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取向的音乐治疗

从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等改变程度上来比较,奥尔夫、柯达依、达克罗士和发展性音乐治疗等教育取向的音乐治疗学派是借助音乐教育活动来强化了人性的整体发展和教育培养。教育取向的音乐治疗学派强调在教学音乐过程中借助音乐特有功能来帮助来访者促进、改善身心健康。这一学派大多采用了音乐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结合的方式开展音乐治疗实践活动。在使用音乐活动外,这一学派还特别提出注重音乐活动中产生的人际关系体验和治疗性计划的执行。代表性的教育取向的音乐治疗学派主要有:

一、奥尔夫音乐治疗

卡尔·奥尔夫(Carl Orff), 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德国南部巴伐利亚慕尼黑的一个军人家庭,由于受家庭艺术氛围的影响,奥尔夫对音乐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4年奥尔夫与朋友军特合作在慕尼黑创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在那里奥尔夫开始尝试把节奏、动作与音乐相结合的音乐教育模式。他在音乐教育方面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在音乐、动作教学中突出节奏性乐器,并利用创造出的一套用于合奏打击乐器,鼓励学生通过即兴演奏设计自己的音乐,这套奥尔夫乐器的教具现已闻名全世界,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

图4 卡尔·奥尔夫(1895-1982)

1930年奥尔夫与凯特曼编写的奥尔夫教材初版第一卷发表了。这本教材作为基本的音乐学习教材,明确提出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人们走向音乐的原本力量和原本形式的理念。

1961年在奥地利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及造型艺术大学,第一个专门用于奥尔夫教学法研究和培训的中心奥尔夫学院成立。1982年奥尔夫在慕尼黑他的家中去世。

在奥尔夫音乐治疗学派中,还有Irmgard LehrerCarle和奥尔夫的第二任妻子Gertrud Willert Orff,他们也都是奥尔夫音乐治疗的先驱(Bruscia, 1987)。

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强调音乐的“原本性”,力图能以最简单的音乐技术,最大限度地调动参与者将身心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使患者的听觉、触觉和运动觉、情绪和认知能力等各种身心能力得到充分地激发,从而促进其身心障碍的矫治和康复。

奥尔夫音乐治疗的理论具体有以下特点:

(1)打破传统的刻板枯燥的音乐训练模式,强调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孩子的特质,激发他们的潜能,允许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个性。

(2)关注孩子的创作能力,提倡即兴创作的原则,鼓励发表、刺激思考,并让孩子学会欣赏和沟通。

(3)重视本土化文化,希望教师取材当地儿歌、舞蹈、民谣或游戏来编写教材,以保留和发扬本国特色的音乐风格。

(4)强调注重团队活动、合作、创意及组织架构,为孩子们提供合奏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合作、协作的重要性,并从中感受团体演奏的乐趣。

(5)从世界各地取材或加工创新出各种有趣的打击乐器,使用到节奏教育、身体模仿等音乐活动中。

(6)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感受力,借由身体律动和各种乐器演奏形式,让孩子们建立自信、勇敢尝试,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

奥尔夫音乐治疗核心理念有基本(elemental)、整体(holistic)、体验(experiential)和历程取向(process oriented)。这四大核心理念之间相互作用,且具有治疗内涵,而且都强调在孩子成长中的音乐训练,过程体验更甚于成效结果。

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运用模式相同,主要注重使用的方法:一是采用即兴演奏的方法;二是运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三是使用专门为儿童制作的奥尔夫乐器;四是采用音乐与身体律动相结合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奥尔夫所发展出来的旋律类打击乐器如木琴、手铃、钟琴等,不仅丰富多样、便于操作、音乐优美而且不易损坏。特别是能移动式的敲击键盘更能适合特殊需求的人使用,由于他发明的一些简单的变形乐器比较人性化,通常被其他不同音乐治疗学派所运用。奥尔夫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治疗转化潜能,成为音乐治疗学派中重要的一个学派,为促进世界音乐治疗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柯达依音乐治疗

罗坦·柯达依(Zoltan kodaly, 1882-1967,匈牙利人), 20世纪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学家。他认为音乐应该是上天对人的恩赐,所有的人都有权利享有。在柯达依和许多志同道合的音乐教师的共同参与下,他们发明出了一套完整的教学系统,后来被称为“柯达依教学法”。这套教学法目前已受到欧洲、美洲、澳洲、亚洲、甚至非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肯定,成为世界性的音乐健康教学主流之一。

图5 罗坦·柯达依(1882-1967)

在长期的音乐治疗实践研究中,柯达依认为音乐教育的起源应从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就已经从母体的说话与歌声中开始,因为声音是人与生俱来的乐器,不受时空限制,能抒发情感、表达意念与传递信息。歌声发自人内心,能表达出情感的真诚性,因此,歌唱是柯达依音乐教学的主要手段。柯达依用开创的特定手势符号(Hand sign)、首调唱法和节奏名称(Rhythm syllble),在音乐教育中强调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原则,透过自然的人声来抒发真实情感,表现丰富的音乐内涵。

柯达依的音乐治疗理念有:

(1)注重对儿童的心灵培养,通过音乐活动中的审美意识和音乐体验,引导幼儿在感知中领悟作品含义,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审美情趣。

(2)强调听觉和节奏训练,提倡通过歌唱、聆听、视谱、打节拍等音乐活动发式,对儿童进行音乐的听觉、视觉、触觉、情绪等体验,主张不用乐器伴奏教唱,以免把在教唱的过程中分散幼儿的精力。用口读、手拍和使用符号化的节奏训练,强化训练幼儿的听觉和肢体反应的协调性,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

(3)重视民族特色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特殊作用。在运用歌曲过程中,柯达依指出,运用本民族特色的歌曲不但可以引起儿童的关注,更能使其在学习的过程易于理解歌词的内涵,引发幼儿的认知观念。

玛丽·海伦理查兹(Mary Helen Richards)在柯达依教育理念的音乐治疗研究基础上,发展了属于自己音乐教育理论,在1950至1960间,玛丽·海伦理查兹发展出新的音乐教学方法(Education Through Music, ETM)在柯达依的指导下,她把美国民谣歌曲引入到儿童音乐教育之中,其主要特点:

(1)强调在团体训练中的心理和情绪的发展与放松。

(2)从音乐活动团体合作中发展社交及沟通能力。

(3)从聆听和制造音乐经验的过程中强调听力训练。

目前,玛丽·海伦理查兹的ETM教学法,作为柯达依学派的一部分,已被广泛应用在儿童智障、学习障碍、听觉障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等领域。

三、达克罗士音乐治疗

图6 杰克·达克罗士(1865-1950)

艾弥尔·杰克·达克罗士博士(Dr. Emile Jaques-Dalcroze, 1865-1950)是瑞士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及诗人。达克罗士在母亲杰克·茱丽叶(Julie Jaques)的潜移默化下,潜心研究培斯塔洛奇(JH Pestalozzi)所提出的以观察、体验和思考为步骤的音乐学习过程,主张儿童的发展应是身心与道德并重,头、手、心须同时被训练,强调音乐学习中以节奏为基础,集动作、音乐和即兴为一体,利用律动结合舞蹈来训练儿童控制情绪和精神,借由音乐与肢体动作的结合,达到促进身体协调与反应能力。

达克罗士在1905年间创立音乐节奏教学法。音乐教学法主要是指音乐节奏教学法(Dalcroze Eurhythmics)。同奥尔夫、柯达依音乐教学一样,达克罗士音乐教学法被称为当今世界著名三大音乐教学法之一。本教学法主要包括音感训练、听力-节奏-动作和即兴创作3种课程:

1.音感训练

音乐节奏教学法在音感训练上结合达克罗士所创的音乐练习方法来演练音乐上的各种基本课题,如音阶、音程、全音、半音、和弦、和声外音、大小调、调式、调性、转调、和声、对位及即兴。通过这些训练内容来加强儿童的音感听觉与知觉。

2.听力-节奏-动作

音乐节奏教学法中的听力-节奏-动作训练部分,是达克罗士音乐教学中最为独特的方法,它强调运用耳朵和身体来感受和体验音乐,以此来发展儿童的节奏能力,促进学生的音乐内质成长,促成其伸展身体与节奏的即兴能力,学生们在老师即兴音乐中。音乐节奏教学法中认为学生一面聆听一面以动作来体验是最佳的音乐学习情境。

3.即兴创作

音乐节奏教学法中指出,儿童创造力也依赖所有感官的记忆激发,虽然早先的动作经验已成过去,但是对节奏经验的记忆仍能长久保存在肌肉组织中。儿童从记忆贮藏中重新创造的能力,大部分依赖他们的想象动作、听觉和视觉的经验累积,因此重新组合既得的经验便是动作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中采用各种形式,即兴做出他们耳中所接收到的任何信息,利用动作、说唱、拍击、打击乐器、钢琴等媒介,让儿童体会他们先前的音感及在节奏动作课程上所学到的音乐概念,并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作品。

达克罗士在音乐教育中,本着以身体经验形成音乐意识实验基础,对人类天生的自然声音乐器和身体某个部位给予音乐训练,使训练者的歌喉或身体某个部位成为一个充满表达力的音乐表现乐器,并让知性(理论)与身体实际结合体验后,为日后进一步的音乐创作(即兴)能力作准备,以及提升将来在音乐、舞蹈与戏剧的表演能力。该教学法在瑞士日内瓦市的日内瓦音乐学院实验成功后被正式公之于世。

达克罗士教学法的特点,在于它能够用生动、立体的方法来作基本音乐要素的训练,使得学生们具有完整的音乐理念及身体经验,透过身体经验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逐步建立起自信,开发出自我的潜力,更能在平常的课程中,把涵盖了多元化的肌肉觉、视觉、感觉等知觉与识觉整体统合,训练学生如何使用高度的专注力、判断力、记忆力及瞬间反应、肢体统合能力。由于不论任何乐器的演奏,都需透过肢体将心里所想的呈现出来,因此肢体与意识想法的统合更是重要。

达克罗教学法在音乐治疗上的应用,早见于达克罗士在巴塞罗那教导盲生音乐,用音乐节奏律动的联系,帮助视力障碍者探索现实生存的空间,体验自身通过音乐活动所体验生命意义和价值。在20世纪初期,达克罗士音乐教育理念被开始应用于音乐治疗行律动教学课程上,帮助视障、听障、智障及动作失调的个案,随着更多的达克罗士音乐治疗理念的实践应用,达克罗士音乐治疗理论体系,目前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教育取向音乐治疗理念的代表性学派。

四、发展性音乐治疗

发展性音乐治疗是由玛丽伍德(Mary Wood)博士,从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借由音乐经验来促进儿童发展的理念上创新而来的一种音乐治疗学派。它是一个针对2~14岁间具有严重情绪与行为困惑儿童的心理教育介入模式。在实践应用中该学派还结合了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的学科知识,从学科整合及现代音乐治疗发展上来讲,发展性音乐治疗应该是比较典型的、具有教育取向的音乐治疗模式,是当今音乐治疗学派中比较有影响的一支学派。

发展性音乐治疗过程有以下5个重要阶段。

1.适应环境,建立关系

主要是指音乐治疗师播放轻柔的音乐,在愉悦的气氛下,带领患者尝试着接触不同的乐器演奏。在这个阶段患者与治疗师、患者与乐器、患者与环境、患者与其他小组成员间建立起一种可以相互信赖的治疗关系。

2.个体音乐体验

个体音乐体验中,音乐治疗师在黑板上画出简易的音乐图谱,用不同颜色或圆形标示出不同的乐器。然后让来访者自选或指派给他一种乐器,向来访者说明当治疗师指到代表该乐器的颜色或圆形图时,来访者即演奏自己的乐器,反复练习直到来访者熟练掌握操作为止。在这一阶段,除了锻炼来访者掌握乐器的技能以外,同时也可以附带对来访者进行色彩、数字、形状等认知能力的训练。

3.团体音乐训练体验

在个体音乐体验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团体治疗过程中,邀请某个成员改变简易图谱上的乐器圆形,也就是改变演奏的顺序,在团体讨论的过程中,成员因此学会轮替、协商、合作等互动行为。

4.融入团体分组体验

在团体中分组,让每组自行讨论各组喜欢的演奏方式,讨论完后,各组轮流演奏,交流分享。这个阶段会有较多的团体互动,但基本上还是在治疗情境之中。

5.个体或团体新情境下的音乐体验

通过指派家庭作业,让各组自行选定一首新的歌曲,分派个人的乐器,自行演奏排练,在下次团体时演出分享。由于这段时间是在治疗情境之外实施,如果能顺利进行,则表示成员们已经可以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学到的音乐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这时,表示音乐治疗已经达到要结案的阶段。

发展性音乐治疗模式所采用的游戏方式和技巧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变化,治疗师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个体重新设计符合治疗目标的活动。借助治疗者即兴创作,使来访者的潜能得以启发,进而克服生理、心理、情绪、人际交往、社会认知等方面的障碍。这一治疗模式对儿童音乐治疗活动的开展,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