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潜规则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刘爽
- 1482字
- 2020-06-25 05:19:59
韬光养晦,以守为攻
人总有身处弱势的时候,而如果不气馁,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把弱势当做励志奋发的机会,当做韬晦蓄势的时间优势,最后定会有所作为。古往今来,有此经历者是大有人在的。下面的例子是关于鬼谷子的两个徒弟张仪和苏秦的:
张仪,魏国贵族后裔,学纵横之术,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战国时期,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或“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或“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他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张仪由赵国西入秦国,凭借出众的才智被秦惠王任为客卿,筹划谋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国仿效三晋的官僚机构开始设置相位,称相邦或相国,张仪出任此职。他是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参与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从此便开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生涯。
秦惠文王更元二年(前323年),为了对抗魏惠王的合纵政策,进而达到兼并魏国的目的,秦国张仪运用连横策略,与齐、楚大臣会于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以消除秦国东进的忧虑。然而张仪从啮桑回到秦国后,却被免去相位。三年,魏国惠施连齐楚,但没有结果,不遂改用张仪为相,企图连秦、韩而攻齐楚。其实张仪的最终目的是想让魏国做依附于秦国的带头羊。由于连横威胁各国,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年),魏国人公孙衍受齐、楚、韩、赵、燕等国的拥护,出任魏相,张仪被驱逐回秦。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7年),张仪再次任秦相国。九年,秦惠王接受司马错的建议,遣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兵伐蜀,取得胜利,旋即又灭巴、苴两国。这样秦国占据了富饶的天府之国,有了巩固的大后方,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313年),秦惠王想攻伐齐国,但忧虑齐、楚结成联盟,便派张仪入楚游说楚怀王。张仪利诱楚怀王说:“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听信此言,与齐断绝关系,并派人入秦受地。张仪对楚使说:“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国的使臣返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一怒之下,兴兵攻打秦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兵大败楚军于丹阳(今豫西丹水之北),虏楚将屈丐等70余人,攻占了楚的汉中,取地600里,置汉中郡(今陕西汉中东)。这样,秦国的巴蜀与汉中连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也使秦国的疆土更加扩大,国力更加强盛。《史记·张仪列传》中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无疑张仪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
鬼谷子的另一个徒弟苏秦,字季子,他出身农民,少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游说术多年。后辞别老师,下山求取功名。苏秦先回到洛阳家中,变卖家产,然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洛阳。洛阳的家人见他如此落破,都不给他好脸色,连央求嫂子给他做顿饭,嫂子都不给做,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此后苏秦振作精神,“头悬梁,锥刺骨”苦心攻读。一年后,苏秦看清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开始再次周游列国。终于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做了六国的丞相。当此时的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而谢”。
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处于弱势的时候要处变不惊,波澜不兴,或蛰伏或争取,努力充实完善自己,可把这种弱势变成自我激励、韬光养晦的优势,变退为进,以守为攻,成功则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