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全息医学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专门研究人体的任一相对独立部分的全息穴区及其与整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对应关系。这种由几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基本结构单位的相对独立部分,称为全息元。全息元上穴区均可反映整体部位的生理、病理变化,穴区在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与其所反映的组织在整体空间排布规律相似,如同整个人体的“信息缩影”,穴位在全息元上有规律的分布即称为人体穴位全息律。

《全息诊疗学》统一了中医学中许多支离破碎的全息内容,使其理论上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在经络全息图中采用全息五色图示标穴法,使之更加直观,易懂易学;经络循行路线也采用了五脏配五色法标定。如肺经和大肠经用银白色,胃经和脾经用黄色,肝经和胆经用绿色,肾经和膀胱经用黑色,心经、心包经、小肠经、三焦经用红色,使读者一目了然。在全息元内容中详细介绍了人体赤白肉际、头皮、眼部、鼻部、人中部、口部、舌部、面部、耳部、夹脊、背部、腹部、手部、第二和第五掌骨侧、足部等全息元穴区定位、主治、临床配伍应用。

中医诊断学中的脉诊、望面、望眼、望舌、望神、尺肤诊法等诊法都是全息理论的具体应用,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就广泛应用于临床,指导临床诊病治病。本书全面介绍了在临床上有诊断价值的全息元,通过对人体全息的望、闻、问、切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从而使得中医学在认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生物全息律的发现,丰富了中医诊疗内容,找到了新的诊疗思维模式。这种全息规律有人认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其实不然,现代“克隆”技术有力说明了生物细胞的全息性。我们只希望在没有足够依据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否定某一理论观点。人体上有实用价值的全息元都是经过历代医家在临床上大量实践总结出来的,尤其是近代医家又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临床实践,使之有了较大发展,并自成体系。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人体所患的任何一种疾病,都必然有其先兆症状出现,人们只要认识这种预兆,并充分了解其发生和发展规律,就可以及时对疾病进行预防,或将其早期治愈。当患病时,医生要想一下子得到正确的诊断,并非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未病先防、潜伏病的诊断,连医生都会觉得力不从心,困难重重。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本身,对全息诊断这一新型的诊断方法,尚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熟练的掌握。

全息诊疗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安全可靠,且对许多疾病的定位诊断准确率高、临床疗效好等优点,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因此,普及与推广这一诊断方法实为一件利国利民、恩泽万代的大好事。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或及时、正确地诊断疾病,以解除患者的痛苦,尽快使其恢复健康,其意义深远。

当然,全息诊疗技术是一门新的理论体系,处于研究探讨阶段,有些问题尚未解决,由于编著者才疏学浅,加之时间仓促,内中谬误之处定然不少,特祈望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予以斧正。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孙国杰教授的指导,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编者

2008年8月8日于武昌濒湖博士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