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交替、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典型案例

——钟祥市职业高级中学国家示范学校重点专业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建设成果

江从志

案例体现了“校企合作、面向市场、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办学理念,开辟了“围绕市场办专业、结合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之路,构筑了“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生产、经营、服务”兼融的格局,构建了“三对接”“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推出了多元化的“弹性评价体系”,搭建了师资队伍建设“三大平台”,凸显了专业引领、共享社会的示范功能。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

(一)建筑施工专业人才基本现状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市场、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尤其是人才的竞争已上升到了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地位。

我们调查了周边县市近30家建筑企业单位,其中项目管理层人员、学历结构比例不平衡,本科学历占2.6%,专科学历占15.4%,中专及中职学历者占82%,而生产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少部分仅具备中职学历,大部分是中职以下学历,而大量的一线工人,基本上都是无学历的农民工。建筑业从业人员很多没有受过培训,也无职业资格。据悉全省建筑行业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管理人员比例就更低,与湖北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建筑队伍组织结构和对构建大型企业集团的资质要求有较大的距离。

(二)建筑行业对工程施工人才的需求

我们对湖北省未来5-10年的建筑施工管理人才需求数量、规格、岗位群等进行预测,为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设置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随着建筑行业整体好转,建筑企业对建筑施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趋旺。

(2)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学、电气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暖通工程、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工程造价、道路与桥梁是2009年至2013年建筑企业招聘人才的前十位。

(3)建筑企业对这十大热门专业的需求量占建筑行业对毕业生需求量的80%,近年来还以增幅8%的速度增长,其中,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排在首位。

(4)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毕业生成为建筑业招聘人才的基本学历要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目标

学校始终以“面向市场、产教合一、服务经济”为办学宗旨,结合本地区建筑行业发展的外在趋势和学校建筑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步伐而调整我们的办学思路;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丰富联合办学内涵;完善“订单培养”新机制,创造顶岗实习新模式;构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评价的“四个转变”;搭建师资建设的“三大平台”,打造专业骨干、学科带头人的教师团队;从而形成“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振兴经济,服务社会的实用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

(一)人才培养兼融化

我们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农村、产教结合、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办学理念,坚定不移地践行“围绕市场办专业、结合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之路,不断拓宽本专业的办学渠道,各专业教学均围绕专业项目展开,为项目生产服务,将教学、生产、经营、服务“相互兼融”,学习专业理论基础能力与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相兼融,“双证率”与“就业率”相兼融,从而形成了“一导四融二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一导四融二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二)校企合作机制化

我们在原有六家联办企业的基础上,新增六家实训基地,扩大校企合作处延;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丰富联合办学内涵;扩大校企合作外延,形成开放教学环境,完善“订单培养”,创新顶岗实习模式,最终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示意图

(三)课程体系“对接化”

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我们实施了“三对接”和“三结合”。“三对接”,一是指语、数、外、计、职业规划等文化基础课与制图、测量、施工、实训等专业课的对接;二是指基础工程施工、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装饰装修等骨干课与砌筑工、抹灰工、钢筋工、模板工等工种专业实训技能达标标准的对接;三是指专业骨干课与向外延伸的发展课相对接,如工程监理、质量检测、资料管理、工程预算及特种工程施工等。“三结合”,是指课程设置与学生获得职业资格相结合;专业教学与工程案例相结合,如场景教学、项目教学、仿真教学等工程案例;以及学生能力与基本素养相结合,坚持德育为首、技能为先,既要提升学生的技能功力,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如图3所示:

图3 “三对接”与“三结合”的课程体系示意图

(四)校本教材实用化

中职生文化理论基础知识差,个性差异很大,面对专业性的教材知识,既听不懂,也学不会。现行教材系统性强,理论知识难度偏大、过难,有的几乎与实际脱节,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实践课教材更欠缺,不利于学生有效掌握操作技能。因此,我们在体现教材的专业性的基础上,根据实情对旧教材内容进行调整。首先下到建筑企业、走访专家,请他们帮助我们修改教材体系,形成比较科学地、具有实用性的校本教材开发调研报告,拟定新教材开发方案,编制新教学大纲,最终编写成《建筑工程制图》、《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种实训》、《建筑工程测量》等几本校本教材,完成了《砌筑工》、《抹灰工》、《钢筋工》、《模块工》、《建筑电工》等实用工种的技能操作达标标准。

(五)“产教结合”一体化

以生产实践为主体,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先由教师在专业教室内讲授理论知识,再到仿真练功房实际操作,最后下到工地,由企业技术人员亲自指导,学生实场施工,参与工程建设,既为企业提供了劳动力,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训的平台,从而形成了“产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如图4所示:

图4 产教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示意图

(六)师生评价弹性化

“弹性化”,主要体现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上。对教师建立学校、企业、社会、学生多元化的长效评价机制;对学生建立文化理论知识、实训操作能力、技能竞赛、志愿者活动等综合评价机制,实现“四个转变”:评价主体上,对教师的评价,由学期评价向学年或多年长效评价转变;对学生的评价,由文化、专业基础课教师评价向专业实训课教师评价及企业专家教师评价转变。在学生评价的内容上,由以学科知识考试为主向专业技能考核为中心转变;在学生评价的方式上,由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评价向技能操作能力评价转变。如图5所示:

图5 多元化的“弹性评价体系”示意图

(七)师资建设“平台化”

学校借示范校建设之强劲东风,彻底更换教师角色,着力提升教师素质,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构建教师培养机制保障,为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搭建了“三大平台”。

(1)校内培养平台:在培养对象上,做到“四个转变”:文化课教师向专业课教师转型,专业理论课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青年教师向骨干教师发展,骨干教师向学科带头人提升。在培养形式上,采用自学、自修、校本技能培训以及“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以老带新、“一帮一”地帮扶青年教师成长。完成了2名学科带头人和4名骨干教师的培养。

(2)校外培训平台:安排青年骨干教师下工地、进企业挂职锻炼。每学期派2—3名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班或到省内外建筑高校脱产进修,每年派1名学科带头人到国外等进行交流访问和培训,学习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和教学模式。

(3)教学才能展示平台:安排教师辅导学生进行制图、测量、使用并维修各类建筑仪器等训练,有2名学生获荆门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一、二等奖,有2名教师在荆门教学比武中获一、二等奖,有1人在省建筑专业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有3名教师承担省级“项目教学法在建筑教学中的运用”课题已结题并获一等奖。其“平台”如图6所示:

图6 师资队伍建设“三大平台”示意图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保障

(一)组织保障

(1)学校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2)成立重点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工作组,分设一级、二级、三级指标,确定具体实施负责人。

(3)成立专业教学管理小组,负责督导教学方法改革与推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构,实习实训设备建设及“工学结合、产教一体化”方案的实施。

(4)组成课程团队,负责教学改革落实以及课程资源建设工作。

(5)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年初安排,年中检查,年末盘点,构建反馈机制,沟通协调,确保高效运作。

(6)制定有关各类规章制度。

(二)政策保障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第六章:职业教育。

(2)三部委联合印发的2010年9号文件和2011年7号文件。

(3)《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第五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4)学校示范校建设计划项目《任务书》。

(三)经费保障

制定专项资金支出计划、财经管理制度,保障项目建设正常顺利进行。

建设工程施工专业计划总投资为45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90万,地方财政投入52万,行业、企业投入5万,其他投入4万。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投资为262万元。

五、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成果

(一)校企联手建立稳定的实训实习基地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一手加大校内投资,加强建筑工程仿真室的建设,扩大建筑工程练功房基地,另一手与省内外二十几家建筑业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尤其是市内的几家企业成了我们学生实训实习的主要阵地。

(二)加强校企互动,实现校企资源互补

学校利用自身的师资力量、多媒体教学设备、教育管理体系及学生实体等资源与企业的工程设备、施工现场、技术工人和专家等资源对接、实现互相渗透、互相弥补。

(三)校企合作促进了专业学科的良性发展

校企合作使企业参与到职业学校的教育和培训活动中,在确定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提供了建设意见。学校根据企业专家的指导,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共同编制成切实可行的校本教材,克服了传统教材中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六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而又不适宜专业发展需要的弊端。

(四)工学结合,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校企合作,共同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共同开发个性化就业指导,共同实施市场化运作,共同对学生进行职业鉴定,从而畅通了就业渠道,提高了学生就业率。

(五)校企合作扩大了“双师型”师资队伍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省内外著名建筑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分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直接受到企业专家的指导,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教学能力,具有了“双师型”教师素养。

(六)工学交替促使教学教研成果斐然

有2名学生获得荆门市中等学校专业技能大赛一、二等奖;有2名教师获荆门市“优秀辅导教师”奖;有4名教师成为省、地市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有十多篇教改论文在国家、省、地市教学杂志上发表或获奖。学生“双证率”达98%以上,就业率在98%以上。

(七)专业引领,充分发挥社会示范作用

(1)支持地方小企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技术资源支持。

(2)创新“专业+实体+行业”专业建设模式。

(3)辐射带动整个专业群健康发展,发挥骨干引领作用。

(4)利用学校师资、设备、技术、资源库等优势,为联办企业作支撑,实现双方资源共享。

(5)积极拓展产学合作领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6)建立“校校合作”关系,引领同类学校健康发展。

(7)开展“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农民工培训。

六、人才培养模式的体会与反思

通过两年示范校建设,我们的确取得了圆满的成绩,形成了以项目生产为引导的“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的办学方向,更加提高了校企合作办学理念,更加增添了创建全国优质示范校的信心。但是我们还必须面对现实,冷静地反思我们目前还存在的不足。

(1)我们校内的建筑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车间”还不够完善,实训场地规模还不大。

(2)建筑类教师紧缺,有待于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或对校内其他专业教师进行转型。

(3)学生知识面窄、文化基础差、动手能力弱,中职学生大部分对专业技术学习的方法不尽科学合理,这是同类学校面对的一个共同难题。

(4)顶岗实习的组织实施、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还有待完善。

两年的示范校建设已圆满结束,但不等于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终止,我们还将坚持“校企合作、服务经济”的办学理念,以区域经济为依托,以校企合作办学为载体,继续走“工学交替、产教结合”之路,为本地区经济战略性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