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悟·破·习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宋洁
- 15555字
- 2020-06-25 05:00:46
悟友道:远近有度,久而敬之
平淡而久远,这便是最好的友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便是友谊的共鸣。我们不似过去寂寞,也不像将来迷惑。我们在岁月流转里乍逢初识,在刹那间永远相知。你就是海内的知己,即使身在天涯也如同比邻。
人际交往的明灯,便在于“久而敬之”
豪猪身上的毛硬而尖。冬天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它们就聚在一起,互相依靠,借彼此的身体取暖。但是当它们靠近时,身上的毛尖会刺痛对方使它们立刻分开,分开后因为寒冷它们又聚在一起,聚在一起因为痛又分开,这样反复数次,最后它们终于找到了彼此间的最佳距离——在最轻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温暖。
其实,豪猪的例子对于友情同样适用,过于亲近,有时会被刺伤,过于疏远,又感受不到友情的温暖,只有把握好相处距离,才能让友谊之树常青。
“近则不逊远则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可太近,也不可太远。明智之人在交往之中懂得保持适当的距离。孔子就非常佩服春秋时期的晏子对于交朋友的态度,晏子不轻易与人交朋友,但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会善始善终。对于我们来说,每个人都有朋友,但善始善终的很少,新朋友在增加,老朋友也在流失,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然而,这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对朋友却能全始全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晏子让友情地久天长的要诀就在于使人“久而敬之”,交情越久,他对人越恭敬有礼,别人对他也越敬重。这四个字说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一般来说,关系亲密的朋友,言谈举止都更为随便,就好比人们心情不好时总爱对亲密的人发脾气一样。但一时的口不择言,有时会变成永远的伤疤。因此,交友之道,便在于“久而敬之”。
世界上没有一种关系可以是永远不变的,朋友也是一种随时可以改变的关系,也是一种难以真正确定的关系。距离是维持朋友关系最重要、最微妙的空间,一旦空间被挤压被侵占,友谊的大厦就会倒塌。遗憾的是有些人不善于调整距离,恨不得朝朝暮暮泡在一起,这便犯了交友的大忌。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一句朴素的真理,当人忽略了“距离”就会使朋友之间轻松自如的关系变得坚张、压迫,充满了危机。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间,情趣相投、脾气对味则合、则交,反之,则离、则绝。朋友之间再熟悉、再亲密,也不能随便过头、不恭不敬,这样,默契和平衡将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一片私密天空,朋友之间过于随便,就容易侵入这片禁区,从而引起冲突,产生隔阂。待友不敬,有时或许只是一件小事,却可能埋下破坏性的种子。所以,维持朋友亲密关系的最好办法是往来有节,互不干涉,久而敬之。
当然,久而敬之不代表疏远,不代表感情变淡,而是让友谊在一个合理的距离中维持良好的状态,永远“不离不弃”。
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他们俩曾经合伙做生意,一样地出资出力,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只是他家里穷。管仲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绝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当兵参加战争,结果三次逃跑,人们讥笑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啊!”
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却为齐国另一个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可惜最终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后来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坚辞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力劝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鲍叔牙一次次为管仲申辩,并始终善待自己的朋友,不离不弃;不但帮管仲走上了施展抱负的仕途,也为这段友谊留下了千古佳话。
久而敬之、交而不弃,这些都是千古贤人总结出来的宝贵的交友之道,这些道理放在今天同样适用。掌握好交友之道,你的友情之路将会更加顺畅。
规过劝善,适可而止
一只老山羊在小河边碰到一只小鸟在饮水,便说:“你只顾在这里喝水,却完全不知道提高警惕,如果狐狸过来,你的小命儿就会丢掉了。”然后,又严肃地讲了许多道理。小鸟笑着表示接受。但老山羊一走开,小鸟就对身边的蚂蚁说:“依仗胡子长冒充着懂道理,去年,它的孩子还不是在这里让狼给吃了吗?”
老山羊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为什么?因为,某些时候,不管基于什么心态,也不管你的意见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一旦你主动提出来,你就犯了某些忌讳,这就是“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
“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这句话出自《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任何一个人,都有自由的意志,如果他的爱好就是那一点,那么当他专注在那一点的时候,什么也无法改变。一个人入迷的时候,你要劝他“回头是岸”,难上加难。所以,明知道你爱他,有时候他出于自己的利益需要,就忘记你是为他着想了。因此,人与人之间很难相处,朋友之间,也总是“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
孔子还曾告诫弟子子贡:“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当朋友有了不对的地方,你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果对于一个问题,说的次数多了,虽说是对朋友有益,有时也会招致朋友的反感,甚至还会与你慢慢疏远,或者成冤家。
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朋友的过错要及时指出,“忠告而善道之”,尽心劝勉他,让他改正错误,但实在没有办法时,“不可则止”,就不要再勉强了。
自古忠言逆耳,假如忠谏过分了,朋友的交情就没有了,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知道劝谏无效,最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后,也许还能保持朋友的感情。如果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式劝诫,则可能遭到对方的排斥,起到相反的作用。
每个人都在努力建立一个坚固的自我,以掌握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并经由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我坚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此点,揭露了别人的错误,他就会明显地感受到自我受到了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采取不友善的态度。但是,也不是说所有的人都会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是所有的规劝都会引来别人的反感。与人相处,贵在智慧,有时候,我们不妨学学那些在人类屋檐下飞来飞去的燕子。
庄子说:鸟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高树以免伤害。但燕子特别,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却没人去害它,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人类见着鸟举枪便射,却对身边萦绕的燕子视而不见。燕子的叫声可谓婉转,却没一个人将燕子放到笼子里,以听它的叫声取乐。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距离。
南怀瑾先生说过,人类是一种你不能离它太远、又不能离它太近的动物。比如珍禽猛兽害怕人,躲得远远的,人便结伙去深山猎捕它们。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远。家畜因完全被人豢养,人便可随意杀戮,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近,近得没有了自己的家园。只有燕子看懂了人类,摸透了人类的脾气,又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着自己精神的独立,于是人便像敬神一样敬着燕子。有时,人要从燕子身上学学揣摩人心之道。
对于友情,我们可能无法达到终身不见,但是我们也要学会保持距离:如果太近,就会觉得失去了自由的空间,甚至连呼吸都感觉困难了;如果太远,又觉得关心不够,少了一份热情。其实懂了这个道理,就可以更巧妙地为人处世、成就大业了。
或许有人会以为懂得“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之妙只会让人变得狡诈奸猾,不坚持方正之道了,其实不然,人心难测,要想自在做人,必须了解人性与现实,不是教你诈,而是教你看清世事与人心。
和而不同,不随波逐流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千百年来始终是人们争论的一个焦点,究竟人生而为善,还是生而为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看法。其实,人在出生的时候本性的差别并不大,善恶兼而有之,纯粹善、纯粹恶的人少之又少。复杂的社会激流,使有些人被冲击到这边,有些人被冲击到那边;有些人选择这边,有些人选择那边。所以,人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一点点地变得不同的。
人们总是喜欢和与自己兴趣爱好一致的人在一起,于是,总是会有三五成群的小圈子出现,而这种圈子多了,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小米刚进公司市场部不久,就发现在这个十来个人的部门里,有一个三四个人的小圈子。这几个人干活配合默契,但对这个圈子外的人则多少有点不配合,有时甚至暗中使绊。部门经理有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那个圈子核心人物的无形影响似乎比经理还大。这些天,那个圈子里的大林中午有事没事跟小米套近乎,昨天问他父母是做什么的,今天问他有没有女朋友。当他知道小米现在还没有女朋友时,马上表示愿意为他当“红娘”。小米知道大林是想拉自己“下水”,成为他们那个圈子里的人,他有些犹豫:如果自己不进他们那个小圈子,今后自己在工作中难免会遭到刁难;如果进入他们那个小圈子,自己又从心里厌恶这种拉帮结伙的行为。他有点不知所措。
面对不算庞大却十分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小米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加入就意味着要同一些人“同流合污”,不加入则意味着自己会成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工作一定也很难开展,此时的小米就面临着“这边”与“那边”的选择,而感到不知所措。孔子给出的答案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能够调和左右矛盾的意见,而自己的中心思想还是独立而不移。小人就不一样了,容易受别人的影响,但到了利害关头,仍然会发生意见冲突,相处依旧不会融洽,自然而然变成同而不和了。
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协调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别人的成功就一窝蜂随大流地模仿别人,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谐。
美国开发西部的早期,曾一度形成了淘金热,各地的人们纷纷奔赴西部淘金。而一个叫史密斯的人,也想借此发财,但他不是直接像别人那样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卖水。结果,许多淘金者空手而归,史密斯却大发一笔,从此成了富翁。
史密斯顺应了淘金的潮流,这是“和”;但他没有重复别人,这是“不同”, “和而不同”,让他收获颇丰。与他人相处时,高明的人总是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总是强求一致,因容不得差异而往往造成矛盾冲突。用乱石砌墙、碎石铺路,一块块乱石奇形怪状,一块块碎石各不相同,但在高明的砌匠手里,墙一旦砌成,风格和谐统一,路一旦铺就,犹如一体天成。
“小人同而不和”,即随声附和,朋比为奸,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在分辨“和”与“同”的问题上,晏婴的见解最为独到而且深刻。
一次齐侯出猎归来,指着前来接驾的臣子梁丘据对晏婴说:“这个梁丘据与我相处得最和谐。”晏婴不以为然地反驳说:“他与你只不过相同而已,哪里谈得上和谐?”齐侯很纳闷:“和与同还有区别吗?”晏婴说:“和,如羹焉。”意思是说像厨师煮肉汤,把各种原料和作料加在一起,施以薪火,过则泄之,不及则济之,才能烹调出淳美大羹之味。他又把和比做音乐,五声六律,刚柔清浊,疾之徐之,抑之扬之,才能奏出和谐动听的乐曲。同则相反,“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
有学问有道德、通达事理的人,只要求在不同见解中能互相尊重、吸收、融合,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随波逐流;而那些没有学问、缺乏道德的人,总是与世浮沉,盲目趋同,甚至同流合污,虽共同谋事却各怀异心。
因此,为人处世,能够真正做到“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君子境界,才能在人性的分流中,坚挺地站立于中间,而不随波逐流。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李厂长出差的时候在火车上遇见一位“港商”,二人一见如故,互换了名片。这位港商举手投足之间都显示出一种贵族气质,这使李厂长对其身份毫不怀疑。恰巧二人的目的地相同,港商又对李厂长的产品非常感兴趣,似有合作意向,李厂长便与之同住一个宾馆,吃饭、出行几乎都在一起。这一天,李厂长与一客户谈成了一笔生意,取出大笔现金放在包里。午饭后与港商在自己屋里聊天,不久李厂长起身去卫生间,回来时出了一身冷汗。港商和那个装满钱的皮包都不见了!李厂长赶紧报警,几天后案子破了,罪犯被抓获后才知道,原来他并不是什么港商,而是一个职业骗子。这让李厂长对自己的轻易相信他人、交出自己底细的做法痛悔不已。
碰上老实的人,人们往往一见如故,把“老底”全都抖给对方,也许会因此成为知心朋友;但在现实中,更多可能的情况是:你把心交给他,他却因此而看扁你,更有甚者会因此打起坏主意,暗算你。所以说,在待人处世中,尤其是对摸不清底细的人,切记“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否则,就像上面故事中的李厂长一样,吃亏受伤害的将是你自己。
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要光明磊落,不昧良心。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只说三分话,即是不必把话说得太明白,说得太多,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和防守。
和人初次见面,或才只见几次面,就算你觉得这个人不错,而你也喜欢他,也不该把你的心一下子就掏出来。对还不了解的人,无论说话或行为,都要有所保留,不可一相情愿。
人性复杂,你若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给对方,用心和他交往,那么你就有可能“受伤”。把心掏出来,这代表你的真诚和热情,但见你把心掏出来,他也把心掏出来的人不多,而且也有掏的是“假心”的人。若这种人别有居心,刚好利用了你的弱点,好比薄情郎对痴情女一般,那么你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而会玩手段的人,更可以因此把你玩弄于股掌之中。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你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如果对方是个谨慎的人,那么你反倒会吓着他,因为他怀疑你这么坦诚是另有目的的。如果是这样,你可能会弄巧成拙,断送了有可能发展的情谊。
因此,与其把心一下子掏出来,不如慢慢观察对方,有了了解之后再“交心”。你可以不虚伪,坦坦荡荡,但绝不可把感情放进去,要留些空间作为思考、缓冲——不掺杂感情因素,那么一切就好办了。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不仅仅适用于初始的人,对于结交很久的朋友来说,这也是可行的。因为,距离产生美感,友谊也需要距离来产生美好,当朋友之间真正完完全全地做到亲密无间、无话不说的时候,这份距离美就会消失了,并且很可能会因为过近的距离造成更多的矛盾和误会。其实,人都是有保护隐私的本能的,当一个人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别人面前,他就会丧失安全感,因而变得更加敏感,稍有风吹草动,他就会猜疑是否自己被这位“知己”出卖了。所以,把自己的事情全部告诉朋友,给自己带来的是折磨;而接收朋友的所有秘密,则是给自己带来危机。因此,最好的交友之道,就是保持距离,保持一个安全的“掏心”尺度。
良言一句三冬暖,善以美言暖人心
在茂密的山林里,一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樵夫感激不尽。有一天樵夫迷路借宿到熊窝,母熊安排他住宿,还以丰盛的晚餐款待了他。翌日清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心里怏怏不乐,但嘴上说:“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我的头吧。”樵夫按要求做了。若干年后樵夫遇到了母熊,问她头上的伤口好了没有,母熊说:“噢,那次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那次你说过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恶毒的话语,对人的心灵伤害远胜于武器对身体的伤害。樵夫的一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母熊,它在母熊的心里留下的是一道永远都无法痊愈的伤痕。
《荀子·非相》中有语:“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意思是说,赠送美言给别人,比送金石、珠玉还有意义,给别人看美文,比欣赏鲜艳的服饰更美好,让别人听好话,比听钟鼓琴瑟的音乐更快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希望得到尊重和赞美,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大不同点。赞美能激发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营造美好的心境,促生进取的动力。而发自内心的真诚赞美之言,甚至具有温暖人心,给人希望的强大力量。
一位孀居的老太太应邀去参加一个别开生面的恋人舞会,舞会的组织者旨在使参与者们能够回忆起他们的年轻时代。舞会上,这个女人曾经的两位情人也来了。第一位情人见到那女人时情不自禁地说:“哟,你和年轻时完全不一样了,变成一个老太婆了。”第二位却对她说:“你简直太美了。人们都说岁月残酷,可它丝毫未能摧毁你的美丽。要是你不介意的话,我多么希望能成为你今后的生活伴侣。”接下来,舞会开始了。老女人在第二位情人的邀请下走上舞场,舞曲一支接一支地放,两人一支接一支地跳,直到舞会终场,她礼貌地向两位情人道别,转身走了。3天以后传来了这位老太太的死讯,两位情人及时赶到,并分别得到一封信和一个包裹。在给第一个情人的信里,老太太说:“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你说了真话,现在我把我一生的日记全部给你,从中你可以看到一个女人真实的内心世界。”在给第二位情人的信里,老太太说:“感谢你那些美丽的谎言,它让我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并足以把我一生的梦幻带到另一个世界。为此我将留给你我全部的财产,你可以用它继续向那些女人编造赞美的谎言。”
不管赞美是真是假,都给了老太太一个美好的心情,可以继续自己美好的向往,可见,语言具有的威力之大。赞扬是一种无形而有力的鼓励,不但可使好行为更为坚定,且可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赞扬如果成为普遍的风气,则更可以改变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的气质。“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不是夸大的说法。言语可以成就人,也可以伤害人。满心邪恶的人,会借着言语伪装善良,也会借着语言,使他的伤害性更加恶毒深入,深到可以入骨。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想去伤害身边的人,却往往因为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而对人恶语相向,深深地伤了别人的心,因此证严法师说:“心地再好,嘴巴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的话语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可以鼓舞人心,亦能伤人于无形,关键就在于如何操持、如何使用。有时,一句污辱的话会促使一个善良的人行恶,一句宽慰的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一句言真意切的表白可以获得一生的爱情和幸福,一句恶语可以摧毁多年的夫妻之情……所以,与人相交,需时刻提醒自己舍弃那会伤人的恶语,以真诚的美言来温暖人心。
言必有防,不议人非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年少时的朋友多数都是穷人。他做了皇帝后,这些儿时的朋友纷纷找上门来。这些人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度患难的情分上,赏他们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认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这些人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和朱元璋一块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南京,因为他与朱元璋的关系非同一般,所以在几经周折之后,还是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不认得我了?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的呀,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儿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子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全撒了。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这位老兄还在那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被戳到痛处,再也坐不住了。盛怒之下,他下令把这个儿时的好友斩了。
这便是揭人伤疤的下场,朱元璋的这位好友其实并无恶意,他不过是想重提儿时的旧事,来表示自己与朱元璋的亲密,但他忽略了对方的感受,触到了对方的隐私和痛处,给对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因而“灾难自己找上门”,落得了被朋友处斩的下场。
每个人的心中总是会有一块不愿被人触及的伤痛,就像是《阿Q正传》中阿Q的一头癞头疮。俗话说:“打人莫打脸,骂人不揭短。”你心中的痛自然是不愿被人提及的,那么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就千万不要毫无顾虑地触及人家的伤痛,更不能刻薄地揪住人家的短处不放。即使是再亲密的朋友,也无需用揭人伤疤的方式,来展示关系的亲密。
语言的表达本身就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即使一个人非常明确自己的心意,且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语言,他所表达出来的也是“第二义”,是残缺不全的。更何况,有的时候是未经思考便脱口而出的,自然就难免会造成错误。所以,说话之前为自己的言语加一道过滤网,尤其注意切勿谈论他人的是非。
“闲谈莫论人非”,这是古人修身的名言,也体现了古人对于为人处世的另一层哲理性的思考与智慧。一如那句经典的电影台词“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样,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人生在世,你有你的是非,他有他的是非,是非总是讲不清的,而人往往容易为是非所累。
有这样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祖孙俩买了一头驴,爷爷让孙子骑着走时,别人议论孙子不懂孝敬;孙子让爷爷骑着走时,有人指责爷爷不疼爱孙子;祖孙俩干脆都不骑了,又有人笑话他们放着驴不骑是傻瓜;祖孙俩同时骑在驴背上,又有人指责他们不爱护动物。结果,不知所措的爷孙俩只好绑起驴扛着走了。
的确,所谓的“是非”本身就是极其无聊的谈资,没有任何的意义。而且那些喜欢在背后议论他人、搬弄是非的人往往也是最可恶的人。他们几乎都是庸庸碌碌之人,因为发表议论需要时间,而且要找恰当的时间,还要几个人凑在一起,这样所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他们在论人是非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与精力,自然在正事上就少了很多机会,也就注定了其无法出众。
那些论人者,多是出于某种恶意的心理,而且多数是搬弄是非之人。他们靠对别人说长道短来达到自己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或是挑拨是非,或是嫁祸于人,或是有意想把某人拉下马、赶下台。这种人可以称之为阴谋家,是很危险的人物。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人可能很得势,因为能言善辩,又很会察言观色,所以他们的目的有可能达到。但如果总是故技重演,就难免会被别人发现,最终只会落得身败名裂、众叛亲离的下场。
如果不想陷入是非的恶性循环之中,我们就必须先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做到“言必有防,不议人非”,才能做个堂堂正正的人,才能磊落地与他人相处,才能拥有天长地久的友谊。
远小人而洁身自好,防人心以保全自身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在中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他们的活动得到光绪帝的支持,光绪帝也想借助变法来扩大自己的权力,打击慈禧太后势力。慈禧太后当然感觉出自己权力受到威胁,所以对维新变法横加干涉。光绪帝感到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他写信给维新派人士杨锐:我的皇位可能保不住,你们要想办法搭救。维新派为此都很着急。
刚好此时,荣禄手下的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来到北京。袁世凯在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中,明确表态支持维新变法活动。于是,光绪帝召见了这位军人出身的袁世凯,封给他侍郎的官衔,旨在拉拢袁世凯,为自己效力。
当时康有为等人也认为,要使变法成功,要解救皇帝,只有杀掉荣禄,而能够完成此事的人只有袁世凯。所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对他说:现在荣禄他们想废掉皇帝,你应该用你的兵力,杀掉荣禄,再发兵包围颐和园。事成之后,皇上掌握大权,清除那些老朽守旧的臣子,那时你就是一等功臣。袁世凯慷慨激昂地说:只要是皇上下命令,我一定拼命去干。当谭嗣同想要决定如何行动时,袁世凯想了想说:那太仓促了,我指挥的军队的枪弹火药都在荣禄手里,有不少军官也是他的人。我得先回天津,更换军官,准备枪弹,才能行事。谭嗣同没有办法,只好同意。
诡计多端、善于看风使舵的袁世凯,虽然表示忠于光绪皇帝,但是他心里明白掌握实权的还是太后和她的心腹,于是又和慈禧的心腹们勾搭上了。如今他更加相信这次争斗还是慈禧占了上风。所以,他决定先稳住谭嗣同,再向荣禄告密。不久,袁世凯便回天津,把谭嗣同夜访的情况一字不漏地告诉荣禄。荣禄吓得当天就到北京颐和园面见慈禧,报告光绪帝如何要抢先下手的事。
第二天天刚亮,慈禧怒气冲冲地进了皇宫,把光绪帝带到瀛台幽禁起来,接着下令废除变法法令,又命令逮捕维新变法人士和官员。变法经过103天,最后失败。
变脸的小人就如袁世凯一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过河拆桥,不择手段。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针对此类小人,你最好不要认识他;不幸认识他,最好不要跟他有友谊;不幸有了友谊,也最好不要对他有恩。
俗话说:“人无害虎意,虎有伤人心。”因此,有了一定生活阅历的人们总爱说江湖险恶,人心难测。其实世上最多的不是恶人,而是小人。小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往往带有某种隐蔽性,但危害极为严重。
一个人平白无故向你亲近总是有缘故的,在生活中多一点戒心是有必要的。不是这个世界无情,也不是因为这个社会无义,只是大千世界,是我们太复杂,小人无处不在,坏人无孔不入。他们就像是社会的细菌一样,所到之处全被他们侵蚀,令人防不胜防。如果不想陷入无奈的悲哀,从现在起,开始保护自己,做好人首先要懂得识别坏人,做君子就要看清小人的嘴脸,否则难免变成悲剧。
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它所给予我们的提示就是:远离那些污水。记得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就如同是人群中的“污水”,我们无法将其净化,唯一能做的就是洁身自好,远离他们。
择友如求师,多思而后定
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东都洛阳留守名叫吕元应。他酷爱下棋,养有一批共同下棋的食客。
吕元应常与食客下棋。如果谁赢了他一盘,出入可配备车马;如赢两盘,可携儿带女来门下投宿就食。
有一日,吕元应在亭院的石桌旁与食客下棋。正在激战犹酣之际,卫士送来一叠公文,要吕元应立即处理。吕元应便拿起笔准备批复。下棋的门客见他低头批文,认为不会注意棋局,迅速地偷换了一子。哪知,门客的这个小动作,吕元应看得一清二楚。他批复完文件后,不动声色地继续与门客下棋,门客最后赢了这盘棋。食客回到住房后,心里一阵欢喜,期望着吕元应提高自己的待遇。第二天,吕元应携来许多礼品,请这位食客另投门第。其他食客不明其中缘由,很是诧异。
十几年之后,吕元应处于弥留之际,他把儿子、侄子叫到身边,谈起这件下棋的事,说:“他偷换了一个棋子,我倒不介意,但由此可见他心迹卑下,不可深交。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些,交朋友要慎重。”他积多年人生经验,深觉棋品与人品密不可分。
吕元应通过棋品观朋友的人品,既可见其识人的高明,也可以看出他对交朋友这种事十分慎重。在朋友的选择这一问题上,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经验之谈。古人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友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就是说:与正直、讲信用、有学问的人交朋友,会得益匪浅;与那种献媚奉承、心术不正、华而不实的人交朋友,会带来坏处。
朋友不仅是人生路上同行的伙伴,而且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因此选择朋友一定要谨慎。隋末大儒王通说:“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能与之共同学习做人做事道理的人,不一定能与之抵达大道;能与之抵达大道的,不一定能与之坚守不移;能坚守不移的,不一定通达灵活。
唐代诗人贾岛诗云:“君子忌苟合,择友如求师。”一个人结交的朋友不可能是同一类型的,有温和稳重的、豪爽豁达的、机智潇洒的,也不排除有轻浮虚伪、刻薄势利的。交了什么样的朋友(包括品性低劣的)不是关键,关键是必须能鉴别出他是个什么样的朋友,你才能选择对应的策略与之交往,不然,就会为朋友所累,甚至为朋友所害。
我们常听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贤惠的女人。事实上,任何一个成功的人(包括男人和女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或一个以上重要的恩人。所谓恩人,就是益友,在你受到怀疑的时候,他信任你;当你迷惑的时候,他指点你;当你犯错的时候,他责备你;当你求救的时候,他伸出援手。一生之中,如果能得此益友,死而无憾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一生如果交上品质好的朋友,不仅可以得到情感的慰藉,而且朋友之间可以互相砥砺,相互扶持,共同面对人生风雨。朋友之间,无论志趣上,还是品德上、事业上,总是相互作用的。一个人一生的个人修养与事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因此,可以说选择朋友就是选择命运。因此,交友必须慎重,要讲“友道”。友道之义在于真情实意、志同道合。清末名人曾国藩说过:“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朋友,需要从很多人之中去选择,就如沙里淘金一般,即使将沙淘尽,也未必一定能收获金子,故而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叹。无论谁,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会放弃寻找知己的梦想。知己如爱人一般,不是到大街上随便拉一个就行的,如果遇到一个感觉对的人,先别急着对他掏心掏肺,认真仔细地观察过后,再做定夺也不迟。
道不同不相为谋
管宁与华歆本是从小到大的好朋友,恰同学少年结伴读书。一次,两人一同在园中锄草,地上有块金子,管宁视而不见,继续挥锄,视非己之财与瓦砾无异,华歆却将金子拾起察看,仔细想过之后又将金子丢弃了。此举被管宁视之为见利而动心,非君子之举。还有一次,两人同席读书,外面路上有官员华丽的轿舆车马经过,前呼后拥十分热闹,管宁依旧同往常一样安心读书,而华歆却忍不住将书本丢到一边,跑出去看了一下热闹。此举被管宁视之为心慕官绅,亦非君子之举。于是,管宁毅然将二人同坐的席子割开,与华歆分坐,断了交情,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这个故事被载入《世说新语》的德行篇。事情很小,而且是人们容易忽略的细枝末节,但正因其小,足见当时的士大夫、读书人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与交友之严,见微而知著,因小而见大。我们且不评论管宁的做法是否正确,但其中的道理却发人深省。当朋友间所追求的东西差别悬殊时,朋友很有可能在以后的路上会分道扬镳。
两人思想目的不同,便没有办法共同相谋。虽然并不一定反目成仇,却没有办法讨论计划一件事,只好各走各的路,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有些朋友可以与之一起工作,却无法共同创业,而另一些朋友可以共同创业,却无法共同守业。因此,朋友未必能够一路同行,有的朋友可以一起学习、一起创业,然而随着人生经历的变化,有时也会在一个关键问题上出现分歧,使友情破裂,各自追求不同的人生。
现代社会常崇尚交际,仿佛认识的人越多,这个人越有影响力。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蜻蜓点水地认识千万人,不及推心置腹认识几个人。专心对你的朋友,尽管这段路不一定同行,但是要懂得珍惜,要懂得尊重,懂得维护属于你的那一份心灵上的情感依托。
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在当时,他的家坐落在摩里略镇,而他的客厅是同时代法国作家龚古尔、都德、莫泊桑、梅里美等利用星期日经常聚会、讨论的地方,是一个文艺家和思想家的集中地。后来,福楼拜家的客厅里又多了一个新面孔,这就是被后世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的屠格涅夫,他的小说语言纯净优美,结构简洁严密。作品充满诗意的氛围和淡淡的哀愁,给人无尽回味。
《最后一课》的作者都德见到了侨居法国的屠格涅夫后,向他倾诉了自己对他的才华、人品的无限仰慕及对《猎人笔记》的高度赞赏。自此,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屠格涅夫也成了福楼拜家里的常客。
然而,屠格涅夫并不因为他们之间的友谊而改变他对都德著作的评价。在他看来,都德是他们圈子里“最低能的一个”,但他只把这个看法作为内心的一个秘密写进日记里。1833年,屠格涅夫因脊髓癌病逝了。当都德无意间发现了这个秘密时,感到万分意外,就像迎头挨了一记闷棍似的,他感慨地说:“我始终记得他在我的家里,在我的餐桌上,怎样温柔热情地吻着我的孩子们的事,我还收藏着他写给我的无数亲切可爱的信件。但在他的那种和蔼的微笑下却隐藏着这样的意念。天哪!人生是怎样的奇怪,希腊人的所谓‘冷酷’两字是多么的真实!”
这种友情的幻灭当然使都德很伤心,但在屠格涅夫方面,却并无他的不是之处。因为他将友情和作品分离了:他对都德,甚至对他的孩子有友情,但是不满意他的作品,所以才在背后说出那样的话。如果不是为了友谊,屠格涅夫也许当面就向都德说了。这样一来,都德早就和屠格涅夫绝交,也不至于有死后的幻灭了。
人生就像是一台戏,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台词和意图也不尽相同。当你感觉到跟对方的差异时,要看对方是不是能够成为你的朋友,也或者对方值不值得你为了守候这份友情而付出。如果确定对方可以是很好的朋友,那么即使有一点差异,也要学会保留,学会尊重;如果确定彼此不是同路人,没有什么相处的必要,那么就应该大胆地割舍掉这份情谊,不做无畏的挣扎;如果对方是你的好朋友,但不一定非得事事和你志同道合,例如你要创业不一定要找你最好的朋友合伙,当他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和能力时,你们的合作不会顺利,而且会因此伤害友谊。电视剧《香樟树》里面三个最要好的大学同学,一起合开了一家公司,公司成功了,三人却分道扬镳,剧中有人就总结道:“其实,她们三个不适合在一起工作,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
所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不仅仅是指与不同路的人不打交道,也包括好友间要允许有“分歧”,当志不相同时,不妨各自发展,利人利己还利友谊。
知己难求,必以诚相待
东汉时,有一位名叫荀巨伯的人。有一次,他收到一封急信,说一位朋友得了重病。朋友远在千里之外,故荀巨伯赶了好几天的路程。可是当他到了友人所住的郡地时,却发现此地被敌人围住了。他潜入城池去看望朋友,朋友对他说:“谢谢你在这个时候还来看望我。现在城被敌人围住了,看样子是守不住了。我是一个快要死的人了,破不破城对我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你没有必要留在这里,趁现在能想办法,你赶快走吧!”荀巨伯立刻说道:“你这是什么话?朋友有难当共之,现在大难临头,你却要我扔下你不管,自己逃命,我怎么能做这等不义之事?”
敌人破城之后,一路打进来,挨户搜索,但见家家户户凌乱不堪,人皆逃走,却有一个院子井然有序,于是进去,见到了安坐的荀巨伯,大发威风说:“我们大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你是何人,竟敢不望风而逃,难道想独当其锋不成?”荀巨伯对他们说:“你们误会了。我并不是这城里的人,到这里只是来看望一个住在这里的朋友。现在朋友病重,危在旦夕,我不能因为你们来了就丢下他不管。你们如果要杀的话,请杀我,不要杀我这位已痛苦不堪、无法救治的朋友。”敌人听了瞠目结舌。半晌,一位头领看了看手中的大刀,发言道:“哎,我们是一群不懂得道义的人。像我们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在这样一个崇尚道义的地方胡乱闯荡?走吧!”敌人竟因此退走,一郡得以保全。
古人常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要想交到真正的朋友确实很难,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你对朋友付出了真心,你也会得到朋友的真心回报。生活中有许多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做受伤后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此类人大多会被抛弃,没人愿意再给他们帮忙。
与朋友真诚相待,应做到以下几点:
(1)同舟共济,互相帮助。人们在一起共事时,大家同舟共济,只要采取合作态度,互相帮助和关照,是最容易产生感情认同的,这样的交情将更为牢固。
(2)有共同兴趣,交往投机。有时候共同的爱好、兴趣,也可能成为彼此交情的纽带。比如,两个人都爱下棋,在路边棋场相识,成了棋友;都爱垂钓,在湖边相遇,成了钓友。这样共同的东西把彼此召唤到一起,在共同切磋中,便结下了友情。
(3)绝不持“一次性交际”的想法。在某些实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谓的“人情”便是你帮我的忙,我马上找个理由回帮,就像借债还钱,概不赊欠。这种一次性的交际行为看似洒脱,实则包含了太多的困惑与无奈。诚然,受助者也许在短时间内不愿再次开口求助,而实施援助行为的一方其实也没有必要固守“事不过三”的古训。当人家确实有困难而无能为力的时候,尽管你已经帮助过他,尽管他不好再向你开口,但作为知情者,你不应无动于衷,而不妨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事实上,这种交际行为能够赢得更大的人情效应,即使受助者一时无力给你回报,但你的行为风范,你的崇高禀性,已会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要知道,虚伪狡诈的人让人讨厌,难结良友;真诚的朋友给人一种安全感,招人喜欢。对好友坦诚相待,你得到的将会比付出的多得多。
学会拒绝,才是成全
好朋友的交情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建立的,它需要双方长期的理解、宽容、互助来共同维系,我们要珍惜它、爱护它。
朋友之间常常有事相托相求,这是正常的。但也有的人相托相求的事情常常超出原则范围和客观事实,比如,超过你的主观承受能力,违背自己的主观意愿等。此时,应该拒绝的就要干脆拒绝。
对一般朋友而言,假使对方的要求不合自己的心意便不假思索地加以拒绝,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当好朋友向你提出过分的要求而你又无法满足对方时,你就会感到左右为难,处在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此时你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巧妙的拒绝方法。
对好朋友提出的请求、条件、愿望无法满足时,你千万不能闪烁其词、拐弯抹角,而是要给予对方一个直截了当、简洁干脆的拒绝来表明你的态度,同时向他解释清楚你所处的境地和要办成这件事所无法克服的困难,不要使对方心存幻想。
小王和小刘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铁哥们儿。大学毕业后,小王在某区人事局供职,小刘则被分配到一家企业工作。一天,小刘携带礼品来到小王家,开门见山地说:“老朋友,我想跳槽换个工作,请你无论如何帮这个忙。”他俩是患难知己,帮忙也在情理之中,但小王只是一般干部,实在是力不从心,于是便对小刘如实说道:“我虽在人事局工作,但人微言轻,加之现在的人事决定权都下放到企业,你这个忙恐怕很难帮得上。你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小刘转而寻求其他的门路,终于如愿以偿。虽然小王曾拒绝过小刘,但小刘深知小王的苦衷,很能理解小王,至今他们还保持着良好的友谊。
在这里,小王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便直截、爽快地回绝了小刘。这既免去了一旦答应却无法兑现的苦恼,也使朋友有机会另找门路。拒绝他人,理由一定要充分可信,不要让对方产生“关键时刻不帮忙”的想法。要是你不自量力,口头允诺下来,但最终无法办到,反而会给对方产生“帮忙不卖力”的误解而使好朋友之间产生隔阂。
拒绝朋友,不要觉得面子上会使对方过不去,一味地犹豫和推诿,这样只能使朋友觉得有机可乘,还是有希望的,反而会造成麻烦。做不到的事情干脆拒绝,当然拒绝也要讲究策略,不要态度生硬。可以耐心劝阻,言明利害关系,可以据实说明情况,使朋友了解你的难处,也可以迂回婉转处置,巧借其他方法完成朋友委托之事。
一个人只有学会拒绝朋友的不合理要求,才不会造成帮不了朋友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芥蒂,这是对友谊的一种维护,也是一种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