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充裕,可是我们却没有因此获得更多的快乐。到底是什么绑架了我们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偷走了我们的快乐?我们一直在苦苦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许,你可以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你是否有永远也满足不了的欲望?你是否对未来忧心忡忡呢?你是否懂得关爱他人?你是否有坚定的信仰,让心有所归依?

是什么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十几年前有一首很有名的歌曲,名字叫《最近比较烦》,这首歌在当时广为传唱、大受欢迎,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这首歌唱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歌词所描述的现象契合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心理和生活状态: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基本生活也有了保障,但是却感觉烦恼越来越多,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开上汽车了却感受不到当初骑自行车时的那种简单的快乐了。

2012年,联合国发布“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报告对156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幸福程度进行了比较。出人意料的是,丹麦成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度,其它的北欧国家也大都排在前列,反而世界上公认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排名却似乎不是那么理想,和它们的经济发达程度并不成正比,如:世界经济的龙头老大——美国的排名在第11名。亚洲的情况也大概如此,经济比较发达的几个地区,如中国台湾地区排名第46位,在亚洲屈居第3位,仅次于第33位的新加坡和第44位的日本,另外,韩国排名第56位,中国香港第67位,中国只排名第112位。

且不谈这个报告是不是百分之百的客观,最起码它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的生活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自己、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人好像都过得不开心,我们好像有数不清的烦心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烦恼总是和我们如影随形。而且,这种不快乐与人们拥有财富的多少、年龄的老幼、居住在城市或乡村无关。凡是现代生活方式所到之处,不快乐在到处蔓延。

毕业很多年后,几个平时碰面不多的同学相约一起去拜访大学时深受大家尊重的一位老师。老师看到了多年未见的学生后非常高兴,等大家坐定之后,他开始询问学生过得怎么样。没想到老师的这一问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的一句话就勾出了大家的满腹牢骚、满腹抱怨。大家争先恐后地诉说着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工作压力大呀,生活烦恼多呀,身边小人多呀,做生意困难重重呀,当官的仕途受阻呀……仿佛在座的个个都倒霉透顶,生活都是惨不忍睹。

在学生们倾诉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一直都笑而不语,非常淡然地坐在座位上。等学生说得差不多的时候,老师从厨房里拿出了一大堆杯子,一个一个摆在茶几上。这些杯子各式各样,有陶瓷的,有玻璃的,有塑料的,有的杯子看起来很有质感,有的则显得普通而简陋……

老师说:“大家都是我的学生,我就不把你们当客人看待了。你们要是渴了,就自己倒水喝吧。”

大家正好都说得口干舌燥了,便纷纷拿起了自己看中的杯子去倒水喝。等大家手里都端了一杯水时,老师说话了。他指着茶几上剩下的杯子说:“你们注意了没有,你们手里的杯子都是你们觉得最好看、最别致的杯子,而这些塑料杯却没有人去选它。当然,这很正常,也无可厚非,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拿着的是一个漂亮的杯子。”

老师接着说:“但是大家对杯子的态度恰恰也反映了大家烦恼的根源所在。你们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杯子,但是我们却把注意力放在杯子上面。打一个比方,如果生活是水的话,那么其他的譬如工作、金钱、地位等等这些东西就是杯子,其实,杯子的形状、样式、质地并不影响水的质量。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杯子上,哪儿还有心情去品尝水的甘甜,这不是典型的自寻烦恼吗?”

以上的这个事例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生存状态,好像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理由来抱怨自己不幸福,幸福和快乐似乎成了一种奢望,成了难得一享的奢侈品。总能看到满怀心事的人,总能看到愁眉不展的人,总能看到满腹牢骚的人。当今时代好像爆发了一场特大的瘟疫,各种烦恼和不快迅速蔓延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那么,是什么让我们这个本该幸福的时代充满如此多的抱怨?是什么偷走了原本属于我们的幸福呢?其实在很多时候,不快乐是我们在自寻烦恼,我们没有理解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也不清楚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就像故事当中说的那样,我们渴了想要喝水,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在意的不是水,而是盛水的杯子。我们大多数的不快乐都是因为我们过于追求外在的浮华,为其所累。只有认识生活的真谛,我们才能远离烦恼和不快乐。

浮躁已成为一种社会病

如果你在路上碰到许久不见的熟人打招呼,问:“最近怎么样?”得到的回答似乎都是一个字:“忙!”是啊,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很忙,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忙得马不停蹄、忙得焦头烂额。这个“忙”字,听起来我们非常有追求、我们活得很有价值。可看看我们在忙些什么呢?有人忙着投身商海,想要房子、车子、票子;有人忙着从政为官,要博得个生前身后名;也有人忙着踏上舞台、走上荧幕,以期望名利双收……也就是说,我们都在为两个字在忙:名和利。这种追名逐利的忙,让我们的心态变得异常浮躁,都想多快好省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乾隆皇帝游江南的时候,爬上了镇江的金山寺,只见江面上往来船只如梭,乾隆皇帝就问身旁的一位老和尚:“禅师,请问你在这里住了多少年了?”老和尚答:“住了几十年了。”乾隆又问道:“你既然在这里住了几十年,那你可否告诉我,你每天看见长江上有多少条船只在来来往往?”老和尚答:“我只看到两条。”乾隆惊奇地问:“只有两条?你这是什么意思?我现在看到的也不止两条船!”那老和尚不慌不忙地说:“人生只有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

这个故事也印证了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今社会有许许多多为名利奔忙的人。当人开始“汲汲于富贵”时,心态便开始失衡,因为他们想尽快得到,同时不愿意看到别人比自己得到的更多,于是他们就开始为更快更多地获取而忙碌。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些青年人往往连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没做好,就开始这山望着那山高,抱怨自己没有晋升;还会看到有些人因为自己的利益一时得不到满足,便开始四处张望、寻找机会“跳槽”,可是等到了新的工作环境里,板凳还没坐热,又开始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机会。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浪费不说,还把浮躁心态传递给周围的人。正因为人人都爱跟别人比较,都在“恨人有、怨己无”,都在想着走捷径去多快好省地获取利益,都在眼红和效仿那些“成功者”,于是浮躁便轻而易举地蔓延开来,整个社会到处弥漫着浮躁的因子。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浮躁早已成了一种“社会病”。唱歌的想一夜成“星”,经商的想一夜暴富,当官的想一夜飞黄腾达,就连做学问的也想一夜成名。我们是不是总在与他人的比较中焦躁不安?我们是不是总恨没有神助,不能一夜暴富、不能立马功成名就?我们因“得不到”而尝尽烦恼,在嫉妒和浮躁中失去自我。

英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培根曾这样疑惑地发问:“难道人类非得变成经济动物,只知道专注于膨胀的胃和膨胀的银行户头?”如果我们正在为自己的浮躁而烦恼,是否问过怎么才能拒绝浮躁、重拾快乐?这需要我们有一颗平常心,淡泊名利,不要过分追求那些虚无的名利。

公元前208年,大秦帝国左丞相李斯被腰斩于首都咸阳。

李斯相秦,厥功至伟。灭诸侯,成霸业,一统天下,始皇帝的千古功绩,有一半得算到李斯的头上。但位极人臣又怎样?功烁古今又怎样?他堂堂大秦丞相,率领百官向阉人赵高小心赔笑,仍逃不掉被指鹿为马的小人诬陷,身被五刑,腰斩于市,夷灭三族!

在腰斩前,李斯对着一起奔赴黄泉的儿子,追忆起当年领着孩子们,牵着咻咻嘶叫的猎狗,出上蔡东门,在秋日衰草丛中,追逐成群狡兔的无忧岁月——“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李斯临刑前的一番话应该是发自肺腑的,他对自己追逐权力的一生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为了名、为了利,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巧合的是,在李斯死了五百多年后,又一位名人发出了类似的感慨,这次是大文学家陆机。他在被赐死军中时说了一句与李斯如出一辙的话:“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同样的一生追逐,同样的结果,同样的悔恨,这是多大的嘲讽啊!

放慢追寻名利道路上的脚步,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不让外物的侵扰影响自己的好心境,停下来享受一下生活,倾听一下自己的心声,不要再“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

远离浮躁,重拾快乐。

别让欲望绑架了你

每年的春晚结束后,网络上总是掀起络绎不绝的声讨,很多观众认为春晚越来越不好看,相声小品越来越不好笑,感觉这台汇集全国演艺界最强阵容、历时半年、耗费巨资打造的除夕盛宴简直就是在浪费钱财、浪费老百姓的感情。春晚真的有那么差吗?也许导演和演员的一句感叹能道出其中原委:现在的观众“笑点”太高,对春晚的期望太高。是啊,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

回过头来想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抱怨自己不快乐,是不是也因为自己“笑点”太高,对生活的欲望太多呢?有的人辛辛苦苦挣钱买了一套两居室,一家三口本来可以幸福地生活,可是看到别人有更大的房子,自己也便想换套复式楼房,甚至是别墅,于是又开始想方设法挣钱,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得不到的痛苦和煎熬中度过。与此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有了奥拓,便想着什么时候能有辆奥迪,甚至是玛莎拉蒂;一年有六位数的收入,便想着什么时候能成为千万富翁;当了处长,便想着什么时候能当上局长;羡慕了许久别人的iPhone手机,刚狠狠心买下了一部iPhone4s,看到别人手里拿着iPhone5,心里又开始蠢蠢欲动,如百爪挠心……我们总在追寻这些永无止境的欲望,当欲望满足时,心中自然快意,然而我们的欲望总是不断膨胀,于是我们的心情就变得无比沮丧,这样周而复始地折磨着自己,人也渐渐变得郁郁寡欢。

欲望和贪婪总是相伴相生的,它们将人引向迷途,如果占有欲太强,便会处心积虑、想方设法去拼命占有,结果是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人的生命有限,但欲望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欲望,人生将会充满痛苦。

再想想我们小时候,为什么快乐那么简单呢?得到一个糖果便会欢呼雀跃,有了一件新衣服便高兴许久,得到一个心仪的玩具连睡觉都要拥它入眠,得到老师的一句夸奖,回家便手舞足蹈地告诉妈妈。

而现在我们的欲望太多了,我们在不断地刺激放大着自己的欲望,逐渐变成了欲望的奴隶。我们的人生一直处在“产生欲望——实现欲望——萌生新的欲望”的过程中。

既然明白了是欲望绑架了我们的快乐,那么我们就应该卸下沉重的欲望包袱,放弃无止境的需求,我们便能拥有更多的快乐。我们要明白,幸福感来自人的内心,并不是欲望被满足,幸福就能降临。欲望本是人类前进的原动力,我们不是反对人们追求幸福生活,而是不希望人们在满足欲望的过程中,失去了生活的本来目的——追寻快乐。

欲望越多,快乐越少,细细品味,其理至深!从某种意义上说,被欲望绑架的快乐,只是虚幻的快乐。

庸人别自扰,杞人不忧天

先让我们来听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故事:

有个人正在匆匆赶路,他突然看见路旁的井边坐着一个眉头紧锁的小女孩,样子非常忧虑。这个路人感到很奇怪,就停下来问这个小女孩:“你小小年纪为什么这么忧虑呢?”

小女孩回答:“虽然我现在小,可我以后是不是会长大呀?”

“是呀,你以后当然要长大。”路人答道。

小女孩接着又说:“那等我长大以后是不是要谈恋爱?”

“要。”

“谈完恋爱后是不是要结婚?”

“要。”

“那我结婚后是不是要生小孩?”

“要。”

“那假如我的小孩路过井边,你看现在井台这么低,他如果爬上井台掉到井里可怎么办呀?”

这就是一个小女孩的忧虑,听了以后,我们可能会感觉这个故事未免太夸张了。我们感到小女孩的话很可笑,就像“杞人忧天”故事中的“杞人”。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虽然我们不像小女孩那样忧虑几十年以后连影子都没有的事情,也不像“杞人”那样担心天塌地陷,但是我们也有很多无谓的忧虑。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忧虑是完全没必要的,只会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伤害我们的感情,徒增我们的烦恼,使我们丧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快乐。等一切烟消云散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一直为这种不必要的小事担心是多么的不值得。

陈小舟是一家公司的销售总监,他的收入很高,有漂亮的妻子,有可爱的儿子,一切看起来是那么令人羡慕。然而,他却总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业绩不好时,他忧虑,想着怎么把业绩尽快提上去;业绩好时,又担心业绩能不能保持下去;当业绩持续稳定增长时,他又担心手下的业务员会不会辞职、会不会损公肥私……总之,在几乎所有的时间里,他都是眉头紧锁,上班时这样,下班回家时这样,甚至在休假时也是这样。他的这种心态不仅给自己带来了不快,也让整个家庭总是笼罩在阴云当中。因为长期忧心忡忡,心理压力过大,导致他饮食不规律,终于发展成了严重的胃病。终于有一天,他被送到医院。在医院里,医生对他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几个专家对他的病情进行会诊,专家们一致认为陈小舟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他在医院里只能靠输液、吃流质的东西来调养。

满脸愁容的陈小舟躺在病床上,回想着自己以前的生活,突然他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他对自己说:“陈小舟,如果你除了等死之外没什么别的指望了,那么不如好好利用你剩下的这一点时间。反正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死,而你现在没死,还应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起码能让自己快乐一些。”

陈小舟一直想在死前周游全国,于是他决定马上行动。当他告诉医生他的计划时,医生警告他说,如果他准备周游全国,那他随时都有可能葬身在旅途中。

“不,我不会的。”陈小舟回答说,“我已经答应过我的家人,我要葬在我们老家的墓地里,所以,我会把我该料理的事情料理好再出发。”

陈小舟真的去买了一具棺材,把它放在了老家,然后踏上了旅程。

在旅途过程中,陈小舟抛开了一切忧虑,专心享受着属于他的最后时光。谁知,在旅途中,他的胃病竟然慢慢痊愈了。在旅途劳累小憩时,他甚至可以抽上几支烟、喝上几杯酒。多年来,陈小舟从来没有这样享受过,甚至后来在荒郊野地里遇见狂风暴雨他也没有为此忧虑过。

陈小舟在旅途中和路人攀谈、唱歌、玩游戏,他感到原来生活是如此快乐。旅行结束回到家后,他几乎完全忘记了自己曾患过胃病。他马上回去工作,并且开始期待每一天的到来,他也不再为工作中的事忧愁,只是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此后他的身体状况也一直很好。

陈小舟的经历告诉我们,忧虑是一剂慢性毒药,医治忧虑、拯救自己的最好医生永远只能是自己。我们在生活中其实完全没必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一味地“深忧远虑”,只会让我们变得身心疲惫,让我们一步步走向痛苦的深渊。

我们要把握当下,脚踏实地走好人生每一步,这样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

冷漠的心弹不出温暖的音符

感恩节由美国人民独创,原意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感谢印第安人在他们刚到美洲大陆时给予他们的帮助。感恩节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在美国,自1941年起,人们从这一天起休假两天。这一天,人们不管有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团聚。现在,感恩节也“漂洋过海”到了中国,很多中国人也开始过起了这个“洋节”。可是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能够真正理解感恩节的内涵,其实很多中国人过的是热闹,除了在节日当天口头或是行动上对亲友稍有表示外,其它的日子里一切照常,把“感恩”二字抛到了九霄云外。

算起来,感恩的美德在中国源远流长,“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便证明了这一点。“感恩”与中国其他无数的礼仪道德组成了厚重的中华民族文化,然而,近年来,感恩的缺失、人情的冷漠成了一个让人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广东省曾对2000个孩子进行调查发现,有54%的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容易感动的人,或者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感动。连感动都那么难,还何谈感恩呢?

丛飞,原名张崇,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的农村,自小努力向上,长大后在深圳成了一名著名的男歌手。在他37年的短暂人生中,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他的收入并不丰厚,但进行了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他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丛飞的颁奖词是: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当他自己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另一位受助者认为丛飞资助自己另有所图,称自己太忙,没有时间看望丛飞;还有一位家长得知丛飞因生病而暂时没有能力继续支付他孩子的学费,不仅对丛飞没有任何安慰的话语,而是反问“他什么时候治好病出来挣钱”。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多么令人寒心啊!尽管丛飞说:“别责怪他们,我已经是不需要治疗的人了。”但我们应该从中体会到丛飞的心酸与无奈。他其实还是希望孩子们去看看他的,可那些孩子的感恩之心却已经丢失了。

也许是因为以上的情况并非个例,河南省慈善总会提出要与接受捐赠的贫困大学生签订“道德协议”,提醒和鼓励受捐赠者毕业后,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自觉自愿回报社会。

感恩,就是拿我们自己的爱心去回馈别人曾经为我们付出过的爱心。一个冷漠、不知感恩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私的、只知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试想,一颗被冷漠和自私填充的心灵会有阳光照进来吗?这样的心灵会感到快乐吗?

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之中,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受人之恩。小时候,我们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时,有老师的谆谆教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懂得感恩,说明了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当我们以感恩的心对待别人时,心中自然会希望对方得到平安、得到快乐,所以不论得到的回应如何,心中都是欢喜的。

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幸福和快乐。放弃冷漠、常怀感恩之心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同时更是一种良知、一种动力。人只有懂得记住别人对你的恩情,生命才会得到滋润,并时时闪烁出纯净而绚丽的光芒。放弃冷漠、常怀感恩之心,我们才不会牢骚满腹、抱怨不已;放弃冷漠、常怀感恩之心,我们才会对亲人、对朋友、对同事、对工作多出一份亲情、多出一份友情、多出一份热情与真诚。

信仰缺失,让我们的心何处安放

2011年“汇丰财富论坛”上,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称:中国人除了信钱外,什么都不信。当然,钱不能算作一种真正的信仰。钱文忠教授其实是在说中国人缺乏信仰,中国出现了信仰危机。那么,中国人真的缺乏信仰吗?

在一项针对“是什么偷走了中国人的快乐”的调查中,缺乏信仰居于首位。由此看来,信仰缺乏在当今的中国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它不仅存在,而且造成的后果还很严重。的确,在这个世界上,有人信上帝,有人信佛,中国人到底信什么呢?如果拿这个问题去做街头采访,拿这个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去问中国人,估计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感到突然,因为许多中国人很少考虑到信仰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信仰呢?学者惠松骐曾说:“信仰是在道德之上的,是弥补法律、法规的缺陷,是正义的化身,它比道德更具有威力,在没有法律法规的时空里,是衡量行为的准则。信仰是一种关怀,它在于承受苦难和认可泪水的至上意义;信仰是绝望中的希望,它意味着真正的人性之复归,真正的人的自我实现;信仰是一种决心,它意味着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承认;信仰是沉重的,在信仰中你要把整个世界的苦难都背在自己的身上。”假如一个人的内心没有信仰,便很容易迷失人生方向,很难找到生活的动力和希望。因为我们缺乏基本的信仰,所以我们的灵魂在四处漂泊、没有归属。钱文忠教授说“中国人除了信钱外,什么都不信”,这是一种以自我利益为导向的实用性的“信仰”,即凡是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实惠的都信、都拜,但是当求而不得、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时,又开始重新赶路,寻找下一个新的“信仰”。当价值判断的标准逐渐趋于利己主义,很多传统的幸福观念都在被人们摒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怎么可能有太多的幸福感可言?

然而人活在世上,需要对自己的生活、生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需要有一个精神支柱。对于一个人来说,拥有信仰是必须的,因为信仰能激励人为了心中的目标而努力,信仰能给人生赋予希望,能为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提供一个理由。

孙俪是当今一个非常知名的女演员,在荧屏和银幕中塑造了很多生动形象。“清纯得好像一朵滴着露水的百合花”是很多观众对于孙俪的评价。从人生第一部戏《玉观音》开始到《甄嬛传》,孙俪给观众留下了外形与内涵并重的深刻印象。除了电视上人们所熟知的形象外,孙俪还有她的另外一面,那就是做慈善。

2003年,孙俪投入资金40万,在香格里拉和西双版纳建立了两所安心希望小学。2005年,因为要扮演盲女的角色,她许下心愿要帮助这些孩子们。2006年5月20日,孙俪无偿担任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爱心天使”。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多方筹集善款,帮助改善盲童的生活教育环境。2007年8月31日,在一次慈善拍卖现场,孙俪以近6万元拍下3幅儿童绘画作品,又捐赠3万元,感动了现场的所有人。有人问孙俪:“慈善事业你会一直做下去吗?”孙俪说:“我很想多做一些,以后我不演戏都想去做。”

受母亲的影响,孙俪信仰佛教。孙俪说:“人需要有信仰,这会给你的精神带来一种寄托感。有信仰非常好,无论我快乐还是失意的时候,总会有一个声音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去做。高兴了不会得意忘形,不开心也不会令我一蹶不振。”

闲暇时,孙俪经常会去一些动物基地,在那里当义工,给动物洗澡、买口粮、喂食。她还会去拍摄一些世界反皮草组织的宣传片。她认为动物比人更可爱,因为它们太单纯了。孙俪呼吁:“生命是平等的,如果你不喜欢小动物,也不要伤害它们,给生命一样的尊严。”

可见,心中有信仰的孙俪内心是快乐的。有些人说:“我有信仰啊,但是仍然感觉没有归属感。”其实这是错把目标当信仰。2000年,有媒体曾在广东做过这么一个调查,询问每个人的人生目标,结果99%的人回答是想创业、做老板,希望自己有房有车,被采访者都混淆了信仰和目标的概念,其实人生目标不等于信仰。但是有人说了,人活着有目标总比没有目标强吧。是的,人活着有目标、有奔头自然很好,但是如果一个人把人生目标当成个人信仰,那么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一是目标实现了,接下来怎么办?继续制定新的目标?还是躺在目标上享受?二是目标没有实现,而且遭遇的困难太多,是不是就没有生活的信心了?

所以要想让我们的灵魂有所归依,获得真正的快乐,就必须重建我们的信仰,理性地认识世界,别把信仰寄托在具体的事物和欲望上。信仰不完全是宗教,它可以是我们身边一切真善美的东西,也可以从我们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简单地说,就是这一辈子你要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孔子吃糙饭、喝白开水,睡觉时连枕头都没有,就弯着手臂当枕头,但孔子说“乐在其中”;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别人都觉得这种生活没法过,但颜回能做到“不改其乐”,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重拾简单的生活,重逢久违的快乐

有一个旅行者到东非平原去探险,当时,东非正遭受严重旱灾。这位旅行者事前准备了一个大大的背包,里面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有衣服、指南针、食物、切割工具、挖掘工具、观星仪、药品等等。这位旅行者对此非常满意,认为自己为旅行做了充分的准备,这样在路上就可以有备无患了,自己一定会有一次充实而愉快的旅行。

有一天,当地的一位导游检查完这位旅行者的背包后,问:“你准备了这么多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让你感到旅行的快乐了吗?”这位旅行者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于是他愣住了。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经过深思后,他终于认识到背包里的有些东西的确让他很快乐,但大多数东西并不值得他背着它们走那么远的路,背着它们反而是徒增自己的负担,给自己的旅途带来很多麻烦。

于是,这位旅行者开始重新整理自己的背包,把一些不必要的东西送给了当地村民,让自己轻装上阵。在接下来的旅途中,由于背包变轻了,他的心也不再有束缚,旅行也随之变得更快乐。

其实,我们的人生经历就像一次旅行,旅途中一定要记得停下来清理一下自己的行囊,对行囊里的东西进行取舍,让自己轻装上路,这样才能活得更轻松、更自在、更开心。

美国哲学家梭罗曾说过:“简单点儿,再简单点儿!奢侈与舒适的生活,实际上妨碍了人类的进步。”这句话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梭罗发现,当自己的生活需求简化到最低限度时,反而过得更加充实,因为这样就无须为了不必要的欲望而分神。

居里夫妇的婚房简陋得简直无法让人置信,房间里只有两把椅子和其他简单的家具。居里觉得两把椅子太少,想多添几把,以便客人来了能有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儿时间搞科学,还是一把不添吧。”

多年后,这对没有给自己的新房增添任何家具的年轻夫妇,却给世界化学宝库增添了两件闪闪发光的稀世珍宝——钋和镭。

许多人感到不快乐,就是因为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过得太复杂了,我们不断追逐着金钱、功名、利禄,赶着一个又一个无谓的时髦,被如此复杂的生活羁绊,我们能快乐吗?

生活未必都要轰轰烈烈,其实简单的生活没什么不好。生活在简单中自有简单的美好,这是生活在喧嚣中的人所体会不到的。生活奢华固然是一种人生,但能摆脱欲望和诱惑、心静如水、无欲无求地拥有一份简单纯净的生活,不也很惬意吗?不用再勾心斗角,不用再逢迎讨好别人,不用整天做一些违心的事、说一些违心的话,能随心所欲地生活,不是人生最大的乐事吗?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多种选择,但就是这样多元的选择让我们的生活一团糟,因为我们在面临这些选择时,往往会无所适从、浮躁不堪,失去了应有的安宁和从容,进而让我们的心态失衡,让烦躁充斥心间。其实,我们应该做一个简单的人,把生活的重心放在那些有意义的事情上,不必为那些不必要的琐事而烦恼。

要想简单快乐地生活,就要学会及时对自己内心的欲望进行“清扫”。我们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但是如果让这些无休止的欲望充塞在我们心间,我们的心灵肯定会因此而不堪重负。就像一位船员说的:“我们在船上一直朝着地平线航行,但是你永远也到达不了,在你认为更接近它时,它总是与你保持一定的距离。”

我们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欲望,所以当我们的心底产生一个又一个的欲望时,请先告诉自己:“我们无法捡起沙滩上所有的贝壳,我们只能力所能及地挑选我们认为最美丽的。”

一旦欲望减少,心情就会变得轻松而快乐。这不是要我们拒绝所有的欲望,而是要我们知道适可而止,懂得什么时候该说“够了”。

人的一生追求的东西很多很多:名誉、地位、财富、亲情、人际关系、健康、知识等等,我们的心灵空间是有限的,此时就要看我们把什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了,应该保留什么、舍弃什么。这就像我们清理房子一样,有用的要保留,没用的自然要扔掉,这样处理后,房间自然会更整洁。

简单生活就是让我们知道生活的重心在哪里,诚实地面对自己,想想生命中对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远离世俗的浮华。我们强调简化生活,并非完全抛弃物欲,而是不把注意力专注于外在的浮华,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对精神的追求上,过一种平衡、和谐、从容的生活。

抛弃复杂的欲望,重拾简单的生活,让我们获得久违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