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专业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闭合回路是怎样形成的

钟祥市职业高中建筑施工专业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李祖华 陈方海

钟祥市职业高中创办与1985年,学校开办以来,始终坚持职业学校办学方向,服务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的骨干示范作用。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立足地方建筑行业,紧随建筑产业发展,加强校企合作,大力发展建筑施工专业,走出了一条“围绕产业办专业,结合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新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闭合回路”,为促进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实施背景

(一)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相脱节的矛盾迫切需要产业与专业相结合形成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闭合回路

早在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和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我市的建筑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市内建筑企业最初的十几家发展到近百家,建筑业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产业快速发展,对建筑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与此同时,我校建筑施工专业建设发展却不能很好地适应建筑产业人才发展的需求,导致建筑专业发展与建筑产业人才需求相脱节的矛盾十分突出。人才培养模式亟须与市场对接,与产业并轨,特别是课程结构、教学内容、评价模式需要在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产业、行业对建筑人才需求的变化。

(二)示范校建设的内在要求需要形成产教结合的闭合回路

2010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文)中明确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机制创新,着力提高育人效益,突出办学特色”,同时还提出“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内在要求需要建筑施工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密切联系行业、产业、企业,推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形成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闭合回路。

二、主要目标

学校结合本地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和学校建筑专业发展内在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继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将产业、企业、专业进行有机融合,构建相互支撑、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形成“围绕产业办专业,结合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闭合回路(图1)。

图1 校企合作闭合回路

三、实施过程

(一)围绕建筑产业,开办建筑专业

职业学校的专业发展应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不能脱离行业和产业。改革开放后,我市建筑行业在遇到了特殊的历史机遇,建筑产业发展迅猛,但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却远远不能满足产业的要求,缺口较大。1986年,我校与市建工局联合开办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办好建筑专业,学校主动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城建部门的大力支持,解决开办建筑专业中的一系列问题。学校主动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建筑专业招生范围由市内延伸到市外。学校先后与天门、监利、仙桃等11个县(市)的建工系统联合招生,实行定向培养、对口就业。学校紧随行业、产业的需求,围绕建筑产业,开办并大力发展建筑施工专业。

学校建筑专业紧紧围绕建筑产业的发展,加强校企合作,逐步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结合企业、行业标准,不断调整建筑施工专业的课程设置,根据建筑企业用人标准升级,不断调整建筑专业教学评价标准。20年来,我校建筑专业共为市内外建设行业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2000多名。如今,我校建筑专业已经成为钟祥市颇有影响名副其实的骨干专业、重点专业、热门专业。

(二)围绕建筑专业,开办建筑企业

学校结合本地建筑产业发展势头,抓住机遇,开办并发展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随着我市建筑行业市场和学校建筑专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学校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学校建筑专业的师资队伍优势、设备优势和建筑行业人脉资源优势,围绕建筑专业办起来第一家校办企业——钟祥莫愁建筑装饰工程公司。多年来,公司依托学校建筑专业迅速发展,由起初单一的土建业务发展到目前能够经营土建、装饰、房地产开发、建筑材料加工、商砼搅拌等多种业务。校办公司承接了本地大量的建筑工程业务,产值利润居全市同行业之首。公司还多次被表彰为市级“质量信得过单位”和“纳税先进单位”。学校建筑公司已经发展为钟祥市建筑行业中的第一个集团公司,旗下有燕兴房地产开发公司、莫愁建筑装饰公司、燕兴物业管理公司、燕兴商砼搅拌站及燕兴服务商城等五家子公司,年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见图2)。

图2 我校建筑公司一角(燕兴大厦)

(三)做大做强校办企业,促进建筑专业发展

在建筑专业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把握建筑行业的变化,围绕专业开办校办企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新思路,不断深化合作内涵,主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改革建筑专业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专业与企业有机融合,实现校企一体化。

随着校办企业钟祥莫愁建筑装饰工程公司的做大做强,公司在学校内部成立了第七项目部,承接工程,进行施工,安排指导学生实习,构建了以项目生产为引导,教学、生产、经营、服务相融的“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一导四融两相交”的模式)。该项目部日常业务全部由学校建筑专业师生负责,校企完全融为一体(图3、图4)。

图3 第七项目部成立文件

4 建筑专业学生在校办企业实习

校办企业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建筑专业的发展和壮大,建筑专业立足第七项目部,将课堂搬进企业,将课程与项目任务对接,改革教学评价模式,完善了“教、做、评”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筑专业学生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提升,建筑专业规模稳步扩大,学生素质稳步提升,建筑专业师资队伍质量逐年提高。

(四)办好建筑专业,促进建筑产业发展

我校建筑专业为钟祥市及周边县(市)建筑行业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有效促进了建筑行业、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学校在建筑施工专业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模式下,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设备、场地、师资队伍等资源优势,面向全市和周边县(市)建安企业开展项目经理、工程技术员以及“五大员”(预算员、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等技术工种岗位证书培训,培训学员达5000多人次。建筑专业优秀毕业生颜新在钟祥市建筑行业中勇于拼搏,在十多年的建筑施工生涯中,他认真学习国家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质量检验标准等知识,掌握了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工作中,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他不怕苦和累,每天坚守在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工程质量,他监管的工程合格率始终为100%,他所管理的莫愁建筑公司每年被评为质量管理先进单位。颜新坚持走“质量兴业”的道路,锐意改革公司管理模式,强化工程质量,用高质量的产品塑造了公司的优良形象。产值利润居全市同行业之首,公司多次被评为“纳税先进单位”和“优良工程企业”。2002年,颜新当选为荆门市人大代表,被评为省级优秀项目经理。目前全市建工系统1000多名项目经理、设计、安监等工程技术人员中80%以上为我校建筑施工专业毕业生或为在我校接受岗位证书培训的员。学校建筑专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校建筑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图5、图6)。

图5 钟祥市体育馆

图6 钟祥市城市建设新貌

四、条件保障

(一)制度、机制及理念保障

在学校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筑施工专业结合专业特点、产业、行业特点相应的成立了建筑专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更新办学理念,紧紧围绕“产业、专业、企业”不同特点和需求,挖掘校企合作内涵,扩大合作外延,为建筑专业校企合作闭合回路的形成提供了制度、机制及理念保障。

(二)校企合作平台保障

建筑专业抓住建筑行业市场发展的有利时机,结合专业办企业——湖北莫愁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学校建筑专业与莫愁建筑公司紧密合作,实现校企资源全面共享,为建筑专业校企合作闭合回路提供了平台。

(三)资源保障

学习为建筑专业的开办和发展,大力寻求政府部门、行业和企业支持,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行业提供专家支持,企业提供平台支持,学校也加大建筑专业的经费、设备设施投入,为建筑专业的校企合作提供了政策、人力、财力等资源保障。

五、主要成效

(一)经济效益明显

校办企业不断拓展业务,年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经济效益明显。

(二)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

在我校建筑专业学生规模及质量保证下,为企业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毕业生,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得到提升,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劲。同时,还有效解决了学校实习工位不足的问题,可以让一大批学生进入专业对口的岗位实习、工作,极大地缓解了学校教学工作中工位不足这一瓶颈问题。同时,学生在校企合作在能力素养得到提高,就业形势良好,工作待遇比其他行业要高,不少建筑专业学生通过自主创业,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三)校企紧密合作,延长了学校教育链,育人功能更加突出

建筑专业突破校企合作中纯粹订单培养的初始阶段,通过校企合作的闭合回路,延长教育链,学校、专业、行业、产业、企业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学生在“闭合回路”中学到了真正的技能,能力得到提高,很多建筑专业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的骨干、法人。

六、体会与思考

我校建筑施工专业“围绕产业办专业,结合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有效促进了产业、企业、专业的有机融合,提升了建筑专业的办学实力。但校企合作之路仍然遇到了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规模化合作、精细化合作程度还不够,建筑行业市场变化莫测,校企合作的长效性难以得到保障。

同时,除建筑专业外,我校其他专业的校企合作虽然也取得了很多成效,但与建筑专业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还需建筑专业进一步带动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