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关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将艺术学科独立成为“艺术学门类”: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告别和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四个并列一级学科,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艺术学门类”。艺术学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长期以来,艺术学专业毕业的学位证书专业一栏为:文学,故被艺术界人士戏称为“艺术是文学的儿子”。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分离,标志着艺术学已成为与自然科学学科互补共进的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国艺术学科发展成绩的肯定。艺术学门类的设置对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思考和挑战。现代艺术设计面对商业流行文化和时尚消费文化在现代商业社会中越来越从一种“亚文化”的形态变成为主流文化形态,艺术设计就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中迅速地扩展开来,国际艺术商业体系开始通过各种途径介入到中国的当代艺术系统的各个环节。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地设计理论的研究蔚为大观,但我国的设计理论研究依然十分薄弱,远远落后于国外,由于设计理论教学存在许多普遍问题,以至于学生跨入大学校门时对“希腊柱式”、“包豪斯”、“黄金分割率”、“新现代主义”等等这些名词都搞不清楚。经过扩招的美术专业大学生理论知识薄弱,有的中学根本没开设美术与设计理论课程,学生的美术与设计理论知识一片空白。美术高考招考方式还是30多年前的方式,主要承袭欧式、俄式学院派体系的模式。素描、色彩、速写主要是围绕造型能力的考试,而在美术史、美术理论(包括对形式、色彩、美感感受、美学知识)等其他方面严重欠缺,现在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有的学生连毛笔也不会执,对有着深厚人文精神及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更是茫然不知,进了大学仍需补课,让学生达到一个大学生所具备的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常识在现行中国大学特别是二本院校是棘手问题,诸如学生文化课差、原来艺术类专业是三个老师教一个学生,而现在是一个老师教近百名学生、艺术设计的大批农村出来的同学因经济原因而阻碍学习的恶性循环的怪圈、大学扩建到郊区学生远离都市,很难介入社会实践等等形成了我们当今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的诸多问题。

本书针对目前大学艺术设计类学生实际写作坚持以下原则:通俗易懂,改掉教材的老化、内容得繁冗、陈旧,把固化的、平面的、模式化的知识改为生动的、发展的、多元的设计理论常识。

吸取最新专业成果,注重时代特色,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介绍艺术设计相关的内涵与外延、基本概念、专业性质与特色。设计对于社会和人类的价值,设计师的工作性质与职责阐述设计与文化、环境、科学技术的关系,各个设计门类的基本知识,重点介绍了中外设计名作、设计源流的承传。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学习可对本专业产生一个感性的认识,具备基本的理论研究能力,反思设计教育、设计行为,设计师的社会定位与社会职责,深入地进行设计理论研究、深入地进行设计实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设计观,从而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书写作贯穿启发式,如思考参与分析设计语言,感受、思考设计家对造型设计基本要素的创造性应用,提高对优秀设计的鉴赏与评价能力,使读者在崇尚设计家的同时、打破名家神话观念,增强对设计学科学习的信心。理解认识创造能力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探索创新观念: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创新实践与应用是本书写作的目的。

设计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善人的环境、工具以及人自身。本书写作特色是三个结合:一是将设计、艺术设计理论与具体作品相结合。通过有欣赏与分析大量中外优秀设计作品,提高大学生的设计分析能力;二是统合多学科的知识,结合当前发生的各种设计现象加以阐述和分析,及时反映设计艺术领域的新现象与新成果。三是将设计与科技、生活方式等相关学科相结合,结合科技、生活方式的内容分析设计现象。

设计学是关于设计这一人类创造性行为的理论研究。由于设计的终极目标永远是功能性与审美性,就设计的功能性而言,设计学要对相关的数学、物理学、材料学、机械学、建筑学、工程学、电子学、经济学进行理论研究;就设计的审美性而言,设计学要对相关的艺术学、考古学、美学、色彩学、构成学、心理学、民俗学、传播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进行研究。如此广阔的研究天地,使我深感不足,因学识水平的局限故书中难免出现疏漏,甚至错误,敬请行家读者指正!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引用了先辈及同行们的成果,书后附见参考书目,有些图片的转录繁琐个别图片署名无法查证,表示歉意与感谢!

聂世忠

于资江河畔 宝庆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