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大全(超值白金版)
- 静荺
- 3291字
- 2020-06-25 04:55:03
第一节 服饰质地样式禁忌
在旧时,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服饰的质地和样式也有等级的划分。皇室贵族的服饰质地样式总是要比普通百姓的服饰质地样式高贵、华丽得多。
服饰颜色禁忌
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对服饰颜色有严格的划分。尤其在过去,不同的颜色,预示着高低贵贱、好坏吉凶。因此,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身份,着装是有区别的。
·忌普通百姓着贵色服饰
所谓的“贵色”,就是代表身份高贵的颜色。在中国人眼里的贵色有黄色、紫色等颜色。这些贵色在封建社会是皇室或权贵人士的专用色,民间的老百姓穿着这些颜色的服饰,是触犯禁忌的。
旧时,皇室、王公大臣等众贵族很有可能根据自己的一时兴起来变换自己喜欢的颜色,他们经常用作于自己服饰的颜色也就成了他们的专有颜色,而对老百姓来说就成了禁色,贵色禁忌主要针对的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
·忌贱色
所谓贱色,就是代表身份卑微的颜色。人们认为绿色、碧色、青色为贱色,只有娼妓、优伶等“贱业”中人才用这些颜色做衣服。在这几种颜色中,人们主要是对绿色比较敏感。唐代的儒学家颜师古说:“绿帻,贱人之服也。”而碧色、青色是绿色的“亲表兄弟”,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受到了牵连。
在汉代时,人们对于绿色的服饰就比较避讳。当时只有庖人(宰夫)和买卖人才戴绿色的头巾。
到了唐代的时候,戴碧巾是一种侮辱囚犯的刑罚。到了宋代的时候以戴青色头巾的为不肖子弟、屠沽之徒。而到了元朝的时候,绿色则用在了娼妓身上。据《中国娼妓史》云:“后代(元以后)人以龟头为绿色,遂目着绿头巾的为龟头。乐户妻女大半为妓,故又叫开设妓院以妻女卖淫的人为龟,或叫当龟。又以宫妓皆籍隶教坊,后人又呼妻女卖淫的人为戴绿头巾,或叫戴绿帽子。”所以直到现在人们还忌讳戴绿颜色的帽子。如果说谁戴绿帽子了,就是说谁的老婆背着他在外边乱搞。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些颜色,也与贱业、贱民相联系。如清代奴隶有以红白鹿革为褙子的服饰习俗。但红白色并不是奴隶的专用色,它只是与褙子的服饰款式相结合而常用于奴隶的,所以,红、白色不作贱色论。
·忌凶色
中国人以为白色、黑色等为凶色,在服饰方面都有所忌讳。究其原因,大概与人们联想起阴间的勾魂鬼——黑无常、白无常有关系。黑无常穿黑衣服,白无常穿白衣服,传说他俩是专管勾人灵魂的鬼,所以人们一看见这两种颜色就觉得丧气。只有在举办丧事时,人们才带黑纱,或穿白色孝服,佩戴白纸花等。
在远古时期因染术不精,古人用得不多,所以那个时候人们对白色也没有什么忌讳。当时人们通常会穿一身白色的衣服,在那个时候,常服和丧服是以布料的精粗来区分的。常服精细,孝服粗糙。
后来随着染色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对穿白色的衣服有了要求。在民间如果父母双全的是不能穿纯素的衣服的,主要是害怕有丧事发生。这时候所谓的不纯素,就是穿的服饰有部分是染过的、带彩的。这时民间仍可穿戴一部分白色衣冠,说明白色还并不是严厉禁止使用的凶色。但是一般不可“纯素”,以免不吉之象。这说明已开始有“纯素”不吉的忌讳心理存在了。
但是,由于“送终”以“素服”的习俗已转化为一种色彩的辨别方式,再加上民间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精湛,使得“纯素”成为“送终”的唯一服饰色标,于是白色便在日常生活中演变成为一种令人非常惧恶的凶色了。
大约到了唐宋时期,厌白尚彩的风习便普遍流行于民间了。
黑色,在中国民间曾经也是常用服色,因为染起来很方便,穿着又耐脏,比较实用。所以旧时许多人喜好穿黑色衣服。
在农村,至今仍有不少人喜好黑色,但一般也忌讳纯黑色,总要与蓝色、橙色、杂色搭配起来穿。如果穿一身黑,也要扎一个白头巾或棕腰带等,以为这样就不是纯黑了。
另外,在做寿衣时,一般是禁忌用黑色的。给死者穿寿衣,要穿蓝衣,禁用黑色。俗以为穿黑衣会使死者转生为驴。有些地方忌用黑色,必用红色,俗以为人死后要上剥衣亭的,穿上红衣,剥衣鬼见到红色,就以为已剥出了血,会停手不剥的。否则,若是只穿了黑衣,剥衣鬼非把皮肉剥烂不可。不过,黑色尚未见有官方从制度上的明禁,其凶色的俗见,还是流行于民间,其忌讳纯黑的习惯,也是由不同地域内民众的心理自然调节的。
·忌艳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妆艳抹,穿着华丽,在中国民间也是犯忌讳的。
人们通常认为服饰的色彩是应当与人的年龄、相貌、品行、德才相符合的,如果不相符合,便有“超越本分”之嫌,被视为一种“越轨”行为。
所以过去中国人服饰色彩单调,女人非红即绿,大红大绿,而且红色只限30岁以下女人穿着。有句俗话说,“红到三十绿到老”。意思就是说女人在30岁以前穿红的,30岁以后穿绿的,绝不可以五颜六色地穿在一起。而男人则是非蓝即黑,灰蓝黝黑,40岁以上的男子就要少穿蓝色了,怕人家说“不合适”,说“老来俏”。
知识链接
服饰颜色禁忌的由来
由于服饰颜色禁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一种神秘力量的崇拜,所以它的真实性往往也是由于人类的主观因素认定的。人生存于世,偶然因素很多,祸福自然不可避免。一次“犯忌”,很可能成为以后招致灾祸的原因,然而偶尔的一次“灵验”,往往成为极其有力的例证,以巨大的威慑力,要求人们信仰和遵守。
服饰材料禁忌
服饰材料禁忌主要是就服饰用料质地而言,中国自周代以来,不同等级的人,在服饰材料上也是有所区别的。
·忌用车帷帐做衣服
据《风俗通义》云:“俗说帷帐车不可作衣,令人病疠。”用现代观点来看这是因为车帷帐整日风吹日晒,遮尘挡灰,加上乘车人员复杂,难免滋生细菌,病毒泛滥,作为衣服的确非常不合适。
·忌用缎料做寿衣
汉族给死者穿的寿衣,其衣料以绸料居多,而忌缎料,这是出于“绸子”与“稠子”音同,可庇佑子孙兴旺;“缎子”则音同“断子”,有断子绝孙之嫌。
·忌用带“洋”字的布料做寿衣
旧时还忌用带“洋”字的布料。洋布,过去是对应农家自制的土布而言。虽然质量好,色泽鲜,价格也便宜,但丧葬时还是禁忌用于寿衣的。因为“洋”字谐同于“阳”字。寿衣是给去世的人穿的,穿了寿衣就要到阴间去了,带洋字的布料会使寿衣带有“阳间”的含义,而去阴间的人就用不上了。
知识链接
上衣下裳
最初的衣服应是树叶与兽皮连在一起的“围裙”。后来传说黄帝创上衣下裳,即是上下连在一起的服饰。故后人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
到有文字记载的时代,我国的服装样式早已形成。如殷商时上衣下裳连在一起的“深衣式”服装。到春秋战国时,这种上衣下裳开始变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长了一些,就是说这一时期男女还都穿裙子。《诗经》中多处提及有“麻”(衣领)的新式服装,以及“袍”(一种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做被的长式衣服)、“裼”、“裘”等儿童褓衣和皮衣。可见,当时人们的衣着已十分可观了。
服饰款式禁忌
在古代,民间有“男人露脐,女不露皮”的说法。加之当时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关于服装款式也产生了很多禁忌。
·忌衣服的下摆有毛边
在山东一带禁忌衣服的下摆有毛边,说那是丧服的样式,恐不吉利。
·忌衣服的扣子为双数
俗话说“四六不成材”,以为扣子双数会影响到穿衣人的事业成功等。
·忌男女服饰款式不分
民间还忌讳男女服饰款式不分,男女不辨。
·忌婚否不分
民间穿衣有忌讳婚否不分的。旧时,四川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未嫁女子没有裙裤,只有嫁人了以后才有。
·忌裸露肉体
中国服饰将身体各部位捂遮得严紧是一大特色。直到近年间才有所“开放”。在城市里夏季服装款式开始趋向于裸露胸、腿、臂部分;农村服饰款式,除可裸臂外,其余仍禁忌裸露。至今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还禁忌穿着短袖衣、短裤和裙子。
·忌讳做寿衣时袖短露手
在民间做寿衣时,服饰款式方面也有一些禁忌。如衣服的袖子要长,须将手完全盖住。忌讳袖短露手。否则,据说将来儿孙要讨饭的。
知识链接
旗袍
旗袍原是旗人妇女的服装,并随清朝的建立传入中原。起初其式样宽大、平直、衣长至足,领、襟、袖口的边缘都镶有宽边。
20世纪20年代末期,旗袍式样有了改变,衣长缩短到膝下。到了20世纪30年代,旗袍盛行,成为女子最时髦的服装,式样也各异,领有高有低,袖子也时长时短,衣长有下摆至曳地的,也有短过膝的。20世纪40年代的旗袍大都不要袖子,衣长缩短,领子减低,穿起来轻便合体。20世纪50年代,女子穿旗袍还很普遍,以后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