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成全“老大”的好胜心

人人皆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胜心。若要联络感情,应处处重视对方的自尊心,适时糊涂,方圆为人,学会抑制自己的好胜心,成全对方的好胜心。这点在下级与上级的交往中尤其需注意,不然难免会触犯你的“老大”,甚至招来祸灾。

下面这个例子讲的是名相萧何如何成全了刘邦的好胜心,避免锋芒太露,消除其疑心,从而保全了自己。

汉初名相萧何,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杰出表现证明了萧何慧眼识人。

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韩信被杀害之后,萧何因功晋升为相国,加封五千户。群僚都向他道贺,只有当年的东陵侯召平未去。

召平对萧何说道:“您将从此惹祸了!”萧何大吃一惊,忙问原因。

召平答道:“主上连年出征,亲冒矢石,只有您安然地居守都中,不必遭受兵革之劳,现在反而得以加封食邑。这在名义上是看重您,而实际上是对您不放心。您想,韩信有百战百胜的功劳,尚且被杀,难道您的功劳能赶上韩信么?”

萧何急忙问道:“您说得很对,不过有什么计策能让主上对我放心呢?”召平道:“您不如不接受主上这次的加封,再把家里的私财全部拿出来,交给主上,充作军需。这样,才有可能免祸。”萧何点头称是,照此办理后,果然讨得了刘邦的欢心。

在讨伐英布期间,萧何仍然留在关中督运粮草。刘邦屡次问押运粮草的官员相国近来都在做些什么事情。押运官答称他无非是抚慰百姓、筹办粮草军械等。刘邦听了,默然不语。押运官回到关中后,把这一情况报告了萧何,萧何也猜不透刘邦这样问有什么深意。

一天,他偶然与一位幕僚谈起此事,这位幕僚忽然说道:“您不久可就要灭族了!”萧何一听,大惊失色,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幕僚又说道:“您位至相国,功居首位,以后不可能再给您加封什么了。皇上屡次问您在做什么事情,显然是怕您久在关中,深得民心,若是趁关中空虚,号召百姓起事,据地称尊,就会使主上无处可归,前功尽弃了。现在,您不察主上的心思,还要孜孜不倦地为百姓操心,这只能徒增主上的疑忌!疑忌越深,祸来得也就越快。在这种情况下,您不如多买田地,而且要逼着百姓们贱卖给您,使得民众诽谤您,怨恨您。这样,主上听说之后方能心安,而您也可以保全家族了。”

萧何认为这位幕僚的话很有道理,当即采纳实行。押运官回到前线后,把萧何因强买民田而致谤议的情况报告了刘邦,刘邦果然很觉宽慰。不久之后,淮南平定,刘邦回都养伤,到萧何前来问疾时,才把谤书交给萧何,叫他自己向百姓道歉。萧何或补上田价,或把田宅干脆还给原主,谤议自然也就渐渐停息了。

刘邦身为开国皇帝,自是不希望臣子的威信高过自己。萧何采纳了幕僚的建议,成功地保全了自己。

一般来说,善于自保的人,多懂得随机应变,棱角并不十分鲜明。萧何能在幕僚的提醒下放低姿态,及时“露拙”,以使刘邦尽释猜疑,让刘邦维持自己高高在上的老大形象,可谓明智之举。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好胜心,我们何不适当地迁就下自己,在交往中成全别人的好胜心。尤其是在自己的“老大”跟前,虽然在后退时会有损形象,但这总比伤及性命要好得多。我们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成其之美,顺其之心,从而谋得皆大欢喜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