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 精华荟萃的世界教育(话说世界)
- 林之满 萧枫主编
- 2789字
- 2022-07-28 16:22:21
文艺复兴运动始于14世纪,一直持续到17世纪初,点燃文艺复兴火炬的是欧洲的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思想主导了文艺复兴的整个过程。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这种新的文化观大大启发了人们的理性,冲破了封建与宗教的樊篱,影响遍及整个社会,教育领域也有深刻反映。可以说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教育史上出现了崭新的一页”。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一般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以新兴资产阶级的各方面需要为基础,是资产阶级教育实践的肇始。就西欧各国来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特征。
人文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新人”。这种思想来源于古希腊的身心和谐发展观,但又不仅仅是对它的简单恢复,而是植根和着眼于当时的社会需要。新兴资产阶级所要求的不再是具有出世思想的僧侣或神职人员,而主要是社会、政治、文化、商业方面的积极活动家乃至冒险家。人文主义者顺应社会潮流而提出了身心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相对于中世纪宗教性、封建性的教育,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人文主义教育家重视人文学科,强调学习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以人性和人际关系的学问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智育的主要内容是传授希腊和罗马的文学作品,中世纪的“七艺”经过人文主义者的改造成为传授人文之学的学科,并新增了历史和道德哲学的内容。自然科学也被纳入教学内容,但还不占主要地位。
人文主义者将宗教虔信与世俗道德相提并论,这虽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但较之中世纪已是很大的进步,意味着世俗道德与宗教道德已经受到同样的重视。人文主义者所提倡的世俗道德品质如坚强、勇敢、克制、乐观、积极向上、热爱自由、追求平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等,反映了社会新兴阶层的要求,具有积极意义。
人文主义者把体育放到了重要地位,这与中世纪有根本不同。教会视人的肉体为“灵魂的监狱”,反对与蔑视体格的锻炼。而人文主义教育要求体魄健美,这不仅符合古希腊的教育观,而且适应了现实社会对“新人”的要求。
人文主义者强调环境的陶冶作用,主张建设优美的校舍;强调尊重儿童天性,教育应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及其个别差异,反对体罚,反对压抑个性;崇尚自然,注重兴趣和启发诱导,提倡游戏教学和直观教学等。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对象的范围有所扩大,这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一些国家逐步建立了多种新形式的学校,例如,在文艺复兴早期由意大利著名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开办的宫廷学校;1526年由法国人文主义者创办的“法兰西学院”;16世纪在德国出现的城市中学等。这些新学校重视对人文课程的教授,重视发展实用之学,洋溢着新鲜的人文主义气息。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充分肯定了教育在培养新人方面的巨大力量与作用,扩大了教育实践活动,初步探索与总结了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和教育学科的独立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这一时期的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有其自身缺陷和历史局限,但作为近代教育的发端,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进步意义是不可否认的。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及其教育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人文主义者都十分重视教育问题,关心教育改革,提出了反映时代特征的教育理论。他们的教育理论虽不成熟,却闪烁着人文主义进步思想的光芒,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改革的进程。这一时期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维多利诺、拉伯雷、蒙旦、伊拉斯莫、莫尔等。
维多利诺(Vittorino da Feltre,1378—1446)是文艺复兴早期著名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1423年,维多利诺应孟都亚公爵之邀,开办了一所宫廷学校,他称之为“快乐之家”。维多利诺认为良好的环境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因而将学校设于环境优美之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精神、身体和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因而学校注重智、德、体、美诸育的普遍实施;他认为教育应利于发展儿童个性,因而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多运用直观与练习;他为学生安排了广博的课程,核心为古典文字和古典著作,也包括数学与自然学科。维多利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兼顾身心发展,德育与智育并重,儿童个性、人格的发展与他们的政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相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维多利诺最早把人文主义教育理想付诸实践,因此他被称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
拉伯雷(Rabelais,1494—1592)和蒙旦(Montaigne,1533—1592)是16世纪法国两位著名的人文主义文学家,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对旧式教育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并提出了新的教育理论。拉伯雷的名著《巨人传》讲述的是一个在经院主义者的教育下变得规矩、愚蠢、痴呆的王子高康大,通过接受人文主义者的教育而成为一个智慧、勇敢、健康的巨人的成长过程。在《巨人传》中,拉伯雷辛辣地讽刺了中世纪的经院主义教育,提倡尊重儿童的人格,提倡启发诱导,重视儿童的兴趣和求知欲。他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博学多才、活泼健康、道德高尚的新人。蒙旦的代表作是《散文集》,其中《儿童教育论》一文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蒙旦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通达人情世故、善于处理公私生活、掌握生活艺术的贵族绅士。他大力抨击经院主义学风,提出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思考力、判断力和理解力;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发展儿童的自动性和好奇心,使他们可以从观察、活动中获取知识;注重智育和体育的密切联系,使儿童成为身心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
伊拉斯莫(Erasmus,1469—1536)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最具国际影响的人文主义学者之一。伊拉斯莫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只有教育能给人以知识,养成人的善良行为与高尚思想;他初步探讨了一些教育理论问题,提出教育的三因素是自然(儿童的禀赋)、教导与练习,并正确地指出后两者的主导作用;伊拉斯莫主张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重视体育的作用;在智育方面,伊拉斯莫重视古典文和古典文献的学习,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在教学方法上,他特别注意培养儿童的记忆力,主张采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伊拉斯莫曾亲身从事教学工作,并发表了很多教育论文,还编写过拉丁文教材,这些教育实践促进了欧洲中等学校教育的发展,加强了人文主义的影响。
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家,西方第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所著的《乌托邦》一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关于教育的描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莫尔主张普及教育,认为无论男女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提倡希腊和罗马的文学与哲学,他为普通学校安排的教学科目包括读、写、算、几何、天文、音乐、辩证法和自然等,其中尤为突出了自然科学的地位;他重视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提出要发展成人教育;在教学方面,莫尔主张广泛地采用直观的方法。莫尔的教育思想虽然仅是空想而未曾付诸实践,但其历史进步性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