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罗斯炼金术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高榕璠
- 8992字
- 2020-06-25 05:07:55
第二章 洞察混乱状态,捕捉大鱼
金融市场需“见风使舵”
毫无规律可循,这可能是大部分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印象。事实上,风云翻转、变幻莫测就是金融市场的特点。在进行每一次的投资和下注的时候,所处的环境都与从前有所不同,当然也会遇到不同以往的变化。索罗斯也有同样的感受,他所从事的金融投资事业一点稳定性和把握性都没有,而且各种因素都不确定。懂得适应并运用不能改变的环境才是最大的赢家。因此,索罗斯选择把自己投入到混乱变化的局势中去,在每一次的投资环境中去寻找不同的投资策略,运用不同的投资手段,把握机会,博取胜利。
“生命起源于混沌之初,所以我专门研究混沌之初的局势。而这也是我表现最出色的时候。”的确,这是索罗斯的心声。他总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市场在变幻中产生的时机,并抢在其他金融家以及绝大多数政府采取行动之前做出反应。“我的投资特点就是没有特别的投资风格。”索罗斯这样说。
行走在瞬息万变的金融领域中,索罗斯之所以经常投资成功,成为世界上成功的投资家之一,就是因为他具有善于洞察局势的能力。其实索罗斯的投资风格极具特色,与大多数投资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索罗斯追求的投资风格就是独立思考、深入分析、准确判断。这样的风格表现在每一次投资中就是不停地变化,随势而动,于是他的投资手段也千变万化,没有一定的规则,从而使人无从判断他的投资风格究竟属于哪一派了。
也因为这种千变万化的投资手段,索罗斯常常得出与别人相去甚远的判断。因为他从不用一成不变的投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投资。他的投资策略是依照不同的形势运用不同的投资手段,因而,他的投资手段常常没有一定的规则。但当索罗斯把它们用于投资的时候,在多数情况下都能赚钱。比如,当许多所谓的经济学家预言纽约城市公司快要破产,投资者都在疯狂抛售这家公司的有价证券时,索罗斯却根据自己的调查得出不同的结论,于是他在极低的价位上大量买入纽约城市公司的有价证券。当时没人理解索罗斯的疯狂举动,但等到这家公司终于从最困难的状态挣扎过来以后,它的证券价格急剧上升,索罗斯很从容地又把手中的证券抛出。一进一出,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这时,投资者们才醒悟过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索罗斯确实具有不同常人的独立思考、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索罗斯认为金融投资市场上一直存在“测不准”的情况。金融市场总是处于不稳定的波动状态,市场的运作绝无理性和逻辑可言,各种因素都是不确定的。如果把显而易见的情形预先纳入考察范围,然后在出乎意料的事情上下赌注,便有可能赚钱。他认为金融市场是在不平衡的状态中运转的,任何一位投资者都难免失误;任何有充分理由的判断,都不能保证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成不变的投资手法都难逃失败,完全依靠逻辑推理也无法获得成功。所以,索罗斯在判断市场,决定他的投资手段时,总是把直觉与逻辑结合在一起。在人的思维活动中,那些说不出来源的思想火花差不多都是直觉的产物,索罗斯就经常利用他的直觉捕捉投资机会,然后根据具体的形势制定投资方案,而这些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随着情况的变化随时变化。
索罗斯会把直觉作为自己的一种投资工具。但他并不仅仅依靠直觉进行决策,否则就会容易出现决策的盲目性。当然,他的这种直觉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深深植根于他的逻辑思维当中。索罗斯长期热心于哲学研究,这使他具备了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索罗斯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般的金融投资者所不能比的。他曾这样评价自己,在抽象的理论思维中,他把自己容易犯的错误意识,转化成了深层的哲学观念,以便在思想上提高预防犯错误的能力。可以说,索罗斯的决策过程是逻辑思维和直觉的混合体。这就使他可以在瞬息万变的金融领域里快速地捕捉到机会,并在投资过程中顺应变化,运用不同的投资手段来争取赢利。
一直对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更没有理性和逻辑的金融市场深信不疑的索罗斯,在半个世纪的投资生涯中从没有制定过任何一套固定的投资策略或方法。“见风使舵”,懂得在金融市场上“察言观色”是他的强项。因此,他的投资原则从不拘泥于任何一套手段。他拒绝固定思维的束缚,倾向于运用灵活的投资技巧、变化多端的投资手段来顺应千变万化的市场,以达到获利的最终目的。
趁乱“打劫”
混乱,在很多人眼中,尤其对投资者而言,是不受欢迎的。但索罗斯并不这样认为,恰相反,这种混乱状态对于冷静的他来说,称得上是天赐良机。因为这可能是财富重新分配的时候,更是浑水摸鱼、大捡便宜的时候。因此,往往在这个时候,索罗斯会故意搅乱市场,以便从中渔利。
面对混乱,索罗斯没有丝毫恐慌。相反,他似乎更能在混乱状态下发挥自己的潜能。评论家马德瑞克曾说:“我们暂时不谈索罗斯的个人素质,单就他所处的时代,是易于在金融市场上赚到钱的。20世纪60年代来到8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以及过去20年国际金融市场的戏剧性变化和混乱状态,给他提供了有利的赚钱机会。索罗斯的一大特点就是:当别人感到眼前一片混乱的时候,他却能辨别混乱。”
的确如此。就连索罗斯自己也供认不讳:“我着迷于混乱,并深深沉醉于此,这是我赚钱的不二法门,了解金融市场中决定性的环节。”
索罗斯喜欢称自己是把握混乱状态的专家,凭借混乱的金融市场赚钱。他时常说:“金融市场天生具有不稳定性,国际金融市场更是如此。很多时候,市场混乱,投资者也跟着紧张。事实上,市场上哪里混乱,哪里就有钱赚。透析混乱,你就可以制胜。”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和投资家都抱有一个自觉或不自觉的假设,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高度理性及有秩序的,可以通过观察,建立一些法则,以了解这些秩序。因此,经济学可以成立,投资理论可以成立。
但索罗斯极力否认这一点,凭着自己那富于哲学深度的头脑,他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他觉得这些人都只是在睁着眼睛做梦,没有好好地认清现实。而索罗斯所看到的是一个混乱的世界,理性的作用不强,事情因果关系的逻辑性不足。因此,他认为要依秩序准确推断事情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困难。
传统理论中的完全效率理论就是建立在市场的理性的基础上的。他们认为,在这一前提下,市场会获得平衡。在索罗斯看来,这种假设缺陷重重,市场上呈现的因素是不全面的,投资行为完全在于投资者的预期,而他们的预期来自他们的思想,但这些思想充满了错误,错误产生混乱。因此,整个投资世界便是在错误中运作着。
尽管如此,索罗斯仍然保持着十分乐观的态度,他乐于见到这一混乱的局面。混乱在索罗斯的世界正是一种很好的生财之道。每一次赚大钱,都得益于他对市场的混乱的把握和利用。
索罗斯一向认为,金融市场一直处于混乱状态,如果预先考察大家都认可的事实,然后在别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上下注,将大有可图。他能十分准确地看清欧洲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当人家都认为不可能有不稳定状态出现的时候,混乱发生了。
而1992年冲击英镑的成功,便源于索罗斯充分利用了当时欧洲经济的混乱形势。1989年柏林围墙倒下之后,德国统一起来,形成了欧洲强大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体。另一方面,整个西欧地区由于有极深的文化渊源,所以融合成一体化的倾向极强,问题是怎样做而已。首先欧洲寻求在经济上融合,计划发行单一货币。但事前需要使彼此的货币建立一种稳定兑换率的关系,于是这促成了欧洲货币汇率体系之产生。但在当时,索罗斯看得出那是办不到的。
统一之后的德国,面对着高通胀压力。这使人联想到纳粹党和其党魁希特勒的崛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德国也面临着高通胀的压力。想要控制高通胀,便一定要使用高利率政策,令人比较愿意把金钱留在银行体系里储存,而不乱花费。但欧洲其他不少国家的情况则相反,他们的经济表现差劲,要刺激经济,便需要减息。一方面减轻企业的利息支出,一方面使消费者觉得银行存款没有吸引力,转而投向股票市场或是拿来消费。这一情况,以经济疲弱的英国尤甚。这导致了英国和德国经济政策之间的矛盾。如果德国不减低利率,只有英国减低,势必引起英镑贬值。于是,英镑和德国马克之间的联系汇率便会崩溃。
然而,索罗斯及时捕捉到了这个矛盾的混乱局面。他利用联系汇率脆弱的关系,狂沽英镑。纵然英格兰银行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但大势已去,索罗斯领导量子基金从中渔利20亿美元。而索罗斯所以引发亚太区金融风暴,是由于他捕捉到亚太区金融市场的混乱。
索罗斯的强项是他善于在一片混乱中抓住主要矛盾,趁机发现金融市场中的漏洞和灰色地带,钻市场的空隙或是攻击弱者。所以大多数人,尤其是受其攻击的人觉得:与其说他是投资家,倒不如说他是投机家,这样才更符合索罗斯的形象。
长期参与投资的索罗斯得出结论,他认为,不仅投资者的心态会影响市场,市场的现象也会倒过来影响投资者的心态,投资者的错误最终也会对市场发生作用。结果,在复杂的因果关系下,市场就变得一片混乱。索罗斯并不因市场的混乱而迷惑,相反,那给他提供了机会,只要他能够捕捉得到,财源便滚滚而来。
金融市场的运行在索罗斯的投资哲学中的表现并不是逻辑的、有效的,而是心理的、群体本能的表现。而投资者之间对市场趋势的不同认识和预期导致这种分歧的加大,同时也促使市场更加混乱。也就是说,市场表现越是混乱,投资者之间的分歧就越大,这是正比的关系。面对如此混乱的市场状况,有的投资者手足无措难以适从,他们的眼光深陷进混乱不堪的局面不能自拔,变得盲目不知所措。而索罗斯却能以自己高超的投资水平,从混乱的战场中把握住机会,获得利润。
觉察、掌握不稳定的混乱状态
索罗斯一直把这种不稳定的市场作为检验自己反射性理论的阵地。在索罗斯的理论中,金融市场始终动荡不定、混乱无序,而他所乐于从事的游戏规则就是把握这种无序。虽然他的理论并不完美,但通过投资于不稳定状态的市场,经过自己亲身的实验,最终索罗斯脱颖而出,获得了投资大师、全球最佳投资人的桂冠。
浩瀚无边、变幻莫测是我们对天空和大海的评价。其实,金融市场就是一个这样的大海,充满了神秘和危险的谜团。它总是将财宝隐藏在最深处,这时,只有拥有最高智慧、最大勇气再加上一点运气的人才能取得。如果捕鱼者想要在避免自己的船只遭到海风、海浪的破坏,安全返航的同时,还能够抓到尽可能多的大鱼,这无疑是难以做到的。要做到这些,捕鱼者不但要了解大海的性情,同时也要了解自己的能力。索罗斯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总能从金融的大海中满载而归。当他上岸时,他也乐于向好奇的人们传授捕鱼的技巧,但是,真正可以做得和索罗斯一样出色的人则是少之又少。
索罗斯喜欢混乱,不仅仅因为他能够把握住混乱的实质,更因为他能够从混乱中得到他所需要的信息。市场的混乱源于参与者对事物认识的明显分歧。而这种分歧越大,市场所表现的出的混乱性越强,而这时主流偏向往往并不明确。由于各方的坚持己见,价格走向也动荡不定。
依照他的投资理论来说,金融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律并不是独立运行的,市场参与者的观点、偏见及心理因素都对事物的发展起到促进或制约的作用,以至于最终的发展可能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可以说市场的运行并不是逻辑的,更多的是心理的,是基于群体本能的。对某一事物的不同认识与预测,往往是造成混乱的主要原因。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上的成功秘诀在于具备能够预见到普遍预期心理的超凡能力,而对现实世界的精确预言则并非必要。
当如洪水猛兽般的经济危机或金融风暴来临的时候,已有的经济体会遭受难以挽救的破坏,此时,只有少数的经济体可以渡过危难。索罗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他不仅不会陷入危难之中,反而会以另外的方式,来获取财富。因为他早已预料到危难的发生,于是将自己置身事外,等到恰当的时机,只需稍加努力,就可以将危机中消失的一部分财富装入自己的口袋。
面对混乱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很容易自乱阵脚、丧失理性,结果自己对市场的感觉会更加偏离真实,这更加剧了市场的混乱程度,最终将会以崩盘的极端形式表现出来。索罗斯沉迷于混乱,因为那正是他挣钱的有利时机。混乱让索罗斯有机会看清并理解市场的趋势和进程。
由于索罗斯擅长对宏观经济的把握和分析,所以他总能在混乱中发现前进的方向。早在2006年1月9日索罗斯在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的一个论坛上就发出预警:美国经济可能在2007年陷入衰退,随之而来的将是美国房市崩盘及美元贬值;全球经济也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全球暖化及信息自由化的问题。他由分析的结果得出,2007年美国将因楼市降温出现经济衰退。由于美国房地产已历经了五年的繁荣期,房贷银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05年最后一周申请房贷的人数降至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10月,新房销售创下新高后又连降两月,但未形成明显下降趋势。楼市的走软,必然会拖累经济增长。同时美联储的预测为:“200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较2005年放缓,但仍相对坚挺,未来两年产值将接近经济的潜能。”同时,索罗斯表示,美联储会努力维系经济的软着陆,但是,经济仍无法避免硬着陆,美联储只是在拖延时间,这也是衰退没有发生在2006年,而发生在2007年的原因。
事实反复证明给我们,几乎索罗斯的每一次预言都会得到市场的验证。美国在2007年因为房地产业的衰退引发次贷危机,经济陷入困境,引发全球性的金融风暴。无数的财富在一瞬间化为乌有,大量的富翁瞬间变成“负翁”,但索罗斯集团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大赚27.5亿英镑,居对冲基金排名榜第4名。
在很多人看来,索罗斯的成功是相当容易的。比如,在索罗斯如何发现了东南亚金融市场的漏洞这一问题上,人们认为他只是动用了他的资金,加上其他人的一些资金,将这个漏洞变得更大些,最后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就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国家接着一个国家地倒下去,然后他趁乱获得暴利。一切听起来似乎都非常容易,因为他手上有大量的资金,这也就意味着他拥有着巨大的权力。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索罗斯能有今天的成就,不是侥幸得来,而是因为他有自己独特的武器。
索罗斯投资理论的魅力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金融市场天生就不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更是如此,国际资金流动皆是有荣有枯,有多头也有空头。市场哪里有混乱,哪里就可以赚到钱。辨识混乱,就可能致富;越乱的局面,越是胆大心细的投资者有所表现的时候。索罗斯可以在混乱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且预言未来的经济走势。因此,如果要问索罗斯带给人们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答案之一肯定是“快速准确地察觉、掌握混乱状态”,就是索罗斯也承认自己是“沉迷于混乱之中”的人。
把握乱中取胜的时机
罗曼·罗兰在《哥拉·布勒尼翁》中有言:“当秩序成了混乱的时候,就不得不用混乱来维持秩序。”的确,明晰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非理性的混乱状态的索罗斯就懂得用混乱来维持秩序。很多时候,索罗斯还刻意加剧市场的混乱程度。
索罗斯不仅是沉迷于混乱中的人,他更懂得乱中取胜。而秘诀就在于他总是比别人更早地把握住市场转势的那一刻。例如在德国统一后,英国加入到西欧国家创立的新货币体系——欧洲汇率体系中,索罗斯似乎看到了不稳定的欧洲金融市场即将发生的混乱。通过多年的观察,索罗斯准确地抓住了其不稳定性,当绝大多数人不承认有这种不稳定存在时,混乱就会发生。
混乱的市场源于参与者对事物认识的显著分歧。分歧越大,市场所表现出来的混乱性越强,但此时主流偏向并不明确。因此,价格也在持有己见的各方之间动荡不定。
从众多索罗斯的成功投资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宏观经济的分析、良好的心理状态都是我们确认混乱、把握时机,进而乱中取胜所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
与常人不同的是,索罗斯能够把握住混乱的实质,并从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索罗斯认为: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从根本上就存在着偏差,这种主观偏见无处不在。当这种偏差体现在经济活动中时,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的思想与经济的真实状态的差异。当这种差异较小时,可以在经济活动中自我修正,索罗斯称之为基本平衡;但当这种差异变大,变得不能进行自我修正时,便形成了所谓的远离平衡。当远离平衡发生时,人们对现实的看法和真实的情况之间会存在鸿沟,但不存在使两者拉近距离的技巧,因为外力只能使两者更加的分离。如果经济市场上已经出现混乱,那么这种分离会加剧混乱,事态也会迅速变化发展,这时参与者的思想会更跟不上事态的发展,进而又导致两者之间产生更大的距离。这是索罗斯特别喜欢的形势,也就是通常人们看到的混乱得让人难以忍受的市场现状。
富可敌国的索罗斯并非吝啬之人,他曾出版了自己的金融日志——《金融炼金术》,并且向大众宣传他的投资理论,慷慨地把自己的投资秘诀告诉大众。而人们对他的这种投资技巧也深以为然。因为,索罗斯总能把握正确的投资环境和投资的时机,比如他成功“打垮英格兰银行”就是很好的证明。人们总是期望能够从他的投资中发现些什么,于是索罗斯拥有了神秘的力量,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在1992年11月,即他成功狙击英镑,获利10亿美元的两个月后,有人曾这样评价索罗斯:“他有调动市场的神奇魔力。
面对这些赞誉,索罗斯显得十分理性和冷静,因为他很清醒地知道自己是如何取得这些成绩的,所以他的回应是:“我的影响力被夸大了。事实上,这一点将被纠正过来,因为人们会意识到,我不是百战百胜的,只是现在我占上风,将来也会有占下风的时候。”
由于他对宏观经济的整体把握,准确地分析出某个行业或是某只股票的命运,寻找到最佳的投资机会,他才能够准确把握投资的环境和时机。和其他成功的投资者一样,索罗斯作出投资决定也是建立在自己大量的分析、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比如,他随时关注着世界的变化,每天会阅读大量的报刊、企业年度报告,不定期地对阶段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作出总结,与各个层面的人物打交道,取得第一手的资料,这所有的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即分析出当前的经济形势,为接下来的投资作出准确的判断。他从来不迷信权威,甚至公开表示那些经济学家的理论都是错误的,他只相信自己的判断。
索罗斯对待工作十分认真。如果是工作需要,他会很努力的去搜集、分析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可以说,索罗斯是十分勤奋的。也正因为这种努力,他才可以屡屡言中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正确把握投资环境和时机。他确信金融市场是在不断地变化的,要把握不断变化的事物,唯一的方法就是和变化同步甚至超前变化。
很多情况下,市场乱,投资人跟着一起乱。他们没有看到:一项情形变得越糟,就会向上弹得越高;跌得越深,市场越乱就越可能出现大行情。乱局对冷静的客观投资人来说,正是天赐良机,及时把握机会,财富就会重新分配到自己的口袋里。
寻找突然的转变
“混乱”是索罗斯投资哲学中的重要课题。在他的哲学里,如果仅有畅顺的运作而无混乱,便不可能获得投机发达的机会。唯有混乱才能使价格急升暴跌。如果价格急剧上升,便可以及时买进而获利;如果出现暴跌的情况,也可以及时沽货沽空而发财。因此,在混乱中寻找机会是索罗斯的重要投资法则,他也一直在寻找混乱的先兆。
机会和危机往往是一线之隔,能把握得到的就是机会,把握不到就可能成为危机。在混乱的各种先兆中,突然的转变就是重要的先兆。
索罗斯特别重视市场不稳定的情况,因为这时候常常会在其中隐藏重大的投资机会。此时投机的可能性相当高。因此,就会有很多人投机造势。但造势是否成功,要看大众的反应,若大家犹豫不决,势便难以发展。但如果这造势的行动说服群众,狂升暴跌就可以发生,也就是获取利润的机会降临。造势的成败相当依赖投资者普遍的羊群心理。投资者平时即使很冷静,但把资金投资到金融市场之后,都很容易变成惊弓之鸟,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引发行动。例如,有大户抛售一些股票,增加了市场上的沽盘,使股价稍为下跌,只要投资者们认为该股票的价格会继续跌,便会急于抛售。相反,大户入市,把股价推高了一些,其他投资者忽然像嗅到蜜糖的小蜜蜂,便一窝蜂争相入市,把股价推得更高。于是,原本并非真的转势,却因为造势刺激了集体投资行为,于是转势便形成。
而对“寻找突然的转变”这一原则的成功运用,可以从1972年索罗斯投资于银行股票中清晰地看到。
美国的银行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及以前依然遵循着旧有的管理模式。老一辈的银行家思想老化,没有实行银行管理改革。银行雇员上班下班,仅当做是谋求稳定收入的例行公事,他们没有想过转工,也没有考虑有突出的表现而获得晋升。整个银行体系都如同政府的官僚架构那样,死气沉沉的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对于这一现象相当清楚。所以,他们对于银行前景的想法,都反映在银行股的价格上口当时的银行股在发行时并无溢价,股价之低,可想而知。
凭借着敏锐得嗅觉,索罗斯在1972年感觉到在银行业这一领域将要发生突变。那时,银行业信誉最槽糕,银行职员被看做是庸俗而又呆笨的。很少有人相信银行业能从酣睡中觉醒,自然,投资者对银行的股票毫无兴趣。
很多有心于银行业发展的人士,都希望银行业能在管理上进行比较重大的改革,但这不过是一种虚构的想象罢了。不过索罗斯有先见之明,他知道银行突然的转变正在酝酿着——这并非他一相情愿的想法,而是确实有所根据。
经过独自的研究,索罗斯发现高等商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已成为新一代的银行家,他们将对银行职员的行为进行规范,银行业正悄然而又明显地发生变化。这些即将成为新银行家的高校学生们正寻找银行业陷入低谷的原因。在那个时代,专业革命已经在各行各业中默默爆发,任何业务的经营都渐渐走向专业,银行业也不例外,早期的银行家是凭着经验去经营。但新一代的银行家都有条件先在大学里完成有关的课程,先具备了专业的知识,然后才进入银行业内大展拳脚。他们是年轻人,有宏图壮志,有理想,虽然暂时还没有迹象显示有突变,但这一新兴的管理力量必将造成震撼。这就有助于改变银行股票的前景,他们正采用新的金融措施,银行的赢利在上升。
1972年,第一国家城市银行举办了规模空前的股市分析家展览活动,并为他们设宴招待。索罗斯并不在被邀请者之列,但这次宴会刺激了他采取行动。他将自己对银行业发展前景的分析写成了题为《发展银行之事实》的经纪报告,提出了与其他人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银行股票找不到出路的时候,股票就会降价。这篇报告的出版和宴会的举行是同时的,索罗斯的观点是通过对银行股票透彻分析后提出的。当年,索罗斯购入了大量低价的银行股。他向投资者表明,银行股将具有优厚的潜力。此外,他还发表了对银行股的研究报告,指出了银行股的价值,并且介绍一些管理良好的银行。这次除了索罗斯自己在银行领域主动造势之外,金融机构也推波助澜,最终索罗斯在银行股中获得50个百分点的回报。
不惧怕混乱,并且能在混乱中寻找突然的转变,这是索罗斯的投资制胜的秘密武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