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务员录用考试华图名家讲义系列教材:常识判断模块宝典(第11版)(2017)
- 伍景玉
- 12字
- 2020-08-28 00:00:46
第六章 宏观调控与收入分配
第1节 宏观调控体系、任务与主要手段
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也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构建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考点1 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1.宏观经济决策系统
宏观经济决策系统由代表全社会利益的各级政府经济决策机构及调控经济活动总目标的各种决策单位构成。宏观经济决策由不同层次的政府机构进行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决策构成,这些决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实现全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中。
2.宏观经济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国家宏观调控机构把各项政策、方针、任务、指令经过市场传递给企业,企业把市场上形成的信息反馈给国家宏观管理机构的体系。宏观经济信息系统主要由社会统计系统、社会簿记系统、金融信息系统、科技情报系统、对外经济情报系统,以及各专业和综合性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构成。
3.宏观经济控制系统
宏观经济控制系统即宏观经济决策的操作系统。它由计划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及金融部门三个大系统组成。
4.宏观经济监督系统
宏观经济监督系统是国家及其管理机构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经济效益进行审查和监督的体系。宏观经济监督系统包括:法律监督;经济职能机构的监督,如财政监督、银行监督、审计监督等;行政监督,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物价管理部门的监督、质量管理部门的监督、计量管理部门的监督等;社会监督,包括社会团体的监督、中介组织的监督和群众的监督;舆论监督,主要是新闻界的监督。
考点2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保持货币供给和汇率的基本稳定,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就是指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价值量上相等,在实物构成上相适应。总量平衡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只有总量基本平衡,才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既保持经济适当的、较快的增长速度,又避免大的波折和震动。因此,保持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2.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进程。经济结构除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以外,主要还有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地区布局结构。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实际上是国民经济中的各种重大比例关系,这些关系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必须通过宏观调控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3.调控物价,达到通货基本稳定
物价随供求变化发生波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因此,保持物价水平的绝对稳定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利于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但如果物价波动幅度过大,通货膨胀率过高,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政府必须进行宏观调控。
4.调控失业率,达到相对的充分就业
由于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周期性失业人员过多,将会造成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因此,政府宏观调控的任务之一,就是运用各种经济政策,调控失业率,消灭周期性失业,达到相对的充分就业。
5.调控分配,保障公平
国家对分配领域进行宏观调控,就是要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既要保证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又要使城乡居民个人收入总量的增长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长不超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6.调控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
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关系非常复杂,例如各个经济主体的地位、义务和权利,各种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经济运行的规则等都需要国家来规范。因此,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考点3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1.计划手段
政府通过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长期、中期以及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做出安排,为宏观调控提出目标和方向。计划是国家行使经济管理职能和进行宏观调控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2.经济手段
指政府在依据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经济杠杆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等工具。
3.法律手段
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法律手段主要用于界定和保护产权,规范各经济主体的行为,规范市场运作的程序和市场秩序,明确政府的职能及权限以及规范政府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等。
4.行政手段
指政府凭借政权的力量,通过颁布行政法规、制度等形式,按行政区域、行政系统、行政层级来管理国民经济活动的手段。从宏观经济的调控来说,行政手段是一种补充性的手段。
第2节 宏观调控具体政策
考点1 宏观调控政策的种类
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一个体系,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汇率政策、收入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是政府为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制定的方针、原则和行为准则,它通过各种调控手段的具体运用来体现。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运用财政调节手段以促使宏观经济总量发生变化的政策。财政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国家信用、财政补贴和财政投资。
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制定的各种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及其结构的政策。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及其结构,影响信贷规模、利率、汇率的变化,从而达到调控宏观经济总量,实现经济增长和币值稳定的目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等。
产业政策是政府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调整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结构,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并使供给结构能够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要求的政策措施的总称。它不是一项孤立的措施,而是一个统一、完整的,相对独立并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政策体系,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等。
收入政策是指国家依据既定目标而规定的个人收入政策。收入政策包括政策目标选择和实施措施选择。
考点2 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含义
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货币政策的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即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
充分就业目标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就业水平。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
平衡国际收支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3.货币政策的工具
(1)一般性政策工具一般包括:
①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开展证券交易活动,其目的在于调控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如在经济萧条时,买进债券,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刺激投资;经济高涨时卖出债券,减少货币量,利率上升。公开市场业务是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
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在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③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所付的利息率称为贴现率。再贴现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中央银行根据政策需要调整再贴现率,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上升,基础货币收缩,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当降低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能相应降低利息率。
(2)选择性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属于这类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
①直接信用控制。它是指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具体手段包括:规定利率限额与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②消费者信用控制。它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主要内容包括规定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的首付最低金额、还款最长期限、使用的耐用消费品种类等。
③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它是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限制过度投机。比如可以规定一定比例的证券保证金,并随时根据证券市场状况进行调整。
④不动产信用控制。它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办理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主要是规定贷款的最高限额、贷款最长期限以及第一次付现的最低金额等。不动产信用控制的主要内容有:规定不动产贷款的最高额度、分期付款的期限、首次付款的金额及还款条件等。
⑤优惠利率。它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拟重点发展的某些经济部门、行业或产品制定较低的利率,目的在于刺激这些部门的生产,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3)补偿性政策工具:补偿性政策工具是在利用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时,所采用的一些辅助性措施,主要有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方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其工具比较灵活,但中央银行必须在金融体系中有较强的地位、较高的威望并拥有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补偿性政策工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4.货币政策类型
(1)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要素大量闲置、产品严重积压、市场明显疲软、国民经济处于停滞或低速增长情况下,中央银行应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扩大信贷规模、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回购有价证券。
(2)紧缩性货币政策:在社会总需求过高、通货膨胀压力趋强、投资和消费明显过热时,中央银行应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是紧缩名义货币供应量,适当提高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以及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适当压缩再贷款及再贴现限额,在公开市场上应大量出售有价证券,以便回笼资金。
(3)中性货币政策:当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以正常速度递增时,中央银行应采取中性货币政策。中性货币政策表现为货币投放量适度,基本上能够满足经济发展和消费需要,利率、汇率基本不变,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维持正常水平,既不调高也不降低。
考点3 财政政策
1.财政的构成
(1)财政收入: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所得税、财产税和货物税等。公债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2)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指各级政府的开支,包括政府用于国防、公共安全、社会福利、公共卫生、教育、环保、农业、公债利息等方面的支出。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即按照财政支出是否能直接得到等价的补偿进行分类,可以把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或者进行政府投资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受益者,主要由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组成。它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较大,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2.财政政策的类型
(1)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的相关政策。在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措施主要是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在减税与增加财政支出同时并举的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财政赤字。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又被称为赤字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挤出效应。
(2)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的总需求的相关政策。在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可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措施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增税与减少支出同时并举,财政会出现盈余。因此,紧缩性财政政策又被称为盈余性财政政策。
(3)中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的政策,即既不抑制减少社会总需求,也不扩张增加社会总需求。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政策要求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因此,中性财政政策又叫平衡性财政政策。
考点4 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一般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需要注意:(1)价格上涨不是指一种商品或几种商品的价格上涨,而是指价格的普遍上涨,即价格总水平的上涨。(2)价格水平的上涨要持续一定时期,而不是一时的上涨。一般价格总水平通常以物价指数加以衡量,物价指数表示某些商品价格由一个时期到另一时期的变动程度。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2.通货膨胀的类型
按照产生原因的不同,可分为: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工资和原材料的产品的价格引起的生产成本提高,从而推动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之后,又要求增加工资,再使成本提高,这又要提高价格,引起通货膨胀。
(3)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相互作用:由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4)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经济结构不平衡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主要有供求结构的不平衡、产业结构的不平衡、生产率结构的不平衡、开放结构的不平衡。
3.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治理通货膨胀首先是控制需求,实行宏观紧缩政策;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也是稳定币值、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本出路。
(1)控制需求的措施
①紧缩性货币政策——收紧银根。一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以相应减少货币存量;二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缩小货币乘数;三是提高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和市场利率,以抑制货币需求,减少货币供给,达到减少货币流量的目的;四是控制政府向银行的借款额度,适当减少或控制国际收支净收入,以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等。通过以上手段,保证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可以压缩企业和个人支配的货币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赤字或财政向中央银行的借款量;压缩财政支出可以削减财政投资的公共工程项目,减少各种社会救济和补贴,使财政收支平衡。
③紧缩性收入政策,是对付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温和办法,即政府通过“协商恳谈”或“道德规劝”,使工会降低工资要求,限制企业提高商品价格;二是强硬措施,即政府制定法令冻结工资和物价,或把工资和物价增长率固定在一定水平,严禁哄抬物价和乱涨价。
(2)改善供给的措施
①降低税率,促进生产发展。
②实行有松有紧、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在压缩总需求的同时,货币当局要实行产业政策。对国民经济中的“瓶颈”部门、事关国计民生的主要产业和产品,要实行比较优惠的信贷政策,而对那些产品积压多、投入多、产出少的产业或产品,要紧缩信用。这样,产业结构才能得到优化,社会资源才能得到合理配置,货币流通状况才能得到根本好转。
③发展对外贸易,改善供给状况。通过对外贸易,不但可以调节供给总量,还可以改善供给结构。当国内供求矛盾比较尖锐时,可动用黄金外汇储备进口商品,增加供给总量。当国内市场上某种商品供给过多,而另一些商品供不应求时,通过进出口贸易,可以调节供给结构。
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⑤稳定币值。
⑥精简规章制度,给企业松绑,刺激企业创新积极性,提高生产率等。
(3)价格政策
通过反垄断法限制价格垄断,这是价格政策的基本内容。价格垄断有可能出现定价过高和哄抬物价的现象,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就必须限制价格垄断。
(4)币制改革
如果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上述任何一种反通货膨胀的措施都不能扭转局势,整个货币制度,已经处于或接近崩溃边缘,那么,唯一可以采取的对策就是实行币制改革。一般的做法是废除旧币,发行新币,对新币制定一些保证币值稳定的措施。
第3节 收入分配
考点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特征
概括地讲,市场经济下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主要是按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或做出的贡献分配生产成果。一般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两方面:即以市场机制决定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国家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
1.由市场机制决定初次分配,按劳取酬
收入分配主要由市场决定。这是市场经济个人收入的基本分配机制,也是市场经济属性所要求的。市场分配的作用范围主要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部门,目的是为满足经济效益目标提供动力机制。个人收入分配是通过市场交换和转让生产要素实现的。
2.政府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生产要素占有的不平等和投入多少不同,按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进行的分配会导致较大的收入差别,形成贫富悬殊。为了防止收入差异的过分悬殊,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就需要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收入政策、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社会收入的再分配。在社会收入再分配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克服市场分配所造成的差距过大的缺陷,为满足社会公平目标而提供安全和稳定机制。
考点2 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格局
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核心是建立市场化的分配机制,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逐步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格局。
1.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按照个人投入劳动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而进行的分配。它是社会对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承认所给予劳动者的报酬。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主导形式。
2.按生产要素分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经营管理、资金、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这些要素都要进入市场,其所有者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中要按照价值规律、供求规律进行平等竞争,实行优胜劣汰,优化配置。因此,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要并存。
3.由政府实施的再分配
再分配是指对市场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节,以达到分配的社会公平目标。实施再分配的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再分配的内容包括:公职人员工资调整、税收调节、转移支付等。
考点3 共同富裕的原则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标,而且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制度的重要标志,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共同富裕的社会标准是:首先,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相应的水平,过着富裕生活;其次,社会成员中不论是工人还是农民,不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都不存在贫困现象,只有在脱贫致富的富裕程度上尚有一定的差别;最后,社会成员的收入虽有差别,但不能过大。因此,共同富裕不是完全平均,而要承认差别的存在。