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希望综合征吞噬自制力
心理学界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发现了一种最为普遍的自制力缺失症状。这种症状很常见,在你我的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深陷于此。他们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乐观,对所有事情都充满信心,认为最终一定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殊不知这完全是一种盲目的乐观态度,很可能他所面临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甚至已经无力回天,他自身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种心理状态,心理学家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作“虚假希望综合征”。
这种症状是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分男女老幼,几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这个怪圈。这种虚幻的希望就像一个美丽的肥皂泡,是我们学会自制的一大障碍。有的朋友肯定想问,那什么样的状态才算是虚假希望综合征呢?这里给大家分享几个最为常见的例子:
首先,他们会这样鼓励自己:“慢慢来,只要我梳理出一个详尽的计划步骤,那成功一定是属于我的,一定可以做好!”很耳熟吧?相信很多人都会时常鼓励自己,其实这样很好,很多情况下我们是需要这种自我激励的。但是自制力缺失的人与拥有自制力的人的区别在于,前者说完这句话只会享受那一刻的满足感,而后者会为了目标继续前行,付诸行动。显然,前者就是我们常说的“常立志”,而后者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立长志”。“常立志”的人在短暂快乐之后就会把自己制定的目标抛到九霄云外,或者根本就不曾着手制订计划,就算某一刻确实踏踏实实地写下了一些想法,但第二天睁开眼依旧不会去实际操作执行。
还有一种人,他们或许正处于某些困境中,或者眼前的情况不甚乐观,但是他们信心依旧,认为困难只是暂时的,终究会过去,未来依旧是一片光明的。不得不说这种心态其实还是蛮不错的,人们在逆境中需要这种积极的态度。但是与态度相匹配的应该是行动,而不是想想就作罢。这些人在内心变得积极之后会下一番功夫,比如分析具体如何渡过难关,眼下有哪些可以帮助自己的条件,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可以抛弃的,看起来挺像回事儿,整个人都充满斗志的样子。但或许一顿饭之后、一个电话之后、睡了一觉之后,先前做的这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
而更多的人在一遍遍地下决心,每次都告诉自己“这是最后一次,以后一定如何如何”,认为自己现在的诸多不顺都是因为没有及早改变造成的,假如早点改变,现在肯定不会是这样的。所以他们会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美梦中,幻想当自己做出某种改变或决定以后,未来的生活会走上另一条路。等到短暂的激情消退,幻想也就彻底成了幻想。就好比当一个饥饿的人站在饭店的门口时,他会对所有食物都充满了兴趣,哪怕是一碗白米饭都会让他流口水。但是酒足饭饱之后呢?就算端来鲍参翅肚,他也没有兴趣再多看上一眼了。
以上这三种事例基本囊括了众多虚假希望综合征的状态,他们都在重复做着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自制力似乎根本不存在,没有任何能督促他们将想法付诸行动的力量。若想要跳出这个怪圈,首先我们需要弄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这种虚假的希望会在哪些时候出现?”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我们只需要回想一下,自己一般是在哪种情况下想要做出上述三种改变的,如此你大概就明白了。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想要进行改变的时候,他一定处于生活或事业上的低谷,因为只有在困境中人们才会想要做出改变。这种困境可大可小,并没有严格的限定。比如一家公司面临危机,公司的领导者就会反思是哪里出了错误?要做出怎样的调整和改变才能将企业拉回正轨?也有可能是你看到一件非常心仪的裙子,兴冲冲进去试衣时却发现最大号都装不进去自己肥胖的身体,这个时候,几乎所有姑娘都会对着镜子下决心减肥。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学渣”一词也是这种代表,学渣们每到学期末,看着手中门门亮红灯的成绩单,心底会暗暗告诉自己,“下学期一定要努力学习”,和朋友们通宵畅饮,第二天宿醉头痛欲裂时会告诫自己,以后再也不能这么喝酒了,等等,这些情况都是一个人想要做出改变的时候。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人们喜欢在这些时刻做出决定?
很简单,因为改变会让他们脱离目前的境地,改变会让他们身心愉悦。一旦想到改变之后的模样,他们会觉得身体里充满了力量,脑子里全是改变之后的景象。比如容貌更加漂亮、身材更加妖娆、公司蒸蒸日上、钞票滚滚而来……越想越开心。但是,这也仅仅是想象,不能成为实际发生的事情,所以他们这时做出的改变决定就变成了典型的即时满足感。因为幻想不需要付出任何东西,不需要金钱,不需要劳动,可能仅仅会耽误一些时间,而时间对于这类人来说,又不是那么珍贵。当他们决心做出改变后,还没有付诸任何行动时,先会让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用来抚慰因现实而受创的心,等到创口愈合得差不多了,幻想的满足感逐渐消退,当初想要改变的欲望也随之消失不见,然后一切回到原点。
之所以称之为虚假的希望,原因就在于这些想法只能存在于脑海中,而不会成为现实的行动。人们总是会立下不同的誓言,决心去改变,并且认为这是自己意志力的体现,但实际上呢?就像老烟枪总爱调侃的一句话:“戒烟?嗯,这二十年来经常戒。”
决心改变的目标一般都是远大的,不易实现的,只有这样才会让人们产生更为强烈的满足感。就好比一个姑娘对着镜子说:“这个月我要减30斤!”这肯定要比“我要减3斤”听起来更容易让人满足,幻想起来也更加刺激。人们给自己绘制的蓝图越宏伟,从中获得的满足感也就越强烈,这种感觉就更容易抚平现实的挫败感,让人们很快恢复,从低谷中走出来,同时还会产生一种心理的满足感,虽然这种满足和现实毫无干系。
补偿的漩涡削弱自制力
许多人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导致做出错误的决定以后,总会无奈地叹口气:“没办法,谁叫我没有自制力呢,那也只能如此了,我其实也不想的。”这句话换种方式表达,意思就是:“没关系,就纵容自己一次,没什么大不了的。”相信许多正捧着这本书的人都说过这样的话,有些人甚至将这句话当成了口头禅,每天都会挂在嘴边念叨上几次,以此来给自己些许安慰,然后再做出一些补偿的行为。
作者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这个人是作者的大学同学,因为喜欢希腊文化,所以下定决心要自学希腊语,每天固定在晚自习后学习一篇文章。我们对此都表示支持,并且告诉他,如果我们在寝室会打扰到他学习,那我们可以在这段时间离开寝室。他接受了我们的建议,更加跃跃欲试,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回寝室拿落下的东西,才发现这位立志要苦学外语的仁兄居然躺在床上呼呼大睡!
大家叫醒他问原因,这位同学一脸沮丧,告诉我们:“今天上了一天课嘛,感觉好累,所以就想休息一下。书又不会跑掉,明天再看也是一样的。”
后来的几天,我们没有离开寝室,只是保持安静,给他腾出一个学习的环境,但是看他坐立不安的模样,我们心想,应该又是上课太累了!
情况一直持续到周末,我们本以为他会利用周末的时间去读书,谁想大清早他比我们还要激动,咋咋呼呼叫大家起床,一起去参加某个朋友的聚会。
有一个同学问他:“你今天不看书吗?”
“嗨,上了一星期课,今天放松放松,改天再看。”
从那次以后,大家也就把他学外语这回事儿给忘掉了,每天该做什么做什么,他也一样。眼看临近学期末,有一回大扫除的时候,朋友从他床下扫出那本已经落满灰尘的外语书。而这时他的计划已经变成了努力存钱,到时候去了那边请个翻译。
没错,他的目标已经换了,而且在他执行这个新目标的同时,依旧会不停地寻找一些补偿自己的借口。比如某件衣服很不错,正好降价,所以要先买来。至于存钱?没关系,明天再存。等到最后你会发现,他制定的所有目标都没有实现。
这位朋友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自我补偿案例,他总会为自己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来逃避预定的目标。我们其实也可以从这个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每个人的拖延症和放纵,其实都是有理由的,而这些理由大部分都是自己给自己找的。有时为了逃避或偷懒,我们甚至会找出一个自己都觉得荒诞的借口,这个借口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自己之前的决定,然后让我们从雄心万丈重新变回一个一事无成的懒人。
我们列出三种最常见的理由与大家共勉,或许你会从中找到一个自己屡试不爽的借口:
(1)我只是尝试一次而已,就当是体验了。
(2)享受现在,开心就好,至于以后的事,再说吧。
(3)我又没有伤害到别人,只要对得起自己就可以了!
这三种心理表现可以说是所有自我补偿者的真实写照,他们将这三个理由重复应用在各种事情上,以此来获得内心的解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种方式往往带有强烈的消极色彩。这是不负责任的放纵行为,他们主动放弃了控制自己的权利,并且将原因归咎于其他事情。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婚后出轨者和破坏规则的人。
首先来看看出轨,这个词语大家已经不再陌生,甚至都习以为常了。从心理学界的角度看,所有出轨的人都是在做一种恶劣的自我补偿,这些人补偿什么呢?补偿他们年轻时在爱情上做出的牺牲。尤其是事业型的男人,更是如此。他认为在他应该享受男女之乐的年华里,他将时间投入了事业,所以现在应该以这种方式来补偿自己年轻时的牺牲。这种男人对于美色没有丝毫的抵抗力,他们对漂亮的女人敞开怀抱,并且深深向往。他们认为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没有这样的机会去风花雪月,牺牲了时间与青春,现在赢得了金钱和地位,所以他要补偿自己,补偿那时错过的一切。
而破坏规则的人,数量更加巨大,几乎每天都出现在你我身边,比如中国式过马路。
我们从小就会背交通口诀:“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慢慢行。”无论是机动车还是行人,都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但实际上呢?几乎不需要刻意的观察,一个亮起红灯的十字路口,一百个人里会有九十个人选择与汽车赛跑。就算交通警察站在马路的中央,这些横穿马路的人也不会有丝毫犹豫,依旧我行我素。人们不停地违反着交通规则,而且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都心知肚明,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非机动车也是如此,如果车流太拥挤,实在无法穿行过去,那他们也不会老老实实待在停车线后,而是会尽量让车轮跨过那条线。
这些不惜冒着发生交通意外的风险,故意违反交通规则的人,真的那么赶时间吗?当然不是。这些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浪费着大把的时间,但就是要在可能吞噬人命的马路上占那一秒两秒的便宜,为此去破坏规则甚至搭上性命。为什么?是什么样的心态驱使着他们危险的脚步?
其实并不难理解,在这些人心中,破坏规则和不愿遵守规则的冲动一直在作祟,而且不仅仅是在过马路这件事上。这种冲动其实人人都有,每个人心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冲动被理智强压下来,因为某些场合他们不敢破坏规则,一旦秩序被打破,产生的后果他们承受不起。但是当遇到一些可以满足破坏欲望的机会,而且还不需要他们付出代价时,理智就会完全败给这股冲动,只能任由冲动下的行为表现在各种场合中。
这种现象揭示了一个心理上的问题,几乎每个人都会有类似的心理状态。
这些人在实际生活中总有很大的缺陷感或自卑感,越是自卑的人还越是敏感,所以他们会更加迫切地寻找一切可以满足自我的补偿方法。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有很多,但不见得所有人都会选择最正确的。人们寻求心理满足的方式不同,也造就了各种各样的人格和生活作风。我们都知道,越是孱弱无力的人越喜欢争强斗勇,而健全的人往往不会去这样做。假如一个自卑的人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寻找自我补偿,那这时的自卑感不但不会成为毒药,反而还会变成一种强大的动力。积极的人做积极的事,那他的收获也将是向上的、充满阳光的;反之那些愈自卑愈消沉,不但放弃改变自我,反而处处以消极心态处理问题的人,只能越来越消极,直到最后被各种负面情绪所吞没。
同时,这些人也会因为没有自我约束的能力,从而走向另外一种极端。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们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获取。只要能对自己的目标有益,他们不会在乎其他人的感受和社会标准的要求。当一个人过分专注于个人的优越,只知道埋头向前冲的时候,最后往往会导致过度补偿。而自我心理补偿一旦走向极端,所表现出的就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所有的考虑与决断都围绕着自身利益,不会去考虑旁人。性情变得自私跋扈,听不进去任何劝诫,甚至会变本加厉,在心底甚至会认为全世界都欠他的,并且为此产生强烈的仇恨心理,最后只会落得所有人都厌恶的下场,而他们还不自知,会觉得这都是理所应当的。
深陷失落泥潭丧失自制力
失落是怎样一种体验?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感受,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提起失落,所有人心中都会不自觉地涌上一股消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