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习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 关键期[中科院2005研]

:关键期指有机体早期生命中某一短暂阶段内,对来自环境的特定刺激特别容易接受或掌握某一种技能的最佳时期。1937年洛伦兹曾对鸟类自然习性的观察研究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会追逐它首先看见的活动的有机体,这种现象称为“印刻”。这段时间很短,称为关键期。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关键期,如2~3岁为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与这个时期相联系的能力就会永远丧失。

2. 成熟[中科院2005研]

答:成熟是指由个体内部的(如遗传密码)时间表而非经验引起的身体和行为的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的成熟。生理成熟包括个体神经系统、肌肉组织和各种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机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心理成熟指个体智力、语言、情绪及社会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二者并未同步。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机体在生理上处于准备状态,即成熟时能容易地习得某种行为,在未达到成熟时,学习无效或事倍功半。

二、单项选择题

1. 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心理学家是( )。[统考2009研]

A. 达维多夫

B. 维果茨基

C. 列昂节夫

D. 鲁利亚

【答案】B

【解析】维果茨基是前苏联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列昂节夫与鲁利亚是维果茨基的学生,三人合称为维列鲁学派,该学派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派,又称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鲁利亚也是著名神经心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脑机能系统学说。达维多夫是俄罗斯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曾与艾利康宁一起提出了以活动特点对心理发展的划分。

2. 按照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以建立自我同一性作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年龄阶段是( )。[统考2009研]

A. 6~12岁

B. 12~18岁

C. 18~25岁

D. 25~50岁

【答案】B

【解析】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分别为: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3. 霍尔(G.S.Hall)提出的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是( )。[统考2008研]

A. 白板说

B. 复演说

C. 进化说

D. 成熟势力说

【答案】B

【解析】霍尔提出复演说来解释儿童的心理发展,他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对人类进化史的复演。A项,白板说是洛克提出的,强调后天的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C项,进化说是达尔文提出的,该理论强调心理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适应功能。D项,成熟势力说是格赛尔提出的,强调生理成熟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最先具有完整的毕生发展观的心理学家是( )。

A. 荣格

B. 霍尔

C. 普莱尔

D. 埃里克森

【答案】A

【解析】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的生命全程的发展率先进行了研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心理开展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发展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的观点;二是重视中年危机;三是论述了老年心理,特别是临终前心理。

5. ( )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难接近的最基本的成分。

A. 自我

B. 超我

C. 道德伦理

D. 本我

【答案】D

【解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中介;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

6. 1882年发表的( )被认为是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A. 《青少年心理学》

B. 《发展心理学》

C. 《儿童心理之研究》

D. 《儿童心理》

【答案】D

【解析】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普莱尔于1882年发表了他的《儿童心理》一书。这是第一本较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多项选择题

1. ( )是“毕生发展观”的观点。[2006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 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

B. 心理发展是单向前进,不可逆转的

C. 年龄是心理发展的惟一因素

D.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

【答案】AD

【解析】“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包括:①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不仅儿童青少年在发展,中老年也在发展;②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也有差异,发展较早者(如感知觉),衰退也早,发展较迟者(如逻辑推理),衰退也晚;③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④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即由于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个体心理发展也会出现发展形式的变化;⑤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其中主要有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等,且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年龄并非影响心理发展的惟一要素。

2. 20世纪中期以后,儿童心理学进入了演变和增新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 )。

A. 已有研究的深化

B. 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

C. 心理发展机制的进一步探讨

D. 心理发展基本理论的增新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

【答案】ABCD

【解析】20世纪中期以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进入了演变和增新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已有研究的深化、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心理发展机制的进一步探讨、心理发展基本理论的增新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

3. 现代西方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有( )。

A. 皮亚杰认知学派

B. 社会历史文化学派

C. 精神分析学派

D. 新行为主义学派

【答案】ABCD

【解析】现代西方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有皮亚杰的认知学派、维果斯基的社会历史文化学派、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学派和班杜拉的新行为主义学派等。

4. 按照维果斯基的社会历史文化理论,下列属于低级心理机能范畴的是( )。

A. 随意注意

B. 情绪

C. 不随意记忆

D. 形象记忆

【答案】BCD

【解析】维果斯基提出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低级心理机能,如感知觉、不随意记忆、形象记忆、情绪等心理过程;另一种是由社会历史发展而来,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的高级心理机能,如随意注意、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等心理过程。

5. 关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主动对内疚”阶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儿童的主动性增强

B. 积极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C. 如果父母肯定儿童的主动行为,儿童就易于解决这个阶段的危机

D. 如果父母经常嘲笑儿童的主动行为,儿童就会感到内疚

【答案】ABCD

四、分析论述题

1. 简述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历史过程。[北师大2004研]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所著的《儿童心理》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19世纪之前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的准备时期。在近代社会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近代教育发展的推动下,经过许多科学家对儿童发展研究的促进,终于在19世纪后期诞生了科学的儿童心理学。

(2)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一批心理学家,开始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此外,继普莱尔之后,有一些先驱者和开创者,如美国的霍尔、鲍德温、杜威、卡特尔,法国的比纳,德国的施太伦等,都以他们各自的成就,为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3)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由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著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等;一些著名心理学家也相继出现,如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格赛尔、奥地利的彪勒夫妇、法国的瓦龙等,这个时期儿童心理学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发展的时期。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观点的演变,原来的学派,有的影响逐渐减小,如霍尔的复演说、施太伦的人格主义以及格式塔学派;有的则以新的姿态出现,如比纳、西蒙的测量学说;有的学派在革新后,仍具有很强的势力,如新精神分析、新行为主义等。二是在具体研究方法上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研究方法的不断现代化,发现了许多关于儿童发展的新事实,从而丰富了儿童心理学的理论。

2. 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1)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①准备时期

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在近代社会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近代教育发展的推动下,经过许多科学家对儿童的研究,终于在19世纪后期诞生了科学的儿童心理学。

②形成时期

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一批心理学家,开始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普莱尔是最杰出的奠基人。继普莱尔之后,如美国的霍尔、鲍德温、杜威、卡特尔,法国的比纳和德国的施太伦等开拓者,都为这门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③分化和发展时期

二战期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由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和著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飞速发展。儿童心理学理论受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出现了各种心理学家,如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格赛尔、奥地利的彪勒夫妇和法国的瓦龙等。儿童心理学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④演变和增新时期

二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理论观点的演变;在具体研究工作上的演变。

(2)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①发展心理学诞生的理论背景

a. 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1904年,霍尔出版了《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从此确定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即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青少年期到青年期)各个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

霍尔也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他于1922年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但霍尔没有明确提出心理学要研究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

b. 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

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开展发展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荣格对个体全程发展,特别是对成年期心理发展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于30年代。荣格的发展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重视“中年危机”;论述老年心理,特别是阐述了临终前的心理。

艾里克森在荣格研究的基础上,将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划分到青春期的年龄阶段扩充到老年期。

②发展心理学的诞生

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即何林渥斯)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并于1927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与此同时,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即古德伊洛弗)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于1935年出版了在科学性与系统性方面都超过霍林沃思著作的《发展心理学》。

③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50多年来,研究者对发展心理学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如:对成人记忆的研究;对成人思维发展的研究;对成人智力发展趋势的研究;对成人道德发展的研究;对成人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等。西方发达国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毕生发展或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的著作。这些研究和著作极大的推动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3. 请简述新皮亚杰主义的发展。

答:皮亚杰的理论产生于20年代,到50年代已完全成熟,并风行于全世界。很多儿童心理学工作者对皮亚杰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对他的实验进行了重复性的检验,使得皮亚杰理论有了新的进展。促使皮亚杰理论获得新的进展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有三个,这三个均可成为新皮亚杰主义。

(1)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修订

目前,西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新趋势,就是对皮亚杰儿童发展阶段理论的两种质疑,主要表现在:

①近年来,在西方认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以皮亚杰的年龄阶段论所描述的那种“全或无”的形式进行的,而是许多重要的认知能力在儿童十分年幼时就已经存在,只是程度有限,这些能力将随着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增长,一直发展到成年期。

②提出成人思维发展的模式。威廉·佩里等人,对皮亚杰的将15岁定为思维成熟期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15岁不一定是思维发展的成熟年龄,形式运算思维也不是思维发展的最后阶段。佩里把大学生的思维概括为三种水平:二元论水平;相对论水平;约定性水平。里格明确地提出辩证运算是思维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此阶段正是成人思维发展的特征。

上述两种观点的提出者都表示自己是新皮亚杰主义者,但是他们在思维发展的模式上却和皮亚杰的学说有着不同的看法。

(2)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

信息加工论者对皮亚杰的理论,大体有两种态度:

①“非发展理论”,即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之所以与成人不同,只是由于知识和经验的贮存不够,如果够了,就与成人的认知能力没有本质的区别。

②“发展论”,即认为应当把皮亚杰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

近年来,皮亚杰理论不仅在理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在实践领域,特别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也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3)日内瓦学派本身的变革

这种发展是在保持皮亚杰理论的基础框架或模式的前提下,调整了研究的方向,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和课题。其表现是:补充和修正皮亚杰的某些观点;从广度和深度上充实并提高了皮亚杰理论;为皮亚杰理论加进某些新的成份。但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还在形成中,没有一个明确的体系。

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①恢复了日内瓦大学重视教育研究的传统。与皮亚杰相比,他们更多地从社会认知或发生社会学的观点来阐释个体智力的社会发展。

②不仅追求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科学价值,更重视应用的研究。不赞成在心理学中只是抽象地研究心和物、心和身、感觉和思维等这些对立命题的关系,而是主张综合地、全面地研究这些对立命题之间在实际上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③不赞成只研究认知的发展,而要求把儿童心理发展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除了认知,还有情绪、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等。

④试图创设几个变量相互作用的情境,给儿童提供分析、抽取、鉴别客体属性的机会,从而强调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

⑤注意采用现代技术(电子计算机、微电脑等)来对皮亚杰研究中未包括的方向进行新的探索。

4. 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华南师大2004研,华中师大2004研]

答: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特别是他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的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1)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他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了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象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2)维果斯基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他认为人类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和教育作用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机能发展的过程。发展过程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组合,形成一定的心理结构;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维果斯基着重研究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他提出了以下三个重要的思想: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状况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这两种水平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最主要的理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发展,它决定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容、表现以及水平和速度。

第三,提出“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思想。他认为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的问题,必须重视这些成熟与发育的前提,否则可能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

(4)维果斯基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他指出,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

5. 弗洛伊德强调童年早期经验对毕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他的依据是什么?你的看法如何?[中科院2003研]

答:(1)弗洛伊德强调童年早期经验对毕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他的依据是他所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

该理论内容为:所有人的人格发展都源于婴幼儿时期心理性欲发展的变化,一个人人格的发展和适应都源于力必多能量的变化和发展。每个儿童都要经历几个先后顺序的发展阶段,儿童在这些阶段中获得的经验决定了他的人格特征。他按力比多能量贯注于人体有关部位的变化和发展把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性器官期、潜伏期、两性期。

①口唇期(0~1岁)。这个时期儿童主要通过吮吸、咀嚼等口腔活动来获得性的满足,口腔一带成为其获得快感的中心。如果这个时期性的满足不适当,就会形成口腔类型的人格。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乐观、开放等积极人格特点与悲观、被动、退缩等消极人格特点都可以由这个阶段偶然产生的事件引起。

②肛门期(1~3岁)。这时肛门一带成为快感的中心,儿童对肛门粪便的排出与克制都能得到快感。如果出现停滞现象,成人后可能形成“肛门排泄型人格”和“肛门滞留型人格”。

③性器期(3~5岁)。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出现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此时期的矛盾冲突不易解决,因而产生滞留现象的机会很多,这乃是造成日后许多不良行为如侵略性人格和异常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④潜伏期(6~11岁)。这一时期儿童对性器兴趣消失,实际上是儿童的发展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某种精神力量压抑的结果。但是,这只意味着儿童的性活动暂时被潜伏起来,并不意味着它的中断或消失。

⑤两性期(11~14岁)。从这个时期开始,由于性器官已趋向成熟。个人的兴趣逐渐地开始从自己的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变为异性关系的建立和满足。

以上各时期都有与性有关的特殊的矛盾冲突,人格的差异与个人早期发展中性冲突解决的方式有关。如果某一时期的矛盾没有顺利解决,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过度满足,儿童就会在以后保持这个时期的某些行为,就可能产生迟滞现象,即固着作用。另外还有一种与固着有关的现象是退化,即指个人寻求回到早期的满足方式。儿童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迟滞现象则会相应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学说十分重视个体生殖器官成熟的前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均在五岁前,因而弗洛伊德强调五岁之前是人生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对个体终生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历程和动力性,但又存在过分夸大本能作用的倾向。我的几点看法为:

①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为人的心理、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第一次提出了心理异常并不都是由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而引起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同样也能造成异常心理,从而使心理学家们从研究生理过程本身转向研究异常行为表现的动力和内容,同时,对于探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也具有积极的启示。

②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存在过分夸大本能作用的倾向。该理论不仅把性欲本能看作是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且还突出强调性本能冲突对精神疾病的巨大作用。当然,他强调本能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不错,但是,本能的作用是有限的,其作用是有一定阶段、范围和条件的。事实上,从个体的发展史来看,对于幼儿期的人来说,本能是起着主要的作用,但到了幼儿期之后,就是社会因素逐渐起主要作用,所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总之,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既有合理的思想,又有不足之处,应准确全面地理解其发展思想,谨慎借鉴其理论,以促进当代儿童发展心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

6. 试比较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实践进行论述。[北师大2002研]

答:(1)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

①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高中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和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他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认为人类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和教育作用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机能发展的过程。同时,他着重研究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了以下三个重要的思想:“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思想。此外,维果斯基还是智力发展内化学说的最早提出者之一。

(2)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比较

①维果斯基和皮亚杰都注重个体内外交互作用。前者更注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后者主要强调个体对外部信息主动的建构。前者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后者提出了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两种理论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②二者对教学实践的启示不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启发人们要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同时要探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由此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皮亚杰的理论启发人们要对儿童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建构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儿童所处的不同的思维阶段来设计教育训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