你不是圣人,你做不到。
生活中的柳暗花明,是我们好多人都在追求的一种境遇。可是总有人说,柳暗花明可遇不可求,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只要大喜不喜,大悲不悲,淡定从容地面对喜与悲,我们的生活就会一直柳暗花明。
仁义之心生是非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大道废,有仁义。”意为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了仁义。可见,在老子眼中,仁义并非生活中必须要标榜的。大“道”无所谓仁,只有社会的秩序乱了,人们才会提倡仁义,提倡人们相互友爱,以仁义治国。
现实生活中,仁义自然而然地存在于天地之间,不管世人提倡还是不提倡,真正的仁义都不曾消失。然而,只有当一个社会出现问题时,人们才会特别地标榜仁义,想以仁义教化子民、治理国家。老子认为:仁义本来就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固有的品质,因为邪恶的出现,才反面衬托出仁义。人们开始标榜仁义了,于是就会有人努力想展现自己仁义的一面,让别人称赞他,因此,也就有了是是非非。
老子认为,人们原本就应该彼此互助,相处和谐,彼此关爱,共享资源。但是,世人却将这原本天经地义之事,抬到了桌面,成了一种美德,处处标榜。结果,使得一些人认为:“这些是美德,圣人才可以做到的,我做不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相反做到了,也不会得到什么好处。”于是,世风日下,人们之间开始了永无止境的尔虞我诈。这样,原本再正常不过的事,就因为一味地标榜、炫耀,变成了有功利心的仁义了。
道家并不是认为仁义是不好的,只是那些附带条件的仁义就有些虚伪了,也是道家所批判的。现今社会中也是这样,仁义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本来就应该有的,那些打着仁义的旗号做事的,往往有一定的功利性。不能说仁义不是好的,但是带有功利的仁义就不应该提倡了。而且有的时候,仁义还会惹来事端。
东汉时期的名士,三国时期魏国的忠臣华歆,是平原高唐人。他与王朗是十分要好的朋友,而且两个人都非常有才华,分不出个高下来。
有一次,他们的家乡发生了水患,老百姓的庄稼和房屋都受到洪水的冲击,于是人们纷纷出去避难,但是盗贼们却趁火打劫,四处抢劫钱财,弄得人心惶惶。
当时华歆与王朗决定乘船避难,他们的人都上了船,物品也都收拾妥当了。可是在要解缆离岸出发之时,有一个人从远处急奔而来,他背后还背着一个大大的包袱,跑得满头大汗。这个人也顾不得擦汗,急急朝这边挥手,而且扯开嗓子喊道:“等等我,先别开船,等等我呀!”这人快速跑到船跟前,急忙说:“这都没有船了,你们能不能带上我啊?”
对于这个想要一起搭船的人,华歆感到很为难,不想收容此人。他皱着眉头对这个人说:“很对不起,我们的船也已经满了,你还是再去另想办法吧。”但是此时王朗却已经开口说道:“船上还有很大的地方,快上来吧。”华歆见王朗这样说,也不好再说什么,于是他低头思考了片刻,便让那人上了船。
不料,船行到江中,盗贼们追了过来,情况非常危急。为了加快行进速度,王朗便想抛下搭船之人。然而,华歆却不赞同,他同王朗说:“那人要搭船时,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怕出现什么情况。但是既然已经答应让他搭我们的船了,又怎么可以因为现在情势危急而扔下他不管呢?”
王朗听华歆这样说,顿时羞愧无比,觉得自己的做法实在是不好。就这样,他们决定继续带着那个人避难,而且他们待他如以前一样。后来搭船的人十分感激他们,和他们一起努力,终于摆脱了盗贼的追赶,安全到达了目的地。
在最初相安无事的情形下,似乎王朗的做法更仁义一些,但他的仁义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船上的地方还宽敞,而且当时没有贼人的紧急追赶。后来呢,危险的情况出现了,王朗和华歆的意见就不一样了,与之前恰恰相反,这一次是王朗想要抛下自己搭救的人,而华歆却坚持救人救到底。
这实际上就是仁义之心惹出来的是非。在情况不危机的情况下,王朗想要用仁义之心救人,但到最后反而是他想要半途而废。仁义的心摇摆不定,使得平白惹出许多是是非非。
联想起现实生活中,窃贼在大街上偷窃,路人见到,多数会选择视而不见;当街行凶,竟无一人站出来制止;搀扶盲人过马路,那叫装模作样;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被人称为傻子等。这些本末倒置的社会现象,不是因为过度提倡仁义所致的吗?
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许多人觉得自己有仁义之心,想要时时刻刻彰显一下,可是在真正的考验来临时,他们往往比谁跑得都快。就像现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许多人对年迈的父母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对自己的父母尚且这样,估计这样的人标榜的仁义也是虚无的。
那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仁义,但又不让仁义惹出是是非非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争强好胜。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许多事业有成的人,但是他们活得特别累。原因就是他们太过喜欢争强好胜,太过喜欢凡事做到最好,太过喜欢操心,太过不甘碌碌无为。
有的时候,太争强好胜并不是一件好事,你可能顶着别人给的一顶高帽子,或者自己给自己一个非常沉重的包袱。这样的生活太累,不仅心累,身体也累。所以,不要太过逞强,适当地给自己一点休息的时间,不要整天忙于追逐名利。
(2)为人要低调。
不知怎么的,这天下有很多人总是喜欢以刚强自居,喜欢炫耀自己的铮铮铁骨,喜欢炫耀自己的仁义之心。真正强大的人是不会说自己强大的,说自己强大的人往往受制于自己的强大。
做人要低调,不要老是到处炫耀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所以在用仁义之心之前,要好好想想自己的能力能否达到。
一个人如果学会了低调,便是拥有了一种智慧,他知道了该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去面对生活的诱惑和不幸。不要时时刻刻把仁义挂在嘴边,好多事不是说说就能成为现实的。
(3)懂得守拙。
社会上有太多的人和事,人们总说:“社会太复杂,人心太险恶。”所以,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平安立足,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稍不注意就会卷入人际关系的旋涡之中,左右为难。有人说做人难,做红尘中的明白人更难,的确是这样,不过,再难也要努力做个明白人。
人际关系中有太多的陷阱,身在其中,如果不懂为人处世之道,就会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陷阱面前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所以,我们要懂得守拙,不要整天标榜这个,标榜那个。
在社会中,我们要做到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事情,不要太过急功近利。不要太过刻意地标榜仁义,实际上仁义就在我们的身边,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拥有一些,那些标榜出来的带有功利的仁义,反而违反了人的本性。
不仁才能守中道
道家所谓的不仁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不仁不义,做尽坏事,而是保持心中的仁义,但是不加以标榜和高调提倡。
真正的仁义实际上一直在我们的心中。雏鸟在学习飞翔的时候,大鸟儿总是将雏鸟推出鸟巢,任它摔打,让它在风雨中接受历练。这样雏鸟才能够独自应对外面的风风雨雨。大鸟之所以这么做事,是因为雏鸟不可能一辈子都依靠母亲的保护,一味地宠溺最终会毁了雏鸟的生存能力。由此可见,不爱方是大爱,不仁方是大仁。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朋友,许多时候都是如此。
一个社会如果到处叫嚷仁义,颂赞仁义,那只能说明现在的这个社会极度缺失仁义道德、善良真诚等基本的道德品质。
在老子看来,人们的品行不是在发展,而是在不断地倒退。原始社会,人们非常淳朴,只求能够吃饱穿暖,再无其他要求。这时候社会中人与人并没有等级之分,也没有提倡什么仁义礼法,一切自然而然,合乎大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多,人们的欲望也在不断地膨胀,你争我夺,伪装欺骗之事也开始出现,一直到后来泛滥成灾。“大道废,有仁义”,也许老子的话有些偏激,但是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为了制止人们的这些行为,人们便开始提倡仁义。但是往往效果不彰,而且有时候适得其反。为此老子提出:“绝仁去义,民复孝慈。”老子觉得,去除仁和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
东晋太元年间,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某天沿着溪边行船,他只顾着行船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走了多远。忽然他觉眼前色彩变得艳丽了,原来前边有一片桃花林。真是非常美丽,溪两岸百米之内,全都是桃树,落英缤纷,片片桃花飘落水中,水面上也成了桃红色。渔人见此景甚美,便想找到桃花林的源头,于是就一直向前行。
走了一段时间之后,渔人终于寻到桃花林的源头。桃花林的源头有一座山,山下有个洞。这个洞看起来很小,于是渔人便下船徒步穿过这个山洞。开始时山洞十分狭窄,刚刚能让一个人通过。走了一会儿之后,便豁然开朗。眼前是平坦开阔的土地,整整齐齐的房屋,交错相通的田间小路。不时还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这里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这里的人穿戴完全和外边的人不同,但是路上的老人和小孩都悠闲自在,自得其乐。
桃源中有人看到渔人,便上前问渔人是从哪儿来的。渔人一一地回答了他。这里的人热情好客,邀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杀鸡摆酒做饭菜。村子中听闻来了一位客人,纷纷赶来打听消息。后来桃花源里的人告诉渔人,他们很早以前就来这里了,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之后,便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一直与外界隔绝。
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年代,他们都不知道魏晋,甚至连汉朝他们也不知道。渔人便对他们讲了外界的朝代更替,及生活的变化,桃花源的人听到后都非常惊讶。在这之后,桃花源中的其他的人纷纷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做客。渔人这样住了几天,便决定告辞离去。离开之前这里的人告诉他说:“我们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不想被外界所扰,所以希望你回去之后不要提及这里。”
渔人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出来找到他的船返回。但是,他觉得这个地方很美,便在回去的路上,做了些小标记,想要依照标记能再次进入桃花源。回来之后,渔人去拜见太守,说了这些情况。于是,太守派人跟着他前去找寻桃花源,可是路上做的标记找不着了,再没找到桃花源。
不仅太守之人没找到,后来南阳名士刘子骥听到这件事之后,便决定前往,依旧没有实现。自此之后,便没有人再去探访了。
这是晋代的陶渊明虚构的一个故事,故事中描述的是一个没有任何纷扰,环境优美,人们怡然自得的世界。在桃花源中,没有圣人,没有欺骗和虚伪,人们的思想完全是朴素和真诚的,那里的世界异常美好。可以说,“桃花源”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理想,它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桃花源中不是没有仁义,但是他们没有仁义的意识,将仁义之事看成了平常事,所以他们创造出了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名利、没有仁义的逍遥世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今天,世人是多么渴望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呀!
一座座高楼平地而起,一户户同出一脉的炎黄子孙近在咫尺,可是心却咫尺天涯了。邻居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打个招呼,甚至彼此之间相见一笑,竟成了奢侈。想来也是可笑,明明认识,却装作不认识,彼此的心都在互相打招呼,可是脸上还要做出一副形同陌路的样子。可悲!可笑!无奈呀!
不仁才是我们应该达到的境界,只有不仁我们才能更好地立足于这个世界。不仁才能守中道,守中道便是一种生存智慧。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仁义的存在,但是我们不应该去标榜,不应该到处宣扬。
只有完善我们的内心,使我们的内心更为强大,我们才能做到不仁,才能学会守中之道。以下是给大家的几种完善内心、为人处世的方法,希望大家有所借鉴。
(1)为人要真诚。
为人真诚是一个人登上人生顶峰时所呈现的坦然,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在真诚的人那里,一切谎言虚饰都变得毫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一直有仁义的位置。
内心有真诚的人能够处世从容淡定,他们的眼睛会让你相信一切是那么的真实可信。真诚的人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出身和过去以及自己的错与对。真正真诚的人敢以真面目示人,这样的人让你感到踏实牢靠。所以,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真诚、仁义,不为外界所动。
(2)懂得韬光养晦。
自古以来,许多有才能的人,因为锋芒太露,不懂得韬光养晦,自恃才高,自认聪明过人,便任性而为,结果不仅没能立身扬名,反而丢了身家性命。韬光养晦实际上是一种生存智慧。
对待仁义也是一样的道理,仁义本在我们心中就好,不用大肆宣扬,也不用把仁义摆在多高的位置,供人膜拜。仁义就是我们心灵的一部分,过分地宣扬仁义,反而会被仁义所累,不如顺其自然。
(3)学会善待他人。
生活中总有那样一部分人,只顾及自己的感受,从不为他人着想。他们不知道如何善待他人,不知道给予别人什么,只是向别人提出各式各样的要求。学会善待他人,也就能够保有内心的仁义。善待他人而不加宣扬,便可守中道。
仁义本来就在我们心中,我们宣扬不宣扬,标榜不标榜,它始终在那里,不动不移。所以,我们又何必急于向全世界证明我们是仁义之人。不标榜仁义,我们便可无为处世,不招惹祸患,过自己平静悠闲的日子。
心平衡,眼平等
虽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离不开名利,但实质上那些名利只是一种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面对名利,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清醒地看待名声与利益,不要在盲目追求中,丢失了那个快乐纯真的自己。凡事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太高地要求自己必须做到什么。如果生活中的我们被名声和利益冲昏了头脑,那最后的苦果还得自己品尝。
道家哲学就告诉我们:心要持平,不要太过注重名利,这样我们的眼才会是平等的,不会歪斜,不会被生活的纷纷扰扰所困。
老子认为:“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间就像一个大风箱一样,你鼓动它,就会有风涌出,而其中的这些只不过是虚无的东西罢了。这句话很有道理,他所说的虚无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人们在不断追逐的名声与利益。名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关键是看我们怎么看待这些虚无。
我们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看得太重我们的包袱也会太重,在人生前行的路上我们可能会不堪重负,体力透支而倒地不起。这就要求我们的心要平衡,平静地看待名利,看待得失。心一旦平衡了,我们的身子才会保持平衡,不会在名利的欲海中沉沉浮浮。心平衡了我们才能正视前方的陷阱,不会自投罗网。即使我们眼前迷雾重重,我们只要心平衡,就能够认清事物的真相,不为别人所左右。
看轻名利,我们的心就能保持平衡。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唐朝懿宗在位之时,他昏庸无能,只知享乐,不思进取,社会黑暗而停滞不前。有他的带头,底下的官吏也便开始贪赃枉法。
当时的宰相杨牧就十分喜欢钱财,为人奸诈狡猾。他的宰相之位,是通过巴结当时的宦官左军中卫杨玄阶而得来的。
杨牧任宰相之职时,大肆搜刮百姓钱财,老百姓苦不堪言。他因为搜刮老百姓和收受贿赂,积聚了很多钱财。看他如此行为,他的门吏童仆也是鸡犬升天,有样学样,巧取豪夺,争敛钱财。
后来,他的女儿与尚书右丞裴坦的儿子定下婚事。嫁娶之时,他让女儿带了很多嫁妆,生活用品极为奢侈,华服美饰更是不少。
可是尚书右丞裴坦为人清廉,在朝为官一直严于律己,不屑与那些贪赃枉法之人同流合污。婚礼当天看到新娘子带来的丰厚嫁妆,他不仅没有一点欢喜,反而十分生气。裴坦有着长远的眼光,觉得这么奢侈的嫁妆必定是个祸害。于是他怒气冲冲地说:“这些东西将来必定会毁灭我的家。”并下令把它们全都销毁了。
果然没过多久,杨牧就因受贿事发,被贬为端州司马。后来又被流放到一个偏远荒芜的地方,而且在途中被赐死。裴坦因为心平衡,不为利益所诱惑,不贪图钱财,而使得他们全家得以保全,不为杨牧所累。而杨牧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最后反而害了自己的性命,这就是他心不平衡、眼不平等所带来的后果。由此可见,看重名利,心必定不平衡,心不平衡则招祸患。
老子曾说:“夫惟弗居,是以下去。”一个人即使有了成就,他不自持、占有,处之泰然,那么他的成就就永远不会失去。一个可以看轻名利的人,即使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迷惘和犯错,但只要保持心平衡,通往成功的道路必定是宽阔敞亮的。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我们只有不被名利所惑,才能保持心灵的干净,不被尘埃所埋葬,心才能够平衡。一个人只有心平衡了,才能快乐,才能不为他人所左右。
一个人只有心理平衡了,他才能够正视自己的眼光,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才不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或者低人一等。一个人可以淡然地面对名利之时,他的心就会平衡,这样他的心就会喜欢生活,身上散发的气息也是淡然从容的。
平衡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的时候还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心不平衡了,眼也就不平等了,他所看到的世界也许就会扭曲,就会变形。
那怎样才能让人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和平等的视角?下面有几种方法,大家不妨试一试:
(1)宣泄法。
当我们有烦恼的时候,我们如果不能发泄出来,一直闷在心里,它不仅得不到解决,还会危害我们的健康。所以,面对生活的顺与不顺,我们都可以向别人倾诉,让朋友和亲人开导开导我们。倾诉了你才会得到释放,才会恢复心的平衡,让自己走更远的路。
有的人不愿意告诉亲人和朋友,怕亲人和朋友担心。那也有办法,就是痛快地哭一场,或大笑一场,甚至可以去跑跑步,让自己的喜与悲得到宣泄。身体的累,有时候可以减轻我们的心理负担,心中的不快乐就随着力量释放了出来。
(2)暗示法。
有时候我们的心会失去平衡,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或者低人一等。这实际上都是没有必要的,人生在世,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暗示法来找回自己的平衡。
有时候做事我们会失去信心,这时我们可以嘴里默念:“这件事,我可以做到!我一定行!”如果我们一直给自己消极的暗示,我们真的会被累倒。暗示,能够提升我们自身的信念,还会给我们力量,保持我们心态的平衡,不会有过高或过低的心态出现。
(3)冥想法。
冥想法是可以为我们建立一个信念,支撑着我们不断地前行。当我们的心失去平衡时,我们可以冥想,为自己想象出一幅理想中的或者山清水秀的画面。让自己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心也会开阔很多,不会再执着地追求什么,紧握着名利不肯放手。
冥想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放松,可以使我们的身体保持平衡,可以让我们的眼平等地看待身边的一切人与事。
当我们的心失去平衡、眼不平等时,我们不妨试一试以上这几种方法。为自己的心找到一个平衡点,从容淡定地去看世界,让自己的眼可以平等,为自己营造一个快乐的心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有阴有阳,谓之中
茫茫宇宙之中,我们可以用阴阳两种属性去划分所有的事物。阳性的事物高大威猛、充满阳刚之气;阴性的事物矮小柔弱、富于阴柔之美。阴阳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者相依相辅。
道家是这样描述万物初始与阴阳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产生于一片混沌之中,初始的一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中和产生调和状态,从而生成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交的冲突中产生和谐。道家的阴阳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柔和刚。
我们为人处世要做到刚柔并济,为人过刚,则有时显得没有人情味,容易碰壁;为人过柔,则容易受人冷落,遭人欺负。所以,刚柔并济才是智慧与通达的成功之道。
阴阳二气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可以相互转化。只要懂得阴阳转化、斟酌损益的道理,你就不会到处出风头。实际上,阴阳二气在我们身上显现出来,就是刚与柔。
为人刚柔并济,有进有退,方可保自身。不仅生活中做事要这样,治理国家同样需要刚柔并济,汉朝大将曹参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曹参本是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他跟随刘邦四处征战,勇猛异常,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刘邦赢得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曹参刚强的一面。
天下稳定之后,高祖刘邦命曹参为齐地宰相。为此曹参十分为难,曹参打仗在行,可是为政,却不得其门而入,不知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于是,他到任之后,召集各方贤士,询问治国之道。人多意见也多,众说纷纭,却又莫衷一是。但是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论据,听来都觉得是对的,曹参见状十分为难,不知该听谁不该听谁的,不知道哪个才是最好的。
就在这时,忽然有人说道:“大人,有一老者,精通黄老之术,处世理事十分高明,大人不妨将他请来,咨询一下如何为政,或许会对大人有所帮助,请大人斟酌。”
曹参闻之大喜,忙命人去请。不久,这位老者被请了来。曹参急忙上前问道:“请问先生,我若为政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老者淡然一笑,答曰:“治道,贵在刚柔并济。前几年,高祖征战为刚,你为政应用柔,即清静。现在世道安定,国家也开始强盛,治理国家现在要清静,以柔为主。”
曹参听完老者的一番话,静静地思考了片刻,顿觉头脑清晰,对老者的话更是奉行不违。在此之后,曹参治理的齐地社会秩序稳定,老百姓更是安居乐业。曹参也因此得到美名,为齐地人民所称赞。
汉惠帝时期,萧何死后,曹参成为曹相国也是以柔治国,从而使得老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平稳发展,国力不断强大。
曹参离开之时,只是告诫当地官员:“为政尤应慎重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那便是应谨慎处理人民诉讼与市场纠纷。”
“政治之中事务繁多,芜杂得很,除了大人所言的两方面不是还有很多要紧事需要办吗?”人们怀疑地问道。
曹参摇了摇头,说道:“不是这样的,这两类事件中,善与恶并存。对于恶的若极为严厉地加以禁止或取缔,使得恶人无处容身立命,他们必然会生出恶念,反而破坏了社会的安定,愈是治理愈是混乱。所以,我提醒你处理好这两类问题。”
曹参之言便是劝接任官员以柔为政,体现了道家阴阳相依相辅、相互转化的道理。刚与柔同生同灭,相辅相成,如果太过刚强则会使事情更加恶化,所以在刚的基础之上,还要以柔治世。
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只有柔的或者只有刚的似乎都不妥,最高明的则是刚柔并济,刚能打造一个国家,使别国不敢进犯,柔则使一个国家安定,使国家有条不紊地前进。而今,我们处世若能做到刚柔并济,定会有好的收获。
阴阳二气我们一个也不能少,刚和柔也是一样。刚是做人的脊梁,是处世的根本;柔是做人的血脉,是处世的关键。刚柔相济至少有两大好处,一以刚制胜;二以柔克刚。所以我们为人处世能做到刚柔并济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阴阳之气不仅是互相依存的,而且还会互相转化。阴极而阳,阳极而阴。大概意思就是,强到极点就会走向衰亡,弱到极点也会向上反弹,渐渐变得强大。因此,我们为人处世就要学会知强守弱。
但是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不懂得“知强守弱”,总是爱出风头,时时刻刻以强者自居,结果可想而知,总是吃了大亏。于是老子告诫大家为人处世要知强守弱,切记不可逞强使气。
(1)知强守弱。
我们做人如果知道自己刚强,就应该学会隐蔽自己的锋芒,韬光养晦,以弱示人。做事也是一样的,我们如果很有能力,但是天时地利人和还都不具备时,最好不要显露锋芒,应隐忍不发。
与人相处时我们要懂得谦虚退让,不与人争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韬光养晦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平稳自己的心态。假以时日,我们必定能够像天下之溪不断汇集成涓涓细流,成为深不可测的大海。
(2)不可逞强使气。
任何时候逞强使气,都是一个很不明智的决定。任何事物强盛到一定程度,都会开始走下坡路。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是不符合“道”的,是不得已而为之,应该谨慎对待。须知不符合“道”的事情做得太多,会过早地招来灭亡的命运。
如果我们遇事一味逞强使气,会使我们受到别人的掌控,我们的思想会受到别人的左右。一个人是如此,国家的发展更是如此。当年秦始皇一统六国,是多么的强大,他处处耀武扬威,可是他死后不到三年,秦朝就灰飞烟灭了。逞强使气的人往往不会有好结果。你若不逞强使气,灾难和是非就会远离你。这时你就是你,快快乐乐、健健康康。所以要好好记住这一点,不可逞强使气。
以刚强自居其实不好,树木就是一个例子,他们活着的时候枝条柔软,死了以后就又硬又脆。初春时节,微风吹拂,树枝摇曳,婀娜多姿。但是冬天的时候,树木也就变得了无生趣了,而且变得特别硬,特别容易折断。
所以为人处世不要故作坚强,不可逞强使气。即使我们已经足够强大,也要学会内敛,不要看不起对手,说不定对方正是个中高手,在看似柔弱的举止中早已将你的强大化于无形之中。
别让名利祸乱平衡
现今社会,多少人在名利场上摸爬滚打,受尽名利的诱惑和利用。古人有言,圣人看重的是道义,而小人往往拘泥于利益,不可自拔。人们在追求名利的路上,有多少人成功,有多少人沮丧迷茫。从来都是失败哀伤的多,成功快乐的少。
自古至今,没有什么人能逃离利益这个圈子,但是有很多正确看待名利的智者。他们不为名利所动,不执着追求名利,只是顺其自然,不争不抢。老子信奉这样的一种人生观,我们要正确看待名利,知足才能知乐,因此我们才可以远离灾祸;反之,如果我们为了名利而奋不顾身,去争去抢,我们的下场可能是一无所有。
古往今来,名利都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的人可能正确对待了,从而生活快乐幸福。有的人也可能因为太过执着于眼前的小名小利,而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道家之意:名誉与生命谁更亲近?生命与财货谁更贵重?获得与失去谁更有害?过分地吝惜钱财,必定会有大的破费;过分地储藏,必定有大的损失。历史上,秦国之所以能够强大,并且一统天下,就是因为秦国认识到名利对其他国家的诱惑。
经过春秋五霸之后,战国时期出现了“七雄并立”。当时,魏、齐、楚、燕、韩、赵、秦各据一方,其中又以秦国最为强大,称雄于西方。
其他六国为了抵御秦国的入侵,成为“合纵”联盟。其中,齐楚联盟更是秦国的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为此,秦国派张仪纵横捭阖,离间了齐、楚两大国,对六国各个击破。
公元前313年,张仪奉命出使楚国,一见面便给楚怀王奉上了厚礼。他知道楚怀王为人见利忘义,在楚怀王接见他之时,他就对楚怀王说了这样一番话:“大王您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愿献六百里地给您。这样,秦、楚结为盟友,长期成为兄弟,这样也可以大大削弱齐国,对于楚国和秦国都十分有利,何乐而不为。”
楚怀王听了以后,觉得确实有理,与秦结为盟友,楚国便可得到许多利益,于是欣然答应了。面对张仪放出的诱惑,大夫陈轸并没有失去理智,劝谏道:“秦现在看重楚,是因为楚、齐现在是盟友,阻碍着秦的扩张。如果我们在没有拿到土地之前,就和齐断交,这样我们楚国就会被孤立,而秦国也不会再重视楚国;如果我们想要先收土地,再与齐断交,秦国未必肯答应。现在,最好的方法就是表面同齐绝交,等土地到了手,再与齐国绝交。这样,即使楚国得不到土地,也不会失去什么。”陈轸的方法很是全面,保全了楚国的退路。但是楚怀王却为眼前的小利益所惑,听信了张仪的话。楚怀王分别派出人马,跟随张仪去秦国取土地,去齐国宣布与之断交。
楚怀王派使者跟随张仪到了秦国。但是到了秦国之后,张仪开始装病,不再接见楚国使者。楚怀王知道这种情况后,以为是自己没有和齐国完全断绝关系的缘故。于是楚怀王做出了一个很不明智的决定,派勇士去齐国,对着齐宣王便是一通大骂,这也彻底地惹火了齐宣王。
恰好此时,秦王派人前来拉拢齐国,齐宣王正痛恨楚国无情无义,便决定与秦国结成联盟。在齐、秦正式结盟后,张仪便出面对已经逗留了三个月的楚使者说:“我自己有封地六里,愿意献给你们大王。”“我是奉大王之命来取六百里地,没听说过六里地之说。”楚使者回道。
楚怀王听了使者回报,气得破口大骂张仪,决定兴兵伐秦。但是,陈轸不赞同楚怀王的做法,进言道:“此种情况下,进攻秦国实属不智之举,我们不如送一个大都邑给秦,和秦一道攻齐,把失去的土地从齐国得到补偿。如果现在出兵攻秦,就会使秦、齐联合对付楚国,楚国将会两面受敌啊。”
楚怀王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利益,非常生气,他对陈轸的劝告充耳不闻,派兵攻打秦国,结果落得大败,许多将领和士兵被俘和被杀,而且也失去了大片的土地。
被骗也就算了,打仗还落得大败,楚怀王为此很是恼火,这次决定在蓝田大战出动全国兵力攻秦。但是不幸的是,这次又失败了,楚国的两座城池也被秦国攻下了。从此以后,楚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再也不能同秦国相抗衡了。就这样秦国的统一大业少了一大阻碍。
楚怀王眼中只有小利,而破坏了与齐国的联盟,从而兵败秦国,失去了大好江山。由此可见,名利并非什么好东西,如果追求名利的欲望太大,不仅不会得到想要的,可能还会失去现有的。
有时候,面前的利益会让人快乐,但很多人都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名利,我们就会被动,事态的发展往往会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的优势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只能坐以待毙。
常言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生在世吃、穿、住、用、行确实都离不开钱财,可是钱财再重要,也比不上生命重要。可是,生活中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把钱财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常常是要钱不要命。
(1)戒贪欲。
在老子看来,名利和生命是相冲突的,实际上他认为保全生命比名利要重要得多。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积敛的财富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贪欲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祸根,要正确对待名利,不要太过贪婪,“人心不足蛇吞象”。
为了我们生活的更快乐、更幸福,我们一定要戒贪欲。只有没有太多的贪欲,我们的心才会平衡,才会脚踏实地,不骄不躁。
(2)知足常乐。
老子曾说过:“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不会给自己招致危险,这样的人可以长久安康。”许多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不满足。人们常说“知足才能常乐”,但没有多少人能达到这个境界。因此,许多人都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他们穷尽毕生的力气追求名利,他们不断地追求物质享受,永远都不知道满足。
所以,我们要喜欢自己的生活,不要过高地要求什么。喜欢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一种知足,知足才会放下对名利的不舍追求。如果过于执着地追求名利,只能给自己徒添烦恼,得到和失去只是一瞬间,心态最重要。我们要学会知足,很多快乐都是源自于知足,如果你一辈子都在不停地追求名利,那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
(3)学会放弃。
放弃是人一生中必定要面临的选择之一,放弃时也许是最清醒的。面对生活中名利的种种诱惑,我们要学会放弃。学会放弃,便会两袖清风,逍遥洒脱,安然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懂得放弃,是一种成熟的体现,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充实和坦然。学会放弃那些名利,去看看身边所拥有的其他美好的东西。
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了生命,那些名誉和利益又算得了什么?生命中除了名利,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在等待我们,不要在名利这一棵树上吊死,放眼去看看周围。
无云无雨便是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姜育恒的《再回首》这首歌?歌中有这样一段词:“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是最真,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人生路很长,其实也不过就短短数十载。所以,有些事情我们要看得开一些,保持一种淡然的心态,这样生活才会少些烦恼和痛苦。如果我们经常因为一点小事而争吵,那么会伤身伤心,再回首发现以往根本是无云无雨,风平浪静。所以,我们要用淡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保持内心的淡定,便可得到幸福的生活。
老子强调:“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淡定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喜与悲。但是,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人的心确实太容易为舒适的享受所迷惑了。
人在世间实际上是非常渺小的,只是时间隧道中的匆匆过客。无论生前是辉煌还是失落,生命一旦消失,生前的种种便会如烟雾一般散去,什么都留不下。今天你也许因为一些凡尘俗事而耿耿于怀,但是过几年之后,自己回想起来一定会笑自己当初的痴傻是那样的不值。生活其实很简单,复杂的往往是人的心。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时间,也不是没有好心情,只是因为我们放不下、抛不开,不能做到无云无雨。
谢安,字安石,因长期隐居于东山之中,所以号东山。他出生之时,晋室就已经南迁了,谢家是跟随晋元帝司马睿东渡的世家大族之一,他的伯父和父亲都在朝中担任要职,而谢安小小年纪就已经闻名遐迩,以其聪颖和器宇不凡而颇受世人的称赞。长大之后,谢安更是以名士风度而蜚声天下。
一天,他与孙绰等人在海上泛舟游玩,突然间海上突然起了风浪。面对如此惊涛骇浪,谢安的同伴见此都觉得十分危险,要马上泛舟返回岸上。这时,只有谢安处之淡然,继续吟啸诗文,若无其事。划船的老翁看他淡然悠闲,神色愉悦,便不再恐慌,继续泛舟海上。突然风更急了,浪更猛了,小舟在风浪中翻转不定,好多人惊恐非常,纷纷站起来叫喊,可是谢安却淡定地说:“如果一直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真的回不去了。”大家听后这才平静下来,船因此平安驶回。正是这件事,大家才认识到他的淡然超俗,认为他足以安镇朝野。
当时,桓温长期掌握朝廷政权,又通过三次北伐,为自己赢得了赫赫威名。为了树立自己的威势,他还废掉皇帝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帝。一年之后,司马昱病危,他知道桓温一直想要篡位称帝,无可奈何之下,他在遗嘱中表示:如果新帝不能够辅佐,桓温可以自立。
见此情景,谢安和王坦之力谏司马昱改写遗诏,立司马为太子,将遗诏改为:“家国大事都要一一禀告大司马(桓温),太子要像刘禅对待诸葛亮一样,敬重桓温。”这样桓温就没有借口自立为王了。所以,当桓温班师回朝后,便向谢安和王坦之兴师问罪,准备荡平都城,改朝换代。
听闻此事之后,王坦之非常惶恐,坐立不安,他急忙去找谢安商量对策。可是谢安只是淡然地说:“晋朝的存亡,就看你我二人此举如何了。”
桓温入城之后,果然派兵包围了宫殿,满朝文武无不为此惊慌失措,唯有谢安从容自若。见到桓温之后,他淡定地说道:“我听说诸侯有道,就会命令将士看守四方以防御邻国的入侵。而今明公入朝,会见诸位大臣,哪用得着在墙壁后面布置士兵呢?”
桓温怎么也没想到这个以前是自己府中司马的谢安会如此向他问话,情急之下,他只能命令周围的士兵退下。这样,原本充满杀机的紧张气氛被谢安给化解了。接下来,桓温摆酒设宴,款待朝廷的官员们,而谢安则和桓温一起把酒言欢,仿佛刚才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在这场政治风波中,可以说是因为谢安,才保全了东晋。而谢安之所以能够赢得最后的胜利,就是因为他看得淡,在他眼中无风无雨。
人生在世,许许多多的人总是不断地去追逐那些繁华,终身忙忙碌碌、争名夺利,为了让自己更加幸福和快乐去追求和占有更多的东西。其实,等到铅华洗尽,我们才会知道,幸福和快乐很简单,就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一份悠然的心情,仅此而已。然而这些往往在自己对名利执着的追求中已经渐渐远去了。
淡然的心态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挑战,也许我们不能强悍地迎接生活的全部考验。但是我们在前行的人生路上,要不断地抖落心灵的尘埃,而不是背负着它们艰难前行。学会淡然处之,才会减少痛苦,保持健康的身体,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当你能够坚守一种淡然的心态,蓦然回首,你将看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淡然,永远保持晴天呢?
(1)拿得起,放得下。
生活中,我们常说:“做人,应该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代表的是一种执着,而放得下则显示了一个人的气魄。天地万物,有太多的东西在诱惑着人们,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忙忙碌碌,行色匆匆。他们从不肯给自己一点休息的时间,不肯给自己放个小假。有时候,我们拿起来了,也要能够放下,只有放下,我们的心态才会平衡,我们的心态才会淡然,不为外界所掌控。
(2)眼中不要只有利益。
许多人为什么不能做到淡然,是因为他们总是在欲海里沉沉浮浮,不肯上岸。一个人只有在无欲无求时,心才能得到安宁,处事才能做到淡然。贪欲,是人类罪恶的源泉。一旦有了贪心,那结果将是很可怕的。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要只看到利益,而看不到身边的鸟语花香。忘却利益,我们的心就会变得平静,不会再那样急急躁躁,整天忙个不停。
(3)让过往的一切随风逝去。
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能够做到舍弃,让那些人生路上不必要的东西随风逝去。一个人只有能够冷静地看待自己和身边的一切,能够让过往的云烟随风而去,便可解开一层面纱,把世界看得更清楚。舍弃是大自然不可变更的规律,所以我们要放开已经逝去的。这样,我们才能淡然面对将来的。
常言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因此,我们不要因为世间的盛与衰而大喜大悲,而不加节制。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我们要有一颗淡然的心,平静地看待万物的枯荣。人生一世,不要老是追逐名利,名利过后,风雨淡然,那时的我们才是真实的自我。生活本无云无雨,只是我们的心在摇摆不定,当我们能够做到淡然时,便永是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