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准备问题:我们是否已为建立人际关系做好准备?(3)
- 共赢:成功的秘诀就是忘掉自己的利益,全心全意帮助伙伴成功
- (美)约翰·C.马克斯维尔
- 4912字
- 2016-10-28 22:12:12
喜剧演员杰克·帕尔(Jack Parr)自嘲说:“回首往昔,生活就像障碍大赛,而自己就是最大的障碍。”虽然是玩笑话,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他的话却是事实。在“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麻烦制造者’”上,彼得·罗斯可不是独行侠。我有这样的问题,你也有。假如要把对自己的问题负责的人抓来揍一顿,我们可能几个星期都爬不起来。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乐于对照镜子、自我反省,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缺点和问题。
大学毕业几年后,和一位老同学共进午餐。和我一样,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小教堂做牧师。吃饭时,他谈到他们教堂的会众。他说,教堂董事会里的某个人是疯子,委员会会议上某个人有毛病,在做辅导时又碰上个傻子,和他们在一起,简直令人头疼。
在谈到第五个难相处的人时,我开始生气了。我想,如果不欣赏或者不尊重他们,如何能带领他们?
“佛瑞德,想知道为什么你的教堂里有这么多‘傻子’‘疯子’吗?”我问。
他放下叉子,表现出很大兴趣:“当然,我很想知道。”
“因为你是他们当中最大的‘傻子’‘疯子’。”
他张口结舌。
或许接下来的一小时,关系很尴尬,因为佛瑞德对我的解释并不感兴趣。但对旁观者来说,再清楚不过了,佛瑞德就是问题本身!此后不久,他就离开那家教堂,转到了另一家。没过多久,他又认为新教会也到处都是“疯子”“傻子”和“有毛病的人”。
约翰逊维尔食品公司的CEO拉尔夫·斯泰尔(Ralph Stayer)承认:“(直觉上)我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不断反思。很多情况下,自己就是问题本身。自己的心态、愿景、期望,成为迈向成功的最大障碍。”如果不想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你必须坦诚地面对自己。
首先必须改变的人是自己——自我提升。
开办演讲和撰写书籍的一大危险就是,每个人都会把你当作对所讲述的东西无所不精的专家。千万不要相信这一点。和你一样,我仍在努力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技巧和领导力。本书中的很多原则我做得还不够,所以我也在不断自我提升,而且,我会一直如此。如果哪天我自认为不再需要成长,那我就有麻烦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窖里,11世纪英国国教主教的墓碑上镌刻着以下文字: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天马行空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自己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方初次领悟:最初我要改变的仅仅应该是我自己。
若作为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
有了家人的帮助,我兴许能让国家走上改革之路。
然后谁知道,这改革之风,不会吹遍世界各个国度?
那些深陷人际关系困境中的人,习惯于从别人,而非自己身上寻找问题根源。但我们永远都必须先从自己入手,乐意改变自己的不足。评论家萨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说:“有些人对人性知之甚少,他们不从自己的性格、脾气改起,而是希望改变其他事物来寻求快乐。这种毫无结果的努力不仅空耗生命,而且加重了悲伤。”
能够改变的第一个人是自己——自我责任(Self-Responsibility)。
在《领导团队17法则》(The 17 Indisputable Laws of Teamwork)一书中,我提到了“意义法则”(Law of Significance):“单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成就大事业。”我真的相信,仅靠单个人的努力,成就不了什么丰功伟业。当然,我承认,任何大事业都始于某个人的愿景。这个人不仅拥有愿景,而且有责任把愿景传递给每个团队成员。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想与众不同,就必须为自己负起责任来。
照照镜子吧
多年以前,我到新西兰办一个研讨会,住在克赖斯特彻奇的一家旅馆。一天晚上,口渴难耐,于是到处寻找可乐售货机。正当一无所获时,看到一扇标有“员工专用”的门,于是打算进去看看能否找个人帮忙。里面没有工作人员,也没有饮水机,但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就在拉门准备走到大堂的时候,我发现门上镶了一面大镜子,上面写着一句话:“照照镜子吧,这就是顾客眼中的你。”宾馆的管理人员提醒员工们,要圆满完成任务,需要先审视自己。
这同样适用于我们。精神治疗师谢尔登·柯普(Sheldon Kopp)认为:“所有重大的战役都始于自我。”当自我检省时,就会发现这些战争是什么。我们通常面临两种选择。
第一种人,前去看医生,发现有严重的健康问题,医生拿出他的X光片,建议他做一个既痛苦又昂贵的手术,该人问:“哦,但是,如果只是修改一下X光片,收多少钱呢?”
第二种人,停止抱怨别人,检省自我,努力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
如果你想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那就停下来,照照镜子,开始改变你自己。
—讨论问题—
1.如果你问家人、朋友和同事,自己哪种行为和习惯弊多于利,他们将如何作答?(如果有勇气,不妨真的问一问。)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你的人际关系?
2.如何按照镜子法则做自我反省?在我们的文化环境中,人们是否能“吾日三省吾身”?解释你的答案。何时、何地、多长时间、多频繁审视你的性格,检讨你的习惯和批判你的行为?在这方面,你如何改进?
3.你如何评价自己?列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总的来说,你生命中经历的成功多还是挫折多?你对未来作何期望?你的过去会给将来造成多大影响?
4.当前“自我价值”潮流的一大遗患就是,无视品格和绩效,它鼓励人们一味高估自我。为什么以事实为基础建立自我形象至关重要?如何才能戒骄戒躁又满怀信心?
5.你需要在哪方面获得长足进步?你是如何担负起这一责任的?你在这方面的提升计划是什么?你是否决定投入资源,列入行动日程?如果还没有,为什么?如何在这方面提升?
‖痛苦法则‖
有受害者心理的人会伤害他人,也容易被伤害
“做你自己”是你能给某些人的最糟糕的建议。
扪心自问:我是否伤害了别人,或者太容易被人伤害?
我的新笔友
在职业生涯的早期,我接受邀请领导一个教会。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而且所在的小镇环境怡人。对玛格丽特和我来说,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初来乍到才10天,我就收到了一位叫汤姆的教友寄来的信。打开一看,立刻发现原来是我来教会第一个星期天讲道的打印稿。这令我既感惊讶,又受宠若惊,竟然有人花时间把我的话一字不落地整理出来。我仔细阅读,满纸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评论。汤姆用红笔标出其中每个语法错误,纠正了每个讲错的字,并指出了他认为与事实不符的地方。
这让我很奇怪,但不怎么担心。我知道自己并不完美,也意识到有时会说错话。我拥有健康的自我形象,所以不会自寻烦恼。但紧接着下一周,我又收到一封汤姆的信,仍是对我上周日讲演的文稿抄录,并用红笔将其中的错误一一标记。我想我应该见见汤姆,弄明白究竟是什么让这位老兄不厌其烦乐此不疲。
接下来的一个周日,讲完道后,我请同事指给我哪位是汤姆。我走到他身边,伸出手说:“您好!我是约翰·麦克斯维尔。”
汤姆只是盯着我看,然后说道:“您好!牧师。”看得出来,他并没有打算和我握手。然后,他转过身走开了。
不用说,你猜,几天后,我的信箱收到了什么?又一封汤姆的来信。我开始将这些来信称之为“情书”。我每周都能收到这样中肯的批评。你猜我收到这样的“情书”共有多长时间?整整7年!在这期间,他从不主动和我握手。我一直试图接近他,但他好像不太愿意和我有什么关系。只有一个共同话题,使他愿意和我说说话——我的孩子是领养的,他的也是,他愿意和我谈论这些事。不过,他还是不冷不热的。
真相
一天,我和一位资深牧师共进午餐。我跟他提起汤姆,提起每周一封的“情书”,以及总也不能赢得汤姆“芳心”的苦恼。牧师朋友看着我,说:“你知道,约翰,有受害者心理的人会伤害别人。”这句话使我恍然大悟。“无论何时,某些人说了伤人的话,或做了伤人的事,”他继续说,“你都需要透过表面,找出其中的原因。”
从那以后,我以全新的角度看待汤姆,并开始寻找汤姆痛苦的原因,也试图再次接近汤姆。终于有一天,我试图与之沟通时,他道出了个中原委。他说:“千万不能相信牧师。”后来我才知道,汤姆曾担任某教堂的管理委员会成员,受到当时牧师的不公正对待。从那时起,他就断定牧师没有一个好东西,都不值得信任。
弄清楚问题所在,就能对症下药,去赢得汤姆的信任了。经过一番艰苦努力,在我离开兰开斯特市就任另一教会领导职位时,汤姆终于放弃了对我的不信任。我们成了朋友,他不仅乐意同我握手,而且还会给我最热烈的拥抱。从那以后,他再也不给我写“情书”了。
有些痛苦并不能带来收获
切实领悟痛苦法则的内涵,将有助于与他人相处,你需要牢记以下4个事实:
1.很多人正在遭受伤害
无须心理治疗师的指点,我们就能看到,今日社会很多人都在遭受创痛。专栏作家安·兰德斯断言,现在每四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身心失衡。(她还说,我们应该看看身边最亲密的三个朋友,如果他们看上去心理正常,那你就是那个不正常的)。
当然,人们易受伤害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就将人类比喻为在寒冷冬夜蜷缩在一起的豪猪:
外面天气越来越冷,我们靠得越来越近互相取暖;但是我们靠得越近,身上的硬毛刺痛对方越甚。在这个地球孤独的冬夜里,我们不得不互相远离,独自流浪,最终冻死在孤独无援中。
叔本华是一位极度的悲观主义者。与他不同,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希望。当然,同时我们也不能对人类抱有过于天真的幻想,很多人正在舐舔自己内心深处的创痛。
2.有受害者心理的人经常伤害他人
德国诗人赫尔曼·黑塞(Herman Hesse)写道:“如果你憎恶一个人,说明令你憎恶的那些特质在你身上也有。我们身上没有的特质,不会困扰我们。”我赞同他的观点。那些受伤的人发动攻击时,恰恰是他们对内在发生事情的回应,而非对外在的回应。他们感觉或者相信其内在存在着负面的东西。问题在于,缺乏自信的人永远不会成功,而且他们还会阻碍周围的人成功。
在牧师生涯的早期,我做过很多辅导咨询的工作,但最终我把这些事务转给同事负责,因为我的性格不适合这项工作。那些年,我辅导过很多遭遇创痛的夫妻,发现他们之间的互动有着共同的模式,夫妻间一个人情绪失控,另一个则低眉顺眼,小心善后。我看到这一幕不断上演。通常,遭受创痛越深的人,伤害他人也越深。
3.有受害者心理的人经常被人伤害
有受害者心理的人不仅伤害他人,也容易被他人伤害。我的朋友凯文·迈尔斯(Kevin Myers)如此解释:如果有人手指扎进一根刺,而任由它留在那里,他的手指就会肿胀、感染。如果另一个人恰巧碰了一下他的手指,那个人就会疼得乱叫:“你弄疼我了!”事实上,问题不是出在不小心碰人手指的无辜的人身上,而是出在有刺不拔却声称受人伤害的人身上。
情绪上的痛苦也与此相似。有受害者心理的人过度反应、过度夸张且过度自我保护。他们也过度影响他人,我的意思是他们控制着人际关系。汤姆的例子即是如此。他的旧伤口是与前任牧师未解决的冲突。他从没有拔除“那根刺”让伤口愈合。而且因为仍在受伤害,他阻挠我们成为朋友长达7年之久。事实总是这样:不健康的人总是阻碍人际关系的发展。
当你与人相处时,请记住一点:无论何时,如果一个人的反应超乎问题本身,他的反应几乎都与其他的事情有关。
4.有受害者心理的人经常伤害自己
有个经典的幽默,一位“万事通”,每天早上都和他的朋友在车站等市郊火车,他总喜欢对朋友喋喋不休、不懂装懂地大放厥词,而且总用手指在其胸前指指戳戳,这当然让朋友感到不自在,所以那位朋友最终下定决心要制止这种行为。
第二天,在去车站的路上,这位朋友遇到第三位朋友,对其说道:“真是受够了那个家伙喋喋不休,戳我胸口,今天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你准备怎么做呢?”第三位朋友问道。
朋友掀开外套,露出三支绑在胸前的炸药。“他今天再戳我的时候,”他诡笑道,“就炸飞他的手指。”
———————————
一个人如果不能宽恕他人,等于把自己前面的桥拆了。
——乔治·赫伯特
———————————
受伤害的人经常会这样。他们可能伤害他人,但受伤最深、最频繁的是他们自己。诗人乔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宽恕他人,等于把自己前面的桥拆了。”
如何对待有受害者心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