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叹息痛恨于桓灵——财迷皇帝

人物小档案:

刘宏(156年—189年),东汉第十一位皇帝,168年—189年在位。他是汉章帝的玄孙,其父刘苌是汉桓帝的堂兄弟,母亲为董夫人。他与其前任汉桓帝的统治时期是东汉最黑暗的时期,所以,谥号孝灵皇帝(“灵”为贬义谥号,表示“乱而不损”),世称“汉灵帝”,葬于文陵。

官职者,国家之名器也。历史上的那些腐败王朝,大都存在买官卖官的现象。但即便是很腐败的朝廷,在卖官时也是遮遮掩掩的,是通过巧立名目进行操作的。然而,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却将卖官行为推向了极致:不仅堂而皇之地专门设置了官吏交易所,明码标价公开售官;而且将卖官鬻爵行为制度化和持续化,公开卖官长达7年之久。这位腐败透顶的皇帝,就是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汉灵帝刘宏。汉灵帝与其前任汉桓帝的统治时期是东汉最黑暗的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有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每每“叹息痛恨于桓灵”的陈述。

汉灵帝刘宏能登上皇帝位是幸运的。他的前任皇帝汉桓帝刘志36岁时就死了,身后无一子嗣。年轻的窦皇后(桓帝死后被尊为太后)及其父亲窦武,为了便于控制朝政,就把继承人的年龄选定在了少年段。于是当时只有12岁的刘宏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刘宏是汉章帝的玄孙,其曾祖父是河间王刘开,父亲解渎亭侯刘苌与桓帝刘志是堂兄弟。

汉桓帝永康元年(167年),光禄大夫刘儵与中常侍曹节带领中黄门、虎贲、羽林军1000多人,前往河间迎接刘宏。第二年正月二十日,刘宏来到夏门亭,权臣窦武亲自持节用青盖车把他迎入殿内。第二天,刘宏在窦武等的安排下登基称帝,改元为“建宁”。就这样,刘宏懵懵懂懂地由一个皇族旁支子弟,一下子成为了君临天下的天子。

汉桓帝留给汉灵帝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王朝。汉灵帝即位时,汉王朝政治已经十分腐败了,天下旱灾、水灾、蝗灾等灾祸泛滥,四处怨声载道,百姓民不聊生,国势进一步衰落。他即位不久,宦官与外戚便展开夺权大战,最后宦官推翻外戚窦氏并软禁窦太后,夺得了大权,宦官还杀掉了正义的太学生李膺、范谤等100余人,流放、关押800多人(这些人后来多惨死于狱中),并折磨死了敢于仗义执言的太傅陈蕃。贤能忠义的进步势力遭到彻底打击。宦官们通过镇压,消除了与自己直接抗衡的力量,专权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宦官是一个十分腐朽的政治集团,身体的残缺和社会的鄙视,使得他们具有卑劣的人格和极强的报复心理。因而当这个集团左右了皇帝,操持了朝政,总揽了大权之后,东汉的命运便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了。

汉灵帝刚刚当上皇帝,就遇到了如此大的一场政变。他只是十来岁的小孩子,又来自外藩,从没有生活在皇宫,哪里能明白这士大夫和宦官的斗争是怎么一回事。甚至宦官曹节等指控“党人”图谋不轨的时候,小皇帝还不知晓“不轨”是什么意思。不过他看到周围人头纷纷落地,也觉得害怕,从此甘愿把大权交到宦官手中。他周围的张让、赵忠等10名宦官,都曾担任中常侍,封为列侯,号称“十常侍”。这些宦官本是在皇帝身边伺候皇帝的人,见皇帝年幼,也甘愿给他寻找各种新鲜玩乐之法,好让他寻欢作乐,不理国事,方便自己掌权。汉灵帝见这些宦官如此知心知意,就更加宠幸他们,有一次竟然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宦官们作了皇帝的“父母”,从此大权在握,其父兄子弟、姻亲宾客遍布天下,专横跋扈,贪婪放纵,大肆抢掠财物,损害百姓。甚至连他们造的宅第都模仿宫室的样子。他们怕汉灵帝登台看到自己的宅第,就骗他说:“天子不应该登高。天子登高,百姓就会失散。”汉灵帝对宦官言听计从,从此就不敢再登台榭。

汉灵帝年少之时,还未懂得淫乱为何物。他即位后立了扶风宋氏为皇后,这位皇后姿色平平,汉灵帝也就对她没兴趣。这时,中常侍王甫枉杀了勃海王刘悝及他的王妃宋氏,宋氏是宋皇后的姑母,王甫怕宋皇后迁怒于他,就诬陷宋皇后在宫廷里挟巫蛊诅咒皇帝。这种罪名一般一告就灵,汉灵帝正看皇后不顺眼,就借此收回了她的玺绶。宋皇后不久忧虑而死,接着她的父亲以及兄弟全部被杀。一天,汉灵帝做了个梦,梦见已故的汉桓帝指责他无罪而枉杀宋皇后,还说宋皇后在天帝那儿去告他。天帝很生气,是不会赦免他的罪过的。先帝托梦本来就是件很严重的事情,又加上天帝生气,这事情就更严重了。汉灵帝十分害怕,就问羽林左监许永这是什么征兆。许永就趁机表白了宋皇后的无辜,还请求改葬以使冤魂得到安宁。汉灵帝虽然受制于宦官,没有听从许永的话,但他能做那样一个梦,说明在内心的深处多少也是有一些愧疚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汉灵帝对女人的兴趣也随之增加,“淫乱”的本性渐渐暴露出来。皇后不能得到汉灵帝的欢心,他就把眼光放到宫里别的女人身上。他命令宫中所有的嫔妃和宫女都必须穿着开裆裤,而且里面什么都不穿,为的就是临幸起来方便,否则还要宽衣解带,岂不是扫了兴致?这种荒唐的行为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男女皆全裸在一起厮混,汉灵帝并不是第一个有此想法的人。商代有名的暴君纣王就做过这样的事情。他制造了一个著名的“酒池肉林”,就是以酒为池,悬肉作林,让男女一起脱光了衣服来做“长夜之饮”。不过那时毕竟是上古,物资条件匮乏,只以满足口腹为第一要务,所谓“淫欲”不过是附带而已。而汉灵帝的想法则更有情趣和创意。中平三年(186年),他在西园修建了一千间房屋,让人采来绿色的苔藓覆盖在台阶上面,引来渠水绕着各个门槛环流。当夏天到来的时候,渠水中种植着南国进献的荷花,花大如盖,高一丈有余,荷叶夜舒昼卷,一茎有四莲丛生,名叫“夜舒荷”。又因为这种莲荷在月亮出来后叶子才舒展开,月神又名“望舒”,就又叫它“望舒荷”。汉灵帝选择肌肤如玉,身体轻盈的宫女执篙划船,摇荡在渠水中。有时盛夏酷暑,他还命人将船沉没在水里,观看落在水中的裸体宫女们玉一般华艳的肌肤。这些宫女的年纪都在14岁以上18岁以下,正值青春年少,妖娆如花。汉灵帝看着她们载沉载浮,莺歌燕语,喧闹一片,自然心怀大畅,不免也下水与她们“裸游”一番。由此,他便给这处花园赐名为“裸游馆”。

光是和裸体宫女们戏水还不够。西域进献了茵犀香,汉灵帝就命人煮成汤让宫女沐浴,把沐浴完的漂着脂粉的水倒在河渠里,称作“流香渠”。对着这香艳旖旎的景象,汉灵帝感叹道:“假如一万年都这样的话,那真就是天上的神仙了。”不过一万年的事情太过渺茫,在当下想做神仙却不困难,能“但愿长醉不愿醒”就可以了。汉灵帝与宫女经常在裸游馆里饮酒作乐,往往通宵达旦。他为了让自己知道时辰,就在裸游馆北侧修建了一座鸡鸣堂,里面放养许多只鸡,打算通过鸡叫来确定时间。但他周围的内侍哪里愿意皇帝这么快放弃游乐,就争相学习鸡叫混乱真声,以致后来汉灵帝再听到鸡叫,都不知道是谁发出的了。汉灵帝整夜饮酒,往往醉得不省人事,宫廷的内侍只有把一个大蜡烛扔在殿下,才会把他从梦中惊醒。如此醉生梦死,恐怕就连那个暴君商纣王都要瞠乎其后了。

汉灵帝把朝政交给了堪比父母的宦官“十常侍”,他自己就不再为这些事情烦心了。除了每日与宫女嫔妃嬉戏外,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做生意。

汉灵帝对商贾之事感兴趣,也与他的出身有关。他本是一个小小亭侯的儿子,属于落魄的皇族,要不是运气太好做了皇帝,在民间不过是个地主。他虽然做了皇帝,却不忘本,依然保持地主的作风。皇帝号称天下之主,富有四海,但在汉灵帝眼里,这些都过于虚浮,他觉得钱要攥在自己手里才会踏实。于是外邦、各郡、各封国每次进贡,未纳入国库前,他就先行抽成据为私有,直接送进皇宫,还为自己的这种行为起名为“导行费”。汉灵帝的这种行径,连他身边的宦官吕强都看不过去了。他写奏章委婉地劝他作为天子,当以天下为重,不要为贪钱而惹得百姓不安。汉灵帝还没看完就大怒不已,把奏章扔在地上,当着宦官张让的面大骂吕强可恨。张让自然顺着他,也把吕强大骂了一顿。

汉灵帝大收“导行费”,给自己积攒了一笔丰厚的钱财,便在西园设置了一个金库把这些钱存了起来。他在后宫专门开辟了“宫中市”,仿造街市、市场,也设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和摊贩,让宫女嫔妃一部分扮成各种商人在叫卖,另一部分扮成买东西的客人,还有的扮成卖唱的、耍猴的。所卖的东西种类也很丰富,从胭脂、发簪、玉佩到女人的胸衣,从书、画、琴、棋到各种服务,五花八门,热闹非凡。而他自己则穿上商人的衣服,装成是卖货物的商人,在这人造的集市上走来走去,或在酒店中饮酒作乐,或与店主、顾客相互吵嘴、打架、厮斗,好不热闹。肆中的货物都是搜刮来的珍奇异宝,被贪心的宫女嫔妃们陆续偷窃而去,甚至为了你偷的多我偷的少而暗地里争斗不休,汉灵帝却一点也不知道。不过即使他知道也没什么关系,从全国各处搜刮来的钱财,自会源源不断地进入他宫内的金库。

汉灵帝还亲自操辔执鞭,驾着驴车在上林苑转悠,面露得意之色。有了天子倡导于上,这种驴车很快就在京城里流行起来。上至王公,下至百姓,争相仿效,无不以拥有一辆驴车为荣,一时本来低廉的驴价骤然上涨,与马的价格相同甚至超过了马价。除了驴,汉灵帝还喜欢养狗,甚至把狗唤作“爱卿”。而“爱卿”这个词,通常是皇帝对大臣的称呼。汉灵帝大概受到了启发,就给一只狗戴上文官所用的进贤冠和绶带,让它后腿直立,摇摇摆摆地走了起来。他还乐得拍手大叫:“好一个狗官!”旁边的大臣听了,真是哭也不是,笑也不是,感到受了侮辱,却也无可奈何。

“宫中市”只是一时之乐,汉灵帝并没有感觉到内心彻底的踏实。他将收“导行费”得来的钱财,拿回河间老家去买田宅、起第观。他时常自我忧虑,觉得有了这些家产,万一当不成皇帝时,还能回去继续做个地主。不过他搜刮来的钱财实在太多,买田置地之外,还有不少剩余。头脑灵活的汉灵帝当然深知不能将全部的钱财都投在一个地方,于是他把这些钱财寄放在深受他宠幸的宦官家中,为了保险起见,他没有只放一家,而是每家都放上几千万银两。

汉灵帝的生意越做越大,也越来越上瘾。光靠区区“导行费”是不够的。于是,他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各样搜刮的办法。张让、赵忠给他献计献策,叫他以修宫殿、铸铜人为名,加收田税,每亩多出十钱,如此自然聚敛到一批财富。但汉灵帝还不满足,又下令各州郡输送木材、文石到京城洛阳。让宦官掌握验收大权,检验时百般挑剔,判定不合格的,强迫各州郡以原价的十分之一贱卖,宦官随后又卖回给各州郡,赚取差价。州郡买了这些木材,又运送到洛阳,宦官依然说不行。就这样反复操弄,运来的木材堆积如山,到后来都烂掉了。宫殿过了几年还没修成,汉灵帝却从中大赚了一笔。

后来,汉灵帝发现,劳心费力搜索这些敛钱之方,虽然有效,但是太过麻烦。自己既然做了皇帝,作为皇帝的优势他却忽略了,因为,在皇帝手中掌握着一种独一无二的能赚钱的东西,那就是官位。于是,汉灵帝便把他对商业的爱好发展到卖官鬻爵的方面。

这个想法还是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给的建议,董太后是个小家碧玉,本来就是一个嗜财如命的人物,忽然一夜之间飞黄腾达做了太后,这份贪欲就更是涨到了极点。汉灵帝四处搜刮、买田置地时,就曾经得到过她的大力支持。现在看到自己的儿子又一次为收集钱财而发愁,母子连心的董太后自然也十分焦心。但是,田赋已经提高得差不多了,供奉之物又早进了汉灵帝的私囊,再找可赚钱之路不是那么容易。这时,董太后从旁人那里得知前代有过卖官的事情,顿时感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财源,立刻喜上眉梢,她将此事透露给了儿子。正在愁眉苦脸的汉灵帝与之一拍即合,马上下诏,在上林苑设置了卖官的机构,公开卖官。

汉灵帝之前的一些皇帝,也曾经卖过官,而东汉的卖官则起于邓太后,但那时只是偶尔为之,以比较温和的方式征富人之钱来“佐国之急用”而已,并没有将之作为生财的工具。而到汉灵帝之时,一切都是赤裸裸的,他把这种买官卖官的交易当做头等重要之事来做。最为荒唐的是,汉灵帝竟然在西园开办的官吏交易所内对官职进行明码标价,公开卖官。卖官所得钱款都流入了汉灵帝自己的腰包。汉灵帝亲自制定卖官的规定:地方官比朝官价格高一倍,县官则价格不一;官吏的升迁也必须按价纳钱。同时各项官职明码标价,罗列出了一张价目表来。一般来说,官位的标价是以官吏的年俸计算的,当时初步定下的价格是:年俸600石的官职600万钱,2000石的官职2000万钱,以此类推,按官定价。通过这个价目表可以看到官位的价格是官吏年收入的一万倍。除固定的价格外,还根据求官人的身价和拥有的财产随时增减。除了皇帝之位不卖之外,上至三公,下到县令,皆可以拿钱买到。即使是国家选拔的特殊人才,也要交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费用。如果是肥缺或者重要职位,就得另外加钱。自然,直接地说拿钱买官毕竟有些不够雅致,于是对卖官所得的钱,汉灵帝给它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叫“礼钱”。意思是赤胆忠心的官员给朝廷送的礼物,于是不论买方还是卖方,就都不会再觉得难为情或者不敢下手了。

光和元年(178年),汉灵帝张榜出卖官爵,其榜文内容为:“公”要价“五铢”钱一千万,“卿”要价“五铢”钱五百万。有钱者可现钱交易,无钱者上任后加倍交付。官员升级也要先交卖官钱,而无钱者一律不升。在不到十年时间里,汉灵帝卖官所得已积“五铢”钱巨万,贮存于库中。

中平三年(186年),汉灵帝又令开铸新的“五铢”钱,为有别于库中所贮“五铢”钱,他别出心裁,将新的“五铢”钱背铸出四道斜纹,此纹由穿孔的四角直达外廓,世称“四出五铢”。所铸的“四出五铢”比一般的“东汉五铢”铸造得要好,钱的重量也要重一些。它的直径为2.5厘米,穿径约8毫米,廓厚0.15厘米,重3.6克左右。

汉灵帝卖官可谓雁过拔毛,不放过任何机会,连功劳很大、声望也很高的张温、段颎等人,也都是给汉灵帝先交足了买官的钱,才登上公位的。关于这一点,《资治通鉴》中有记载:“张温等虽有功勤名誉,然皆行输货财,乃登公位。”及至后来更变本加厉,官吏的调迁、晋升或新官上任都必须支付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官位标价,也就是说,官员上任要先支付相当他25年以上的年俸禄。许多想做官的人都因无法交纳如此高额的“做官费”而望洋兴叹,徒唤奈何。

在汉灵帝卖官时,有一个叫做崔烈的买官人。崔烈出身于北方的名门望族,历任郡守及朝廷卿职。中平二年(185年)三月,崔烈想当司徒,便通过关系,花了500万钱买了个司徒。到册拜之日,宫廷举行隆重的封拜仪式,汉灵帝亲临殿前,百官肃立阶下。望着崔烈春风得意的样子,汉灵帝突然觉得他这司徒一职来得太过便宜,忍不住惋惜地对随从亲信嘟哝:“这个官卖亏了,本来该要他一千万的。”旁边的中常侍便插嘴道:“他能出五百万,已经很不错了。陛下您要知道,像崔公这样的冀州名士,岂肯轻易买官?现在连他都认可陛下卖官的行径,正好给我们卖官的消息做了传播,以后这官位就会卖得更好。”事后,崔烈有一天问儿子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意思是说,人们对我当上三公有何议论。崔钧据实相告:“论者嫌其铜臭。”这就是“铜臭”一词的来历。

汉灵帝的这场卖官大买卖从光和元年(178年)一直做到中平元年(184年)。买卖做久了,价格也就要随行就市,有所调整。地方官由于直接临民,刮起地皮比较方便,售价就要比朝官高上一倍;各县贫富不等,县官售价也就各不相同。不但平民想做官要买,就是官吏想升迁,也得出钱。为了激励他们出钱的踊跃性,求官的人还可以估价投标,出价最高的人就可中标上任。当然,买官的价格并不固定,也可以根据求官人的身价和拥有的财产随时增减。

如果没人来当官的话,汉灵帝就无法进行下去这个卖官的行动。所以,有些人不肯贪赃枉法,请求不去做官,竟然被强迫派去。比如,在当时司马直是很有名的清官,因而皇帝特别减掉了一些银钱,只收他三百万钱,派他做巨鹿郡太守。得到诏书后,司马直很不情愿,就想以告假为名,不去上任,但却得不到批准,没有办法,只好勉强答应。他走在路上,越想越气,就上书汉灵帝,他援经据典、抨击时弊后,居然服毒自杀了。

在朝廷上大部分人一当上官就拼命捞钱,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买官的钱挣回来。如此自然要加大对百姓的盘剥,弄得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而汉灵帝荒淫无道,宦官弄权朝廷,上行下效,全国一片奢华浮糜之风。就这样,汉灵帝在声色犬马中,享受着他始料未及的短暂的人生,流连于聚敛财富的快乐和香艳女色的诱惑中,忘却了身为帝王的职责和尊严,在身边权宦的怂恿和引领下,在玩乐和贪婪的享受中,把东汉200年的宏伟基业置之脑后了。

相关链接:

《出师表》

《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出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经过一番准备,诸葛亮于建兴五年(227年)三月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可是后主刘禅庸愚懦弱,胸无大志,近佞远贤,难以守成。这是诸葛亮最为忧虑的。为了开导刘禅,布置朝政,表明心意,激励众志,诸葛亮写了这个表(篇名为后人所加)。表中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刘禅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贰的思想。情意真切,感人肺腑。因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后出师表》,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的注文中,所以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卖官历史

中国封建时代买官卖官应该自秦朝始。秦始皇时,有一年因飞蝗成灾,秦始皇下诏书,向天下公开出售爵位:凡百姓缴粟千石,可拜爵一级。与秦代相比,汉代买官卖官市场更为成熟。到刘彻(汉武帝)当皇帝时,货币政策走强,卖官已不再收粮食,而是改为直接收银钱。据《汉书·食货志·下》记载,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朝廷开卖武功爵。时武功爵分为17级,但从下往上只卖到第八级的“乐卿”。这爵位毕竟是虚的,买主不太积极,为刺激大臣买官的热情,朝廷便给买武功爵的人试着授以“实”官,武功爵中的“千夫”与文职中“五大夫”相同。最有名的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他以一亿万钱买官,官至太尉,成为当时轰动一时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