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南海不定 焉有一统华夏哉

王翦战报飞抵咸阳之时,王城谯楼刚刚打响三更。

看罢战报,嬴政与尚在值夜的李斯蒙毅会商片刻,当即决断:留下蒙毅会同丞相王绾处置王书房政务,秦王与李斯赶赴郢寿。鸡鸣时分,王车马队已飞出咸阳兼程东去了。嬴政之所以紧急赶赴郢寿,是因为王翦在战报之外尚有一卷上书:请对吴越岭南之百越部族连续进兵,一举平定南中国。依此方略,则牵涉诸多方面须得一体谋划。秦王固可在咸阳召几位重臣就王翦上书议决回复,然终不若与王翦当面会商更扎实。另一层原因则是,灭楚之战的完胜,证明了王翦当初的大局洞察之深彻,接踵而来的诸多军政大计,嬴政都想听听王翦的评判。加之王翦年事已高,夫人故去,此前似乎已有暗疾迹象,能否经得起再下岭南的劳碌亦未可知。凡此等等,都使嬴政立下决断,无论咸阳有多少政事亟待解决,都得赶赴淮南立定根本。

从关中直出函谷关,经河外进入鸿沟堤岸大道,再下淮北淮南,一路平坦异常。赵高驾驭着王车第一次在如此宽阔的平野大道上长途飞驰,分外振作,将高超的驾车技艺挥洒得淋漓尽致。一辆庞大的六马青铜高车平稳得如同水上行舟,细碎的车铃声在风中连绵不断如编钟齐奏,整齐划一的二十四只马蹄时疾时徐如同鼓点拍打,身后三千铁骑隆隆如春雷滚动,直是一曲别有况味的铁马铜车行进乐章。出得安陵,赵高一回首正想问秦王要否歇息打尖,却见前座秦王已经鼾声如雷,后座李斯直向他摇手。赵高恍然,手中集束马缰稍一收拢,王车立即变为平稳常速。

“嘭!”鼾声立止,秦王嬴政脚下一跺。

“嗨!兼程疾进!”赵高立即明白,减速反倒惊醒了秦王。

虽有鼾声如雷,嬴政心头却始终萦绕着种种有待决断而尚未清晰的线头。天下即将一统,亟待定夺的大事太多太多了。在接到王翦灭楚战报的瞬息之间,嬴政倏忽感到了呼啸而来的“天下”已泰山压顶般降临了。那一刻,一个念头骤然闪现出来:嬴政,你扛得起这座“天下”泰山么?巍巍然矗立近两百年的六座大山,已经轰轰然倒下了五座。打天下固难,然嬴政却强毅奋发一往直前,从来没有过恍惚困惑,只有今日,当楚国这座最广袤的南国之山轰然倒塌时,他却没有那种巨大的战胜喜悦,反倒是心头掠过了一片茫然……秦国的朝局该再度整饬了,这是始终飘荡在嬴政心田的一端思绪。应该立起栋梁了,否则,他这个秦王当真可能被这座“天下”泰山压倒,被这座“天下”泰山吞没。军力该如何重新部署?最后的齐国,重新泛滥的匈奴之患,死而不僵的燕代残部能否一体结束?果真能够一体结束,六国贵族该如何处置?没有了六国王室的天下该如何摆布?老秦国的法令要不要改变?等等等等头绪太多了,且每一个头绪都粗大得足以经天纬地,嬴政也嬴政,你的才具足以胜任么……

“禀报君上,已经过了淮水。”

“好!停车歇息片刻,稍事收拾再见上将军。”

赵高这次没有再看李斯手势,一过连通郢寿官道的淮水大石桥便刹住了王车,径自回首对秦王高声禀报了一句。整整一天都时醒时睡的嬴政蓦然一顿,双手搓了搓脸庞睁开了眼睛,看了看已经举起火把的马队,又看了看也是刚刚从朦胧中醒来的李斯,这才吩咐了行止,扶着车轼便要下车。李斯捶着腿道:“君上小心,我腿都木了。”正在此时,赵高已经一个纵身到了车下,将嬴政背了下车。饶是如此,嬴政脚一落地已颓然软倒在了地上,不禁一边大笑一边连指李斯。赵高说声明白,立即过去也将李斯背下了王车。李斯虽没有倒地,也是一瘸一拐地踉跄了几步才活泛过来。

火把之下,护卫骑士们一边大嚼着锅盔夹干肉,一边喂马刷马收拾马具。嬴政与李斯则走到赵高看好的水边稍事梳洗,而后一边走动着活动手脚,一边举着酒袋啜饮着马奶子酒,一边说道起事来。嬴政说,老将军再下岭南,只怕撑持不住。李斯说,老将军是该歇息颐养了,可平定百越事大,既得缜密梳理,又得威权资望,一时无人可代老将军。嬴政兀自喃喃道,得有个办法,得有个办法,老将军不能有任何闪失,不能有任何闪失。李斯说,君上莫担心,此事终得看老将军气象如何,还是见了老将军再说。嬴政点了点头,望着遍野火把不再说话了。

半个时辰的歇息之后,王车马队整肃起行。大约四更时分,王车马队开到了郢寿北门外十里之遥。嬴政突然一跺车底下令:“停车!城外就地扎营。”赵高一心只想秦王进城好安卧歇息,闻令不禁愣怔了。李斯道:“深夜入城,君上怕搅扰老将军。去传令了。”赵高这才恍然,连忙跳下车高声传令去了。不料,马队刚刚开始扎营,便有一队骑士从郢寿方向飞来查问。李斯快步上前一看,原来是已经从咸阳返回军中的将军赵佗率兵夜巡,简短问答后连忙将赵佗领到了王车前。嬴政很是高兴,立即便问大军驻扎并王翦饮食起居诸般状况。赵佗禀报说:“占据郢寿三日后,上将军幕府便移到了城外大军营地,城内只留了五千步军;老将军从来严守军旅法度,初更上榻五更操演,卯时准定进入幕府处置军务,从来未见异常。”嬴政皱着眉头道:“李信不是中军司马么,五更操演此等事还要老将军亲临?”赵佗禀报说:“依照军法,寅时操演只练阵法分合,幕府要做的只是号角起令,而后中军司马巡视各营,原本无须统帅过问。然上将军与蒙武老将军却从来都是日日早起,亲自下场与将士一起奔跑操演。李信曾多次劝阻,上将军依然如故。”嬴政听罢好一阵不说话。赵佗一拱手请求告辞,要立即赶回幕府禀报上将军出迎秦王。嬴政一摆手道:“将军莫走,一起等候。”赵佗大是困惑,却也没敢再问。李斯笑道:“君上不忍此时惊醒老将军,要等到天亮,将军便等了。”

“禀报君上:行营立好!敢请君上歇息。”赵高快步过来禀报。

“本王要候在这里,看着太阳出山。”

“君上……”

“小高子,教将士们打个盹,寅时末刻起行。”

“嗨!”赵高情知不能争辩,转身大步去了。

“来,将军且坐,说说军旅,想哪说哪。”

赵高铺好了一张大草席,又捧来了一坛黄米酒。嬴政与李斯赵佗席地而坐,对着天边一钩残月,听赵佗海阔天空地说起了南下大军的诸般战事。末了,赵佗说上将军正在部署对百越之战,只怕秦军要变一番模样了。嬴政与李斯都对百越大有兴致,赵佗遂说起了百越诸部。赵佗说,越国被灭之后的近百年里,越国王族大支主要分布在两地:最北边的越人聚居区是故越国的瓯水[1]、灵水地带,人呼瓯越,也叫做东瓯,首领瓯越王叫做摇,自称越王勾践后裔;再南的越人聚居处,是闽水[2]两岸与海边岛屿,人呼闽越,首领闽越王无诸,据传也是越王勾践之后裔;其余越人部族则星散于五岭之南,人呼南海百越,以番禺[3]越人势力较大,以讹传讹也叫做南海百粤、南海粤人。这些粤(越)人部族多以渔猎为生,操持农耕者有,但很少,其风习依旧是断发文身部族群居,轻捷剽悍聚合不定,大军应对难处多多。

“将军何以对越人如此熟悉?”李斯饶有兴致。

“末将先祖为会稽越人,经商北上定居赵国,再也没有回去。”

“如此,将军家族是长平大战后入秦?”

“长史明断。”

嬴政高兴道:“好!我军若能多有通晓百越之人,南进会顺畅许多。”赵佗说,还有几个都尉、裨将,也是南楚人或老越人,兵士中也有一些,人人都乐意为南进效力。说话间曙光渐显,嬴政下令起行。车马大队跟着赵佗的小马队,辚辚隆隆地开向了秦主力大军的营地。及至王翦蒙武闻报出迎,太阳刚刚挂上山巅。

“老臣料事不周,使王作旷野之顿,深为惭愧也!”

“老将军数十年驰驱战场,政一夜之野何足道也!”

王翦对秦王深深一躬。秦王对王翦也是深深一躬。这般君臣之礼闻所未闻,此刻却如流水一般自然真切。李斯与蒙武等一班大将肃立两厢,感慨唏嘘不止。尽管王翦步履稳健精神矍铄,但嬴政却分明看出,两年之间王翦是真正地老了。眉毛全白了,眼袋更大了,原本颀长劲健的身躯有些虚胖了,沟壑纵横的古铜色脸膛有了一片片斑痕;从来齐全的甲胄变成了柔韧轻薄的羊皮软甲,那一顶人人熟悉的铜矛帅盔换成了一顶轻得多的将军皮冠,脚下的牛皮铜钉战靴变成了不带铜钉的羊皮软靴。王翦一身唯一没变的,是那一领当年由嬴政亲自下令王室尚坊精工制作的沉甸甸的金丝黑锦斗篷。一眼打量过去,嬴政心头蓦然一阵酸热,眼圈不禁红了……

“摆开军宴!为我王接风洗尘!”

蒙武奋然一声喝令,君臣将佐们立即轻松起来,络绎走进了聚将厅外赶搭的军宴大帐。原来,王翦一接赵佗飞骑快报,立即与蒙武商定,召全军千夫长以上将官,以迎王军宴觐见秦王。中军司马李信领命,立即聚齐了幕府护卫士兵,在幕府大厅外赶搭了一座可容五七百人的连棚大帐。大帐的中央座案区设置在一排固定联结的战车上,略有兵士推动,便可巡游全帐。李信又下令幕府炊兵营,军宴酒菜一律改为楚三式:一鱼、一酒、一饭,使秦王一睹楚地风习。蒙武下令开宴之时,李信与军士们业已忙碌了一个时辰,除了远处军营的将尉们尚未全部聚齐,诸事已经大体就绪。

唯其军宴,一切实在简朴。除了中央战车前一片大将座案,其余将尉们都是十人一张草席围坐,透着初夏阳光的大帐下黑沉沉一片。秦王嬴政一走进大帐口,数百人刷的一声一齐站起,哄然齐呼秦王万岁,当真是雷鸣一般。蒙武下令就位,帐中哄然一声坐下,五七百人整齐得刀切一般。王翦亲自导引着秦王嬴政登上了中央战车落座,蒙武大步跨上战车一拱手高声道:“禀报秦王,军宴楚三式:鲈鱼烩、兰陵酒、白米干饭!要否改换秦军战饭?唯待王命!”

“这,本王倒得问问将士们。”嬴政瞥一眼大案上的鱼酒饭,高声笑问,“诸位说,若没有了锅盔酱肉咥,吃得下南国鱼米么?”

“吃得下。”一片呼应声显然没有力道。

“不好吃。”

“鱼有刺。”

“吃不快。”

“不顶饿。”

种种应答纷纭,嬴政不禁大笑起来:“老秦人敢说楚乡酒饭不好吃,好啊!老秦人有得挑选了!郑国渠未成之前,老秦人敢这样说么?不敢!那时,老秦人但能吃饱穿暖,已经是托天之福了。今日,秦人丰衣足食了,大出天下了,衣食风物有得比照了……倏忽数十年,天地翻覆也!”嬴政火辣辣的声音飘荡着,大帐中却是一片寂然,几乎所有将士的眼中都泛出了泪光。嬴政的笑意也不觉消散了,然话语却更平实清晰了,“话说回来。衣食男女,不同风习;四海山川,不同水土;天下万物,纷纭有别。此,天下之大道也!今我大军南征,淮南距中原已是千里之遥。远则远矣,唯其大道平坦,尚可有麦面牛羊间或输送,锅盔酱肉尚可隔三差五猛咥一顿。然若进兵南海万里驰驱,锅盔酱肉,便只能在梦里得见了……楚国不能归治南海百越,为甚来?没有大军南进!何以没有大军南进?说到底,楚军耐不得苦战!其中之一,肚皮太娇,南海生猛克化不了!”大帐哄然爆发出一阵大笑,淹没了嬴政的话音。

“好!君上决断,酒饭不变!”蒙武高声宣令了。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举帐雷鸣般吼出了这句秦人老誓。

“楚风秦风四海风!食天下者,大秦猛士也!”嬴政慷慨大笑。

“军宴就绪,秦王开宴——”

大帐中安静了下来。谁都明白,秦王方才的酒饭之辞是临机生发,虽实实在在地打在了将士们的心坎,然毕竟不是正题。无论是成例还是习俗,接下来的秦王的开宴说辞都是最要紧的,否则连千夫长也召来为甚?是故蒙武一宣布秦王开宴,大帐近千人立即肃然。

嬴政在大案前站定,环视着帐中高声道:“灭楚一战底定南天,将士们辛劳备至,功劳殊伟!灭楚完胜,老秦人一统天下之伟业将成,列国人民熄灭刀兵之期盼将成!政为秦王,以老秦人之名,以天下父老之名,谢我大秦三军将士!”

对着战车下黑压压的将尉们,嬴政深深一躬。

“一统天下!秦王万岁——”

雷鸣之声平息,嬴政双手捧起了精致的白陶大碗,高声道:“此次本王行程匆忙,未及携带老秦酒犒赏将士!然则,兰陵酒也是天下名酒,自今日始,同样也是秦酒!本王便以兰陵秦酒,与上将军,与将士们,同饮共贺!”举帐肃然之中,嬴政转身对着王翦深深一躬,“老将军率举国六十万大军南下,平定大国且全我雄师,居功至伟。此酒殷殷如老将军赤心,政敢以为先敬也。”王翦捧起了大陶碗慷慨道:“君上敬老臣,老臣亦当敬之。我王襟怀四海,运筹于庙堂之上,决胜于万里之遥,此大秦之幸也,天下之幸也!臣等将士为国家驰驱,分内所为也!”

王翦举起大碗汩汩饮干,碗底向嬴政一照,干净利落滴酒未落。嬴政大是欣慰,一个好字出口,举碗三几口吞干了一大碗兰陵酒,碗底一照也是滴酒不落。战车下的将尉们便是哄然一声喝彩。盖战国之世,酒为珍物,敬酒之风习本意,乃为敬者献出自家面前的酒呈给对方饮之,是以为敬也;并非后世之敬酒,大多为敬者先饮,实则将敬之本意讹转为罚,亦将酒之珍稀讹转为贱。然则,敬酒古风至今依然在中原地带保留,即敬酒者后饮,甚或不饮。此乃后话。嬴政观王翦饮酒所以大感欣慰者,老人之饮若能一气吞干,其底气犹存也,体魄犹健也。譬如赵国老将廉颇,郭开同党恶意诬其“一饭三遗矢(屎)”,赵王闻之而叹息廉颇老矣,缘故亦在此。

嬴政敬罢王翦,又对着蒙武与战车下座案区的大将们举起一碗道:

“大军南征,诸将各司本部建功,本王敬各位将军!”大将们哄然饮干。嬴政高声道:“今日本王特许,诸位将士放量痛饮!”秦王万岁的呐喊声浪顿时爆发,掀得牛皮大帐鼓荡不止。嬴政转身对王翦李斯一拱手道,“长史陪同老将军但饮无妨,我与各席将尉们一干。”转身正要下车,蒙武在战车下道:“君上立定便是,老臣早有预备。”说罢向大将座案区后一挥手,李信立即带着一小队中军甲士过来,哗啷一声分开连接战车的铁索,护卫簇拥着王案战车走向了坐席甬道。如此缓缓行进,嬴政站在战车上逐一向每席将尉敬酒。将尉们大是奋发,欢呼声连绵不断。一碗一碗地痛饮,五十余席过去,嬴政已经面如红锦汗如雨下,却丝毫不见踉跄醉态。紧步车后的赵高看得心惊肉跳又热泪直流。及至嬴政的王案战车稳稳推回中心座案区,举帐雷鸣般一声呐喊:“彩——”

正当此时,秦王嬴政一步跳下了战车,对着与甲士们共推战车的李信深深一躬。顷刻之间,举帐寂然了。只见嬴政举起了一碗兰陵酒道:“将军虽有一败,然能知耻而后勇,沉心再造,以等量壮士逼杀项燕,真丈夫也!法度在前,本王无以擅自赏功,敢请受嬴政一酒之敬!”愣怔的李信骤感心头大热,踉跄欲倒却又死死站定,又骤然拜倒愤然道:“国不弃我,我何弃国……”言犹未了,李信晕厥了过去。

这一场军宴,火辣辣痛饮到日薄西山。

嬴政睁开眼睛,已经是次日午后了。问赵高昨日情形,赵高说除了王翦、蒙武、李斯三人没醉,十有八九都醉了。王翦李斯送君上回行营,临走时王翦还对李斯说了一句,日后君上犒军,最好莫进军营。嬴政听得哈哈大笑,也是也是,要打仗岂不完了,没老将军在,我敢如此痛饮么?笑罢起身梳洗一番,顿时神清气爽,吩咐赵高去找长史来。片刻李斯来到,嬴政吩咐李斯一起去上将军幕府。李斯道:“臣已与李信约好,午后带十名书吏进郢寿王城,搜罗法令典籍。君上先与上将军会商兵事,臣随后赶来可否?”嬴政道:“各国法令典籍,不是都有专使送往咸阳么?”李斯道:“臣已问过,楚国王城典籍库分散多处,尚正在搜集搬运之中。臣欲尽早看到楚国与百越部族立定的种种盟约,故想亲自动手,能在此次带回最好。”“长史深谋远虑,无愧庙堂之才也!”嬴政不禁大为感慨,一挥手道,“你只管去,我在上将军幕府等你,一起晚汤!”李斯拱手一应,匆匆去了。

王翦正在打量着司马摆置好的百越地图,蒙武大步进来了。

蒙武说,上将军昨夜交他的平越方略他已经看了,全然赞同,只觉大将摆布似有不妥,上将军还须再行斟酌。王翦笑道:“斟酌甚,你以为秦王能睡到明日去么?没准天黑之前你我就得奉召进行营会商,一起说。”正在此时,辕门外传来当值司马一声长呼:“秦王驾到——”蒙武还没笑出声,见王翦已经霍然起身,立即一跃而起跟着迎到了辕门。

君臣礼罢,各自笑谈着昨日醉酒情形,进了幕府正厅。嬴政看见将台上已经摆好了一排挂着地图的木架,便说:“长史有事后到,我等先议。”王翦立即下令当值司马:不许任何人进帐,正厅只留一名军令司马与一名录写掌书。而后,王翦又亲自关闭了幕府厅门,回身请秦王入座正案。嬴政坚执不从,说那是帅案,纵然君主也当不扰将令。王翦无奈,索性也坐到了帅案旁一张平日放置军务文书的偏案前,与秦王与蒙武的座案连成了一个紧凑的小圈子。如此君臣三人落座,一次绝密军事会商便告开始。

军令司马重新摆正了三幅木架地图,指点着图板对秦王嬴政先行禀报了百越三部的大体情形,而后又禀报了两位主帅拟定的南下进兵路线。这个进兵路线是:兵分三路,一路从江东吴地南下,进入会稽山地,平定瓯越诸部;一路从洞庭郡南下,进入闽水山地,平定闽越诸部;一路从湘水南下,攀越五岭[4]进入南海之地,平定番禺的百粤诸部。

“何谓五岭?”嬴政插问了一句。

“禀报君上,”司马指点着地图高声道,“人谓五岭,是横亘于南中国腰部的一片连绵大山。这片大山起自湘水之南,自西北走向东南海边,依次为:台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越岭。”

“如此岂不是说,只要扼守这道五岭山地,便可卡断南北中国?”

“大体如此。”王翦点头应了一句。

“只是,大将摆布尚未有断。”蒙武似乎有些急迫。

“是老将军自己不赞同罢了。”王翦悠然一笑。

“噢?两位老将军歧见?”嬴政有些惊讶。

“上将军执意自率大军攀越五岭,老臣不敢苟同!其因有三……”

“三也好五也好,左右是自家要去罢了!”王翦罕见地大笑了一阵。

“岂有此理!老夫不能去么?主帅得坐镇!”

“凭甚非老夫坐镇?你坐镇不行么?大仗没得打……”

“断无此理!主将上阵,副将坐镇,天下可有此等事?”

“好好好,君上决断便了。”

“君上决断,更是上将军坐镇!老枭出营,还叫博戏么?”

蒙武一句博戏比照,嬴政笑得不亦乐乎了。盖博戏为战国流行之智力游戏,几类后世军棋,其中的“枭”为统帅,居宫不出,一方逼杀对方之“枭”即为胜利。是故,这一博戏也叫做杀枭。因宫廷市井酒肆等皆以“杀枭”为赛马之外的最大赌,故列博戏之中。蒙武一时情急脱口而出,自觉精当无比,不禁得意地大笑了起来。蒙武目下是军中最老资格,虽与王翦年岁相仿,然却因军旅世家之故而少年从军,其军旅阅历只怕比王翦还早了些许。加之蒙武秉性宽厚与人争论无分老少,故遇素来不苟言笑的王翦而能赳赳相争。王翦也是唯遇蒙武此等老夫之论,方能偶显轻松。如是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倍显白头兄弟之谐趣。嬴政一时童心大起,只咯咯咯笑得前仰后合,全然没有了评判心思。

“打住打住,还是君上决断。”终是王翦颇显大度地挥了挥手。

“是也!老夫听君上决断!”蒙武硬邦邦跟上,依然没有松缓迹象。

“老夫之见,还是晚汤后再议。”王翦忍着笑意拍了拍案。

“好好好,最好……”

嬴政依旧笑得泪水直流,靠住了军令司马特意安置的坐靠喘息了一阵,又用汗巾拭了几次脸,这才止住了笑意。王翦蒙武都是对这个秦王知之甚深的老人,见早早已经远离了欢笑的嬴政一时显出少年心性而笑不可遏,自是倍感欣慰。晚汤上案时,王翦特意吩咐军令司马从辕门外的王车唤来了赵高,又亲自在帐口叮嘱赵高侍奉好秦王,其殷殷之心如同一个老人照拂不知寒热的儿孙,连从不与大臣将军多礼的赵高也对王翦深深一躬,两眼泪光地走进了幕府。正在此时,李信差人来报,说在郢寿王城典籍库已经找到了楚越文卷一大间,长史正在一一清理,不能赶来晚汤了。嬴政二话不说,立即派赵高驾着王车给李斯送去了酒饭,还特意叮嘱赵高不许回来,一直等李斯完事再接回来。

晚汤之后,君臣三人重新会商。

嬴政之意,两位老将军如何统兵之事过后再说,先定三路实战主将。王翦蒙武立即赞同。王翦禀报说,南下三将已有初定之选:以任嚣为平定瓯越主将,以屠雎为平定闽越主将,以赵佗为平定南海主将。此三人祖籍皆为老越人,入秦均在两代之上,对越人风习依然通晓,可获事半功倍之效。嬴政问三人将才。王翦说,此三人才具勇略虽不及王杨辛李四大将,然却有一共同长处,处事稳健且有政务之能。南下平定百越,大多为分军独战,战事不大却连绵不断,须得下一城邑安一城邑,同时须得兼顾各部族城邑间利害冲突,故政才极其要紧。嬴政听罢,欣然拍案了。

第二件大事,总兵力分派。王翦之见,南下兵力以步军为主,占八成;铁骑变为轻骑,占两成;总兵力只需三十万,每路大体十万上下。其余三十万大军班师中原,底定大局。嬴政听得心头怦怦直跳,竭力按捺着兴奋,只追问南下三十万大军能否胜任?王翦蒙武先后申述一番,都说以秦军战力三十万绰绰有余,若非山高水远,若是平野地带,只怕根本无须三十万。嬴政这才奋然拍案,三十万大军回归中原,天下定矣!

第三件大事,后援保障。自秦昭王之后,秦人多远征大战,上下深知后援畅通之重要。此次万里迢迢远离中原深入丛林之地,其后援通道无疑是闻所未闻的艰难。而楚国所以不能有效归化治理百越,其根本原因与其说兵力不济,毋宁说后援不济。军谚云:千里不运粮。盖长途千里输送粮草,其输送人马足以耗去自身所运之大部粮草,成本之大,任何邦国无以承担。是故,秦军再度南下,其后援根基必然只能设在故楚江南之地,力所能及地越靠南越好。如此一来,建立仓储营地,建立兵器衣甲作坊,征发相应车马民力等等,实在都是前所未有的巨大运筹。其中还牵涉一个看似不大却又极为要害的难题,就是秦军将士十有八九都是北方人,惯食麦面豆谷与牛羊猪肉。若以江南为后援根基就近征发,则只能以输送鱼米为主。若从河外安陵后援大营将北人食物运至江南大营,而后再越五岭下南海,则消耗将十数倍增长,根本无以承受。然若不如此,秦军将士能否适应,则又很难说。秦王嬴政在将尉军宴上开篇便大说了一番秦军饮食口味,虽是临机而发,实则也是久在心头的大事。大将们连同王翦蒙武在内,都深为秦王的这通激励之辞所振奋,原因也在于此。如此等等纠葛,后援之事便非同寻常地凸现出来。

嬴政听完两位老将军的种种申述,良久默然。

正在此时,李斯一头汗水风尘仆仆地回来了。李斯一边接过赵高递来的汗巾擦拭着汗水,一边大体说了百越文档搜集情形,说他回到咸阳后便可尽快拟出一则既合越人习俗又简单易行的治越法令,君上允准后可以正式王命颁发,南下大军好据以行事。王翦蒙武大为高兴,一口声连连赞叹,说只要这则法令颁行,平定百越便有了八成胜算。嬴政顿感轻松,说了方才所议,问李斯对后援之事有何见教?李斯皱着眉头打量着地图,一时没了话说。

“水路!可否水路设法?”李斯突然回头。

“有水路还说甚?”蒙武走过来指点着地图高声道,“上将军心思缜密,早派水工带着斥候踏勘了水路。这五岭之北,水皆入江;五岭之南,水皆入粤;两大水网各走各路,平行入海,你却如何从湘水进得粤水[5]?”

“这倒也是。”李斯兀自喃喃。

“不。”思忖的嬴政突然目光炯炯道,“这个想头没错!若能开一水路,省却多少牛马人力?此等事,寻常水工不行。郑国!要郑国说话!”

“对也!郑国!”王翦李斯蒙武异口同声。

“小高子!”嬴政一挥手道,“立驾王车回咸阳,接郑国大人来此!”

“君上限时几何?”赵高拱手高声请命。

“两日后回来。”

“嗨!”赵高大步转身走了。

于是,君臣四人又会商了安定楚国的相关急务,方才散了。

第三日暮色时分,六马王车风驰电掣般归来了。

郑国自做了大田令,执掌秦国整个农事。因在泾水河渠几年中落下了一身疾病,故得秦王特令,与尉缭子一样只虚掌公事,不必日日赶赴官署。近十年下来,郑国的体魄倒渐渐缓了过来,虽已满头霜雪,精神却是矍铄健旺。一见久违了的秦王君臣,郑国的奋发之情油然生出,晚汤后根本无意歇息,立即就在幕府大厅说起了正事。

“老夫高年,虽有心力,不足跋涉山水了!”

“只要老令指点决断,不须跋山涉水。”嬴政接了一句。

“老臣给君上带来一人,足堪水事大任。”

“噢?何人?”

“史禄。”

“是老令弟子么?”嬴政很是惊喜。

“不。史禄史禄,一个御史。”

“噢——御史!”君臣几人一齐恍然又一齐惊讶了。

“没有本名?”蒙武突然插问。

“史禄史禄,官名叫了多年,老夫忘了他本名。”

“臣知此人。”李斯一拱手道,“本名午禄,洞庭郡人氏,南墨士子。”

“着!”郑国慨然拍案,“天下皆知,墨家治学,百工皆通。老臣与长史当年领工泾水,君上下令各郡县工师全数调来做工长,这史禄,便是其中一个!其时,他在陈仓县做田啬夫。因他与老臣几个弟子多言水事,成了老臣属下的得力水工之一。河渠完结,老臣见他文墨出众,又稳健干练,举荐给了丞相。后来,做了一个御史……”

“此人从南墨入秦?”嬴政突然插问。

“对也。在陈仓任小吏两年。”

“既是墨家子弟,何能一直吏身?”

“墨家务实,不足为奇。老夫只说,此人知岭南之水!”

“何以见得?”李斯笑问一句。

“老夫说知便知!有甚何以见得!”

郑国与李斯交谊笃厚言无深浅,一句武断指斥,厅中不禁一阵大笑。笑声落点,嬴政问道:“贤士目下何在?”郑国对站在厅口的赵高一扬手,赵高立即快步出厅,片刻间领进了一个人来。君臣几人一打量,不禁相视一笑。为何?此人活生生一个当年的郑国:黝黑干瘦,阔嘴大眼颧骨高耸,草鞋斗笠粗短布衣,手中一支探水铁尺点地如同竹杖。山野间若见此人,任谁也不会想到他是一个王室御史。

“足下从咸阳来?”李斯谨慎地问了一句。

“不。我在江南探水,得老令急约,会于淮南。”

“足下在咸阳没有公事?”

“大人不知。我这御史不同:丞相王绾大人当年派定我一个特异差事,巡监河渠事。后来,秦军每下一国,我随之踏勘一国水事,向丞相府禀报列国河渠情势。”

“那,上次灭魏水战……”蒙武突然一问。

“灭魏水战,恢复鸿沟,都是我跟着老令。”

“嘿嘿,此番信了?莫再敲边鼓了。”郑国颇为得意地对李斯蒙武笑了。

“老令举荐足下担岭南水事,可有成算?”王翦直入正题。

“十之八九。”

“这是地图,足下且大体说来。”

史禄大步走上将台,探水铁尺指点着地图道:“君上、诸位大人且看,此乃湘水,此乃离水[6]。湘水北入江,离水南入粤。两大水系之通连,唯在此处。其理何在?盖五岭南北,唯此地两水最近,其余之地,诸水远不相谋。且看此地,两水之间一座大山隔断,其实际路程不到二三十里。通连之法,凿山开渠,引湘入离!但能渠宽丈余,深数尺,便可行千斛之舟……”

“好!”蒙武喜极拍案。

“军营水工说,这片山地南高北低,足下能使低水高流?”

王翦此问极是扎实。史禄看了看郑国,欲言又止。郑国笃笃点着那支永远替代手杖的盈缩自如的探水铁尺,走到了地图前指点道:“凿渠通连湘离两水,难点正在这一上一下。湘水南去过山,这是一上。翻过此山,地势又低,这是一下。一上之难,在水流攀高,否则无以成渠。一下之难,在节制流速,否则无以行舟。史禄若不能攻克如此两难,老夫岂能举荐王前?实在说,史禄之法堪称水中圣手!”郑国从不轻言,今日如此推崇一个后生,嬴政君臣不禁一齐惊讶了。

“老令褒奖,愧不敢当。”史禄连忙一躬。

“真才自真才,无妨。”郑国点着铁尺杖,“你只明说,如何决此两难?”

“君上,列位大人,”史禄一拱手道,“我午氏一族,原本楚国伍氏一支。皆因湘水洞庭水患频仍,我族自来在洞庭大泽与湘水两岸漂泊无定。期间,唯因水患频仍,我族久欲迁徙岭南。终未成者,皆因大山横亘在前,湘水行舟无以南进,徒步跋涉又恐多伤老幼。故此,禄自少时,已对湘南地势多有涉足。后入南墨求学,禄专修治水之学,曾随老师多次踏勘湘水。那时,禄之梦想,为洞庭民众,亦为我族人,拓一南进水道也!奈何楚国分治,国势衰微,此等水事无法提及,我方北上入秦……”

“史禄是说,他对通连两水久有谋划!”

满厅寂然,秦王君臣无不动容,郑国却昂昂一句插断了。郑国之意,一要使秦王君臣明白史禄这段话的本心,二要使史禄尽早切入正题。毕竟,所有的话都可以相机再说,而秦王与如此几位重臣聚会决断的时机却是短暂的。史禄机敏干练,略为停顿,铁尺指点地图,干净利落地转向了本题。

“上下之难,禄有两法决之。其一,决上水之法为:在渠口垒石,为铧嘴之象,头锐而身厚。石铧深入湘水三十里,逆分湘水为两。如此可激六十里水势,使其压入渠口,水积渐进,故能循岩而上。渠道开凿,绕山而上,以缓其坡势,如此水可上也!其二,决下水法为:渠道不走直,以山势多为盘旋,以减其流速,使舟行平稳,建瓴而下!然则,如此两法,便要加长渠道,两水间二十余里,渠道却要百里之长!”

“此法如何啊?”郑国笑吟吟顿着铁尺杖。

“循岩而上,建瓴而下,好!”蒙武率先拍案。

“老夫不通水事,听着也扎实可行。”王翦舒心地笑着。

“老令说成,准成!”李斯更直接。

“公有此策,天下之幸也!”嬴政离案起身,对着史禄深深一躬。

“史禄啊史禄,小子好命也!”骤然之间,郑国老泪纵横了。

“君上,老令……”史禄哽咽了。

“老令何须心酸也,”李斯呵呵笑道,“天下大水多多,来生再治不晚。”

话未落点,厅中一片大笑。嬴政道:“我意,效当年郑国渠之法,以史禄为湘离河渠令,以姚贾辅之,军民皆统于上将军幕府。”王翦思忖道:“此渠关乎重大,不若以一部大军先期凿渠,渠成后再进兵岭南。君上以为如何?”嬴政点头道:“也是。楚地新平,民力征发定然缓慢……史禄,此渠须得人力几多?”史禄道:“若是精壮士卒,十万足矣!”蒙武高声道:“如此正好!瓯越、闽越可先行南下,岭南渠成再南下,甚不耽搁。”

“好!立即筹划,尽早成渠!”嬴政当即拍案。

于是,这件最大的南进后援工程风云雷电一般决断了,上马了。

这便是那时的秦风,戮力同心惕厉奋发当断则断当行则行,没有拖泥带水,没有猜忌掣肘,数不清的大型工程在此后短短十余年间轰轰然接踵推开,遍及中国南北,其雷霆万里之势闻所未闻超迈古今。雷电远去,历史已经成为可比的废墟,人们才惊愕地发现:那时的任何一件大型工程,都足以使帝国之后的任何朝代视为盛世丰碑,西汉之后清末之前所有的标志性工程相加,也不如帝国十余年创建之多!这,当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不可思议的一个时代。仅以水利工程论,郑国渠、都江堰、灵渠至今犹存;还有沟通陵水与浙江的通陵水道、沟通汨罗江相关水流的汨罗之流、咸阳至潼关的三百里兴成渠、甘肃灵州的一百五十里秦渠、疏浚沟通黄河与淮河的大鸿沟等等工程,皆已经在岁月沧桑中成为古老的遗迹。凡此等等,任何一件都是亘古不朽的绝世工程。譬如,这道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绝世工程,唐以后谓之灵渠。其构思之妙,其效用之大,其法度之精,其开凿速度之快,其延续寿命之长,无不令后人瞠目。自《汉书》之后,历代典籍多有论及灵渠者,然终不如几个实际踏勘者的评判实在。范成大之《桂海虞衡录》历数灵渠开凿之法后赞叹云:“治水之妙,无如灵渠者!”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云:“(灵渠)其余威能罔水行舟,万世之下乃赖之。”乾隆时《兴安县志》云:“历代以来,修治(灵渠)不一,类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此乃后话也。

旬日之后,秦王嬴政北上了。

临行之前,嬴政单独召见了王翦,与这位亦师亦友的老臣整整密谈了一夜。嬴政对王翦坦率直陈了目下亟待决断的几件大事,一一征询了王翦的意见。事实上,战国之世的庙堂轴心是三驾马车:君王、丞相、上将军。王翦因为长期在外统军大战,对庙堂决策的亲身参与便大大减少。无论嬴政与王翦在大事上如何及时沟通,这位上将军总会有疏离中枢之感。王翦以任何朝臣所不能比拟的资望功勋而谨慎备至,很难说没有远离庙堂这一因素。若非李信战败,不得不重推王翦出山,嬴政的本意便是要王翦在灭燕之后重回庙堂。此次南来,嬴政原本也是要王翦重返庙堂的。楚国已灭,大战已罢,王翦的战场功业可谓到顶了,加之夫人过世,又生出老疾,王翦无论如何是不能再度南下了。从庙堂格局出发,则更是如此。在嬴政看来,王翦这个一生都在军营的老将军,其对政局的评判洞察不下于任何一个名士大家。唯其终生执兵,拥有深重资望,王翦回归庙堂更具镇国之威。

然则,嬴政又不得不割舍了将王翦拉回庙堂的谋划。

身临南国,嬴政更深地体察到了平定南海对整个一统天下的深远意义。灭魏之后,嬴政已经清楚地知道,华夏一统之大局已经底定,堪称无可阻挡;而一统之治能否持久,则威慑来自两重,既在内忧,又在外患。内忧而言,秦国一统大战开始之后,已经有过了贵族复辟的韩国之乱;一统完成之后,此等复辟之乱亦必将不少。甚或将更多。外患而言,则情势较前有所不同。在六国存在的岁月里,无论华夏战国的攻伐多么剧烈,然在对待外患这一点上,哪个战国都没手软过。燕国平定东胡,赵国反击林胡匈奴,秦国反击陇西戎狄北方匈奴,齐国平定东夷,楚国平定东夷南夷等等。而今,六国将不复存在,所有的外患都必须秦国以华夏共主之身一肩挑起。此等局面该如何应对?对嬴政而言,这是一个闻所未闻的大课题。

就史实说,截至战国末世,华夏已经分治五百余年。其间,所有的为政治国之学,都是霸主之道。以后人话语说,是霸主思维。也就是说,天下探索揣摩之目标,十有八九都是称霸天下的强国之道,而对于“一天下而治”的天子治道的探索揣摩,则已经是久违了。或者说,夏商周三代的“一治”已经被潮流破坏殆尽,而新的“一治”之道还没有出现在人们的构想里。所以,到嬴政之时,如何做天下共主。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颇为生疏的命题。就实而论,其时各大战国朝不保夕,除了秦国君主,大约谁也不会去做这般大梦了。最有资格思谋此道的秦王嬴政,不可能不想,但也不可能想得更深。更多的情形是,时势逼一步,则秦王嬴政想一步。若不是燕太子丹主谋的荆轲刺秦事件突然发作,很可能秦一天下就多了一种盟约称臣的形式;若非韩国世族的复辟之乱,很可能六国王族世族便不会大举迁入关中……

尽管是边走边想边筹划,然就全局洞察未雨绸缪而言,嬴政还是比任何一个大臣都走得更远。灭国大战开始时,嬴政坚执将能够独当一面的蒙恬摆在了九原,其后历经大战而蒙恬未动一次,便是嬴政这种天下思谋的基本决断——秦国既欲一统华夏,自当一肩挑起抵御天下外患之责!匈奴若乘灭国大战之机南下,秦国何颜立于天下?

议定史禄凿渠之后,嬴政说到衡山与云梦大泽走走看看。因为,对于生长北国的嬴政而言,何为南国之广袤,毕竟尚未有过一次亲身目睹。无论嬴政胸襟如何宽广,然在脚下,在眼中,曾经见到过的最广阔的气象就是阴山草原了。嬴政还记得,议论灭楚之时,尽管王翦反复申述了楚国广袤难下,然当时闪现在嬴政心头的,却是后来无法启齿的一个荒诞念头:“南国能有北国草原广袤?果真广袤,楚国老是北上做甚?”嬴政后来想明白了,自己这个念头,其实是少年踏入苍茫草原时在那些牧民悠长的歌声与豪迈的酒风中埋下的种子。今日亲临郢寿,南海虽无法领略了,然总须看看天下最大的湖海云梦泽。那一日,王车抵达了烟波浩渺的云梦泽畔,嬴政登上了云雾缥缈的高山之巅。嬴政举目遥望,水天苍茫无垠,青山隐现层叠,霞光万道波催浪涌正不知天地几重伸展……那一刻,嬴政被深深震撼了。

“此去南海,路程几多?”良久无言,嬴政遥指南天一问。

“老臣不知定数,大约总在万里之外。”王翦笑了。

“南海气象,较云梦泽如何?”

王翦默然了,蒙武默然了,李斯也默然了。

“南海纵然广袤,大约不过如此也。”蒙武嘟哝了一句。

“南海之疆,臣未尝涉足。然,臣以为云梦必不若南海。”李斯说话了。

“何以见得?”

“庄子作《逍遥游》,尝云:南海者,天成水域也;鲲鹏怒而飞南海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三千里,南海之一隅也。由是观之,南海之大,不可想见也。”

“长史说得好!老夫也记得庄子几句。”王翦高声赞叹一句,临风吟诵,苍迈激越如同老秦人的村唱,“天下之水,莫于大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秭米之在大仓乎!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垒空之在大泽乎!”

“这老庄子!说来说去究竟谁大了?”蒙武高声嚷嚷。

“至大者,人心也!庄子神游八荒,足证此理。”嬴政发自肺腑地感喟了,“既往,嬴政唯知阴山草原之广袤,尝笑南国山水之狭隘。今日登临云梦之山,方知水乡更有汪洋无边也!我等当以庄子神游之胸襟待天下,不以目睹为大,而以心广为大!”

“心广为大!”王翦李斯蒙武异口同声。

“南海者,我华夏之南海也!南海不定,焉有一统华夏哉!”

“王有此言,华夏大幸!”王翦李斯蒙武又是异口同声一句。

便是那一刻,嬴政才在内心第一次将南定百越与北定阴山并列了起来。北方阴山是外患,南海百越是内忧,任何一方不稳,全局都要翻盘。也就是那时,嬴政看着白发苍苍的王翦,内心深深叹息了一声。

云梦泽归来,君臣临别共聚。蒙武提出了一件事:请秦王派一位大臣坐镇郢寿,使上将军能够回到咸阳养息,平定南海无大战,由他统率即可。王翦坚执反对自己回朝,但赞同派一大臣南来坐镇,理由是自己能从民治纷扰中摆脱出来而专一处置军事。王翦力荐李斯南来坐镇,说李斯既是楚人,又是政务大才。蒙武也是一力赞同,说但有李斯南来,后援大事断无阻碍。李斯无可无不可地笑着,只不说话。

其时,嬴政尚未与王翦深谈朝局诸事,沉吟着一直没有点头。然见两位老将军已经说开,默然片刻,嬴政明白说道:“天下将一,大势已变。天下大局,该当从大处着眼铺排了。平定南海无大战,上将军也该当回咸阳养息。然则,南海百越分治于华夏文明之外已历时数百年,楚国始终未能有效划一。此间兵事、民事、部族事、方国事,纠葛太多太深。若无上将军威权资望与洞察谋略,本王诚恐再有李信之失也!”见蒙武肃然省悟不再说话,嬴政遂拍案道,“我意,上将军仍留郢寿坐镇,总揽军政,彻平南海了事!再调姚贾率一班精干官吏南来,主理郡县民治。余事,待灭齐之后再一体会商决断。如何?”王翦却道:“老臣素无政才,不足总揽军政。姚贾政才过人,亦无须老臣凌驾其上。敢请君上,特许老臣统兵南进。只要战事平顺,政事姚贾足矣!”嬴政心知这位老将军只怕权力过大,遂哈哈大笑一阵道:“老将军是将命!不当大权,不成事也!”蒙武立即高声道:“老臣以为,君上决断甚明!上将军坐镇郢寿,堪称上上之策!领军打仗,老臣足矣!”见王翦瞪着蒙武又要发作,嬴政叩着书案恳切道:“上将军自入军旅,数十年鞍马驰驱,未曾得享一日清闲,若再将兵岭南,我心何堪!若论才具,上将军襟怀宽阔谋略深远,正当回归庙堂用事。所以留上将军镇抚南国者,兹事体大也!嬴政素以上将军为我师我友……而今天宽地阔,嬴政深感力绌之时,上将军安忍独领一军而不揽南国全局乎!”

“君上此言,老臣汗颜也!”终于,王翦不再为自己辩驳了。

王翦留在郢寿,嬴政对这片居天下泰半的广袤疆域放心了。

注释

[1]瓯水,今浙江南部之瓯江。瓯越居地,大体在今浙南温州地带。

[2]闽水,今福建之闽江。闽越居地,大体在今福建闽江与沿海岛屿、浙南山地、赣东北山地。

[3]番禺,战国岭南地名,大体在今广东之广州地带。

[4]五岭名称,史料记载不一。《广州记》云:“大庾、始安、临贺、揭阳、桂阳。”《舆地志》云:“一曰台岭,亦名塞上,今名大庾。二曰骑田,三曰都庞,四曰萌诸,五曰越岭。”《南康记》云:“秦略定杨越,谪戍五万,南守五岭。第一塞上岭,即南康大庾岭是。第二骑田岭,今桂阳郡腊岭是。第三都庞岭,今江华郡永明岭是。第四甿渚岭,亦江华郡白芒岭是。第五越城岭,零陵郡南临岭是也。”其余尚有《汉书》、《水经注》等不同说法。今从《舆地志》说。

[5]粤水,即后世之珠江,古称粤江。

[6]离水,后世谓漓江,今广西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