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心平气和的慢养——让女孩的芬芳静静散开

养育女孩切忌急功近利

重读卡尔·威特:教育要远离功利

在早期教育领域,有一个人是不能不提到的,他就是卡尔·威特。这位德国乡村牧师的教子经验,受到过中国图书界的广泛推荐。卡尔·威特的教子经验之所以能够得到大众的热捧,这其中必然有大家都感同身受的道理:“非功利教育”的理念就是其中的亮点。

卡尔·威特在他的书中非常强调自己的教育理念,就是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在他看来,那些接受了片面教育的偏才和高分低能的儿童都是“俗物”,一个真正的天才应该是身体和心灵都得到健康发展的人,要让孩子做到全面发展,家长首先就必须抛弃功利性的教育思维,杜绝将孩子培养成“供人观赏的玩物”。他在书中记叙了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十多年前,报纸上报导了一个“神童”的事迹。据说一名叫里斯米尔的小男孩在绘画方面有超人的天赋,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特意去访问了这个孩子。

在他父亲的引见下,我看到了里斯米尔所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但是在我走进房间之后,里斯米尔始终坐在墙角一动不动,似乎没有注意到我,两眼无神而茫然地盯着前面的石膏像。

里斯米尔的父亲赶忙解释道,小里斯米尔正在思考他的作品。“卡尔博士,我为了让儿子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一直对他要求很严。你也看见了,他无时不在考虑绘画的事。可以这样说,他的那些成绩完全来自于努力和勤奋。”

这件事对卡尔·威特的触动很大,这个孩子在父亲长期的“强行教育”下,已经变成了只会画画的机器。老威特一直相信,孩子需要全面的发展,当他看到那位神情痴呆的“绘画天才”的时候,他断定这个孩子的大脑发育是不健全的,将来未必能有所成就。

“我暂且不说要将孩子培养成完美的人,仅就艺术来说,在那种方式下里斯米尔根本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家,都是些博学、有丰富知识的人。他们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充满智慧;他们有思想也有生活的乐趣,那些创作手法只是他们表现自己的一种手段罢了。然而,里斯米尔所受到的教育完全是舍本逐末。我能判定,他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据说后来的事实也应了老威特的结论,几年后里斯米尔的“天才”便不复存在了,人们也没有见到他们所期望的这位“天才”有任何的成就,在平庸的生活中,里斯米尔成了实实在在的一个平庸者。

就因为父亲对绘画天才的向往,一个孩子从健康活泼的儿童变成了对生活毫无感知的木偶,这样的故事听起来让人感到沉重。但是这样的悲剧,也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着,父母为了将孩子推上各种荣誉和头衔的位置,不惜大刀阔斧地改造孩子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向着自己满意的方向生长,结果养出一盆盆“病梅”,满足了观众的眼睛,却捆绑了孩子的天性。

正如老威特所说,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应该着力于对孩子本身的培养,抛弃种种功利性,以合理的方式开发出他们潜在的能力。如果仅仅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教育将变成可怕的改造人的手段,孩子的一生都将生活在痛苦当中。

对孩子多一点包容

女孩在幼年的时候,可塑性是很强的,不管怎样的缺点都可以纠正过来。所以,当父母发现女孩的缺点时,不可以一味地嘲讽奚落,而是应该包容孩子、安慰孩子,然后再帮助她分析问题、克服缺点。在帮助女孩指明缺点的时候,最好是先夸夸她的优点,这样把女孩“精神麻醉”一下,再接下来说她的缺点,她就容易接受了。比如女孩粗心,家长就可以先说她做事很果断,是个大优点,只是再细心一点就好了。用这样的方式来包容女孩的缺点,还可以帮助她改正缺点。

对孩子的表现耐心三分

无论任何事物,只有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才可能发生质的飞跃。女孩的成才成长也不例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积累与储备。所以父母不要急于求成,女孩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女孩弹琴一遍两遍不成,三遍四遍进展还是不大,请不要急躁地用“笨”来给女孩定性,给她们时间去体味,去领会。不要总是嫌女孩动作慢,这样不利于女孩的潜能发挥。

“不教”的教育最美妙

叶圣陶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不仅是对为人师表的教师说的,更是对广大家长说的。

易中天也说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让人更像人,而不是像工具,或者是机器上的一个部件。”

在女孩的教育中,父母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下一代自由成长。“因为每个人只有一个人生,人生道路只有自己选择,别人替代不了。”易中天说,“最好的家教就是不教育”,并不是说要放弃家教。

对家长而言,不教就是什么都不做吗?当然不是。不教,不意味什么都不做。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各种生活习惯,引导孩子们学会生活和学习。在家庭教育中,易中天自称“一等爸爸”,为达到“不教”的目的,易中天首先从身教开始。

有一次,当他的女儿经过仔细分析后,决定立志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就委托老爸抽空对有关学校实地考察。易中天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把女儿考虑范围内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近百所高校跑了个遍,并实地拍摄了这些学校教室、宿舍、食堂、学生状态等音像资料,还列出了这些学校近年来在福建省招生的排行榜。资料整理好后,他交给了女儿,便不管不问任其选择了。在这里,易中天这个“一等爸爸”对女儿委托的事情做得如此之细,考虑得如此周到,就已经身教到家了。从易中天的行动中可见,他所说的“最好的家教就是不教育”,实质上是表达了“最好的家教是身教”的观点。

相对照易中天的这种“不教”教育,现实中有不少父母和学生处于烦恼之中。有些父母经常抱怨,孩子有时太依赖父母。孩子对别人、对父母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甚至是健康的,但存在一个“度”的问题。作为父母,就应当正确地帮助孩子掌握这个度。

总而言之,家长在教育女孩成长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处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培养女孩的学习兴趣和自觉,让女孩自觉成才,自觉成长,而不是强制、苛求,这样的教育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培养女孩的独立性,从读书学习做起

许多的父母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读书,大人比孩子还要累。”因为许多父母甘愿赔掉一切去做孩子的“陪写”。而实际上,父母的陪写不仅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且对孩子来讲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样的做法极容易使女孩产生依赖情绪,懒得动脑筋。

家长要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其实在很多时候父母的某些行为纵容了女孩的不良习惯。美国的社会行为研究专家库柏教授曾经说过:“学生家庭作业的真正目的,并非使学生很快地提高成绩,而是促使他们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应该教会给女孩学习以及思考的方法,让女孩成为学习的主人。

努力帮助孩子发挥优势

很多家长都在犯这样一个错误,就是拼命地把精力放在弥补孩子的短处上,不妨转变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长相出众爱蹦爱跳嘴巴又甜”,这也许正是孩子的最大优势,为什么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发展孩子的优势上呢?努力朝这一方面引导,说不定孩子的艺术天赋就出来了,有几个歌唱家是数学天才呢?所以从现在开始,仔细地观察孩子,看她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她学得最快的是什么?她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找到了并努力地发展,很有可能就为孩子找到一条阳光大道来,并且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自己还是可以在某一个方面出类拔萃的。

慢养需要包容与支持——女孩的个性发展高于一切

“今天妈妈给你报了个辅导班,以后要好好听讲。”

“听说画画很能培养人的艺术修养,明天给你请个美术老师。”

“隔壁阿姨给他儿子买了架钢琴,妈妈也给你买了把小提琴,好好学,超过他。”

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中,没有哪位父母不是“望女成凤”,也没有哪位父母不想给自己的女孩创造最好的条件,就算自己再辛苦,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诚然,父母对女孩百般的爱我们不可否认,但是当我们一心想把女孩培育成大树的时候,却忘记了女孩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她的成长需要什么样的土壤。并非所有的女孩都是挺拔的杨树,也不全是高昂着头的橡树,也许只是一棵摇曳多姿的柳树。

陶行知说过,养育一个孩子同种植花木是一个道理,首先要能够认清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的种类和生长习性,然后再分别给予施肥、浇水栽培,这就是“因材施教”的道理。好比说松树和牡丹花的生长习性不同,所需要的肥料也不同,如果你要是用培养种植松树的肥料来培养牡丹,那么牡丹就会瘦死;反之,如果你用牡丹的肥料来培养松树,那么松树会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一个女孩,我们也要具备这种园丁般的眼光,首先是要认识她们,发现她们的特点,然后给予适宜的肥料、水分和阳光,并且除去害虫。只有这样,女孩们才能够欣欣向荣地生长,否则会枯萎。

一个女孩,能够拥有良好的个性是成功人生的开始,所以我们的教育应倡导个性化教育,鼓励女孩学会独立思考、合理想象;提倡“异想天开”,允许“标新立异”;克服女孩思维单一化的倾向,启发女孩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最后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而不是一味以老师和家长的眼光、书本的角度来替代。

要知道,不同的女孩有各自不同的个性。许多家长觉得自己女孩的个性是天生的和无法改变的,其实并不是这样,个性固然是生理基础,但主要还是在于后天的生活实践和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那么,要怎样培养女孩的良好个性呢?

家长要引导女孩结合自己的特点来选择学习的方式

每个女孩会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以及自身原因,有着不同的学习习惯。她们拥有不同的爱好、能力、素质和性格特点,所以有的女孩喜欢通过做题来强化自己的知识,有的女孩喜欢独立学习,静静思考;有的女孩喜欢通过实际交流来练习英语,而有的则善于通过阅读增加词汇量;有的女孩喜欢课外学习美术,但有的女孩对美术并不感兴趣。因此,家长千万不要有盲从心理,误导女孩。

为女孩改变自己的个性创立好的条件

良好的环境是女孩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外在因素,还可以改变女孩的个性。如果你发现你的女孩不爱表现,容易被人忽视,就应该考虑到这样会对她的成长不利。这时必须要寻找机会,与她一起聊天、做游戏,并从中发现其兴趣,表扬她、肯定她,你会发现她变得自信起来。所以,要想让女孩有一个良好的个性,就必须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女孩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腿不会走,手不会拿,嘴不会说。因此,我们常认为婴儿的身体是极不完善的。其实,婴儿真正软弱的不是身体,而是大脑。由于大脑发育得不完善才无法协调身体,而其他动物出生后,之所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同成年动物一起活动,原因在于它有一个已经成熟到和成年动物差不多的大脑!

婴儿从一出生,就具有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踏步反射和交叉伸腿反射等100多种神经系统的反射,婴儿的这些功能同动物相比丝毫不会逊色。而婴儿与其他动物相比,明显不同的就是大脑的发育程度。很多动物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它的大脑就已经接近成年水平,但是婴儿的大脑在一段时间里,只是胎儿脑发育的继续。例如,人在婴儿期有感受,却对自己的这段时间的经历回忆不起,就像回忆不起胎儿期一样。这个奇特的现象,表明人类的前3年仍是环境的胎儿,同胎儿并没有多少区别。

专家们发现,智商测验对年龄大的人来说或许是稳定的,对于越是年龄小的孩子,其准确性越是值得怀疑。例如,一项对152个孩子从1岁零9个月到18岁期间的智商进行的多次测试,其中有两位的智商增加了70和79分。对学龄期的孩子测试也表明这样,对学龄前孩子更是如此,如2岁孩子的智商值和他5岁时的智商之间,只有很少的联系;而同十几岁时,几乎就没有什么联系了。

这种智商值的变化,正说明孩子实际智力的变化。3岁前的孩子,智力还没有发展起来,就如去测试胎儿的智商一样,怎么可能得出比较准确的数值?

人的大脑不仅是早产的,而且这种早产还是有时间限制的,那就是3年。超过了3年,人的大脑基本发育成熟,可塑性大为减少。越是年幼,大脑的可塑性越强,以致能变成兽脑,印度的狼孩就是一个例证。

在人的一生中,出生以后的头几年是形成正常个性和心理机能最重要的时期,此时脑的正常发育,特别是周围环境的影响,决定了他今后心理发展的方向。他事实上仍然处于胎儿期,从子宫中的胎儿变成怀抱中的胎儿,如同试管婴儿一样不过是换了一个环境。人脑犹如更高级的电脑,它有着强大的兼容能力,如果植入狼的环境就成了狼孩,植入了熊的环境就变成了熊孩……

但是,一旦过了这3年,人脑就从环境子宫里分娩出来了,这时的大脑就已基本成熟而不再会发生大的变化了。

不要过早地为女孩贴上标签

既然人脑是早产3年的,那么在女孩刚出生的时候就为她贴上“聪明”和“普通”的标签都为时过早。如斜视和立体盲者,如果在3岁前矫正,其立体感就可恢复,而超过此年龄,婴儿将成为永久性的立体盲者;再如聋儿如果在1岁前发现,给他们安上助听器,他们就能正常地学会语言发音,但是过了3岁,他们学习发音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在这3年里,父母完全可以利用有效的教育来为女孩健脑,也就是说,如果大脑在母胎中没有获得良好发育的话,那么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获得补救的。

家长要正确看待女孩的前3年

父母应该珍惜女孩出生的前3年,因为此时正是女孩的大脑可以急促发育的最佳时机,通过早期的教育和引导,完全可以将女孩培养得健康聪明。然而怎样科学合理地对女孩进行早期教育,正是家长们需要学习和探讨的关键。

跟上孩子的脚步

很多家长会觉得,女孩在出生之后犹如一张白纸,需要父母将好的理念和知识传授于她。这样的观点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女孩本身并不具备主观能动性,父母决定了女孩将来的性格和能力。因而当一个家庭里产生出一位杰出人物的时候,父母总能够非常积极地讲述这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与经历,然后会一再强调:“其实我的孩子很普通,是我们一手将她带大的。”言外之意,孩子的成功无一不是受到父母的熏陶。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自夸,家长将孩子变成了自己炫耀的资本。现在,市场上又有很多畅销书,并且拥有数量不菲的读者。很多在教子方面遇到困难的家长们看过之后,常常会产生一种“我要教育出一个天才”的豪情,将自己在教育方面的失败体验都化为一股改造人的豪情,并计划在下一步开始对女孩的全方位“整改”。

女孩的心灵真的只是一张白纸吗?她的本真在哪里?真的就如同我们所说的那样,她从出生就是一无所知,与生俱来的只有空壳吗?

当一粒种子在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它不能发芽抽苗,但是一旦它完全成熟以后,就能够利用空气水分,长成一棵大树。同样,当女孩在母亲体内成长的时候,还是一个不健全的“人”,大脑和器官都在向适应外界环境的方向发展,一旦十月怀胎期满,女孩从母亲体内分娩出来,她其实就具备了学习、思考的条件。她需要的不只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父母给他提供“阳光”“空气”和“土壤”,让她得以按照自己的规律成长起来。这个道理,在生物界中显得尤为明显。

刚刚出生的幼蝶必须吃到最嫩的叶子才能长大,而蝴蝶是不会给幼蝶喂食的,那蝴蝶怎样保证孩子成活呢?母蝶在合适的季节将卵产在树杈中间,等到幼蝶破茧而出的时候,天生对光线的敏感直觉会引着它朝枝头爬去,那时刚好是植物开始抽芽的时候,而枝头的枝叶一定是最嫩最适合幼蝶食用的。但是对光线的敏感性并不会永远伴随蝴蝶,一旦它长大可以吃一般的叶子时,那种敏感性也就随之消失了。

刚生下来的婴儿,实际上各种反应能力都不输于正常的大人,这些反应的能力就如同幼蝶对光线的敏感性一样,是一种成长的本能,也是成长的规律。既然我们从来不担心女孩的身体不能长开,从来不担心剪掉的头发不能再生,我们为什么不相信女孩的心灵也有自然舒展、成熟的能力呢?

曾经有心理学家研究过,儿童在3岁前掌握的知识量,成人需要36年的努力才能完成同等比例的知识量。如果不是儿童自身有成长的规律,哪个父母可以一字一句地教给女孩她所要掌握的知识。如果所有东西都只是父母的教育成果,那人的说话时间可能要往后推到10岁甚至更长。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灵的成长过程,智力只是心灵成长中的一个环节,它依附着心灵的成长。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去感觉孩子的成长规律,遵照这个规律来为她及时地提供成长的条件,让她自然地成长起来。一旦孩子的规律遭到破坏,比如完全只关注知识的积累,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影响,她的整个发展都不会正常、健康,就像感情上没有依托的贝多芬那样。因而父母要做孩子心灵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永远别说伤害孩子的话

很多父母在对待女孩的时候,颇有大军阀张作霖“我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我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作风,诸如“妈妈说了不准就是不准”“爸爸叫你怎样你就怎样”。这样一种粗暴的语言,将会极度地伤害女孩的自尊心。父母可以告诉女孩“那样做不是特别好”“这样做会更合理一些”,同时在讲述的过程中配以适度的表情和身体姿势,女孩会从父母的表情中察觉出自己有哪里做得不对。但是,千万不要过度夸张、恐吓孩子。

鼓励就是阳光

任何一个女孩都离不开鼓励,就如同植物离不开阳光一样。当一个女孩被鼓励的时候,也就有了接受挫折和失败的勇气。鼓励女孩的时候,千万要记住的是不可以过分地夸奖她,这样容易使其产生骄傲情绪,鼓励的目的是让女孩坚信自己的努力不白付出,相信自己的能力。父母可以对女孩说“继续下去,你会成功的”“妈妈很为你高兴”,这些鼓励性的语言可以使女孩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并且体会到努力付出收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