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字能防天下人

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可见,“和”字对人类生存之重要。和气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低调的人总是以和为重,从不感情用事,更不暴躁行事。当他们与滋事的人相遇时,也总能平静地化戾气为和气,在心平气和中解决问题。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影响深远的理念,这种理念渗透在人们心中,表现在各个领域。

“和”首先是一条经世致用的原则。儒家有句名言叫“和为贵”;兵家有个理论叫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治家者有一条经验——“家和万事兴”;经商者有个信条——“和气生财”;治国者讲究和平。由此可见,谋“和”是人生的一项重要修行。古往今来,“和”是贤者仁人所追求的境界。在我们周围可以找到许多以和为贵的凡人,在历史上,谋“和”,求宽容、大度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这一切无不在昭示人们“以和为贵”,不要以邻为壑,“和”能平息仇恨的怒火,化干戈为玉帛。

可以说,“和”是天下人通行的准则,“和”是消除纷争、缓解矛盾的利器。自然中“适者生存”的法则告诉我们,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将这些竞争保持在一个最低限度,使彼此之间保持建设性互动关系就要靠“和”来实现。让我们来看中国古代三个典型的以“和”成事的例子。

战国时,齐、韩、魏三国攻打秦国,侵入函谷关。秦王对丞相楼缓说:“三国的兵力很强大,我想割让河东以求和,不知如何?”

楼缓说:“此事关系重大,为什么不召见公子他来商榷呢?”

于是秦王召见公子他来谈论此事。公子他说:“讲和也要后悔,不讲和也要后悔。”

“为什么?”“大王割让河东之地讲,三国虽然收兵离去,大王却必然要说:‘可惜土地了!白白把三座城送给他们。’这是讲和的后悔。”“那么不讲和的后悔呢?”

“大王如果不讲和,三国攻过函谷关,咸阳必定危险。大王定会说:‘可惜,我们吝惜三座城而不去讲和,结果导致国家沦丧。’这就是不讲和的后悔。”

于是秦王说:“既然都是后悔,我宁可因为失掉三座城而后悔,也不愿使咸阳遭到危险而后悔。所以,我决定讲和。”

秦王于是派公子他用三座城和三国讲和,三国的军队这才退去。

再说说汉初时的事。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年幼的皇帝不懂事,被吕氏家族挟持,刘家的王位受到了威胁。左丞相陈平为此很是忧愁,他尽管谋略万千,但找不出一个合适的方法来保住刘氏的王位。

一天,正当他在沉思时,陆贾前来拜见,见他面带忧色,神情专注,就问他在忧虑什么事。陈平告诉他说担心吕氏家族危及幼主,但找不出什么办法应对。

陆贾对他说:“在天下安定的时候,丞相发挥重要作用,在天下危难的时候,将军发挥重要作用。如果将军与丞相能合作、团结起来,那么就会获得民心。到时,即使天下发生什么大变动,权力也不会分散。如果你能与太尉周勃搞好关系,合作起来,还有什么不能办成的呢?”

陈平听了,心头一亮,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于是就采纳了他的意见。在周勃生日时,他送了贵重的礼物以示祝贺礼物,并且准备了各种菜肴。周勃见了,自然很是高兴。待陈平生日时,他也予以同样的回报。一来一往,两人建立了较深厚的友谊。

吕氏死后,陈平和周勃会同刘氏宗室,齐心协力铲除吕氏家族,立代王刘恒为帝。汉文帝即位后,陈平又与周勃合作,一为左丞相,一为右丞相,为汉朝江山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再说个清朝的以和为贵的故事。清朝初年,安徽桐城出了许多人才。有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张廷玉大学士,还有他的父亲康熙时的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张家非常和睦,从不争吵,人丁兴旺,备受朝廷器重。张家对邻里也非常友善,在当地有一个“六尺巷”的故事,说的就是他和邻居家和睦相处的事。张英家的邻居姓叶,也是一位较大的官员。这一年叶家要翻造新房,在重新打院墙桩基时,把他们家的地基向张家这边移了三尺。

张英的夫人听家人说邻家强占她家地基,便去实地察看,发现邻家果真是向自己家移了三尺,张夫人很生气,就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北京,向在朝中任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的丈夫张英报告此事,要丈夫出面解决。张英见家里来人,一问是与邻居争地界的事。就写了一封回信,让家人带回交给夫人。夫人拆开信,只见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夫人看完大失所望。回信不但不想办法争回三尺地基,反而要让。心里难免生气,但后来一想,丈夫说的话有道理。自己丈夫的官比邻居大,如果要回这三尺地基,难免被人家认为以势压人。再说,自家的院子也很大,少了三尺也无大碍。更重要的是邻里之间要和睦,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就同意了丈夫的劝导,不再提这件事,把墙基后退了三尺。

可见“以和为贵”是治国者的方略,因为它蕴涵和平、太平、平安之意。治国者都希望国内天下,永无纷争;国家之间和平发展,没有战争。林语堂认为“和平”是人类的一种卓越认识,中国人尤其热爱和平,不爱挑起争端,因为我们是理性的民族。受“和为贵”理念的浸润和熏陶,使得大多数中国人从小就养成了一种“以和为贵”的修养与处世理念。

“和”在今天仍是一条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复杂化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种种不和,不和就会产生分歧,有了分歧就会导致矛盾,矛盾激化就会导致争斗。特别是当人与人之间有利益冲突时,争斗就难免了,而且有明争也有暗斗,不管是哪种争斗方式都会伤了彼此间的和气,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做人应求“和”,而不求“同”。提倡“和”,不是要求人们都抱成一团,讲求一团和气,无原则地妥协和谦让,而是为了追求一种团结进取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工作上互帮互助的氛围和对人对己宽容大度的气量。

俗话也说:“和气致祥。”在一个家是如此,在一个单位和一个社会更是如此。如何保持和气呢?古人指出“长傲”、“多言”是破坏和气的两大因素,更是历代战争和残杀的原因,而要做成熟的人就应该谦虚而少语。

当你和上司、同事或其他人有了冲突的时候,最好进行面对面的交谈。面对面沟通应该心平气和地进行,要与对方保持一种和睦的关系。

在与别人谈话时,要考虑别人的意见,但不要立即表示赞同。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好像你是被老板或同事提出的建议说服的。这样使你看起来更谨慎,而且考虑得更周到。如果可能的话,表明你的忧虑。即使你表明了你的不同意见,你也要给同事和上司以进一步阐明他们的想法的机会。另外,要事先弄清楚别人的观点。

当你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冲突已经严重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时,应该假设有这样一种情况:即所有的人都在看着你所要作出的决定,你一定要慎重而准确地处理好这件事。这样的话,你就不会轻易犯下错误。

总之,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中,“和”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和睦,可以助人抵挡他人侵犯,它是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因素。我们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会令人感到温暖;拥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人感到舒畅;拥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会使人安心地搞建设;拥有一个祥和的气氛,会让世界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