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 调整思路 改革课程 重塑专业

——钟祥职高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建筑施工专业课改典型案例

江从志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是我校建校之后的第二年1986年开设的特色专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毕业生广泛获得用人单位的欢迎。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各建安企业需求的变化和学生生源质量的降低,专业从招生、就业、教学等方面面临困境,专业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为此学校成立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先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实行课程改革试点,改革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现行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构建符合建筑企业需求的、符合学生实际的、以岗位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最终形成了“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改革课程”的典型案例。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内容

(一)课改主要目标

(1)重点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按照知识技能培养的要求,调整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加强项目课程的开发,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2)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教学更多地贴近项目、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坚持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专兼结合为特色的原则,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具有“双师”素质、学历层次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4)组织开发、编写与之相配套的、体现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要求的专业校本特色教材。

(5)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强化校企合作,与用人单位建立紧密联系,了解企业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要求,听取行业、用人单位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保证课程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推进以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沟通与并重为重点的评价方式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贴近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7)继续加强校内实验基地建设和建立校外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大实践教学设备的投入,按照足够、配套、先进的原则更新和充实实验实训设备;多家施工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8)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现场教学和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开展工学交替,积极推进“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改的主要内容

(1)重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

(2)重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3)转变实施方式。打破学科型课程主要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实践和理论一体化的项目化课程实施方式。

(4)改造教学环境。打破单一的学科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际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教学场所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推进体现生产实际场景的课程环境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三、课程改革的主要过程

课程改革的步骤如下:

(1)开展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明晰专业人才需求、改革思路、培养目标,形成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我们设计了《湖北省钟祥市职业高级中学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查表》和《湖北省钟祥市职业高级中学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专业毕业生就业反馈调查表》,并将此表发在我校往届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的QQ群上、通过电话、学生来校当面交流等方式,对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岗位所需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就业学生的反馈,比较真实地了解到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设计公司、监理公司、造价公司、材料检测企业就业的具体情况,主要从事的岗位有施工员、监理员、资料员、预算员、制图员等岗位,尤其以施工员岗位居多。

1)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见图1)

图1 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

2)毕业生岗位频率分布见图2)

图2 毕业生岗位频率分布

(2)开展工作任务分析,形成“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邀请企业、行业专家,根据表中涉及的内容逐一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制定出本专业的工作任务表(DACUM表),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确定本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结构。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在2012年9月组织召开了专家工作任务分析会,确定专业面向岗位,开展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形成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3)进行课程分析,制定课程标准。把实际工作任务引进到教学中来,进行整理和整合,归纳成若干个典型的、项目式的工作任务,形成项目课程,使项目课程的实施能覆盖各个实际的工作任务,更完整地达成职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目标,制定出课程标准,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合作开发了十门课程标准。如《建筑施工达标标准》、《制图与识图达标标准》、《建筑构造达标标准》等。

(4)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指导计划。在工作分析和课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指导计划的确定。用好职业工作任务表,使在课程分析基础上得出的各门课程覆盖工作任务表中各个工作任务,并根据工作任务实际出现的频率和难易程度,确定各课程教学时数,按职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指导计划,结合社会、学校、学生实际构建形成“专业+岗位+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逐步向职场、岗位接近融合。

(5)建立校本课程体系。构建“学生逐渐向企业职工转变,知识逐渐向技能转化,教室逐渐向工作环境变化,课程逐渐向教学领域转化,教学逐渐向项目化转变,培养方案逐渐向学生职业能力融合”的校本课程体系。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师将专业核心技能分解为各个工作任务,把各个工作任务作为核心,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构建项目化校本课程体系。组织教师编写了四本校本教材:《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制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种实训》以及两本相关的实训任务书。

四、课程改革保障机制

(一)建立课程改革组织机构

为了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课程改革的策划、课程改革过程的监督、课程改革成果的鉴定等工作;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业成立了由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小组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改革咨询委员会(由企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改革的所有具体工作。

(二)经费支持

设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36万元,用于课改期间开展的各项工作。

五、课程改革的主要成果

本课题以我校2011级建筑(一)班为课程改革试验班级,课题参与教师7人。试验成功后,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2011级的另外几个班以及2012级、2013级共15个专业班级中推广应用。通过课题的调查与研究,使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师将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对今后专业的就业岗位及其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也将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对于今后的教学改革将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同时也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专业+岗位+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把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逐步与职场、岗位接近融合的培养思路,迁移应用到学校其他各个专业。具体成果如下:

(1)形成了《湖北省钟祥市职业高级中学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2)完成了《湖北省钟祥市职业高级中学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

(3)完成了《钟祥市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与专业课设置的论证报告》。

(4)完成了《钟祥市职业高级中学职业岗位课程、职业拓展课程设置的论证报告》。

(5)完成了《钟祥市职业高级中学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配置的论证报告》。

(6)钟祥市职业高级中学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7)经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论证,形成的部分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

(8)总结并撰写了十多篇建筑专业典型案例。

(9)形成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专业+岗位+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框图和人才培养方案及实施性教学计划。

(10)有六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有关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改革的论文。

各项成果已在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进行了全程实践,效果较好,学生的专业理论得到巩固,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就业能力得到增强,学生受到了企业的认可,提高了社会和家长的满意度,在区域内树立良好的口碑。近几年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招生数量逐年增长,基本实现了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同时也为我校其他专业以及周边同类中等职业学校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六、课程改革的体会与思考

经过两年的课程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实际专业建设和教学中也进行了应用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应用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解决。例如课程改革如何由课改方案向课改实施转移、课改成果如何向教学的主角--教师转移、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课改不相适应、实训基地不能满足新的教学体系等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因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改工作的执行者,是课改强有力的保证,应组织专业教师开展教育思想研究和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并逐步树立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用先进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教研成果指导课程改革实践并贯穿课改的全过程。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安排教师到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要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优化师资学历、职称与年龄结构,特别要加强师资队伍进企业、进工地工作的力度,“先做工程师,再做讲师”,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取得除教师职称以外的相关专业资格,并制定相关鼓励措施,促进教师与企业行业的对外联系,建立教师与企业行业交流沟通的有效渠道,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与能力。

同时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努力打造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稳定现有校外实训基地,在区域范围内有选择地开辟新的实训基地,从硬件和软件上保证课程改革的实施。人才需求调研中显示,施工单位对毕业生是否拥有相关的岗位技能证书还是相当看重的,对计算机、各岗位、各工种等有可能考工考证的课程加大改革力度,以证代考,满足企业和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