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败在海上:中国古代海战图解读
- 梁二平
- 775字
- 2024-11-01 12:41:56
珠江口第二关—穿鼻海防
——《广东海防汇览·虎门海防图》 1838年刊刻
——《虎门外望沙角炮台》 1811年绘
过了香港和澳门拱卫的珠江海口第一关,再向上游航行,即是珠江口第二关—穿鼻洋。此地因两岸各有一个海角伸向航道,形成穿牛鼻子一样的天然关口,故名穿鼻洋。此洋东岸海角为东莞县的沙角,西岸海角为顺德县的大角,两角相距30里左右。此关口,内达虎门水道,外连大海,恰处在香港到广州水路的半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这幅1838年出版的《广东海防汇览·虎门海防图》右下方,可以看到珠江口海防第二个关口,也是虎门海防的第一关口—穿鼻洋,此洋东西两端建有沙角炮台和大角炮台。
《广东海防汇览·虎门海防图》
1838年出版,图的右下方可以看到虎门海防第一个关口即是穿鼻洋,在这里作者绘出了“沙角炮台”和“大角炮台”。
穿鼻洋东岸的沙角炮台(亦称穿鼻炮台)始建于1800年。炮台配大小铁炮11门。在相连的扯旗山上有望楼和圆形炮台;在捕鱼台山建有露天炮位。沙角炮台与大角炮台东西斜峙,相距3600多米。虽然当时大炮的射程对封锁洋面尚不得力,但初来珠江口的英国人还是很早就关注到这个炮台。这幅《虎门外望沙角炮台》西洋版画由西洋画师詹姆斯·沃森1811年绘制,它形象地记录了炮台当时的面貌:堡垒前有开阔地,后边有小山;在相连的扯旗山上有望楼和圆形炮台;在捕鱼台山建有露天炮位。
穿鼻洋西岸的大角炮台始建于1812年。据关天培《筹海初集》载:“炮城一处周围93丈,炮洞16个,铁炮16门。”大角炮台与对面的沙角炮台东西斜峙,构成虎门海防的一道重要门户。此炮台在1841年1月7日的清英海战中遭受破坏,1843年重修,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又被英法联军炮击损坏,1885年重建,建有炮台8处,即振定、振阳、振威、安平、安定、安威、流星、安胜八炮台。
虽然大角炮台与沙角炮台后来经历了多次战乱,但笔者到这里考察时,看到两个炮台仍然保存完好,现已建成为对外开放的海防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