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彩图馆
- (春秋)老子著 王羽编
- 1249字
- 2024-12-23 16:09:23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①,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②,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③,当其无④,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上的直棍,有如自行车的钢丝。三十辐,是一个车轮直棍的数目。毂(ɡǔ):即车轮中心穿车轴的圆木,北方叫它“车头”。②埏(yán)埴(zhí):即和陶土做成饮食的器皿。埏,借为“抟”,即抟土;埴,陶土。③牖(yǒu):窗户。④无:这一章三个“无”,均作“空虚”解。
【译文】
三十根辐穿在车头,中间必须留出空处,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踩打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解析】
本章的核心问题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无”和“有”的辩证关系。无和有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没有无也就无所谓有,本章旨在阐明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所以,解决矛盾时要以无为本。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无和有与第一章讲的无和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范畴。
三十幅,共一毂。
老子通过车子、陶器、房子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指出这几样事物都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利是使用价值的前提条件,用是使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所谓“有无相生”,是就利和用关系而言,利和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有就有无,有“实”就有“虚”,在时间上没有先后,在主次上也没有本末。老子把无作为主要对立面来考察,这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没有车轮、瓷器、房子这些有形物体的存在,中空的无在哪存在呢?又如何发挥作用呢?所以片面强调“无”的作用也是不合理的。但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必须以无为本,以有为末,崇本而举末。这是因为,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的,只有守住其对立面的无,才能利于有。倘若以有为本,以有治有,就会加速有向“没有”的方面转化,这是不符合辩证法的。
老子对无和有的辩证关系的论述,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就治身而言,要想健康长寿,就不能只是强调用有形的佳肴来厚待有形的身体,而根本在于关注无形之法身,只要守住法身,健康长寿就会成为必然。人体就像房子,法身是房子的主人,只要主人不去,房子就不会倒塌。
器皿中间留有空处,方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
就治国而言,其根本在于神圣的法律,而不是有为的统治者;只要具有了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国家自然就会保持持久的繁荣和稳定。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虚无缥缈的无当成有,为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徒生烦恼、忧愁,比如有人幻想天上掉下了金元宝,原本一贫如洗的人,却在为如何利用这笔巨额意外之财而躺在床上苦思冥想。当别人都去辛苦打拼的时候,他却躺在床上,沉浸在自己美丽的幻想里,但日子一天天溜走之后,他依然躺在床上做着美梦,直到最后他饿成皮包骨,在临死之前还在幻想山珍海味正在桌上。
在现实生活中,究竟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只有始终保持虚无的态度,做到“有功”而不自居,“有才”而不自傲,“有力”而不乱用,这样才能达到“以无为有”的境界。因为有和无是互相转化的,我们拥有的东西也会瞬间化为乌有,只有保持虚无的心态和境界对待自己拥有的东西,才能真正地拥有它们。所以,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的,解决矛盾时要以无为本。
从政之道
◎甘居下位——态度谦卑的刘邦◎
“无之为用”实际是种以退为进的智慧。鸿门宴上,刘邦便是凭借这一智慧从杀气腾腾的项羽手上逃脱。
刘邦曾和项羽在楚怀王面前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义军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与秦民约法三章,并派人驻守函谷关。当时,项羽刚刚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歼灭了秦军的主力,向关中进攻。项羽到达函谷关后,得知刘邦已经攻陷关中,十分生气,于是命令英布攻占函谷关,与刘邦驻扎于霸上的大军相对峙。
刘邦得知项羽的意图后,非常担忧,忙向谋士张良请教。张良问刘邦:“大王您估计一下,您的军队能够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能啊。”张良便建议刘邦向项羽说明自己并不敢背叛项羽,刘邦答应了。
刘邦通过项伯将自己的意思转达给项羽。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和张良交情甚笃。刘邦不但亲自接见了项伯,还和项伯约定结成儿女亲家,他对项伯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的名字,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项羽)的到来。我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盗贼进来以及发生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告诉项王我刘邦不敢背叛他。”项伯连夜回到项羽军营,把刘邦的话告诉给项羽,并劝项羽不要攻打刘邦。
刘邦当然想据关中为王,但以当时的情况看,相比于和项羽展开对决,向项羽示弱更加明智,至少可以确保自己的安全,保存实力,待坐大之后再与项羽一争雌雄。毕竟,刘邦的目标是统一天下,而非仅仅取得一个关中。
第二天,刘邦一大早就带着一百多骑来见项羽,在鸿门亲自向项羽请罪。项羽留刘邦喝酒,刘邦不敢推辞。席上,项羽东向而坐,刘邦则北向而坐。东为尊,北卑于东,刘邦特意坐在卑微的位置上,以示对项羽的服从。而项羽也对此心领神会,因此当他的谋士范增暗示他杀掉刘邦时,他假装没看见。范增只好召来项庄,让他借舞剑刺杀刘邦。项伯看在眼里,心下焦急,便也拔剑起舞,护住刘邦,致使项庄无法找到行刺的机会。张良忙到军门处找来刘邦的侍卫樊哙,命他保护刘邦。片刻之后,刘邦借上厕所之机,与樊哙一起商量对策。
项羽见刘邦久久不回,便要都尉陈平来催。刘邦深知席上杀气腾腾,不想返回,但一想到出来时没有告辞,不大妥当,就犹豫是不是要走。这时,樊哙说话了:“干大事不拘小节,行大礼不避小的责备。现在人家是屠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干吗告辞!”刘邦听了,不再犹豫,忙离开这是非之地,留下张良向项羽致谢。
张良回到席上,告诉项羽,由于担心遭到项羽的责备,刘邦已经先行离开。说罢,还献上一份玉斗作为谢礼。项羽听后,并未发怒,还收下了玉斗放在了位子上。
一场杀身大祸就这样被刘邦躲过了。很多时候,“无之为用”都体现在“放弃”上——放弃已经拥有的东西,以便能拥有更好更多的东西。以刘邦为例,他据关中,流露出称王的意图,结果险遭不测。而他放弃关中,向项羽示弱,不仅化解了项羽的戾气,保全了自己,还为聚集实力后发制人奠定了基础。放弃了关中的刘邦最终得到了整个天下。
刘邦到了鸿门,态度谦和地向项羽请罪。
处世之道
◎示之以无——陈平赤身脱险◎
陈平(?~前178),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是西汉的开国重臣之一,曾在汉惠帝和汉文帝时受封丞相,在建立汉朝和保卫汉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进行得如火如荼,陈平也投身到改朝换代的潮流之中。他最早投奔的是魏王咎,后来因为遭受谗害而转投于项羽的帐下。陈平是一个颇富才华的人,少年时代也是饱读经籍,但在项羽的手下却长期没有受到重视,很不得志。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入秦朝的都城咸阳,但是当时权势最大的仍是项羽,刘邦虽然攻破了咸阳,却不敢自居为王,为了表示卑下而掩藏自己的野心,他亲自到项羽的营中谢罪。刘邦与项羽的这次会见在历史上被称作“鸿门宴”,就是在这场宴会上,陈平第一次见到了刘邦,他敏感地发觉到刘邦是一个可成就大事的人物,而项羽之徒则不足与谋,于是心中暗暗生起了叛楚归汉之意。
不久之后,刘邦被项羽困在咸阳,难以脱身,当此一筹莫展之际,张良决定铤而走险,去找陈平进行秘密会晤,以寻求帮助。令张良未曾想到的是,陈平与他一见如故,大有惺惺相惜之感,十分爽快地答应帮助刘邦脱难。于是,陈平去求见项羽,向项羽进言道:“现在天下刚刚安定下来,社会生产还没有恢复,必须节约用度才是,而现在各路诸侯齐聚咸阳,每日军饷耗费巨大,莫如遣散各路诸侯赶紧回国,各守一方,如此,就不必再为此担忧了。”项羽觉得陈平言之有理,于是立即下令:天下诸侯,路远者给十天的期限,路近者给五天的期限,在限期内速速做好回国的准备。但是在命令中项羽又附加了一条,唯独刘邦要留在咸阳,以陪王伴驾。
项羽不放刘邦回汉中,这在陈平的意料之中,于是陈平授意张良,采取了一个声东击西的策略,令刘邦上书项羽,请求回老家沛县省亲。项羽对此犹疑不决之时,张良献言,说刘邦若回沛县,恐怕就在那里落足生根了,莫不如放他回汉中,然后再去沛县取他的家眷做人质,这样,刘邦就不敢乱来了。陈平又说:“刘邦既已受封汉王,如果不放他回汉中,恐怕不能服天下人之心,以为大王言而无信,不如就依张良所说,放刘邦归汉中,再扣留他的家眷作为人质。这样既可以保全信用,又可以约束刘邦,岂非两全其美?”项羽遂同意放刘邦回汉中,刘邦乃得脱身。
再说陈平,虽然已生起了归汉之心,但毕竟还欠缺一个得宜的时机,并且那时楚汉之争还没有正式展开,项羽和刘邦还并非彼此敌对。然而不久之后,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对立就公开化了,此时,又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就是项羽手下的司马卯归降了刘邦。项羽因此迁怒于陈平,陈平也心生惶恐,如若继续留在项羽帐下,不仅难以见用,反而容易招惹杀身之祸。更为重要的是,他已完全看清了项羽乃一介莽夫的真面目,遂决心去找在刘邦营中谋事的好友魏无知。
傍晚时分,陈平偷偷来到了黄河岸边,请船夫送他过河。船行驶到河当中的时候,从船舱里又出来一个船夫,两个船夫对陈平打量了一番,然后又彼此交换了一下眼色。看见这一情形,陈平觉察到这两个船夫并非善类,而且有意加害于他。陈平知道,他们之所以生出歹心,乃是怀疑自己身上带了贵重的财物,从而欲谋财害命,可是自己身上恰恰没有带什么钱财。想到这里,陈平就将衣服脱了下来,并且动作很明显地将衣服摔到船上,将腰间也清理得很干净,以表示衣服里并没有藏着什么值钱的东西。那两个船夫亲眼见到陈平身上并没有带什么财物,也就收起了谋害他的念头,只管将陈平送过河便了。在一般的情况下,钱财总是对人有益处的,可以给人带来很多方便,然而在某些特殊时候,过多的钱财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害处,陈平在遭遇歹徒之时,正是机智地示之以“无”,才化解了一场凶险。这就是“无”的利处。
渡过黄河之后,陈平顺利地抵达了汉营,经魏无知的引介,拜见了刘邦,两人相谈甚为投机,陈平很快成为刘邦集团中的一个重要谋臣,英雄终于寻得了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