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会计理论篇

第一章 总论

★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 会计的概念、特点与本质

★ 会计的职能、对象与目标、核算方法

★ 会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引导案例】

美玲是郑州一所著名服装学院的大学生,一直有创业的强烈愿望。2013年12月,她决定用手头仅有的1000元创办一个服装设计培训班。她请朋友在西餐厅聊聊,帮她出出主意,共支出200元;在一家复印店印制了500份广告传单,支出了100元;请同学帮她发放传单,支出了200元;购置了一些讲课所必备的书籍、材料,共花费500元。她向一个很了解她并支持她创业的师姐借了4500元,用以支付房租,她亲自设计并找人装修了具有特色的培训教室,并给自己的培训班取名为“美雅服装设计培训”。

经过上述努力,十几天后美玲已经有了17名学员,对每名学员每月收取2000元的学费,并且找到了一位较具能力的同学做合伙人。她与合伙人分别为培训班的发展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合伙人兼作培训班的会计和讲课教师)并获取一定的报酬。至2014年4月末,她们已经招收了50名学员,除了归还师姐的借款本金和酬谢费5000元并抵销各项必需的费用外,两人共获得讲课、服务等净收入35000元。她们用这笔钱又继续租房,并聘请了非常有经验的教授、企业优秀设计师做了两次讲座,为培训班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2014年6月,她们平均每月能招收学员30名,她们以每小时200元的讲课报酬雇用了4位同学做兼职教师。至此,她们核算了一下,除去房租等各项费用,半年来共获利近60000元。她们通过半年来的锻炼,学到了不少有关财务上的知识,掌握了许多营销技巧,也懂得了应该怎样与人合作和打交道,获得了比财富更为宝贵的工作经验。

通过上述案例思考如下问题:

1.美玲在创办并发展她的企业时,会计在其经营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

2.从这一案例中你获得了哪些有关会计方面的知识?

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一)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会计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管理学科。说其“古老”,是因为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史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文明时代之前;说其“年轻”,是由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会计的理论与实践也随之日益丰富和完善,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途。

会计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进行生产活动,一方面要创造物质财富,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又要发生劳动消耗,消耗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在任何社会中,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也就是要少投入,多产出,做到所得大于所费,提高经济效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生产过程的管理,要分析生产过程,决定生产目标,并按预期目标控制生产过程。因此,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就需要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和计算,并将发生的劳动耗费和取得的劳动成果加以比较和分析,以便获得生产过程和结果的经济信息,据以总结过去,了解现状和安排未来。会计就是适应社会生产的这种需要而产生的。

1.人类会计行为的起源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和其他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是从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从计算时间和制造器皿中产生的。”会计的行为起源和发展与数学的起源和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已经开始从事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活动,可以说,会计与数学的产生出自人类的同一动机。

2.人类会计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

人类会计行为产生是以人类生产行为的产生、发展为根本前提的。原始社会末期,生产有了剩余,人类已经开始从事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活动,人们需要计量,一个有记录的时代开始了。只是当初的会计记录是由生产者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节余等记载下来,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时,会计才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由专人进行负责。所以,人类会计行为的产生要根据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和人类的生活水平来确定产生于何种阶段。

3.“会计”一词产生于我国西周

在原始社会末期,最简单的“结绳记事”“刻契记数”等原始计算、记录的行为标志着会计的萌芽。“会计”一词大约产生于我国西周时代,它本来的含义主要是指对财务收支业务的记录、计算和考核。据《周礼》记载,“司会主天下之大计,以岁会考岁成……”又据清代对官厅会计的考察,提出:“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岁会就是计算全年的收支,司会根据会计记录考核当年的收支情况。在西方,早期出现的“簿籍”,也是指通过簿籍对财产物资的收支活动进行记录和计算,通过记录、计算来考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达到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会计是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起源于人类的早期生产实践,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对生产剩余物及其对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必须有满足其衣、食、住、行等需要的物质资料,因而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决定着其他活动,也是人类会计思想和行为产生的根本前提。人类进行生产活动,必然要关心自己的生产成果,并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产出)。基于此,人类要不断改进其生产技术并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管理。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需要正确认识生产过程、确定生产目标,并按预期目标控制生产过程;在进行生产活动的同时,还需要对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进行记录、计量,并将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进行比较、分析,以便获得反映生产过程及其结果的经济信息,据以总结过去、了解现状和安排未来,由此人类的会计思想和会计行为便应运而生。

二、会计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会计需要程度的认识的提高,会计本身也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日趋完善的发展过程。会计发展的历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古代会计阶段

会计的起源很早,文明古国如中国、巴比伦、埃及、印度与希腊都曾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在远古的印度公社中,已经有一个农业记账员。在那里,簿记已经独立为一个公社官员的专职。后来,欧洲庄园的管家需要就其管理成效向庄园主汇报。

我国商代是官厅会计的创始时期,到了西周有了发展。我国周王朝时期,经济文化已经相当繁荣发达,计量和记录也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开始出现“会计”的命名和较为严格的会计机构。《周礼》中有会计官职的设置,如“司会”这一官职,掌管国家和地方的“百物财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各级官府为了管理他们通过贡赋租税等手段占有的钱粮、财物,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政府部门的会计,官厅会计便成为我国古代会计的中心。

与此同时,会计核算的记账方法也是逐步发展的。我国账簿的设置,开始是使用单一的流水账,即按经济业务发生先后顺序登记的一种单一的序时账簿,后来才从单一流水账发展成为“草流”(也叫底账)、“细流”和“总清”三账,一直使用到明清时期。到了唐、宋两代,对会计的结算方法,也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的“盘点结算法”发展成为“四柱清册”,即通过“旧管(即期初结存)+新收(即本期收入)-开除(即本期支出)=实在(即期末结余)”的基本公式进行结账,为我国通行的收付记账法奠定了基础。到了清代,“四柱清册”已经成为系统反映王朝经济活动或私家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科学方法,成为中式会计方法的精髓。明末清初,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和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产生,我国商人又进一步设计了“龙门账”,把会计科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资产并包括债权,“该”指负债并包括业主投资,四者的关系是:进-缴=存-该。“进”和“缴”为一线,“存”和“该”为另一线,结账时“进”大于“缴”或“存”大于“该”即为盈利。设总账进行“分类记录”,并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即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实行双轨计算盈亏。继龙门账之后,又出现了“四脚账”,对每一笔经济业务,既登记“来账”,又登记“去账”,即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龙门账”和“四脚账”是我国复式记账方法的最初形式,记录比较全面,为以后发展严密的复式记账方法奠定了基础。

巴比伦人民精于组织管理,设置了“专门记录官”。两河流域奴隶制国家的财计官制,据考古发现及史料记载,世界上较早的奴隶制国家苏美尔和阿卡德(约公元前三千年),已把当时官厅主管经济的机关之一称之为“达姆卡尔”,把这个机关的首脑叫作“大达姆卡尔·帕铁喜”,由这个机关专管国家的内外贸易事务;当时主管财政税务的主管官员被称为“玛什奇姆”,负责对各类税的征收;管理国库(粮库及储备其他财物的仓库)另外设置有特别官吏,通常把这类官吏称之为“杜古尔”,对各项财物的收支进行具体控制。稍后,这些国家对经济执掌的划分趋于细致,如有了主管畜牧业、渔业的专门官吏设置,主管土地税征收的官吏设置,主管住房修行的“草房长”设置,以及主管酿酒的“酒房长”设置等。上述官吏的逐步增设、调整,最后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财计主管部门。

埃及首先出现了“内部控制思想”。书吏制度一直在古埃及王国中递演,其地位日益重要,到后来书吏几乎垄断了王朝的整个经济管理活动。从古埃及财计官职设置中还可以看到,围绕经济集权及对国库财物的管理,在国库长官、国库出纳官、国库书吏及国库监督官之间已初步建立了一种经济牵制关系,这些官员各司其职,而又相互制约,并把控制重点放在支出方面。其中国库监督官行使着特别监督职权:其一,有权检查国库记录官的账目;其二,严格控制财物出库,如无监督官之手令,任何财物不得发出;其三,由国库书吏定期编制的“计算书”也须送达监督官处检查审定。

印度与古埃及的组织建制思想相同,对于国家各种政权机构的确定一开始便采用了专制政体的基本组织形式。国王是被经过神化了的至高无上的人物,其下由从贵族中选拔出来的官吏支配着各主管部门,并形成了集权的官僚级次。经济集权依然是重点,为此财计组织机构及其中的官吏配备直接受到国王的控制。在古代印度,基层税务官的基本职责是严格按照赋税征纳标准与计算方法征收各项赋税,并根据情况上报灾情,在批准之后决定对某项赋税的减免。

公元前8世纪左右,在雅典的王权绝迹之后,其执政者为从贵族后裔中推选出来的“执政官”。最初大权由执政官一人独揽,大约到公元前6世纪中叶,执政者便由“执政官九人团”组合而成。这九个执政官分掌四方面的大权,其中,首席执政官掌行政权,财计组织与事务归其控制,其中又以国库收支作为强化控制的重点。其次是祭仪执政官掌祭祀,军事执政官掌军队及邦交,其他执政官则掌握司法权。同样,在雅典的国家机关中,监督官已成为一个经济监督集团,这个集团中的每一分子都是由纳税公民推举产生的,他们既要为公民负责,也要为国家负责。监督的目标集中在国库财物收支方面,每一个监督官都有权检查国库会计账目,国库官必须接受他们的监督。在当时看来,这种经济监督也体现出一种“民主”的精神。

(二)近代会计阶段

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簿记形成前后。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复式簿记首先出现在意大利,随后传播至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后又传入德国、英国、法国等。工业革命后,会计理论和方法出现了长足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到会计的转化。

(1)折旧的思想

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耐用的长期资产往往比较少,商人们一般都是将耐用财产在报废时一次性冲销,或者将耐用财产当作存货(未销售的商品),继而在年终通过盘存估价增减业主权益。但是随着长期资产的日益增多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做法已经无法正确地确定盈亏,因此长期资产应该在其经济寿命期内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分摊,“折旧”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2)划分资本与收益

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投资者与经营者日益分离并更加关心投入资本的报酬。因此,必须将业主的投资与投资报酬收益进行严格的区分,使得会计人员必须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同时也要求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恰当配比,更使收益表成为对外披露的重要报表之一。

(3)成本会计

重工业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的制造费用激增,成为产品成本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伴随着企业生产的日益复杂化,制造程序与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也相应复杂。这些变化都对成本会计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契机。最终,以存货的计价作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4)财务报告审计制度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日益明显。作为不参加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所有者,必然关心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因此要求管理当局定期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又由于管理当局与所有者之间微妙的利益对立关系,同时也由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所有者(可能并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对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告不可能完全信任,所以希望能够由客观、中立的会计师进行验证,以增加财务报告的可信程度。这就形成了财务报告审计制度。

18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许会计师协会,这被认为是继复式簿记后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三)现代会计阶段

现代会计阶段以“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GAAP)的“会计研究公报”(ARB)的出现为起点。在这一会计发展阶段,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

(1)公认会计准则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起到了催产的作用。经济危机过后,人们认为松散、不规范的会计实务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挽救会计职业,会计界认为必须着手制定会计准则。1934年,第一批会计准则得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会计师协会的共同认可,这批准则共包括6项内容,即:

①利润必须实现;

②资本盈余不得用以调剂任何一年的当年收益;

③子公司并购前存在的盈余不得算作母公司的已赚取盈余;

④公司职员的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单独列示;

⑤库藏股股利不得作为收益;

⑥捐赠资本不作为盈余。

1937年,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开始公布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会计系列公告》(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s, ASR),并在ASR No.4中将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力赋予会计职业界,而证券交易委员会则保留有监督权与最终的否决权。以后,会计准则制定团体先后经历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以及现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2)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发展

除了公认会计准则的出台外,新的会计分支——管理会计逐步形成与发展。早期的管理会计主要体现为执行性管理会计,侧重于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管理会计逐渐由单纯的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过渡到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把决策会计放到主要位置的现代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从传统的、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去,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3)会计研究方法的拓展

20世纪70年代以前,规范性会计研究法占据主导地位,70年代,实证会计研究开始出现并逐渐取得了与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共领风骚的地位。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这样一种不断循环往复的科学研究思路,从而既保证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一致性,也能使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经受检验,避免了“空中楼阁”式的尴尬。

第二节 会计的概念、特点与本质

一、会计的概念

关于现代会计的定义,中外会计界的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从来没有统一过。

乔治·O.梅(George Oliver May,1943):会计是一门艺术,不是一门科学。它是一门具有广泛和多种用途的艺术。

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AA)(1966):会计是信息利用者进行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而进行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

西德尼·戴维森(1977):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一个预定向利害关系方面输送关于一家企业或其他个体有意义的经济信息的系统。这个经济信息的输送过程包括输出者和接受者两个方面。

马卡洛夫(1955):会计核算(也叫作会计和簿记)是在完成国民经济计划的各个部门中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方法。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会计核算是对国民经济统一体系的各个环节的活动进行监督和领导的最重要的工具。

谈惠(1963):会计主要是利用价值形式对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基础单位(如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入进行连续的、系统的、全面的核算并加以分析和检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种经济管理工具。

杨纪琬、阎达五(1980):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看,会计不仅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

葛家澍(1983):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杨时展(1992):现代会计是一个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与标准,进行分类、记录、汇总、传达的控制系统。

郭道扬(1997):现代会计是会计管理者通过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控制系统的协同性运作,实现市场经济中的产权关系、价值运动过程及其结果系统控制的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控制活动。

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针对对会计概念的不同看法,我们对会计概念做如下描述:会计是以会计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全面、连续、系统、综合地反映和监督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并向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的一项管理工作。

二、会计的特点

(1)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

会计为了从数量上来核算和监督各企业、机关和事业等单位经济活动的过程,需要运用实物量度(千克、吨、米、台、件等)、劳动量度(劳动日、工时等)和货币量度(元、角、分等)三种计量尺度,但应以货币量度为主。只有借助于统一的货币量度,才能取得经营管理上所必需的连续、系统而综合的会计资料。因此,在会计上,对于各种经济事物即使已按实物量度或劳动量度进行计算和记录,最后仍需要按货币量度综合加以核算。

(2)会计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会计对经济活动过程进行核算和监督,是按照经济活动发生的时间顺序不间断地连续记录,并且对现在或将来可能影响企业收益的、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全面、准确地记录下来。会计日常记录的内容,应当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制度或会计惯例以及管理的要求,定期进行归类整理,揭示经济业务所固有的内部联系,以便随时提供企业经营管理所需的各种资料。

(3)会计具有一整套科学实用的专门方法

为了正确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会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实用的专门核算方法。这些专门的核算方法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方法体系,是会计管理区别于其他经济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会计的本质

在中外会计界,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历来存在分歧。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管理工具论:认为会计是管理经济活动的一种工具

这种观点在我国20世纪50至80年代比较流行。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不能把会计和会计工作混为一谈,会计是从事会计工作的手段,它是一个独立的方法体系。这个方法体系是人们长期从事会计实践的经验总结,把它再用于会计实践,才表现为会计工作。

(2)艺术论:认为会计是一种记录、分类和总结企业的交易并报告和解释其结果的艺术

在20世纪70年代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种观点在西方国家比较流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887年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ublic Accountants, AAPA)成立。1916年AAPA更名为美利坚会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Account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一年后,再次改名为美国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Accountants)。1957年它以“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取代“accountants”, AICPA由此得名并延续至今。所属的名词委员会于1953年发表的第一号“会计名词公报”,对会计所下的定义是:“会计是一种艺术,旨在将具有或至少部分具有财务特征的交易事项,以有意义的方式且以货币来表示,予以记录、分类和汇总并解释由此产生的结果。”该公报还对上述定义中涉及的“艺术”一词作了解释:“艺术有一部分是科学。但艺术还强调会计人员运用其知识,以解决特定问题的那种创造性的技巧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才说会计是一种艺术。

1980年第15版《大英百科全书》对会计提出了好几条定义,其中一个就是:“会计是一种艺术(Art),它记录、分类和总结一个企业的交易并报告和解释其结果。”

(3)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在纪念该学会成立50周年的文献《论会计基本理论》中提出会计基本上是一个信息系统。所谓会计信息系统论,不过是运用信息系统论的观点,重新认识、界定会计的本质。1980年,余绪缨教授首先明确提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后经葛家澍教授等的论文加以阐述发展,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成为一种观点。两位教授给会计所下的定义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这逐步被学术界所接受,并与管理活动论共同列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有关会计本质讨论的两大主流派观点。具体有以下含义:

①会计作为信息系统,并不直接参与管理,而是通过提供会计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

②以提供信息为主进行信息反映是最主要的职能,且将整个会计程序分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③会计信息系统是由会计、信息、系统三个概念组成的。所谓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企业主要的信息来源。

(4)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本身具有管理职能

在西方国家,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研究不大重视。而在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的30多年里,会计本质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热点。至今,仍有很多人认为会计本质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在1980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阎达五教授与杨纪琬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首次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视会计为一种管理活动。1983年6月,成圣树教授等人撰文指出:会计是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并使之达到一定目的的一种能动行为,是有组织、具有管理职能的一种管理活动。后来,阎达五教授继续深入研究,并于1985年和1987年分别出版了《会计理论专题》和《责任会计的理论和实践》两本专著,标志着会计管理理论初步形成。

这种观点既否定了会计是一种应用技术的看法,又否定了会计是一种管理经济的工具的看法,转而强调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双重职能。具体表现为:

①会计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们自觉运用经济规律并通过特定的技术程序管理实际经济活动的一个社会环节。

②现代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具有经济管理的职能,明确了它在国家经济管理与企业经营的地位。

第三节 会计的职能、对象与目标、核算方法

一、会计的职能

职能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会计职能就是会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会计学术界就在较大范围内对会计职能展开讨论,到70年代末,对会计职能的研究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并逐渐形成高潮。从“一职能说”(提供信息,会计职能是统一的,也是唯一的)、“二职能说”(反映和监督,反映和控制,反映和管理,核算和监督,核算和管理)、“三职能说”(认为会计职能是计算过去,控制现在,预测未来)、“四职能说”(计算经济效益;收集记录经济事项;传递财务、成本信息;分析预测,参与管理和决策)、“六职能说”(除了传统的核算、监督职能,还有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职能)到“七职能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人们曾欣喜地看到,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对指导我国会计工作的实践,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做好会计工作的主观能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会计理论界对会计职能的研究日趋式微,其原因可能在于人们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即会计具有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和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拓展职能。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反思我国会计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会计核算和监督这一基本职能从其实现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上重新加以认识,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1.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亦称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记账、算账、报账是会计执行事后核算职能的主要形式,它把个别的、大量的经济业务,通过记录、分类、计算、汇总,转化为一系列经济信息,使其正确地、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

会计核算的基本特点有:

①会计核算主要利用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进行价值核算。

②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③会计核算是对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反映,即事前核算,事中核算和事后核算。

会计的核算职能不仅仅是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后反映,为了在经营管理上加强计划性和预见性,会计利用其信息反馈,还要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事前核算的主要形式是进行预测、参与计划、参与决策;而事中核算的主要形式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过程按计划或预期的目标进行。

会计核算的四个环节具体为:

①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或方法来确定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是否应该或能否进行会计处理;

②计量,是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已确定可以进行会计处理的经济活动确定其应记录的金额;

③记录,是指通过一定的会计专门方法按照上述确定的金额将发生的经济活动在会计特有的载体上进行登记的工作;

④报告,是指通过编制财务报告的形式向有关方面和人员提供会计信息。

2.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又称会计控制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检查。会计监督的主体是企业、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监督的对象是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监督的内容主要表现在:

(1)监督经济业务的真实性

监督企业、事业等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弄虚作假,严重违法的原始凭证,在不予受理的同时,应当予以扣留,并及时向领导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追求当事人的责任。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经办人员更正、补充。发现账簿记录与实物不符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监督财务收支的合法性

就是要监督企业、单位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凡符合有关规定的,会计人员予以办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违法的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向单位领导人提出书面意见,要求处理;对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违法收支,应当向主管单位或者财政、审计、税务机关报告,以便处理。

(3)监督公共财产的完整性

企业、事业等单位的公共财产,包括其各项资产。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监督公共财产是否得到很好的保管或正确的记录,账实是否相符。发现公共财产短缺或损毁,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监督的内涵是监察、督促,而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的目的。其特征是:

①会计监督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

②会计监督具有连续性;

③会计监督具有完整性。

会计监督按照与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可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指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即审核其是否符合有关政策、法令和制度的要求,对于违法的经济活动,要坚决加以限制和制止。只有限制非法活动,才能鼓励正当经营;限制滥用、浪费,才能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事前监督可收防患于未然之效,使会计监督处于主动地位。事中、事后的会计监督是对会计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情况及有关资料加以检查和分析。通过检查和分析可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对已发现的问题,要拿出整改意见,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调整经济活动,实现规定要求的预期目标。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职能关系十分密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核算提供的完整的会计信息,监督就没有客观的依据,就无法进行会计监督;而监督是保证会计核算真实性的保证,是监督会计发挥其管理职能的有效途径。会计的核算和监督紧密结合,密不可分。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也逐渐加强,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会计在发展的同时,其职能也会有一定的扩展。

二、会计的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定义

任何工作都有其特定的工作对象,会计工作也不例外。一般来说,会计对象就是指会计工作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来说,会计对象是指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资金运动,即资金运动构成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

(二)会计对象的表现形式

1.工业企业

会计对象是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经济活动,也就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工业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首先要用货币资金去购买生产设备和材料物资为生产过程做准备,然后将其投入到企业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产品,最后还要将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对外出售并收回因出售产品而取得的货币资金。这样,工业企业的资金就陆续经过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其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用货币购买生产设备、材料物资的时候,货币资金转化为固定资金、储备资金;车间生产产品领用材料物资时,储备资金又转化为生产资金;将车间加工完毕的产品验收入到成品库后,此时,生产资金又转化为成品资金;将产成品出售又收回货币资金时,成品资金又转化为货币资金。我们把资金从货币形态开始,依次经过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这一运动过程叫作资金循环,周而复始的资金循环叫作资金周转。实际上,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周而复始、不间断、循环地进行的,即企业不断地投入原材料、不断地加工产品、不断地销售产品,其资金也是不断循环周转的。

上述资金循环和周转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具体阶段,即供应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工业企业的资金在供、产、销三个阶段不断地循环周转,这些资金在空间序列上同时并存,在时间序列上依次继起。企业资金在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上的循环和周转,支撑着企业的正常运营。

就整个企业的资金运动而言,资金的循环周转还应该包括资金的投入和资金的退出。资金的投入是指资金进入企业。企业进行经营生产活动的前提是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投资者的资金投入和债权人的资金投入。前者构成了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后者形成了企业的债权人权益,即企业的负债。投入企业的资金一部分形成流动资产,另一部分形成企业的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资金的退出是指资金退出企业的资金循环和周转,它包括按法定程序返还投资者的投资、偿还各项债务、上缴税费、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内容,这使一部分资金离开企业,游离于企业资金运动之外。

资金的投入、运用和退出是资金运动的三个阶段,三者相互支撑,构成一个统一体。没有资金的投入,也就没有资金的循环和周转;没有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就没有资金的退出。

综上所述,工业企业因资金的投入,循环周转和资金的退出等经济活动而引起的各项财产和资源的增减变化情况,以及企业销售收入的取得和企业纯收入的实现、分配情况,构成了工业企业会计的具体对象。

2.商品流通企业

与工业企业相比,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缺少了产品生产环节。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过程主要分为商品购进和商品销售两个环节。在前一个环节中,主要是采购商品,此时货币资金转换为商品资金;在后一个环节中,主要是销售商品,此时资金又由商品资金转换为货币资金。在商业企业经营过程中,也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它们表现为商品流通费用。在销售过程中,也会获得销售收入和实现经营成果。因此,商品流通的资金是沿着货币资金→商品资金→货币资金的方式运动的。

3.行政事业单位

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国家赋予的任务,同样需要一定数额的资金,但其资金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行政事业单位在正常业务活动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货币表现,即为行政费用和业务费用。一般来说,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或只有很少一部分业务收入,因为费用开支主要是靠国家财政预算拨款。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一方面按预算从国家财政取得拨入资金;另一方面又按预算以货币资金支付各项费用。其资金运动的形式是:资金拨入→资金付出。由此可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对象的内容就是预算资金及其收支。

综上所述,不论是工业企业、商业流通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都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基层单位,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对象都是资金及其运动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把会计对象概括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三、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的研究一直是会计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西方会计界(以美国为代表)主要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探讨会计目标,并逐渐将其视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这在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70年代后美国会计界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形成了两个主要流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而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于会计目标的探讨,也主要限于这两个学派之争。烽火猎头公司专家认为会计是为哪些人提供哪些会计信息,以及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哪些需要,因此会计目标是建立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的基础,是会计理论基本结构的最高层次。

(一)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产生的经济背景,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并且投资人与经营者之间有明确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是管理当局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报告资源的运用情况,即评价受托经济责任。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源的受托者就负有了对资源的委托者解释、说明其活动及结果的义务。因此,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事情。

(二)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出资成立的特鲁彼拉特委员会(Trueblood)在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该委员会在1973年提出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12项财务报告的目标,其基本目标是“提供据以进行经济决策所需的信息”。决策有用观的主要观点是:根据美国会计学会(AAA)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报告》,会计的目标是:为了“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以及确定目的和目标”而提供有关的信息。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财务报告的目标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1)财务报告应提供对现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2)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现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评估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的实得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的信息;(3)财务报告应能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企业把资源转移给其他主体的责任及业主权益)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影响的信息。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受托责任观重在委托者报告受托者的受托管理情况,主要是从企业内部来谈的,而决策有用观是从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来谈的。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都暗含了“会计信息观”,即会计目标是提供信息。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目标是向资源委托者提供信息;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不但向资源委托者,而且还包括向债权人、政府等和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两者侧重的角度不同。受托责任观是从监督角度考虑,主要是为了监督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决策有用观侧重于信号角度,即会计信息能够传递信号,即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四、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一)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由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专门方法构成。它们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确保会计工作有序进行。

1.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

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的分类反映和监督方法。会计对象包含的内容纷繁复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就是根据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不同特点和经济管理的不同要求,选择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事先规定分类核算项目,在账簿中开设相应的账户,以取得所需要的核算指标。正确、科学地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细化会计对象,提供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是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完成会计核算任务的基础。

2.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方法。复式记账一方面能全面地、系统地反映经济业务引起资金运动增减变化的来龙去脉;一方面通过账户之间的一种平衡关系,检查会计记录的正确性。

3.填制和审核凭证

各单位发生的任何会计事项都必须取得原始凭证,证明其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原始凭证要送交会计进行审核,审核其填制内容是否完备、手续是否齐全、业务的发生是否合理合法等,经审核无误后,才能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是记账的依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统称为会计凭证。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它能保证会计记录的完整、可靠,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4.登记账簿

账簿是具有一定格式,用来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登记账簿就是根据经过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法,把经济业务分门别类、内容连续地在有关账簿中进行登记的方法。借助于账簿,就能将分散的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汇总,系统地提供每一类经济活动的完整资料,了解一类或全部经济活动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以适应经济管理的需要。账簿记录的各种数据资料,也是编制财务报告的重要依据。所以,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的主要方法。

5.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以便确定各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正确地进行成本计算,可以考核生产经营过程的费用支出水平,同时又是确定企业盈亏和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并为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提供重要数据。

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就是通过对各项财产物质、货币资金进行实物盘点,对往来款项进行核对,以查明实存数同账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在财产清查中发现有财产、资金账面数额与实存数额不符的情况,应该及时调整账簿记录,使账存数与实存数一致,并查明账实不符的原因,明确责任。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债权债务、所有者权益的情况,可以促进企业加强物资管理,保证财产的完整,并能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真实、准确的资料。

7.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是根据账簿记录的数据资料,采用一定的表格形式,概括、综合地反映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编制会计报表是对日常核算工作的总结,是在账簿记录基础上对会计核算资料的进一步加工整理。会计报表提供的资料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检查的重要依据。

在会计核算的七个具体方法中,日常经济业务的核算起点是填制和审核凭证。经济业务发生后,从填制和审核凭证,再到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的主要环节,其他环节围绕这三项主要活动开展,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周而复始的会计循环。具体来说就是经济业务发生后,经办人员要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经会计人员审核整理后,按照设置的会计科目,运用复式记账法,编制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会计账簿;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要进行成本计算;对账簿记录,要通过财产清查以保证账实相符;在此基础上,根据账簿资料编制会计报表。

上述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不是独立的,它们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体系。它们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会计核算七种具体方法的关系

(二)会计循环

会计循环是指按照一定的步骤反复运行的会计程序。

①从会计工作流程看,会计循环由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组成。

②从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看,会计循环由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组成。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起点。

从上述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看,当经济业务发生后,取得和填制会计凭证;按会计科目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核算,并运用复式记账法在有关会计账簿中进行登记;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成本计算;对账簿记录通过财产清查加以核实,保证账实相符;期末,根据账簿记录资料和其他资料,实行必要的加工计算,编制会计报表,具体如图1-1所示。从填制会计凭证到登记账簿,编制出会计报表,一个会计期间(通常为一个月)的会计核算工作即告结束,然后按照上述程序进入新的会计期间,如此循环往复、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这个过程称为会计循环。

第四节 会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会计,可以称之为一种工具,一个职位,或者一门学问以及行业等。会计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中的行行业业,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术的改进,分工的细化,不断催生出各种新的职业阶层。当然,会计行业的出现和发展也是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会计本质上属于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的目标在于通过货币这一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方法对经济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和监督,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会计信息,会计是企业、社会甚至国家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无法想象没有了会计的社会是如何发展、前进的。

会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有:

①有助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规范企业行为。

②有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③有助于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一、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根据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一目标的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如实反映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对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以及经济资源要求权的变化情况;如实反映企业的各项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的金额及其变动情况;如实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形成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等,从而有助于现在的或者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正确、合理地评价企业的资产质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效率等;有助于使用者根据相关会计信息作出理性的投资和信贷决策;有助于使用者评估与投资和信贷有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风险等。

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企业管理人员、职工、供应商和社会公众等。企业的存在不只是为给那些为公司提供财务资源的投资者和债权人赚取回报,企业有义务采取对社会负责的经营方式,并且应该在更为宽泛的社会责任范围内权衡其对财务成功的渴求。

公司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的信息有时被称为财务会计信息。企业管理人员和其他内部人员使用的信息通常被称为管理会计信息。虽然这两种信息有不同的目的且服务于不同的群体,但两者有一些共同的属性。例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会运用判断而且为此而编制的信息必须遵循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会计概念对于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非常关键。将公司的收入减去费用就可得到净利润,这在当今财务报告中尤为重要。进行会计记录并根据这些记录编制报告似乎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其中需要大量的判断。例如,可以受益若干年的资源的购置成本该在何时确认为公司财务报告的费用?哪些信息对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有用,但又因可能带来潜在竞争劣势而不适合公开发布呢?这些都属于企业日常需要面对的问题,通常会在企业履行对所有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时产生重要影响。

(一)会计信息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会计的主要目标是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会计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会计信息的最终产品是决策。无论决策者是所有者、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政府监督管理机构、工会或是与企业财务业绩利益相关的其他团体,其决策力都会因使用会计信息而得到加强。

由于会计被广泛用来反映各种商业活动,所以会计有时被称为商业语言。成本、价格、销售量、利润及投资报酬率都是会计计量指标。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人员和其他企业财务利益相关者,如果想要了解和沟通企业情况,就需要清晰把握会计术语和概念。当然,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和个人也会使用会计信息,而且使用方式与企业组织非常相似。

1.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许多人把会计简单看成由专业会计人员组成的技术领域。事实上,几乎每人每天都在使用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计量和沟通经济事项的手段。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投资,或是监控资金的收取和使用,实际上都在与会计概念及会计信息打交道。

①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是经济活动实质;

②会计信息的形成需要利用假设和计量方法;

③会计信息应与各种决策密切相关。

图1-2描述了会计是如何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过程形成会计信息,决策者再根据这些会计信息来进行经济决策并采取具体行动,决策和行动又形成产生循环的经济活动。

图1-2 会计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

2.会计信息的类型

会计信息与经济决策一样有很多类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税务会计这三个术语通常被用来描述企业界广泛使用的三种会计信息。

(1)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指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以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会计人员用“财务状况”这一术语来描述经营主体在某个时点的财务资源和责任,用“经济成果”这一术语来描述经营主体一年内的财务活动。

(2)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

管理会计的目的就是形成并解释专门用来帮助企业管理人员经营企业的会计信息。借助这些信息,管理人员就可以制定公司的总体目标,评价部门和个人的业绩,公司管理者与员工总是需要这些信息来运行和管理企业的日常经营。例如,他们需要知道公司在银行账户中的金额,公司仓库中商品的种类、数量和金额,以及对具体债权人的负债金额。许多管理会计信息虽然本质上属于财务信息,但这些信息直接按决策需要进行组织。

(3)税务会计

税务会计(tax accounting)是以税法法律制度为准绳,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申报、缴纳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是税务与会计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引入税务会计信息概念的目的是便于与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进行对比。人们认为税务会计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自然延伸,这种自然延伸的先决条件是税收法规的日益复杂化。

编制纳税申报表是会计中的专门领域。很大程度上,纳税申报表的编制要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不过,这些信息通常要进行调整或重新组织,以符合纳税申报表的要求。虽然税务信息对公司成功经营至关重要且总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相关,但它来自于不同系统,且必须符合有关公司纳税义务的专门法律要求。有关纳税的法律通常不同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的编制规定,由此产生不同的数字和报告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会计信息的公允性

是什么原因使得投资者和债权人依赖财务会计信息,而不会担心报告企业的企业管理人员会为了美化公司业绩而对会计信息做手脚呢?企业管理人员如何确信内部产生的信息不存在厚此薄彼的偏见呢?这依赖于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公允性(integrity)一词包含如下含义:全面、完整、无损、健全、诚实和可信。会计信息必须具备这些特征,因为信息对于依赖它进行重要财务决策的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信息的公允性通过三种主要途径得到强化。第一,某些制度特征大大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公允性。这些特征包括编制会计信息的标准、内部控制结构以及财务报告审计。第二,一些职业会计组织对增加会计信息的公允性有独特作用。第三,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专业会计人员的个人胜任能力、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行为。会计职业的这三个要素合力确保会计信息使用者(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人员和其他人)相信这些信息公正地表示了它要表示的内容。

1.编制会计信息的标准

向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传递的会计信息必须遵循某种信息编制者和使用者都能理解的标准。这些标准被称为基本会计准则(generally accounting principles),是针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出的原则性规定。这些原则性规定是人们根据大家所认为的财务报告的重要目标而制定的,为确定财务报告中应包括哪些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如何编制和列示提供了通用框架。我国基本会计准则内容包括:①财务报告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

②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一般原则;

③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和计量;

④财务报告和财务报告。

会计原则在不同国家会有所不同。“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一词指的是在美国使用的会计概念。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目前正试图建立可在全世界范围使用的更广泛统一的会计准则,从而便于跨国商业活动。

2.证券监督委员会

证券监督委员会是会计监管体系的执法部门,通过完善会计信息监管体系,加大会计监管力度,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

1992年10月,中国证监会成立。中国证监会为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授权,统一监督管理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维护证券期货市场秩序,保障其合法运行。

中国证监会设在北京,现设主席1名,副主席4名,纪委书记1名(副部级),主席助理3名;会机关内设21个职能部门,1个稽查总队,3个中心;根据《证券法》第14条规定,中国证监会还设有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由中国证监会专业人员和所聘请的会外有关专家担任。中国证监会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设立36个证券监管局,以及上海、深圳证券监管专员办事处。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在对证券市场实施监督管理中履行下列职责:

①研究和拟订证券期货市场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起草证券期货市场的有关法律、法规,提出制定和修改的建议;制定有关证券期货市场监管的规章、规则和办法。

②垂直领导全国证券期货监管机构,对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管;管理有关证券公司的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

③监管股票、可转换债券、证券公司债券和国务院确定由证监会负责的债券及其他证券的发行、上市、交易、托管和结算;监管证券投资基金活动;批准企业债券的上市;监管上市国债和企业债券的交易活动。

④监管上市公司及其按法律法规必须履行有关义务的股东的证券市场行为。

⑤监管境内期货合约的上市、交易和结算;按规定监管境内机构从事境外期货业务。

⑥管理证券期货交易所;按规定管理证券期货交易所的高级管理人员;归口管理证券业、期货业协会。

⑦监管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期货结算机构、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证券资信评级机构;审批基金托管机构的资格并监管其基金托管业务;制定有关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指导中国证券业、期货业协会开展证券期货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工作。

⑧监管境内企业直接或间接到境外发行股票、上市以及在境外上市的公司到境外发行可转换债券;监管境内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到境外设立证券、期货机构;监管境外机构到境内设立证券、期货机构,从事证券、期货业务。

⑨监管证券期货信息传播活动,负责证券期货市场的统计与信息资源管理。

⑩会同有关部门审批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及其成员从事证券期货中介业务的资格,并监管律师事务所、律师及有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及其成员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活动。

⑪依法对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处罚。

⑫归口管理证券期货行业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事务。

⑬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3.财务报告的审计

外部人员靠什么确保企业管理人员所发布的财务报告全面而可靠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呢?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保证是由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来保证的。审计师是财务报告方面的专家,并且独立于发布财务报告的公司。

审计(audit)是通过调查公司财务报告来确定这些报表的公允性。会计师和审计师用“公允”一词来描述报表是否可靠和完整,是否遵循会计准则且没有误导。

在审计财务报告时,会计准则是判断财务报告的标准。为了使审计师得出财务报告公允地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论,该报表必须在所有重要方面遵循会计准则。

二、对企业内部决策的作用

企业雇用的内部决策制定者常常被称为企业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并使用的内部会计信息不仅包括内部专用的信息,也可以供外部决策者共享。例如,为了完成某一生产进度,生产企业可能给供应商详细描述其生产计划。生产企业与供应商公司会共享这些信息,以帮助生产企业实现目标。因此,虽然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发布者都是内部决策者,但信息的接收方是外部决策者。不过,其他类型的会计信息并不向外部决策者提供,如长期计划、研发成果、资本预算详情以及竞争战略等,属于公司机密的信息,必须严格保密。

1.内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企业的每位员工都会使用内部会计信息。从基层员工到首席执行官,公司要对所有员工支付工资,其工资都是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来生成的。然而,就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量(特别是对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参与程度)而言,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使用者(internal users)包括:董事会、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副总裁(分别负责生产、人力资源、行政等)、业务部门经理、分厂经理、销售经理和生产线主管等。从图1-3所示的组织结构简图中,不难发现不同员工所形成和使用的信息差异很大。所有企业都遵循与其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有关的规则,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并保护企业的资产。不过,对于内部报告的类型以及所生成的会计信息,并没有什么规则可言,员工决策过程中产生和使用的会计信息呈现多样化特征。

图1-3 企业典型组织结构简图

许多企业使用数据库方法来创建会计信息系统。该方法结合用户使用的财务软件,使管理人员和其他特定员工能够获取用于编制各种会计报告(包括要求的对外财务报告)的信息。例如,生产线主管使用生产过程发生的详细成本信息来帮助控制生产成本。在考虑设备和人员的最佳配置时,程序设计工程师会使用同样的信息来降低成本或提高效率。最后,与生产相关的成本信息还会出现在给投资者和债权人使用的对外财务报告中。

2.管理会计信息的特征

管理会计形成并使用的会计信息主要服务于计划和控制决策。因为形成和使用信息的目的不同于形成对外报告财务信息的财务会计,因此管理会计信息具有不同的特征。

(1)及时性

为了对当前经营过程进行计划和控制,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及时性。许多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要求及时获取信息。针对这一需求,企业可以建立计算机数据库,从而与行业协会的外部预测、供应商和客户以及委托人相联系。随着新产品及服务的开发和推广期越来越短,企业必须优先考虑快速获取信息这一问题。

除了计划需要及时信息外,企业总是需要监督和控制当前经营活动。如果某个过程或作业失控,那么企业可能遭受巨大损失。例如,产品召回对公司而言代价很高。如果公司能对所有环节进行监督,避免把质量低劣或有缺陷的产品卖给客户,那么公司就可节约大笔开支。

(2)决策者的身份

用于监控和控制过程的信息必须提供给有权力纠正问题的决策者。向一线工人报告残次品和返工信息而不给予他们修正工序的权力是毫无效果的。然而,对于拥有设备及相关工作决策权的自主团队而言,如果团队成员能控制引起问题的过程,那么团队会对返工和残次品问题产生重大影响。

(3)面向未来

尽管与财务会计信息一样,有些管理会计信息本质上具有历史性,但创造和形成这些信息的目的是影响未来。其目标是促使管理人员制定对企业最有利、与企业目的、目标和使命相一致的未来决策。

(4)效率与效度衡量指标

管理会计信息衡量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度。通过比较企业与竞争者的资源投入与产生效度和效率的衡量指标,就可以评价管理人员完成组织使命的效果。管理会计系统以货币作为通用单位来进行此类比较。

(5)管理会计信息是一种手段

与财务会计信息一样,管理会计信息也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但其本身并不是目的,其最终目标是设计并运用可帮助管理人员实现企业目的和目标的会计系统。

三、对企业外部决策的作用

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主要为外部决策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1.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

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external users)指那些对报告企业拥有当前或潜在财务利益但不参与该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个人和企业。财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包括:所有者、供应商、债权人、客户、潜在投资者、商业协会、工会、职员、公众、政府机构等。

这些外部决策制定者各有独特的信息需求,以便对报告企业进行有关决策。例如,从报告企业采购的客户信息来评价所购产品的质量及企业履行保修义务的可信度;政府机构(如税务局)可能会关注报告企业是否遵循了某些相关的政府规定;公众可能感兴趣于报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如是否会污染环境)。

用一套财务信息满足如此众多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尽管有可能,也相当困难。因此,对外财务报告主要供两类人(投资者和债权人)使用。不难发现,投资者为拥有报告企业的个人和企业,而债权人则是报告主体欠钱、欠货的个人和企业。例如,商业银行可能贷款给报告企业,供应商可能允许报告企业赊购商品。这里需要假定的是,企业在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同时,这些信息也可为其他很多财务信息使用者所用。

2.对外财务报告的目标

投资者或债权人关心公司的现金流量预测(cash flow prospects),是那些有助于判断公司因使用资金而提供投资报酬的能力的信息。投资者或债权人也关心投资收回(return of investment),预期公司会因使用资金而支付一定款项,即投资报酬(return on investment)。

假设你有个朋友想开办一家企业并需要筹措一笔资金以便租借场地、购买企业运营所需的资产(如送货卡车、展示装置)、在公司正式营业且客户开始付货款前支付员工工资。你的财务状况很好,故同意借给朋友100000元。不过,你并不打算进行长期投资或成为这家企业的共同所有者,只是想帮助朋友开办这家公司并赚取借款的资金报酬而已。再假设你同意朋友可以使用你的100000元资金一年。如果你不贷此款给朋友,投资另一项目可赚取8%的收益。

除了想帮助朋友外,你还想知道这笔100000元贷款的风险有多大。你预期朋友会偿还100000元,而且也会因使用资金而额外支付给你8000元(100000×8%)。如图1-4所示,一年后,投资归还100000元,预期的一年资金使用费为8000元。

图1-4 投资分析

从本质上讲,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你评估你朋友的偿还能力。你需要信息来评估你承担的风险以及你朋友一年后偿还108000元的可能性。尽管这一例子比较简单,但有助于理解各种投资决策所需的信息。

会计界已经明确了对外财务报告的某些目标,以指导如何改善和提高向外部决策者报告的信息。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对外财务报告最具体的目标是提供关于经济资源、对资源的要求权以及资源与要求权如何随时间变化的信息。企业的资源常被称为资产,对那些资源的主要要求权来自债权人和所有者,即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投资者和债权人评价公司是否能够进行未来现金支付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检查和分析该公司的财务报告(financial statement)。一般而言,财务报告披露的仅仅是公司认为真实的情况。在会计编制财务报告时,他们用财务术语描述反映了企业财务活动的一些属性。

编制时期短于一年的财务报告(如1个月、季度或半年)被称为中期财务报告。本书中,我们同时使用年度财务报告和中期财务报告。无论是使用者还是编制者,接触公司财务报告时首先要明确这些报表所反映的时期。

主要财务报告包括:

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反映的是公司特定日期的财务状态。

利润表。又称损益表(income statement),反映的是公司在某个时期(如1个月、1个季度或1年)经营活动的具体情况和结果。

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statement of cash flows)反映的是公司在某个时期里现金活动的具体情况。

三大主要财务报告的名称就是对报表内容的描述。例如,财务状况表(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即资产负债表,有时被描述为基于财务或货币角度的企业快照(即企业在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利润表则是描述企业在特定时期获利能力的报表。对于投资和信贷决策,现金流量表特别重要。顾名思义,现金流量表描述的是特定时期现金变化的方式。投资者和债权人关心的是流向自己而不是流向企业的现金流量,所以企业现金活动信息对投资者和债权人而言属于重要信号。

3.对外报告信息的特征

为最大化信息的有用性,报告给投资者、债权人及报告企业之其他外部人员的财务信息应具有可理解的某些特征。其中一些特征如下:

(1)财务报告是一种手段

如本章引言所述,财务信息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提供财务信息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外部人员的决策质量。财务报告本身仅是达到此目的的一种手段。

(2)财务报告与财务报表的比较

财务报告比财务报表范围更广。换言之,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所包括全部信息的一个子集。除了正式的财务报告外,投资者、债权人和财务信息的其他外部使用者还可通过其他许多方式来了解企业,如通过互联网发布的最新信息、各种传媒上的文章等。借助这些可获得的信息,勤勉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外部使用者就可进行针对企业的经济决策。

(3)历史性特征

对外报告的财务信息本质上大多属于历史信息,是对过去的回顾,报告的是已经发生的事项和交易结果。历史信息对评价未来非常有用,但信息本身是关于过去而不是关于未来的。

(4)计量具有近似性而非精确性

对外报告财务信息表面上看似高度精确,但实际上很多信息都是基于对过去和未来所必须进行的估计、判断和假设。例如,假设某家公司购买了一台经营设备,为了对该项资产进行会计处理并把其影响反映在公司的对外报告的财务信息中,就必须对公司使用这台设备的时间进行假设,如使用年限多长、机器生产工时多长等。显然,绝大多数会计信息依赖大量的判断。这一局限性有时会被误解。

(5)通用目的假设

如前所述,假设通过提供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要的信息,我们同时也满足了其他外部人员的信息需求。如果企业能对每一个潜在外部使用者分别编制不同信息,那么企业就能提供更高质量的信息。不过,这种方法往往不现实。相反,企业多倾向于编制对绝大多数使用者有用的信息,这种信息被称为通用信息(general-purpose information)。

(6)通过解释可增加有用性

企业职业界认为,对外部报告财务信息的价值因为有了企业管理人员的解释而得到提升。这些非量化信息通常有助于解释所列示的财务数据。正因为如此,包括财务报告在内的财务信息往往带有很多附注及其他解释,用来帮助说明和解释数字信息。

【章节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计的本质是一项( )。

A.决策活动

B.经济管理活动

C.经营活动

D.控制活动

2.《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的问世,标志着( )。

A.古代会计的开始

B.近代会计的开始

C.现代会计的开始

D.单式记账法的问世

3.会计的基本职能一般包括( )。

A.会计计划与会计决策

B.会计预测与会计控制

C.会计控制与会计决策

D.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

4.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称为( )。

A.会计核算职能

B.会计监督职能

C.会计控制职能

D.会计预测职能

5.下列关于会计的基本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不能使用实物计量和劳动计量

B.会计拥有一系列的专门方法,包括会计核算、管理和决策分析等

C.会计具有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D.会计的本质是核算活动

6.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总目标的是( )。

A.向投资者提供信息

B.向债权人提供信息

C.提高经济效益

D.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

7.下列属于会计的对象的是( )。

A.会计记录和分析的内容

B.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C.计算和考核的内容

D.核算和分析的内容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会计的说法正确的有( )。

A.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也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B.会计以货币为唯一计量单位

C.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

D.会计核算的是特定主体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

2.下列业务属于资金退出企业循环与周转的有( )。

A.购买材料

B.缴纳税费

C.归还银行债务

D.向投资者分配现金股利

3.下列属于我国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有( )。

A.股东

B.债务人

C.企业管理者

D.政府及相关部门

4.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 )。

A.核算职能

B.反映职能

C.预测职能

D.监督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