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与高明:聪明是智商,高明是智慧。聪明是向外开拓,高明是往内寻求。聪明是以头脑思考,高明是用心去感受,高明是随时随地保持云淡风清。聪明是在一杯咖啡里变化出数种花样,高明是从一盏清水中感觉出单纯的甘甜。最后重点是:联盟的人可以折服别人,高明的人却能摆平自己。
天有阴晴,月有盈亏,人生无常——所以我们不必在这无常易逝的人生中产生任何烦恼。
正面的情绪会带来福报,负面的情绪则会覆灭一切。假如你天天担忧抱怨,充满疑虑、心胸狭隘、攀援不断、睚眦必报,必将导致身心的衰弱,人生永无成功之日。
不必抱怨自己皱纹多、雀斑横生、肤色黯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由这两个原因造成的——心灵问题和作风问题。如果你每天熬夜,常常剑拔弩张,那怎么可能得到健康呢?
今晚我教大家几招,相信通过心态的改变,不仅能够收获成功的事业,而且家庭会和睦,身体能康健,人生会圆满,一切都能心想事成。
收获不是老师给你的,而是源于自己内心的觉醒。假如内心拒斥,就算有人天天在身边指点,也无补于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自幼爱老庄之学,对于仕途经济完全不感兴趣。对于这样一个看破红尘的人,你要教他功名利禄、八股文章,试问有何益处?
一切的捭阖操控都在内心,它可以拥抱世界,也可以远离尘嚣。所以切勿心外求法,识心达本即可。
根在哪里,方向就在哪里
学员:事业如何成功呢?
法师:诚信、认真。
大家可能会说到资金、项目、团队、文化等等。但我发现,要把事业做好,必须把根扎牢。现在从以下几点分述:
第一,人。
事业是人的事业,不能让人为事业所转,而要人转事业。以人为本。
第二,模式。
即你所选择的成就事业的方式。比如你擅长做什么,然后怎样去做,怎样管理等等。还有,选择就业,还是创业?这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如果选择了创业,那么你是希望劳动力集约型呢,还是以科技研发为支撑呢?要做好企业,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模式。
第三,文化。
我在杭州华立集团讲课时,听到他们的总裁汪力成对高管们说:“未来的企业,不是人才的竞争,也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企业软实力——文化的竞争。”
打个比方,所有经过一面白墙的人都不会注意到它,但如果在白墙上挂一个靶,那么别人走过就会想用飞镖投射了。同样的,在很多寺庙,大家会见到水池中央有一个莲花或者龙头之类的雕饰,人们就纷纷把钱币投向其上,认为投中就能得好运。
就是说,当某些东西成为大众共同认可的精神象征以后,就能够聚拢人气与财富。比在上面的例子中,靶子在精神上象征了人类挑战自我的勇气;而莲花与龙头分别象征了清净与图腾,这精神层面的驱动,会引导人们做出相应的行为。
推荐你们看一部韩国电视剧《商道》。贯穿其中的核心理念,就是做生意并非单纯为了赚取金钱、赢得利润,而是为了获得人心。得到了人心,那么利润与名声自会接踵而来,这也就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道理。因为消费者不单只是购买你的商品,甚至会变成你的企业展现出来的文化理念的追随者,就像现在的苹果粉、谷歌粉一样。
个人的行持也是如此。人的穿着、气质、内涵、话语、举动,这些外在的言行也是心灵的映射。人格充满魅力的人,做事就容易成功,人际交往就比较顺利。
由此可见,一切(包括事业和生活)都取决于我们的内心境界。所以,修心的重要性无可取代。心影响身,身影响言行,言行影响他人,而他人反过来会再影响你的身心。
业感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往往指责社会、制度、学校、家庭成员。而实际上呢,企业、员工、配偶、朋友,不都是自己招引来的吗?你招来了自己的先生,就自然招来了公公婆婆,也招来了孩子。那么你的父母呢?从佛教“业”的角度来看,也是自己业力感召。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成为朋友,有的却擦肩而过?成为朋友,是因为磁场相近,俗话说“气味相投”;否则话不投机,甚至无需言语,只需一眼就知道能不能相交。这些认知,不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心性吗?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改变心性不是容易的。有的人生性暴躁,比如《世说新语》中说到的王述(王蓝田)。吃鸡蛋的时候用筷子插,没插到,大怒,扔在地上,鸡蛋旋转不停,又用木屐踩它,还是不行,气得要命,就从地上拾起来放在口中,嚼碎了立即吐出来。心性如此暴躁,要改变谈何容易?
个性或心态会影响你日常的行为,也会影响你事业的成败——软弱之人容易举棋不定,暴躁之人常常忿然作怒,什么都会搞糟。
我有一个朋友,外出经常被人抢。他很迷惑为什么总是抢他呢?我半开玩笑地说:因为他的脸上写着“可以抢我”这几个字。匪徒也会观察人,当他发现你胆小怕事,或者摆出一副很有钱的样子,他就会来抢你。
要改变自己,就要不断修正自己,扬长补短。修正自己就要切实地努力,不落实于行动就永远无从改变。
要想身体好,就要学会排毒,而排毒的根本,就是要改善心态与生活方式:晚上尽早休息,遇到天大的坏事也不要生气。你把所有负面的情绪全部排除掉,身上的细胞就会健康,你的身体就自然会好起来。
生气时,心是拧紧的;欢笑时,心是敞开的。所以要时刻保持一颗轻松、喜悦、自在的心。即使有一个算命先生告诉你,你只能活到四十岁,你还是要快乐,用悠游的心活着,别让外境影响到内心的安宁,那么你活到八十岁也没有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心性改变,身体也会改变。
中国有一句话:“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就是说祸福如影随形,一切都是自己召感的。这话听上去有一点迷信,但细细想来,却有十分的道理。万事万物,原本就有一定的运行规律,正如古话说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如果我们不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硬要凭自己的意志来改变它,那么祸事自然来临。
《庄子》中有一个“倏忽凿混沌”的故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说南海之帝叫倏,北海之帝叫忽,二人到中央之帝混沌那里去玩。混沌很热情地招待他们,他们很想报答。由于混沌没有七窍,他们就为混沌开凿七窍,想使混沌能看能听能说。于是就每天凿一窍,七天凿完七窍,混沌却死了。万事万物皆有定律,何以妄自改变呢?
管理学也是人的教育学
现在很多企业所考虑的都是怎样更快地捞回成本,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提高利润,那样的企业怎么可能成功呢?我们曾经讨论过某企业员工连续跳楼事件,如果不是把员工当作获利工具,怎么会有这一系列的悲剧发生呢?该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在国内还算不错的,问题就出在管理制度上。加班时间特别长,长时间人的身心疲惫,产生严重的心理负荷。
人并不是机器,不是加了油就能够持续转动的,人有感情,有血有肉,有追求快乐的需求。高压之下,公司的利润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保证,但是却不可能持久。一个对企业文化没有认同感的员工,他活在其中,感到的只是无尽的压力与痛苦。
没有人性关怀的企业,不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企业,其最终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我问过几个企业的顾问:“你们是想把企业做大,还是做长?”现在许多企业关心的都只是短期内能做大规模。似乎你的店开得越多,资产越多,价值就越大。实际上,这是一个恶性的误导。企业在高速扩张的时候,你有没有细想过管理能否跟得上,市场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的需求,员工是不是愿意在这样高速运转的企业中快乐地劳动呢?
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也许有的人才可以高薪挖来,但他既然可以为了金钱而转投于你,也就可以因同样的理由离开你。
现在许多人认为不会用银行的钱,不会去融资,似乎是愚蠢的。但是你们知道吗,在贷款和融资的过程中隐含着多少的潜在危机呢?一旦银根紧缩或者金融危机,那些依靠贷款或融资度日的企业可能会突然面临困境。如果能够用自己现有的资源或资金来做事,才是最稳妥的。
一个发狂的元帅是不能指挥战役的,一个雄心勃勃的企业家无法理智地看到成功背后的危机。产业的高速发展之下,跳动着无数浮躁的心,这浮躁就如同迅速蔓延的瘟疫。
我前几年发愿在短期内完成香海禅寺的重修,想让这个饱含使命与理想之地重新光大。但是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只得拖欠余款。从表面上看,我们的愿景现在基本完成,但是资金的问题还没彻底解决。这就是快速发展的弊端,需要清醒的头脑来面对和解决。所以,我认为理想的生意是通过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稳定的经营。
收获自己的一份事业,不要与他人攀比,比较是无尽头的。手指生来有短长,何苦徒增烦恼呢?这世上既没有十全十美的好,也没有十分的坏。当你认定一项事业,请再听听知己朋友的意见,权衡比较之后,就坚持去做,总会得到一份收获的。结果无论怎样,都是我们自己一手创造的,都应当坦然接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认真做好自己的事业,哪怕很微小,但只要能为别人带来福祉,那你自身也会得到福祉,事业必定成功无疑。
前几年我刚从普陀山佛学院来嘉兴时,认识了许多杭州的朋友。后来我开始重建香海禅寺,他们都不理解我,纷纷离去了。他们对我说:“师父,既然你要做普法利生、社会慈善的事业,那为何不直接去施予,却要花那么多钱建那么大的寺庙呢?”几年以后,直到寺院基本竣工、初具规模时,他们才重新出现在我身边。他们终于明白,我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假如没有这个平台,如何让别人来学习、净化、改造和提升呢?
做事业人是最关键的,而决定“人”之来去聚散的关键,在于文化。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都需要一种“文化”,文化助你凝聚人心,助你明白孝悌之道。拥有了和谐文化的企业与家庭,必将得到各自所追求的福报。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这相似的幸福,便是来源于“文化”这个根。
象腿非象,攀缘不得
人活着之所以会不快乐,就是因为把一样东西看得过于重要,那就是“我”。我们最关心的是我见、我闻、我思、我想,而不会关注他人,关注自然。所以修行首先放下“我执”,不要执着于我的得失与悲欢,学会换位思考,你的智慧就会增长,思考问题会更澄澈,达到的境界自然也不一样。
人所有的错误都源于对自我的过度考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么哪个角度才是对的?又如盲人摸象,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所摸到的那一部分就是大象,争执不休。他们可笑吗?
当我们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依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它,然而自己就一定掌握了真理吗?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晕轮效应”,意思是,人往往会凭借自己的第一感觉来判断他人,因为第一感觉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第一印象是聪慧,即使他做了许多愚蠢的事情,别人也会想,是不是自己看错了,他应当是一个聪明人啊,这就是“我执”的结果。一旦“我”在心里建立印象与标准后,就很难更改了。
世界是复杂的,一个问题背后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如果我们要健康、快乐地活着,心态要改变,生活环境要改变,你所追求事业的方式也要改变。当你周围的一切因素都得到改进时,那问题自然而然都能迎刃而解了。
有人问我,自信与狂妄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我回复说,当你真正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正道,这时候你所展现出来的叫自信;如果你不了解自己,头脑混沌,妄自尊大,就叫狂妄。
简单来说,自信跟狂妄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否拥有清醒、光明的思维。你可以常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往哪里去?正是这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使我们得以开化、睿智。
感恩每一次相遇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一种“缘份”。不管你的先生、妻子好或不好,当缘未了时,你怎么抗拒和挣扎都是无用的。
我认识一个做美容的朋友,她说先生吃喝嫖赌样样沾。他们有一个孩子,孩子跟她说:“爸爸可能暂时做了一些不好的事,但是你不要和他离婚,如果你们离婚了,我就会自杀。”她为了孩子,不得不接受丈夫的种种行为,她问我该怎么办。我告诉她:“当孽缘未了时,总会有种种力量牵制住你,无论你做什么,都没有办法改变它。这时候就应当转变自己的观念,换一种心境去面对。这是你欠他的债,当你还清了债也就完结了。”
我们的亲人、朋友和同事,都是因为各种缘份而来到我们身边,从因果的角度来看,都是你自己直接或间接吸引过来的。能这样想,就能消除抵触、抱怨的情绪,就能够坦然接受,学会欣赏、赞美、包容、尊重。
丈夫不好,有没有自己的原因呢?是不是你的优秀、强势给了他压力,他认为在你面前抬不起头来,所以到外面去喝酒,与其他女子交往,在声色犬马中寻找自己的一份尊严呢?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不能责备他,而应该赞美他的优点,他才会改变。如果你真的觉得他一无是处,你还可以想想当初在一起时彼此的欣赏与喜悦,也可以与现在的他分享当时甜蜜的感受啊。
教育孩子是终生的事业
人在世上活着,所倚重的无非几样东西。健康,它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是生命活动得以延续的关键;事业,是你安身立命的保障,使你衣食无忧,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家庭,是你的身心得以依靠的港湾,是伦理得以延续的基本因子,是社会关系构成的中枢神经。
像我们的寺院虽然不大,但是图书室就有六七个,每一间客房都有十本书。就是想创造一个读书的环境,让大家觉得读书是愉快的事情,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读书的习惯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对家长来说,我们应当明白,要提高孩子的成绩,不是灌输给他多少知识,而是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快乐,这就是“点燃火焰”。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学音乐,但是他又不喜欢,应当怎么做呢?就要带他去看优秀的音乐会,让他听听演奏家出神入化的演奏,看看观众的鲜花与掌声,用亲切的语言给他解说关于音乐的美丽传说。如果他心底所埋藏着的天赋被激发出来,变成一种兴趣,这个兴趣终将成为他最好的导师。
所以作为父母,要把教育孩子当成一份事业来认真对待。瑞安有一个家长叫做蔡笑晚,六个子女个个成才,五个是美国知名大学的博士,一个是中国科技大学硕士。他说他的孩子都不是天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成就了他们。他用心培养孩子,把“父亲”当作自己毕生的职业。后来撰写《我的事业是父亲》一书。每当有朋友向我抱怨孩子难教时,我就把这本书送给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在蔡笑晚的教育方法中悟到一些东西。
许多企业家花了一生的时间建立自己的事业王国,却忽视了对于子女的教育。到老了希望孩子能够接手企业时,才发现孩子很不成材,一时间觉得一生的心血全部白费了。他们有没有想过,自己花了多少时间在孩子的教育上?有没有用心关注过孩子的成长呢?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在孩子的一生中,老师对他们的影响可能只占20%,其余的都是受到父母的影响。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所以应当以身作则,对孩子言传身教。想想你自己吧,你处理问题、待人接物的的方式,是不是很多都来源于上一代的言传身教呢?所以现在你想要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那么首先就要提升自己。如果你在孩子面前做出不恰当的行为,那么他们可能会把它复制下来。
父母是弓,孩子是箭
该松手的时候,就松手吧
人活一世,至多不过八九十年,两三万天,这是多么短暂的时间啊!来自太空的照片,拍到了距离我们132亿光年以外的图景,这是我们几万辈子也无法到达的地方啊。前几天,我在寺院拔草,见到地上的蚂蚁,我想,它们从这里爬到万佛殿,可能就要一天的功夫。如果我开车,它粘在了我的车上,几十分钟以后所到之处,竟是它几十辈子也到不了的。而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一样呢?相对于比我们更大的周天来说,我们是多么的卑微?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把你最讨厌的东西缩小,把自己的生命相对的拉长。把快乐放大、悲痛缩小的人,才知道人生可贵,会懂得珍惜,反之,就会“度秒如年”。
我们要“自省”。正如《论语》中所说,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要懂得审视自己,而不是把我作为宇宙的中心来苛责别人。
记住,不要认为孩子是你的。正像纪伯伦在《先知》中说: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能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庇荫他们的身体,却不能庇荫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像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孩子有他们自己的灵魂,有他的宿业,也有他的因缘,“他是凭借你们来”而已啊,那么又何须终日挂碍,放不下呢。
有一个厦大的教授,他的孩子是流氓,整日无恶不作。他找我哭诉,我劝他说:“孩子是你宿世的业,今天他来讨还,还清了就好了。”如果能放宽心态,不再对他恶言恶语,那么他可能也会有所触动的。
家庭是亲情与友情的结合体,不要过于苛求结果。以自己的一份情,好好对待他们,就好了。
适时休憩片刻
健康包括身心两个层面。想要获得健康,最关键的就是要调整你的心。有一个台湾朋友,十五年前,他的父亲被检查出是癌症晚期,医生认为他只有三个月的寿命。他父亲就离开了家人,一个人到深山的庙里出家。过了十五年,到今天依然很健康。
这些生命的奇迹告诉我们,改变自己的心态与生活方式,健康就可以得到转机。经常要给自己一个信号,我很累了,需要放松。这时候,你就应该坐下来,放松自己的身体,松弛自己的神经。用平缓的声音告诉自己,用意念放松身体的每一个器官,从头到脚,逐渐放松它们,做三到四次深呼吸,使你的身体机能得到恢复。
我们应当随时随保任这种宁静,人自然就会显得高雅端庄。所以要放下所有负面的情绪,使自己充满正面、阳光、乐观的力量。时刻这样要求自己,自然就会充满喜悦,做任何事都不再会急躁。这就是排毒,这就是美容。
对今天的课程,我做几点总结:
1、学会改变自己的观念与思维模式。
2、要养成一颗豁达的心,让思想与心量像虚空一样宽广、无所依待。
3、学会淡化自我,放下自我,试着从他人的角度来重新思考问题。
4、时刻与自己的身体对话。
5、与自己的心对话。不要目迷五色、情迷五音,反转眼耳鼻舌身意来全心感受你自己,思考“我是谁”。
6、用自己的一生来奉献。
如果人只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他的眼神就充满了贪婪和欲望;而当你乐于奉献自我时,你的心自然安和,而最终也会得到福报。
讲于绍兴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