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全息诊断学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正如《丹溪心法》所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所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所以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可以从观察外在的表现来判断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全息诊断学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对人体某一区域病理反应表现于外的征象,去了解对应整体部位的病理变化的学问,即通过某些局部异常变化察知整体的病理变化所在,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全息诊断学包括多种诊断方法,除望、闻、问、切外,还有运用现代物理学原理的诊断仪,如“穴位阻抗测定仪、耳穴探测仪”等,它们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所以在临床上应相互参照应用。

第一节 全息望诊

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全息元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称为全息望诊。全息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人的神、色、头发、面、目、耳、鼻、人中、唇、咽喉、舌、手、足、排泄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质量等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了解疾病情况。

一、望神全息诊法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一种机能,是五脏所生之外荣。

望神就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精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协调,反应是否灵敏来判断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预后。望神应重点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面目表情、形体动作、反应能力等尤应重视眼神的变化。“神藏于心,外候在目”,察眼神的变化又是望神的重要内容之一。望神的内容包括得神、失神、假神,此外神气不足、神志异常等等也应属于望神的内容。

1.得神 患者两眼有神、明亮,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语言清晰者称有神、得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即使病情较重,预后亦多良好。

2.失神 患者目光晦暗,瞳仁呆滞,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手撒、尿遗等称为失神,表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预后不好。

3.假神 多见于久病、重病患者。如原来不欲言语,语声低弱,时断时续,突然转为言语不休者,精神不佳突然较佳,面色突然两颧发红如妆者都属于假神,是回光返照,应重视。

4.神气不足 神气不足是气虚、神疲的表现,常见于虚证患者。神气不足的临床表现是:精神不振,健忘困倦,声低懒言,怠惰乏力,动作迟缓等等,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

5.神志异常 神志异常也是失神的一种表现,一般包括烦躁不安、焦虑、抑郁、心理障碍,以及癫、狂、痫等。这些都是由特殊的病机和发病规律所决定的。烦燥不安、焦虑、抑郁、心理障碍,多与心、肝有关,可见于邪热内郁、痰火扰心、阴虚火旺等证。癫病表现为淡漠寡言,闷闷不乐,精神痴呆,喃喃自语,或哭笑无常,多由痰气郁结,蒙蔽神明所致,亦有神不守舍,心脾两虚者。狂病多表现为疯狂怒骂,打人毁物,妄行不休,少卧不饥,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多因肝郁化火,痰火上扰神明所致。痫病表现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由肝风挟痰,上窜蒙蔽清窍,或属痰火扰心,引动肝风。

二、望皮肤全息诊法

望皮肤全息诊法就是医者观察患者人体各全息元及全身皮肤颜色、光泽以及形态变化的一种望诊方法。

(一)望皮肤色全息诊法

古人把颜色分为5种,即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诊法。望色要注意识别常色与病色。色为脏腑气血盛衰的表现,望色即查看人体全息元穴区以及皮肤所显露出来的气色。青、黄、赤、白、黑五色,既代表不同脏腑病变,又代表不同性质病邪,望五色为望色诊病总纲。

1.白色 主虚寒证、血虚、失血证。白色属肺。

2.黄色 主虚证、湿证。黄为脾虚、湿蕴、湿热的征象。若皮肤、面目、爪甲皆黄,是黄疸病。分阳黄、阴黄两大类。阳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色,多因脾胃或肝胆湿热所致;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多因脾胃为寒湿所困。

3.赤色 主热证,有实热证和虚热证。赤色属心,为火、为炎。若皮肤发赤,忽然变红,如染脂涂丹,名曰“丹毒”。可发于全身任何部位,初起鲜红如云片,往往游走不定,甚者遍身。发于头面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躯干者称“丹毒”,发于胫踝者称“流火”。因部位、色泽、原因不同而有多种名称,但诸丹总属心火偏旺,又遇风热恶毒所致。

4.青色 主寒证、痛证、淤血证、抑郁及惊风证。青色属肝,因血循不畅。

5.黑色 主肾虚、水饮证、淤血证。黑色属肾,常因肾阳不足、血循缺氧。

(二)望皮肤形态全息诊法

1.皮肤虚浮肿胀 按有压痕,多属水湿泛滥。皮肤干瘪枯燥,多为津液耗伤或精血亏损,皮肤干燥粗糙,状如鳞甲称肌肤甲错,多因淤血阻滞,肌失所养而致。

2.痘疮 皮肤起疱,形似豆粒,故名。常伴有外感证候,包括天花水痘等病。

3.斑疹 斑和疹都是皮肤上的病变,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斑色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摸不应手。由于病机不同,而有阳斑与阴斑之别。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由于病因不同可分为麻疹、风疹、瘾疹等等。

4.白菩与水泡 白菩与水泡都是高出皮肤的病疹,疱内为水液,白菩是细小的丘疱疹,而水泡则泛指大小不一的一类疱疹。

5.痈、疽、疔、疖 都为发于皮肤体表部位有形可诊的外科疮疡疾患。四者的区别是:凡发病局部范围较大,红肿热痛,根盘紧束的为痈。若漫肿无头,根脚平塌,肤色不变,不热少痛者为疽。若范围较小,初起如粟,根脚坚硬较深,麻木或发痒,继则顶白而痛者为疔。起于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容易化脓,脓溃即愈为疖。

三、望形体全息诊法

望形体即望人体的宏观外貌,包括身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特征、躯干四肢、皮肉筋骨等等。人的形体组织内合五脏,故望形体可以测知内脏精气的盛衰。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中医很早就有望形诊病的记载,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素问·经脉别论》也说:“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由于审察形体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一)望形体诊法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五脏与五体有着密切的联系,五体皮、肉、脉、筋、骨,是构成人的躯体的五种基本组织。肺合皮毛、脾合肌肉、心合血脉、肝合筋腱、肾合骨骼。五体赖五脏精气的充养,五脏精气的盛衰和功能的强弱又可通过五体反映于外。形体的强弱与内脏功能的盛衰是统一的,一般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故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的不同表现,可以了解内在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而不同的体质形态,其阴阳盛衰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和患病后疾病的转归也不同。如素体阳盛者,患病易从阳而化热;素体阴盛者,患病易从阴而转寒。人的形体有壮、弱、肥、瘦之分,都与其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营养有着密切关系,从人的形体变化可以预知患者身体素质。

1.形体强弱 观察形体强弱时,要将形体的外在表现与机体的功能状态、神的衰旺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判断。

(1)体强:指身体强壮。表现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筋强力壮,反映脏腑精气充实,虽然有病,但正气尚充,为形气有余,说明体魄强壮,内脏坚实,气血旺盛,抗病力强,不易生病,有病易治,预后较好。

(2)体弱:指身体衰弱。表现为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枯槁,筋弱无力,反映脏腑精气不足,体弱易病。形气不足,说明体质虚衰,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容易患病,有病难治,预后较差。

观察形体组织的强弱状态,有助于了解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如肺主皮毛,皮肤荣润光泽,腠理致密,肺气充沛,营卫充盛;皮肤枯槁,腠理疏松,则属肺气亏虚,营卫不足。心主血脉,面色荣润,脉象和缓,是心气充盛,气血调和的表现;面色枯槁,脉律紊乱,则属心气血虚,脉气不调。肝主筋,筋粗有力,关节运动灵活,肝血充盛,血能荣筋;筋细无力,关节屈伸不利,则属肝血不足,筋失血养。脾主肌肉,肌肉丰满,坚实有力,脾胃之气旺盛,气血充足;肌肉消瘦,软弱无力,则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肾主骨,骨骼粗壮坚实,肾气充盛,髓能养骨;骨骼细小脆弱,或有畸形,则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

2.形体胖瘦 正常人胖瘦适中,各部组织匀称。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都可能是病理状态。

(1)肥胖:体重超过正常标准20%者,一般可视为肥胖。其体形特点是头圆形,颈短粗,肩宽平,胸厚短圆,大腹便便,体形肥胖。若胖而能食,为形气有余;肥而食少,是形盛气虚。肥胖多因嗜食肥甘,喜静少动,脾失健运,痰湿脂膏积聚等所致。由于形盛气虚,水湿难以周流,则痰湿积聚,故有“肥人多痰”, “肥人多湿”之说。易患心脑血管疾病、甲亢、甲减、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症、不孕症等疾病。

(2)消瘦:体重明显下降,较标准体重减少10%以上者,一般可视作消瘦。其体形特点是头长形,颈细长,肩狭窄,胸狭平坦,大腹瘦瘪,体形显瘦长。若形瘦食多,为中焦有火;形瘦食少,是中气虚弱。消瘦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或病气消耗等所致。由于消瘦者,形瘦皮皱,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的表现,易患肺痨等病。故有“瘦人多火”之说。易患失眠、焦虑、情志疾病、内分泌失调、消化不良、腹泻、月经不调等。其严重者,消瘦若达到“大肉脱失”的程度,卧床不起,则是脏腑精气衰竭的危象。

3.体质形态 体质是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体结构与机能方面的特殊性。体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阴阳气血盛衰的禀赋特点和对疾病的易感受性,不同体质的人得病后的转归也有不同,故观察病人的体质形态有助于了解病人阴阳气血的盛衰和预测疾病的发展转归。

中医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人体体质形态的划分、体质与疾病关系的论述。目前一般主张将人的体质分为阴脏人、阳脏人、平脏人3种类型。

(1)阴脏人:体型偏于矮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平时喜热恶凉。其特点是阳气较弱而阴气偏旺,患病易从阴化寒,多寒湿痰浊内停。

(2)阳脏人:体型偏于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平时喜凉恶热。其特点是阴气较亏而阳气偏旺,患病易于从阳化热,导致伤阴伤津。

(3)平脏人:又称阴阳和平之人,体型介于阴脏人和阳脏人两者之间。其特点是阴阳平衡,气血调匀,在平时无寒热喜恶之偏,是大多数人的体质类型。

(二)望姿态诊法

正常的姿态是舒适自然,运动自如,反应灵敏,行住坐卧各随所愿,皆得其中。在疾病中,由于阴阳气血的盛衰,姿态也随之出现异常变化,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病态。望姿态,主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异常动作及与疾病有关的体位变化。如病人睑、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在外感病中,多是发痉的预兆;在内伤杂病中,多是血虚阴亏,经脉失养。

1.望异常动态诊法 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于痉病,常见于肝风内动之热极生风、小儿高热惊厥、温病热入营血,也常见于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此外,痫证、破伤风、狂犬病等,亦致动风发痉。战栗常见于疟疾发作,或外感邪正相争欲作战汗之兆。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为痿证。关节肿大或痛,以致肢体行动困难,是为痹证。四肢不用,麻木不仁,或拘挛,或痿软,皆为瘫痪。若猝然昏倒,而呼吸自续,多为厥证。猝然跌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者,属中风病。猝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者,属痫病。儿童手足伸屈扭转,挤眉眨眼,呶嘴伸舌,状似舞蹈,不能自制,多由气血不足、风湿内侵所致。

2.望痛证特殊姿态诊法 以手护腹,行则前倾,弯腰屈背,多为腹痛;以手护腰,腰背不能伸直,转动艰难,不得俯仰,不能咳嗽,多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以手护腰,腰背挺拔板直,转动艰难,不得俯仰,不能咳嗽,多为急性腰扭伤;行走之际,突然停步,以手护心,不敢行动,多为真心痛。蹙额捧头,多为头痛。头固定转向一侧,不能活动,多为落枕。

3.望特殊姿态诊法 如病人畏缩多衣,必恶寒喜暖,非表寒即里寒;病人常欲揭衣被,则知其恶热喜冷,非表热即里热。伏首畏光,多为目疾;仰首喜光,多为热病。阳证多欲寒,欲得见人;阴证则欲得温,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

4.望坐姿诊法 从坐形来看,坐而喜仰,多属肺实气逆;坐而喜伏,多为肺虚少气;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咳喘肺胀,或为水饮停于胸腹。但卧不耐坐,坐则神疲或昏眩,多为气血双亏,或脱血夺气,或强直性脊柱炎。坐而不欲起者,多为阳气虚。坐卧不安是烦躁之征,或腹满胀痛之故。

5.望卧姿诊法 从卧式来看,卧时常向外,身轻能自转侧,为阳证、热证、实证;反之,卧时喜向里,身重不能转侧,多为阴证、寒证、虚证;若病重至不能自己翻身转侧时,多是气血衰败已极,预后不良。蜷卧成团者,多为阳虚畏寒,或有剧痛;反之,仰面伸足而卧,则为阳证热盛而恶热。喜仰卧者,多热症烦满,仰卧久之易于疲劳。右侧卧位易于压迫肝脏、右肩、右颈椎动脉而患肝虚、胆结石、肩周炎、颈椎病、落枕。左侧卧位易于压迫心脏、左肩、左颈椎动脉而易患心脏病、肩周炎、颈椎病。俯卧位睡觉易于胸闷、气短、乏力、乳房发育受限。

6.望立姿诊法 如站立不稳,其态似醉,常并见眩晕者,多属肝风内动或脑有病变;不耐久站,站立时常欲依靠它物支撑,多属气血虚衰。站立(或坐)时常以两手扪心,闭目不语,多见于心虚怔忡;若以两手护腹,俯身前倾者,多为腹痛之征。

7.望走路姿态诊法 从走路姿势来看,如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行动艰难,多为腰腿病;行走之际,突然止步不前,以手护心,多为脘腹痛或心痛;行走时身体震动不定,是肝风内动,或是筋骨受损,或为脑有病变。若走路左右摇晃者,为小脑供血不足,或骶髂关节错位,或两腿长短不一,或脊柱侧弯。走路时,一侧肩高一侧肩低,高的一侧多由于长期背包或提拿东西而致,或见于骶髂关节紊乱。

四、望面全息诊法

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我国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略带红润,稍有光泽。中医学认为,五色主病,即“色青多为肝病,色赤多为心病,色黄多为脾病,色白多为肺病,色黑多为肾病”。

(一)望面色

望面色应注意“色”、“泽”两个方面,不论什么颜色,如鲜明、荣润的,表示病变轻浅,气血未伤;如晦暗、枯槁的,表示病情较重,精气大伤。

1.面色红 属热症,高血压患者满面红光;结核病患者两颧潮红;红斑狼疮患者面部呈对称性蝶形红斑;面颊红赤色是心脏病;煤气中毒面部泛出樱桃红色;如面色通红伴口渴甚至抽搐,多见于急性感染所致高热性病。

2.面色黄 属脾土病色。黄色鲜明属于湿热;黄色晦暗多属于寒湿;面色萎黄多为心脾虚弱、营血不足;面黄浮肿为脾虚有湿;钩虫病人由于长期失血而面色枯黄;若巩膜和全身发黄,多见于黄疸型肝炎、胆道结石等。

3.面色白 主虚、寒证、虫症,属肺金病色,白如蜡。如白色见于两眉之间,是肺脏有病。虚寒证、贫血可见面色苍白,肝病见白色为难治。甲状腺机能减退、慢性肾炎面色苍白。铅中毒者,面色灰白。寄生虫、白血病等面白无华。面色苍白,多见于急性病的阳气暴脱。如大出血、休克引起的血容量急剧下降,以及剧烈的疼痛。肠道寄生虫病,面部可见白点或白斑。另外,大出血、痔疮出血、妇女月经量多者面色多苍白。

4.面色青紫 属肝木病色,多为缺氧所致。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胃肠部之痉挛性疼痛,或虫痛,胆道疾病引起的胆绞痛、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小儿高烧以鼻柱与两眉间青紫较为明显,是将发惊风的预兆。胃下垂患者年寿部多呈青褐色,形如豆状,色素的深浅与病程长短有关,其色浅者是新病,其色深者为久病。胆囊炎患者鼻翼两侧呈浅黄褐色或深绿色,豆样,呈椭圆形。

5.面色黧黑 属肾水病色,面色黑多为肾精亏损。病情愈重,颜色愈深。黑色出于额,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肝硬化、肝癌、肾衰等疾病,面色多黧黑。色深沉、重晦暗,主内病、重病、久病;色浅光泽明显主外病、轻病、新病;介于枯晦与明润之间者,其病不甚;若病色如云之飞,则病将愈;如搏聚凝滞一团,则病进而难治。

(二)望面部形态学改变

面部是一个正位人体的投影(附图21),若在面全息穴位区检查,可发现有骨的形状、肌肉紧张度、弹性、收缩力的变化,还可有肿胀、皱纹、结痂、缺陷、面部皮肤颜色改变、充血、脱屑、红丘疹、色斑沉着、脉络的显露均可诊断与其相对应的组织器官有潜在病灶,或病灶正在发展。如欲知哪一脏器有病,只要看一下面部全息穴区所表示的部位,有无上述异常变化,如有,即表明其对应脏器有疾病。一般判断如下:

(1)如果在面部出现皱纹、斑点、脱屑和皮色改变,表明所在部位的相应脏器功能失调,气血不足,或气滞血淤。

(2)如面部出现青春痘、小疙瘩、充血、肿胀,表明所在部位的相应脏器遭受病菌感染,侵入血液,或相应脏腑内火旺盛。

(3)黑眼圈、眼袋出现,表明肾脏、卵巢或膀胱有病。

(4)脉络的显露,又叫红血丝,由于用化妆品导致皮肤变薄,也有遗传、气候等因素,与肾有关。

(5)面部出现一边没有额纹、鱼尾纹、鼻唇沟,或纹沟比对侧变浅,或眼角、口角下垂,一边视力下降,或度数高些,表明那一侧颈椎病严重,属椎动脉型,由于供血不足导致不对称。

(6)巩膜黄染表明肝脏有病。

(三)望面部病容形态

面容异常分为永久性的和暂时性的,它可以判断人体将要发生疾病,或已患某种疾病。

(1)面部浮肿常见于肾病、心脏病患者。

(2)满月面容面者如满月,皮肤发红,多伴痤疮,常见于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

(3)口眼 斜常见于中风后遗症,或面瘫患者。㖞

(4)甲亢面容面肌消瘦,眼球凸出,烦躁易怒,有可能患甲亢。

(5)“关公脸”属高原病,或肺源性心脏病,这是由于长期慢性缺氧引起的血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所致。这时候,血液中的红细胞可比正常高l~2倍,叫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四)望面型

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面形态可以推测人的气质及健康。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认为:小头、长面、青色之人属于木型人,有才多疑,劳心少力,能春夏不能秋冬。面形尖而色赤之人,属火型人,精力充沛,气质外向,思维敏捷,性急,不寿暴死。圆面大头者,属土型人,稳重,敦厚,勤恳实干。而方面白色者,属金型之人,气质内向,精明沉着,善为官吏,能秋冬不能春夏。面不平色黑,大头者,为水型之人,藏而不露,性格奸狡,能秋冬不能春夏。

1.木型之人 面形稍长,聪明有才华,好用心机,肝胆主之,故易患肝胆疾病,无病亦有时感肝经不适,如巅顶似有压物感,左胁易痛,这种人对时令的适应,能耐受春夏,而在秋冬季节时易感受病邪的侵袭,多于秋冬发生疾病。

2.火型之人 面型呈三角型,上小下大,讲求实效,有气魄,多忧虑,性情急躁,易患急性心脏病。对时令的适应,能耐受春夏的温暖,不能耐受秋冬的寒冷,秋冬季易感受外邪发生疾病。

3.土型之人 面型呈圆形,人称满月脸,人喜安静,不急躁,稍迟钝而不敏感。因土属中央戊己,故易患脾胃和风湿性疾病。对时令的适应,能耐受秋冬,不能耐受春夏。春夏季感受外邪就容易生病。

4.金型之人 面型呈方型,棱角分明,人称酷,性急,不动则静,此种人易患肺部和大肠疾病。对时令的适应,能耐受秋冬,不能耐受春夏,春夏季感受外邪易患病。

5.水型之人 面型多虚胖且黑,此型人易患肾和膀胱疾病。对时令的适应,能耐受秋冬,不能耐受春夏,若春夏感受外邪易发生疾病。

五、望头形全息诊法

头部全息望诊,是医生通过眼睛来观察头颅外部形态及动态,来判断疾病的方法。这种诊法,虽在儿科较为常用,但对成人来讲,望头部主要是观察头之外形和动态。以了解脑、肾的病变及气血的盛衰。

(一)望头形态

1.仰头不下 头后仰,颈不能直立,也不能低头俯下,眼睛上吊。常见于破伤风、小儿急惊风等。

2.垂头不举 头垂下,抬起困难。多见于气血虚弱很严重的病人(除颈项受伤者)。

3.头偏向一侧 头侧视型(好像总是向左或向右看一样),多见于颈部疼痛肿胀,或落枕,或颈椎错位等。

4.头摇不止 如患者有不由自主的一些摇头动作,多由肝风内动所致,如老年性震颤病。

(二)望头型

正常情况下,头为椭圆形。成人除头后的枕骨粗隆及耳后乳突凸起为正常外,其他如有凸起为实,有凹陷为虚。

1.小儿头型诊断 小儿在出生后或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先天发育不良或某些疾病的影响,均可导致小儿头颅形态发生变化。因此,在儿科疾病中诊察头颅形态十分重要。

(1)小儿头颅过大,为先天性脑积水,伴有智力低下者,多因先天不足,肾精亏虚。

(2)小儿头颅过小,为肾精不足,先天发育不良。

(3)方颅畸形,多见于佝偻病,亦属肾气不足。

(4)头顶圆及方者,提示脑髓充足,发育良好。而头尖者为大脑发育不良,头顶有凸起或有凹陷,都象征大脑发育异常。

(5)若小儿囟门凹陷,称为囟陷,是津液损伤,脑髓不足之虚证,囟门高突,称囟填,多为热邪亢盛,见于脑髓有病;若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称为解颅,是为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2.成人头型诊法 成人头型基本定型,观察头型变化,可以诊察疾病的发生及预后。

(1)木型头型:头长瘦,肝胆主之,故易患肝胆疾病、胃火上炎、消化道溃疡、高血压、脾气急躁、情绪失控等疾病。

(2)火型头型:上尖下阔,易患心脑血管疾病、焦虑、失眠、心理障碍、抑郁、急躁、口舌溃疡、青春痘、以及身上长一些疮疡等病证。

(3)土型头型:敦厚圆润,前额上小,下颌宽,后天之本比较好,易患脾胃病、风湿性疾病、肥胖病、内分泌失调,易患关节、肌肉各部位的疼痛,及关节炎等运动疾病。

(4)金型头型:头为国字,或方正,有棱角,易患肺部疾病、容易感冒、鼻炎、皮肤病、便秘等疾病。

(5)水型头型:头多胖臃肿,易患肾和膀胱疾病、肥胖病、内分泌失调、水肿、糖尿病、不孕症、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

(6)“干”字头型:头面呈上大下小的倒梯型,头盖骨大,前额宽,下巴尖细。此型人先天之本禀赋好,自恃智强而过用,故易患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精神病等。

(7)面部凹陷头型:头大圆,面部中间凹陷,易患肝胆虚弱疾病,胆怯、易于疲劳。

(8)面部中间凸起头型:头敦厚,面部中间凸起,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决断能力强。

(9)头特小型:头部比较小,此人精明能干,心计较多,疑心重,易于劳心过度,患心肌缺血疾病,心胸狭隘,焦虑,忧虑等精神疾病。

(10)头特大型:头部比一般人大,并且身体胖,此人智力发育受限、内分泌失调,属于脑满肠肥类型。

六、望头发全息诊法

望头发,主要指望头发的质和色泽变化。正常人发多浓密色黑而润泽,是肾气充盛的表现。

(1)发稀疏不长,是肾气亏虚。发黄干枯,久病落发,多为精血不足。

(2)若突然出现片状脱发,为血虚受风所致。

(3)青少年落发,多因肾虚或血热。青年白发,伴有健忘,腰膝酸软者,属肾虚。

(4)头发枯萎无泽,易于折断分裂,形似乱草蓬蒿,称为枯萎发,常因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失养,阴虚血燥所致。

(5)小儿头发扭结如谷穗,枯黄不泽,称为穗状发,常伴有面黄肌瘦、脘腹腔膨胀、大便溏薄或干结等,多见于脾胃失调的疳积病。

(6)头发稀疏萎黄,日久不生长,称为发迟,属小儿五迟之一,乃因先天不足,禀赋素弱所致。

(7)头发紧缩发束,排列形似毛笔,发根头发处堆有银白色或污黄色鳞屑,称为束状发,常见于银屑病、脂溢性湿疹及黄癣等。

(8)头发干燥变脆,易于断裂,尤其是长发末端,容易纵裂成丝,状如羽毛,称为脆裂发。见于脆发病和毛发纵裂症,除因天气干燥,洗涤过勤外,常由阴虚血燥而成。另外,头癣、脂溢性皮炎、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结核病、维生素A缺乏病以及某些肿瘤患者,亦可出现脆裂发。

(9)头发干枯,发梢变细,分裂成丝,弯曲如钩,发干打结,扭曲成环状,称为打结发;如果发干出现不全横断的小结节,其间为似断非断的细丝,梳理时易折,称为结节性脆发病。此两者常常同时发生,多由脾胃不和,后天失养而成。

(10)发干粗细不匀,扭曲衡少,状如佛珠,易于折断,称为念珠状毛发;头发干燥扭曲,发硬变脆,易于折断,称为扭曲发。此两者均因先天禀赋不足,精血亏虚所致。

(11)头发易于折断而参差不齐,或出皮即断,称为断发,除以上所述各种伴有断发的疾病外,还可见于黄癣、白癣、黑点癣等疾病。

(12)头发从根部开始变白、变黄、焦枯而无断发现象,并且多从头顶或两鬓部发生,多为肝肾阴虚,精血亏少;如果从头发末梢部开始焦枯、分裂、易折断、生长变慢,则多为气血虚弱。

(13)头发直立而干枯,称为发竖,多为正气衰败所致。

七、望眼全息诊法

望眼全息诊法是通过观察眼睛来诊断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目为肝窍,但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并认识到眼区的特定部位与特定的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以此将眼分属于五脏。望目主要望目的神、色、形、态,从而诊断或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之提供治疗和预防的依据。

眼部与五脏对应关系是眼睑属脾;眼的外内眦属心;白睛属肺;黑睛部分(角膜和虹膜)属肝;瞳仁属肾。如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就会影响眼睛的正常功能。

(一)望眉毛诊法

眉稀淡恶少属肾气虚弱、体弱多病;眉毛脱落多见黏液性水肿;眉梢直而干燥的成年女性多有月经不正常。眉毛浓密属于肾气旺盛;眉毛稀散,易于疲劳,易于蹙眉,易患焦虑、失眠、头痛;眉毛细短散,易患内分泌失调,气虚、乏力、抵抗力差。

(二)望眼五轮诊法

人之两目有无神气,是望神的重点。凡视物清楚,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者,是眼有神;若白睛混浊,黑睛晦滞,失却精彩,浮光暴露,是眼无神。目睛上视,不能转动,称戴眼反折,多见于惊风、痉厥或精脱神衰之重证。横目斜视是肝风内动的表现。

1.望白睛 如果眼球白睛的颜色出现异常色或斑点即表示人体内脏有病。①白睛呈蓝白色属贫血。②白眼球上出现绿点,多易患肠梗阻。③白眼球上出现蓝点、灰色或黑色斑点,多属肠蛔虫症。④白眼球变黄,多属黄疸。⑤白眼球常有出血片,这是动脉硬化,特别是脑动脉硬化的信号。⑥白眼球常有小红点出现,多见糖尿病患者。⑦白眼球充血发红,常由细菌、病毒感染发炎引起,除了发红还有分泌物、瘙痒等症。

2.望黑睛 黑睛周围的颜色出现金绿色环,为肝豆状核变性,提示体内铜积累过多,应及早治疗。黑眼球周围出现白色环,又称角膜翳,是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增高的征兆,预示脑动脉硬化,与心脏病也有密切关系。

3.望瞳孔的颜色和形状 瞳孔是光线进入眼内的通道,正常的瞳孔为圆形,两侧等大,颜色黑洞洞、清湛湛的。

(1)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常见于脑溢血、脑血栓、脑肿瘤等;瞳孔散大,多见于颅脑外伤、脑血管病、重症乙型脑炎、化脓性脑炎等;瞳孔缩小多见于酒精中毒、安眠药中毒、吗啡中毒等。

(2)瞳孔变白:多见于白内障、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高度近视等。

(3)瞳孔变黄:以灯光照射瞳孔,眼底深处发出一种像夜间猫眼的黄光反射,多半是视网膜母细胞瘤。

(4)瞳孔变红:常见眼外伤或某些眼内出血的疾患。

(5)瞳孔发青:当眼压过高时瞳孔发出一种青绿色反光,使得双眼胀痛欲裂,应赶快就治,否则有失明危险。

4.望两眼眦颜色变化 两眦属心,目眦赤烂多属湿热,赤多属心经、心包经热盛。

5.望眼睑的变化 眼睑即上下眼皮,属脾,与脾肾阳虚有密切关系。

(1)黑眼圈:多因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或房事过度引起。

(2)眼睑浮肿:目第微肿,状如卧蚕,是水肿初起,老年人下睑浮肿,多为肾气虚衰。易患失眠,或心脏病、肾小球肾炎等。

(3)眼睑下垂:属重症肌无力、精神抑郁症、某些脑血管病变等。

(4)眼睑不能合拢:多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也可由面神经麻痹所致。

(5)眼睑结膜苍白:多为脾胃虚弱所致贫血、气血不足。

(6)目窝凹陷:是阴液耗损之征,或因精气衰竭所致。

6.望眼球是否突出

(1)单眼球突出:多见颅内疾患引起,最常见于肿瘤。

(2)两眼突出:多属甲状腺机能亢进;眼球空起而喘,为肺胀。

(3)两眼球下陷:多为伤津脱液。

八、望白睛络脉全息诊法

白睛络脉诊法主要通过观察巩膜、球结膜出现的血管颜色、形态变化,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性和推测疾病预后的一种诊断方法。白睛络脉诊法与彭静山教授眼诊法基本一致,只是对彭氏眼诊中络脉形态、颜色主病略作补充,并增加部分脉络形态及颜色主病。因此,在诊察疾病时,可同时参考彭氏眼诊。此外,在眼区的划分上又与彭氏眼诊不同,此处选用全息论,使人体脏器分布与眼的不同区域相应(左右相同),通过看白睛上的血丝来诊断全身疾病,就能知道病在某经、病程长短、病势轻重、病情消长、病因寒热虚实等,并且还可知疾病原发在某经,现在是否传经,传经以后,原发的那条经是减轻还是加重,以及病的来龙去脉,预后转归等,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一)白睛脏腑定位

白睛诊法也遵循一定的定位规律,一般躯体上部疾病的眼部络脉变化,应在瞳孔水平以上体现;躯体下部疾病的眼部络脉变化,应在瞳孔水平以下体现。同样,瞳孔内侧白睛主躯体内侧疾病;瞳孔外侧白睛主躯体外侧疾病,且左眼主躯体左侧疾病,右眼主躯体右侧疾病;部分疾病,在双眼部可以表现。躯体上部疾病也可以在瞳孔水平线以下得到表现,躯体内侧疾病也可以在瞳孔外侧得到体现(图3-1)。

图3-1

(二)白睛络脉诊病法

白睛络脉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在于相应区域血管发生的形态、颜色的改变上。

1.白睛络脉形态诊病 在彭氏眼诊中论述了7种以脉络形态判断疾病的方法,在此结合临床观察,对有关病证进行补充,增加了几种络脉的形态及主病。

(1)络脉根部粗大:若见局部血管根部粗大,多属顽固性疾病,病程长,多有器官损害。如心脏病、慢性肾病等,多见此形。

(2)络脉曲张或怒张:若见相应区域血管呈怒张状,多属血淤证或病情较重、较急。如急性肺炎、急性肝炎等,可见此形。

(3)络脉延伸:指血丝很长,延伸到其他区域,这多表示病情的发展方向以及疾病的范围,说明该部位疾病向另一部位发展或转变。如神经根型颈椎病、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上肢痛、骨髓炎等,可见此形。

(4)络脉离断:指延伸的血管在一定部位或中间突然中断,或有的被黑色淤点分开,此征往往表示该部位器官局部血液循环有障碍,如血管狭窄、阻塞等。常见于颈椎病、输卵管闭塞、脉管炎、静脉曲张、心脑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等。

(5)络脉分叉:白睛上的血管状若树枝样分叉,表明该器官炎症的播散、扩展或血液供应障碍等。如痔疮,可以从血管分叉条数来判别痔核的多少及大小。

(6)络脉隆起:血丝浅表、明显、红活、鼓起,多在球结膜上,表示该病为急病、新病,或为急性炎症开始。如急性肺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尿路感染等,多见此形。

(7)白睛雾斑:即片状青紫斑,像淤血凝集成一模糊小片,多属于气滞血淤症(虫积除外)。提示患者有该部位的胀痛症状。如在肝、胆区见此征,多提示肝气郁结症状。但见于女性还可提示有乳房疾病,如乳腺小叶增生,或痛经等。

(8)白睛黑点:即血管末端的黑色淤点,往往与雾斑相兼出现,一般多属气郁,或气滞血淤症。提示该病为慢性病,病程长,症状重,损伤大。可见于肝硬化、陈旧性损伤(包括手术伤口)。如见于儿童,则多提示为虫积。

(9)白睛黑圈:在观察白睛时,我们还可以见到一种比黑点稍大的黑色圆圈,这不仅是一种严重的淤血症状,而且提示在该部位已有包块状肿物出现,必须高度警惕,注意其他体征,并建议患者做进一步检查,以便探明病情。

(10)络脉螺旋状:如在白睛上见到螺旋形状血管,表示躯体内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或者是气滞血淤、血流不畅,导致血络压力增加延伸;临床往往以疼痛、刺痛、灼痛症状出现。部分癌症病人也常见。

(11)蜘蛛网状络脉:蜘蛛网状血管,提示患者有风痰、血淤。如哮喘病,由于血液供氧不足,造成侧支循环的建立,同时,也由于长期哮喘,血管破裂、散乱等,导致此形状。

(12)叶脉状络脉:即血丝像树叶茎脉状分支,这亦表示体内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或者是体内淤血症。临床上癌症病人多见。

(13)横行血丝络脉:即指白睛上部的血管横行走向,呈“一”字形。一般正常人或普通疾病患者,眼球上半部血丝呈纵行,向瞳孔方向纵行走向。如血丝呈横行走向,则提示患者有消化系统方面的严重病变。

(14)贯瞳络脉:即指血丝延伸进入黑睛,或穿过黑睛,俗称赤脉贯瞳。其中又以1条赤脉为病轻,2~3条赤脉为病重;赤脉不穿过瞳神为病缓,穿过瞳神为病急。临床上见到此象,多属淋巴系统严重疾病。

2.白睛络脉颜色诊法 彭静山教授用肉眼观察双眼各区穴白睛上络脉出现的颜色(鲜红、紫红、深红、红中带黑、红中带黄、淡黄、浅淡、暗灰等)来诊断疾病。白睛上络脉的色泽,基本是红色,但有浓淡明暗之不同。从这些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病程长短,寒热虚实,预后转归,病情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诊断及观察疗效的参考。

(1)鲜红:络脉鲜红,为新发病。属实热,病势正在发展。

(2)紫红:络脉如呈紫红,说明病为热盛。

(3)深红:络脉深红,主热病且病势加重。

(4)红中带黑:络脉红中带黑,主热病入里。在上焦之间,病人多有神昏谵语。

(5)红中带黄:络脉红中带黄,黄色于五行属土,脏腑为脾胃,“胃为后天之原”, “有胃气则生”,为病势减轻的征兆。

(6)络脉淡黄:白睛上出现络脉颜色淡黄为病势将愈的征兆。

(7)络脉浅淡:络脉的颜色浅淡,是气血不足,属于虚证或寒证。虚证气血不足,寒证气血凝滞,络脉的颜色浅淡。

(8)络脉暗灰:白睛上络脉暗灰,属于陈旧性病灶,疾病早已痊愈。然而由暗灰转为淡红是其旧病复发征兆。

(三)白睛络脉诊病

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白睛络脉形态、色泽变化与人体脏腑、组织内在疾病有一定联系,其临床诊断疾病的准确率达90%以上。

1.络脉形态与疾病

(1)肝炎:在肝炎患者的白睛上有巩膜络脉形态改变现象,即在眼的内下方(3、4点间),巩膜与结膜间毛细血管充血、扩张,呈淡青色。

(2)胃肠病:在两眼瞳孔的下方6点处,巩膜与结膜间的毛细血管呈充血、扩张、红黑之象,称为巩膜胃征,据此可诊断为急、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

(3)疟疾:在眼结膜与巩膜间的毛细血管末端或弯曲部,呈现黑色、青紫色、紫红色等各种色素斑点,叫做疟斑,为疟疾。疟疾发作时,疟斑多呈黑色或青紫色,略凸出表面,境界清晰,血管的末端呈膨胀样;疟疾治愈后,可恢复正常或成为斑迹。

(4)蛔虫症:在巩膜上的小血管端有蓝或紫褐色小点。此外,白睛的上部或下部、内部或外部呈现蓝点、蓝斑,都可诊断为蛔虫症。

(5)钩虫:在患者眼巩膜与结膜间的毛细血管上端和边缘,呈多样状的浅紫色、云絮状斑块。斑块大,为感染程度较重;斑块小,为感染程度较轻。

(6)蛲虫:在黑睛左、右上方的白睛区见黑色斑点,可以诊断为蛲虫病。

(7)瘰疬:在眼巩膜部,有充血样血管贯入瞳孔,即赤脉贯瞳,是瘰疬病(淋巴结核或淋巴结炎)的一种征象。独立一条为病轻;有2~3条赤脉贯入者为病重;赤脉不入瞳者为最轻。

(8)内痔:在眼球结膜5、6点间部位附近,见有由下向上行走的扩张、弯曲、充血的血管,即为球结膜痔征的标志,可诊为内痔。如果痔征现于左眼,为肛门左侧有痔;现于右眼,为右侧生痔。且痔征的条数与痔核的多少相对应,痔征的粗细与痔核大小成正比。

(9)癌症:眼球巩膜有薄雾斑状阴影圈,中间有黑色淤点。其眼球上半部血管紫暗,呈“一”字或“U”形走向,可判断消化系统的癌症。如在眼部发现此现象,应提高警惕。

(10)内伤:如在眼球白睛出现青紫红络脉浮起,在红络脉末端有淤血点,称为报伤点,该点须在血管末端。点在瞳孔水平线之上的,是伤在胸胁;在水平线之下的,是伤在背部;点在左眼,表示伤在身体左侧;点在右眼,伤在身体右侧。点色淡黑如浮云,散而不聚的,是伤在气分;若色黑而沉着,形如芝麻的,是伤在血分;若色黑点圆,周围色淡如云彩的,是气血两伤。如两眼巩膜上有红络脉,外虽无伤,但内必有淤;瞳孔失神者,预后不良;眼珠火热,流泪不止者,定是危证。

通过望白睛血管的变化,容易诊断的疾病除上述者外,还可以诊察心血管病、腰腿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胆囊炎、消化不良、肌肉消瘦、呃逆、气喘、头面五官疾病、肾病、癫痫病等。

2.白睛颜色与疾病 白睛的颜色以青白洁净为正常色,说明身体健康无病,如果白睛的颜色发生变化,则说明体内有不同的疾病发生。

(1)两眼球结膜与巩膜部不同颜色:呈黄色,多为胸部疾病;红色者多为胸腹部病变;黑色者多为下腹部病变;青蓝色者多为两侧少腹部病变。

(2)白睛呈蓝白色:主要见于儿童和孕妇。这些人眼白发蓝,外观显得晶亮漂亮,其实这是贫血的表现。凡患中、重度贫血者,眼巩膜部呈蓝白色。

(3)白睛上出现绿点:这多半是患有肠梗阻。

(4)白睛变黄:这是出现黄疸的表现。是肝病或胆道疾病、妊娠中毒及一些溶血性疾病所引起的。

(5)白睛有出血片:这是动脉硬化,特别是脑动脉硬化的信号。

(6)白睛常有小红点:这是毛细血管末端扩张的结果,多见于糖尿病人。

(7)白睛苍白:显示患有心脏病和循环系统疾病。眼球严重发白者为肺部有病。

九、望虹膜全息诊法

中医学所讲的黑睛,相当于西医解剖学的虹膜、角膜部分。黑睛诊法,实际上也就是虹膜诊法。它是一种借助虹膜显微镜、小型手电筒一支,检查虹膜结构、颜色等变化来确定存在人体其他部位器官的病变、损伤及其位置和机能紊乱的方法。由于黑睛(虹膜、瞳孔)与脑脊髓神经及植物神经的联系,使机体各部位的平衡或失调,得以通过虹膜上睫状血管的扩张、收缩或肌肉的挛缩、松弛呈现于虹膜面上。故观察虹膜上的斑点和变化,就可发现一些器官功能紊乱或器质性改变,从而引导人们了解疾病发生的过程,是一般炎症,或是慢性疾病,甚至推测出演进中的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等等。现将虹膜诊法介绍如下:

(一)虹膜的结构及功能

虹膜是葡萄膜的最前部,在角膜之后,晶状体之前,是一圆盘形而略成平面的薄膜,其中央稍偏鼻侧有一圆孔,即是瞳孔。我国人的虹膜含色素较多,呈棕褐色;白种人含色素少,故成浅蓝色或灰色。虹膜表面高低不平,有许多皱襞、隆起和大小不规则的陷凹(即隐沟,亦称窝孔),皱襞和隆起多数呈放射状排列,靠近瞳孔的部分,皱襞特别显著,呈圆齿轮状,即是虹膜卷缩轮(亦称收缩褶)。

虹膜由前向后分5层:①内皮细胞;②前界膜;③实质层;④肌肉层;⑤色素上皮。肌层包含两种平滑肌,即瞳孔括约肌和瞳孔扩大肌,其作用是缩小瞳孔和扩大瞳孔,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内皮细胞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呈透明的薄纱状,而由前界膜至色素上皮均含有色素细胞,一层比一层浓密,故色素上皮的颜色最深最黑。若虹膜上的缺损较浅,颜色呈浅黑色,表示病程短、症状轻;若虹膜上的缺损较深,颜色呈深黑色,表示病程长、症状重。

(二)虹膜定位法

1.同心环定位 可将虹膜比作一个射击靶子,分成几个环带来进行诊断(图3-2)。从中心到周边,也就是说从瞳孔到睫状部虹膜外缘,由6条圆线分成几个环,标志7个(虹膜)功能环带(两眼相同)。

图3-2

(1)瞳孔区域:①代谢环,红褐色,饰以略暗花边而形成瞳孔缘,预示代谢性疾病和副交感神经疾病。②消化环,有两个,占瞳孔区域的代谢环和卷缩轮两者之间的地带,内侧预示胃功能变化,靠近卷缩轮部分预示大肠和小肠功能变化。

(2)虹膜卷缩轮:其结构的变化,表示神经系统和几种代谢性功能病证发生、发展及预后。卷缩轮被虹膜体循环围衬出一个饰边状环,此环原属睫状部虹膜之一,也是淋巴投影区。

(3)睫状部虹膜:睫状部虹膜分为两个环,内环占本部位的内2/3,与各部不同器官节段的投影区相对应。外环占外1/3,显示周边血管的病证变化。

2.节段定位 每侧眼环整个睫状部虹膜上可划分16个节段,每个节段分别确切地代表相应器官的投影,按时钟划分虹膜面,左右两眼的虹膜分别表示躯体各半侧之对应器官(附图20)。此外,Jensen氏虹膜图又在16个节段上,进行重新划分,使虹膜定位更细,对诊断内脏疾病更为准确(图3-3)。

(三)虹膜诊法

根据Jensen氏虹膜学理论,杨文辉等人在中国人的虹膜上验证300多例门诊及住院病人,得出初步印象:Jensen氏的虹膜定位法,与中国人的临床病证反应是大致相符的,不同的是欧美人虹膜色较淡、病变部位出现多种颜色和形态,而中国人虹膜颜色单纯,主要是黑色,只是深浅和形态不同而已。这对确定疾病的性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当然随着检查方法的不断改进,准确性会不断提高。根据目前所见,中国人虹膜异常的变化,主要有如下几种改变。

1.色斑 它可见于任何部位,形状大小不一,颜色可深可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等,在心脏区常出现黑点;扁桃体炎常于咽喉区出现黑点;泌尿系统的疾患通常在肾和膀胱区见到黑点等。

(1)毒性斑点:是以颜色很深的沉淀形式位于虹膜网状结构面上,其外观为边缘清晰的角形,表示暂时中毒;若属遗传则提示心血管疾病、癌症等。

(2)残余斑点:提示病理过程的结束。

(3)色素沉着斑点:呈色素颗粒状堆积,孤立地散在于虹膜纤维表面。①色素金黄,提示脆弱。②色素淡黄,提示化脓性感染。③色素暗黄,提示中毒。④外表发绿,提示结核病。⑤极深色素,提示恶性疾病。⑥红色色素,提示出血。

图3-3-(1) Jensen氏虹膜全息图

2.黑线 多呈放射状排列,颜色有深有浅。慢性肾炎病人在肾上腺和肾区常见;咳嗽、胸痛、气喘病人黑线多在肺区、肋区出现;腰腿痛病人于腰背区或腿膝区多见。辐射状裂隙呈车轮状或辐射状,表示神经紧张。

3.缺损 以虹膜上方缺损多见,许多颅脑外伤病人或脑供血不足者多有此表现。

4.苍白 在虹膜上出现大小不等的苍白区,多是急性炎症的表现,如果在膀胱、尿道区出现,多为尿道感染;如果在靠近外周出现苍白点,多是淋巴结炎。

5.窝孔 窝孔亦称隐沟,是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凹陷,散布在各个区域,见于多个器官的损害,慢性贫血的患者,多数患者属于先天性缺陷。

6.卷缩轮 正常人卷缩轮靠近瞳孔,纹理均匀而纤细。病变时此轮明显增粗、扩大,状若蔷薇花环,俗称花环扩大,是有毒物质刺激。常见于腹腔炎症,如急性肝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若仅见于十二指肠区出现纤维增粗,多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7.收缩圈(亦称神经圈) 少数病人在靠近虹膜外周边缘,可见到1~2个白色的不完整的圆圈,此类多见于偶遇交通事故,或创伤受惊吓者,表现为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称为“惊恐圈”。

8.白环 老年人在虹膜周围出现一圈乳白色或灰暗色圆环,俗称老年环。如果单纯出现于上部脑区,多为脑部供血不良,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或低血压患者。常见的自觉症状是头晕、头痛。

9.虹膜网状结构 急性炎症虹膜网状结构明晰,色彩浅淡。慢性损害虹膜网状结构色彩浓厚、多暗。

虹膜差不多全部是血管组织,大部分血管呈放射状排列,虹膜表面的辐射状条索样组织,实质上是埋藏在虹膜实质里的血管。花环的扩大,纹理增粗,并呈现条索状黑线,是虹膜血管对各种有害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在病理情况下,虹膜还可以出现黑斑、结节、萎缩、缺损、红变,甚至出血、穿孔。但这属于虹膜本身的病变,不属虹膜诊断范围。

(四)检查方法

检查者备一个虹膜显微镜或手电筒一支。病人可采取仰卧或坐位,医家面对病人,然后轻轻用拇指和示指将病人上下眼睑撑开,病人眼睛凝视正前方,手电筒光从眼侧面射入,记录所观察到虹膜的特异反应迹象。例如颜色的深浅,反应点的形状等。在临床上根据虹膜发生的病理特性,定位在什么位置上,就可断定什么病。

图3-3-(2) Jensen氏虹膜全息图

十、望鼻部全息诊法

望鼻部全息诊法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观察鼻的色泽、形态变化以及呼吸时的动态改变,来诊断疾病的。鼻为肺之窍,乃是呼吸门户。五脏之气,均达于鼻。在内肺为五脏的华盖,在外鼻为五官的华壁。根据鼻部全息穴区望诊来辨疾病的病性、病位、病势、预后(附图22)。

(一)鼻部色诊

正常人的鼻色明亮、红润,为健康色。若见鼻色晦暗、赤红、青紫均为病色。兹将临床常见的鼻色变化与疾病之关系介绍如下。

1.鼻头色赤 为肺脾实热,鼻头微赤为脾经虚热;鼻孔内缘赤红,兼见鼻中隔溃疡,多患梅毒。鼻孔外缘红,是肠内有病的表现,多数为肠内有寄生虫。鼻头皮肤发红并可见毛细血管网,是患酒糟鼻前兆。

此外,妇女鼻翼部见于赤色者,多为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闭经。

2.鼻部色黄 表示里有湿热,如面目俱黄,是黄疸,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

3.鼻部色白 多见气血虚弱,为贫血表现。若鼻尖色白而有白色粟粒小突起,常有经期延后,经色淡而量少。

4.鼻头色青 是疼痛的征象,往往是腹部剧痛;若鼻尖色青而又有红色粟粒样小突起,是肝胆火旺或下焦湿热,或内分泌不调。妇女为经血暗红而量多,小腹呈持续性坠痛;色青黄者,多见于淋病患者。

5.鼻部色黑 是水气为患,多见胃病,男子鼻翼部出现黑色,下连人中,多见腹痛及阴茎、睾丸抽痛;妇女鼻翼色黑,则见月经不调或痛经。若鼻黑如烟熏者,表示病情危重。

6.鼻梁皮肤出现黑褐色斑点或斑片(除日晒外) 多见肝脏疾病所致色素沉着。

7.鼻尖色蓝 鼻尖部呈紫蓝色者,为患心脏病的征象。

8.鼻部气色枯白或黑,鼻骨尖如剑,容易患腹痛、痔疮。

此外,国外学者发现,鼻子带有蓝色、棕色或黑色,表示是脾脏和胰腺发病的征象。

(二)山根色诊

山根,又称下极,位于鼻根部,两目内眦之间。山根部位正好候心。山根位于两目内眦之间,由于手少阴心经脉“还目系”,手太阳小肠经脉到达目内眦,心经又与小肠经脉相表里,其经气均能上达目内眦间。因此,山根的色泽变化最能反映心气的存亡,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很多的心脏病人山根部均显现白色,心阳虚时尤甚。在心血淤阻时轻则现青色,重则紫暗。

在儿科临床中,山根色诊更显得十分重要。如:小儿山根青灰表示心阳不足;山根色青可能会发生惊风;发暗又可能出现气厥等。总之,山根色诊对心脏及小儿临床观察极有价值,应加以研究及发展。

(三)望鼻腔黏膜、分泌物

急性鼻黏膜肿胀多为炎症充血引起,伴有鼻塞和流涕,见于急性鼻炎。鼻黏膜萎缩、鼻腔分泌物减少是慢性萎缩性鼻炎。

鼻流清涕,多为外感风寒,流黄浊涕则属风热;久流浊涕而有腥臭味者是鼻渊。

(四)望鼻部形态

前面已经讲到鼻的各部与内脏相应,当内脏发生疾病后,其相应的部位就会有所反映,如色泽变化等。而鼻的形态发生改变,也能反映出内脏的病理变化。一般正常人的鼻子大小适中,鼻梁直,外观漂亮,表明人体健康,如果鼻子外表发生变化,表明将有不同的疾病发生。兹举例如下:

(1)鼻尖小而薄者,这种人呼吸器官和生殖系统容易患病。

(2)看鼻孔的下缘,鼻孔大的人气管不好,是支气管过细的表现。

(3)鼻子大而硬者,可能有动脉硬化,或胆固醇太高,心脏脂肪积累太多。

(4)鼻子发生肿块,表示胰腺和肾脏有毛病。

(5)钩鼻之人,最易患肺癌和喉癌。

(6)鼻子大而“肥”之人,最易患结肠癌和胰腺癌。

(7)鼻子尖挺之人,易患肝癌和乳癌。

(8)鼻弯曲,表明患有遗传病。

(9)鼻尖红肿,表明心脏有可能增大或正在扩大。

(10)鼻头色赤,生出丘疹,久之皮肤变厚呈紫红色,表面隆起,高低不平,状如赘瘤,俗称“酒糟鼻”,为胃火熏蒸于肺,血壅肺络。

(11)鼻部出现碎小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后出白色粉汁,为肺经血热壅滞。

(12)鼻子扁平之人,最易患脑癌和淋巴腺癌。

(13)鼻梁垮塌如鞍鼻,伴有湿糜、溃烂为梅毒。

(14)鼻根部出现静脉怒张,为肠内淤血的显示。

(15)鼻梁骨中央位置称为年寿,凡在年寿的位置下凹的人,大多容易患肠胃疾病。

(16)鼻梁骨两眼当中的部分称为山根,凡山根低小断折者,容易遭逢骨折外伤之不幸。

(17)鼻子歪斜,与脚有一定关系,如鼻尖歪向那一侧,则那一侧的脚就有疼痛。另外,鼻子歪斜还可见于面神经麻痹。

(18)鼻梁根高者,脚踝有病,多数内踝压痛。

(19)鼻子高但肉薄者,易患肺结核。

(20)鼻肿胀而无力者,多为邪气湿盛之相。

此外,鼻子的动态变化亦能反映内在的疾病。如鼻经常流涕者,多患有慢性鼻炎或鼻窦炎;鼻翼呼吸扇动者,为呼吸困难,多见于小儿肺炎;鼻出血者,见于高血压、慢性肾炎、代偿性月经,以及一些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坏血病等。

十一、望人中全息诊法

人中全息诊法,是以观察人中的色泽、形态变化,来诊察男女生殖及泌尿系统疾病的方法,此法在临床上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望人中诊法

人中是反映肾气、命门的盛衰状况,因此对生机的盛衰存亡有着重要的预测意义。

1.人中宽直,色泽明润,沟道红活,说明肾气盛,命门火旺,阳气充足,并提示女性子宫、卵巢、外生殖器官发育良好;男性睾丸、外生殖器官发育正常。

2.人中窄短、色泽枯滞、沟道发黯者,说明肾气亏虚,命门火偏衰,阳气不足,预示男女生殖系统有病。

3.年轻人的人中部位,明润而光泽无杂色。

4.年老或肾虚病人则暗淡无华,肾气亏虚,尤其命门火衰微者更能出现黑色枯夭。命门之火竭者,人中先黑。

5.人中两旁候生殖系统及膀胱,临床所见,天癸气竭,冲任不足的人,人中处往往现黑褐色,或片状黑斑。肾虚不孕妇人,此处色泽偏晦滞和枯夭,或见色素沉着。

6.孕妇人中处显得特别光泽明润,表示气血旺盛,母子安康。故人中部位色泽变化可作为早孕的诊断参考。若孕妇人中处见隐黄,可能发生胎漏下血,子死腹中。

7.男子人中处色黑者,见腹痛牵及睾丸,或茎痛。

8.人中色黑,或有黑斑、黑块者,往往预兆肾阳虚,提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或脑垂体功能不足的阿狄森氏病、西蒙氏病、席汉氏病等肾虚疾患。

9.人中色灰暗,常伴有畏寒、肢冷、溺清,女子见于宫寒不孕、子宫颈炎、附件炎、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病;男子见于阳痿、性欲减退、前列腺炎、睾丸炎等肾阳虚病证。

10.人中微赤者,为发痈之病。

11.人中呈紫色或稍带黑色为伤食的表现;人中微青为寒病;人中赤黑相间伴有脐下忽胀大疼痛者,为胞中出血之候。

12.人中见有赤颗小粟疮或常见黑斑,如烟煤晦暗者,为胃或前阴(生殖器)湿热糜烂、淤血凝积作痛之象。

13.人中暗绿者为胆囊炎、胆绞痛表现。

14.人中白者,为不治之危候。

从以上论述可见,观察人中色泽变化,对男、女科疾病确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二)望人中形态变化

正常人的人中位居鼻与唇的中央直在线,形态端直,沟道深浅适中,上端稍窄,下稍宽呈梯形,说明子宫及生殖系统发育良好,月经、排卵、生殖功能正常。若临床所见人中形态发生改变,与正常形态相异,则提示男女生殖系统、子宫、卵巢、睾丸、阴茎均有疾患或发育不良。因此,人中形态对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人中形态变化有如下几型(图3-4):

1.人中短浅型 人中特短,沟道扁平,沟缘不明显或隐约可见,一般提示女子的子宫小(常为幼稚型子宫),发育差,多无内膜增生,子宫颈短;男性先天睾丸发育不良;宫颈短或阴茎短小,此种人性欲较低,多有不育症,女性可有月经初潮迟,经量少,男性可有阳痿遗精,精子活动度低于50%。据报道,人中长度短于同身寸0.5cm以上的男性可出现阳痿遗精、不育症,精子死亡占70%。

2.人中浅坦型 沟道浅而平坦,沟缘不显(宽狭均有)。浅而窄的提示后天性子宫萎缩、质硬、活动较差,常表现经期紊乱,经量逐渐减少而致闭经;浅而宽的提示后天性子宫发育不良,或生殖机能低下,或子宫萎缩(多见老年妇女)。

3.人中狭长型 沟道狭窄细小,沟缘显著,或中段尤细,上下稍宽,提示宫体狭长,宫颈细窄。男性可见包皮过紧或过长;女性多出现痛经。临床所见,人中长度大于中指同身寸者,常见子宫下垂,沟深者常为子宫后位,浅者多为前倾,宽阔者为有子宫肌瘤。

4.倒梨型 人中上端宽,下端窄,似倒梨型,提示子宫前位或前屈,常有经行胀痛,经期延长,容易导致月经淋漓不尽。

5.双人中型 沟道中间有凸起纵线、条索或结节,位置不定。提示可能为双子宫、双阴道横隔。

6.人中隆起型 沟道中有位置及形态不定的增生物,甚至引起沟形改变。提示情况较复杂,一般为子宫颈糜烂,子宫内膜增生或变形,则多有一侧腹痛或压痛或腰酸以及月经不调等症。妇科检查多有附件炎或内膜增厚、子宫肌瘤、肿瘤、息肉、卵巢囊肿等。

7.人中起疹型 沟道内可见散在疱疹或红点,提示女性有子宫颈糜烂、附件炎、盆腔炎、子宫癌;男性则可见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精索炎等。

8.人中有淤斑型 沟道内可见晦暗的淤斑,提示子宫内膜结核、子宫肌瘤、宫腔淤血、月经暗红、量少、附睾结核、精索静脉曲张等。

9.人中偏斜型 沟道或一侧沟缘向左或右偏斜(除外先天性、损伤性及神经鼻唇沟变形),提示子宫体偏右或偏左(人中偏斜方向与子宫偏斜方向相反)。

10.人中凹陷型 沟道边缘可见凹陷圆窝,略呈鞍形。提示骨盆异常或狭窄,易发生难产。

11.人中八字型 上端甚窄,下端宽,呈八字型,提示子宫后倾,不易怀孕,经血淋漓不尽,常表现经行腰酸,严重者可影响受孕,多见于矮胖之人。

12.人中交叉型 为多种异形人中复合出现,提示其表现与上述各型相同,同时可见多种人中形态所示疾病。

图3-4 人中型态图

人中形态的变异有的是先天的,如八字型、短浅型、双人中,有的是后天继发的,如沟道隆起型、起疹型。说明由于胎产经带或其他疾病导致妇女生殖系统的生理、病理改变,以及男性病证,均可引起人中形态的变异。

由以上论述可见,观察人中形态变化对妇科疾患、男性病证确有一定诊断价值。

十二、望唇全息诊法

望唇全息诊法,是以观察唇所分属各部位的色泽,以及唇的形态变化,来判断相应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以预测疾病的方法。唇诊在临床诊断疾病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唇全息元定位

唇是一个翻转了(由上翻下)的八卦图,脏腑与唇为对应关系,脏腑在八卦方位上所占的区域就是唇相对应的部位。具体的对应关系如下:

将口微闭,自两口角画一横线,再自鼻中沟经上、下唇中央画一垂直于两口角的竖线,将口唇分成四等份,再画两条过直角中点的斜线,将口唇分成了八等份,每份为一个八卦方位,每个脏或腑分配在一个方位上,然后根据每个方位上的形态、色泽等来判断生理、病理变化(图3-5)。

图3-5 唇部全息图

1.乾1—属肺、大肠。肺热发烧病人,多在口唇下方起疱疹。

2.坎2—属肾、膀胱。急性肾炎的病人此处红紫,慢性肾炎的病人此处暗黑。

3.艮3—属上焦、膈以上,胸背部、胸腔内脏器、颈项、头颅、五官。凡是上焦火旺的病人此处易起疱疹、口角溃烂。

4.震4—肝胆区。凡是肝胆有湿热、淤热、肝胆火旺者,该区均有疱疹或肿胀、痛、痒等。

5.巽5—属中焦。凡是中焦疾患(包括膈肌以下,肚脐以上,上肢部,腰背部及其内脏器官)均在此处有胀肿、疱疹等。

6.离6—属心、小肠。凡心经有热、小肠经有热,鼻唇沟右侧起疱疹。

7.坤7—属脾和胃。凡是脾、胃有病的均在此处有疱疹或红肿。

8.兑8—属下焦(包括脐水平以下小腹部、腰骶部、盆腔、泌尿生殖系统)。凡是下焦有湿热、淤血者,均易在此处起疱疹、肿胀、口角溃烂等。

(二)望唇色诊法

望唇色诊法,是观察唇部的色泽变化,来判断人体内脏的生理、病理变化,以预知人体所患病证。正常人的唇色红润、明亮,若唇色发生变化则为病色。

1.唇色淡白 多见于失血过多,或妇女带下、崩漏。乃属气血衰少,这种人多数为不孕症者。

2.唇色红 多数为热证,但有虚实的不同,一般常见以下几种唇色:

(1)唇如胭脂红色:此色多因脏腑久受湿热,蕴郁不解,化生蛔虫。凡见此唇色者,验其大便,必有蛔虫卵。如兼紫色,略见鲜明者,乃寒热交杂之蛔虫症。

(2)下唇深红:红而晦黯无华,多属脾虚运化不强,症见食少神倦、四肢困乏等象。

(3)唇色红如血染:两唇闭合缝处,隐见烟熏色,此为三焦热炽之象。如唇外侧红如血染,内侧反淡白无华,此为脾胃虚寒。

(4)唇色干红:多因血热之故,症见热气上冲、眩晕、烦躁或兼见失血征象。

(5)唇色绛紫红:多见于气血淤滞,病见肺心病伴心力衰竭、缺氧等症。

3.上下唇异色 上唇红而鲜明,下唇淡白微青,多见能食易泻、四肢困倦,此为胃热脾寒之象。下唇深红,上唇淡白,为胃冷脾热之兆,症见欲呕、不思饮食、头昏、胸痛。

4.唇色发黄 多因饮食内伤,兼湿热郁于肝脾之故,症见精神倦怠,四肢困乏,头晕等。

5.唇色发黑 为痛极、寒极、呼吸困难,是肾气绝的表现。此外唇黑又有深浅之别,证有寒热不同,病有轻重之分。

(1)唇色灰黑:为中阳不足,痰饮内停之象,症见眩晕咳逆、大便结、小便黄,有时略感恶心。

(2)唇色乌黑皮厚:此为淤热壅于上焦,肺气失于清肃,心阳失其宣化。此种现象多见于老人,症多表现心悸气喘、下肢肿胀、行动困难。

(3)唇微黑兼紫红:多为内实之邪淤积在腑,症多见心烦、口干思饮,腹坚满微痛,夜不得寐等象。

(4)唇紫黑如猪肝:此系淤血攻心之象。多见于产妇血晕及剧烈的心绞痛。

此外,若唇上出现黑色斑块,口唇边缘有色素沉着,常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阿狄森氏病);若在唇部、口角,特别是下唇及口腔黏膜上有褐、黑色斑点,有时很密集,没有不适的感觉,则可能在患者的胃肠道中发生多发性息肉(P-J征候群)。

6.唇色泛青 多为气滞血淤,主寒、主痛,易罹患急性病,特别是血管性病变,如血管栓塞、中风等急暴之症。

7.唇色发紫或有黑色斑点 是患梅毒的表现,这种人即使不是梅毒病人,也是维生素C缺乏。

8.唇色发蓝 是病情危重。肝胆急性疾患、卒中暑毒,唇偶呈浅蓝;如唇肌枯萎无华,唇色发蓝,是肝脏之真气将败,病多难救。唇呈紫蓝色,是贫血以及心脏病的表现。

9.唇黏膜异常色斑 可预报内脏疾患。如下唇黏膜有紫色斑块,呈圆形或椭圆形,或融合成不规则形,色紫黑,不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可考虑消化系统的肿瘤。如胃癌、食管癌、肝癌、肠癌。

(三)望唇形态诊法

唇有上下两片,离则口开,合则口闭,唇的形态与口的形态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这里所讲的唇的形态,绝大部分是讲口的形态。

1.口角流涎 经常见到口角流较多的稀涎或黏涎。由于脾胃虚弱,不能涩涎。同时中风、癫痫也可导致口角流涎。

2.唇燥裂 口唇干燥裂开,表面粘着一些零碎的小皮膜,甚至裂口较深而渗出一点血来,是燥热津亏所致,患热病之后往往有这种情况,有些人不耐秋冬的干燥天气,也会这样。

3.唇皮剥脱 可见患者口唇剥皮,甚至裂、肿。由于阴虚脾热津液不能滋润口唇,导致口唇失润而干裂,严重者脱皮。

4.唇红肿 口唇的大部分或局部红肿,肿起最高的地方生了个小疮,初起似豆,其后大如蚕茧,坚硬而疼痛,甚至发热恶寒,一般叫做唇疽。如果肿处在口角,形如粟米,色紫坚硬,又痛又痒,叫锁口疔。这些病都是邪毒雍结所致,要赶快治疗,不然就可能发生全身的严重病证。

5.唇生疱疹 唇的某些部位生个小疮,如米粒或高粱米大小,聚集在一起,这叫唇部疱疹。疱疹的每个小疱里面,有一点黄色透明或浑浊而带血的液体,数天后结痂。疱疹周围的皮肤并不红肿,稍痒而不适,疼痛不明显,一般自行痊愈。在疱疹出现的同时可考虑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肺炎及麻疹。

6.唇裂 唇部裂开一个大缺口,这是先天畸形,叫唇裂,大都在口唇,有单侧,有双侧,轻的裂到唇四面,重的甚至裂到鼻孔。

7.下唇内面有颗粒 下唇内黏膜上有细小颗粒,呈半透明突起,这是蛔虫病的象征。

8.唇翻 上唇向上翻,人中已满,那是脾阳已绝的征象。

9.下唇有肿块 下唇红,唇外缘有凹凸不平的肿块,基底坚实,容易出血,其后表面破溃糜烂,有臭味,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唇癌。

10.口唇㖞斜 口唇㖞斜,张口时特别明显,或与舌歪并见,也常见口角流涎不能自禁,这是面瘫或中风的征象。

11.口张不闭 口张不闭合,两目瞪圆,双手舒展,呈惊恐的形象,那是大惊卒恐所致。张口呼吸,气之出入既短又频,即所为短气,那是肺气衰和肺痿的征象。如果开口不闭,只见气呼出不见气吸入,出气多入气少,那是肺气绝险恶征象。另外,口中生疮、口痈、中风脱症、痉病也有口开不闭的现象。如果神志不清,口开作圆形,即所为口如鱼,气出多而返少,也是非常险恶的,以前认为是死症。

12.口闭不开 口闭不开就是口噤,“噤”读音同禁。前面说的癫痫、痉病以及中风的闭症、妇人子痫,还有破伤风、急惊风等症,都可能出现口噤不开。此外风寒乘袭或热极神伤,也可因筋脉拘急而出现口噤不开。口噤不开与口张不闭都是病证严重的征象。但是单凭这么一个征象难以断定是什么病证,要与问诊合参。

13.口撮 唇口收缩变窄变小,不能开口,叫做口撮,“撮”音搓。口撮多因肝风引起,每与抽搐、痉挛、角弓反张等一些严重的征象并见。如小儿脐风,即新生儿破伤风,就口撮不能吮乳,这也是一个险恶征象。有时由于痉痛后出现口撮的现象,这就未必是险恶征象。

14.口唇颤动 口唇的颤动是有区别的。时开时闭,频频运动叫做动,动是不规则的,多由于烦躁,常在抽搐将发作或神志不清而昏迷未深的时候产生。颤动兼牙齿格格作响,往往与身体发抖并见,且较动为快,似有节奏。如因恶寒严重而引起,称为寒栗鼓颔,疟疾发作的时候,经常有这种情况。

15.口糜 可见口腔内局部糜烂,形如苔癣,严重者蔓延整口,擦去白膜后色红刺痛。心脾积热,或阴虚火旺所致。

此外,通过望唇系带的小白点还可以诊断痔疮。方法是:让病人面对亮处,翻起他的上唇,观察唇内区口中与牙龈交界处的唇系带,如果那上面有几个小硬结或小白点,就是患痔疮的征象,其准确率达80%。

十三、望齿龈全息诊法

齿乃骨之余,骨为肾所主,胃之经脉络于龈中。望齿龈全息诊法应注意齿与龈的色泽、形态和润燥的变化。

(一)望齿诊法

牙齿润泽,是津液未伤。牙齿干燥,是胃津受伤;齿燥如石,是胃肠热极,津液大伤;齿燥如枯骨是肾精枯竭,不能上荣于齿的表现,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多属肾虚或虚火上炎。病中咬牙啮齿是肝风内动之征。睡中咬牙或啮牙,多为胃热或虫积。牙齿有洞腐臭,多为龋齿,俗称“虫牙”。齿上有蓝灰线是铅或其他重金属中毒,齿上有黑线可能喝了或吃了重金属超标的水,或食物,或药物。

(二)望龈诊法

龈红而润泽是为正常。如龈色淡白,是血虚不荣;红肿或兼出血多属胃火上炎。龈微红,微肿而不痛,或兼齿缝出血者,多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龈色淡白而不肿痛,齿缝出血者,为脾虚不能摄血。牙龈腐烂,流腐臭血水者,是牙疳病。

十四、望咽喉全息诊法

咽喉为肺呼吸的通路,咽喉疾患的症状较多,这里仅介绍一般望而可及的内容。如咽喉红肿而痛,多属肺胃积热;红肿而溃烂,有黄白腐点是热毒深极;若鲜红娇嫩,肿痛不甚者,是阴虚火旺;色淡红不肿,久久不愈,为虚火上浮。

如咽部两侧红肿突起如乳突,称乳蛾,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结而成。如咽间有灰白色假膜,擦之不去,重擦出血,随即复生者,是白喉,因其有传染性,故又称“疫喉”。

十五、望舌全息诊法

望舌全息诊法,就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质、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舌诊历史悠久,早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里就有记载,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日臻完善,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诊断方法,成为中国医学诊察疾病独特的方法之一。

望舌全息诊法以望舌为主,还包括舌觉(味觉)诊法之问诊与扪擦揩刮之切诊。望舌全息诊法是通过观察舌象进行诊断的望诊方法之一。舌象是由舌质和舌苔两部分的色泽形态所构成。

所以望舌主要包括望舌神,望舌形,望舌质和望舌苔。

(一)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舌与内脏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脉的循行来实现的。据《内经》记载,心、肝、脾、肾等脏及膀胱、三焦、胃等腑均通过经脉、经别或经筋与舌直接联系。至于肺、小肠、大肠、胆等,虽与舌无直接联系,但手足太阴相配,手足太阳相配,手足少阳相配,手足阳明相配,故肺、小肠、胆、大肠之经气,亦可间接通于舌。所以说,舌不仅是心之苗窍,脾之外候,而且是五脏六腑之外候。在生理上,脏腑的精气可通过经脉联系上达于舌,发挥其营养舌体并维持舌的正常功能活动的作用。在病理上,脏腑的病变,也会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

从生物全息律的观点来看,任何局部都近似于整体的缩影,舌也不例外,故前人有舌体应内脏部位之说。其基本规律是: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具体划分法有下列3种。

l.以脏腑分属诊舌部位 心肺居上,放以舌尖主心肺;脾胃居中,故以舌中部主脾胃;肾位于下,故以舌根部来主肾;肝胆居躯体之侧,故以舌边主肝胆,左边属肝,右边属胆。这种说法,一般用于内伤杂病。

2.以三焦分属诊舌部位 以三焦位置上下次序来分属诊舌部位,舌尖主上焦,舌中部主中焦,舌根部主下焦。这种分法多用于外感病变。

3.以胃脘分属诊舌部位 以舌尖部主上脘,舌中部主中脘,舌根部主下脘。这种分法,常用于胃肠病变。

以舌的各部分候脏腑,这是目前研究生物全息律的课题之一,虽说法不一,但都有参考价值,临床诊断上,可结合舌质舌苔的诊察加以验证,但必须四诊合参,综合判断,不可过于机械拘泥。

(二)望舌的内容

望舌内容可分为望舌质和舌苔两部分。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等组织。望舌质又分为望神、色、形、态四方面。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望舌苔可分望苔色望苔质两方面。

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具体说,其舌体柔软,运动灵活自如,颜色淡红而红活鲜明;其胖瘦老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舌苔薄白润泽,颗粒均匀,薄薄地铺于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与舌质如同一体,干湿适中,不粘不腻等。总之,将舌质、舌苔各基本因素的正常表现综合起来,便是正常舌象。

(三)望舌神诊法

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润和灵动方面。察舌神之法,关键在于辨荣枯。荣者,荣润而有光彩,表现为舌的运动灵活,舌色红润,鲜明光泽、富有生气,是为有神,虽病亦属善候。枯者,枯晦而无光彩,表现为舌的运动不灵,舌质干枯,晦暗无光,是为无神,属凶险恶候。由此可见,舌神之有无,反映了脏腑、气血、津液之盛衰,关系到疾病预后的吉凶。

(四)望舌形态诊法

舌的形态,包括舌形和舌态两个方面。正常人舌的形态应该是柔软灵活,不胖不瘦。当体内有病时,舌的形态就会有异常变化。

1.舌形异常 舌形:是指舌体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瘦、胀瘪、裂纹、芒刺、齿痕等异常变化。

(1)娇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其色娇嫩,其形多浮胖,称为娇嫩舌,多主虚证。

(2)瘦薄舌:舌体瘦小枯薄者,称为瘦薄舌。总由气血阴液不足,不能充盈舌体所致。主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3)齿痕舌:当舌伸出时显得浮肿而娇嫩,加之舌边有牙齿压出来的舌印,犹如女人裙子的边缘,这就是“裙边舌”。这种舌是由于体内营养不良,尤其缺乏蛋白质引起舌的水肿。舌组织的反应较一般器官灵敏,所以可能此时身体其他部位并无水肿表现。舌现齿痕而舌淡白湿润,属寒湿内盛;淡红而嫩,属脾虚或气虚;舌红而苔黄腻,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4)肿胀舌:舌体肿大、胀塞满口,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内盛。若舌胖大得口内装不下,只能把舌头伸出口外,这是小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特点。成年人如果舌头特别肿大,就要考虑是否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引起的肢端肥大症。如果舌体充血肿胀,舌质是蓝红色,则是肝硬化的特异表现。

(5)苍老舌: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为苍老舌。不论舌色苔色如何,舌质苍老者都属实证。

(6)芒刺舌:舌面上有软刺(即舌乳头),是正常状态,若舌面软刺增大,高起如刺,摸之刺手,称为芒刺舌,多因邪热亢盛所致。芒刺越多,邪热愈甚。根据芒刺出现的部位,可分辨热在内脏,如舌尖有芒刺,多为心火亢盛;舌边有芒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有芒刺,主胃肠热盛。

(7)裂纹舌:舌面上有裂沟,而裂沟中无舌苔覆盖者,称裂纹舌。多因精血亏损,津液耗伤、舌体失养所致,故多主精血亏损。此外,健康人中大约有0.5%的人在舌面上有纵横向深沟,称先天性舌裂,其裂纹中多有舌苔覆盖,身体无其他不适,与裂纹舌不同。

2.舌态异常 舌态异常指舌体运动时的状态。正常舌态是舌体活动灵敏,伸缩自如,病理舌态有强硬、痿软、舌纵、短缩、麻痹、颤动、歪斜、吐弄等。

(1)痿软舌:舌体软弱,伸卷无力,转动不便者,为之舌痿软。痿软舌总源于气血虚极,阴液亏损而筋脉失养所致。常见于唾液分泌减少,神经系统疾患、舌肌无力等症。

(2)强硬舌:舌体强硬,运动失灵,屈伸不便,甚或不能转动致言语謇涩者为之强硬舌。是热扰神明,邪蒙清窍所致。常见于乙型脑炎、高热昏迷、肝昏迷、脑血管意外、脑震荡、脑挫伤等症。古人认为,舌强直发硬,转动不灵是一种危象舌征,应引起重视。

(3)歪斜舌:舌体斜偏一侧,张口伸舌时尤以舌体前半部明显者,为之偏歪舌。偏歪舌多由风邪作祟,致气血不畅,营养不调所致。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舌下神经损伤、面神经麻痹等症。如舌头伸出时偏向一侧,是舌下神经受损的重要特征。

(4)颤动舌:舌处口中或伸出口外而舌体颤抖,动摇不宁,不能自主者,为之颤动舌。是气血虚弱、肝风内动所致。常见于体质虚弱、甲状腺功能亢进、衰老、神经官能症等。

(5)舌纵:舌常伸出口外,内收困难,或不能收缩者,为之舌纵。是由舌体失养不收或热邪上攻、神明失主所致。常见于克汀病、伸舌样痴呆、毒血症等,此外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肢端肥大症患者,舌头也常伸出口外。

(6)麻痹舌:舌有麻木感而运动不灵的,叫舌麻痹。多因营血不能上荣于舌而致。若无故舌麻,时作时止,是心血虚;若舌麻而时发颤动,或有中风症状,是肝风内动之候。

(7)短缩舌:舌体短缩,难以伸出口外,甚至难以抵齿者,为之短缩舌。是热极、邪陷三阴、风邪挟痰梗阻舌根的表现。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休克期、肝性脑病、乙脑深昏迷等症。古人认为,舌头敛缩似荔枝干,无津液,也是一种危象舌态,预示疾病十分严重。

(8)吐弄舌:舌常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不停舐上下左右口唇,或舌微出口外,立即收回,皆称为“弄舌”。两者合称为吐弄舌,皆因心、脾二经有热,灼伤津液,以致筋脉紧缩频频动摇。弄舌常见于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五)望舌质诊法

舌分为舌质和舌苔两部分。舌质是指舌的本体,舌苔是指舌面上的苔垢。检查舌质主要是看舌尖和舌两边的颜色,因为上面没有舌苔覆盖,较易看清舌质的本色。正常舌质呈淡红色,不深不浅,生气盎然。患病时,血液的成分或浓度有所改变,舌的色泽也会有所改变。

1.淡白舌 舌色较正常舌色浅淡,白多红少,甚至全无血色,称为淡白舌。此乃阳气低下所致。阳气不足,生化阴血的功能减弱,血液运行无力,致使血液不能充分营运于舌中,故舌色浅淡而白,为气血双亏,可见于贫血症。此外,淡白舌还常见于营养不良、慢性肾炎、内分泌腺功能不足等疾病。

2.淡红舌 舌色白里透红,不深不浅,淡红适中,此乃气血上荣之表现,说明心气充足,阳气布化,故为正常舌色。

3.红舌 舌色较淡红舌深,甚至呈鲜红色者,称为红舌。临床主热证,常见于高热症或化脓性感染症。如高热不退,舌质由红转绛色,患者神态不安,要预防败血症。

4.舌质红而有刺 舌色深红,舌上生刺类似杨梅,称为“杨梅舌”。多见于时疫,为诊断猩红热典型舌象。还可见于高热持续几天以上的患者。

5.舌边发红 舌的两侧发红多为肝胆热盛,常见于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发热。

6.舌尖发红 常因工作时间过长,经常失眠,心火过亢,致使消耗过多,体内缺乏维生素或其他营养物质所致。

7.绛舌 绛为深红色,较红舌颜色更深浓之舌,称为绛舌。主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在外感病为热入营血。在内伤杂病,为阴虚火旺。

8.青紫舌 青紫舌总由于血液淤滞之故。如舌黏膜下血管严重缺氧或血液循环障碍,可出现青紫舌。青紫舌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部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等疾病。值得注意的是,青紫舌不是一种疾病的特殊症状,许多妇科疾病和胃肠疾病也会出现青紫舌。中医认为,青紫主要与血淤有关,可以用活血化淤的方法进行治疗。当淤血化去后,舌质颜色即可恢复正常。

9.舌质长期呈暗红或紫色 见此舌要警惕癌症。大多数癌症患者的舌质呈暗红或紫色,其中食管癌、贲门癌呈现率最高,其次为白血病、肺癌等。

10.舌的两侧边缘有青紫色的条纹 舌的两侧边缘有青紫色的条纹或形状不规则的黑斑,应引起重视,因为少数人可能就是肝癌患者,见此舌者应及时进行有关检查。

11.舌尖或舌侧部有淤点 舌尖或舌侧部出现了分散的青紫色淤点或淤斑常表示女性有月经失调、痛经或子宫功能性出血等病证;成年人出现这种舌象则表示体内有淤血存在。

(六)望舌苔诊法

正常的舌苔是由胃气上蒸所生,故胃气的盛衰,可从舌苔的变化上反映出来。病理舌苔的形成,一是胃气夹饮食积滞之浊气上升而生;一是邪气上升而形成。望舌苔,应注意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正常人的舌苔是薄白而清净,干湿适中,不厚不腻,不滑不燥。

1.望苔质 苔质指舌苔的形质。包括舌苔的厚薄、润燥、糙粘、腐腻、剥落、有根无根等变化。

(1)厚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凡透过舌苔隐约可见舌质的为见底,即为薄苔。由胃气所生,属正常舌苔,有病见之,多为疾病初起或病邪在表,病情较轻。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的为不见底,即是厚苔。多为病邪入里,或胃肠积滞,病情较重。舌苔由薄而增厚,多为正不胜邪,病邪由表传里,病情由轻转重,为病势发展的表现;舌苔由厚变薄,多为正气来复,内郁之邪得以消散外达,病情由重转轻,病势退却的表现。

(2)润燥:舌面润泽,干湿适中,是润苔。表示津液未伤;若水液过多,扪之湿而滑利,甚至伸舌涎流欲滴,为滑苔,是有湿有寒的反映,多见于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之证;若望之干枯,扪之无津,为燥苔,由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多见于热盛伤津、阴液不足,阳虚水不化津,燥气伤肺等证;舌苔由润变燥,多为燥邪伤津,或热甚耗津,表示病情加重;舌苔由燥变润,多为燥热渐退,津液渐复,说明病情好转。

(3)腐腻:苔厚而颗粒粗大疏松,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称为“腐苔”。因体内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之气上泛而成,常见于痰浊、食积,且有胃肠郁热之证。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不同腻状黏液,称为“腻苔”。多因脾失健运,湿浊内盛,阳气被阴邪所抑制而造成,多见于痰饮、湿浊内停等证。

(4)剥落:患者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剥处见底,称剥落苔。若全部剥脱,不生新苔,光洁如镜,称镜面舌、光滑舌,由于胃阴枯竭、胃气大伤、毫无生发之气所致。无论何色,皆属胃气将绝之危候;若舌苔剥脱不全,剥处光滑,余处斑斑驳驳地残存于舌苔,称花剥苔,是胃之气阴两伤所致。舌苔从有到无,是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的表现;但舌苔剥落之后,复生薄白之苔,乃邪去正胜,胃气渐复之佳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舌苔的增长或消退,都以逐渐转变为佳,倘使舌苔骤长骤退,多为病情暴变征象。

(5)有根苔与无根苔:无论苔之厚薄,若紧贴舌面,似从舌里生出者是为有根苔,又叫真苔;若苔不着实,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非如舌上生出者,称为无根苔,又叫假苔。有根苔表示病邪虽盛,但胃气未衰;无根苔表示胃气已衰。

总之,观察舌苔的厚薄可知病的深浅;舌苔的润燥,可知津液的盈亏;舌苔的腐腻,可知湿浊等情况;舌苔的剥落和有根、无根,可知气阴的盛衰及病情的发展趋势等。

2.苔色 苔色,即舌苔之颜色。一般分为白苔、黄苔、灰苔、黑苔四类及兼色变化。由于苔色与病邪性质有关,所以观察苔色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

(1)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由于外感邪气尚未传里,舌苔往往无明显变化,仍为正常之薄白苔。若舌淡苔白而湿润,常是里寒证或寒湿证。但在特殊情况下,白苔也主热证。如舌上满布白苔,如白粉堆积,扪之不燥,为“积粉苔”是由外感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所致。常见于温疫或内痈。再如苔白燥裂如砂石,扪之粗糙,称“糙裂苔”,皆因湿病化热迅速,内热暴起,津液暴伤,苔尚未转黄而里热已炽,常见于温病或误服温补之药。

(2)黄苔:一般主里证、热证。由于热邪熏灼,所以苔现黄色。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热结。外感病,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若苔薄淡黄,为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或舌淡胖嫩,苔黄滑润者,多是阳虚水湿不化。

(3)灰苔:灰苔即浅黑色。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也可与黄苔同时并见。主里证,常见于里热证,也见于寒温证。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可见外感热病,或阴虚火旺,常见于内伤杂病。苔灰而润,见于痰饮内停,或为寒湿内阻。

(4)黑苔:黑苔多由焦黄苔或灰苔发展而来,一般来讲,所主病证无论寒热,多属危重。

苔色越黑,病情越重。如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为热极津枯;苔黑而燥,一见于舌中者,是肠燥屎结,或胃将败坏之兆;见于舌根部,是下焦热甚;见于舌尖者,是心火自焚;苔黑而滑润,舌质淡白,为阴寒内盛,水湿不化;苔黑而黏腻,为痰湿内阻。

3.剥苔、无苔 正常人均有薄白苔,如出现剥苔、无苔则表示体内有病。

(1)牛肉舌:即舌质暗红,舌苔光剥像牛肉一样。牛肉舌常见于恶性贫血。

(2)花剥苔:即舌苔中间有一小块空白处,舌苔已剥脱,花剥苔属于伤阴的一种表现,常表示体内营养缺乏。小儿出现剥苔,则表示营养不足,主要是偏食造成体内某些营养素的缺乏,引起部分舌苔剥脱。这种儿童一般身体抵抗力很差,很容易得感冒或发热。

(3)镜面舌:即舌头光滑,像镜子一样没有苔。其轻者表示营养不良,常提示体内缺乏维生素B12或铁;重者表示体液亏乏,病情危笃。如果病久者的镜面舌兼绛色,还要防止出现败血症。如果是老年人的舌头像镜子那样光滑,舌底面两根静脉增粗延长,常表示有肺心病存在。

还有一种是舌本有苔,病久则无苔,或是液体干涸,显示胃气衰败或胃阴大伤。历来医家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若胃气不衰,预后较好;若胃气已绝,则预后不良。所以中医学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因此,对此现象绝不可等闲视之。

(七)舌质与舌苔的互参

疾病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性变化过程,因此在分别掌握舌质、舌苔的基本变化及其主病时,还应同时分析舌质和舌苔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察舌质重在辨正气的虚实,当然也包括邪气的性质;察舌苔重在辨邪气的浅深与性质,当然也包括胃气之存亡。在一般情况下,舌质与舌苔变化是一致的,其主病往往是各自主病的综合。如里实热证,多见舌红苔黄而干;里虚寒证多舌淡苔白而润。这是学习舌诊的执简驭繁的要领,但是也有两者变化不一致的时候,故更需四诊合参,综合评判。

(八)望舌全息诊法与注意事项

望舌要获得准确的结果,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注意一些问题,兹分述如下:

1.伸舌姿势 望舌时要求患者把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体。口要尽量张开,伸舌要自然放松,毫不用力,舌面应平展舒张,舌尖自然垂向下唇。

2.顺序 望舌应循一定顺序进行,一般先看舌苔,后看舌质,按舌尖、舌边、舌中、舌根的顺序进行。

3.光线 望舌应以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为好,面向光亮处,使光线直射口内,要避开有色门窗和周围反光较强的有色物体,以免舌苔颜色产生假象。

4.饮食 饮食对舌象影响也很大,常使舌苔形、色发生变化。由于咀嚼食物反复摩擦,可使厚苔转薄;刚刚饮水,则使舌面湿润;过冷、过热的饮食以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常使舌色改变。此外,某些食物或药物会使舌苔染色,出现假象,称为“染苔”。这些都是因外界干扰导致的一时性虚假舌质或舌苔,与患者就诊时的病变并无直接联系,不能反映病变的本质。因此,临床遇到舌的苔质与病情不符,或舌苔突然发生变化时,应注意询问患者近期尤其是就诊前一段时间内的饮食、服药等情况。

十六、望颈项部全息诊法

颈项是连接头部和躯干的部分,其前部称为颈,后部称为项。颈项起着支撑头部,连接头身的重要作用;颈项中有气管、食管、脊髓和血脉通过,是清气、饮食、气血、津液循行之要道;手足阳明经与任脉行于颈,太阳经与督脉行于项,少阳经行于两侧,是经气运行之路。颈项若有阻滞,可引起全身的病变;而脏腑气血失调,亦往往可在颈项部反映出来。望颈项部全息诊法,应注意颈项外形和动态变化。

(一)外形变化

正常人的颈项直立,两侧对称,气管居中;矮胖者略粗短,瘦高者略细长,男性喉结突出,女性喉结不显;颈侧动脉搏动在安静时不易见到。其异常表现主要有。

1.望颈部形态诊法 颈部修长而瘦,颈椎稳定性差,颈肌容易劳损,易患颈性颈椎病、颈椎小关节紊乱。颈部长而粗,颈椎稳定性较好,但易压迫神经,或导致椎动脉狭窄。颈部短而瘦,颈椎、颈椎间盘容易出现退变。颈部短而粗,颈椎稳定性强,但颈部灵活度差,颈部肌肉容易僵硬,易患颈部肌肉、筋膜粘连性疾病。

2.望颈部病理形态诊法

(1)瘿瘤:指颈部结喉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皮色不变也不疼痛,缠绵难消,且不溃破,为颈瘿,俗称“大脖子”,即为甲状腺瘤。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或因水土失调,痰气搏结所致。

(2)瘰疬:指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皮色不变,初觉疼痛,为之瘰疬,即为淋巴结核或淋巴结炎。多由肺肾阴虚,虚火内灼,炼液为痰,结于颈部,或因外感风火时毒,夹痰结于颈部所致。

(3)颈瘘:指颈部痈肿、瘰疬溃破后,久不收口,形成管道,病名曰鼠瘘。因痰火久结,气血凝滞,疮孔不收而成。

(4)项痈、颈痈:项部或颈部两侧焮红漫肿,疼痛灼热,甚至溃烂流脓者,为之项痈或颈痈。多由风热邪毒蕴蒸,气血壅滞,痰毒互结于颈项所致。

(5)气管偏移:指气管不居中,向一侧偏移。多为胸膈有水饮或气体,或因单侧瘿瘤、肿物等,挤压、牵拉气管所致,可见于悬饮、气胸、石瘿、肉瘿、肺部肿瘤等病。

(二)动态变化

正常人的颈项转侧俯仰自如,其活动范围是:左右旋转各75°,后仰35°,前屈35°,左右侧屈各45°。其异常改变主要有以下几种。

(1)项强:指项部拘紧或强硬。如项部拘急牵引不舒,兼有恶寒、发热,是风寒侵袭太阳经脉,经气不利所致。若项强不适,兼头晕者,多属阴虚阳亢,或经气不利所致。如睡眠之后,项强而痛,并无他苦者,为落枕,多因睡姿不当,项部经络气滞所致。

(2)项软:指颈项软弱,抬头无力。小儿项软,多因先天不足,肾精亏损,后天失养,发育不良,可见于佝偻病患儿。久病、重病颈项软弱,头垂不抬,眼窝深陷,多为脏腑精气衰竭之象,属病危。

(3)颈脉搏动:指在安静状态时出现颈侧人迎脉搏动明显。可见于肝阳上亢或血虚重证等病人。

(4)颈脉怒张:指颈部脉管明显胀大,平卧时更甚。多见于心血淤阻、肺气壅滞及心肾阳衰、水气凌心的病人。

(5)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若项部强硬,不能前俯,兼壮热、神昏、抽搐者,多属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多为肝风内动。

十七、望胸胁部全息诊法

望胸胁部全息诊法是指望胸、膺胸、胁、季胁、天突、乳等部分。膈膜以上,锁骨以下的躯干部为之胸。正常人的胸廓呈扁圆柱形,两侧对称,左右径大于前后径(比例为1.5∶1),小儿和老人则左右径略大于前后径或相等,两侧锁骨上下窝亦对称。望诊时要注意胸胁部外形的变化。

(一)望胸胁部形态诊法

1.扁平胸 表现为胸廓较正常人扁平,前后径小于左右径的一半,颈部细长,锁骨突出,两肩向前,锁骨上、下窝凹陷。多见于形瘦之人,或肺肾阴虚、气阴两虚的病人。

2.桶状胸 表现为胸廓较正常人膨隆,前后径与左右径约相等,颈短肩高,锁骨上、下窝平展,肋间加宽,胸廓呈圆桶状。多为久病咳喘,肺肾气虚,以致肺气不宣而壅滞,日久促使胸廓变形。

3.鸡胸 表现为胸骨下部明显前突,胸廓前后径长而左右径短,肋骨侧壁凹陷,形似鸡之胸廓。多见于小儿佝偻病,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肾气不充,骨骼发育异常所致。

4.胸廓两侧不对称 一侧胸廓塌陷,肋间变窄,肩部下垂,脊骨常向对侧凸出者,多见于肺痿、肺部手术后等病人;若一侧胸廓膨隆,肋间变宽或兼外凸,气管向健侧移位者,多见于悬饮、气胸等病人。

5.肋如串珠 指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变厚增大,状如串珠。可见于肾气不足,或后天失养,发育不良的佝偻病患儿。

(二)望胸胁部动态诊法

胸胁随呼吸而活动。正常人呼吸均匀,节律整齐,每分钟16~18次,胸廓起伏左右对称,均匀轻松。妇女以胸式呼吸为主,男子和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常见的呼吸异常有。

1.呼吸形式改变 如胸式呼吸增强,腹式呼吸减弱,多为腹部有病,可见于鼓胀、腹内癥积、腹部剧痛等病人,亦可见于妊娠妇女;如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增强,多为胸部有病,可见于肺痨、悬饮、胸部外伤等病;如两侧胸部呼吸不对称,即胸部一侧呼吸运动较另侧明显减弱,为呼吸运动减弱侧胸部有病,可见于悬饮、气胸、肺肿瘤等病人。

2.呼吸时间改变 若吸气时间延长,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凹陷,多因吸气困难所致,可见于急喉风、白喉等病人;若呼气时间延长,伴口张目突、端坐呼吸,多为呼气困难所致,可见于哮病、肺胀、矽肺等病人。

3.呼吸强度改变 如呼吸急促,胸部起伏显著,多为邪热、痰浊阻肺,肺失清肃,肺气不宣所致。如呼吸微弱,胸廓起伏不显,多为肺气亏虚,气虚体弱所致。

4.呼吸节律改变 呼吸节律不整,表现为呼吸由浅渐深,再由深渐浅,以至暂停,往返重复,或呼吸与暂停相交替,皆为肺气虚衰之象,属病重。

(三)望乳房形态诊法

乳房形状有丰满的圆锥形、水滴形、半球形,基底是椭圆形;乳头位于顶端,向前向外并稍向上突出;乳房的皮肤细嫩,软硬适度,富有弹性,手感柔软,位置与大小两侧对称,位于第三与第七肋、胸骨与侧胸之间。乳房属胃经,乳头属肝经。乳房随生理变化而变化,如青春期、怀孕期,哺乳期、绝经期乳房的形态不一。异常的乳房体积形态有畸形肥大、下垂、不对称、先天发育不全、先天性或遗传性乳头内陷等。

1.乳房发育不良 在青春期以后,乳房发育不良,或萎瘪平塌者,多与先天不足,肾气虚弱,气血不充有关,或患有乳房小叶增生,或乳腺增生,或乳痞。

2.乳头内陷 即乳头部分或全部低于乳晕平面,甚至反向内凹,陷于皮面之下,致使局部呈火山口状,这种情况就是乳头内陷(乳头凹陷)。常见于青春期,女性乳房不发育,乳头很小;有的甚至是恶性肿瘤在乳房上的外在症状。

3.巨乳症 又称乳房肥大、大乳房或巨乳房,是指女性乳房过度发育,含腺体及脂肪结缔组织过度增生,体积超常,与躯体比例明显失调。可发生胸部压迫感,慢性乳腺炎、疼痛、肩部酸痛沉重及乳房下皮肤糜烂等病证。

4.乳房下垂 表明在哺乳婴儿时间太长,后天又失养。乳房下垂是一种生理现象,常见于生育哺乳后的女性。由于乳房腺体和结缔组织经过增生肥大和萎缩后使乳房的皮肤弹性降低,支持韧带拉长,使乳房皮肤弹性降低,影响女性的胸部形态。

5.乳痈 乳房局部红肿,甚至溃破流脓的,是乳痈,多因肝失疏泄,乳汁不畅,乳络壅滞而成。

6.乳房肿溃 妇女哺乳期乳房红肿热痛,乳汁不畅,甚则破溃流脓,身发寒热者,为乳痈。多因肝气不舒,胃热壅滞,或外感邪毒所致。

十八、望腹部全息诊法

腹部指躯干正面剑突以下至耻骨以上的部位,属中下焦,内藏肝、胆、脾、胃、大肠、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故望腹部可以诊察内在脏腑的病变和气血的盛衰。

(一)腹部全息定位

腹部泛指胃脘以下,耻骨以上的部位,膈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躯干是腹部。范围较广,所包括内脏亦较多,一般可划分为上腹(属太阴)、脐腹(属少阴)、少腹(属厥阴)、小腹(脐下属冲任奇经)等不同部位。在妇科疾患中,较常涉及脐腹、小腹、少腹等部位。

(二)检查方法

检查腹部多取仰卧位,令患者下肢伸直,轻轻振腹以测其感,然后屈膝,或侧卧,使腹部肌肉松弛缓和,以便有系统地进行腹部的望、闻、问、切、按等方面的诊查。

(三)望腹部全息诊法

望腹部全息诊法主要诊察腹部形态变化,腹部形状的隆起或下陷,皮肤的滋润或枯燥等方面的情况。一般下陷者多虚,隆起者多实。

1.腹部膨隆 即仰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胸耻连线。如腹皮绷急,胀大如鼓者,称为膨胀。若仅腹部膨胀,四肢消瘦者,多属鼓胀,为肝气郁滞,湿阻血淤所致;若腹部胀大,周身俱肿者,多属水肿病,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所致;腹局部膨隆,多见于腹内有癥积的病人。其中,立、卧位腹部均高起,按之不坚者为气臌。若立位腹部膨胀,卧位则平坦,摊向身侧的,属水臌。

2.腹部凹陷 病人腹部凹陷如舟者,称腹凹,仰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胸耻连线。若腹部凹陷,形体消瘦,多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可见于久病脾胃气虚,机体失养,或新病吐泻太过、津液大伤的病人;若腹皮甲错,深凹着脊,可见于长期卧床不起,肉消着骨的病人,为精气耗竭,属病危。

3.腹壁青筋暴露 即病人腹大坚满,腹壁青筋怒张。多因肝郁气滞,脾虚湿阻日久,导致血行不畅,脉络淤阻所致,可见于鼓胀重证。

4.腹壁突起 腹壁有半球状物突起,多发于脐孔、腹正中线、腹股沟等处,每于直立或用力后发生者,多属疝气。婴幼儿脐中有包块突出,皮色光亮者为之脐突,又称脐疝。

5.妊娠终止 如妊娠气血亏虚,不能养胎,可见腹部松弛下陷之象,多为胎萎不长,或胎死腹中。《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说:“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

6.妊娠腹部隆起 腹大异常,多为胎水肿满,羊水过多之征。如陈良甫说:“妇人胎孕至五六个月,腹大异常,胸腹胀满,手足面目浮肿,气逆不安,此由胞中蓄水,名曰胎水。”

7.妊娠腹形 《千金方》并通过望诊妊娠腹形以辨男女胎,为“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8.腹部皮肤滋润 腹部皮肤滋润者,气血尚盛,枯燥者津血已伤,肌肤甲错者,多为淤血内结,可见于闭经。以及望任脉之凹凸可辨别气之盛衰等等,皆属于望腹的内容。

十九、望脐全息诊法

脐居人体正中,内通五脏,外达四旁,腹内脏器疾患皆可外露于脐,故脐又称腹眼。临床脐全息诊法,主要是观察脐的位置、色泽变化,以及触摸脐周围有无疼痛,来诊察疾病的方法。脐为任脉之要穴,名曰“神阙”,脐居大腹中央,内通五脏,外达四旁,且前贯任脉,后应督经,脐又位处中州,根系于肾、命门,故为人身之重要枢纽。

脐,任脉贯行于中,督脉气应于后,任、督又各为阴经之海及阳经之海,总统诸经,故神阙(脐)能通应阴阳、内连人体诸经百脉。脐又为冲脉循行之域,冲乃经脉之海,且任、督、冲一源而三歧,三脉经气相通,皆达于脐,可见脐与冲、任、督的关系甚为密切。脐全息诊法,是将脐按八卦分布,配属人体各部及脏腑,根据其不同的变化来诊察人体各部位及脏腑的疾病。

(一)望脐全息形态诊法

正常人脐位于人体正中,脐环圆整,轮廓宽余,肌肉厚实,脐深,色泽明润,按之有力。应手如有根蒂之脐,为神气内守,元气充盛,说明身体健康无病。若脐的形态和脐的位置发生改变,则提示人体内脏可能发生疾病。因此,观察脐的变化对诊断疾病有重要意义。

1.圆形肚脐 肚脐圆圆,下半部丰厚而朝上,这是男性中最好的一种。这种肚脐表明血压正常,肝、肠和胃等内脏都健康,而且此类人精力充沛。

2.满月形肚脐 脐如满月般丰满调和,下腹有弹性,这种脐表明女性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

3.浅小形肚脐 肚脐眼又浅又小,具有这样肚脐者,不论男女,身体都较虚弱,内分泌功能不正常,经常感到浑身乏力。气功出偏差和精神障碍者,常见这种肚脐。

4.海蛇形肚脐 因静脉扩张使肚脐周围如海蛇缠绕一般,这种肚脐是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常见的征兆。

5.凸出形肚脐 肚脐外突为水肿的凶兆,提示严重水肿。脐外突凸又为喘胀的险候,预兆肺、肾之气将绝。此外还可见于卵巢囊肿。

6.陷凹形肚脐 脐陷于大腹,是脾肾大虚之凶兆,多见于久泄,元气将脱及暴吐之后。此外,脐突然下陷为正虚邪闭的凶兆,多见于小儿瘟疫染身,毒邪内逼之证,病情险恶,预后不良。当腹内发生炎症变化时,如粘连性结核性腹膜炎,肚脐可向内凹陷。

7.肚脐上移 肚脐向上延长几乎成三角形,为气逆、气滞的反映,临床上为肺、胃之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气郁滞之象。常以郁怒为诱因,多与胀满、呕吐并见。此外,内有癥瘕、积聚亦可牵提致脐上移。临床常提示,不论男女,肚脐上移多为胃、胆囊和胰脏有病。

8.肚脐下移 脐位下移,为肾虚、中气不足的表现,多兼见腹壁松弛虚软,常提示内脏下垂。证见少气无力,动则息促,头晕眼花,腹部坠胀,脉虚无力,舌淡苔白等中气下陷证,提示有胃下垂、肝肾下垂及脱肛、子宫脱出等。

9.肚脐偏右 肚脐偏向右侧为气虚,可见于高血压、左侧肢体偏瘫。此外,肚脐偏右提示,易患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10.肚脐偏左 为血虚,见于高血压、右侧肢体偏瘫。此外,肚脐偏左提示,肠胃不佳、便秘、大肠粘连等症。

(二)脐全息望色诊法

脐部色诊,主要观察脐部色泽的变化来判断机体内脏的病理变化。一般脐部的色泽改变,多提示内脏寒热的变化。

1.脐色白 脐色白无光泽,反映肺气虚、心阳不足、血虚,临床可见气促心悸、头晕乏力、虚浮食少、唇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常与脐下陷、腹凉并见。

2.脐色赤 脐色红赤、甚至有疮疖,表示心火重、热毒内蕴,或心火下移小肠,热积腹中内应于脾,或腑气不通,阳明热毒内蕴、毒溢于脐,可与口渴面赤、舌质红、苔黄干、便结、心烦等全身症状并见。

3.脐色黑 脐色黑为肾阳衰微、命门火败绝的凶讯,亦为暴病将卒的恶兆和久病生机将绝之征,临症险恶,常与急促息微、神识昏迷等危象并见。

4.脐色黄 脐色发黄,并有油性分泌物渗出,发痒,为湿热蕴积脾胃或肝胆湿热之兆,常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肉,内生湿热所致。证见身热起伏或无热,脘痞满闷,呕恶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

5.脐色青 脐色发青或青蓝,为内有寒积、水饮或风寒内伏中州,常与腹皮寒冷、拘急板滞并见。常有腹痛隐隐,喜按就温,肠鸣泄泻,四肢欠温,口淡食少,多涎,小便清长,舌苔白润,脉迟或紧。此外,痛证亦可出现脐色发青。

6.脐色紫 脐色发紫,色泽晦枯,或见淤斑,为内有淤积之色。腹腔症积和盆腔肿瘤亦可反映于脐,重者可见脐腹肌肤甲错、干燥如鱼鳞,腹内可触及包块,腹皮拘急拒按,全身可见口干夜热、善忘、面色黧黑。

二十、望背腰部全息诊法

背为胸中之府,亦为心肺之所居,与肝胆相关。腰为身体运动的枢纽,为肾之府。故望腰背部的异常表现,可以诊察有关脏腑经络的病变。望腰背时应注意观察脊柱及腰背部有无形态异常及活动受限。

(一)望背腰部皮肤形态变化

背腰部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在背腰部分布的俞穴,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俞穴,并与人体内脏相互对应联系。张景岳为:“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俞穴是联系内外的枢纽,是反映人体内脏生理、病理变化的窗户。有些疾病,可通过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皮肤的色泽、淤点、丘疹、脱屑、肌肉隆起、凹陷等反映出来,故诊察背腰俞穴可助诊断。

(二)望背腰部形态

正常人腰背部两侧对称,直立时脊柱居中,颈、腰段稍向前弯曲,胸、骶段稍向后弯曲,但无左右侧弯。医生首先从上而下观察患者头颈是否端正,两肩是否水平,身体是否歪斜,再查看脊柱是否平直成一线,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是否正常,脊中央沟是否平滑,局部是否隆突,脊柱两侧斜方肌、腰大肌是否对称或肿胀,棘突是否偏歪,骨盆是否倾斜或高低不等。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1.脊柱后突 指脊骨过度后弯,致使前胸塌陷,背部凸起。又名龟背,俗称驼背。多由肾气亏虚、发育异常,或脊椎疾患所致,亦可见于老年人。若久病病人后背弯曲,两肩下垂,称为“背曲肩随”,为脏腑精气虚衰之象。

2.脊柱侧弯 指脊柱偏离正中线向左或右歪曲。多由小儿发育期坐姿不良所致,亦可见于先天不足、肾精亏损、发育不良的患儿和一侧胸部有病的病人。提示脊柱退变、椎体不稳、椎间盘膨出或椎体滑脱。

3.脊疳 指病人极度消瘦,以致脊骨突出似锯。为脏腑精气极度亏损之象,见于慢性重病患者。

4.发背 痈、疽、疮、疖生于脊背部位者,统称为发背,多因火毒凝滞于肌腠而成。

5.缠腰火丹 腰部皮肤鲜红成片,有水疱簇生如带状,灼热肿胀者,称缠腰火丹,由外感火毒与血热搏结,或湿热浸淫,蕴阻肌肤,不得外泄所致。

(三)望背腰部动态

正常人腰背部俯仰转侧自如。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1.挺胸受限 含胸驼背、挺胸受限者多为T1-T4胸椎关节滑脱式错位或强直性脊柱炎。

2.两下肢不等长 多为骶髂关节或髋关节错位等。

3.角弓反张 指患者病中脊背后弯,反折如弓。常兼颈项强直,四肢抽搐。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之象,可见于热极生风之惊风、破伤风、马钱子中毒等病人。

4.腰部拘急 指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转侧不利。多因寒湿内侵,腰部脉络拘急,或跌仆闪挫,局部气滞血淤所致。

二十一、望前后阴全息诊法

前阴为生殖和排尿器官,后阴指肛门,又称“魄户”,为排便之门户。前阴为肾所司,宗筋所聚,太阴、阳明经所会,阴户通于胞宫并与冲任二脉密切相关,肝经绕阴器,故前阴病变与肾、膀胱、肝关系密切。后阴为肾所司,脾主运化,升提内脏,大肠主传导糟粕,故后阴病变与脾、胃、肠、肾关系密切。

(一)望前阴全息诊法

望男性前阴应注意观察阴茎、阴囊和睾丸是否正常,有无硬结、肿胀、溃疡和其他异常的形色改变。对女性前阴的诊察要有明确的适应证,由妇科医生负责检查,男医生需在女护士陪同下进行。前阴常见的异常改变有。

1.外阴肿胀 男性阴囊或女性阴户肿胀,称为阴肿。阴肿而不痒不痛者,可见于水肿病。阴囊肿大,一般称为疝气,可因小肠坠入阴囊,或内有淤血、水液停积,或脉络迂曲、睾丸肿胀等引起。若阴囊或阴户红肿、瘙痒、灼痛,多为肝经湿热下注所致。

2.外阴收缩 男性阴囊阴茎,或女性阴户收缩,拘急疼痛,称为阴缩。多因寒邪侵袭肝经,凝滞气血,肝脉拘急收引所致。

3.外阴生疮 前阴部生疮,或有硬结破溃腐烂,时流脓水或血水者,称为阴疮,多因肝经湿热下注,或感染梅毒所致。若硬结溃后呈菜花样,有腐臭气,则多为癌肿,病属难治。

4.外阴湿疹 男子阴囊,或女子大小阴唇起疹,瘙痒灼痛,湿润或有渗液者,分别称为肾(阴)囊风、女阴湿疹。多由肝经湿热下注,风邪外袭所致;若日久皮肤粗糙变厚者,多为阴虚血燥之证。

5.睾丸异常 小儿睾丸过小或触不到,多属先天发育异常,亦可见于痄腮后遗症(睾丸萎缩)。

6.阴户有物突出 妇女阴户中有物突出如梨状,名为阴挺。多由脾虚中气下陷,或产后劳伤,使胞宫下坠阴户之外所致。

(二)望后阴全息诊法

望诊时应注意观察肛门部有无红肿、痔疮、裂口、瘘管及其他病变。

检视时可嘱患者左侧卧位,双腿尽量前屈靠近腹部,或膝胸位、弯腰位,使肛门充分暴露。检查者用双手将臀部分开,即可观察肛门外部的病变;然后再让患者用力屏气,以观察有无内痔突出,内痔的位置、数目、大小、色泽,有无出血等。肛门部常见的异常改变有。

1.肛痈 肛门周围局部红肿疼痛,状如桃李,破溃流脓者,为肛痈。多由湿热下注,或外感邪毒阻于肛周而成。

2.肛裂 肛门与肛管的皮肤黏膜有狭长裂伤,可伴有多发性小溃疡,排便时疼痛流血者,为肛裂。多因热结肠燥或阴津不足,燥屎内结,努力排便时撑伤肛门皮肤,或湿热下注所致。

3.痔疮 肛门内外生有紫红色柔软肿块,突起如峙者,为痔疮。其生于肛门齿状线以内者为内痔,生于肛门齿状线以外者为外痔,内外皆有者为混合痔。多由肠中湿热蕴结或血热肠燥,或久坐、负重、便秘等,使肛门部血脉郁滞所致。

4.瘘管 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久不敛口,外流脓水,所形成的管腔,称为肛瘘。瘘管长短不一,或通入直肠,局部痒痛,缠绵难愈。

5.脱肛 指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脱出肛外。轻者便时脱出,便后缩回;重者脱出后不能自回,须用手慢慢还纳。检视时可嘱病人蹲位,用力屏气做排便动作,即可在肛门外看到紫红色球状物(直肠黏膜)或椭圆形块状物(直肠壁)脱出。本病多由脾虚中气下陷所致。

二十二、望耳全息诊法

耳为肾之窍,宗脉所聚之处。现代耳全息把耳郭比喻为人体的缩影,人体各组织器官在耳郭上都有相应的穴位,当体内器官组织发生病变时,在耳郭特定部位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和反应。

(一)耳郭的脏腑分属

人体内脏在耳郭对应分布是有其规律性的,它在耳郭前外侧面的排列像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臂部及下肢朝上,胸部及躯干在中间。即头面部在对耳屏、耳垂;上肢分布在耳舟;躯干分布在对耳轮;下肢及臀分布在对耳轮上脚和下脚;盆腔分布在三角窝;消化道分布在耳轮脚周围;腹腔分布在耳甲艇;胸腔分布在耳甲腔;鼻咽部分布在耳屏;内分泌分布在屏间切迹(附图24-1)。

1.耳轮脚周围穴区与诊断(耳轮脚周围部分相当于消化系统)

(1)口:位于耳轮脚下缘,外耳道口外上方,可诊断口腔疾患。

(2)胃:位于耳轮脚消失处。若耳轮脚延伸至对耳轮时,则取外耳道口上方之耳轮脚部位至对耳轮内缘所作连线的外2/3处,可诊断胃、脾疾病。

(3)食管:位于耳轮脚下缘,口与胃之间内1/3处,可诊断食管及消化系统疾病。

(4)贲门:位于耳轮脚下缘,口与胃之间中外1/3交界处,可诊断贲门疾病。

(5)大肠:位于耳轮脚上缘内1/3处,与口相对,可诊断大肠疾病和肺部疾患。若大肠穴阳性,阑尾穴强阳性则考虑阑尾炎;若大肠穴与荨麻疹区同时出现阳性,应想到过敏性肠炎。

(6)小肠:位于耳轮脚上缘中1/3处,与食管相对,可诊断小肠与心脏疾病。若心、小肠出现阳性反应可能是风湿性心脏病。

(7)十二指肠:位于耳轮脚下缘外1/3处,与贲门穴相对,可诊断消化性溃疡。

(8)阑尾:在大、小肠之间,可诊断阑尾炎的主要穴位。

2.耳甲腔穴区与诊断(耳甲腔相当于胸腔)

(1)心脏:位于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处,约平外耳道口中央,可诊断心脏疾病。

(2)肺:在心的上、下周围,可诊断肺部疾患、皮肤病。

(3)支气管:在肺区偏内侧1/3处,上下各一点,可诊断气管炎。

(4)气管:在外耳道口外缘与心之间,与心平行,可诊断感冒、气管炎。

(5)脾脏:位于耳甲腔的外上方,胃的外下方,可诊断消化系统疾患。

3.耳甲艇穴区与诊断(耳甲艇相当于腹腔)

(1)肾脏:位于耳甲艇上缘,对耳轮下脚下方,盆腔的直下部位,可诊断肾脏疾病、性功能障碍、神经衰弱、骨骼疾患。

(2)膀胱:位于耳甲艇上缘,对耳轮下脚下方,大肠的直上方,可诊断泌尿系统感染。

(3)输尿管:位于肾与膀胱穴之间,可诊断泌尿系统感染。

(4)前列腺:在膀胱穴的两侧,可诊断前列腺疾患及性功能障碍。

(5)胰胆:位于耳甲艇的边缘,肝、肾两者之间,可诊断胆、胰疾患,若右耳出现阳性反应时,胆病的可能性大,左耳出现阳性反应时,胰腺疾病的可能性大。

(6)肝脏:位于耳甲艇外下方边缘,胃的外上方,可诊断肝胆、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肌肉运动系统疾病。

4.三角窝穴区与诊断(三角窝相当于盆腔)

(1)子宫(精宫):位于三角窝的最凹陷处,可诊断妇科疾病和性功能障碍。

(2)盆腔:位于三角窝之外角,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的内侧,可诊断盆腔炎、附件炎。

(3)卵巢:在三角窝中,子宫穴上下,呈双穴,可诊断卵巢疾病。

5.耳屏穴区与诊断(耳屏相当于鼻咽部)

(1)肾上腺:位于耳屏下缘(如耳屏为双峰状,则在下面隆起)的稍内侧,可诊断癌症。

(2)外鼻:位于耳屏软骨前缘与肾上腺、屏尖呈三角形,可诊断鼻部疾患。

(3)内鼻:在耳屏之内侧面下1/2处,与肾上腺相对,可诊断鼻部疾患。

(4)咽喉:位于耳屏内侧面1/2处,屏尖内侧,可诊断咽喉疾病。

6.对耳屏穴区与诊断(对耳屏相当于头部)

(1)腮腺:位于对耳屏中区的最高点,可诊断腮腺疾病。

(2)脑点:在脑干与腮腺之间,可诊断脑及内分泌疾病。

(3)额:在对耳屏前下方对耳屏软骨边缘,与皮质下相对,可诊断前额头痛。

(4)皮质下:位于对耳屏内侧面,同额点相对,可诊断神经系统疾病及癌瘤。

7.轮屏切迹穴区与诊断(轮屏切迹相当于脑干)

脑干:位于轮屏切迹正中凹陷处,可诊断脑部疾患。

8.屏上切迹穴区与诊断(屏上切迹相当于外耳)

外耳:位于屏上切迹前方凹陷中,可诊断外耳疾患。

9.屏间切迹穴区与诊断(屏间切迹相当于内分泌)

(1)内分泌:位于屏间切迹底部稍内约0.2cm处,可诊断生殖系统疾病,以及内分泌紊乱所引起的疾病(如月经不调)。

(2)卵巢2:位于屏间切迹与对耳屏交界处,内分泌外上方,皮质下前下方,可诊断妇科疾病、性功能障碍。如本穴与内分泌同时出现阳性反应,妇女可能是月经不调或不孕症;若与盆腔同时出现阳性反应则可能是卵巢炎、输卵管炎;男性若与精宫、肾穴同时出现阳性反应可能是阳痿或性功能减退。

(3)目1、目2:目1位于屏间切迹前下方;目2位于屏间切迹外后下方,可诊断眼疾。

10.耳垂穴区与诊断(耳垂相当于颜面部) 为了叙述和临床取穴方便,一般将耳垂前面划分为九个区:在屏间切迹软骨边缘处画一水平线,由此至耳垂下端等份,画两条平行线,再将第一条线分三等份,垂直画两条垂直线,这样就将耳垂分为九个区。由内向外,由上向下分别为1、2……9区。

(1)扁桃体:在耳垂8区中央,可诊断咽喉疾病。

(2)内耳:在耳垂6区中央,可诊断美尼尔氏征及内耳疾病。

(3)眼:在耳垂之中央,即5区中心,可诊断眼疾。

(4)舌:在上腭与下腭穴中点稍上处。可诊断舌疾。

(5)面颊区:在耳垂前面5、6区交界线周围。眼与内耳之间。本区可诊断面部疾病。

(6)肿瘤特异区1:耳垂边缘轮4~轮6间的弧线。在患癌症时,常在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穴相应部位及肿瘤特异区同时出现阳性反应。

11.耳轮穴区与诊断

(1)肿瘤特异区2:位于耳轮边缘的中上段。本区是诊断癌的主要参考穴,若与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穴同时出现强阳性反应时,再查有关脏器穴位,有利于病变的定位诊断。

(2)外生殖器:位于对耳轮下脚交感穴同水平的耳轮上。是诊断外生殖器疾病的主要参考穴。

(3)尿道:在外生殖器穴下方,与膀胱同水平的耳轮部,可诊断尿道疾患。

(4)直肠下段:位于屏上切迹上方,与肠穴同一水平的耳轮处。在诊断时本穴若与大肠、小肠穴同时出现阳性反应,可能患痢疾、肠炎。

(5)睾丸:在外生殖器与尿道之间稍偏外侧,可诊断睾丸疾病。

(6)肛门:在直肠下段与尿道之间,可诊断肛门部疾患。

12.耳舟穴区与诊断(耳舟相当于上肢)

(1)锁骨:在耳舟下端与轮屏切迹同水平位置,可诊断肩背疼痛。

(2)指:在耳轮下缘之耳舟顶部。约平耳轮结节上缘,可诊断指部疾患。

(3)肩关节:将锁骨与肘两穴之间的耳舟分为四等份,此穴在锁骨上方第一个等份区域内,可诊断肩关节疾患。

(4)肘:在锁骨上方第三个等份区域内,约平对耳轮下脚下缘。本穴在诊断时若与内分泌、甲状腺等穴同时出现阳性反应,多为甲状腺功能亢进。

(5)腕:在锁骨上方第四个区域内,约平耳轮结节中部,可诊断腕部疾患、过敏性疾患。

13.对耳轮上脚穴区与诊断(对耳轮上脚相当于下肢)

(1)趾:位于对耳轮上脚末端偏外侧,与指相对,可诊断趾疾。

(2)跟:位于对耳轮上脚末端偏内侧,可诊断足跟部疾患。

(3)踝关节:在趾、跟两穴的下方,同此两穴呈三角形,可诊断踝关节疾患。

(4)髋关节:在骶椎与趾两穴连线中点,可诊断髋关节疾患。

(5)膝关节:在髋关节与趾两穴连线中点,可诊断膝关节疾患。

(6)膝:在对耳轮上脚的起始部偏外侧,骶椎穴外上方,可诊断膝关节部疾患。

14.对耳轮下脚穴区与诊断(对耳轮下脚相当于臀部)

(1)臀:在对耳轮下脚的起始部,为诊断臀、骶部疾患。

(2)交感:在对耳轮下脚的末端,为诊断内脏疼痛之参考穴。

(3)坐骨神经:在臀与交感两穴的中间,为诊断坐骨神经痛。

15.对耳轮穴区与诊断(对耳轮部相当于脊柱和躯干)

(1)颈椎:位于对耳轮下端的隆起处,可诊断颈椎病变。

(2)胸椎:位于对耳轮正面隆起部,相当于胃穴的外下方至外上方这一段。由下而上依次相当于T1至T12,可诊断胸椎病变。

(3)腰椎:相当于胃至肾上方之间的对耳轮上面隆起部,可诊断腰椎病变及腰痛。

(4)骶椎:在对耳轮上下脚起始部至腰椎上界的对耳轮隆起部,可诊断骶椎病变、腰痛。

(5)颈:在颈椎与胸椎之间,偏耳甲侧,可诊断颈部疾患。

(6)胸:胸椎与腰椎穴之间偏耳甲侧,可诊断胸部疾患。

(7)腹:在腰椎与骶椎之间偏耳甲侧,约与对耳轮下脚下缘相平,可诊断腹腔疾患。

(8)甲状腺:在颈椎穴之外上方,与颈穴平,可诊断甲状腺疾患。

(9)乳腺:在对耳轮隆起两侧,胸椎穴上方,与胸椎穴呈等边三角形,可诊断乳腺疾患。

(二)望耳部的色泽

正常耳郭色泽微黄而红润。全耳色白,常见感受风寒,亦见于贫血。全耳色青而黑,常见于剧痛患者。耳垂青色,为房事过度。耳轮焦黑、干枯,为肾精亏极。耳朵红肿,为少阳相火上攻,或为肝胆湿热火毒上蒸,也可见于中耳炎、冻疮所致。耳背上见到红色脉络,并伴耳根发凉,多为麻疹先兆。耳垂经常潮红,为多血质体质。耳郭产生白色糠皮样皮肤脱屑,擦之不去,多见于皮肤病。

(三)望耳阳性反应点

耳郭阳性反应点主要有变色、变形、血管充血、水疱、结节、丘疹、脱屑、油脂等颜色、形态的改变。

1.变色 变色指耳全息病变区色与耳郭周围皮肤颜色不同。

(1)红色:有鲜红或暗红色之分,形状可有点状、片状多种表现。鲜红多见于急性病、痛症,暗红色多见于慢性病。

(2)白色:有白色、苍白色、中间白边缘红几种。白色多为慢性病;苍白色多为贫血;中间白边缘红多见于慢性病急性发作。

(3)褐色:可分为浅褐色、深褐色。浅褐色多见于慢性病的愈合期,深褐色多见于肿瘤。

2.变形 变形指耳组织的形态学改变。

(1)隆起:可分点状、条索状、结节状、片状隆起,多见慢性病,肝硬化、肝肿大、胆结石、结核病、肿瘤、心脏病、胃下垂等。点状隆起多见口腔炎、气管炎;条索状隆起多见于痔疮、便秘、偏头痛、手术瘢痕;结节状隆起多见于颈椎、腰椎骨质增生;片状隆起多见于肠功能紊乱、腰肌劳损,亦可见于头痛。若软骨结节样隆起要注意肿瘤。

(2)凹陷:可分点状、线状、片状凹陷。点状凹陷多见于缺齿、口腔溃疡、散光;线状凹陷多见于脑供血不足、冠心病、手术后瘢痕;片状凹陷多见于头晕、胃溃疡病。

(3)水肿:根据水肿部位来诊断相应组织器官疾病。如扁桃体穴水肿属扁桃体炎。

3.丘疹 耳全息区出现高于皮肤的疹子,颜色有红、白之分。白色丘疹、无脂溢无光泽者多见于皮肤病,慢性病,器质性疾病;红色多见于各种炎症急性期。

4.脱屑 病变部位呈白色糠皮样碎屑。多见于皮肤病、营养不良、脾胃虚弱、妇科病、贫血。

5.血管扩张 在耳全息病变部位的血管过于充盈或扩张,呈网状或条状,可呈顺血管走向充盈、局部充盈或成圆圈状、条段状等形态。色呈鲜红或暗红。色红多见急性炎症、痛症、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色暗红多见慢性病,如支气管扩张、哮喘等。

二十三、望手全息诊法

手是一个倒立的人体信息缩影,但手中含有许多有临床诊疗价值的小全息元,如第二、五掌骨侧全息元等。这就是所谓全息中有全息,临床诊疗时应区别对待。手全息元诊法包括望手形态、手色、手皮色的变化来诊断疾病。

(一)望手型

所谓手型,即手掌的外型特征。临床观察发现每个人的手并不相同,只是外型特征相似,相似之中包含着许多相同的健康状况与易患疾病的趋势。手掌的形状、厚度与人的体质、精力、活力等均有密切关系。不同的人,掌型各不相同,林朗晖在《手纹与健康》中,将手型归纳为6种;吴更伟等在《观手识人》中,又补充了4种,合为10种。此10种常见的手型,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原始型

特征:手指粗壮偏短,手掌大多呈方型,肉多且厚,指端略呈方形,皮肤粗糙,颜色深暗,直观掌纹简单。第一指节与第二指节连接关节背侧三约纹深而杂乱,手背青筋浮露(图3-6)。

提示:这种手型一般反映身体健康,抵抗力强,不易生病,性格爽直,易表现本能情感,情绪易紧张而好动肝火。中年后易得高血压及呼吸系统疾病。

2.四方型

特征:外型直而方,筋骨厚而坚实,除手指外,指腕部也比较接近四方型,指背三约纹较淡(图3-7)。

图3-6 原始型手图

图3-7 四方型手图

提示:一般表明体力好,精力充沛,各方面发育良好,但应注意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胖嫩型

特征:手指较原始型长,手指上下粗细均匀,手掌呈圆形,即大小鱼际下端接腕部棱角不分明而成圆弧线。手掌手背皮肤柔软松弛,掌丰厚,细碎纹理少,皮肤多显白色或苍白色(图3-8)。

提示:身体基本健康,但亦应注意肝脏、肾脏及脑血管疾患的发生。

4.汤匙型

特征:指尖不像一般人由粗渐细,反而末端粗大如汤匙,但亦非后天因病而渐成的“鼓槌指”。筋骨结实有力,掌指厚而方(图3-9)。

图3-8 胖嫩型手图

图3-9 汤匙型手图

提示:健康状况良好,但性情急躁,故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5.竹节型

特征:手外观单薄显细长,手指各指关节突出,手背青筋显露,手部赤白肉际分明,掌呈长方形,掌部肌肉不丰厚,有碎纹(图3-10)。

提示:多显示呼吸系统功能弱,精力不充沛,有神经衰弱倾向,生殖系统功能亦较弱。

6.圆锥型

特征:手指呈圆形,末节指节至顶端渐细,形成圆锥状,皮肤柔细富有弹性,指甲光洁,肤色白净,赤白肉际不明显,掌背青筋隐而不露,指背三约纹轻淡,掌呈长方形(图3-11)。

提示:脾胃功能多较差,易患消化系统疾病。中晚年易发生风湿痹痛症。

7.柔弱型

特征:手指细长单薄无力,顶端易弯曲,手掌薄而无肉,掌背掌骨多隐现,指端尖,皮肤苍白,手掌为圆形,但大小鱼际并不发达(图3-12)。

提示:身体免疫功能差,易患失眠症,呼吸、泌尿系统功能较弱,女性多骨盆偏小,易难产。

8.混合型

特征:手指情况复杂,难以归于某一型,一般是竹节型、四方型、圆锥型等混在一起,但各自又不太典型,五指中多有两种以上指形出现,掌为方形,赤白肉际较显,掌较厚,掌背青筋略浮现(图3-13)。

图3-10 竹节型手图

图3-12 柔弱型手图

图3-11 圆锥型手图

图3-13 混合型手图

提示:这种人适应能力很强,有耐力和抵抗力,但较易患呼吸系统疾病。

9.乌骨型

特征:五指并拢,整个手形如乌贼骨样,大小鱼际两侧缘隐于掌侧未显露出,手掌细碎纹多,肤色偏苍白,掌呈三角形,力量不足(图3-14)。

提示:显示先天禀赋不强,出生时体重不足,后天易偏食,耐力、抵抗力均不强,易患肠胃病,如慢性腹泻等。

10.变异型

特征:这种类型在人群中较多见,也比较复杂,手呈变异形,即与众有别,如手的活动范围或手指走向变异,或缺残指、多指,或掌背部缺凹等等(图3-15)。

提示:一般由于外伤或遗传所致,其功能尚无大的障碍。除上述因素外,可能是器官的病变或恶性病变而致,应引起重视。

(二)望五指形态

手指形态的变化,与人体健康及疾病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手指不同形态变化可以反映人体及内脏不同的疾病。因此,看指形对诊断疾病有重要意义。看手指的整体形态变化以及五指各自的形态变化,所以分两部分来介绍。

1.方指

特征:指端平直,棱角分明,形成方头故称方指(图3-16)。

图3-14 乌骨型手图

图3-15 变异型手图

图3-16

提示:一般表示身体健康,若指见淤暗,则表示患神经衰弱及结石等症。此种人情绪不稳,易急躁,有暴发力,指腹易渗汗,易患感冒及呼吸道感染。

2.汤匙指

特征:手指末节顶端宽大,整个手指状若汤匙。

提示:易患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出现合并症者亦可见。

3.细长指

特征:指形细长,颜色偏苍白,指显无力(图3-16)。

提示:脾胃功能不好,情绪易抑郁且多愁善感,有偏食倾向,甲状腺功能低下者也易见到。

4.竹节指

特征:各指关节突出,使整个手指形如竹节故得名(图3-16)。

提示:易患呼吸、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方面也易隐伏一些疾病。情绪多不稳定。

5.壁虎指

特征:末节指关节突出,指节端部又形成尖缘,手指似壁虎的头身,故得名(图3-17)。

提示:易患心脏病,且呼吸系统亦受影响,应多加注意。

图3-17

6.鼓槌指

特征:整个末节指节圆粗突出,指端棱角较分明,指背皮肤粗糙,形同鼓槌(图3-17)。

提示:易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循环系统疾病。

7.圆锥指

特征:指形细长,指端稍尖,形如圆锥样(图3-17)。

提示:一般表示身体健康,但抵抗力并不强,较易患胸部疾病,若感冒易从咽喉肿痛开始。

8.棱形指

特征:指节中间关节粗大突出,整个指形成中间宽两头窄细的棱形(图3-18)。

提示:易患神经系统疾病、骨质脆化及耳疾等。

9.粗短指

特征:指短而粗,指掌之比小,中长比2/3以下,大鱼际发达,其他指根亦饱满(图3-18)。

图3-18

提示:身体健壮,暴发力好,但易患高血压、肝病及肾病。

10.斜弯指

特征:末节指节偏斜不正,多见于小指和示指(图3-18)。

提示:遗传病或生殖功能障碍者多见,也可见于其他系统器官的重症。

(三)五指形态与脏腑盛衰

因为人体是统一的整体,每一脏腑的病变,都可能会引起整个机体的变化,所以观指亦可诊察脏腑的盛衰。但如果体能已十分衰弱,就不能光以手指变化为依据。

1.大拇指 人手的五个手指以拇指最为重要。观察大拇指,可以推测人体遗传素质的好坏及脑髓功能的强弱。一般来说,大拇指圆长强壮,指节长度平均为健康之征;大拇指过分粗壮,其人多心情偏激,易动肝火;拇指过于扁平薄弱,其人体质较差,具有神经质、办事缺乏韧性;若再有弯曲现象,多为神经衰弱。拇指节较短且过于坚硬,不易弯曲,大多见于高血压、头痛、心脏病及中风患者。若拇指过于瘦弱者多见于柔弱胆怯者,易患头痛、失眠等病。

拇指的第二节散乱多纹,其屈纹线紊乱不清,容易紧张,易患头痛、失眠等疾患。

2.示指 以圆秀强壮,三个指节长短均匀或由下往上逐节缩短者为好。外形直,且与中指密合,是脾胃、肠道功能良好的表现。外形瘦,与中指分开,其人容易疲劳,精神常萎靡不振。若指头偏曲,指节缝隙大兼纹路散乱者,多由肝胆病影响致脾胃纳食运化功能失常。若指节苍白、细小瘦弱、指头偏曲、指节漏缝者,易患肠道疾病,引起吸收不良或便秘。

示指第一指节过长者,健康状况多较差;第二指节过粗者,其人钙质吸收多不平衡,骨骼、牙齿多较早损坏;若第三指节太短者,容易患神经精神方面的疾病。

3.中指 察中指可判断心血管功能的强弱。中指圆长健壮,三个指节长短平均。指节柔而弱,亦不太硬,指形直而无偏曲,说明健康状况良好、元气充足。

中指苍白、细小而瘦弱,提示心血管功能不足或贫血;指头偏曲,指节漏缝,表示心与小肠功能较弱。

若三个指节不对称,中间一节特别长者,多精力不足,缺乏耐性,钙质的代谢功能不正常,易患骨与牙齿疾病。

中指为五指中心,较其他指均长,但若长出正常范围,则易患“七情郁结”。

另外,中指偏短:自手背中指指节点测量至指尖,若长度小于手掌,是身体健康的表现。进入老年期后易患肺脏与肾脏疾病。中指偏长:易患心、脑血管疾病。指掌等长:这种人身心,包括阴阳、气血均较平衡,所以身体多健康无病。

4.环指 环指与肝脏功能的强弱,及筋骨强弱关系较为密切。一般以指形圆秀健壮、指节长短平均、指形直而不偏曲、长度为中指第一指节一半略多,指屈纹清爽者为佳,表示身体健康。若环指太短,多为肝气不足,体力不佳;环指苍白细小,其人肝脏功能、消化系统功能较差。

环指根第一节,提示内分泌功能,所以不能过于衰弱。环指屈纹散乱者,是体能较差的表现,若为孕妇则要适当补充钙质。

环指第二指节的边缘有纹线存在,称为“病约纹”,表示目前健康状况较差。该纹线可随着身体的好坏而增减(图3-19)。

图3-19 环指病约弦

环指第二指节过长,或过于苍白、瘦弱时,其人钙的吸收比较差,以致骨骼、牙齿均较脆弱。

环指指头偏曲,指节漏缝,多发生于患泌尿系统疾病,或七情伤感、神经衰弱之人。

5.小指 小指可判断人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圆透健壮为佳,判断生殖功能与肾脏功能强弱的依据。一般以细长明直、指节长短平均为佳。小指标准长度通常应与环指第一指节等齐或稍微超过一点,这说明肾功能良好。小指太短者,主元气太虚,精神不振;太长者,生活不规律而影响健康;若苍白、瘦小、贫弱者,大多肾脏与生殖系统功能较差。若指头偏曲,指节漏缝者,为泌尿系统功能较弱,易患神经衰弱。小指根部指节、指屈纹散乱者,一般体能较差。小指侧弯,兼手掌皮肤干燥,多见于消化吸收功能不健全者。此外,小指弯曲亦示肺活量小。

(四)望手色诊法

望色诊法,主要是透过对手部颜色变化的观察,作出相应脏腑器官所患病证的判断。因手部的一定区域,可以通过相应变化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所以在临床诊察中根据手诊图(附图26)所示内脏相应区域的色泽变化,来诊察人体内脏的疾病及健康状况。

从图中分区定位来看,手部的不同位置由于内脏配属的不同而略有变化。在以红黄隐隐为主色中,肝区兼见青色,心区兼见赤色,脾胃部位可见浑厚的黄色隐于其中,肺区兼见淡白色,肾区则可见静脉隐伏的紫暗色。这些亦属“常色变中之变”具体而又特殊的正常表现。

手中病色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淡红、青紫、黑色、萎黄、深红、苍白等病色。临床上总结归纳为青、赤、黄、白、黑五大类。透过五色的观察,诊断疾病并作出预后判断。

1.青色 青色多主肝胆疾患,亦主寒证、痛证、淤血、沉积性伤和惊风。青紫色若在手掌某穴区呈青紫色,多属寒性疾病,或阳气亏虚,或经络阻滞,气滞血淤。

临床常见慢性肝炎患者手掌枯槁欠润,肝区青暗无光。若胆区青暗较肝区为甚者,多是胆石症、胆囊炎后期病变。

若在肩、腰、膝关节定位区出现青色,则表示因感受风寒湿邪而产生痛证、寒证。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也可能是沉积性伤,如腹部扭伤未愈等。

此外,在女性生殖区出现青色,可见痛经,甚至闭经等疾患。

2.赤色 赤色主心、小肠病、热证及局部炎症、出血症、某些进行性疾患初始阶段等。红色若在手全息穴区发现异常红色,对应脏腑、组织有阳性炎症,如发热;暗红色者多为慢性病。

心区呈现边界不整的红赤色,为发作期风湿性心肌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毒性心肌炎等,但较为少见。一般多见于中指桡侧小肠经及膀胱区出现红色,这是由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缘故,心火炽盛,则移热于小肠。表现为口渴、心烦、口腔糜烂、小便黄赤等症状。胃区、胆区出现局部红色,多见于慢性胃炎、胃出血、胆囊炎初发等病。

3.黄色 黄色主脾胃疾病及虚证、湿证。亦见于微量元素缺乏症、缺血症、慢性出血症等。黄色若在某穴区呈黄色,属脾胃虚弱所致各种虚证,或疲劳过度。

手掌萎黄,明堂稍暗,表示脾胃运纳失常,提示有腹胀、脘闷、嗳气、便溏等证候。掌色淡黄,枯槁无光者,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黄中挟青者,属胃虚受寒并伴胃痛隐隐、温热刺激及饭后痛减,手部脾胃区域暗而黄色持续时间较长时,应结合其他配属部位的观察,判断是否转化为虚证或湿证。

4.白色 白色主肺病、大肠病和虚证、寒证及脱血、夺气,亦可见于痛证等。若穴区上用手指轻推后为网状白点,或穴区呈白色,皆属脏腑阳气亏虚。

肺区出现较为明显的白色时,表明肺气不足,一方面呼吸失常、呼吸困难、胸闷气短,见于哮喘等;另一方面阳气虚衰,卫外不固,易出现表虚自汗、疲倦、少气懒言、畏风惧寒等症状。

白色又为气血不荣之候,如大出血病人,失血过多,手部必然呈现苍白厥逆之证。心脏区出现局限性白色,表明心肌缺血。中腹部出现苍白之色,为中焦受寒,表现为腹痛拒按、喜暖恶寒、口中泛酸等。当消化系统区大部分呈现苍白色时(如脾胃、腹部等区域),提示机体中气不足,结合观察大肠、子宫、胃等器官配属区的情况,可判断出子宫出血或下垂、胃下垂、脱肛、久泻不愈等病证。

5.黑色 黑色主肾虚和寒证、痛证及水饮、淤血证。亦可见经年陈伤。

慢性肾病患者及年老久病之人,不仅面部黧黑,在手部肾区亦表现为黧黑枯干,表示机体元气不足,多有眩晕、耳鸣、尿频尿急,亦可见遗精、阳痿、生殖功能低下等症状。

手部出现黑色斑点,固定不移,说明机体感受外邪而为相应的痛证、寒证,症状较青色为甚。亦可见于经年陈伤,且伤势较重。若同时肌肤甲错、爪甲不荣,表示淤血内停。如胃区出现一黑色环形,且见皮肤反应区苍白欠润,此种情况表示胃体已形成溃疡,正处于瘢痕收缩期。

(五)望手皮肤形态

手掌是人体信息的缩影,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有什么病就会在相应的部位有反应。如皮色改变,变形、水疱、脱皮、角质化、瘢痕、色素沉着等变化,以此来诊断病证所在。

1.水疱 指在手掌相应穴区出现晶莹水疱,破后流水,属脾胃阳虚、水湿内停所致。

2.脱皮 指手掌部相应穴区脱皮,或角质化。说明肠胃吸收功能不良,营养吸收差,或气血不畅,经络不通所致。

3.色素沉着 指手掌上以前没有黑色色素沉着,过一段后发现某穴区有色素沉着,提示相应脏腑、组织有肿瘤,或功能障碍,或内分泌紊乱所致。

4.丘疹 在手穴的对应脏腑、组织,表示相应组织脏腑有炎症,或湿热。

(六)望手丘诊法

正常人的手掌上有6个微凸的丘,颜色呈淡红色,看起来柔软和谐,给人一种丰满的感觉;如果在手掌上出现明显的凸起,并伴有颜色的改变,就是有疾病的征象。

1.大鱼际丘 在正常情况下,应是全掌的最高凸处,上窄下宽,形似鱼体。颜色淡红,肌肉丰满无凹陷。在临床实验中,我们将大鱼际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分别代表上、中、下三焦(图3-20)。

图3-20 手掌丘的分布

(1)上部:发红,多为上焦湿热或有上呼吸道炎症,如急性咽喉炎、扁桃腺炎、支气管炎、口舌溃疡等。发青,多有头痛、颈项痛的表现。紫暗色并有静脉怒张者,常表示有高血压、便秘或有宿便。白色,患者多有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心悸、乏力的表现。

(2)中部:红色,多表示病人有中焦不适,如心绞痛、心房纤颤、急性肝炎、急性胰腺炎、口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紫色,多为淤血的表现,病人常出现胁痛、心前区痛、胃脘部刺痛等。淡白,多表示有浮肿和气滞、血虚,视力差或有眼疾。

(3)下部:色红,表示有风湿热、小腹痛、腰痛、膀胱炎、尿道炎等。色紫暗,表示有肾炎、腰腿痛、腰痛、女子月经有血块等。色淡白,表示下肢浮肿、乏力、白带多、腰膝酸软。

2.小鱼际丘 在正常情况下,小鱼际也是比较丰满而无凹陷,上窄下宽似鱼体,但低于大鱼际,颜色也较大鱼际淡,自上至下分成三部分,分别代表头颈、胸腹、腰腿三部分(图3-20)。

(1)上部:色红,常有外感风邪,出现鼻塞、头痛、荨麻疹、落枕、牙痛等。色紫,常表示有淤血头痛、耳鸣、耳聋、颈椎增生、眼底动脉硬化、视物模糊等。色白,表示有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

(2)中部:色红,常表示有风热,多有急性肠胃炎、肺结核咳血。色紫暗,常表示有胃脘部胀饱、疼痛、胸闷;心前区疼痛,或有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胆囊炎、胆石症等。

(3)下部:色红,多为湿热下注,如急性泌尿系统感染、腰腿扭伤、急性关节炎、痔疮出血、妇女月经来潮等。色青紫、黑暗,多为疼痛表现,如腰腿痛、风湿、月经量多有块、下肢及眼睑浮肿、肾炎、尿毒症等。

3.示指根丘 有凸起,色暗红或鲜红,多有脑溢血、脑压高、脑水肿、肺结核(空洞、咳血)等可能(图3-20)。

4.中指根丘 色红或紫,多表示有抑郁症,神经过敏,痔疮,胸部肿胀,牙、耳、鼻、咽喉有炎症,半身不遂,麻痹(图3-20);色白,表示有听力障碍、风湿病、贫血等。

5.环指根丘 丘凸明显时,多有心悸、视力障碍、动脉瘤、心脏病等(图3-20)。

6.小指根丘 正常情况下,大鱼际所示的应是碱性范围区。大鱼际大而丰满,表示体质偏碱性。上以小指根横曲线为界,下以小鱼际抛物线为界,左自示指与中指间的延长线,右至环指与小指间的延长线,这中央所占的部分为碱性区。此区广而大时,表示体质偏重碱性,这个区域小就表示体质偏重于酸性,小鱼际抛物线下垂过度者,为体质偏重碱性。

体质偏重酸性的人,易有秃顶、脱发、脂溢性皮炎,饮浓茶或咖啡时不会影响睡眠。易患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溢血、糖尿病、易感冒发热,身体抵抗力差,耐寒、耐热等能力也差。

体质偏重碱性的人,易早生白发,当喝咖啡或浓茶时就影响睡眠,出现失眠的情况,易患低血压、胃下垂、哮喘、癌症等。

(七)望手九宫八卦诊法

手掌九星丘的划分,是根据宇宙中太阳系的九大星体,按照中医学的“天人合一”理论来进行划分的。九宫八卦与九星丘相互吻合,说明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观察研究事物的一般规律,能得出一致的结果,其方法无疑是科学的、正确的。

1.巽宫:它代表肝胆之功能。若见其丘高耸,色粉红者,多显示肝胆功能良好。若见纹线散乱无序、皮粗者,则显示肝胆功能有病变的可能;若色暗者,其肝气郁滞,或肝硬化。若见出现三角纹者,多示其人接触或多次注射过毒品;若见出现方形纹者,多显示肝胆解毒功能下降;若出现不规则环形纹,或稍肿胀鼓起者,则多显示患有脂肪肝(附图26-5)。

2.离宫:它代表心脏、血液循环之功能状态。若见其纹线散乱、色暗者,多显示心脏功能衰弱;若过于低陷,青筋浮起者,多示心力衰弱;若其色淡红,多为心火亢盛;色深红多为血脂偏高。

3.坤宫:它代表脾胃、小肠、生殖器官的功能状态。若见纹线散乱,且有异常符号,皮粗,色暗者,多显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慢性肠炎,或泌尿、生殖功能有病变;若见黄色,脾胃虚弱;若见鼓起,按之凹陷起来慢,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若见低陷、筋浮、肤色白者,则多示生殖功能衰弱,女性易患宫寒不孕症,或肾阳不足。

4.兑宫:它代表呼吸系统之功能。若见其丘隆起,色红润者,多主身体健康,呼吸功能正常;若见纹理紊乱、皮粗、色暗者,多主呼吸功能差,易患感冒;若见其丘低陷,筋浮,肤色枯白者,多主呼吸系统有慢性炎症存在,易患肺气肿、肺心病。

5.乾宫:它代表心理状况和呼吸系统功能。若见其丘隆起,其色正常者,则主心理健康、正常;若见纹线紊乱、皮粗者、多主心情抑郁,易患神经衰弱症;若其色红,肝火、心火亢盛,表现焦虑、急躁;若见其丘低陷,肤色白,筋浮骨显者,多主呼吸系统功能衰弱。

6.坎宫:它代表泌尿、生殖系统之功能。若见其丘隆起,软而光润者,多主泌尿、生殖系统功能良好;若见其丘低陷,青筋浮起者,多主泌尿、生殖系统功能较差,易致继发性感染;若见第二纹在此开口者,多主患有痔疮;若见有菱形纹、十状纹者,则多主患有前列腺炎、阳痿、早泄、尿道炎以及子宫、肛门等病变。若见其丘纹线紊乱,多主其肾功能较差,易患不孕不育症。

7.艮宫:它代表脾胃之功能。若见其丘隆起,软而光润者,多主脾胃功能良好;若见其纹理紊乱、皮粗、色暗者,多主其脾胃功能较差;若见其静脉浮显者,多主便秘、便干等症状;若见其色暗呈片状者,多主脾胃不和,其色黄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8.震宫:它代表神经系统之功能。若见其红润发达者,多主其体质强壮;但若见其过于发达者,其人多急躁易怒;若见其毛状纹、星纹,干扰纹较多者,则主其人精神紧张而导致神经官能症;若见其纵纹多者,则多主患有支气管炎,或患有慢性咽炎。若其丘苍白,肉较薄者,多主其人性功能较差;若见有田状纹出现者,多主患有胃溃疡病。

9.明堂:它代表心脑血管的功能状态。若见明堂稍凹,其色正常者,多主其人情绪稳定,身体健康,健康人明堂大多是冬暖而夏凉;若见其纹线紊乱者,则多主其人心情忧郁、不寐、多疑、身体虚弱;若见其肤色青暗,则示近期疲劳过度、大脑缺氧;若有热感者,则显示虚火上升,易患慢性消耗性疾病;若见其丘冰凉,掌色枯白者,多主内分泌功能较差。

二十四、望指甲全息诊法

望指甲全息诊法,是以观察十指指甲的甲质不同的形态变化,以及观察指甲的血气形态、色泽变化,来诊断机体脏腑器官疾病或病变程度的方法,属于中医望诊的内容之一。李氏甲诊法为赣南医学院李学诚所创,此法通过观察指甲的形态变化,判断人体内脏的生理病理变化,为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了一种简单方便的诊断方法。

(一)十指的脏腑对应分属

人有两手十指,而十指甲又与人体内脏息息相关,不同的指甲可代表不同脏器,同一指甲不同部位也代表不同的脏器。具体地讲,十指定位:大拇指主管全身;示指主要反映大脑、心脏的生理病理变化;中指重点表现消化系统,胃、肝、胆、胰、脾、肠道的病理变化;环指主管胸部、肺、纵隔、心内膜的病理变化;小指主要反映肾脏、腰部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的疾病(图3-21)。从各指来看,内脏器官在甲上的对应有固定的区域,在不同的区域里各代表不同的病理变化和功能、症状。

图3-21 各指指甲脏腑分属

1.示指甲定位 示指的前缘反映脑血管;双侧甲缘反映月经周期前后输卵管病变;双侧边缘反映卵巢变化;中部反映脑实质;根部反映心脏(图3-22)。

2.中指甲定位 肝在根部;胃、胆在其上;胰腺看根一大片,十二指肠看皮囊和甲根(图3-23)。

3.环指甲定位 环指甲主胸部,肺看整个指甲;前端代表咽喉、肺上叶;中段看肺中叶及纵隔、心内膜(图3-24)。

4.小指甲定位 腰部看全指甲,肾在甲根;鼻在甲中,痰色看前端;腰肌看皮囊(图3 -25)。

5.拇指甲定位 拇指甲代表全身,其内侧是头;中是胸腹;外侧是生殖器和直肠。拇指甲前半看头面、口腔;根部看胃、直肠、子宫,双侧色泽看腹腔、盆腔病变(图3-26)。

(二)正常人健康甲的形态

人体的指甲形态和遗传有密切关系,甲形似脸形。正常人的指甲形态可分10种类型:百合型、扇型、方型、长型、碗型、带白环型、大型、矩型、翘型、圆型。如何鉴别人体健康与疾病,以指甲特征作为判断标准,具备下列七点即为健康,缺一不可,否则就可能有病存在。

(1)甲色均匀,淡粉红色,无其他颜色或斑、带、点色彩出现。

(2)甲泽光滑,个个如一。

(3)甲质坚韧,有一定弹性,厚薄适当。

图3-22 示指甲定位

图3-23 中指甲定位

图3-24 环指甲定位

图3-25 小指甲定位

图3-26 大指甲定位

(4)甲缘整齐,无缺损变化。

(5)甲皮粘连,无分离改变。

(6)皮带有光泽,大小一致,无分层表现,和甲紧密粘连。

(7)甲周软组织皮肤完整而柔软,无角化、撕裂、倒刺等。

(三)常见甲型与体质

1.百合型指甲 甲长,中间明显突起,四周内曲,状如百合片,故称为百合甲。多见于女性,小时营养丰富,多病,消化能力欠佳,发育快而早。易患血液系统疾病(图3-27)。

2.扇型指甲 这种人为强体质型,小时体质好,耐受能力强,智力发育一般都比较好。不注意保护身体,因此在成年或老年时易患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肝病(图3-27)。

3.方型指甲 呈四方形的指甲称方型甲(图3-28)。这种人体质比较差,多数是无力型。无明显大病,但有遗传性疾病。

4.长型指甲 呈长方形的指甲称为长型甲(图3 -28)。这种指甲的人性格比较稳定,所以精神因素刺激引起的病变比较少见。但易患急性炎症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也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患职业病,其次是血液、内分泌系统疾病。

5.碗型指甲 呈扁圆,其形似碗称为碗甲(图3-29)。这种人特别喜欢用嘴咬指甲,或喜欢剪指甲,所以中指甲很小状如扁平碗。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慢性疾病。智力两极分化,一是智力很好;一是智力低下,如白痴,发育时期多病,成年后身体健康。

图3-27

图3-28

6.带白环型指甲 前端指甲色正常,根部有一半月型色白如玉,边界整齐的结构,故称为带白环型指甲(图3-29)。这种人善思多虑,精神负担重或者睡眠障碍,工作效率不高,易疲劳。大多数人不喜睡眠,喜欢熬夜,或有慢性疾病。

7.大甲 呈长方型,指甲大包围整个指头,看上去好像比手指还大,而且甲厚而硬(图3-30)。这种人不注意自己的健康,有病也不在乎,耐病能力强,易得肿瘤和骨髓病。

图3-29

图3-30

8.翘甲 指甲前端翘起,前高后低,前宽后狭,称为翘甲(图3-30)。这种人抵抗力低下,或准确地说,这种人有某种免疫性缺陷,所以长期患有某种慢性病,尤其上呼吸道炎症特别多见。

9.圆甲 呈圆形的指甲称为圆甲(图3 -31)。这种人看上去体格健壮,很少得病,实际上对疾病的反应不灵敏。一旦有病,病情就很重。如溃疡出血、胰腺炎、心功能紊乱,甚至癌症。

图3-31

10.短型甲 指甲短而宽呈矩形,扁平,皮带宽,甲皮粘连紧密(图3-31)。这种人一般少得病,长得健壮,一旦出现疾病多是急性重病。易得风湿病、风湿性心脏病、胃窦炎、十二指肠炎与溃疡。

(四)望指甲形态诊法

指甲形态变化与疾病关系非常密切,一旦指甲出现凹凸、裂变等形态改变,则表明人体相应器官可能发生疾病,诊察时要以十指定位来判断不同脏器的疾病。

1.指甲凸变 在平滑的指甲上有凸起,凸起的形态变化不一,表明有不同的病变。但总的说凸变是表明机体内有慢性炎症存在,组织器官有增生、肥大等代偿性的病理改变。

(1)凸条变:指甲上有一条凸起的条纹,表明机体某部分组织器官有慢性炎症。

(2)链条状变:甲上出现断续的凸变连成一条,似链条故称为链条状变化。表明某一器官有反复发作的炎症存在。

(3)逗点状变:指甲有一点或数点凸起变化,形似“, ”称为逗点状变。表明机体内有一组织器官有急性小灶性病变存在。一病灶好转另一病灶又出现,则逗点状变就一个又一个地出现。

(4)横行凸变:指甲上出现横行或横弧形隆起变化,一条或二三条似波浪形,称为横行凸变。表明机体内有大的病变存在,随着机体营养条件、治疗、休息的不同,病情也时好时坏地变化,迁延不愈。

2.指甲凹变 指甲上有凹陷的条纹、斑、块、点等的形态改变,统称为凹变。凹变表现某一组织器官功能低下,组织结构的破坏、萎缩等病理变化。总之反映了退行性的病理性改变。

(1)大块弧形凹变:大约占甲的1/2,在甲中央部位有一条横弧形凹陷,称为大弧形凹变。表明某一器官有严重损害,代偿功能不能弥补损害功能,病情的发展和功能的降低同时存在。如风湿性心脏病、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结石、子宫下垂、风湿性关节炎、严重贫血等。

(2)大块不规则凹变:指甲上如用刀器凿挖一块或数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凹陷变化。二三个指甲同时有大块不规则凹变,说明慢性病已转为恶变。如胃窦炎的癌变、子宫颈炎的癌变。在一个指头上出现,常表明急性风湿性心脏病。

(3)横形凹变:在甲中央一条横形的凹陷,如用力挤压造成。其与风湿密切相关,如风湿性心肌炎。病情比较轻。

(4)小块凹变:凹陷的大小如米粒尖称为小块凹变。绝大部分是空腔脏器局部炎症之后,造成的退行性变化。另一种情况表明青春发育期突增过程,营养不足,造成关节面或某一部分组织发育不良。

(5)点状凹变:点状是指如针尖大小的凹陷。表明某一脏器有慢性损害,如结石病、十二指肠病变对胆总管的损害,脑组织轻微的损害等。

(6)粗条凹陷:其粗条宽度相当于指甲的1/5以上。粗条凹陷又分为边缘光滑与边缘凸起。边缘光滑者,说明萎缩、坏死,切除之后,周围组织有代偿增生或慢性炎症变化。

(7)中条凹陷:中条宽度相当于1~2mm,表明某一脏器有慢性消耗性或者慢性进行性病变,如神经衰弱、长期睡眠障碍、萎缩性胃炎、腰肌劳损、早期肝硬化等。

(8)小条凹陷:大小在0.8mm之间,凹陷条纹比较短,只有甲的1/2长。表明机体内某一脏器有轻度的萎缩性变化。如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心脑的病理改变、小肠癌等。

3.翘变 指甲前端向上翘起,前宽后狭,甲中弧形凹陷。表明某一部位有慢性、反复发作迁延已久的炎症变化,影响生理功能,表现为性格方面的改变,如多思多虑、烦躁易怒、性格内向,常为自己的身体健康担忧。

4.圆变 指甲呈圆球形称为圆变。一种圆变指甲呈扁平状,另一种呈球状。扁圆形表明有慢性反复的肠道炎症,体质虚弱。球圆变是杵状指的一种。有此圆变一部分是肺气肿病,一部分则是心肌炎、心包炎、心包积液的主要特征。少数也说明有神经官能症状的出现。

5.不规则变 指甲凹凸不平,呈各种不同形状变化,甲色干黄厚,或有多种不同颜色存在。实际上是癌变的早期表现,但不易发现,大约要1年以上才会被查出。

6.指甲中裂隙 甲中有一条横形裂隙。可见于椎骨损伤压迫神经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或无精虫症者。

7.烂豆腐样的斑块变 甲中央有一块如打烂豆腐的形态和色泽,称为烂豆腐样变,表明为椎骨结核干酪样坏死。

8.缺变 甲前沿甲皮粘连部分,自然内陷而成甲沿缺损称为缺变。表明有直肠、盆腔炎症,增生性慢性病存在,哮喘型支气管炎,药物、毒物引起肝脏的损害。

9.指甲形态不一 指甲正常形态,十指大致相似,长则长、方则方、朝向一致,如果各指的朝向有左有右、有上有下、大小不同则为病变。表明先天性畸形,或是久病之后内脏纤维增生、组织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五)望指甲色诊法

1.指甲白环 从甲根长出一半月形色白如玉的结构形态,称为白环。白环的出现时有时无、时大时小,是与身体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的,有人错误地称为生长环。白环的出现反映机体有功能的改变,如失眠、疲劳。同时也表示有慢性病存在,如慢性肾炎、血小板减少症等。

有少数人五指都有同等大小(约占2/5)白环。这种生来就有的,不随机体的健康状况而变化的称为天生白环。

白环在不同的指甲上出现,反映不同的健康状况,兹分述如下:

(1)十指白环:表明机体内已失去代偿功能,已有慢性疾病存在。如血小板减少症、慢性肾盂肾炎、长期熬夜、精神紧张等因素造成。白环的出现说明营养物质的缺乏,所以对有白环的可称为患有营养代谢病。

(2)示指带白环:这是十分常见的白环,与精神负担、睡眠障碍、身体不适、头昏头痛、疲劳等有关。白环的大小和病证的轻重有密切关系。所以从白环的大小可以预测疾病的转归、主要表现中枢神经功能的变化。

(3)中指带白环:中指白环单独出现少见,只发生在有胃肠道病而无其他病并存时,如胃肠炎、胃、十二指肠炎症或溃疡。在一般情况下中指白环与示指白环同时出现,但中指白环较示指白环出现稍迟,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生变化。示指首先出现白环,其次在中指出现,同时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较重。

(4)环指白环:单独发生环指白环很少见。环指白环的出现,表明身体内存在比较重的慢性消耗性炎症病变。说明肺部的病影响大肠功能,此与中医所说的“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一致的。白环在环指上出现,不论患者是否存在临床症状,都得尽早治疗。

(5)小指根白环:小指根白环的出现,表明腰、肾、生殖器有严重的病灶存在。如肾盂肾炎、肾下垂、腰肌劳损、椎间盘损伤、阳痿、早泄等。

2.指甲白斑 在指甲上出现不规则的如石灰沉着样的白色斑块,称为白斑。根据指甲白斑出现的不同和大小不一,表明病变也不一。

白斑的出现反映三种病态:

(1)根据白斑出现的指甲,以及距离指甲缘的距离。一般大指甲白斑多是脑供血不足,或肺供血不足,示指指甲白斑是胃肠道受寒侵袭所留,中指指甲白斑是心脏供血不足,环指甲白斑是肝血不足,小指甲是肾精亏耗,精血不足。一般指甲生长是1月1~2mm,白斑随时间会长出,根据长出多长可以测算是几个月前发生的病。

(2)肠道功能紊乱,尤其是受凉,不洁饮食刺激,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表现为一过性腹泻。

(3)性功能低下、阳痿、早泄。

3.指甲光泽 正常的指甲有一定的光泽且均匀,好像一块玻璃的光泽度。如果光泽度增加或者光泽度减小,都说明有病变存在。

(1)块条状亮变:指甲上有块状或条状如粘胶样发亮的色泽变化,表明有胸膜炎、胸腔积液,伴有盗汗、自汗等症状。

(2)甲泽亮变:指甲上如擦了油一样发亮,甲薄,见于亢进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糖尿病、急性传染病、精神高度紧张者。

(3)失光泽:指甲呈毛玻璃样或无光泽,表明体内存在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也可能体内有严重的消耗性疾病,如肝脓疡、肺脓疡及长期慢性出血。

(4)光泽度不均匀:光泽度不均匀表现在不同的指甲上及不均匀分布的情况,反映的病情也不同。如甲前端有光泽甲根毛糙无光泽,十指一致则说明有慢性或萎缩性鼻炎。总之光泽不均匀说明某一脏器有慢性损害及慢性炎症。

(5)比较光泽:十个指甲比较,发现哪个指甲有异常的光泽度则说明与该指甲相应的脏器有病变存在,这种病变是慢性炎症。

4.指甲红变 是指甲下血管床的变化,因充血的部位及形态不同,充血的深浅不一,故在指甲上观察的红变各异,有斑、带、块、线等形态。红变说明炎症充血、淤血、出血的症状。

(1)红带变:甲前端有一条横弧形大小一致红色的带状图形称为红带变。根据大小不同分为以下3种:

大红带:红带宽度相当指甲长度的1/6~1/5。表明胃肠道有炎症、心内膜脱垂、房室间隔缺损。

双红带变:指甲上有2条横弧形红色条变。表明有高度精神紧张造成的心神不宁、头晕头痛、失眠、狂躁型精神分裂症。

甲沿红线:十指甲前沿甲皮交界处有一条线状大小的红色条纹。称为甲沿红线变。表明有轻度的小肠炎症或回盲部炎症。

(2)红斑变:指甲上可在不同部位出各种不同形态、大小不一的红色斑块,根据红斑的部位和形态,分为以下3种:

前缘红斑:在指头前缘甲皮交界处,有一明显的大红色斑块,称为前沿红斑。红斑的出现,表明相应部位有炎症充血、出血;红斑的大小说明病变部位的大小;颜色的深浅表明病情轻重。

甲中红斑:在指甲中部出现形态各异的红色斑块,表明某部位有外伤出血,或者是相应部位肌肉、骨骼有急性炎症出血。

甲根红斑:指甲根部整段表现红色,根部深红,前段变浅,表明相应的脏器炎症充血。如充血性心肌炎、胃炎、盆腔炎等。

(3)斑与点红变:红斑与红点可在一指甲上同时出现,也可在不同指甲上出现。斑与点红变同时出现,表明炎症已发展到出血。如中指根红变、环指前沿红点变,则说明胃炎伴胃出血。

(4)圈状红斑:在指甲中部有大小不同的圆圈,浓淡不一的红色斑,称为圈状红斑。这种特殊的圆圈状变化,反映胸部与肺部的特殊病变。如中下叶肺炎、合并纵横膈炎症、严重的蛔虫梗阻症状。

(5)淡紫红色斑:在甲根常可看到一段呈淡紫红色斑块。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因受刺激,表现忧愁、愤怒及发生精神分裂症。

(6)压之不变的红变:指甲呈浓厚的深红色变化,压之色不变,表明某脏器有严重的炎症充血性病变存在,如早期肝脓疡、肝癌;如色淡则表明是妊娠。

(7)白环前红变:白环的边界线红色深,向前延伸色变淡,说明机体内有自体中毒,表现血小板减少症。

5.黑色变 指甲上出现黑色的条纹或斑块为黑色变,常为劳动过度、营养不良、嗜伊红细胞增多症、胃下垂、胃癌、霍奇金氏症、子宫癌。

(1)黑条变:从甲根处生长出一条或若干条如铅笔画的线条,称为黑条变。表明机体适应不了过度的营养消耗的劳动和内脏功能障碍,引起维生素B12的大量消耗。

(2)数条黑变:从甲根处生长出数条黑条,长度只有甲长的一半,称为数条黑变。表明是癌变的存在,如胃癌、霍奇金氏病等。

(3)黑块变:指甲上有黑色的斑块出现,这时指甲多不平整。表明病情比较严重,如有严重的消耗性疾病并发胃下垂、碱中毒、中毒性肝炎、中晚期胃癌。

(4)黑弧线变:甲中有一横弧形如铅笔画在甲上。患者可以毫无主观感觉,但经B超检查证实有胆囊肿大。

(5)甲两侧毛糙黑变:甲两侧甲肉稍有分离,边缘毛糙,甲内如有污垢堆积。表明女性生殖器官有炎症、组织肥厚、增生。恶变的倾向可根据黑变的大小、程度及色泽而定。

6.甲色如尸色 指甲色泽呈灰白无光泽,也可是灰黄色或紫黑色,统称为尸体样的颜色,表明骨髓有病变,如骨髓炎、骨结核、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六)望指甲半月诊法

望甲半月板,如果半月甲正常(长1.5~3mm),表示生理功能旺盛,血液循环正常;过大表明气虚;如果半月甲缩小,就是血液循环不好的信号,当身体不好时,甲半月就会消失。

(1)拇指甲半月充血呈粉红色,说明肺脏血液循环有淤滞,或胰脾功能不佳,是糖尿病的症状。

(2)示指甲半月充血呈粉红色,表示胃肠消化功能紊乱,血液循环不良。

(3)中指甲半月充血呈粉红色,表示心脏,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4)环指甲半月充血呈粉红色,表示肝脏,或内分泌紊乱。

(5)小指甲半月充血呈粉红色,表示肾脏功能异常。

二十五、望指纹全息诊法

指纹是浮露于小儿两手示指掌侧前缘的脉络。观察小儿指纹形色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称为“指纹诊法”,仅适用于三岁以下的幼儿。指纹是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支,故与诊寸口脉意义相似。

指纹分“风”、“气”、“命”三关,即示指近掌部的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图3-32)。

图3-32 婴儿指纹三关

(一)望指纹的方法

将患儿抱到向光处,医者用左手的示指和拇指握住患儿示指末端,以右手大拇指在其示指掌侧,从命关向气关、风关直推几次,用力要适当,使指纹更为明显,便于观察。

(二)望指纹诊法

正常指纹,络脉色泽浅红兼紫,隐隐于风关之内,大多不浮露,甚至不明显,多是斜形、单枝、粗细适中。

1.纹位变化 纹位是指纹出现的部位,三关冲关可测疾病轻重。根据指纹在手指三关中出现的部位,以测邪气的浅深,病情的轻重。

指纹显于风关:是邪气入络,邪浅病轻,可见于外感初起。

指纹达于气关:是邪气入经,邪深病重。

指纹达于命关:是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指纹直达指端(称透关射甲):提示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据现代研究,心气心阳虚衰和肺热病患儿,大多数指纹向命关伸延,这是由于静脉压升高所致。因指纹充盈度与静脉压有关,静脉压愈高,指纹充盈度就愈大,也就愈向指尖方向发展。血虚患儿由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则指纹变淡。

2.纹色变化 纹色的变化,主要有红、紫、青、黑、白色的变化,通过红紫辨寒热。

指纹偏红:属外感表证、寒证。因邪正相争,气血趋向于表,指纹浮显,故纹色偏红。

指纹紫红:属里热证。因里热炽盛,脉络扩张,气血壅滞,故见紫红。

指纹青色:主疼痛、惊风。因痛则不通,或肝风内动,使脉络郁滞,气血不通,故纹色变青紫。

指纹淡白:属脾虚、疳积。因脾胃气虚,生化不足,气血不能充养脉络,故纹色淡白。

指纹紫黑:为血络郁闭,病属重危。因邪气亢盛,心肺气衰,脉络淤阻,故见紫黑。

一般来说,指纹色深暗者,多属实证,是邪气有余;纹色浅淡者,多属虚证,是正气不足。故《四诊抉微》说:“紫热红伤寒,青惊白主疳。”

3.浮沉分表里 指纹浮而显露:为病邪在表,见于外感表证。因外邪袭表,正气抗争,鼓舞气血趋向于表,故指纹浮显。指纹沉隐不显:为病邪在里,见于内伤里证。因邪气内困,阻滞气血难于外达,故指纹沉隐。

4.淡滞定虚实 指纹浅淡而纤细者,多属虚证。因气血不足,脉络不充所致。指纹浓滞而增粗者,多属实证。因邪正相争,气血壅滞所致。

总之,望小儿指纹的要点就是: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纹形色相参,留神仔细看。

二十六、望足全息诊法

双足是一个倒立的人体信息投影,通过望足部全息反射区可以为诊断对应脏腑、组织的疾病提供依据。足全息诊法是在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经数万人的临床治疗验证,其诊断符合率和有效率都在90%以上。人体各部的器官,都能在脚底找到一个固定的反射区(在左右脚底把各反射区的器官画出来,恰巧是一个缩小的人形。通过足全息诊法来诊断人体疾病。在诊断疾病上它有独特的敏感性和超前诊断的倾向,有时疾病还没有显现出来,在脚底中就可以有所预示(附图25)。

(一)望足部诊法

让病人取坐位或平卧位,两足自然放好,全身放松,以舒适为度,依次从足背至足趾,从足趾至足掌、从足掌至足跟,细心察看,不可轻易放过任何变异之处。

(二)望足形诊法

足的大小与厚薄,趾的长短与软硬等等,都是人体健康状况的客观表现,当机体某部发生了病理变化时,不论是早期还是晚期,或是在进展之中,对足部都会产生影响,从而留下不同的形态信息,给人以判断、诊察的依据。望足形主要观察足部骨骼的构造、组织形态的变化。健康的脚形态正常,健壮有力,色泽光华。

1.望足外形 足的形态、大小、胖瘦适中者为正常,形盛则有余,气血旺盛;形瘦则不足,气血亏损(体质弱、精力不充沛)。

(1)扁平足对上肢和循环系统有影响,如果左右两足分开来看,右扁平足对胆道、胆囊有影响,左扁平足对心脏有影响,扁平足对脊椎也有影响。

(2)足趾外翻症对颈椎和甲状腺的反射穴区有影响。趾腹侧皮肤有网状粗纹,且有针孔状损害者,男性为性功能减退、阳痿、早泄、精子发育不全,出现脂肪肥厚、臀大、腹大、皮肤细腻,向女性化发展;女性则出现内分泌紊乱、月经不调、不孕等症。

(3)足趾或其他足趾变形,则头部与牙齿的反射穴区有异常。

(4)趾甲患丝状菌症或其形状、组织异常,影响头部反射穴区。

(5)内外踝骨的损伤或充血,影响盆腔和髋关节的异常。

如果五个趾甲都翘起来,就表示此人有神经衰弱,心情不畅,有精神压力等。

2.足部组织状态 足部充血或水肿,多出现于足踝部、跟腱以及足背趾关节部分,也是盆腔和胸廓上部脏器的反射穴区。踝部周围的水肿一般由肾脏、心脏或循环系统疾患所致。

(三)望足皮肤的变化

望足皮肤异常变化,根据全息反射穴区的异常变化来诊断人体组织器官的病变部位。望诊可以了解全息反射穴区的皮肤异常状态:变色、变形、皱裂、龟裂、足癣、外伤、鸡眼、水疱、烫伤、溃疡、皮肤剥离、角质化、瘢痕、色素沉着,其他还有趾甲变形、变颜色和皮肤结构的变化。

1.变色指足部颜色的变化

(1)红色:若在足全息反射穴区发现异常红色,多属对应组织器官有炎症。暗红色,多是慢性病。

(2)黄色:若在足全息反射穴区发现黄色多属脾胃虚弱,或湿热内停,或疲劳过度。

(3)青紫色:在穴区上皮色呈青色紫色,多属相应脏腑、组织寒性疾病,阳气亏虚,或经络不通、气血阻滞。

(4)白色:在穴区上皮色呈白色,多属相应脏腑阳气虚弱、血虚精亏所致。

2.变形 指足部全息穴皮肤组织学的改变。如皲裂、龟裂、趾间疣、静脉瘤等根据所在部位,可以说明相关部位有障碍。

3.皮肤状态改变 如起丘疹硬结、鸡眼等,则观察其出现的部位而确定哪个器官、组织或内脏发生了病变。如,左足小趾的中节骨关节附近长了鸡眼,提示肩部有损伤;右足第二趾与中趾间出现了鸡眼,表现右眼有障碍等。

4.水疱 指足部全息穴区皮肤起水疱,甚至溃破流水,最后有的形成足癣、脚气。根据水疱的部位,可诊断相关部位阳气亏虚所致水湿内停。

5.脱皮 指足部全息穴区皮肤角质化脱落,或皮肤剥离。根据脱皮部位可以诊断相关部位营养吸收不良,或气血不畅,经络不通。

6.凹陷 指在足部全息穴区皮肤呈凹陷状态,或按之有空虚感,可诊断相应部位有切除情况或虚弱情况,如胆囊穴区按之有空虚感,或有凹陷说明胆囊已切除。

(四)望趾甲变化

一般正常趾甲应呈淡红色,柔韧性好,表面光滑,有光泽,按压其尖端后血色即散,放之即恢复。

(1)趾的趾甲向上翘起时,常是眼病的表现,如近视、散光、流泪、假性近视等。看书或其他东西时极易疲劳。

(2)若趾甲平坦,按压后无血色,半圆形部分少者,提示患心脏病。

(3)若趾甲上的半月板即趾甲根部泛白呈半月形的部分,正常的半月板腰部高应约为全甲长度l/5,若其高大于全甲长度的1/5,则提示有心脏病、高血压。若其高小于全甲长度的1/5,则提示有贫血症、失血症。

(4)若趾甲上出现纵纹,则表示过度疲劳,生活无规律,机体虚弱,抗病能力差,易患神经、呼吸系统疾病。

(5)第四趾曲起,易患便秘、神经病、风湿、感冒等。

(6)若趾甲弯曲,易患恶性肿瘤。

(五)望踝部

先天的或后天疾病所致足内翻,会影响髋关节和盆腔及盆腔内脏器的功能活动。内外踝骨的损伤或充血,会影响盆腔及其内脏器功能活动。踝管综合征所形成对神经、血管的压迫会致跟骨内侧和足底麻木感,或蚁行感,重者可出现足趾皮肤干燥、发亮、汗毛脱落及足部肌肉痿缩,导致足部有关反射区病理性的反应。

二十七、望排泄物诊法

望排泄物诊法是观察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痰涎、呕吐物、二便、涕唾、汗、泪、带下等。这里重点介绍痰涎、呕吐和二便的望诊,审察其色、质、形、量等变化,以了解有关脏腑的病变及邪气性质。一般排出物色泽清白,质地稀,多为寒证、虚证;色泽黄赤,质地黏稠,形态秽浊不洁,多属热证、实证;如色泽发黑,挟有块物者,多为淤证。

(一)望痰涎

痰涎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主要与脾肺两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故古人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但是与他脏也有关系。临床上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两类,这里所指的是咳唾而出的有形之痰涎。痰黄黏稠,凝而成块者,属热痰。因热邪煎熬津液所致。痰白而清稀,或有灰黑点者,属寒痰。因寒伤阳气,气不化津,湿聚,而为痰。痰白滑而量多,易咯出者,属湿痰。因脾虚不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而滑利易出。痰少而黏,难于咳出者,属燥痰,因燥邪伤肺。痰中带血,或咳吐鲜血者,为热伤肺络。口常流稀涎者,多为脾胃阳虚证。口常流黏涎者,多属脾蕴湿热。

(二)望呕吐物

胃中之物上逆自口而出为呕吐物。胃气以降为顺,或胃气上逆,使胃内容物随之反上出口,则成呕吐。由于致呕的原因不同,故呕吐物的性状及伴随症状亦因之而异。若呕吐物清稀无臭,多是寒呕。多由脾胃虚寒或寒邪犯胃所致。呕吐物酸臭秽浊,多为热呕。因邪热犯胃,胃有实热所致。呕吐痰涎清水,量多,多是痰饮内阻于胃。呕吐未消化的食物,腐酸味臭,多属食积。若呕吐频发频止,呕吐不化食物而少有酸腐,为肝气犯胃所致。若呕吐黄绿苦水,因肝胆郁热或肝胆湿热所致。呕吐鲜血或紫暗有块,夹杂食物残渣,多因胃有积热或肝火犯胃,或素有淤血所致。

(三)望大便

望大便,主要是察大便的颜色及便质、便量。

大便色黄,呈条状,干湿适中,便后舒适者,是正常大便。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如鸭溏者,多属寒泻。如大便色黄稀清如糜有恶臭者,属热泻。大便色白,多属脾虚或黄疸。

大便燥结者,多属实热证。大便干结如羊屎,排出困难,或多日不便而不甚痛苦者为阴血亏虚。大便如黏冻而夹有脓血且兼腹痛,里急后重者,是痢疾。便黑如柏油,是胃络出血。小儿便绿,多为消化不良的征象。大便下血,有两种情况,如先血后便,血色鲜红的,是近血,多见于痔疮出血;若先便后血,血色褐黯的,是远血,多见于胃肠出血。

(四)望小便

观察小便要注意颜色,尿质和尿量的变化。

正常小便颜色淡黄,清净不浊,尿后有舒适感。如小便清长量多,伴有形寒肢冷,多属寒证。小便短赤量少,尿道灼热疼痛,多属热证。尿浑如膏脂或有滑腻之物,多是膏淋;尿有砂石,小便困难而痛,为石淋。尿中带血,为尿血,多属下焦热盛,热伤血络;尿血,伴有排尿困难而灼热刺痛者,是血淋。尿混浊如米泔水,形体日瘦多为脾肾虚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